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正史之首的史记自问世以来,研究者和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史记本 身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已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对史记的百科 性质的研究,各学科通过史记都为自己的领域引进了新的景观。但从文本、 文学批评和对文学的影响几个方面来综合研究史记与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文章 很少。 本文立足于史记文本,对史记在魏晋南北朝的流传、研读以及其对 当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探求史记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传和初步研究的特点,并进而了解史记本时期研究所取 得成果以及其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人们思想相对而言比较自由,文学比较活跃。 史记的流传与研读和汉代相比之下更为广泛。本文对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记的流传和研读情况作了简单梳理,其中对推动史记流传较有影响的 是徐广的史记音义和裴驷的史记集解,这两部书主要是参照当时流传的 一些版本对史记进行注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而这一“自 觉”意识的朦胧觉醒在史记这一历史和文学著作中已表现在许多方面,并对 后代文学自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日渐繁荣,许 多作家在评论史记的史学特点时,已开始注意史记文学方面的特点并有 简单论述。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在各章中对史记文学方面 的特点都有提及,本文重点论述了刘勰的“蓄愤说”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史记流传范围的扩大,人们对史记的关注也越来越 多,对它的写作手法、故事情节、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也越来越熟悉,一些作 家在创作时潜移默化,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史记这部优秀的历史散文为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它为诗文提供了典故,为咏史诗 提供了吟咏对象,为小说提供了故事情节等等。在另一方面,本文探讨了史记 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论述了史记对传记文学、小说和 杂文的影响。其中重点论述了对传记文学中的杂传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魏晋南北朝文学 a b s t r a c t e v e rs i n c e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o fs h i hc h i ,t h e r ea r em a n ys c h o l a r sd e v o t i n gt h e i r l i v e st os t u d vi t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t h e yg e ta b u n d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c u l t u r a lv a l u eo fs h i hc h ih a sb e e nf u l l yr e p r e s e n t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i nr e c e n ta h u n d r e d y e a r s , d i f f e r e n tf i e l d sh a v ei n t r o d u c e dm a n yn e w i d e a st ot h e i ro w nf i e l d sb ys t u d yo f s h i hc h i ,se n c y c l o p e d i ck n o w l e d g e w h i l e ,t h e r ei sl i t t l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s t u d yo f 砌砌c h if r o mt e x tr e s e a r c h ,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 f l u e n c e t h u s ,t h i s t h e s i si sn e c e s s a r yt og i v ea na n a l y s i sb o u tt h e m t h i st h e s i s s t u d yi sb a s e do nt h es h i hc h i f i r s t l y ,i tm a k e sa ns y s t e m a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a b o u ts h i hc h i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u r r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i s m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c r e a t i o nw h e ns h i hc h iw a sh a n d e dd o w na n ds t u d i e di n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p u r p o s ei st oe x p l o r et h ef e a t u r e so fi t sh a n d i n gd o w n a n d s t u d y i n g b e s i d e s ,t ok n o wh o wm a n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g o t t e na n dl n f l u e n c e so n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p e o p l eo ft h a tt i m ew e r er e l a t i v e l y f r e et oc o n v e yt h e i rt h o u g h t sd u et ot h e p o l i t i c a lu p h e a v a l s ,w h i c h r e s u l t si na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a