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_第1页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_第2页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_第3页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_第4页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详细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瞿秋白2 0 世纪2 0 年代初苏俄采访前的 人生观的状况。其中,本文作者既结合瞿秋白的成长背景探析了瞿秋白在苏俄采 访前的思想发展过程,又归纳了瞿秋白在苏俄采访前的人生观特点。本文按照从 北京到莫斯科、欧俄前期、欧俄后期三个时期解析了苏俄采访两年间瞿秋白人生 观思想演变的脉络,阐述了瞿秋白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在 赤塔的独到看法。同时,论文论述了苏俄采访生涯结束时瞿秋白人生观的状态, 并从中总结了翟秋白是时的人生观性质。论文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诸种因素在瞿秋 自思想变化中发挥的各自不同的作用。这种论述既包括对来自时代、家庭、朋友 的外在因素影响的分析,也包含对瞿秋白本人主观因素的细致剖解,还包含对苏 俄采访生涯之于瞿秋白2 0 世纪2 0 年代初人生观巨变的特殊作用。,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苏俄采访生涯对瞿秋白未来人生的影响。廖俄采访既为 瞿秋自1 9 2 3 年回国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与组织的双重 准备,又直接改变了瞿秋白的人生轨迹,在一定程度上生发了他随后一生的政治 家与文学家之间的矛盾,还对瞿秋白1 9 2 7 1 9 2 8 年主持中共中央全面工作时的左 倾错误埋下了隐在的胚芽。论文针对苏俄采访前瞿秋白的思想已马克思主义化、 “哈尔滨得空气、满洲里得事实、赤塔得理论”等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辩伪,并 在比较细致的辨析中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n 关键词:瞿村7 苏俄采访生涯人皇舅思想麦石晨报赤塔 莫斯科哈尔滨 v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e s s a ya n a l y z e sq u q i u - b a i so u t l o o ko n l i f ei n l9 2 0 sb e f o r eh ew e n tt oc o v e r 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w i t l ld e t a i l e d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e s s a y ,t h ea u t h o rn o to n l y e a r n st h e t h i n k i n g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o fq uq i u b a ic o m b i n i n g h i sg r o w i n g u pb a c k g r o u d ,b u t a l s oc o n c l u d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o f q u so u t l o o ko n1 i f ei n1 9 2 0 s i ta n a l y z e st h ee v o l u t i o n a r yt r a c ko fq u q i u - b a i so u t l o o k o nl i f ed u r i n gt h et w o y e a r si n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r e ep e r i o d sa s f o l l o w :f r o mb i n n i n gt o m o s c o w , t h ee a r l yt i m ei ne u r o p e a nr u s s i a ;t h el a t e t i m ei ne u r o p e a nr u s s i a ;i t e x p o u n d s t h e o r i g i n a l i d e at h a ti t si nc h j t at h a th ei n i t i a l l y a c c e p t e dm a r x i s m s s t a n d p o i n t ,o p i n i o na n dm e t h o d o l o g y ;m e a n w h i l e i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f e a t u r eo fq u q i u - b a i so u t l o o ko n1 i f ew h e nh e 丘i l i s h e dt h ec o v e rc a r e e ri nt h es o v i e tu i l i o na n dt l l e r e s p e c t i v e r o l e sp l a y e db yt h ev a r i o u se l e m e n t si nh i st h o u g h te v o l u t i o n t h ee x p o s i t i o n i n c l u d e st h ea n a l y s i s e so ft h eo u t s i d ei n f l u e n c e sf r o mt h et i m e ,t h ef a m i l ya n df r i e n d s a n dt h em i n u t ea n a l y s i s e so f q u ss u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 ,a l s oi n c l u d e st h es p e c i a le f f e c t i o n s t ot h eg r e a tc h a n g e so f q u so u t l o o ko nl i f ei n1 9 2 0 so f t h ec o v