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翅餐媛 l 3 1 8 2 i s v 内容提要 通过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个案考察,本文试图阐述一种批评类型作家批评。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世 界中的全部特征:从讲堂、编辑等不拘形式的批评活动方式。到以创作为批评的出发点, 再到“印象的复述”的批评方法,以及文体、生命和荚作批评的三测度,无一例外地烙上 “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与主流批评 形态相异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研究某种批评 类型的价值。 作家批评作为一种类型主体身份的特殊性使其在批评活动中拥有迥异于理论家、 职业批评家的话语特征面向“读者”说话,描述性、整合性话语结构和“譬喻性”语言 传达。尽管话语方式上的上述差异使其往往教人们置至文学批评实际上是职业批 评的边缘,乃至“准批评”的地位。然而在实际中,作家批评为文学理论和职业批评 的更新发展聚敛了强大的内驱力。客观地讲,作家批评展现了文本解读别样的话语方 式,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批评形态和文本解释类型。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作家批评职业批评批评话语 b s r r c t a b s t r a c t h a v i n gs t u d i e dt h el i t e r a r yc r i f i c i 日no fs h e nc o n g w e n ,t h i se s s a yv e n t u r e d t os e tf o r t hat y p eo fc r i t i c i s m - - a u t h o rc r i t i c i s m t h ef a c tt h a ts h e nc o n g w e ni sag r e a tw r i t e r a sw d la sac r i t i ci nm o d b , n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d e t e r m i n e sa l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h i sc r i t i c i s m h i sc r i t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 - s u c ha st e a c h i n ga n de d i t i o n ,h i sc r i t i c a lo r i g i n - - w r i t i n g h i sc r i t i c a l m e t h o d s _ _ j m p r e s s i o nr e s t a t e m e n t ,a n dh i sc r i t i c a lc r i t e r i o nf r o mt h r e e 鹞一 p e c t s - - - s t y l e 、l i f ea n db e a u t y ,a l lb e a rt h et o k e no ft h ea u t h o r ss p e c i a l i t y d u e t ot h i sc r i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t y ,s h e nn o to n l yl e f tac r i t i c a lt e x tw h i c hi s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m a j o rc r i t i c i s m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a l s op r o v i d e dam o d d o f a u t h o rc r i t i c i s mf o r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a r eo fg r e a tr e s e a r c hv a l u eo fc r i t i c a lt y p e a sat y p eo fc r i t i c i s m ,t h es p e c i a l i t yo fc r i t i c a ls u b j e c tg i v e si ts p e c i a ld i s c o l i r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n a m e l y ,f a c i n gt or e a d e r s ,d e s c r i p t i v ea n di n t e g r a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s t r u c t u r e ,a n dp r e s e n t a t i o nb y t r o p e s ,w h i c ha r em u c hd i f f e r e n tf r o m t h a to ft h e o r i s t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r i t i c s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i nd i s c o u r s ep a t t e r nl e a d s t ot h ef a c tt h a tt h ea u t h o rc r i t i c i s mh a sb e e np u s h i n ga s i d et ot h ee d g eo f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 ,e v e na sak i n do fq u a s i c r i t i c i s m b u ti n f a c