l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a t m o s p h e r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h a nd y n a s t y ,t h es p r e a d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r a n g eo fs h i hc h i a tt h a t t i m ew a sm o r ee x t e n s i v e i nt h i ss t u d y ,t h ea u t h o rw i l lm a k eab r i e fi n q u i r yb e t w e e n w e i j i n n o r t h e m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a n dh a n sh a n d i n gd o w na n ds t u d y i n go f s h i hc h i 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s c h o l a r st h a tp r o m o t e ds h i hc h i ! sc a r r y i n go na r ex u g u n n g s “s h i h c h iv a r i o r u m ”a n dp e iy i n sh i s t o r i c a la n n n a l ,b o t ho f w h i c hp r e f e rt o s t u d vi tf r o me x e g e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w i t hr a r e l yc o m m e n t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t w o w o r k s m a i n l ve x p l a i ns h i hc h i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u r r e n tv e r s i o n s 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w e r eat i m eo f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i sc o n s c i o u s l i t e r a t u r eo r i g i n sf r o mt h es h i hc h i ,w h i c hp r e s e n t si nh i s t o r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f r o m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i n f l u e n c em a k e saf u r t h e re f f e c to nt h ef u t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b e c o m e sp r o s p e r o u sw i t ht h ep r o g r e s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i s mi n 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g o ti t sp r o s p e r i t ya s w e l l m a n yw r i t e r ss t a r t e dt on o t i c es h i hc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m a d e s o m es i m p l en a r r a t i o n sa st h e yd i s c u s s e di t s h i s t o r i c a lf e a t u r e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f e a t u r e sh a v eb e e nm e n t i o n e di ne a c hc h a p t e ro ft h el i t e r a r ym i n d a n dt h ec a r v i n go f d r a g o n s ,a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s ,w h i c hi s e x t e n s i v ei ns c o p ea n dp e n e t r a t i n gi n t h o u g h t t h i st h e s i s w i l l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o n “e x p r e s sf e e l i n g s o fa n g e ra n d l l s a v i n g s ”p u tf o r w a r db yl i ux i e ,w h i c hi st h e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v e n tt h e i r a n g e rw i t ht h ed o c t r i n eo fw r i t i n gab o o k ”r a i s e db ys i m aq i a n a s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 w i d e s p r e a do fs h i hc h i ,p e o p l eg a t h e rm o r e 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o ni t s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t o r yp l o t s ,h i s t o r i cc h a r a c t e r sa n dh i s t o r i cs t o r i e s ,s o m eo fw h i c hh a v e b e e ne m p l o y e db yw r i t e r sc o n s c i o u s l yo ru n c o n s c i o u s l y a n dm a n yw r i t e r sa r ea l s o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m s h i hc h i ,t h i ss p l e n d i dh i s t o r i ce s s a yp r o v i d e st r e m e n d o u s 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f o r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 o f f e r i n gl i t e r a r yq u o t