e ri ns o v i e tu n i o n m o r e o v e r , t h ee s s a y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i m p a c to ft h ec o v e rc a r e e ri i l t h es o v i e t u n i o no nh i sf u t u r el i f e t h ec o v e ri ns o v i e tu i l i o no f f e r e dt h ed o u b l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 t h et h e o r ya n do r g a r t i z a t i o nt h a tm a d eq uq i u - b a ip l a y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c h i n a p o l i t i c a ls t a g ea f t e rq uq i u - b a ic a l t l eb a c kt oc h i n a i n1 9 2 3 t h ec o v e rc h a n g e dq u s l i f et r a c td i r e c t l ya n de m e r g e dt h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q u sl i f eb e t w e e nb e i n gas t a t e s m a n a n d b e i n gal i t e r a t i t h ec o v e ra l s ob o r e t h er e c e s s i v ep l u m u l eo f q u sl e rd e v i a t i o n m i s t a k e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1 9 2 7 - 1 9 2 8w h e nh et o o kc h a r g eo fm a t t e r si nc e n t r a l c o m m c t t c c t h er t i c l ep r o v e st h a tt h ep o p u l a ri d e ai sw r o n gt h a th i sm i n dh a db e e n c o n v e r t e dt om a r x i s mb e f o r eh ew e n tt o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i nt h ew a yo f ”g e r i n gt h e k n o w l e d g e i nh a r b i n ,g e t t i n gt h ef a c ti nm a n z h o u l i ,g e t t i n gt h et h e o r yi nc h i t a ”a n d t h ea r t i c l eo f f e r st h ea u t h o r sn e w o p i n i o nb y 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 k e y w o r d s :q uq i u - b a i ,c o v e rc a r e e ri nt h es o v i e tu n i o n ,o u t l o o ko nl i f e , c h a n g eo f t h o u g h t ,t h e e h e n p a p e r , c h i t a , m o s c o w , h a r b i n i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瞿秋白既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文 化工作者。他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早期奠基人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家之 一,对中国共产党初期的新闻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不算长的一生中为后 人留下了众多的优秀报告文学、通讯报道与政论作品。在2 0 世纪初,瞿秋白受 非社会主义的北京晨报以及上海时事新报派遣,作为特派记者千里迢迢 赴新生的苏俄采访,时间前后长达两年。在苏俄采访期间,瞿秋自不仅向中国国 内的读者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了世界史上第一个工农政权的各种新闻等信息,而且 他本人也完成了包括人生观在内的世界观的重大变化。正是由苏俄采访始,瞿秋 白成为了一名职业的政治家与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他对中国现代政治生活予以 重大影响的起点。虽然瞿秋白1 9 2 8 年也曾再赴苏俄,但作为职业记者,2 0 年代 初的苏俄采访却是瞿秋白一生中唯一的一回。 截止到目前,根据我手中掌握的材料,我以为学界对瞿秋白20 世纪20 年 代初苏俄采访的研究是薄弱的。关于瞿秋白研究的现状,有三篇文献值得注意: 一是朱钧侃等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大事记述( 南京大学 出版社1 9 9 9 年1 版) 。该书辟有关于瞿秋白研究的“研究篇”专门部分;二是朱 琪诸夏怀霜著新篇新时期瞿秋白研究成果综述( 见光明日报1 9 9 9 年 1 月1 5 日) :三是赵庚林瞿秋白研究纵横( 见瞿秋白研究l i 辑,上海学 林出版社2 0 0 0 年l 版) 。这三篇文献也证明了我的上述看法。学界对瞿秋白二十 年代苏俄采访的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系统。瞿秋白研究现状有两重 两轻,即重1 9 2 3 年瞿秋白回国后的中共领导人时期与文学艺术活动时期,轻瞿 秋白的新闻出版活动与1 9 2 3 年前非“名人”阶段的瞿秋白,瞿秋白2 0 年代初在 苏俄采访期间撰写的大量的通讯报道至今仍未见专文研究( 收入陈铁健等编瞿 秋白研究文集书中的章玉梅瞿秋白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一文局部有及) ,一 句话,重政治家、作家的瞿秋白,轻记者编辑与无名状态的瞿秋白。这样,2 0 年代的苏俄采访,除了个别研究如王观泉先生的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自 传( 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l 版) 尚存较完整细致的研究外,其余的关涉者要 么三言两语,要么语焉不详。