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 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永艳 指导教师张进辅教授 摘要 迷信是由一定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在对客观事物错误或虚幻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信 念和行为迷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份,一是动机成 份,迷信动机是产生迷信心理的内在力量,是迷信需要的具体表现。当迷信者在没有得到或 想要得到一些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时,内心会有一种恐惧或心理不平衡状态,这促使迷信者 产生摆脱困境,以达到心理平衡的需要;二是认知成份,以往研究者也指出迷信是建立在错 误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这具体表现为迷信者信念上的错误。即对涉及自身利害关系的客观事 物错误的或虚幻的信念;三是行为成份,迷信行为是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的外在表现,具体 表现为一些迷信仪式和迷信经历。大学生迷信现象在我国已不容忽视,而从心理层面来研究 大学生的迷信现象不仅能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产生原因及其特点,而且可以据此有针 对性的提出对策为人学生科学观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因此,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具 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并编 制了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迷信心理初测问卷,经过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 成正式问卷,并运用多种信、效度检验方法考察了正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研究结果表明: ( 1 ) 大学生迷信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它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迷信信念、 迷信行为和迷信动机。迷信信念包括四个维度:超自然能力信念、灵魂鬼神信念、命运论和 运气说:迷信行为包括五个维度: x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盘! 奎堕遂垒垒:理丕遗! 匿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 标注。 学位论文作者:网潭秒一 签字日期: 潲年年月;d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j 1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麟泳糊 导师签名:弓经够铆 签字日期:如谴年牛月;d 日 签字日期: 溅年午月;o 日 问题提出 1 问题提出 1 1 引言 迷信起源于原始初民的自然信仰。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对雷电、风雨、做 梦、疾病、死亡等许多自然现象既不能理解又无法控制,因而会产生恐惧、疑惑 等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周围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 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符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他们,才能消灾降福【l 2 1 。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迷信是人类意识的萌芽,是在主客观条件有限的 情况下自觉认识和思考世界的结剁3 1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 们对自然现象有了正确的认识,许多传统的迷信思想被破除。但在当今科学如此 发达的社会中仍然有许多人有迷信观念和行为,这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表现的更 为突出,例如像赌博者、运动员等,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大学生中也很流行迷信【4 l 。 为什么迷信经历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而没有得到消除,为什么受到良好教育的人 们仍存在迷信心理呢? 国内学者认为,从心理根源上来分析,迷信观念的产生在 于人们对自身、社会、世界和宇宙等一些领域不能做到全知全能。在人的意识领 域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为人类所不知,只要人不能做到全知全能,就不可能做到 不迷信【。j a h o d a 认为,迷信倾向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它是人类适应机制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机制,人类将无法生存。有关迷信心理的研究在国外算是一 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而在国内,从心理学上对迷信的研究比较少。但在我国大学 生群体中,迷信现象并不少见。 据中国科协1 9 9 9 年1 月的调查显示,青年迷信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黄荣登 【5 】( 1 9 9 4 ) 对广东两所大学的2 6 8 名大学生调查表明,有1 6 的学生认为世上有鬼 神,2 9 8 的学生去算过命,3 9 8 的学生去求过签,不少人认为算命先生算的很 准,签语也灵验。认为看面相、手相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有5 8 8 。对“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认为有道理的达2 9 8 。2 0 0 0 年1 2 月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 4 2 0 名大学生中对电脑算命“完全相信或比较相信 的占1 7 6 ,“有时候信或有 些方面信 的占1 2 2 ,“说不清楚 的占8 8 ,明确表示“不相信的占6 1 4 。 孙建国【6 】( 2 0 0 2 ) 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从河南和山西两省六个地区抽样调查的 7 8 0 名大学生中,相信人有特异功能的有5 7 1 ,相信烧香拜佛的有5 6 4 ,相信 喊魂可以治小儿惊吓的有3 3 1 ,相信算命的有2 6 ,有点信的占3 3 1 ,而明确 表明完全不信的只有1 9 9 。