a t i o n sf o rp o e t i cp r o s e ;p r o v i d i n gi n t o n i n go b j e c t sf o re u l o g i s t i c p o e m sa n ds u p p l y i n gs t o r y p l o t sf o rn o v e l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i ss t u d yw i l l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i m p a c to fs h i hc h io nt h es t y l eo f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a n dw i l lm a i n l yf o c u so ni t se f f e c to nb i o g r a p h i cl i t e r a t u r e ,n o v e la n do t h e r e s s a y s ,a m o n gw h i c ht h ee m p h a s i sw i l lb ei t si m p a c to nt h em i s c e l l a n e ao fb i o g r a p h i c l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i m aq i a n ;s h i hc h i ;l i t e r a t u r eo fw e i j i n ,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 i i i 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善 作者签名:亿 l老蘧 日期:别挥f 月珍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 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压花璃 参彤 1 日期:知,矿年r 月矽日 日期:力口年厂月力日 引言 史记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将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梳理,有利于了解史记在这一时期的流传 研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等等的概貌。 文心雕龙中针对史记的文学批评, 给后来的读者和文学创作者非常大的启发,挖掘其中与史记相关的文学评论, 有助于丰富文学理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的阅读和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关系到对司马迁和史记文 学成就的基本估价的问题。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被公认 为是对史记成就与地位的好评和定评。司马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真正当之 无愧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先秦文学集大成的继承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 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流传的方式,后世读者对他的注释、解读,借 鉴和模仿都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非常特殊的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政权频繁更迭,而所有这些对这一时期的中国 文化影响相当深远。从魏至隋三百六十余年间,在三十多个大小王朝的交替兴 灭中,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渗透,交相影响。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史记 在魏晋南北朝的流传不是很广,但是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人们对史记的研 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对当时各种文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传记文 学、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影响。关于史记和魏晋南北朝文学,到目前为止,发 表的文章不多,有一些零星碎语,散见于相关史记研究著作中。其实魏晋南 北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时代,而这一“自觉”意识的朦胧觉醒在史记 这一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中已表现在许多方面,并对后代文学自觉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文学史和学术研究上所不应该忽视的。 史记研究集成( 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华文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编 辑了截止2 0 0 4 年,由古至今的书籍和刊物中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材料。据笔 者统计,自1 9 8 3 年至今,关于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文章较少,专著 没有。在史记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研究中,内容涉及到史记的文本,史 记文学批评以及史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主要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 ( 一) 史记文本训释研究 作品的流传和影响有赖于文本,一个好的文本可以促进作品在社会上的接受, 可以扩大作品流传的范围。史记自从问世以后,抄写翻刻不计其数,但因为 时代久远,在这个过程中,多有衍误脱讹,甚至产生了“今传史记是司马迁 原书吗”的疑问。明清和近代学者对史记各本都有研究,但是对西汉末至六 朝时期的写本状况涉及特别少,而这一时期对史记版本形成相当重要,它能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记原貌。如( 史记) 六朝残本考( 张玉春,中国 古籍与文化,2 0 0 1 ,( 4 ) ) 和( 史记) 徐广注版本考( 李智耕、龙剑平,阿 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4 ,( 6 ) ) 等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史记版 本的特点。