t ,t h ea u t h o rc r i t i c i s mp l a y sa ni m p r o t a m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i e sa n d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 a saw h o l e ,i ti sat y p eo fi n d e p e n d e n tf o r m o fc r i t i c i s ma n dt e x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w h i c h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 s p e c i a lc h a r a c t 酣s t i c so fc r i t i c a ld i s c o u r s ei nt h et e x t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h e nc o n g w e n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a u t h o rc r i t i c i s m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c r i t i c i s m e r i t i e a ld i s c o u r s e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1 引论 被誉为“批评的时代”的二十世纪渐入尾声,回首世界百年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批评 值得抒写的一笔似乎太少太轻。本世纪的中国批评家们果若如此不值一提? 还是研究 者们考察“批评”本身时视域有所遮蔽? 从王国维开始的中国现代批评除了鲁迅、茅盾、 周扬、胡风等公认的批评大家,还能贡献出怎样的批评价值? 这里引起我们兴趣的恰恰就是一位寂寞的批评家沈从文。三十年代早期一本评论 沫沫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一席之地。然而也就仅此而已,时至今日。 或许由于沈从文的批评不及其刨作光芒绚烂引人注目:这个从边城走向文坛的青年早 在半个多世纪前即以作品产量、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常丰富而蜚声文学界。并与 朱光潜携手,在胡适、周作人偏离文坛正途而步人政治迷律乃至泥淖的情况下,肩负起 京派文学领袖的重任,维护了一支有别于革命文艺的创作大军,确保三十年代文学呈现 多元并存富有生机的景象。当时斯诺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鲁迅与之 谈到“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茅盾、丁玲女士、郭沫著、张天翼、郁达夫、沈从文和田 军大概是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哪足见沈从文的创作成绩。尽管这位天才作家四十年 代后期便辍笔不作,隐退文坛,沉寂达半个世纪,未竟“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 到故乡”o 之愿,而给文坛带来无尽的遗憾。但转战文化考古功勋卓著毕竟于人于已亦 算有所告慰。况且艺术的魅力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界限,打破一切沉寂。八十年代伊始, 作家沈从文如出土文物般重放光彩,而且弥显珍贵。一位英国作家在谈及中国文学发 展前途时认为“一种能够产生鲁迅、闻一多、沈从文的文化,不需要谁来为它辩护”。o 美 国学者金介甫更把他归人世界级大作家之列,断定他超过都德和弗朗斯。堪与契诃夫媲 美,鲫并在1 9 8 2 年联合夏志清等向瑞典皇家学院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如此骄人的创作业绩自然吸引着众多文学研究者,相形之下关注沈从文文学批评 者寥落星辰。本文将试图突破学究式对“批评”的刻板界定。在更广泛的“批评”视野中 关注批评家沈从文,依据包括沫沫集等显性存在的批评文本和一些“准批评文本”式 文字,以及其他“批评”范畴的活动,全方位审视沈从文的批评世界,以还原沈从文的批 评的真实面貌:他勿庸置疑的创作大师地位究竟是阻碍了其批评价值的彰显,还是反而 赋予其批评别样的风味和意义。并由此引发对象沈从文这样典型的、在中外文学长河 中比比皆是的作家“反串”批评现象作一全面考察这应该是沈从文的批评于批评学 的价值所在。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上篇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一、讲堂、编辑及其他:沈从文的批评活动 文学批评是有关解释、分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一种研讨,o 但批评学往往把 这种“研讨”狭义地限定在通过严格的“批评文本”实现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理论探讨。而 事实上文学批评远比此丰富。中国传统批评中文人间通信、诗选、诗注等都是重要的批 评方式。尤其面对沈从文这类非职业化批评家,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异,他们对批评的参 与显出相当的灵活性,并不完全依赖“批评文车”完成批评任务。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他 们一种批评价值:扩展了“批评”内涵。因此我们将系统梳理非纵向式史的勾画 凡涉及沈从文对文学的阐释、评判的相关文字和属批评意义的几类活动,发掘沈从 文形式多样的“批评文本”和“非文本”式批评拥有的内容,以展现批评家沈从文不可小 觑的份量。 即使在最苛刻的批评学中,沫沫集也无可争议的是沈从文作为批评家的成果标 示。这本1 9 3 4 年出版的文论集,以专论的形式评析了冯文炳、落花生、施蛰存与罗黑 芷、朱湘、焦菊隐、刘半农、郁达夫与张资平、闻一多、汪静之、徐志摩、穆时英、曹禺、鲁 迅、冰心等,另有一篇综概性长文论中国创作小说,共论及五四以来的四十多位作 家。 