涂建华【1 7 1 在2 0 0 3 年到2 0 0 4 年期间在北京、甘肃、湖 南、广西等省市区8 所高校3 9 8 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相信命运的占 问题提出 我国对迷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领域,而在心理学界 对迷信的研究还很少。从词源上看,在我国迷信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近代 以前,迷信是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 近代以来的迷信逐渐失去了原先系统的世界观意义,而代之成为充满落后与荒诞 性的贬义词。迷信的内容涉及科学、宗教、邪教、习俗等多方面,因而对其概念 的理解,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江绍原认为“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 念以及与他们并存的行为,我们皆称为迷信 。冼震认为迷信有两种理解,“一日 迷信者不知而信之也;一日迷信者深信也。一这主要从广义上来理解迷信的。从因 果辨证关系出发,蔡元培认为迷信是由因果不明所致,“昧理之人,与于事理较为 复杂者,辄不能了然,与其因果之相关,则妄归其因于不可知之神,而一切依赖 之”。进而,为建立人神之沟通,种种迷信如巫术、星象等产生了。胡乔木认为“迷 信的根本基础就是相信鬼怪命运灵魂等等超自然超物质的东西的存在,相信这些 东西支配着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水火木石、舟车门灶、生老病死、成败祸福, 总之是支配着世界和人生的一切,并且要和这些东西来往,就必须依靠各种宗教 的仪式和法术。”很显然这几位学者主要从狭义上来理解迷信的。早期的研究者虽 然并未明确提出从心理方面来界定迷信的内涵,但从其定义来看,基本上是将迷 信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而近期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迷信的心理结构及特点来阐述 迷信的内涵的。郑国从观念与行为两个维度对迷信进行了界定。从观念上讲,迷 信就是非智信,不知而知;从行为上讲,迷信就是不知而行,盲从、执迷p l 。现实 中的迷信是这二者的结合体。刘连忠等认为迷信是指盲目地相信一些不实在、缺 乏事实基础的事物或观点。而迷信行为则是指以迷信为认知基础的行为和实践【2 】。 还有研究者指出,迷信是人们对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 或生命群体) 有支配力 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知之物而无所适从, 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的认同,祈求以改变自 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1 4 1 。我国学者雒焕国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迷信看作是一种 态度。他认为迷信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整体,是多种 内在的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他认为迷信是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 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 所谓的凶吉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l 习。 以上有关迷信概念的阐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迷信的内涵,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迷信是一个包含很多内容的研究领域,而我们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 角度来重新阐述迷信的内涵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迷 信心理不仅体现在观念和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应从迷信动机来探讨大学生的迷信 心理。 两南大学硕十学t 7 :论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迷信是由一定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在对客观事物错误或 虚幻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信念和行为。迷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整 体,它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份,一是动机成份,迷信动机是产生迷信心理的内在 力量,是迷信需要的具体表现。当迷信者在没有得到或想要得到一些渴望而不可 及的东西时,内心会有一种恐惧或心理不平衡状态,这促使迷信者产生摆脱困境, 以达到心理平衡的需要;二是认知成份,以往研究者也指出迷信是建立在错误的 认知基础之上的。这具体表现为迷信者信念上的错误。即对涉及自身利害关系的 客观事物错误的或虚幻的信念:三是行为成份,迷信行为是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 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一些迷信仪式和迷信经历 1 3 迷信产生的心理原因 迷信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它之所以经历几千年而没有消失 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而对迷信产生的心理机制,国内外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弗洛 伊德认为迷信是投射的结果;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迷信的产生是由于偶 然强化的结果;持观察学习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迷信的产生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 而习得的;持归因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迷信观念的建立往往是由于人们在复杂的事 物之间建立了荒谬的胡乱的因果关系。