但这些版本已失传,研究这些版本的文章也非常少,大多数文章都是 在研究史记集解时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 二) 史记文学批评的研究 随着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对“文 与“史 的区别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开始注意到史记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前提 下所具备的文学价值。因为人们对史记的研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相对而言, 对它的文学批评比较少。对史记进行文学批评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文 心雕龙中,对此论述得最全面的是杨海峥汉唐( 史记 研究论稿中( 齐鲁 书社,2 0 0 3 年版) 文心雕龙中有关史记的评论这一节,文中特别阐述了 史记文学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有关史记文学批评方面的论文有张新 科的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一一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等( 西北 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7 ,( 2 ) ) 。文章从司马迁对文学的重视与 六朝时对文学的认识,司马迁的“发愤”说与六朝时的“蓄愤”“怨愤说和司 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与刘勰的“通变”观三个方面较全面的总结了司马迁对六 朝新文学理论的影响。 ( 三) 史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影响的研究 史记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是众所公认的。关于史记对魏晋南北朝文 学影响研究的文章较多。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 重庆出版社,1 9 8 7 年版) 、韩兆琦的 史记通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等书已涉及到史记对魏晋 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张新科和李少雍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史记传记文学方面的 特色。韩兆琦则全面论述了史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 一些新人耳目的意见。还有一些单篇的论文就史记对文学创作影响的论述时, 如韩兆琦的 与我国古代小说( 渭南师专学报( 社科版) ,1 9 9 6 ,1 ) ,戴红 的试析 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 0 0 4 ,3 ) ,俞樟华的论 与古代诗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2 ,2 ) ,谌东飚的 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 云梦学刊,2 0 0 7 ,1 ) 等文章中都会涉及到史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影响的论述。 本文的研究,时间上跨三百六十余年,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诸多新 2 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资料繁杂,内容广博,因此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梳 理论述的研究方法。在梳理之时,采用了先分述后总括的方式,即先重点阐述对 史记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在史记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家和几家, 受史记影响较大的某一题材,而后就整体情况作一个鸟瞰式的论述,对各家的 研究成果稍作提及,以便更好的了解史记与魏晋南北文学。 本文分三章。第一章简单梳理史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传与研读。为 了更好的把握史记的流传,文章首先对史记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传 作了简要介绍,然后再来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研读,其中重点阐述了 徐广的史记音义和裴驷的史记集解,在推动史记的流传方面他们所 做的工作。 第二章论述了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 的自觉时代,而这一自觉意识的朦胧觉醒在史记中已有一定的反映。在这一 章中,首先简要论述了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其次集中论述了刘勰文 心雕龙中对史记的文学批评。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批评,其对史 记的文学评论分散在各章之中,对其梳理和论述是必要的。其中重点论述了刘 勰的“蓄愤说 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对其它各家对 史记文学特点方面的评论做了一个梳理。 第三章是史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章从史记为魏晋 南北朝文学提供文学素材和对文体形式的影响两方面来展开论述。在提供文学素 材方面来看,主要是为诗文提供典故,为咏史诗提供吟咏对象,为小说提供故事 情节等。在对文学文体形式的影响这方面来看,主要探讨了史记对传记文学、 小说和杂文的影响。其中重点论述了对传记文学中的杂传的影响。 史记在我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史记的研究也可 说是蔚为大观,但史记这部著作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以往的研究仅有一些片 断的涉及,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考察,本文则是第一次。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流传与研读 1 1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流传 司马迁呕心沥血撰述史记,书成之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回,以 “俟后世圣人君子 ,圆从而实现以立言致不朽的理想。