从批评对象看所选取的多为二十年代即已成名的作家,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 剧各方面。这固然因为论文多写于1 9 3 0 年1 1 月至1 9 3 1 年4 月,原是沈从文在武汉大 学讲授现代文学的讲稿,而讲课必须有一定史的积淀相关。更重要的是,当时正值“革 命的浪提谛克”和左翼文学兴盛之时,而伴随着印刷业和刊物出版业的逐渐成熟,商业 化对文坛的侵蚀亦已初露端倪。视独立性为文学生命的沈从文对过度政治化和商业化 产生由衷厌恶,认为二者对文学不仅无益,甚至会把文学引向歧途。所以重点选评五四 作家,意在总结历史经验,力倡五四文学传统,纠正他以为之不良习气。论中国创作小 说文首即指责民十六以后“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创作的精 神是逐渐堕落了”,而“这里我将说到的,是十年来有些什么作者,在他那个时代里,如何 用他的作品与读者见面,他的作品有了什么影响,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倾向,在组织文 字技术成就上,这作者的作品得失如何”等。o 况且作为批评家对业已成名的作家的品 评也见功力:批评主体如何于定论中新意别具,或随世事变迁对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家作 品予以史的定位。对文学研究会作家叶圣陶、落花生,人们更注意使他们成名并已成定 论的“写人生”,至于其他个人美学风味往往是忽略的。沈从文看出叶圣陶“永远以一个 中等阶层知识分子的身分与气度,创作他的故事”,文字“明白动人”,组织“毫不夸张”,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3 “以平静的风格,写出所能写到的人物事情”,。充满淡淡的哀戚”,却不是“郁达夫式的悲 哀”。落花生缀网劳蛛一般被评价为真实动人地叙述了人物在现实情境里的生存,沈 从文以为这是“鲁迅或郁达夫作品所显示出的长处,不是落花生的长处”,落花生的创作 其实“同人生实境远离,却与诗非常接近”,“以幻想贯串作品异国风物的调子中”, 用“一种平静的,从容的,明媚的,聪颖的笔致”而显示出“与当时作家不同的风度”。四当 时富有气度的社会学批评成为大多批评家自觉追求并主导批评界之际,沈从文凭借丰 富的生活阅历和作家敏感的直觉能力,对作品予以提超飕发,从容安详,薄言情语悠悠 天钧。在非主流批评形态中,沫沫集影响甚大。 沈从文还有大量批评的真知灼见散见于书信、随笔、序跋等“准批评文本”,理论家 通常不将其视为“批评文本”而称之“创作谈”。对作家这支批评界重要力墨,把“创作 谈”与“批评文本”作强行分割,必会错过作家文学批评别有情趣的一番景致。作家们从 来就不打算把自己的批评纳入职业批评家设定的批评文本范式中,而是努力用自己的 方式留下关于文学的珠玑之言。 废邮存底系列和从文家书这样的通信集,以及新时期陆续公开的一些信件,绝 对是沈从文批评生命不可或缺的。前者主要是他主编大公报- 文艺副刊时与读者、作 者广泛接触中写下的文艺短论集,他以作家切身体会与他们掬心滤忱地交换意见和感 想。娓娓向初学者诉说作家成长的历程: 简单说来便是他能在书本上发痴,在一切人事上同样也能发痴。他从说明人生的 书本上,养成了对于人生一切现象注意的兴味,再用对实际人生体验的知识,来判新一 个作品记录人生的得失。他再让一堆日子在眼前过去,慢慢的。他懂创作了。 他谆谆告诫青年诗人 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可以写诗却并不一定写好诗。好诗同你说的那种天才并无关 系,却极与生活的体验和功夫有关系。因为要组织,文字在一种组织上才会有光有色。 你莫“随便”写诗,诗不能随便写。应当节制精力,蓄养锐气,谨慎认真的写。o 我们后面还要着重论述的沈从文一些批评观点已在这两段文字中显露无遗,当然绝非 其批评的可有可无物。 尤其1 9 4 9 年后沈从文告别文坛,习惯上研究者以此为他文学生命的终结。从文 家书却以= 分之一强的篇幅留给了四九年以后的沈从文。通过这种“私人性”极强的 4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话语表达方式,我们发现一个赤诚的作家的眼光始终没有离开对文学创作的关注,常常 在经典作品的度量下发表对时下创作成败得失及其原因的见解。他不满于。近来人总 不会写人叙事,用许多文字。却写不出人的特点,写不出性情”“作叙述,简直看不出一 点真正情感。笔都呆呆的,极不自然”,究其原因而想到史记作者:“生命是有分量的。 是成熟的。这分量或成熟。又都是和痛苦忧患相关,不仅仅是积学而来的! 年表诸书说 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传却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别东西即必由癀苦 方能成熟积聚的情这个情即深入的体会,深至的爱。以及透过事功以上的理解与认 识”。o 他欣赏战争与和平“写战争也是文字并不怎么多,不到二三千字,却全局开展 景象在目,如千军万马在话动”。两相比较,当时的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显得:“文章有 的是不同动人事件,可是很多却写得并不动人,且多相同,重点放在战斗过程上,表现方 法又彼此受影响,十分近似”。o 沈从文的另一类“准批评文本”是大量的序跋、题记和文艺随笔。其中大致有两种 情况:一是沈从文阐释自己的作品,诸如创作思想、创作心境等。 代序、 题记 是他认为的重要题记加上水 云、烛虚等创作随笔集,为我们提供了研读沈从文的创作文本和文艺思想重要的参 考。尽管当今的文学观念已使读者不再有兴趣追问作家“本来想表达什么”,也不再把 作者自己的解释作为唯一和权威但批评既是对文本的解读,那也不应排斥作家对自己 文本的“批评”。至于谈创作心理的文字,通常人们认可其写作学的意义。其实它们饲 不一定是创作过程的实录,更可能是作家本人事后的一种“总结”甚至“创作”,如张兆和 所评价的“情况是不是他讲的那样,很难说”。o 这类文字要主要还是充当旁人探究沈从 文文艺思想的一种背景资料式“文本”。二是为他人作品所作的序跋、题记或对普遍文 艺现象、活动的述评,这比较能被接受为“批评”。如收入随笔集昆明冬景的谈朗颂 诗即被司马长风列为整个抗战至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四部一篇”五大诗论之一,并由此 把沈从文与艾青、胡风和“三李”( 李广田、李长之、李健吾) 、“二朱”( 朱光潜、朱宣清) 并 称为此时期仅有的几位值得评介的批评家。 