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能解释迷信的产生 和保持,但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迷信者明知道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是荒谬的、与事 实相违背的却仍然坚持相信。实践观察也发现有些迷信者认为自己并不迷信却时 常表现出迷信行为。持动机观的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迷信能满足迷信者的某 种心理需求。 1 3 1 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迷信是投射的结果,即人将自己行为不曾意识到的动因转移动 外界的结果。迷信者隐约可以感到自己行为的内在条件性,但又找不到满意的解 释,于是就把行为的根源归于外界【l 。在迷信产生过程中,无意识起着重要的作 用。弗洛伊德认为许多想法、恐惧和希望等由于不能被自我所接受而被压抑到潜 意识中。这些因素在潜意识中很活跃,以求能够得到出路。这必将威胁到自我, 而消除他们威胁的方式之一,是将其归咎于外部世界,即所谓的“投射 机制。 例如,弗洛伊德的一位病人认为自己有超能力,他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希望 是全能的。这位患者曾讲过他的一个经历:他曾去过一个水疗基地,在那里他很 高兴地得到了一个护士对他的好感。当他第二次又到这个基地时,他要求住上次 住过的那个房间,以便与那个可爱的护士相邻。然而,这个房间却已被一位老教 授所占。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想:“我希望他中风死去! 两个星期后,这个教授真 4 问题提出 的中风死了【1 6 j 。他认为自己的思想能够杀人。那么为什么他对自己的思想有如此 大的自信呢?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在童年期性欲发展还在自我控制之上时所形成的 自恋情结向外投射的结果。弗洛伊德的一些追随者也曾研究过迷信。马默曾对“在 木头上敲击三下一这样的迷信行为做过分析。他观察到当人们在敲击木头时往往 带着羞怯。他认为这种羞怯是对命运、上帝或神的谦恭,因为所有这些神都是父 母的代替者。换句话说,这是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恋父、恋母情结的延续。在童年 时期受父母的限制,孩子们的本能冲动不能任意表露而被压抑,这在成年后表现 为一种焦虑,而敲击木头这种迷信行为则是童年期受压抑的本能冲动向外投射的 结果。与弗洛伊德将迷信看作是潜意识内容向外投射的结果相比,荣格更倾向于 将迷信看作是人类灵魂的一种基本属性。他认为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情结,它是 人们为适应现实而发展出来的尽管弗洛伊德和荣格对迷信的理解有所分歧,但 他们的思想是有共同之处的。他们都认为迷信信仰和行为根植于人们的无意识心 理过程中,并且都将迷信看做是心理构造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它很容易表现 出来。而且他们都强调迷信中的情感成分。 精神分析学派对迷信的解释如同其理论一样难以被证实,因此而带有神秘色 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迷信。这一学派将迷信归为无意 识作用的解释在今天看来确实有些牵强,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精神分析学派强调 情感因素对迷信的作用,迷信之所以经久不衰也可能是因为它包含着很多情感色 彩。 1 3 2 行为主义的观点 从行为主义角度来讲,迷信行为的出现是偶然强化的结果,即个体做出某种 行为后恰巧伴随有某种强化物,个体就认为这种强化物的出现和他做出的行为有 关,当他希望再次得到强化物时,就会做出与以前类似的行为,而实际上个体的 行为与强化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l0 1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当做出一个有效的 反应之后出现了一个期待的结果,则这个反应就会得到加强。当所期待的结果再 次出现而没有相应的反应时,人们仍旧将反应与所期待的结果之间赋予因果关系, 这种通过偶然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反应就叫做迷信行为【r 7 1 。斯金纳在一项实验中 发现,在每隔1 5 秒钟给鸽子喂一次食物,几分钟之后发现,一只鸽子在绕着圈儿 走,而另一只鸽子在地上擦脸。斯金纳认为这是由于特异性反应与食物的呈现形 成偶然的联系而得到强化的结果【1 7 j 。这种特异性反应就称之为迷信行为。比如, 在一次考试中用一支笔答题结果得到了很好的成绩,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会一直使 用这只笔,并把它作为“神笔”。运动员在比赛前的迷信仪式等都是偶然强化的结 果。但并不是每次做出一个反应就一定可以出现相应的强化物。比如说赌博前要 5 两南大学硕士型雾就转昭驶蛆 厶,妻铡禾瞽臻嵩墓幕茎蠹熏溺刮磊醮勘硎;鬃誊锄纠氧茧薹;茎夏饕辱竖裂“ 管璧蠹薛氍删獬m 翁笾需薹薹鲤嗍明”堕;穗m 辨霾f l = 韵稍i 吲提例橛囊一 徊栖俑皋捕蓁确耀撵a 蓁麓重;竖莲灌罐嚼淘洄壁唯曜瑁珀箨蟛曝;鬟羹翼蓁搴 蓁羹橱羹雾冀到垂蚕罂眨纠鸶型善筐雾矛些葙影响。对于个体而言,迷信的产生既受到个体 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的制约。 1 4 1自身因素 ( 1 ) 心理控制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些人总是把成功归于运气或是机遇,而 另一些人总是将成功归于个人努力或是能力。归因的不同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事件 的控制感,而控制感对迷信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不确定性假设,迷 信的人相信特定事件的结果一部分取决于可控的力量,另一部分取决于不可控的 力量。可控的力量在自己能力之内,以及在他人或力量来源控制之下( 如,对手 的技术,考试的难度) 。不可控的力量包括机会或运气等。人们越是将结果归因于 机会或运气,他们越可能求助于迷信盼2 孙。从本质上讲,迷信的人在试图将不可 控的力量转化为可控的力量,这样,可以增加获得所期望的结果的可能性l 甜。也有 研究者认为那些感到自己难以控制自己生活的个体更容易相信超自然信念,部分 原因是这种信念可以使他们提高控制感。一些研究已经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 现超自然信念倾向与外部控制点相关1 1 8 l 。这一结论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但也有 研究结果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他们发现内控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迷信行为。究 竟迷信与控制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一项对迷信运气的研究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 线索。