因此,瞿秋自苏俄采访生涯尚有不少谜团或问题有 待证实或证伪。如,在苏俄采访中,瞿秋白的人生观是转变还是发展? 其人生观 是如何变化的? 变化前后的人生观有什么异同? 推动瞿秋白人生观变化的因素有 哪些? 苏俄采访在瞿秋白人生观乃至于人生的变化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等等。 瞿秋白研究应该也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由于中共中央的结论是原则性的评 价,因此,如上研究是不能仅仅用政治认识来代替科学的探索的。瞿秋白研究的 “两重两轻”说明了瞿氏苏俄采访研究的不系统。关于瞿秋白2 0 年代初苏俄采 访研究的另一个薄弱之处是研究远不够深入。有的研究以为瞿秋自1 9 2 0 年底之 华q - 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己“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反对改良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但 这是否经过了证伪? ( 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大事记述第 9 6 9 7 页,以下简称大事记述) 有关研究承袭瞿秋白苏俄采访时“哈尔滨 得空气,满洲里得事实,赤塔得理论”的主张能否经得起推敲? 瞿秋白1 9 2 3 年 后,始终存在着职业政治家与文化书生问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却为同样曾与新闻 出版工作生发过密切联系的其他中国共产党领袖如毛泽东、陈独秀、周恩来等所 无,那么,瞿秋白人生中的这种矛盾与他的苏俄采访生涯是什么样的关系? 任何 对事实的举证或看法,只有经过批判、争鸣才比较稳妥可靠。像上述一些问题的 存在说明关于瞿秋白苏俄采访的研究还不无草率,带有明显的草莽色彩。正是上 述研究的薄弱使本研究言之成理。显而易见,本研究的进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 识瞿秋白的苏俄采写生涯,有助于我们完整而比较深入地把握秋白的生,把握 他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出版事业乃至于文化事业的贡献,从而对 瞿秋白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尽一点绵薄的推动之力。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辨析、运用而拟解决的问题有:瞿秋白的1 9 2 0 年 底赴苏俄采访前的人生境况与思想状况,瞿秋自苏俄采访两年间的人生观变化及 其过程,瞿秋白结束苏俄采访生涯时的人生观特征,对瞿秋白苏俄采访生涯期间 的人生观变化产生作用的诸要素及其与苏俄采访的关系,苏俄采访对瞿秋白未来 的影响。鉴于人生观本身即为世界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政治生活又息息相 关,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时代风云和瞿秋白思想的宏观背景考察瞿氏2 0 世纪2 0 年代初的人生观的演化,而瞿秋自人生观的演化也不能不折射出他世界观等思想 的变化。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 1 1 形成过程 瞿秋自的思想形成、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通。他出身予个没落的封 建士大夫家庭。其父瞿世玮在家中的四个儿子中居末,虽有候补盐运使之衔,但 实际上无实缺可补,不过挂虚名在家赋闲。全家的生活主要靠瞿世玮时任湖北布 政使的叔伯瞿廷韶支持,以至于连其住所都曾长在瞿廷韶的常州府内的八桂堂 中。1 9 0 3 年瞿廷韶去世后,瞿秋自家的生活状况开始下滑,全家迁居到父亲瞿 世玮的母亲庄氏娘家的星聚堂。靠凭原来的家底与瞿世玮曾在外做官的四哥瞿世 琥部分时期的经济帮助,瞿秋自家一直支撑到1 9 1 1 年。是年,由于再无财力支 付庄家房租,瞿秋白全家只好迁入瞿氏宗祠居住( 一说为1 9 1 3 年) , 2 1 书香门第 败落得一塌糊涂,直至1 9 1 6 年一家人星散四处。 从1 8 9 9 年降生至1 9 1 1 年搬入瞿氏宗祠之前期间,瞿秋白的人生是安逸而快 乐的。在这1 2 年间,瞿秋自既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到带西方色彩 的近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小的瞿秋白的熏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 自他的父亲。瞿世玮尽管终生未仕,但却读通四书五经,会作八股,对课赋诗扬 扬洒洒,精通中国旧式文人立世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文化能力,其中于中国绘画尤 其精擅。瞿秋白耳濡目染,自小跟父亲学艺,练书法,习篆刻,走丹青,读医书, 吟诗文,学成了旧式文人的诸般艺事在身。二是入庄氏书馆从庄恰亭私塾修学两 年。少年瞿秋白所接受的带西方色彩的教育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读于冠英两级 小学堂,二是1 9 0 9 年入常州府中学,一直学到1 9 1 5 年。这样的人之初,在瞿秋 白一张白纸般的心灵上泼洒下第一层斑驳思想的烙印,影响深远:方面,为瞿 秋自打下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瞿秋白广泛涉猎,读诗属文,通览儒 道释,深深浸润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这种儒 雅的名士气质陪伴瞿秋白终生而挥之不去;另方面,人之初时带西方色彩的初、 中等教育又使瞿秋自受到孙中山等的平等、民主、民族共和等的影响,同情弱小, 祟尚斯巴达的尚武精神。他常将自己的零花钱或衣物送给没有衣食的贫苦人,关 注孙中山的反清革命,热衷于剪去头上的辫子。n 初小毕业时,瞿秋自曾与两个 同学结拜为兄弟,给自己起了个与其孱弱的外表反差极大的名字“铁梅” 4 。 从1 9 l1 年到1 9 1 6 年全家人的散落各地,瞿秋白的人生是艰涩的。是期,瞿 秋自家常靠典卖为生,先是卖字画文苑中物,继而出售家私,最后则当物没完没 了,“渐渐地,家具衣饰等物,典尽卖空,借据积下了一大叠。” s 11 9 1 5 年,瞿 秋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在中学毕业前夕辍学。