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颍川庾氏在汉魏六朝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家族,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奠定坚 实的基础,同时又是东晋四大文艺世家之一。颍川庾氏在东晋一朝文学家辈出, 创作成就显著。但其家族地位和文学成就在南朝急遽衰落,与琅琊王氏、陈郡谢 氏形成巨大反差。学界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文学创作多有深入研究,对颍川庾 氏文学创作则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基本史料入手,试图对家族成员思想、人 格及具体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在魏晋南北朝纷繁多变的时局和社会思潮下,颍川 庾氏家学、家风的形成演变及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影响。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如下: 导论部分概述颍川庾氏兴衰始末、家族文学创作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 路。 第一章从颍川庾氏与新野庾氏的关系谈起,探讨魏晋之际颍川庾氏之兴的缘 由,及先祖庾乘之于家族振兴的意义。 第二章考察在西晋文化思潮变革中的庾氏文艺世家,及其对儒学家风的坚守 与新变。重点讨论家族文学代表人物庾敫的思想和创作。 一 第三章重点探讨东晋庾氏家族政治地位及家族核心庾亮的思想特征、创作和 庾亮文学集团。 第四章论述东晋庾氏其他成员庾冰、庾翼的文学创作;充分肯定族人庾阐的 文学成就,及庾友、庾蕴在兰亭雅集上的表现。 第五章综述南朝颍川庾氏家族状况及文学创作的成就。 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关键词:汉魏六朝;颍川庾氏;文学创作 y i n g c h u a ny u sf a m i l y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h a n w e i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a b s t r a c t y i n g c h u a ny u sw a s am e r i t o r i o u sf a m i l yi nt h eh a n w e i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 f i r m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a sb a s i ao fp o l i t i c sw i t h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i nt h ee a s tj i np e r i o d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i tw a so n eo ft h ef o u rl i t e r a r yf a m i l i e si nt h a tp e r i o d y i n g c h u a ny u s h a v es om a n yl i t e r a t e u ri nt h ee a s tj i np e r i o d ,b u ti t ss t a t u so ff a m i l ya n dl i t e r a r y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d e c l i n e dr a p i d l yi ns o u t hd y n a s t y 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c o n t r a s t e d c l e a r l yw i t ht h el a n g y aw a n g sa n dc h e n j u nx i e s t h ea c a d e m e h a dp e n e t r a t e di n t o 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o fl a n g y aw a n g sa n dc h e n j u nx i e s b u tl e s 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a s p a i df o r 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o fy i n g c h u a ny u s i nv i e wo ft h eb a s i c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 t h i s p a p e re l a b o r a t e sa n dr e m a r k st h ei d e a s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w o r k s ,l o o k i n gf o r w a r dt o e x c o g i t a t et h ee v o l v e m e n tw i t h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d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o fy i n g c h u a ny u si nt h en u m e r o u s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p o l