这一研究发现,尽管运气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外部的和不稳定的,但对于迷 信者来说,运气是一种稳定的个人品质【2 4 1 。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好运能一直 给他带来成功。他们认为自己是幸运儿。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将运气看作是外部 的和不稳定的。而是将运气看作是个人的和稳定的。这种信念是在特定情境下个 体获得控制感的来源。那些相信自己总是很幸运的人也会认为他们的运气能提供 一定程度的控制,就像内部的稳定归因能导致控制感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并不 能单纯的用控制源来解释迷信行为,可以说迷信的人可能将外控因素看作是内控 的和稳定的。的确,尝试去控制运气可能是许多迷信和传统仪式的目的。即使是 那些认为自 会做出迷信行为。 x 问题提出 中加以理解。很少有人能容忍陷于无意义而混乱的处境中,因为人们需要对发生 在周围的事有个说法,哪怕这种说法或解释是错误的。由于个人知识的有限性和 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当人们在遇到自己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往往倾向于将其归 因为超自然的原因,以求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 归因的错误往往是导致迷信的一个重要前提。但为什么迷信者明知道是错的 还去坚持呢? 从动机观点来说,这可能是因为迷信能满足人的某种心理需求。 1 3 4 动机观 ( 1 ) 寻求心理安慰 揭示迷信观念和行为产生、保持的原因还需从其内在原因谈起。迷信往往是个 体在无法把握未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不可把握性容易使人产生危机 感,导致人心理失衡,使个体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一自己未来命运的 载体,以安慰自己,达到心理平衡。迷信有其特定的心理安慰功能,它降低人们的 心理失调程度,减轻心理焦虑,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求得生存的一种途径【l l 。这首先可 以从人的存在形式谈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必然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限制, 生老病死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人作为理性的存在,他不仅试图把握 自然规律,同时也会有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但面对自然规律,人又是那样的 无助,这种失调所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超自然的渴望不能以理性的方式获得满 足,人们就会幻化出新的认知元素,希望有来世、有灵魂、有天堂、有神灵的佑 护,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于神灵,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今生交给来世,以消 除无法驱逐的苦闷,减少认知失调,使心灵达到安慰和平衡。其次人们在生活中 会遇到许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冲突,一些人会产生心理不适应,感到迷惑不安, 甚至精神空虚、悲观厌世、无所适从,急于想寻求精神的寄托。而迷信活动为人 们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持。剥夺理论认为超自然信念是人们应对由于社会和 经济地位的不利而产生的心理和身体紧张的工具【1 9 1 。迷信心理能为处于困境中的 人们提供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在精 x 两南大学硕士学f 7 1 论文 关研究发现,直觉思维与迷信有正相关,靠直觉思维的个体更加迷信【3 2 】。例如, l i n d 锄卸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许多迷信信念如占星术、风水、人的超能力等与高 直觉思维相关,并且与低分析思维和低情绪稳定性相关。他们认为直觉思维是区 分迷信者和怀疑者最好的因素之一。迷信源于直觉思维,而不是由于分析思维功 能失调引起的。信息加工双过程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分析思维与超自然信念没有 更强的关系。信息加工单维度理论假设分析思维的发展可以减弱迷信信念,这一 假设的前提是迷信思维是分析思维的反面。即推理是单维度的,错误的推理可以 通过教育课程中的理性思维来取代。而双过程理论认为推理不是由最初的带有错 误倾向的过程线性发展为合理的精确的推理。而是认为人有两个独立的信息加工 系统,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他们有不同的神经基础,不同的操作规则和不同的 进化历史p 2 1 。也就是说迷信观念更可能是由直觉思维引起的,而非分析思维功能 失调产生的。 ( 4 ) 心理健康 迷信的人心理是否健康,这一直是很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一些研究发现超自 然信念和m i 中的疑病、精神分裂、躁狂有正相关【3 3 州。还有研究发现,迷信 与强迫症呈正相判3 3 j ,有强迫症的人所表现出的强迫仪式是完全迷信的,他们对 完全不能引起疾病的东西的恐惧带有神奇思维【3 5 】。此外,迷信与分裂倾向和特质 焦虑也都有显著的相关1 3 6 】。我国一项研究也发现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心理健康存在 显著的相关。从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迷信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更多的体现在 迷信与焦虑的关系上。迷信和焦虑似乎有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引起焦虑的事件 和反应的控制无制3 6 j 。一项对运动员的迷信研究显示,迷信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运动员降低焦虑,建立自信和应对不确定的事。这一研究结果发现, 运动员同一性和迷信行为有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高运动同一性( a m l e t i ci d e “啪 的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会有高的迷信行为。对于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高 运动同一性的运动员将迷信作为一种应对机制来降低竞争焦虑,同时保护自我【3 7 1 。 