司马迁史记完成之 日,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确立之时,战国时代“百家争 鸣 的局面荡然无存,人们的思想受到禁锢。在正统思想家的眼里,史记是 离经叛道之作,被视为“谤书。因此史记在两汉时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流传, 已受到当时政府严格的控制。 汉书宣元六王传记载,在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来朝,曾上书请求太 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日: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为思制节谨度, 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 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 东 平王上书求太史公书,说明史记的一些单篇,他在这以前就已经读过, 才会提出得到完整的书的请求。大将军王凤更不用说,显而易见是读过太史公 书。所有这些都说明,史记在西汉末年,是以单篇的形式在流传。汉书 中的这条记载也说明在成帝之时,统治者对史记的控制仍然非常严,很少外 流。但像大将军王风之类的朝廷高级官员,则有机会进行接触到史记并全面 地阅读,当然非常了解史记的内容。东汉卫宏汉仪注记载,汉武帝削除 景纪、武纪。在流传本中,其中一部分容易触犯时忌的内容被摘掉,所 以才会使得班固见到的官本“十篇缺,有录无书 。 史记大范围流传后, 一些篇传由于种种原因亡而复得,但是今上本纪等篇缺损仍然。 最早提示史记流传线索的是东汉时期班固,他汉书司马迁传中说: “迁死之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眵以 此可以推定,在杨恽宣布家藏史记之前,史记中的一部分篇章已经传出, 仅少数单篇而已。所谓宣布,可能是私授弟子,也可能是允许朋友阅读转录,其 司马i 壬:史记卷百三十,北京:中华= f t 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3 3 2 0 页。 司马:i 壬:史记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3 3 2 0 页。 班固:汉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9 8 7 页。 班周:汉书卷,计,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3 0 1 4 页。 班固:汉书耄 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7 2 3 页。 班凰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7 2 0 页。 4 流传范围相当有限。到西汉末年,即使是达官显贵,要见到史记也非常困难。 在史记还未得到广泛流传之前,有的学者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节 引史记。盐铁论是最早节括史记原文的著作。盐铁论是西汉桓 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桓宽在盐铁论毁 学篇云:“大夫日:司马子言,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女不择丑好,郑姬不 择远近,商人不丑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 这是节括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议论。桓宽记载御史大夫桑弘羊之言,事 在昭帝始元六年( 前8 1 年) 。其时杨恽的正本还未宣布,桑弘羊所见本,当是存 在京师的副本。退一步说,即使这段话不是桑弘羊当时之言,是桓宽加工润色的, 也是在宣帝时代。盐铁论作为一本官方著作,它的流传速度是毋庸置疑,而 书中的引书自然也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样一来,也扩大了史记在社 会上的影响力,促进了它的进一步流传。 但自宣布家藏正本后,史记开始在民间士大夫中流传开来。由于史记 本身的成就,白杨恽宣布家藏正本后,许多学者纷纷续补,史通古今正史 载十五人,其言日:“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 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 ( 又作殷肃) 、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 名史记。圆此外褚少孙续补史记十篇,直接附骥史记流传。褚少 孙为宣帝末博士,自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 又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 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传。”回说明褚少孙在宫中为郎时,有机会方便 地读到皇家所藏史记,当是在汉元帝时。 汉成帝河平三年( 公元前2 6 年) ,即在朝廷拒绝东平王上疏求史记后两 年,成帝命令刘向在皇宫中的天禄阁主持整理皇家藏书。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继孔 子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编校活动,其主要工作环节中有 一项便是撰写叙录,整理者需要在叙录中把经过整理后的书的篇目、版本来源、 校勘经过,以及作者生平、学术源流、著述旨意等简明扼要地在叙录中交待清楚。 直接引用史记原文,即始于刘向,当年刘向点校经籍,每校完一种书,都会 著录书篇名称、介绍作者生平思想,写成叙录,后来把这些叙录汇集一起,叫作 恒宽:盐铁论卷四,上海:匕海人民出版社,1 9 7 4 年,第9 8 页。 刘知几:史i 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i f - , 第6 9 2 页。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2 1 1 4 页。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3 2 2 5 页。 别录。今别录已经亡佚,但我们从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七可以看出, 他撰别录时,引用过史记原文。管子书录差不多全文抄录史记管 婴列传中有关管仲的文字。韩非子书录亦全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 有关韩非的文字。这说明当时史记已是刘向他们从事整理工作的重要学术参 考书之一。陈直先生认为:“西汉末期,史记的零章断句,已为传播于边郡之 始。罗布淖尔考古记,第八章,二一一页,有人利则进不利( 上下俱缺) 的残简。黄文弼考为疑出史记匈奴传,其说甚是。史记匈奴传原文云:利 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罗布淖尔出土的各木简,开 始于宣帝时,最迟至西汉末期。此简为故戌所官吏,偶忆及史记原文,随手 信书,并非抄写全传的性质。