i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o c i a lt r e n d o ft h o u g h t t h ew h o l es t r u c t u r ea n dc o n t e n t sa r ea sf o l l o w i n g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m a k e s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y i n g c h u a ny u sp h y l o g e n ya n dw h yt h e 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sy i n g c h u a ny u s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t h ev a l u ea n dt h et r a i no ft h et h o u g h t c h a p t e ro n ep r o b e s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o fy i n g c h u a ny u sa n dx i n y ey u s ,l o o k i n g f o rt h ec a u s eo fy i n g c h u a ny u sb l o s s o m e di nw e ia n dj i n d y n a s t ya n d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f o r e f a t h e ry uc h e n ga n dy uy i c h a p t e rt w of o c u s e so nt h eo l da n dw e l l k n o w nl i t e r a t u r ef a m i l yo fy u si nt h e o c i a lt r e n d6 ft h o u g h ti nw e s tj i np e r i o d ,a n a l y z e st h ee v o l v e m e n tw i t h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i d e a sa n dw o r k so fy ua i c h a p t e rt h r e ee x p o u n d st h es t a t u so fy u sf a m i l ya n d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p r o b e si n t o t h ei d e a s ,w o r k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g r o u po fy ul i a n gw h ow a st h ew h o l es h o wo fy u s f a m i l y c h a p t e rf o u rg i v e sa l l a r o u n dj u d g eo fy ub i n ga n dy uy ia b o u t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 s p e a k sv o l u m e sf o rt h e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y uc h a na n dt h eb e h a v eo f y uy o ua n dy uy u ni nt h el a n t i n gc o n v o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f i v es u m m a r i z et h es t a t u so fy u sf a m i l ya n dl i t e r a r y w r i t i n g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i ns o u t hd y n a s t y t h e p a r to ft h ec o n c l u s i o ns u m su pt h em a i nv i e w so ft h ew h o l e t e x t k e yw o r d s :h a n w e i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 y i n g c h u a ny u s ;l i t e r a r yw r i t i n g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起燕 导师签名: 日期:沙7 年月必日 日期:年月日 导言 导言 颍川庾氏是东晋政坛上声名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颍川”郡的设置始见汉 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1 ( p 1 5 6 0 ) 辖县二十,包括鄢陵。后汉书郡国二载“颍川郡,洛阳东南五百里” 2 ( p 3 4 2 1 ) 。 其郡治约在今河南禹州。颍川郡辖许县( 今许昌市) 、阳翟县( 今禹州市) 、长社县( 今 长葛市) 、鄢陵县、襄城县等十二县。庾氏故里鄢陵乃今日中州花都,驰名海外。 关于庾氏姓氏来源,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均认为庾氏因职官“掌庾 大夫”得姓。“庾”字本意为露天谷仓,掌庾大夫为负责守卫谷仓的官员。“庾” 字在先秦著作中多有出现,但此官职初设于何时,已无从确考。 一、颍川庾氏兴衰始末 颍川庾氏家族源流,据正史所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后汉书郭符 许传中所载的庾乘是颍川庾氏家族有史可查第一代人。