他发现:“原来天天盼望孙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山,可是革命胜利了,老百姓生活还是改不了”, 6 并曾在买卖人1 2 1 的现场对 儿时的伙伴羊牧之说:“什么时候要大胖子饿瘦了,天下就好过了,【7 l 与此同时, 尽管已穷到了这样的地步,瞿家“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着一个 仆妇”,嘲不肯面对现实放下架子。无法摆脱的愈来愈真切的贫穷、苦难与辛亥 革命后黑暗的现实,使找不到答案的瞿秋白产生了避世观。他与吴南如等同学组 织诗社,醉心于诗词、绘画、篆刻与昆曲之中,就不无逃避现实苦难的驱使。 梦,终有破灭之日。1 9 1 6 年,因为还不起债与传统礼教的压力,操持全家 生计的瞿秋白的母亲自杀身亡,家人从此各奔西东。为了生存,这种各奔西东 不得不分投亲戚,化整为零地分成几个部分。瞿秋白投奔的是远在湖北的堂兄瞿 纯白。为学费事,他中间曾到湖北黄陂的二姑父周世鼎家小住。嗣后的1 9 1 7 年, 瞿秋自随瞿纯白去北京,并于同年9 月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俄文专修馆学俄 语。家庭的不幸带给瞿秋自的是痛苦,但它们对瞿秋自的成长又不无裨益,促使 瞿秋自早慧,使瞿秋白较同龄人成熟。到了这个时期,他认识到“当今社会问题 的核心是贫富不均。当今社会,必须从均字着手。”( 瞿秋自写作生涯 1 6 6 页) 9 1 这是外界在瞿秋白心灵上泼洒的第二层烙印,激发他的不满与探索。 既然避世不成,瞿秋白则为偌大的宇宙何处是出路而苦闷。加之各种中西思想的 碰撞,为求希望,他遂由避世观逐渐转向厌世观。这种厌世观一直持续到1 9 1 9 年“五四”运动爆发。 从1 9 1 7 年至1 9 1 9 年是瞿秋白痛苦的思想探索期,在这个时期,瞿秋白对 中国的官方哲学深感失望,认为孔子的学说并未实行。【1 们他广泛读书,期望从 中找到解答人生的钥匙,“我那时的思想是很紊乱的:十六七岁时开始读了些老 庄之类的子书,随后是宋儒语录,随后是佛经、大乘起信论直到胡适之 的哲学史大纲、梁漱溟的印度哲学,还有当时出版的一些科学理论、文学 评论。” 1 门这些读物对瞿秋白生发了不同的作用,慰藉或激荡了他苦闷的心灵。 他读老庄,老庄人生虚无的思想使他渐渐不看重肉体生命的份量;他研佛经,赞 赏佛学“慈悲平等”、“普渡众生”、“救国救难”的思想;他悟新学,不胜想望自 由、平等、民主、科学、富强。由于追求的不单是物质而重在精神上的出路,所 以年轻的瞿秋自在生活上节欲清苦,企望能文化救国。老庄佛释思想对瞿秋白摆 脱思想苦闷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无政府主义、各种社会主义的改良观念也推动了 瞿秋自思想前行,“1 9 1 8 年开始看了许多新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步,新 的人生观正在形成”,m3 厌世中有改造世界的倾向。瞿秋白后来在饿乡纪程 中对这个时期的生活特点与思想波动有所描述,他说:“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 前,共三年,是我最桔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 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观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 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然而这厌世观已经和我以前的避世观不相同。渐 渐的心灵现象起了变化。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志向;因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而有就菩萨行而为佛教人间化的愿心。这虽 是大言不惭的空愿,然而却足以说明我当时孤独生活中的二元的人生观。一 部分的生活经营我世间的责任,为自立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 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菩萨行的人生观,无常的社会观渐 渐指导我一条光明的路。”【1 33 当时的瞿秋自所真正期望的还是自己于社会有积极 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而是思想文化或文学的精神力量。 瞿秋白对当政治家是时未予考虑。 1 9 1 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推动瞿秋白的思想再次发生变化,即不仅有 “入世观”,而且这种“入世观”压倒了“出世观”。这样一来,瞿秋白的思想, 就由“出世”、“入世”的二元人生观转为推崇“出世”的一元人生观。带来这种 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四:第一,广大学生的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一扫国家旧日 的沉闷苦寂现象,让瞿秋自从现实生活自身内萌生了希望。第二,爱国主义的力 量。瞿秋白自幼即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中,“对诗词尤其喜欢”, 1 4 3 而 爱国主义则是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之一。“五 四”运动是一次伟大而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作为身在北京的学生, 爱国主义焕发了瞿秋白的反帝反封的极大热情。他积极她投身于伟大的“五四” 运动之中。他说:“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 义。 t s 】第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瞿秋自在俄专学习即接触俄罗斯的文学著作 与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思想,俄国思想家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让瞿秋白服 膺,“克鲁扑德金说:一次暴动胜于数千万册书报”【1 6 这使瞿秋白认识到社会实 践的力量,以为在改造中国社会上,政治的力量强于文学。第四,佛道思想的作 用。老庄影响着瞿秋白的自我完善,使他自觉藻雪精神,追求纯粹的人生境界。 