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doc_第1页
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doc_第2页
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doc_第3页
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doc_第4页
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班级:学号:姓名: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摘要: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文笔细腻、构思精巧,但这部小说让人产生审美感受的不仅仅是作品情节的曲折、离奇和巧合,最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里蕴含着的哲理,引人深思。本文拟从文章主旨这一角度对作品做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探讨生命的价值、人性关怀、希望与信仰等。关键词:生命 人性 关怀 悲观 希望一、 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作品以幽默中含着悲伤的语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深刻的精神内涵,为读者演绎了生活中一幕幕离奇而又真实的故事,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坛,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评论家弗门认为欧亨利“具备莫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这是对欧亨利中肯的评价。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除了幽默、离奇、曲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那些嬉笑怒骂的故事背后,总闪烁着一种光芒。这种光芒,穿透了境遇的不公、命运的叹息,让阅读它的人体会到温暖和感动。这闪烁的光芒,是人性向善的光芒。”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二、 故事梗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是在美国某个下层街区流传着肺炎,合租一楼的两个女艺术家之一的琼珊不幸患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虚弱悲观的琼珊躺在床上,绝望地数着渐渐飘落的常春藤叶,等待着最后那片叶子带着她一起飘逝。然而这片叶子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她也终于恢复了生存的勇气。这片叶子是画家贝尔曼雨夜攀着梯子冒着严寒在墙上画的,他因此得了伤寒很快去世了。三、 写作手法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泛滥成灾,似乎只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始终的,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的。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复一日地制造幽默,竟变成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终在殡仪馆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别尘世的愚蠢,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知觉。欧亨利显然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写道:“我的笑话的性质是和善亲切的,绝不流于讽刺,使别人生气。”这句话也适用于欧亨利本人,他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如生活的陀螺和钟摆那样,它们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活的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能接受。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题目非常巧妙。“春”,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景象。“常春藤”几个字,无疑是一个让人心生暖意、寄托愿望、展现生命活力、讴歌永恒的意象。加上“最后”两个字,一种让人感觉紧迫而有无可奈何、流露遗憾、依依眷恋的状态跃然纸上。题目设置悬念、蕴涵动态、孕育诗情画意。此外,这个意象还具有象征意义。常春藤,在希腊神话中又代表酒神,象征着忠诚、活力、友谊与青春,它的花语就是启迪心扉的“感化”,本文叙述的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的象征意义与小说的主旨十分契合。 老贝尔曼画叶子的艺术留白,一直堪称经典。如果按部就班按时间顺序来补上这段情节,那么艺术效果会大大减弱。读者会对故事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对故事未来的走向推测得与原文并无二致。那么,这又如何激起读者的兴趣?即使是再精彩绝伦的补写,读者也会感到味同嚼蜡。相反,这里的留白艺术却会产生一种无穷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四、 人物分析这篇小说的人物并不多,但是他们的形象还是十分鲜明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他们或呵护、或乐观、或珍视,而对于这些形象的处理,作者的笔法也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 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可是关于这个人物的首次描写,读者可以看出的却只有他的暴躁、酗酒成性、吹大牛与牢骚满腹,绝对是不可爱甚至是讨厌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颠覆了我们固定观念中的首因效应,使小说的文笔婉转而耐读。 