以上研究均显示,迷信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体 验到心理痛苦的个体和迷信的人可能都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到无能为力。但二者 的因果关系还不明确。迷信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一个可能的假设是迷信可以为体验 到心理痛苦的个体提供一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心理上的不适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 水平越低的个体,他们的迷信观念或迷信行为越多。这一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 研究。 1 4 2 环境因素 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不仅与个体自身的因素相关,外界环境对其也有重要的 l o 问题提出 影响作用。 ( 1 ) 教育 说到迷信人们总会用落后、愚昧无知、没有文化等来形容。而针对迷信的一个 常用对策往往就是教育。教育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迷信信念m 】。但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教育对迷信的影响并非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很多研究 结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首先从教育水平对迷信的影响程度来看,一些研究 显示,在大多数包括许多不同教育水平的被试的研究中,超自然信念在受到更高 教育的被试中不是很流行f 3 引。a a n l i o 【3 2 1 等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大学生的比较研究 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比大学生有更高的超自然信念( 宗教信念这一维度除外) 。 但另一些结果并没有支持这一结论。一些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高等教育的几年 中超自然信念保持相对稳定【3 2 1 。还有的研究甚至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升高,对超 自然信念的相信程度会增加。我国一项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也没有发现大学 生的迷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其次,从不同学科来看,教育对迷信的影响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a a n l i o 和 l i n d 锄孤对3 1 4 1 名荷兰学生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超 自然信念最低,教育学和神学学生的超自然信念最高【3 2 1 。还有研究发现物理专业 的学生更倾向于不信迷信,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倾向于相信每一种超自然信念。但 当他们的专业被分为科学和非科学组时,这种差别只表现在宗教这一维度上。一 些研究还关注了学术背景对超自然现象接受程度的影响。有研究一般心理课程可 以减少对一些具体的超自然信念的相信程度,科学方法课程能显著提高学生对超 自然信念的怀疑态度【l3 1 。但也有研究发现了不同的结果: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 相比,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或者更少,或者水平相同的超自然信念【3 2 】。s a l t 盯发现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各个学科的学生对超自然信念的相信并没有差异,也没有 随在大学中时间的加长而减少】。 可以说迷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变量,而教育对迷信的影响也与迷信 本身的特点有关。有研究者指出,新时代信念可能更吸引那些有良好教育的人, 对他们来说追求这种精神上的活动是有吸引力和时尚的【1 9 l 。砌c e 报告受更好教育 的人对占星术、转世投胎、或鬼更少相信而更可能相信心灵感应、超感官知觉和 记忆错觉( d e j av u ) 【侈j 。 ( 2 ) 不确定情境 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指出,迷信通常产生于不确定情境下。这一说法的最 早提出者是人类学家m a l i n o w s l 【i 。他注意到当t r o b 订a i l d 的岛民们去不可预知的、 危险的海洋出海时,他们会进行复杂的迷信仪式,但是在浅海和静水中捕鱼时不 会有迷信行为。m a l i n o w s k i 推测,岛民们在用迷信来努力控制与在陌生海里捕鱼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相联系的不确定结果【4 j 。在模糊、不确定和无法控制的情境下述信观念和行为往往 会增加。有研究者发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对占星术的兴趣有所增加;在德国,迷 信与在1 9 1 8 年到1 9 4 0 年的经济危机有直接的相关。d u d l e y 发现那些暴露在不能 解决的问题情境中( 这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状态) 的被试会报告有更高的迷信信 念。这一研究也发现有更高水平迷信信念的被试在随后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中 的成绩并未降低,而低水平信念者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中的成绩会降低。这表 明超自然信念可以降低由尝试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无助感【3 外。t s 龃g 研究 报告在中国社会中,迷信在那些不稳定的和不可预知的商业中更加流行。 1 5 迷信心理测量 以往研究中对迷信心理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和量表两种方式。在实验研究 中,迷信行为主要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衡量。而目前国外使用的最多的迷信 量表是由t o b a c k y 和m i l f o r d 在1 9 8 3 年编制的超自然信念量表( p a 啪。皿a lb e l i e f s c a l e ( p b s ) ) ,t 0 b a c k y 并在1 9 8 8 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修订版超自然信念 量表( r 嘶s e dp a 瑚m o 册a 1b e l i e f s c a l e b s ) ) 【辄引l 。