而佛学的“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思想又促进瞿秋白砥砺品行,精进不息, 一同“指导我一条光明的路”“” 求理想“人间化”。这样一来,道释思想反生发 了入世的作用。 “五四”运动推动瞿秋白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积极投入到运动之中, 成为“俄文专修馆的代表之一”, j8 而据许德珩的回忆,瞿秋白当时还是北京东 城的俄专、汇文学校、铁路管理学校三校学生运动的“谋主”。【1 9 然而,随着“五 四”运动的深入,瞿秋自认识到中国要变革,光靠群众运动不行。他在1 9 1 9 年 1 1 月撰文革新的时机到了说:“从前中国的革新运动戊戌新政,庚子以 后的新政,辛亥革命,几次几番的再造共和都不是真正的革新”,【2 0 】中国只 有求思想上的革命,只有求“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觉悟,方才能够补救”,【2 1 j “社 会全体有病”, 2 2 实现真正的民主,民治,民本的国家或世界。”f 2 3 j1 9 2 0 年1 月,他在社会运动的牺牲者一文中又说:“改革社会又不能单靠一时的群众 运动,因为改革社会非创造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改革旧制度、打破旧习 惯不可,丽这件事决非一时的群众运动所能做得到。”p ”因此,翟秋自与志同道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的挚友郑振铎、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不是筹办文学期刊,而是受北京基督教青 年会附属的社会实进会之邀相断主办鼓吹社会改造的新社会周刊、人道 月刊,关心的是事关国是民瘼的国家大事,成为“我的思想第一次与社会生活接 触”。 2 5 1 他们后来虽然大多成为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2 6 1 但对国事的 热心恰恰说明“五四”时期瞿秋白的告别出世之烈与投入现世之深,为他后来决 心冒险去远方的苏俄采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此期前后,瞿秋白开 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 9 1 9 年下半年,他参加李大钊、陈独秀等组织的“社会主 义研究会”, 2 7 11 9 2 0 年3 月再入李大钊等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t 2 8 1 但这 时的瞿秋白还不能很好地分辨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相互间的区别,社 会主义诸学说入脑更是常常被搅成一团。1 9 1 9 年1 1 月1 日出版的新社会第 一号发表的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沿革和组织一文介绍实进会的宗旨为“研究宗 教,商榷人生问题”,该期的发刊词又说:“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莫 克拉西的新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将“德谟克拉西和社会主义有时相调和”。 2 9 1 据郑振铎回忆,即便是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秘密主持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鱼龙混杂,参加者 既“有共产党,有基尔特社会主义者( 郭梦良等) ,还有我们”。9 ”北京时期,诸 多思想在瞿秋白的心灵上泼洒下第三层烙印,他的思想有主有次,开始复杂。 1 2 苏俄采访前的人生观特点 那么,在瞿秋白于1 9 2 0 年1 0 月动身赴苏俄采访之前,其人生观是种什么样 的情形呢? 所谓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等的根本看法。具体表现为幸福 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j a i l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 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等问题,1 3 2 1 有关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恋 爱等均表现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等之中。那么,纵观1 9 2 0 年1 0 月前瞿秋白 的人生观轨迹与思想发展,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人生观呈现为如下特点: 第一,在人生目的上,由以个人、社会并重转向以社会为重,以求祖国富强 与人民幸福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瞿秋白1 9 2 0 年3 月著文社会与罪恶说: “爱社会而有利于社会,就是功德。不爱社会而有害于社会,就是罪恶。” 3 3 1 而 瞿秋白赴苏俄采访为的是“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 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将来里的生命,生命里的将来,使我不得不忍耐现 在的隐痛”。 3 4 1 第二,在人生价值上,由为今文学新生而转为文化救国。先看今文学。所谓 今文学,又名今文经学,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研究今文经籍的经学流 派。由于秦代的焚书坑儒,不少儒家经典汉初已不传。而汉朝初年于孔子故宅墙 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苎! ! ! ! ! ! ! m l l l l l l ! ! 竺! ! 竺! ! ! ! ! ! ! ! 苎! ! ! ! 巴! ! ! ! = ! ! ! 竺! 竺! 壁内发现的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的抄本,因其书写的字体不是西汉当时 流行的隶书而被称为古文经本。后来,人们就把推崇这种古文经的经学研究名为 古文学,把只相信世代相传的用隶书文字书写的经文并对之进行的研究叫做今文 学。汉代之后,由董仲舒开创的今文经学衰落。不过,及至清朝中叶,一些有识 之士继承今文学的传统,发扬公羊传的学说,干预时政,主张变法,今文学 由是大盛,并成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根据。