庾乘“字世游,颍川鄢 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 即郭太,太原人,东汉大名士) 见而拔之, 劝游学官,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仇问, 由是学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日征君【2 ( p 2 2 2 9 ) - o 庾乘能为郭太所 荐,与学人互为品评致意,足见庾乘儒学造诣之深。庾乘有二子庾嶷、庾遁。庾 嶷对司马氏代魏建晋有劝进之功。庾嶷之弟庾遁有先父遗风,“廉退贞固,养志 不仕 3 ( p 1 3 9 1 ) 。” 西晋庾氏第三代,史传共载七人:庾嶷有子庾僬;庾遁有子六人,除庾峻、 庾纯最为知名外,其他四人均失其名。庾峻、庾纯都是好学有文之人,后世赞誉 极高。庾峻禀祖德之荫,“潜心儒典 3 】( p 1 3 9 2 ) ”,精通诗、书,善论风雅 正变之义,兼有断狱之才,为当世名流。庾纯,“博学有才艺,为世儒宗 2 】 ( p 1 3 9 7 ) 9 - v 9 不满朝政一委后党,联合朝内耿直之士,曾当面质问权臣贾充:“高 贵乡公何在? 【3 】( p 1 3 9 8 ) ”遭贾充党羽忌恨,屡被弹劾,几经免官,后复被征 召。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庾珉、庾琮、庾数、庾勇、庾毗、庾衮、庾琛为庾氏第四代人。其中庾珉、 庾琮、庾教为庾峻诸子。庾珉年最长,“性淳和好学,行己忠恕 3 p 1 3 9 59 9 9 永嘉 五年刘聪入侵中原时,与怀帝司马炽一同虏至平阳,忠贞被杀。庾琮之名不见于 晋书庾峻传,但世说新语赏誉第三十条注引虞预晋书中称琮为 侍中峻第二子。庾琮其他事迹无考。庾数是家族第一个名士,庾氏家族家风由儒 入玄的转变乃由他完成。庾萼为庾纯之子。蒡少有清节,不满晋武帝诏齐王攸就 国一事,执意进谏,触怒龙颜,遭免官。此辈另有庾毗、庾衮和庾琛,三人父名 皆失。庾毗事迹已不可考,仅晋书庾衮传稍有提及:“咸宁中,大疫,二 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 3 1 ( 9 2 2 8 0 ) ”。 庾衮名列晋书孝友传,八王之乱中率宗族屯聚深山,抚养亡兄子侄,屡为 时人称道。庾琛是庾氏家族两晋之际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事迹见晋书外戚 传。永嘉初庾琛携子庾亮出任会稽内史,避地自守,开始颍川庾氏在江左的发 展。 庾氏第五代子孙最盛,有十七人见于著录。其中庾赓、庾翕、庾芳( 女) 父 名皆失。庾珉子庾恬。庾琮女三寿。庾衮有子岫、蔑、泽、捃。庾琛五子三女: 亮、怿、冰、条、翼,事迹颇详;三女除庾文君外,皆失名。庾亮是庾氏家族中 坚,永嘉五年随父至会稽,琅琊王睿辟为西曹掾。同年,妹文君被立为王长子绍 妃,庾亮转丞相军事掌书记。建武元年( 3 1 6 ) ,东晋初建,庾亮因与帝室联姻拜 中书郎,政治地位日益显赫,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中领军等职。 明、成二帝在位期间,庾亮政治生涯更是达到顶峰,庾氏家族也成为与琅琊王氏、 龙亢桓氏、陈郡谢氏比肩的高门豪族。庾亮诸弟并居高位。庾怿少“以通简为兄 亮所称 3 ( p 1 9 2 6 ) ”,尝为家族利益计,以毒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成帝叹日:“大 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 3 ( p 1 9 2 7 ) ! 庾怿闻之饮鸩而卒。庾冰被亮誉为“庾 氏之宝【3 ( p 1 9 2 7 ) ,参与平定苏峻之乱。王导死后,庾冰担当重任,勤勉议政, 朝野咸日“贤相”。庾条“初辟太宰府,累迁黄门郎、豫章太守于兄弟最凡 劣,故禄位不至 3 ( p 1 9 3 1 ) ”。庾翼少有经纶大略,善识人,与桓温亲善,几欲举 兵北伐,时人誉其“荒年谷 。 庾毗、庾衮和庾琛,三人父名皆失。庾衮与庾数是否同辈,史无明载。孟繁冶汉魏晋南朝时期颍川鄢 陵庾氏家族源流考,通过对二人生平交游的考察,认为两人应为同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1 0 6 页也认同二人为同辈。本文从孟、田之说。 2 导言 庾氏第六代颓势渐著。亮四子会、彬、羲、稣:会事迹已不可考,彬死于 苏峻之乱;羲少有时誉,英年早卒;铄历任丹阳尹、中领军。庾冰有七子一女: 女道怜先为海西公妃,再为废帝皇后。希、袭、友、蕴、倩、藐、柔“以后之戚 属 3 ( p 1 9 3 0 ) ,官居显位。东晋后期,桓温之乱中,倩、柔二兄弟及子侄先后被 杀,庾蕴在闻知倩、柔噩耗后饮鸩自杀。庾友及庾蕴诸子因桓氏姻亲关系得以保 全。庾翼二子方之、爰之被桓温废掉后不知所终。庾氏家族历经桓温之乱后,被 排挤出东晋政治格局。到了庾亮之孙庾准一代,庾氏家族在政治上进一步衰微, 其后人在政事上皆无大作为。 颍川庾氏第七代见于史传仅有七人。除庾攸之官位不显外,其他六人皆先后 出仕:庾准官至豫州刺史;庾楷拜侍中,后进号左卫将军;庾恒为尚书仆射;庾 玄之为宣城内史;庾叔宣为右卫将军;庾廓之为东阳太守。桓温之乱中,攸之、 叔宣、廓之为桓温所杀,庾楷被桓玄杀害。至此,颍川庾氏势力消亡殆尽。 南朝时期,颍川庾氏支系零落。第八代有庾悦、庾鸿、庾登之、庾炳之、庾 徽之五人存世。庾亮只有曾孙庾悦、庾鸿见于史传,此后庾亮一支绝于史籍。庾 冰曾孙庾登之、炳之无甚才学,不为时人所重。炳之从弟徽之,世系不详,“位 御史中丞 4 】( p 2 1 5 5 ) ”,死于东海任上。庾仲远、季远、弘远、漪、泳、道愍为 庾氏第九代,事迹见南史庾悦传、南史孝义传。庾氏第十代有史可见 者有曜、仲容、晏婴、佩玉四人。曜为弘远子。本传载:“曜年十四,报持父乞 代命,遂并杀之 5 ( p 9 1 6 ) ”。仲容好学,少有盛名,但“任气使酒,好危言高论, 士友以此少之 5 ( p 9 1 7 ) ”。遇太清乱,游会稽卒。晏婴为庾泳子。“泳时贵显,吏 部尚书徐勉拟泳子晏婴为官僚。泳泣日:兄子( 仲容) 幼孤,人才粗可,愿以 晏婴所忝回用之 5 ( p 9 1 7 ) 。庾佩玉见宋书黄回传,坐沈攸之事卒。庾氏 第十一代有庾沙弥、庾泳。沙弥列南史孝义传。庾泳仕齐未详,天监初累 迁太常卿。