该量表由2 6 个题目组成, 采用七点量表计分,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七个分量表包括:传统宗教信仰、 特异功能、巫术、迷信、灵魂论、特别的生命形式和预知未来。这一量表在迷信 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该量表还存在许多争议,这主要表现在维度数量上 的不一致【4 2 3 枷。有研究者指出,五个维度是最佳的【4 5 矧。而另一些研究者指出, 四个维度更合适该量表。甚至还有研究者指出两个维度是最合适的。l 锄g e 【4 7 】等认 为i 冲b s 量表应该排除那些受性别和年龄影响的题目。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题项 可以聚为两类:一是新时代信念( n e w a g cb e l i e f s ) ,主要包括特异功能、灵魂论 和预知未来的大部分题项;二是传统超自然信念,主要包括与传统宗教信仰和巫 术有关的题项。之前使用该量表的研究主要被试为讲英语的国家,他们有相似的 文化背景,因此,这个量表可能还存在跨文化有效性的问题。 我国学者大部分都是以社会调查的形式来研究迷信心理,问卷大多没有经过标 准化。统计方式也只局限于百分数描述。李丹【4 8 】等在研究中将p b s 译为中文,并 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将原量表的2 6 个项目增加到3 2 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 提取出三个因子:灵魂鬼仙迷信、传统世俗迷信和无法解释的外力。这一量表可 以说是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的迷信心理的测量工具。但它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一量 表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而迷信受文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一量表未必 就反应了中国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全貌。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迷信心理需 要一个标准化的迷信心理测量工具,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2 2 2 实践意义 为什么在长期受着科学观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会出现迷信现象,而且这种现 象越来越趋于流行化? 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明知道一些行为和做法是迷信的,但还 坚持做呢? 解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来探讨大学生的迷信现象,进而把握 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为解除大学生的迷信心理提供对策。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的各 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学生迷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心理应对 策略。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迷信动机来引导其使用科学的方法及时 疏解压力,达到心理平衡。此外,大学生迷信心理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科学观和世 界观,通过研究大学生的迷信心理可以为大学生的科学观教育提供参考。此外, 大学生迷信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研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可以有针 对性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4 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维度的初步构建 3 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维度的初步构建 3 1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操作,陛定义 我们认为,迷信是由一定的心理需要引起的,在对客观事物错误或虚幻的认识 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信念和行为。迷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它主要 包括三种心理成份,一是动机成份,迷信动机是产生迷信心理的内在力量,是迷 信需要的具体表现。当迷信者在没有得到或想要得到一些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时, 内心会有一种恐惧或心理不平衡状态,这促使迷信者产生摆脱困境,以达到心理 平衡的需要;二是认知成份,以往研究者也指出迷信是建立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之 上的。这具体表现为迷信者信念上的错误。即对涉及自身利害关系的客观事物错 误的或虚幻的信念;三是行为成份,迷信行为是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的外在表现, 具体表现为一些迷信仪式和迷信经历。 3 2 开放式问卷调查 3 2 1 调查对象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选自西南大学和重庆高等电力专科学院本、专科大学生 共1 9 1 人,平均年龄2 0 岁。被试构成见表1 ,开放式问卷请参阅附录1 。问卷均 , 在课堂上请大学生用纸笔的形式回答,并保证充分的回答时间。 表1 开放式问卷被试基本信息表 3 2 2 调查结果的内容分析 ( 1 ) 大学生迷信程度开放式调查结果 对开放式问卷的第一题( “您信迷信吗,为什么? ) 进行内容分析,被试的回 答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为:不信,有点信( 包括有一点、一点点、偶 尔、不太信) ,半信半疑( 包括半信半疑、有时候、部分) ,多半信( 很大程度上 信、不全信、一定程度上信、或许信) 和完全信。对各个等级进行频次分析,结 果显示,回答不信的人数为1 0 1 人,占总人数的5 2 9 ,回答有点信的人数为3 1 1 5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人,占总人数的1 6 2 ,回答半信半疑的人数为3 8 人,占总人数的1 9 9 ,回答 多半信的人数为7 人,占总人数的3 7 ,回答完全信的人数为1 4 人,占总人数的 7 3 。