此等官吏,可能来自京师,见过史记原本,然 可以证明史记在西汉末期,有一部分,已流传于边郡。 终西汉之世,关于史记的流传,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杨恽宣布家藏正本, 其影响及流传范围都是极其有限。唯有藏于皇家的副本,为褚少孙的续补,为刘 向等的文化学术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东汉时期,史记流传稍广,但仍然主要局限于贵族大臣和士大夫阶层, 仍然以单篇的形式流传。范晔后汉书窦融传: “光武帝赐融以太史公五 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 圆窦融是东汉光武朝大臣, 其七世祖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弟弟窦广国,魏其候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刘秀 所赐史记五宗世家记景帝十三子的事迹,外戚世家叙及窦太后,而魏 其武安侯列传则述窦婴事,都与窦融先世有关。这是关于史记单卷流行最 早的记载。又后汉书循吏传:“明帝赐王景河渠书。固类似这种散出 单篇,随出随散,不可能流传后世。又后汉书杨终列传记杨终在汉章帝建 初年间“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固则东汉之世又有删节本流传。 后汉书班彪传李贤注,又有阳城衡续史记。东汉时,班彪不满于 前人种种对史记的补续之作,而撰写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其子班固扩充 独立为汉书。班固撰汉书,其中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大都是采自史记。 汉书问世之初,就出现“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的情形。加之 是一部汉代近代史,首尾完整记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所以成书不久,就风行一 时,被视为五经之亚。汉书仿史记体例,它的成功客观上推动了史记 陈直: 淘蜂 范晔: 范晔 i 碑: 汉晋人对史记的传皤及其评价,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2 3 8 页。 做书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8 0 3 页 后汉书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4 6 5 页 后汉书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1 5 9 9 页。 后汉书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皈,第1 4 2 6 页。 6 的流传。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第一次在正史中名正言顺地给司马迁立传,并 且全文收载了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这对史记的流传、 宣传司马迁的事迹起了积极的作用,使更多的人知道司马迁。东汉学者中评论史 记之言最多的是王充,王充在论衡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对史家及史著的批 评。粗略统计,论衡中提到司马迁的地方共有四十三处,对史记的评 论已涉及到思想、体例及具体的篇章设立等各个方面。至东汉末,学者高诱撰战 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引征史记之文作注释,是古人引用史记注 释古籍的最早尝试,同时也证明当时史记在士人群体中已经流传开来。 史记诞生之后,两汉不少知名学者对它发表评论,客观上起到了宣传推 广的作用。学者们大多肯定司马迁博学洽闻、善序史实、坚持实录的优点,如杨 雄在法言重黎中说:“或问周官,日:立事;左氏,日:品藻;太史 迁,日:实录。 班固在司马迁传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 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为之实录。 固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从正统观念出发,批评司马迁离 经叛道,如扬雄指责他“是非颇谬于经”,并将他与孔子对比,在法言君子 卷第十二中指出:“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班氏父子则 开了“史公三失 之先河。汉书司马迁传赞日:“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 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回 随着儒学独尊地位日益巩固,史记遭到更多的非难。又由于司马迁具有 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特别是敢于揭露汉代统治阶层的丑恶,因此史记受 到统治集团的打压,它被视为“谤书 ,遭删削,流传受限制。相形之下,汉 书由于宣汉尊汉,而备受推崇。以颜师古汉书叙例所列的汉书注为例, 汉代就有荀悦、服虔、应劭、伏严、刘德、郑氏、李斐、李奇八家;三国时有邓 展、文颖、张揖、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项昭、韦昭九家,晋代有晋灼、刘 宝、臣瓒、郭璞、蔡谟五家,行世二百余年注家达二十二家之多。史记至东 汉末仅有延笃音义和无名氏音隐两家著述,显得十分冷落。 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才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广泛的流传。尽管仍有人视之 如洪水猛兽,如魏明帝说:“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非贬孝武,令人切 中国史记研究会:史记研究集成第十三卷,北京:华文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6 页。 扬雄:扬诮去言卷十,诸予葬诚本,3 l g :中华= f 5 局,1 9 5 4 年,第4 1 3 页。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7 3 8 页。 班固:做书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3 3 5 0 页。 扬雄:绚抒法言卷十二,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5 4 年,第5 0 7 页。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2 7 3 8 页。 7 齿 ,但没能阻挡住史记的流布。随着汉王朝的瓦解,汉书独尊的地 位受到冲击,史记谤书之说得到辩诬。历史环境的变化,扫除了史记流 传的障碍。史记原称太史公,而后在流传中称为史记。史记一 百三十篇序皆称“太史公日 ,除天官书所称“太史公推占天变”圆及封 禅书两称“太史公 ,自序前半篇六称“太史公”指司马谈外,余皆自称。 