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材料 翻译 实习报告.doc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含全套CAD图纸】【优秀】【word+2张CAD图纸全套】【毕设】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4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30326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9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4-08-05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40
积分
关 键 词:
双层客车 车身造型 骨架 车辆工程
资源描述: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含全套CAD图纸】【优秀】【word+2张CAD图纸全套】【毕业设计】

【带任务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选题审批表+中期检查表+外文翻译】【49页@正文21600字】【详情如下】【需要咨询购买全套设计请加QQ1459919609】.bat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正文.DOC

StructureandimpactsoffueleconomystandardsforpassengercarsinChina.pdf

中期检查表.doc

任务书.doc

前期材料 翻译 实习报告.doc

右侧围骨架总成.dwg

后围骨架总成.dwg

开题报告.doc

译文.doc

调研报告.doc

选题审题表.doc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题目: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

本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满足给定条件的的超高压增压缸。具体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给定条件下设计任务的能力;

(2)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技巧、步骤及流程等;

(3)学生能够熟练使用AUTOCAD等二维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

(4)学生初步学会使用PRO/E、CATIA或UG等软件,进行简单零件的三维建模;

(5)学生能够查阅专业资料和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具有论文撰写能力。

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课题任务的内容:

(1)查阅不少于20篇有关客车车身设计和分析的研究文章,翻译外文资料不少于2000字;

(2)大型客车车身前围、后围、侧围、顶盖的造型

(3)车身设计,绘制工程图纸

(4)大型客车车身的三维实体建模;

(5)撰写毕业论文。

课题的原始数据-整车参数

表1 整车主要参数

             项     目参  数

车型6110

底盘型号LJSKE9GT


外形尺寸(mm)      长11370

     宽2500

     高(空载)4180

铺位数(含驾驶座)(个)62+1

整车整备质量(kg)11700

前轴3900

后桥7800

最大总质量17500

前轴6500

后桥11000

轴距(mm)5500

前悬2450

后悬3420

轮距前轮2046

后轮1086

接近角(°)≥7°

离去角≥7°

乘客门一级踏步离地高度(mm)≤400

最小离地间隙(后桥下)(mm)237

转弯直径(m)≤24

最大爬坡度(%)≤25

工作及技术要求:

(1)遵守作息时间,严格毕业纪律;

(2)尊重科学,原始数据以实验记录为准,计算结果力求准确;

(3)技术路线要体现科学、实用,符合生产实际。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三、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表、实物样品等)

(1)毕业实习报告

(2)开题报告

(3)车身工程图纸和三维实体模型

(4)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5)答辩文稿及幻灯片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龚微寒. 现代汽车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8

[2]张洪欣. 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

[3]刘惟信. 汽车设计[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4]陈家瑞. 汽车构造.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五版,2006.5

[5]黄天泽, 黄金陵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7]缪晓中等编. 电子CAD-Protel 99SE[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8]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9]GB 1309421997 ,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 ;

[10]高云凯编著.汽车车身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1]刘自侠 , 汽车车门设计的探索[J].天津汽车.2000(02),20-22;

[12]陈文弟,《客车制造工艺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13]GB/T 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国家技术监督局.2007年

[14]GB/T 13053-2008.客车车内尺寸[S].2008年

[15]羊拯民,高玉华.汽车车身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16]黄润恒.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年;

[17]王宏雁,刘忠铁编.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五、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

起止日期工 作 内 容

2月20日~4月10日

4月 10日~4月28日

5月 4日~5月30日

6月01日~6月04日资料收集、外文资料翻译、撰写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

完成前期工作,按设计要求确定总成结构,

进行造型及总布置设计计算,图纸绘制

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稿、答辩幻灯片等

所在专业审核意见:

摘 要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相当重要, 它直接影响整车的视觉效果。文章简要介绍我国客车造型的发展和现状; 较详细说明客车整体、局部造型及内饰技术和在造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并展望我国客车造型未来的新局面。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设计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得一个环节。车身根据其承载形式可分为承载式,非承载式和半承载式。按结构划分,整个骨架分为前围、后围、左侧侧围和顶盖五大部分。