在不同程度上相信迷信的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 7 1 。可见,迷信心理在大 学生中并不陌生,另一方面也证实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 大学生迷信信念开放式调查结果 由于被试并没有将信念和行为完全分开来回答,所以将第二题和第三题合并 起来一起进行内容分析。根据被试的描述可以将迷信信念分为:灵魂鬼神信念、 命运论、运气说、超自然能力信念四个大类,各自定义如下: 灵魂鬼神信念:是指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灵魂、鬼怪、神仙等存在的信念。 命运论:是指认为自己的命运由别人掌握,人的生死祸福早已注定,自己根本无 力改变的信念。 运气说:是指认为一些事物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或坏运的信念。 超能力自然信念:是指认为一些人具有人类根本无法具备的,超出科学所能解释 范围的能力的信念。 1 6 表2 迷信信念开放式调查结果 迷信信念典型描述 灵魂鬼神信念 有天使存在 人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 上帝主宰一切 有佛祖保佑,菩萨保佑 人死后会变成鬼 相信世间有鬼 相信灵异事件 把现象归为鬼神作怪 鬼魂附体 命运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认为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自己改变不了 姻缘靠缘分 前世今生论 冥冥之中有一只手掌握这我的命运 人生命运天注定 在困难面前无心反抗认为是命运,是天注定 相信名字决定命运 遇到挫折困难时就觉得自己命不好 手相面相痣等预测命运 生辰八字的命理 星座能决定将来的命运 星座可以预测爱情或运程等 星座决定r 性格 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维度的初步构建 运气说红颜色会幸运一点 1 3 不吉利 一些数字会给人带来好运气或坏运气 打破镜子或什么东西认为是不祥之兆 见到黑猫会倒霉 超自然能力信念认为一些人有超能力 相信一些玄妙的事 相信超感官知觉 相信有人能与死人交流 心灵制动 心灵遥感 未卜先知 ( 3 )依据开放式问卷第二、三题的回答可将迷信行为分为以下五类:求神祈祷、 禁忌行为、迷信游戏、幸运物偏爱和占卜。各自定义如下: 求神祈祷:是指烧香、拜佛、求神、祈祷等行为。 禁忌行为:是指无任何科学依据而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迷信游戏:是指以游戏的形式与鬼、神等沟通并请求他们帮助或给予指点的行为。 幸运物偏爱:是指佩戴或购买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物品。 占卜:是指通过算卦、看相、占卜等方式来预知未来的行为。 表3 迷信行为开放式调查结果 迷信行为具体描述 求神祈祷遇到困难时心理会默念。菩萨保佑” 千纸鹤流星许愿 考试求神拜佛烧香 做事前先拜神祈祷 考试过级去求神烧香还愿 禁忌行为考前不洗头 不能从楼梯下面走 大早上不能说梦 男女关系或婚姻上的忌讳 早晨不能说“死” 不能在屋里打伞 说了不吉利的话马上吐口水 迷信游戏笔仙 碟仙 筷仙 请神游戏 玩灵异游戏 幸运物偏爱买避邪的小饰物 佩戴护身符 幸运色幸运石的佩戴 佩戴护身符保平安、避邪 占卜网上占卜 扑克牌算命 用塔罗牌算命 根据星座的建议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作一些缘分测试,发短信测缘分 看手相 1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4 ) 大学生迷信动机开放式调查分析 对开放式问卷第四题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出迷信动机包括五类:寻求心理依托、 寻求控制感、好奇、避免坏事、期待好事,各自定义如下: 寻求心理依托:是一种以迷信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得到心理平衡的动机。 寻求控制感:是一种以迷信的方式来改变事件发展方向,预知未来以增加个人控 制感的动机。 好奇:是一种由迷信的神秘感而引起的信念和行为动机。 避免坏事:为避免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产生的迷信信念和行为动机。 期待好事:希望一切美好的或是自己期待的事情能出现或实现而产生的迷信信念 和行为动机。 表4 迷信动机开放式调查结果 迷信动机具体内容 寻求心理依托心理空虚觉得可以找点东西来填充一下 生活无信心渴望得到寄托 烦恼郁闷找不到解脱 希望通过迷信来求得一些心理安慰 各方面的压力运用此种方式寻找心灵慰籍 现实生活太残酷通过迷信来安慰自己 自己甘于现状,认为没有办法改变 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就寄托于迷信 对未来和前途迷茫 寻求控制感对未知领域合理解释的包容与接纳 迷信现象可以解释科学上很难解释的事情 想预知未来 所见之事自己无法解释 好奇好奇因为那些东西很神秘 无聊无事可做,单纯为了好玩,消磨时问 大学生追求新追求全的心理 对自己未来的好奇 避免坏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礼多神不怪 认为信也无防 期待好事是美好的祝愿,对平安的向往 相信能够带来好运 一种美好的期望 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维度的初步构建 3 3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理论构想 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和我们的操作性定义,初步拟定出迷信心理的维度,并请 有关专家进行评阅。迷信心理可以从迷信动机、迷信信念和迷信行为三个方面来 进行考察。迷信信念包括:灵魂鬼神信念、命运论、运气说、超自然能力信念四 个维度。迷信行为包括:求神祈祷、禁忌行为、迷信游戏、幸运物偏爱、占卜五 个维度。迷信动机包括:寻求心理依托、寻求控制感、好奇、避免坏事与期待好 事五个维度。 大学生迷信心理 迷信信念迷信行为迷一售动机 , 灵 命 还超求禁迷幸占寻寻好避期 魂运 气 自 神忌信 】毫卜求求奇免待 鬼论说然祈行游 物 心控 坏好 神能祷为戏偏理制 事事 信力爱依感 念信 托 念 图一大学生迷信心理理论维度构想图 1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预试问卷的编制与大学生迷信心理结构的确定 4 1 目的 r , 确定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结构,并为编制大学生迷信心理正式问卷挑选项目。 4 2 方法 4 2 1 预试问卷的编制 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结果以及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制出大学生迷信心理的预 试问卷( 见附录二) 。该预试问卷共有7 7 个条目,共三个分问卷,分别是迷信信 念问卷、迷信行为阎卷和迷信动机分问卷。其中迷信信念问卷包括灵魂鬼神信念、 命运论、运气说、超自然能力信念四个维度共2 5 个题项;迷信行为问卷包括求神 祈祷、禁忌行为、迷信游戏、幸运物偏爱和占卜五个维度共3 0 个题项;迷信动机 问卷包括寻求心理依托、寻求控制、好奇、避免坏事和期待好事五个维度共2 2 个 题项。