苏艾与琼珊是一对真挚的好朋友,生活也都相当的窘迫。但当他们初见时,谈及的话题却是对艺术、饮食和衣着的口味。好像两人完全是摆脱了物质贫困而享受精神生活的高贵的人,全不见对生活的抱怨。物质是贫乏的,精神却是高贵的,这是一种乐观精神的隐性表达。 琼珊的塑造也颇值得玩味。病重的她一直做的唯一的事便是看落叶。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即便这种想法是悲观的,但最起码她认为她的生命还是有所寄托的。她不是完全地坐以待毙,她的心理意识却是非常清新而鲜活的。如果她万念俱灰,麻木地去等死,那么就应该卧床不起,何必去关注窗外的世界?文章有一处写得妙。她用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可见,即便是在眼神最空洞的时刻,生命的绿意也会映入眼帘。这里无疑映射出琼珊对死亡的抗拒,折射出她强烈的求生的欲望。而当她病情好转后,即便是毫无用处的披肩,她都会心满意足地去编织。可以推想,正常健康的琼珊一定也是个愿意去海湾写生的生活的热爱者!五、 文章主旨作品中的老贝尔曼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文精神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老贝尔曼出场的次数不多,对他的描写大概只占到作品的四分之一左右,他的语言与行动更是只有寥寥数笔。老贝尔曼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住在华盛顿广场的西面,这里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穷艺术家们的聚居地,故事中的琼西和苏艾是和他处在相同环境下的穷艺术家。他是一个“耍了40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边缘都没有摸到”的失意画家,这是一个落魄的小人物,身处社会的下层,在自己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没有太大的能力,但却能尽其所能地满足他人的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他人最真诚最无私的爱和关怀,而他的这种爱和关怀也得到了被他关怀的琼西的回应“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那片叶子凝聚了老贝尔曼整个的生命之光这片叶子告诉琼西: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老贝尔曼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即将失去生存信念的女主人公点燃了一盏希望之灯,以虚幻的物象恢复了她生存的勇气。“虚幻的希望”所体现的是老贝尔曼粗暴、贫苦外表下的温情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生蹉跎的老贝尔曼也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幅体现人性纯美的绝世佳作。欧亨利用简练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闪烁在老贝尔曼身上的那种人文精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怀,看到他人处于痛苦或危难之中,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消除或减轻这些痛苦,人文精神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墙上的常春藤叶是希望的象征,然而这种希望是虚幻的,所谓“不落的常春藤叶”只是画在墙上的油彩,但这虚幻之物却真实地构成了小说人物精神突围的药方。当个体被禁锢在一种绝望和逼近的死亡中,唯有希望能挽救岌岌衰弱的沉重肉身,哪怕这一希望是虚幻的。克尔凯郭尔说过:“人类最高的激情感就是信仰。”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面对琼珊绝望而悲观的糟糕状态,老画家没有选择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兴师动众地动员其家人,而是为她虚设了一个希望,最终引领她走出了生存的困境,因此,面对生存困境、面对死亡恐惧这“人人在劫难逃的奴役”,虚设希望,无疑是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途径。它所蕴涵的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而且是人类作为生存主体在现实之境中对理想、信仰、意义等命题的强烈诉求。六、 总结 人生的旅途,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谁都有精神软弱的时候,也并非每个人都能矢志不渝,始终如一。鲁迅彷徨过,哥白尼犹豫过,伽利略屈服过,居里夫人曾两次想自杀长江第一漂的尧茂书,也曾叹息过,失望过。可贵的是他们能从消沉中解脱出来重振风帆。这才是真正的人,不屈不饶的战士! 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如同大海不能没有涌浪,天空不能没有星辰,高山不能没有巅峰一样。对幸福的人而言,希望是一樽美酒;对迷茫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声声呼唤人生时时刻刻都有希望的常春藤缠绕着,那不败的枝叶,鼓舞着人们去坚持,去抗争。 时常听到一个朋友说“没希望了”,这总令我吃惊,后来才知道。他是为做什么事都徒劳无功而悲哀。希望的常春藤植根于热爱生活的沃土中。而热爱生活又必须热爱自己,热爱自己所做的一切,热爱自己的生命。马克思曾说:“悲观是一条毒蛇,它汲取着我们新鲜的血液,并注入绝望的毒液。”多么真实、多么恳切的比喻啊!还记得书画家范曾吗?他年轻时曾患有重症,治疗期间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抱病笔耕不止。由于他顽强的毅力,不仅驱走了病魔,而且成绩斐然。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能容誉毁风中过,坐看云烟笔底穿。肺腑从来存雅致,丹心自信透贞坚。”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襟!试想他当初如果颓废萎靡。又会怎样呢? 正如琼珊一般,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