庾持为沙弥之子,少孤独,性至孝。持子庾自直,“性恭慎,不妄交 游 6 】( p 2 8 1 4 ) ”,陈代历任豫章王府参军,记室,隋时授著作佐郎。 关于颍川庾氏在魏晋崛起之因及其南朝衰亡之速,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专列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一章。该文首先简述魏晋之际颍川庾氏的世 庾亮子四人。晋书庾亮传云:“庾亮三子:彬、羲、稣。”从排列次序看,羲为亮第二子。世说新 语雅量第十七条注引庾氏谱:“会,字会宗,太尉亮长子”。世说新语方正第四十八条注引 徐广晋纪日:“羲为亮第三子”晋书所记应有所遗漏,今从晋纪。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系渊源,把庾氏之兴归因于联姻帝室的家族关系和庾亮出入玄儒的个人素质。然 后论证庾氏才俊庾亮、庾冰、庾翼的政治作为巩固了东晋门阀政治,促使士族政 治格局日益稳定化。最后概括庾氏衰亡之因在于起自外戚,无功晋室,而又措置 乖谬,异于王谢家族根深柢固这个历史事实。孟繁冶在考察颍川庾氏崛起时,认 为“东汉的品题标榜之风为庾氏家族的兴起提供历史机缘,西晋时期庾氏的政治 积累为其在东晋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家族成员在西晋的孝友地位及明经修行的 儒学文化传统,则是庾氏兴亡发达的深层原因 4 9 ( p 1 0 6 ) ”。 二、颍川庾氏文学创作研究现状综述 颍川庾氏文学创作的繁荣期在东晋一朝,而这也正是庾氏家族权势达到鼎盛 的时期,可见文化繁荣与家族地位上升之间的紧密关联。家族成员中,成就较大 的有庾纯、庾敫、庾亮、庾翼、庾阐诸人,其间又以庾亮、庾阐在文学史上地位 最高。庾亮能诗善文,章表尤佳,让中书监表留名千载。庾阐列于晋书文 苑传,被誉为“中兴之时秀 3 ( p 2 3 7 0 ) ”。 研究中古世族家族文学,不得不考虑其时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学术文化的 家门化。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 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 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8 ( p 2 0 ) 。钱穆先生在中国学 术思想史论丛卷三之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做了进 一步阐释和发挥,认为:“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其相互间种种复杂错 综之关系,实当就当时门第背景为中心而贯串说之,始可获得其实情与真相, 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 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 【9 ( p 1 8 5 ) 。陈、钱二先生所论是对中古世族 门第与学术文化关系共通性的总体把握。但从具体情况而论,各个家族因其地域 熏习、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的不同,其家风也就展现出迥乎他人的征象,进而影 响到家族文学的创作风貌。 近年来中古世族家族文学研究成果丰硕,不管是研究侨姓世家大族,还是江 东土著世族,在总体把握和个案分析上,都有不少影响后世的专著,如曹道衡兰 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程章灿世族与六朝 4 导言 文学等等。相比而言,地位不及王谢世家,但名列东晋四大文艺世家的颍川庾 氏家族文学,近年来研究成果则为数不多。只有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第 三章门阀士族与东晋文艺第三部分论及颍川庾氏及文学,考证庾氏世系表, 列其家族为东晋四大门阀士族文艺世家之一,并对重要成员的文艺成就进行概 括。张先生认为由于政治势力的衰微和家族成员的早衰,庾氏作为四大文艺世家 至庾亮之孙庾准一代业已结束。论文方面,孟繁冶论颍川庾氏之文事及其功能 一文着眼在文化因素之于该家族数百年历史上的关键意义,就生活时代、文事要 略、著述举要及史料来源对庾氏文化成就进行统计,使我们对颍川庾氏家族文学 全貌有一个清晰认识。 根据以上学界有关颍川庾氏文学创作研究的现状,本篇论文将侧重对家族成 员思想、人格及具体作品进行阐释,探讨在魏晋南北朝纷繁多变的时局和社会思 潮下,颍川庾氏家学、家风的形成演变及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共分 五章,第一章梳理颍川庾氏与新野庾氏二者关系,论述魏晋之际颍川庾氏之兴的 缘由;第二章着重考察在西晋文化思潮变革中的庾氏儒学家风的巩固与新变,及 家族文学代表人物庾数的思想和创作;第三章论述东晋庾氏家族状况及庾亮的文 事活动、创作;第四章概括庾氏其他成员家族文学创作情况;第五章综述南朝颍 川庾氏文学创作的成就。 张可礼在东晋文艺综合研究中认为:东晋士族文艺世家众多,其中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j i l 庾氏、 陈郡谢氏尤为重要,四者并称为东晋四大门阀士族文艺世家。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第一章魏晋颍川庾氏之兴 一、颍川庾氏与新野庾氏 庾氏得姓时代,一为唐尧时,二为西周,三为汉武帝之朝。有史可考的庾氏 先人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的献太子之傅庾皮、庾过父子和载于史记南 越列传的庾胜兄弟,但四人族系不详,无法推究其地属郡望支系。 汉书以下正史开始出现庾氏两大支系颍川庾氏与新野庾氏。颍川庾氏 先祖庾乘见载于后汉书郭符许传。据王大良在论文南朝新兴世族:南朝新 野庾氏研究中考证,新野庾氏有书可考的历史要远远早于颍川庾氏,至少在西 汉时就已在南阳一带居住,东汉以前就已定居新野,至东汉时又发展成为一个势 力强大的家族。 