问卷采用“k e n 自评式5 点量表法,迷信信念问卷从“非常赞同 到“非 常不赞同 记为1 到5 分,得分越高说明迷信信念程度越高;迷信行为问卷从。从 不 到“总是 记为l 到5 分,得分越高说明出现迷信行为的频次越高;迷信动 机问卷从“非常不同意胗到“非常同意”记为l 到5 分,得分越高迷信动机越强。 三个分问卷的题目各自均采用随机排列的方式。 4 2 2 被试 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发放问卷共6 0 0 份,收回有 效问卷5 5 l 份,回收率为9 1 8 。有效问卷中,一年级1 0 7 人,二年级1 9 5 人,三 年级1 0 6 人,四年级1 1 6 人,有2 7 人未填;女生2 8 3 人,男生2 4 6 人,有2 2 人 未填:来自农村的为2 1 2 人,来自城镇的为3 1 0 人,有2 9 人未填。问卷由研究者 本人或委托同专业的同学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间为2 0 0 7 年9 月1 0 月。 4 2 3 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 p s s l l 5 软件包进行统计 4 3 结果 首先对三个分问卷的题项分别进行项目分析,将各分量表的得分总和前2 7 预试问卷的编制与大学生迷信心理结构的确定 作为高分组,后2 7 作为低分组,求得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得分平均数差异 非常显著,说明预试问卷的题项均能鉴别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其次,为检验 量表的结构效度,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l 洲o 是取样适当性量数,k m o 值 越大,表示量表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l 嘶。系数在o 9 以上非常适合 做因素分析,在o 8 一o 9 之间比较适合做因素分析,在o 7 o 8 之间可以做因素分析, 在o 每o 7 之间为一般,但在o 6 以下则不适合做因素分析。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 法和p r 洲转轴法( 属于斜交转轴法的一种) 抽取因素,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 为 因子抽取的原则,并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抽取因子的有效数目。删除题项的标 准有:( 1 ) 项目在某一因素上负荷小于0 4 ;( 2 ) 在某一因素上的题项少于3 个;( 3 ) 同一题项在两个因素上的负荷很接近( 二者之差小于o 1 ) ;( 4 ) 表述不明确,可 能产生歧义的项目。 表5 迷信信念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题号因素l 超自然能力信念( 特征值:5 5 7 7 ,贡献率:2 7 8 8 5 )共同度 x n 2 0 7 6 36 2 6 x n l 77 2 95 0 l x n 46 9 14 7 8 x n 76 4 1 4 9 r 7 x n 2 26 0 24 3 9 柚1 35 4 55 5 8 因素2 运气说( 特征值:1 9 7 0 ,贡献率:9 8 5 2 ) x n l l7 3 15 8 5 1 1 67 1 95 9 6 x n 87 0 35 2 1 ) 【1 1 2 55 8 04 0 7 x n 2 15 7 34 1 5 因素3 :灵魂鬼神信念( 特征值:1 3 6 9 ,贡献率:6 8 4 6 ) x n 97 1 75 7 4 1 26 8 85 8 7 x n l 26 1 76 0 2 x n 54 9 43 7 4 因素4 :命运论( 特征值:1 3 2 0 ,贡献率:6 6 0 0 1 ) x n 67 1 24 9 7 x n l 96 1 54 9 0 柚14 2 86 1 25 3 0 x n l 54 1 65 9 75 2 4 x n l o3 3 65 4 34 3 7 迷信信念预试分问卷共2 5 个题项,依据以上标准删除5 个题项。对剩下的2 0 个 题项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特点用b a n l e 媾形检验,其x 2 值为3 0 1 5 3 0 3 , 显著性水平为o 0 0 0 ,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l 蝴o 检验值为o 8 7 3 ,说明 2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p r o m 戤转轴法( 属于斜交转轴法 的一种) 抽取因素,以特征根大于等于l 为因子抽取的原则,并依据碎石图( 见图 二) 提取四个因子较为适宜,最后得到四因子的因素负荷矩阵( 见表5 ) ,共解释 总变异的5 1 1 8 4 。其中第一个因素包括6 个题项,主要描述对超自然能力的信念, 命名为超自然能力信念;第二个因素包括5 个题项,主要描述对运气的迷信信念, 命名为运气说;第三个因素包括4 个题项,主要描述对灵魂、鬼神等的迷信信念, 命名为灵魂鬼神信念;第四个因素包括5 个题项,主要描述对命运的迷信信念,命 名为命运论。 s c r e ep i o ts cr i e ep i o t c b m n 朗tn u m b e r 图二迷信信念陡坡图 迷信行为预测分问卷共3 0 个题项,依据项目筛选标准删除9 个题项后,对剩 下的2 1 个题项做探索性因素分析。x 2 值为2 6 1 3 9 7 6 ,显著性水平为o 0 0 0 ,说明 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l ( m o 检验值为o 8 3 9 ,说明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 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和p r o m a ) ( 转轴法抽取因素,以特征根大于等于l 为因子抽 取的原则,并依据碎石图( 见图三) 提取五个因子较为适宜,最后得至i j 五因子的 因素负荷矩阵( 见表6 ) ,解释总变异的5 1 6 3 8 。其中第一个因素包括5 个题项, 主要描述算卦、占卜等迷信行为,命名为占卜;第二个因素包括4 个题项,主要 描述求神拜佛等迷信行为,命名为求神祈祷;第三个因素包括4 个题项,主要描 述传统上不允许的或无法接受的行为,命名为禁忌行为:第四个因素包括5 个题 项,主要描述佩戴幸运物等迷信行为,命名为幸运物偏爱;第五个因素包括3 个 题项,主要描述玩笔仙碟仙等迷信游戏,命名为迷信游戏。 预试问卷的编制与大学生迷信心理结构的确定 s c r e ep i a t 图三迷信行为陡坡图 表6 迷信行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题号因素1 :占卜( 特征值:4 9 9 5 ,贡献率:2 3 7 8 5 6 )共同度 x w l 88 1 6 6 9 2 x 1 9 7 1 56 1 8 x w l 56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