主编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的又一类文学批评活动。虽然这种方式不直接依赖批评文 字,但正如中国古代以诗选、文选的方式进行批评一样,主持人在刊物所发文章的遘选 上体现为一种广义的“批评”活动。且沈从文非职业报人,他主持刊物为倡导自己的文艺 理想,以成功的创作太师身分和地位作感召,以对文坛“美的创造”气息的敏感和扶掖青 年新秀的热忱进行“批评”,与前述的批评文率。包括秫林总总的“准文本”共同构成完整 的沈从文的批评。沈从文担任主编工作最有影响的刊物恐怕是1 9 3 3 年起的大公报- 文艺副刊,这一年也成为京派文学进人开展期最重要年头的标志。是时骆驼草) 、 等京派刊物已相继终刊,大公报 这份与沈从文同龄的报纸的文艺副刊通过沈从文 成为京派作家的阵地矗立于北方文坛。蟹朱光潜回亿道:“他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我 编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把j b 京的一些文人纠集在一起,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 因此博得了所谓京派文人的称呼。”姚雪垠则在回忆录里记下“在北京的年轻一代 的京派代表是沈从文同志,他在当时地位之高,今日的读者知道的人很少。他为人诚 恳、朴实,创作上有特色,作品多产,主编刊物奖掖后进,后来又是大公报文艺奖金的 主持人,所以他能够成为当时北平文坛的重镇。”o 两位不约而同地道出一个事实:沈从 文在三十年代巨大影响,不仅取决于他自身创作的成功,也得力于主编大公报文艺副 刊的地位。1 9 3 0 年左联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卵翼下一批文人曾一度发起“民族主义文 学运动”与之抗衡。前者以上海为中心,后者占南京为据点。而在北平却聚居着当时游 离于二者之外的一大批自由作家,他们既厌憎国民党专制独裁政治,也对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抱有程度不一的怀疑与隔膜,他们秉着对审美的、自由的艺术的追求,需要自 己的文学园地。太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他们历时最长又最具连续性的一面旗帜。 沈从文作为批评家更太的贡献还在以副刊为基地对青年作家的滋润和擢拔。“向 我介绍迄今为止我还不知道的作家或作品”被美国当代评论家奥登首椎于批评家的六 种职能之中,o 这本身体现了批评家是否独具慧眼以及批评观中以什么为测度。沈从 文难以忘怀从湘西流落到北平时的艰辛,更刻骨铭记郁达夫风雪寻访、著文呐喊,徐志 摩力荐“乡下人”等后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他将知遇之恩不仅报答于前辈,倾力维护 他们开创的文学传统,而且以前辈为楷模,以强烈的责任感披泽后学:亲自动笔删削润 色略带疵瑕的文学青年来稿质量稍差尚不能发在文艺副刊,则推荐到其他刊物;实 在不得已要退稿的也尽可能回信作者,情辞恳切地指陈作品的缺陷和改进方法。本拟 继边城后进而完成描写湘西人生的系列小说十城记也因“编大公报文艺,大部 分时问都为年轻作者改稿件费去了。来不及,只好放弃。”凹萧乾便是在沈从文推动下, 排解了生活的追力而生成的惨淡的梦,坚实地走上文学道路。当时在燕京大学念书的 萧乾,头六篇小说全部由沈从文揭载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上。那段时间,他偶有文章, “天即便已擦黑,也必踏上那辆破车,沿着遍地荒冢的小道,赶到达子营沈家。”也正是 沈从文欣然为萧乾的第一部小说集篱下集作序,盛赞他的“生气勃勃的勇敢结实”, “他的文章我除了觉得很好,说不出别的意见0 n 卸直至把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任务 交付萧乾,完成又一代京派的接力。在沈从文的努力下,太公报的文艺副刊成功地辐 射着对北方文学青年的凝聚力,成为文学新秀诞生的摇篮。在这里沈从文不仅签发了 年轻一代京派作家萧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芦焚,还包括丽尼、陆蠡、荒煤、严文井 等等其他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最初作品。 6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1 9 4 6 年抗战结束后沈从文回到北京,兼任平津四大报文学副刊编辑:天津益世 报的文学周刊由沈从文署名主编,北平 ; ( z ) 1 9 3 5 年,沈从文发表谈谈上海的刊物 ,对当时太白、文学、论语 、人 间世等刊物间的争论提出批评,导致鲁迅的反批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 ( 三) 1 9 3 6 年】o 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闻嚣要一种新运动,次年叉写了再谈差不 多,从文艺创作要求个性的原则出发,批评1 9 3 6 年前后文学创作的“差不多”,即公式 化倾向,并认定这是作家过于注重“时代”而少过问“艺术”所致。此论一出,反响强烈, 赞同反对者皆有之; ( 四) 抗战前期,沈从文发表一般与特殊、文学运动的重造等文章,针对抗战初 期文学质量下降,提出抗战是每个中国人( 包括作家) 的神圣职责,但作家的抗战应从作 家“特殊性”出发,以文字为武器,而不是去从事“一般的”抗战政治工作e 他的观点教纳 入“与抗战无关论”的典型之一而遭批判;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 五) 抗战中期,因在陈铨、林同济创办的 上发表文章而涉嫌“战国策派”, 沈从文著文苦心辩自,表明立场; ( 六) 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分裂,全面内战爆发,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抗战胜 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沈从文极为失望一下抛出从现实学习、一种新的文学观、 ( 文学周刊) 编者言等文表现出强烈反战情绪寄希望于文学救国、专家救国,自然遭 到重庆、香港进步文艺界激烈的抨击。 