颍川庾氏、新野庾氏无宗族关系,这一事实目前在学术界已经澄清。林怡在 论著庾信研究中对此作了梳理。对于二者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后 世的影响,本文将在以下说明。 就颍川庾氏与新野庾氏家族源流发展态势来看,二者历经截然不同的成长壮 大历程。颍川庾氏起家清流,以儒学世家自居,家族成员各以纯儒、至孝、名士 之号留名于世,特别是东晋一朝,家族出了两个皇后,庾亮诸兄弟位皆显贵,庾 亮、庾阐更以文学才能闻名。此支自魏至晋英才辈出。 而新野庾氏在魏晋时期默默无闻。其所尊奉的祖先西晋庾滔显名一事,在新 野庾信哀江南赋中略有记载:“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分南阳而赐 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 1 4 1 ( p 2 2 31 ) 。这里的“吾祖 播迁,是指庾滔随晋室南渡,被封遂昌侯,居江陵之事。庾滔在东晋建国以后 官至散骑常侍,也仅仅做了一个三品官。新野庾氏一直发展到梁代,家族成员庾 诜官居显位,由此才成为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 梁代以后,颍川庾氏颓势渐著,新野庾氏却日益成长。这可以从梁武帝普通 年间颁发的两个诏书,找到一些线索。梁书- 处士传载:“高祖有诏日,明扬 振滞,为政所先;旌贤求士,梦伫斯急。新野庾诜止足栖退,自事却扫,经史文 新野, 第三章东晋庾氏家族与庾亮 让封永昌县公表:据晋书本传,作于明帝太宁二年。晋书明帝纪 载:“六月丁卯以中书监庾亮领左卫将军秋七月丁酉封中 书监庾亮为永昌县公 3 ( p 1 6 2 ) ”。庾亮在表中引用譬喻:“太阳以消湛露,运沧海 以灌燎火”,力陈不能受封的原因,即虽企羡圣贤久矣,也深谙治国平天下以成 大业之道,但因“其功易成,其事易立 ,更兼以外戚之身,惶恐不能受封。 荐翟阳郭翻表:据晋书隐逸传载:“翟汤,字道深。咸康中,征西大 将军庾亮上疏荐之,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3 ( p 2 4 4 5 ) ”。世说新语栖逸 刘注引寻阳记载:“初庾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表荐之。征国子博士,不 赴 3 9 1 ( p 6 5 8 ) ”。陆侃如先生认为“庾亮所荐为翟汤、郭翻。翟阳为翟汤之误 【3 3 ( p 8 5 7 ) 。今从陆说。此文作于成帝咸和九年( 3 3 4 ) ,庾亮迁都督六州军事,领 江、 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时,表中除发语词外,全为对句:“举逸拔幽,帝 王之高士;旌德礼贤,治道之所先”,“西伯揉渭滨之伏,而帝基以隆;汉高延商 洛之隐,而王道以固 ,“恐千里之足,屈于槽枥之下;赞世之才,委于垄亩之间 【1 4 ( p 1 6 6 9 ) 。全文以歌颂皇德盛世告终,字里行间充满对逸士品格的赞赏和对 自身举荐责任的认同,文如行云流水,足见后世品评元规“为文之才”不为虚言。 ( 2 ) 上疏乞骸骨、请放黜陶夏疏、请留庾怿监秦州疏、谋开复中原 疏、斩陶称上疏 文体明辨序说:“按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 故以奏疏括之也及论其文,则皆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要,酌古御今, 治繁总要,此其大体也 1 9 ( p 1 2 3 ) 。上疏乞骸骨作于成帝咸和四年( 3 2 9 ) - - j 弓 苏峻之乱平定后。晋书成帝纪和晋书庾亮传载帝幸温峤舟,亮泥首 谢罪,进上疏乞骸骨,追念昔日与明帝布衣之好,感于先帝恩重眷顾之道, 自责“才下位高,知进忘退,乘宠骄盈,渐不自觉,进不能抚宁外内,退不能推 贤宗长”,遂导致祖约苏峻之难,虽“灰身灭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责 1 4 ( p 1 6 7 0 ) , 欲投草泽,以赎其罪。整篇上疏较让中书监表、让封永昌县公表更显悲切, 道尽志高才疏的无奈和官居无功的自责。 请放黜陶夏疏、请留庾怿监秦州疏、谋开复中原疏、斩陶称上疏、 均作于武昌任上,是庾亮政事决策的体现。这几篇疏概括了庾亮执政后期一系列 军事行动与决策,即不满陶侃二子陶夏、陶称,以不忠不孝之罪将二人收治。亮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弟庾怿宽厚容众,将佐失职,朝廷欲招还,上疏力保。庾亮以石勒新死为可乘之 机,力陈开复中原之谋。 ( 3 ) 追报孔坦书、报温峤书、与周邵书、与郗鉴笺 追报孔坦书作于咸康三年( 3 3 7 ) k ) b ,因书中有“得八月十五日书,知 疾患转笃【3 】( p 2 0 5 9 ) 之语。孔坦,“字君平少方正,有雅望,通左氏传,解 属文。元帝为晋王,以坦为世子文学。东宫建,补太子舍人,迁尚书f l l l 3 ( p 2 0 5 4 ) ”。 亮在中兴初,“拜中书郎,侍讲东宫 3 1 ( p 1 9 1 5 ) ,估计二人在太子东宫时就曾有 交往的可能,再加上孔坦以纯儒之身,见“成帝每幸丞相王导府,拜导妻曹氏, 有同家人,坦每切谏及帝既加元服,犹委政王导,坦每发愤,以国事为己忧, 尝从容言于帝 3 ( p 2 0 5 4 ) ”,由是忤导被出,因此与庾氏甚为相交。孔坦病重之际, 庾冰往看,不禁流涕。坦慨然日:“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 相问邪 ! 孔坦临终时有与庾亮书,嘱亮“足下以伯舅之尊,居方伯之重,抗 威顾眄,名震天下,榱掾之佐,常顾下风。使九服式序,四海一统,封京观于中 原,反紫极于华壤,是宿昔之所味咏,慷慨之本诚也。今中道而弊,岂不惜哉 【3 ( p 2 0 5 9 ) ! 庾亮在追报孔坦书对壮年而卒的孔坦极尽惋惜之情,对不能“同 在外藩,戮力时事”的夙愿深表痛惜,“邈然永隔,夫复何言 的结语可以想见 其内心悲惜之深。 报温峤书作于成帝咸和二年( 3 2 7 ) ,记载苏峻之乱初期庾亮的御敌之策 按兵不动,致使苏峻作乱京师。全文仅录一句:“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 无过雷池一步也”。 