   本次毕业设计主要采用auto CAD软件设计发动机后置的城市中型客车车身骨架的设计过程。文章主要阐述了车身骨架设计原则及依据,介绍了各种车身骨架结构形式,给出了车身骨架设计过程结构与尺寸,并对车身骨架进行了车身骨架的受载分析和强度分析,论了车身骨架的制造工艺.为了满足车身强度要求,车身骨架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焊接。

   关键词:6110型双层客车   造型   设计    骨架    承载式     受载      焊接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busmodeli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bus vision . Th 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Ch inese bus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p resent situation,more detailedly describes the w hole and partial area modeling, trim tech2nology and some questions needing attention. It also look s forw ard to the future new situation of Ch inese busmodel2ing.

The 6110body design is an automobile design process Central Africa constant weight fine link.The automobile body acts according to its load bearing form to be possible to divide into the load bearing type, non-load bearing type and half load bearing type. the side encircles with the roof panel five major parts.

Mainly I use auto for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the CAD software design engine postpositioned city medium passenger train body frame the design process.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body fram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the basis.Introduced each kind of body frame structural style, has given the body frame design process structure and the size, and carried on the body frame to the body frame to carry the analysis and the intensity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body frame manufacture craft.In order to satisfy the skeleton the intensity request, the entire body frame uses the CO2 shielded welding welding.

Key word: 6110Automobile body     Modeling   Carcase  Design     Skeleton      Load bearing    Welding

目录

第一章  绪论5

1.1课题分析及设计定位5

1.1.1 国内外客车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长途客车要求的分析5

1.1.2 设计基本思路的定位8

1.2我国客车工业的发展8

1.2.1 我国的客车发展现状8

1.2.2 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 10

1.3国外客车的发展概况及车身造型 1.3.1 车身造型                   12

1.3.2 综合性能  

1.3.3 新技术13

1.3.4 新材料13

1.3.5 新工艺14

第二章  AUTO CAD 在6110型双层客车设计上的应用14

2.1前言15

2.2 AUTO CAD绘图软件介绍15

2.2.1 AUTO CAD绘图软件包的特性15

2.2.2 AUTO CAD系统的设备组成15

2.2.3 计算机15

2.2.4 外部设备15

2.3 用AUTO CAD 设计提高绘图速度的方法16

2.3.1 建立常用符号库16

2.3.2 建立标准件和标准型材库16

2.3.3 开发编辑命令17

2.3.5 建立总成图形库17

2.3.6 相关总成直接调用17

2.4 6110型双层客车应用AUTO CAD的设计优点18

第三章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设计原则和依据19

3.1 车身骨架的作用19

3.2本课题6110型双层客车骨架的设计原则19

3.3 本课题骨架的设计依据21

第四章  各种车身骨架结构形式分析22

4.1 6110型双层客车客车车身结构型式分析22

4.1.1按用途分类22

4.1.2按承载形式分类22

第五章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主要尺寸及结构形式确定26

5.1.车身骨架材料及型式26

5.2结构形式设计26

5.2.1左右侧围骨架设计与分析26

5.2.2 前、后围骨架设计与分析28

5.2.3 顶盖骨架设计与分析29

第六章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强度计算31

6.1车身结构受载分析31

6.2车身骨架强度计算32

6.2.1车身扭矩计算32

6.2.1计算公式36

第七章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制造工艺过程40

7.1 车身骨架的制造40

7.1.1矩形管的剪切切断40

7.2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五大片的合理划分41

7.3 6110型双层客车骨架的焊接工艺41

7.3.1 CO2气体保护焊41

7.3.2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五大片的组焊43

7.3.3 整车骨架联装组焊43

第八章  设计评价分析45

8.1存在的不足45

8.2改进方法45

结 束 语46

致  谢47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分析及设计定位

1.1.1 国内外客车的发展现状和对我国长途客车要求的分析

当今客车的发展日新月异。例如,每年的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客车展览会上均汇集了世界客车领先企业的顶尖产品(德国的奔驰公司、尼奥普兰公司、曼公司,瑞典的沃尔沃公司、斯堪尼亚公司等);他们今天展示的全新造型的新产品极有可能就是明天客车外形的发展趋势。21 世纪对各种大、中型客车发展的希望是,在安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更舒适和环保,并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除了“三低”(低污染、低消耗、城市客车低地板)和“三高”(高比功率——良好的动力加速性、高安全可靠性、高舒适性)以及外观优美、座位合适、价格适中外,在综合性能方面还应该有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新技术(控制整车的各个方面均由计算机技术实现,代用燃料发动机,为改善制动性能和操纵性能而形成的标准设备,装有永磁式缓速器的传动系统)、适应市场要求的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车身涂装工艺标准,逐步实现产品生产的模具化)。