龚自珍、魏源、康 有为均为今文学的干将。而瞿秋白的故乡江苏省常州,则是清朝今文经学的学术 重镇,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创始人就是常州人庄存与、刘逢禄。瞿秋白先前意欲整 理的国故指的就是今文经学,对此,瞿秋自本人在饿乡纪程中有述。再看文 化救国。瞿秋白赴俄前所秉持的“斯笃矣主义( s t o c i s u n e ) 也只是求精神生 活安宁,甚至于还是求物质生活安俭的倾向而已”瞰1s t o c i s u n e ,今通译为斯多葛 主义,是一个源自古希腊的宣传禁欲主义、宿命论而不重物质、感官享受的思想 潮流。瞿秋白看重的是该主义的追求精神价值的层面。瞿秋白赞赏无政府主义的 地方是后者的“财产的所有主就是盗贼”o q 的看法,以为“财产不过是一种工具, 尉来维持生命改善生活的工具”。p 1 他自陈心迹说:“我冒险而旅俄,并非是什么 意志坚强,仅只是本着我的好奇心而起适应生活,适应实际精神生活的 冲动”,以为“没有改革的人,又何从谈起改革的制度、改革的方法呢? ,1 3 9 1 瞿秋自乐于做这样的先知先觉,他赴苏俄采访前,将追求精神上的出路视为自己 人生价值的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他“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4 0 】而决心离开“黑甜乡”的祖国奔赴远方的“饿乡”苏俄的人生过程。瞿秋白 赴苏俄采访是庄重的,其状如当年的玄奘赴西天取经,意在舍生忘死中求得人生 的最大幸福。文学一直为瞿秋自所酷爱。他也曾有心终生伺之,但映之以现实, 文学则不再成为他的终极目标。他认为:“文学只是社会的反映,文学家只是社 会的喉舌”,【4 lj 文学作品“有一点支配社会心理的力量。文学家始终要担负这点 责任”, 4 2 1 在民族、国家亟待解决的光明之路面前,个人的文学爱好只能割舍。 瞿秋白的想法、选择显然不同于鲁迅、郭沫若的弃医就文。 第三,在人生态度上,由厌世转为入世,由消极转为积极。在赴苏俄采访之 前,瞿秋白受到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德国的倍倍尔的影响。他欣赏托尔斯泰 的泛劳动主义,托翁反对“资产阶级来掠夺劳动者底劳动力和劳动底出产品”【4 3 1 的立场,博得了他的共鸣。他赞赏倍倍尔实现社会目标的“科学的方法”, 4 4 1 以 为“革命”f 4 5 】即“伯伯尔式的方法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方法”。 4 6j 瞿秋白此期反对 回避社会矛盾。他认为,面对“万恶的社会造成了无量数的罪恶,我们痛恨他”, ”1 “我们觉悟之后就去奋斗,先要深信社会的确可以改良”f “1 而不要自杀,“自 杀,也足以表现中国人心气薄弱”,【4 ”因而对人生要“抱着坚决的意志,本当百 折不回。”0 1 为赴苏俄了解真相,瞿秋白认为“宁死亦当一行”。( 5 1 1 显而易见, 苏俄采访前夜的瞿秋白是抱着积极的入世态度来对待人生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在人生道路上,尊奉社会精英先行与思想革命为主。瞿秋白在革新 的时机到了一文中主张中国的变革不能仅靠群众运动,最为迫切的变革是思想 革命。他在1 9 2 0 年4 月撰写的谁的利器? l ag r e v e , l es a b o t a g e 谁知道呢? 中说:罢工、怠工在欧美是“遇着资本家压迫得厉害的利器可以拿来抵 制”, 5 2 1 但对于“农业国的中国,几千万农人用不着,也不能用,更不可用, 快另想别法罢! ”删他认为:“社会的变动总是先起于- 4 , 部分牺牲者。一 小部分的变动渐渐波及全体,改革的运动,才能完全达到他的目的”,因此, “为着创造新的信仰、人生观,改革旧的制度、习惯,要一种牺牲者社 会运动的牺牲者。社会运动的牺牲者,要去做社会运动,有积极的怀疑心, 有沉静的研究心,有强国坚决的毅力。他因怀疑而觉悟,研究的结果就能创造新 的信仰、人生观:毅力的坚决就能打破旧的习惯、制度。”脚1 所以,瞿秋白自觉 承荷重任,要求苏俄采访中由俞颂华“负通信事务指导的责任,我个人呢, 定了一勉力为有系统的理论事实双方研究的目的”,口q “多留意于我自已冥求人 生问题答案的目的”,册意在求“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5 8 j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见出,苏俄采访前夕瞿秋自的人生观是以祖国、民族、 百姓的利益为目的,以文化救国为最高价值,以积极入世为最高态度,以精神先 行、思想革命为主要道路,贯穿着浓浓的民族主义精神。 那么,苏俄采访前瞿秋白思想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呢? 不少学者认为瞿秋白苏 俄采访前夕的人生观、世界观已经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叶孟魁先生认为,在 “五四”运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瞿秋白已“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并开始运用于实际斗争”。凹i 钱听涛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后瞿秋白的思想事迹考 析中也认为瞿秋自“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爱国政治运动的斗争中,从一个民 主主义者转而初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6 0 l 著名学者丁守和先生认为瞿秋白 此期已“主张采取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运动,反对各式各样的改良主义和乌托邦的 新村运动”。 6 1 1 我认为,这种看法有草率之嫌。理由是:第一,瞿秋白此期对马克思主义与 其它社会主义学说接触十分有限。苏俄采访前,瞿秋白接触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原 著寥寥可数,他在多余的话中说:”在到俄国之前,固然已经读过倍倍尔的 著作,共产党宣言之类,极少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然而对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是根本说不上的“。2 1 在1 9 2 0 年l o 月瞿秋白苏俄采访前,马克思恩格斯 的著作极少在华出版,由陈望道译出的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迟至1 9 2 0 年8 月才在沪问世。