与周邵书作于咸和九年( 3 3 4 ) 。世说新语尤悔刘孝标注引寻阳记: “西阳一郡,户口差实,非履道真纯,何以镇其流遁 3 9 1 ( p 9 0 3 ) ”,明言欲举荐德 行高远的周邵来辖治西阳郡民,但周邵在居官后后悔不迭,叹息失去的散漫闲适 岁月。 与郗鉴笺作于武昌任上,是庾亮欲率众废黜王导,向郗鉴征求建议之文。 刘勰:“笺者,表也,议表其情也 1 0 】( p 3 5 8 ) ”。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序说:“古 者君臣同书,至东汉始用笺记,公府奏记,郡将奏笺是时太子诸王大臣皆得 称笺,后世专以上皇后太子 1 9 ( p 1 2 3 ) 。郗鉴是东晋政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有专章论述郗氏作用。结果郗鉴为了防止庾氏 第三章东晋庾氏家族与庾亮 专权,以平衡朝内庾氏、王氏两家大族势力为重,没有同意废黜王导。 ( 4 ) 释奠祭孔子文、武昌开置学官教 全晋文卷三十七载庾亮的释奠祭孔子文:“维咸康三年( 3 3 7 ) ,荆豫州 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圣明灵 1 4 ( p 1 6 7 3 ) 。这篇文章名为祭文,实为颂 赞之体,是庾亮高扬儒家旗帜的一篇颂文。在时代风习的浸染下,明显看出融合 儒释道的影子。孔子被后人尊为孔圣,自汉代以来都以儒家面目示人。魏晋玄学 兴起之后,从王弼到郭象在讨论“圣人问题时往往把圣人老庄化、玄学化,这 种调和儒道、宣扬内圣外王处世之道,正是魏晋玄学的主流。在这篇祭文里,浸 染玄佛风气的庾亮把孔子称为“玄圣之灵,应感圆通”。“玄圣 体现了玄学的圣 人观,只有像孔子那样既能冥于内,又游于外,无心而顺有,把名教与自然统一 起来,才是真正的圣人。而“圆通 一词则为佛教用语,意为圆融会通,无偏缺, 无障碍。“圆融 为大乘性宗的极旨,佛教天台、华严等宗,各有其“圆融”说。 于是,孔子一方面是玄学化的圣人,另一方面又兼具佛教徒的理想观念。在文章 的后半部分,庾亮又极力铺写儒家拜祭仪式礼仪之盛:“令月吉辰,祉陈大礼。 磬管锵锵,威仪济济。嘉祭既设,钦若灵规 1 4 1 ( p 1 6 7 3 ) 。在一篇文章里会通儒 释道,可见庾亮玄礼佛兼修的思想品格。 武昌开置学官教痛陈“人情重交而轻赊 1 4 1 ( p 1 6 7 0 ) ”,学人感于学业苦而 俸禄薄,多愿走捷径而不肯用心读书,致使“洙泗邈远,风雅弥替 。庾亮认为 这是“文教未洽 的结果。文中以鲁国秉周礼而国兴,范会奉典而晋国治,楚魏 废礼以亡国为例,论证礼义之于国家意义的重大。鉴于当世“江表晏然,王道隆 盛”,更要以魏武帝颠沛之际犹不废学为榜样,“弘敷礼乐,敦明庠序 ,并制定 详细的实施策略:起讲舍,建儒林祭酒以教子弟,规定不习礼教者不得为生,缮 造礼器以行大礼。全文突出表现了庾亮儒家思想,全然看不出一点玄言家的影子, 只是一个谆谆长者感于儒家礼教荒废而做的肺腑之言,又是一篇于武昌任上的治 实之文。 ( 5 ) 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此文载于宋书礼志:“咸和三年,苏峻覆乱京师,温峤等入伐,立行庙 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4 ( p 3 4 1 ) 。 ( 6 ) 翟征君赞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据晋书隐逸传载,与庾亮结交的隐士翟姓一姓,只有寻阳南山的翟汤。 翟征君当指翟汤。赞中说汤:“景命不延,卒于寻阳之南自昔日之违背。 于兹七稔 1 4 ( p 1 6 7 2 ) 。但晋书隐逸传载“康帝复以散骑常侍征汤,固辞 老疾,不至 3 ( p 2 4 4 5 ) ”,而亮却卒于康帝即位前三年。另庾亮与江州翟风有过交 往,那么翟风是否为翟征君呢? 陆侃如先生结合世说新语尤悔刘孝标注引 寻阳记,认为:“亮临江州始闻翟凤,则两人相见当在咸和九年( 3 3 4 ) 六月二 十九日亮兼任江州刺史后。至本年元旦庾亮卒,不过五年半,也不能说相违七稔 3 3 ( p 9 5 2 ) ”,又排除了江州翟凤是翟征君的可能。本文取陆文观点,以为此赞乃 是伪托。 三、庾亮文学集团 成帝咸和末年( 3 3 4 ) 庾亮任征西将军,镇武昌时,统治阶级内部,南北政权 之间,琅琊王氏与颍川庾氏之间,虽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但政局较东晋 初建时社会生活较为安定,南渡贵族也逐渐熟悉并喜欢上江南,玄学清谈重又兴 盛起来。此时在庾亮帐下积聚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形成声势浩大的文人集团,他 们清谈玄理,畅游山水,吟诗作诵,对东晋文艺思潮的形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 作用。 1 、庾亮帐下文人及其交游 庾亮与朝臣、名士、外戚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就使他有强大号召力来延揽 名士。永嘉初年,庾亮就与温峤、桓彝、郗鉴、顾荣等友善,为镇守建邺的琅琊 王司马睿辟为掾属,时人有“百六掾 之称。庾亮、阮放、温峤、桓彝并称“中 兴名士【3 】( p 1 3 8 2 ) ”。阮放字玄度,“素知名,而性清约,不营产业,为吏部郎, 不免饥寒。王导,庾亮以其名士,常供给衣食。【3 ( p 1 3 6 7 ) ”温峤与庾亮均为太 子布衣之交,两人交情甚厚。世说新语曾记载一件逸事,温峤樗蒲屡屈,庾 亮赎回之四。成帝咸和初年,温峤任平南将军,镇武昌。本传称峤“甚有惠政, 甄异行能,亲祭徐孺子之墓。 3 】( p 1 8 5 6 ) 再来看庾亮与外戚的关系。褚裒字季 野,“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义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 季野有皮里阳秋。【3 ( p 2 4 1 5 ) 裒总角时诣庾亮,庾亮让郭璞筮之,已测出非 人臣之卦,后果以康献皇太后之父荣居显位。 