六次论争都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中占重要地位。而今硝烟已尽,作为后来者尽可 心平气和地面时论争双方,如若还原至当时的历史氛围,沈从文在论争中所持文艺观批 评观,相对于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确有简单、幼稚之倾向探讨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毋 需回避这点,我们希望的是发掘出他“偏执”的坚持中能为今天的文学研究提供些什么? 在下文的论述,特别是他的批评测度阉题中我们还将详细研讨这点。 二、创作:批评的出发点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包括批评主体为何目的拿起批评之笔,在批评展开时基本立足 点又何在。任何批评都存在出发点。批评学历来重视批评出发点的研讨,因为它可能 连锁反应式导致批评程序的风貌。但批评出发点并非可由主体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 主体先在性某些因素往往决定了这个关键处。譬如作家的文学批评,尽管个体情况差 异的存在使他们加入批评队伍的原因繁杂,但共有的主体身份本能地促使他们一致以 对创作的关注和创作经验为批评之根本。尚未进人正式批评过程,作家批评就显露了 与职业批评相异的兴趣。沈从文也概莫能外。 半个多世纪前,2 0 多岁的小伙子沈从文目睹了太多的血泪和杀戮,脱离了湘西旧 军队,“除信仰外,一无所有”地来到北京城,跨越了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蔓同时跨 越了一个甚至几个对代的历史空间,进入崭新的人生世界。他用在故乡“读那本色香具 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在饥寒交迫的窘境下埋头创作, 锲而不舍,终于e t 渐摆脱寂寞,以他具有浓厚镧西乡土气息、传奇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 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读者,挤身“作家”行列。 然而,沈从文牢记在保靖从新报刊获得的“文学革命”的印象走向都市时,“五四”文 学革命本身已转入低潮,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参加者们也正在分化。其中很多人已把兴 趣转向“革命文学”,整个时代的风潮也开始“向外转”而逐渐聚焦于“社会革命”。沈从 文还坚持“乡下人”的执拗,认定社会重造必须从“文学革命”人手,通过作品在国民中注 人新的理想和热情,多少显得过于单纯而与时代格格不入。更何况沈从文除了印在头 8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脑中一大堆紊乱的生命、人生现象和不多的新旧知识杂烩,几乎两手空空。这就使他的 创作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面临尬尴:既投能紧追时代要求;想沿续“五四”启蒙传统, 又缺乏五四一代吐故纳新的气度和现代性的眼光。自然招来“空虚的作家”之名头,作 品也被斥为“没有思想,我们不要”。即或有一个作品能够给人“留下点好印象”,沈从文 仍不得不哀叹“那仍然不能不说是失败”,因为“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 敲事的清蔌,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暗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 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o 沈从文陷入异常孤独。寄托无限人生理想的创作总处于被误解境地,他困惑而茫 然。他需要一种比创作更直接、更富理性的话语方式来为自己的文艺追求和作品进行 辩解。这才有了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在大学讲台上品评五四作家,弘扬五四文学 精神,还是披肝沥胆坦陈创作见解,亦或是对同道者的聚合与栽培,以及参与一次次文 学论争,全部目的在剖作本身,为追求他所倾心的理想文学。 但沈从文从无意于成为“创作”盛气指摘式教官或刻板评判式法官。身为作家他深 知“一个人若真正有过用笔经验时,就明白任何高明议论,都无从根据它有效产生作 品”。毋有感于自己的不被理解,沈从文自觉地赋予批评以桥梁的使命,试图沟通作品与 时代和读者,让真正的“文学创作”焕发生机。他对“批评”和“批评家”分别朴实地定义 为:o 比较细。的读者对于某一本书的意见 读者的“朋友”,能用一种缜密、诚实而又谦虚的态度先求了解作品,认识作品。再把 自己读过某一本书某一个作品以后的印象或感想,来同读者谈谈。 这番明白晓畅的解释恐怕道出了太多效作家对批评兴趣的真正内涵:向读者传达艺术 感受。 因此沈从文在批评中,总是把自己先置于一般读者的地位,凭探索的热情、感受的 深刻和自我的融注去发现作品的美,然后再把美呈现给其他读者,旨在引导他们去体昧 作品美在哪里,美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而学会鉴赏美。相应其批评带上强烈的读者审美 主体性眼光色彩。如沈从文认为“人生文学”的壮潮一度强化了作家的时代责任感,凝 铸了他们时代的创作动机,但大多数的作家却因此而“拘束了他们的方向,却无从概括 读者的兴味”,因为“作者许可有一个高尚尊严的企图,而读者却需要一个诙谐美丽的故 事,一些作者都只注意自己作品,忘却了读者”。就在这里,鲁迅获得了成功,“故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t 9 乡、社戏,给年轻人展览一幅乡村的风景画在眼前。使各人皆从自己回想中去印 证”;而阿q 正传中“显出一个大家熟悉的中国人的姿势,用一种不庄重的谐趣,用一 种稍稍离开艺术范围不节制的刻画”。总之作者这些作品“恰恰给了一些读者一种精神 的粮食”。o 由此,真正推助沈从文走上批评之途的是创作:为发展和繁荣创作,先坚持他自认 定的创作方向,如前已提到沫沫集重点选评的是五四作家。特别是与它具有相似文艺 追求的作家。