欧洲是世界商用车的中心,拥有诞生世界第一客车的荣耀;在客车诞生 100 多年的今天,依然引领客车工业的方向——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底盘到车身;其 ECE R66 安全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欧洲大型客车的主要特点是,全承载式车身,发动机功率大、扭矩高,且发动机转速呈下降趋势(当前用柴油机的最大转速平均为 1190r/min);其中,约 80%以上的产品采用空气悬架。这使客车的行驶速度加快,加速性、爬坡性、可靠性增强,经济性、环保性能、安全性更好;侧倾刚度、行驶平顺性、舒适性均有明显提高。目前,它的技术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①节能技术——采用铝、镁合金、塑料,减小客车车身质量;研制风阻系数小的客车外形,尽可能地降低客车的空气阻力;设计使用天然气、甲醇、乙醇等新能源的客车。

②环保技术——改用无铅汽油和电子喷射式汽油机;安装废气处理装置;客车零部件的材料采用可回收利用的。

③安全技术——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预示客车多方位碰撞的安全性、翻车时顶盖的强度和刚度、保证乘车人员生存空间的车身结构等;外,增加安全附加装置和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如安全带、安全气囊、防抱死制动统(ABS)、加速防滑系统(ASR)、自动差速锁装置(ASD)、缓速器。

④底盘技术——采用三段式底盘(半承载式)和无车架式底盘(承载式),使底盘布置形式呈“柔性化”,以适应各种匹配要求。

自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客车经历了近 40 年的发展;引以自豪的是,国产客车基本占据全部国内客车市场,没有出现国外客车大批量拥入中国市场的现象。据统计,近年来的客车年产销量均在 8 万多辆,2005 年的全国从事旅游运营的大中型客车达 60 多万辆。国产客车的各大型龙头企业已具有相当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方式、完善的管理经验和与之配套的营销网络,在设计、研制、生产方面具备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力量保障措施,能够研制和生产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客车、客车底盘、总成;例如,厦门金龙、郑州宇通、苏州金龙、扬州亚星等大型客车厂家。国产客车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国产客车在经历了改装、仿制、技术引进、中外合资的历程后,使中国客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客车的整车质量得到稳步发展,缩小了与国外先进客车的差距。

尽管如此,与国际上先进的客车工业相比,目前仍然存在差距。例如,豪华式客车的制造主要以组装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尽快地自主开发出国产的全承载式车身;迅速增强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扩大它的生产力,使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与整车企业的发展相匹配;进一步提高客车工业采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整体水平,使新型客车和准高速车身的结构设计彻底摆脱传统的经验设计技术路线。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客车产品,才能真正地具有客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城市的旅游业也都蓬勃发展,人们也就愿意让自己的节假日在旅游中度过。旅游景点大都以某个大城市为中心。例如,兵马俑在西安的周围。景点虽然属于该城市,但是离市中心又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所以往返于城市和景点之间的交通问题体现了出来,旅游讲的就是游玩时那种愉快的心情,而旅途中所乘坐环境是否舒适对游客的旅游心情有很大的影响。这对道路和旅游客车的乘坐舒适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刺激了旅游客车业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长途汽车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1.1.2 设计基本思路的定位

纵观世界汽车工业沿革,可以看出,现代汽车是沿着“底盘”—“发动机”——“车身”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这个发展过程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由于汽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目的和用途乃至车辆的更新换代等,其关键在于车身。因此,车身工程是汽车工业中最年轻而又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

而且骨架随底架、造型、总布置的变化而有着较大的改变,这对我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所以我选择了其中的骨架设计。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客车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车身加工,装配,焊接,喷漆等工艺上与国外水平相差很大,再加之企业生产管理落后,导致我国客车生产的工艺水平发展很慢。根据这些,我的设计基本思路定位:依据我国同类车型的设计方法,参照国外同类车型的设计方法,在国内大多数客车生产矩形与方形管材为主要构件,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骨架构件壁厚一般小于2mm,骨架焊接均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方法来设计各个骨架总成。