第三章东晋庾氏家族与庾亮 从成帝咸和末年( 3 3 4 ) 庾亮进号征西将军至咸康六年( 3 4 0 ) 卒,六年时间里, 庾亮交游提携的文人雅士极其广泛,大致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1 ) 文学家集团 庾亮为东晋清谈之宗,章表创作多为后人称道。庾亮其人其文多引导当时文 坛风尚。当时被庾亮提携的文人如下: 孙绰:字兴公,历来被公认为东晋玄言诗巨擘。他的发迹与庾亮的赏识和提 携是分不开的。孙绰少与许询俱有高逸之志,栖隐会稽十年之久,终日优游山水, 乐在其中。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 3 ( p 1 5 4 4 ) ”,开始了幕下文人生活。孙绰与庾亮及庾氏族人交情很深,庾亮、庾 冰卒后的碑文都是由他撰写,其感激和盛赞之辞溢于言表。另今存与庾冰诗 ( 十三章) 。孙绰有诗文集十五卷。 殷浩:字深源,“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 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三府征辟,皆辞 而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 3 ( p 2 0 4 3 ) ”有集五卷。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王导之从子。“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 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以秘书郎起家,“征西将军庾亮请为 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3 ( p 2 0 9 3 ) ”。有诗文集九卷。 王胡之:字修龄,据世说新语言语刘注引王胡之别传:“琅琊临沂 人,王虞( 王导从弟,元帝姨弟) 之子也 3 ( p 2 0 0 5 ) ,善属文,有中兴赋,为世 所称道。胡之也是一位清谈高手,支遁曾与之谈,“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 得往,亦终日忘疲 3 9 ( p 4 8 8 ) ”,将其清谈水平置于谢安谢万之间,谓之“攀安提 万 3 9 ( p 5 3 2 ) ”。世说新语容止有“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 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 3 9 ( p 6 1 8 ) 之语,可见王胡之曾是庾亮幕下文人。 王胡之有集十卷,今存诗赠庾翼诗( 八章) 、答谢安诗( 八章) 。 江悖:字思悛,“孝友淳粹,高节迈俗。性好学,儒玄并综。每以为君子立 行,应依礼而动,虽隐显殊途,未有不傍礼教者也乃著通道崇检论,世咸称 之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儒林参军 3 ( p 1 5 3 9 ) 。 范汪:字玄平,“少孤贫,六岁过江,依外家新野庾氏。苏峻之乱平定后, “复为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辟司空郗鉴掾,除宛陵令。复参庾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亮征西军事,转州别驾。汪为亮佐吏十有余年,甚相亲侍。 3 1 ( p 1 9 8 2 ) 有诗文 集一卷。 ( 2 ) 史学家集团 魏晋南北朝史学非常发达,私家治史蔚为风气,史学家、史学论著辈出,谱 牒之学日盛。“自后汉以来,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人皇,或断之近 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n o 3 4 ( p 9 6 2 ) 。 晋史写作,便有十家之多。十家之中,王隐、虞预、孙盛、谢沈四家都曾任庾亮 僚属,得到过庾氏赏识和提拔。 王隐:字处叔,“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 多所谙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3 ( p 2 1 4 3 ) ”有 晋书九十三卷存世。 虞预:字叔宁,“参军庾亮等荐预,召为丞相行参军兼记室雅好经史, 憎嫉玄虚,其论阮籍裸袒,比之伊川披发,所以胡虏遍于中国,以为过衰周之时。 著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诸暨传十二篇,皆行于世。所著 诗赋碑诔论难数十篇 3 ( p 2 1 4 7 ) ”。 孙盛:字安国,“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 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庾亮“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 3 ( p 2 1 4 8 ) ”。孙盛 二子齐庄、齐由也与亮有过精妙的谈议,见世说新语言语4 9 、5 0 两则。 谢沈:字行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平西将军庾亮“命为功曹 3 ( p 2 1 5 2 ) , 撰晋书三十余卷,其先著后汉书百卷及毛诗、汉书外传,所著述 及诗赋文论皆行于世。 ( 3 ) 逸士集团 庾亮本身即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士,在武昌任上被他招揽的放逸之士如下: 翟汤:字道深,“笃行纯素,仁让廉洁,不屑世事,耕而后食,人有馈赠, 虽釜庾一无所受。永嘉末,寇害相继,闻汤名德,皆不敢犯,乡人赖之”。“咸康 中,征西大将军庾亮上疏荐之,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 3 ( p 2 4 4 5 ) 。后康帝 又多次征召,皆不就,卒于家。 