正如艾略特所言,“诗人批评”如沈从文这样的创作者的批评,在内心 深处,即使这不是他表嚣出来的愿望,“总是试图为他所写的那种诗进行辩护,或者详细 说明他自己希望写的那种诗”。因此与其说他是个“法官”,不如说他是个“倡导者”。 而且他批评立足点也始终是创作,体现出作家率色和作家批评的范型沈从文从来不曾 受过系统的学理教育,也未能自觉地拥有哪种理论的武器。如果说独特的人生阅历是 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则是他批评仰仗的最大资本。在他的 批评中,我们很难归纳出什么理论也难以把它纳入到哪种体系中,有的只是作家特有的 艺术敏感力和切中肯綮的见解。他自己也有意识地保持这种独立性,因为其本人的创 作与所谓“理论”、“范畴”观照下的批评就有严重隔阂,因此他认定“凡是用什么观点 作为批评基础的都没有说服力,因为都碰不到问题”,o 而只欲“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 综台,给它一个说明,一种解释”。譬 沈从文的批评在出发点上即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初步显示了与同期几位批评大 家不同的特色。且不说胡风、周扬、冯雪峰几位左翼批评家,尽管各有分别,但无一例外 地以苏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为始发和武器。即使是同属京派有相近文艺追求的朱光 潜、李健吾沈从文相比之下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朱光潜本身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学 者,负笈欧洲八年,系统研习了英法文学、心理学、哲学和艺术史,长期寝馈于西方近代 美学,学理的研究是他的中心,整个批评实践都基植于他那博大隽永的美学基石之上, 批评的目的则在“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 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整饬的学理,对自称“乡下人”长达半世纪的沈从文则不十 分相宜。他从来没有作理论家的抱负,学理研究对他亦无多大兴趣。他首先是一位作 家,只想通过反串批评来维护自己的创作领地;他也只忠实于创作的经验,不膺服理论 的指导。即使在大学讲堂、堂堂论文集中,也泰然谈个人体验,这一般是学院派职业批 评家所不为的。李健吾在批评风格上与沈从文极似:两人都凭良好的艺术直觉,作印象 感悟式批评,再化为诗意的文字亲切道来。二者实际仍有质的区别。从印象主义发源 地法国归来的李健吾,自觉将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加以探求和实践,根本 还在有意识地建设中国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同样的审美批评,沈从文没有先在的“主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义”指导,也没有独立的理论意识,使用直观感悟的审美方式更多为扬已之长,且这种方 式最贴切地传达自己所感,而批评的价值和目的本就在美感的传达之中。不象李健吾 明确地以此作批评的方法武器。沈从文从不掩饰自己批评的。不入流”他还常有意识地 突出这一特色,如谈“短篇小说”,开篇即强调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的看法不同于“世 界上专家或权威的定义、原则和作法”。鼬或许正因为此,在李健吾已逐渐被批评 学研究者青睐的今天,沈从文的批评价值还仍然被不屑。但出发点的异同不等于批评 成就的高下,特别的批评出发点导致相应特别的批评、方法、测度等。而其批评的价值 恰正存在这种特殊性之中。 三、印象的复述:批评方法 本世纪是文学批评方法大获全胜的时期。由各种理论衍发的,甚至是与相关学科 嫁接而生成的批评方法层出不穷,轮番上阵,二十世纪的文论史简直就是一部批评方法 的变更发展史。“方法论”让所有的批评家敏感而激动,他们坚信掌握了方法,可以所向 披靡,无往不胜地面对任何文学现象与作品。事实上,拥有“方法”确实往往意味着能对 文学作一番全新的诠释。批评家们把一套套方法操作熟练无比,就象烹调技术般可任 意机械重复。批评家与“方法”就如“连体儿”密不可分,一个批评家的名字可能就代表 了一种方法一种方法旗下也召集着自己的代言人而方法论更深层的实质是理论的更 新迭变,流派纷呈。 遗憾的是我们打算如此炮制沈从文的批评方法时,却发现把自己和沈从文都置于 了一种极为尴尬的的境地:上一节已论述了沈从文自始至终从未离开作家的阵营而加 入批评,也从未自觉寻找某种理论或方法作为基石。现有的方法尽管丰盈得让人目不 暇接,可是都难以与他对号入座。倒是沈从文在论落花生开篇一语道破天机: 这里论及作品风格。近于抽象而缺少具体论证,是印象的复述。o 通观沈从文全部的文学批评,他所谓“印象的复述”大致由四层面:直觉感悟、整体把握、 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共构合成。这种方法实际在批评史中被大量的作家批评主体所使 用,但由于批评学惯于从批评方法着手分类,含混地把其纳入印象批评的范畴,因而往 往忽略了作为作家的批评主体运用“印象复述”时独立的品格。前面论及沈从文的批评 出发点时曾作过与中国现代印象批评代表李健吾的比较。对李健吾这样的印象批 评而言,描述印象仅就是一种批评的方法和手段,他们另有理论的出发点,特别是有系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1 1 统衡量批评对象的理论价值标准最后的归宿也在理论的论证。沈从文这样的作家批 评,为便于论述,我们把“印象的复述”归及为批评的方法,其实这对他们已不仅是方法 或手段,它本身就是批评的全部。批评对象只要能给予批评主体美感的“印象”,并由批 评者咀嚼、描述、传达、与读者交流,这就是艺术价值和批评价值所在。描述过程不再拥 有另外的理论根据。 1 、直觉感悟。 直觉是不靠逻辑推理而直接获得知识的能力;审美直觉则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凭 对象的感性形式而对其丰富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思维方式。o 直觉思维能力在文学创 作中极度被推崇。