从瞿秋白文集两编共1 4 册看,苏俄采访前瞿秋白所翻译的 相当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译文只有德国倍倍尔的社会之社会化( 译文原载1 9 2 0 年1 2 月至1 9 2 1 年3 月间的改造第3 卷4 至7 期) 。倍倍尔是杰出的工人运 动活动家。他反对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曾批判伯恩斯坦的思想,捍卫共产党 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在一些问题上采取调和态度,晚年在战争、民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殖民地问题上犯有中派主义错误。 6 3 1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因此,凭几本读 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少数思想是可能的,但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 甚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如果仅仅依此则过于草率,也是十分困难 的。所以,瞿秋自后来对友人讲起他那时的思想时曾说:“当时,我对马克思主 义还只是认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说,有兴趣去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 欲”第二,由于接触马克思主义文献有限,因此瞿秋自苏俄采访前其新旧思想 进退正酣,其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还相当多。先看政治主张。写于1 9 2 0 年1 月的 社会与罪恶认为,“这功德、罪恶的共同的固定标准,只是爱与不 爱,”1 6 5 “爱社会而有利于社会,就是功德”,【6 6 l “所谓对人的关系就是爱 伟大的绝对的爱”。 6 月虽然著于同年4 月的谁的利器? 一文认为,“各 国工人,劳动,贩卖者遇着资本家压迫得厉害农业国的中国,几千万农人受 着军阀、财阀、学阀间接直接的强暴侵略,” 6 8 1 但偏漏地主,这些看法既流露有 唯心色彩,说明他不赞成“要求社会问题唯心的解决”的知易行难,也缺乏清 醒的阶级意识。他1 9 2 0 年1 月在读( 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 中尽管认识到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区别,明白空想社会主义有“逆行复古的心 理,”邮1 “不能够适用于将来的社会”,【7 1 1 科学社会主义“是较普遍的较易的进 步的办法”,同年4 月在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中区分了倍倍尔主张与托 尔斯泰主义的差异,清楚其间一在革命而一在改良,但瞿秋自在革命与改良间还 未有坚定的选择。1 9 1 9 年1 2 月他在林德扬君为什么要自杀呢? 中还“深信 社会的确可以改良。”m 1 他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乃至于托尔斯泰主义的“大回” 社会并无反感甚至还不无尊敬,“记得当时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共产社会同样是无 阶级、无政府、无国家的最自由的社会,我心上就很安慰了,因为这同我当初的 无政府主义,和平博爱世界的幻想世界没有冲突了”,口4 】这也是瞿秋自为什么1 9 2 1 年甫入苏俄即结识托翁亲人、造访克鲁泡特金遗孀的重要因素之。无政府主义 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乃至于科学社会主义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最先把 马恩共产党宣言译介到俄国的人并不是列宁或普列汉诺夫,而是无政府主义 领袖巴枯宁。在中国,1 9 0 8 年1 月1 5 日,无政府主义者刘光汉、何震主办的天 义报第1 5 卷与第1 伊一1 9 卷的合刊分别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与第 章。u s 普列汉诺夫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属于与空想社会主义、巴枯宁密切 的关联的民粹派骨干成员。 7 6 1 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瞿秋白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 上的模糊。实际上,他对“革命”与“改良”的区别重在“术”而不在“本”, 重在实践力量而不在理想精神。“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大 同之道,少年中国会等或倡导在城外租菜园建新村过新生活,或发动在城市组织 工读互助团。这些实验的不了了之与失败使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没 有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 施存统“工读互 助团”底实验和教训) 【7 7 】这就推动了瞿秋白们从方法上去接触马克思主义。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即便革命,在当时的瞿秋白胸中也并非指暴力革命。他尊奉劳工神圣,在谁 的利器中认为工人反对资本家压迫的利器是罢工、怠工,并苦于农民无法利用 罢工来反抗外来的强暴侵略, 7 8 11 9 2 0 年5 月他在世界底新劳动节,中国底新 劳动节中以为罢工“是希望最大的结果的,彻底实行共产主义的罢工”。】显 而易见,罢工已成为瞿秋白当时心中的革命与最重要的革命手段。这样的“革命” 有改良之嫌,与马列主义是有距离的。相反,它和其它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学说或无政府主义反倒暗通款曲。即便是瞿秋自在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中 所称颂的倍倍尔的所谓“科学的方法”,也绝不是指暴力革命。倍倍尔本身是工 人运动领袖,其斗争的主要武器是罢工。他还于1 8 8 4 、1 8 8 7 、1 8 8 9 年三次当选 为德意志帝国的国会议员。再看经济主张。瞿秋白反对知识私有。