郭翻:字长翔,“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与翟汤俱为 庾亮所荐,公车博士征,不就 3 ( p 2 4 4 6 ) ,卒于家。 3 2 第三章东晋庾氏家族与庾亮 周邵:字子南,世说新语尤悔注引寻阳记:“庾亮临江州,闻翟、 周之风,束带蹑履而诣焉。闻庾至,转避之。亮后密往,值邵弹鸟于林,因前与 语。还,便云:此人可起。即拔为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周邵在进入仕途后, “至将军两千石,而不称意。中宵慨然日:大丈夫乃为庾元规所卖一叹,遂 发背而卒 3 9 】( p 9 0 3 ) ”。 ( 4 ) 僧徒集团 两晋之际,玄佛合流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东晋诸僧,都是佛法流行中土的 重要桥梁,他们翻译佛经,讲演义理,与贵族名士交游,“融合释道,和同风气, 依傍时代以步趋 5 6 ( p 1 3 3 ) ”。据世说新语及高僧传所载,庾亮作为一代 名士,共与五位时下名僧相交。 支道林:创立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即色宗,宣称“盖沙门之义,法出佛 圣,雕淳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责,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 元明二帝时亮与支道林相交,“倾心侧席,好同臭味也 1 7 】( p 3 2 3 ) ”。 高坐:为晋世名僧。“太尉庾元规( 亮) ,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 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 高坐) ,终日累叹,披衿致契。【3 9 ( p 3 0 ) ” 康法畅:庾亮曾与他畅谈义理,元规谓畅日:此麈尾何以常在? 畅日: 廉者不取,贪者不与,故得常在也。 3 9 ( p 1 5 1 ) ” 竺法潜:西晋末过江。“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庚元规, 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3 9 ( p 1 5 6 ) ” 康僧渊:晋成之世,渡江,开始讲佛论道。“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 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 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 3 9 】( p 4 3 2 ) 。 2 、文学集团集会 集会谈咏是文学集团的重要活动,据散见于晋书、世说新语中的资料, 庾亮在武昌任上经常与幕下文人进行清谈辩论、集会交游。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 次: ( 1 ) 正旦大会 “正旦”也称元旦、元日,即正月初一,天子多在此日接受百官朝贺,据荆 楚岁时记载,这一天民间百姓多以祛病健身和驱邪避鬼为乐。庾亮在此佳日与 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 僚属同聚,共相庆贺。世说新语识鉴载褚裒“罢豫章还,过武昌 3 9 ( p 3 9 9 ) ” 时,曾问孟嘉于庾公。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称“裒历观久之,指嘉日:将 无是乎? 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为裒所得,乃益器之 3 9 ( p 3 9 9 ) ”。由此 可见庾公大宴群臣兴致颇高,大家指摘人物,相互品评正是东晋清谈赏会的一种 具体表现,而这时与孟嘉共事的文人雅士亦为数不少,虽实难考证具体人物,仍 从褚裒与孟嘉的激赏识鉴中看出此次大会的情景和盛况。 ( 2 ) 南楼理咏 南楼聚会在晋书庾亮传和世说新语容止均有记载。世说新语容 止载:“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 道,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 公徐日: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因相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 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教育基础》电子教案-第1单元
- 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体系
- 美团招聘文员培训
- 《托育服务政策法规与职业伦理》课件-第五章
- 《论甲午海战谈》课件
- 独立结算协议书
- 达人经济代理合同协议
- 校园环保协议书
- 车位厂房转让合同协议
- 河坝合同协议书
- DB32/T 4454-2023智慧化工园区建设规范
- 10kV保护定值计算明细表
- 图形创意(高职艺术设计类)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化学发光免疫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 医学美容技术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 0LB2000沥青搅拌机设计-毕业论文
- 酒店值班检查表新
-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语文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
- 新版GSP零售药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最终版
- 新媒体文案写作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