作家们一般对创作中理性的介入持一种审慎态度,而更信赖自己的 直觉感悟经耳目摄来,不上头脑,直下至心田,自然天成地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之 作。象沈从文这样的创作太师,直觉感悟能力更是超越常人。 直觉感悟在文学批评中同样太有用武之地。中国古代文论中“直寻”( 钟嵘) 、“直 致”( 司空图) 、“悟”( 严羽) 都同此意,它们构成了古人阅读文本和进行批评最重要、最基 本的方法。直至今日,“我们的直觉比依然扎根于昔日的教条之中的美学强得多”,。它 仍然充满艺术的生命活力。理论家们尽可责难这种审美方式过于朦胧、玄奥,或是缺乏 科学的佐证与严密的逻辑。然而文学创作既然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的寄植,是对各 种人生形态的感受去探索,甚至被认可为作家“白日梦”状态下构筑的自我心灵世界,那 么谁又能否认读者、批评家用直感体悟的方式往往比纯粹理性的知解更可能接近文学 的真谛? 马蒙泰尔就认为“下面这个原则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只有感情才能判断感情, 把感人的东西让精神去作出判断,无异于让耳朵去判断颜色,让眼睛去判断和弦。”o 直觉感悟最大特点在于不经过逻辑推理,也不讲求分析技巧,往往伴随着形象性和 情感性由感官直接与审美客体发生联系,所得出的结论一般是不可证明的。沈从文的 批评把直觉感悟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他充分调动作家特有的艺术触觉,眼耳喉彝 全方位体悟作品的人事、主旨、情境、光色、声音、组织、文字、节奏等等。他嗅到了冯文 炳作品中“那略带牛粪气味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他听出了许地山的文字“用 的是中国的乐器”,“奏出了异国的调子”,“那调子,那声音,那永远是东方的,静的,微带 厌世倾向的,柔软忧郁的调子,使我们读到它时,不知不觉发生悲哀了”;钟读周作人的 文章则看见了作者“在路旁小小池稆负手闲行,对萤火出神为小孩子哭闹感到生命悦 乐与纠纷,用平静心,感受一切太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静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 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受这一切。”o 这些绝妙的体悟可能是被各种方法充斥大脑的批 评家们永远品味不到的,在他们条分缕析的讲义中最难寻觅的恰就是这般充满灵性的 美的火花,因为他们有时被“理论”、“方法”磨钝了感官的敏锐。 1 2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艺术的直觉感悟并不绝对排斥理性和经验它恰以批评主体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 和知识积累为基础。沈从文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实践经验培养的直觉能力常让他一 针见血地触及批评对象一些本质属性。他直言指出鲁迅故乡农村题材作品“是带着一 点儿忧郁,用作风景画那种态度,长处在以准确鲜明的色,画出都市与农村的动静。作 者的年龄,使之成为沉静,作者的生括各种因缘,却又使之焦躁不宁,作品中憎与爱据互 棍和,所非常厌恶的世事,乃同时显出非常爱着的固执,因此作品中感伤的气分,并不比 郁达夫少”,最精彩的是紧接下来他一语道“郁达夫是以个人的失望而呼喊,鲁迅的悲 哀,是看清楚了一切,辱骂一切,嘲笑一切,却同时仍然为一切所困惑,陷到无从自拔的 沉闷里去了的”。衄解读鲁迅这样革命文学家本非沈从文所长,但当时左翼批评家们忙 于用阶级的、革命的等框架去赋予鲁迅以“斗士”形象,沈从文倒轻易绕开了这些外在理 念的束缚而依从艺术家的感受并顾及自己的创作经验,尊重艺术体验与审美规律,反而 超越了时代的定论,抓住了鲁迅文学精神的一些神髓。这也显现了作家批评的某种优 势。 此外沈从文在直觉感悟中也适当融人分析,只是这种分析不露痕迹,也非层层递进 式的归纳推理,而在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的几近同一中得出结论。如他认为朱湘对中 西诗学的杂揉和苦吟作法,使其诗作与同时代多数大异其趣:“缺少那种灵魂与官能的 烦恼,没有昏瞀,没有粗暴”,“作者那种安详与细腻,因此使作者的诗,乃在一个带着古 典与奢华而成就的地位上存在”。沈从文分析这并不由于作者与人生的生疏,而正是这 个“人生”的种种通过诗人个人条件禀质、性格和爱好,才铸戒了朱湘的诗:“友谊的 崩溃,生活的威胁,人生的卑污和机巧”强化了诗人离群索居、桀骜不驯又相当脆弱的性 情。唯有对“文学的热忱却使他天真了”,慰藉着他那寂寞的心,因而他敢标新立异,自 甘独步,“幻想到一切东方的静的美丽,倾心到那些光色声音上面”。时 2 、整体把握 沈从文凭“直觉”获得印象,直觉思维本身具有整体感知对象特点。且沈从文作为 作家,也不情愿经历亲手拆解七宝楼台的痛楚,即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从微观人手为 某个局部肢解文本,而选择首先从文本整体出发,在足够的时间内认真揣摩、玩味,从而 直接感知对象的主体情境、艺术营构方式等。沈从文这样长期写作悟性极高的审美主 体一般在粗读作品之后,就能在整体上一下捕捉到文本的格式塔特质主要特征和 内在情韵。尽管“初感”阶段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可能是浑浊的、隐约的,带有飘忽性和猜 想性,却保证了感知的最鲜活状态,充满生气洋溢热情。 