他1 9 1 9 年1 2 月在知识是赃物中明确“废除知识私有制,就是废除财产所有制的第一步”, f 8 0 1 提出解决社会罪恶的办法是“应当改变人生观,设法改良记载知识的符 号语言文字”,1 8 1 1 这样的思想与方法是观念先于物质,难免本来倒置,尚未 中马克思主义三昧。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卷一收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文章 共计1 7 篇。从1 9 1 9 年7 月至1 9 2 0 年5 月间的这1 7 篇文字是了解瞿秋自苏俄采 访前思想状况的可信文献。在1 7 篇文章中,瞿秋白虽然意识到“从现代社会到 新社会之间最大的关键就在于生产和分配底方法,所以劳动是最重要的问题” ( 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 ,私有制是“私有财产制的臭味,” 8 3 】彻底的理 想主义是“世界能够无私有制”( 读( 美利坚之宗教新村运动) ) , 8 4 1 但空想共 产主义者如欧文,甚至无政府主义者的克鲁泡特金也反对私有制,而瞿秋白对“资 本论我就根本没有读过”, s s l 终未明确提出推翻私有制的主张,没有认识 到推翻经济上的私有制就动摇了所有制制度的根子,具有颠覆一切剥削制度的彻 底性。这些都说明,苏俄采访前的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虽然已有所认识,但还未 能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或 无政府主义学说之间的区别还明白得相当有限,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苏俄采访前 瞿秋白思想的先进性。相反,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反倒值得重视。瞿秋自在多 余的话中说他自己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根本说不上的”,p o 但全面考 量之下却可见这一自断既有诚恳、严格自律的成分,又是相当实事求是的。瞿秋 白当时毕竟刚2 0 出头,一种主义接受如果过于容易,那么弃之也往往容易。从 前面的情况可以见出,说瞿秋白苏俄采访前已初步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显然还无法证实,相反,对之证伪反倒更容易些。因此,断定苏俄采访前瞿秋白 的思想基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明显存在着拔高之嫌。 一些学者之所以会对瞿秋白苏俄采访前的思想作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评价, 我以为主要在于对两个材料辨析不足。这两个材料之一见瞿秋白多余的话:“我 二十一二岁,正当所谓人生观形成的时期,理智方面是从托尔斯泰式的无政府主 义很快就转到了马克思主义。”( 9 7 1 那么,瞿秋白二十一二岁是在什么时期呢? 瞿 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氏苏俄采访所开始的1 9 2 0 年1 0 月,居于瞿秋自二十一岁的多半,因此瞿秋自转 向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时间历程大多还是在他苏俄采访时期,而不是这之前。第 二个材料来自郑振铎。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二三事云:瞿秋自1 9 1 9 年 1 1 月至1 9 2 0 年8 月办新社会、人道两刊“那时已有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倾 向”。【8 8 1 但是,有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倾向并不等于“初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不等于“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观点”,更不等于“主张采取马克思主 义的革命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倾向能够说明的是什么昵? 答日:第一,瞿秋 白苏俄采访前对于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当时明显左 倾,思想处于时代的先进行列。第二,开始探讨社会主义能否成为中国富强振兴 的光明大道。瞿秋自在饿乡纪程中追忆:“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倏然 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8 9 1 这就是说,中国有觉悟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注目苏 俄,探讨“五四”运动的任务可否由社会主义来承担、落实。但是,探讨绝不等 于接受,前者为进行时,后者则为一波已止再兴一波。研究杰出人物及其思想, 必须冷静、细心,如果为人物的首因效应( p r i m a c ye f f e c t ) 所左右,那么,研究 的结论就不易承受研究猜想过后的推敲与反驳。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苏俄采访生涯中人生观的变化 瞿秋白的苏俄采访始于1 9 2 0 年1 0 月离开北京,终于1 9 2 3 年1 月初回到中 国境内黑龙江省的满洲里。瞿秋白两年多的苏俄采访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东北到莫斯科;第二个时期,欧俄前期,即从抵达俄罗斯欧洲部 分的苏俄首都莫斯科起,到1 9 2 1 年5 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前夕瞿秋白入党止;第三个时期,欧俄后期,即从1 9 2 1 年5 月到1 9 2 3 年1 月初 瞿秋白归国毕。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瞿秋白的人生观等思想随其苏俄采访等活 动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判断的那样来进 行的。 下面,依三个时期来分析瞿秋白人生观等思想的变化。 2 1 从东北到莫斯科 第一个时期起于1 9 2 0 年1 0 月1 6 日瞿秋白离开北京。离京前,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