1.2我国客车工业的发展

1.2.1 我国的客车发展现状

客车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世界各主要客车生产厂无不应用最新科技成果致力于客车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新型客车。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客车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外部条件,而十余年对客车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及产品,是客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内部条件。我国客车产品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经过了“货车改装客车”,“货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初级阶段后,现已成为汽车产业中的一个独立的工业及产品体系。一汽等汽车集团均成立了客车及客车底盘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独立的公司,我国100余个客车大、中、小型生产企业年销售已超过250亿元,并形成由10-15个客车企业组成领跑的“第一方阵”,其客车产销量集中度己达70%以上。以我国为例,2000年公路客车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91.2%和54.3%;与此同时,全国城市客车客运量达341.1亿人次,全国各地的城市客车是城内交通的根本命脉。2001年,我国汽车产品的构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三大汽车产品的产销量中,客车(含大、中、小、微型)年产销量首次超过轿车、载货汽车,而居前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除了积极发展提供给个人使用的轿车外,我国以确定“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的道路交通指导方针。所以,客车的设计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厂家竞争存活和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而且人们对客车的安全性、操纵性、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客车整体骨架是客车车身最基本的结构,起支撑蒙皮和内外饰件、承载载荷的作用,决定着客车的安全性。统计资料表明,车身是客车自重和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客车自重和制造生本的40%-60%,通常它的重量又是底盘(含发动机)整备重量的0.8-1.2倍,所以影响着动力性、经济性、载客量。

公路和城市客运量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客车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国内客车制造企业共生产大中轻型客车26.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1.4%,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客车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从“七五”开始,客车行业先后有几十家投入基金进行技术改造,十余家企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客车制造厂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客车产品,制造技术,工艺设备,促进了可测的升级换代和产品制造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客车大中型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产品的设计水平,开发水平,工艺技术与设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部分大型客车企业的制造工艺及其工艺设备已经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水平。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建设,客车工业作为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客车的产量,品种,还是客车产品质量和制造工艺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满足了国名经济发展和旅客运输的需要,国内客车市场占有率90%以上,部分客车产品已打入了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批具有适当经济规模,技术起点高,开发能力强和有一定竞争力的客车集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我国客车企业的设计手段开始走向现代化已有落后的手工图板设计发展到先进的CAD\CAE\CAM,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客车造型设计和三维设计,建立客车产品数据库,增强了客车的开发能力,减少了设计周期,提高了企业在客车市场的竞争能力。

1.2.2 客车制造工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客车企业的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大中型客车企业通过国家立项,银行贷款,企业自筹,和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分别投入技改资金7.2亿元,15亿元,和8亿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使国外先进的客车制造工艺,装备和技术在客车企业得到推广。

焊装:1.研制成功先进适用的客车车身专用焊接装备。这些设备结构完善,配套齐全,使用方便,实现了车身焊接的胎具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劳动生产力,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焊装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2.焊接方法普遍采用了生产效率高,操作性稳定的焊接质量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和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CO2气体保护焊。同时,为了确保车身外观质量,减少变形,单面双点和双面点焊电阻焊越来越多的在侧蒙皮焊接上得到应用。对一些特殊材料和铝板,铝型材,玻璃钢等制成的骨架,蒙皮等,则采用氩弧焊,粘接等其他工艺装配。

3.对象车身前围和风窗框这样尺寸形状精确要求较高的总成件,除了使用前围焊接夹具外,为了保证装配质量,制作了风窗框检验样价,用来对风窗框进行检验和整形,确保了风窗玻璃的安装精度。

4.焊接工序的安排,一般采取显示焊装生产流水线,完成六大片和白车身的焊装作业,在主生产线外进行总成的焊接,工艺小车,滑撬等移动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焊接工件的运输实现了机械化。

5.采用可调式的车身,骨架焊装胎具,能够适应客车车身的变化和品种多,批量小的生产特点,实现了车身骨架的柔性化生产。


1.3国外客车的发展概况及车身造型

1.3.1 车身造型

   在车身造型方面具有如下新特点:

     ● 采用了电子倒车镜,使整车显得雍容华贵;

     ● 侧窗有加大的趋势,目前侧窗设计高度达到或接近1200 mm,约为整个侧围高度的2/5;

     ● 前后保险杠逐渐失去"保险"作用,其外形和整个前后围纵向特性线成为连续光滑曲线,使整车更显得"干净利索" ;

     ● 侧窗造型一改过去的直立柱,多采用曲线立柱,使整车富于变化;

     ● 外形各异的灯具对整车外形"画龙点睛"的作用;

     ● 重视细部造型,如轮罩,一改过去呆板的圆形形状,轮罩的设计更注重和整车的协调统一,同时也更富于变化;

    ● 一些新的外饰件的采用,对整车的造型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如侧舱门采用铝合金合页或橡胶合页,豪华客车多采用粘接式前后风挡玻璃及侧窗,也有的采用推拉式侧窗;

     ● 其它外饰件的采用,如侧标志灯、侧反射器、高位制动灯、示廓灯的布置以及车门的型式和布置都对整车的外形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

● 状的组合灯具,富于变化;车身高度增加,整车造型以小圆角过渡为主,各主要表面如前后围等局部造型更富于变化,粘接侧窗的采用使整车外表更加平整。

1.3.2 综合性能

  对于各种大中型客车,要求在安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能更舒适、环保,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用户对客车的要求有低污染、低消耗、低地板(对城市客车),价格适中以及高比功率(良好的动力加速性)、高安全可靠性、高舒适性、外观优美、合适的座位数等(即“三低”、“三高”等要求)

1.3.3 新技术

电脑技术:当代客车如能在整车各个方面都由一个电脑模块控制,并通过电脑模块收集车辆各方面的使用信息和车辆的各种使用状况,车辆整车性能将有一新的突破。

代用燃料发动机:城市客车将大量使用气体燃料,其中主要是压缩天然气,另外混合动力客车也将越来越多。

制动性能:城市客车一般行驶于路况比较复杂的城市道路,制动系统的使用频率很高,对车辆制动性能的要求也很严格,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站得住,因此,ABS、ASR等装置将成为标准装备。

操纵性能:配置液压转向助力器、自动变速器等,以便于操纵,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避免车辆起步、换挡时的冲击,行驶平稳,提高乘坐舒适性,而且还能提高传动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客车的转向系统将尽可能采用吸能式转向轴和方向盘,当正面受强烈冲击时,方向机转向轴最大可移50mm,方向盘最大可变形50mm,最大限度地缓和内部硬物对驾驶员产生的冲击。

传动系统:将安装永磁式缓速器,此装置在客车下长坡或由高速减速时,将发挥出非常稳定的制动力,增强行驶时的安全感,还能减轻驾驶疲劳,延长制动摩擦片和轮胎的使用寿命。

1.3.4 新材料

各种适用于客车的新材料将不断开发和利用,如高强度的车体骨架,并扩大非金属材料及新型装饰材料在车辆上的应用,以适应市场要求。

1.3.5 新工艺

客车制造商将不断采用新工艺,例如将提高车身涂装工艺标准,以便车身骨架防腐能力更强、外形更为美观,逐步实现产品生产的模具化,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第二章  AUTO CAD 在6110型双层客车设计上的应用

2.1前言

客车是批量生产的复杂的机械产品。传统的手工设计,从图纸绘制到产品批量生产,一般需要5年时间。如果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可使新车开发周期由过去5年缩短为3年,汽车CAD系统支持方案设计,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汽车CAD由5个基本功能模块组成:造型,分析设计,自动绘图,动态模拟,数控。自动绘图AUTO CAD支持着详细设计阶段,是汽车CAD最重要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微寒. 现代汽车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8

[2]张洪欣. 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

[3]刘惟信. 汽车设计[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4]陈家瑞. 汽车构造.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五版,2006.5

[5]黄天泽, 黄金陵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7]缪晓中等编. 电子CAD-Protel 99SE[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8]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9]GB 1309421997 ,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 ;

[10]高云凯编著.汽车车身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1]刘自侠 , 汽车车门设计的探索[J].天津汽车.2000(02),20-22;