史记之原名太史公由此而来。陈直先生著太史公书名考,申论明彻, 其言日:“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嗣后西汉诸儒多沿用此名称,故汉 书艺文志列太史公书于春秋类。一变为太史公记,再变为太史记, 三变为今史记。其他有称太史公传,太史公者,均属在演变中多种 的名称。 固今人杨明照先生解放前著太史公书称史记考( 载燕京学报 第二十六号) 列举五证,指出史记名称,开始于东汉灵献之间。王国维太 史公行年考、范文澜正史考略等书均谓史记之名始于王肃,定名于隋 志。魏文帝已将史、汉并称,早于王肃。王肃君臣之对,证明史记 之名三国时代已为官家所承认,即史记定名于魏晋之际,并非始于隋志 也。这一名称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对史记评价的改变。正如清人梁玉绳所言: “取古史记之名以名迁之书,尊之也。固这时候人们读到史记已不是很难 的事了。 魏晋南北时期,由于社会剧烈动荡,两汉时统治者对史记严加看管的局 面也不存在了。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史记因此得到迅速而广泛地流传。魏文 帝雅好史汉。三国志魏文帝纪注引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 览。孙权读三史,同时也鼓励部属读三史。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权谓吕蒙及蒋钦日: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 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宜急读孙子、六韬、 左 传、国语及三史。 魏文帝雅好史汉、蜀汉张裔读史汉、 晋张辅论马班异同、刘殷授一子读史记、齐崔慰祖欲注史汉、梁曹 景宗读史记、袁峻抄史汉、陈陆从典续史记、同庆学史记、 刘宋徐广注史记音义十二卷、裴驷注史记集解。但由于当时流传的主要 方式是口耳相授和相互传抄。因此,在史记得到极快极广的流传之中,也产 生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文字零乱,字句颠倒,各本之间各不相同,多种多样的版 陈寿:三国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甩1 9 5 9 年,第4 1 8 页。 司马迁:蜘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标点本,第1 3 4 4 页 张大可:史记:翊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0 3 页 粱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1 4 8 9 页。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1 2 7 4 - 1 2 7 5 页。 8 本同时存在等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书的流传范围很广,对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影响很大。 如汉旧仪、博物志、西京杂记等著作都对司马迁的事迹有或多或少 的记载。西晋时殷济对司马迁及史记非常崇拜,给司马迁建立石室,立碑颂 赞,使后人能瞻仰司马迁遗迹,功德无量,推动了史记的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呈现出繁荣局面,并成为独立学科。史记与汉 书并称史汉,成为专门传习之作。后汉书、三国志等纪传体 史书的成功,反过来又加强了史记的影响。 梁武帝萧衍在史学上曾经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尝试,他组织编撰上起三皇下至 于梁的通史。梁书武帝纪说,太清三年通史成,“又造通史, 躬制赞序,凡六百卷。 这部书的内容,史通六家篇说:“至梁武帝,又 敕群臣,上至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至秦以上,皆以史 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而还,则全录当时记传,而上下通达, 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 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固这是继司马迁以后的又一部中国通 史,在史学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这部书流传不广,但史 记对它的渗透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1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研读 1 2 1 徐广史记音义 魏晋时期史记注有徐广史记音义、邹诞生史记音义、裴驷史 记集解三家均对史记的写本状况有所涉及,邹诞生史记音义仅三卷, 亦久亡佚, 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有所收录。在这三家中,又以徐 广、裴驷注更为重要,且前后相承,关系极为密切。 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宋书本传云:“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 家数术,无不研览。 刘宋元嘉二年( 公元4 2 5 年) 卒,时年七十四岁。著有 晋纪四十六卷,并有礼答问百余条。考徐广卒于刘宋初年,其史记音 义当著于东晋末,所记史记异本应是流传于魏晋时期的写本。 徐广史记音义现已失传,只能据史记集解所引进行分析。裴驷史 记集解序中说:“考较此书( 指史记) ,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实, 姚思廉:梁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8 年校点本,第8 9 页。 刘知几:史i 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4 5 页。 沈约:宋书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标点本。第1 5 4 7 页。 9 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 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由此可见, 在魏晋时期史记各传本之间已有了很多文字方面的差异,因此徐广史记音 义以校勘为主,重在比较各本文字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兼作训释。详于校勘是 其主要特点和价值所在。 徐广注史记重视版本,注重对古本、旧本的文字的保存及诸本文字之间 的异同比较,并为各本问的文字异同作了精心的校勘。徐广在史记音义中多 处提到“古 、“数本 、“多等,这表明史记在当时传本众多。徐广研 核众本,参校的本子很多,从而保存了史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