沫沫集中几乎篇篇论文都着意于文首即对批评对象作一提纲契领式整体勾勒, 就是典型体现了这种批评的思维程式: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1 3 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微波鄂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皱纹,更见出寂静,是朱湘 的诗歌;o 使诗歌放在一个“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平常风格”下存在,用字,措词,处置那些句 子未尾的韵,无一不平常,因而得到极多的读者是焦莉隐的诗歌;o 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m ,同时,也不 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适遁;永远是那么看,那幺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 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注意, 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o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同时可以发现这种“整体”并不意味对文本所有特征的兼容并 收如同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不分解文本情况下对文本最主要审 美特征的把握。这里就有一个极细微却必不可少的环节过滤。当沈从文惯常地凭 直观从整体上感悟到作品的基本艺术氛围后,将这种审美感受作适当理性收缩,即进行 简化思维,迅捷而扼要地把握住直觉中最鲜明点,立刻加以凝固。作家惯有的感性思维 方式和对理念的警惕使整个过滤过程不会耗费过长时间,也不允许深思熟虑,因而最 后的结论仍具强烈的感性色彩。如果体验不深,感触不锐,见识不广,就很难一步到位 地把握对象。沈从文作家的优势又一次助他一臂之力,使其这在方面几臻炉火纯青之 境地,在评饪静之蕙的风时,他一鼓作气精当地概括了同期一批著名诗作的审美特 质: 到一九二八年为至,以诗篇在爱情上作一切诠注,所提出的较高标准,热情的光色 交错,同时不缺少音乐的和谐,如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想象的恣肆,如胡也频的 也频诗选。微带士性的盖涩和忧郁,如冯至的昨日之歌。使感觉由西洋取法,使情 绪仍保留到东方的,静现的,寂寞的意味,如戴望舒的我的回忆) 。肉感的、颓废的,如 邵洵美的花一般罪恶。o 3 、描述传达 作家往往也是语言大师。其实语言不仅到“印象传达”阶段才显得重要,在“印象获 得”过程即以语言为载体而实现。对作家这种特殊的批评群体,思维主体所掌握得心应 手的具象化、情感化语言与他们惯常使用真觉思维方式本是双向制约关系。但如何把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 思维的语言转化为实在的文字传达出批评主体获得的对文本的印象,在批评过程中仍 是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人长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希腊人哀叹“美是难以言说的” 等等都是深谙其中艰辛。人们经常触摸到“美”的脉搏,却苦于无法表达、交流以期共 享。而批评作为对文本的解释,必须以“传达”为归宿,否则不能算完成了批评任务,而 只是个体的鉴赏活动。但稍不谨慎又可能言不尽意,甚至歪曲或损害阅读体验。 沈从文为此采取的策略是“复述印象”:用文学性很强、诗意化的文字尽可能原色原 味地描述出阅读体验,语言、思维、文字三者性质同一,便显得贴切、传神。他描述志摩 的诗给他留下印象是“以生命的洪流,作无往不及的悬注,文字游泳在星光里,永远流动 不息,与一切音籁的综合,乃成为自然的音乐”,而其韵律则“充实一首诗外观的肌肉,使 诗带着诱人的芬芳的词藻,使诗生着翅膀从容飞人每一个读者心中去”,o 给人的感觉 完全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圆的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 停,色彩交错,变幻眩目”。盼手从心来,发诸感受,流于笔端,既不严谨呆板也不走马观 花,流于浅表。沈从文再三强调“写评论的文章本身得象篇文章“,他深知如果以诗人 的身份去评论一部诗作,产生的如果不是诗,又还能是什么之奥妙。沈从文不急于对作 品的高下评判,也不想只给读者传达结论,因为诗提供的本来“不是一个故事,一点感 想,应当是一片霞,一园花,有多样的颜色与姿态,具各种香味,作各种变化,是那么细碎 又是那么整个的美”。o 当然,沈从文也不只是一味地描述感受,也作适当的评论。但不 妄下结论,而是寓意于形象化的文字里,由读者自己心领神会。如他就批评过穆时英创 作时空洞地铺张文字和张资平作品的千篇一律: 在凑巧中间或能发现一个短篇速写,味道很新,很美,多数作品却如博览会的临时 牌楼,照相馆的布幕,冥器店的纸扎人马车船,一眼望去,也许觉得这些东西比真的还热 闹,还华美,但过细检查一下,便知道原来全是假的完全不结实,不牢靠;o 似乎文人的笔,也应当如母亲的身,对于所产生的一切全得赋予一个相类的外表, 相通的灵魂。张资平的作品常常是孪生的。o 通观沈从文的各种批评文字很难寻觅到当时流行的诸如主题、思想、形式、内容等 概念术语,显然沈从文对它们有一种自觉的摒弃,尽管举手可得且用来方便,也顺应时 代潮流。但他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分级制度及核心制度
- 行政财务部月度工作总结
- 《诗经·采薇》节选课件教学
- 销售经理年中工作汇报
- 护理宣传小组工作总结
- 经营合作协议书格式【范本】7篇
- 高血压六项解读
- 购房合同认购书8篇
- 气化电切护理个案
- 食品安全证书免责声明协议书8篇
- 数字音频原理及应用 第4版 课件全套 第1-11章 声学基础知识 -音频测量与分析
- 2025-2030中国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研发突破与专利布局分析报告
- 医院医用耗材SPD服务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5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含答案
- 乡镇卫生院卫生协管课件
- 年产50万吨钙系列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现代物流管理课件教学张余华
- 智能化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PRO-3M-教材教学课件
-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目含答案
- 2025年智能制造评估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