[12]陈文弟,《客车制造工艺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13]GB/T 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国家技术监督局.2007年

[14]GB/T 13053-2008.客车车内尺寸[S].2008年

[15]羊拯民,高玉华.汽车车身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16]黄润恒.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年;

[17]王宏雁,刘忠铁编.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内容简介: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材料学生姓名: 薛鼎 学号: 100024136 教 科 部: 机电工程系 专 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设计(论文)题目: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 指导老师: 郑再象 材 料 目 录序号名 称数量备注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1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13毕业设计(论文)实习调研报告1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15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16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12014年4月17日 广陵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学 院广陵学院选 题教 师姓名郑再象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职务讲师申报课题名称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课题性质课题来源ABCD课题简介国内经济在近些年呈持续稳定增长,高等级公路已相当普及,京津、沈大、沪宁、成渝、沪宁等线高速公路开通,相应的高速豪华客车也已开始成批投入营运,其所用车型均为国内合资企业以进口总成组装生产的车型,也有少量整车进口的车型。因此,加强豪华客车的研究,在满足客车动力性、安全性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以适应广大乘客的需要。设计(论文)要 求(包括应具备的条件)(1) 熟悉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绘制工程图纸;(3) 能用UG、CATIA、PRO/E等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装配。课题预计工作量大小大适中小课题预计难易程度难一般易所在专业审定意见:负责人(签名):年 月 日院主管领导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教 科 部: 机电工程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生 姓 名: 薛鼎 学号: 100024136 毕业(论文)题目: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 起 迄 日 期: 2014年2月20日-2014年6月04日 设计(论文)地点: 机械学院大楼5楼机房 指 导 老 师: 郑再象 专 业 负 责 人: 秦永法 发任务书日期: 2014年 2月20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达到的目的本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满足给定条件的的超高压增压缸。具体目的如下:(1)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给定条件下设计任务的能力;(2)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技巧、步骤及流程等;(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AUTOCAD等二维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4) 学生初步学会使用PRO/E、CATIA或UG等软件,进行简单零件的三维建模;(5) 学生能够查阅专业资料和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学生具有论文撰写能力。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课题任务的内容:(1) 查阅不少于20篇有关客车车身设计和分析的研究文章,翻译外文资料不少于2000字;(2) 大型客车车身前围、后围、侧围、顶盖的造型(3) 车身设计,绘制工程图纸(4) 大型客车车身的三维实体建模;(5) 撰写毕业论文。 课题的原始数据整车参数表1 整车主要参数 项 目参 数车型6110底盘型号LJSKE9GT外形尺寸(mm) 长11370 宽2500 高(空载)4180铺位数(含驾驶座)(个)62+1整车整备质量(kg)11700前轴3900后桥7800最大总质量17500前轴6500后桥11000轴距(mm)5500前悬2450后悬3420轮距前轮2046后轮1086接近角()7离去角7乘客门一级踏步离地高度(mm)400最小离地间隙(后桥下)(mm)237转弯直径(m)24最大爬坡度(%)25工作及技术要求:(1) 遵守作息时间,严格毕业纪律;(2) 尊重科学,原始数据以实验记录为准,计算结果力求准确;(3) 技术路线要体现科学、实用,符合生产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三、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表、实物样品等)(1) 毕业实习报告(2) 开题报告(3) 车身工程图纸和三维实体模型(4)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5) 答辩文稿及幻灯片四、主要参考文献1 龚微寒. 现代汽车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82 张洪欣. 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3 刘惟信. 汽车设计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4 陈家瑞. 汽车构造.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五版,2006.55 黄天泽, 黄金陵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6 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7 缪晓中等编. 电子CAD-Protel 99SE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 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 GB 1309421997 ,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 ;10 高云凯编著.汽车车身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11 刘自侠 , 汽车车门设计的探索J.天津汽车.2000(02),20-22;12 陈文弟,客车制造工艺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13 GB/T 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国家技术监督局.2007年14 GB/T 13053-2008.客车车内尺寸S.2008年15 羊拯民,高玉华.汽车车身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16 黄润恒.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年;17 王宏雁,刘忠铁编.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五、本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起止日期工 作 内 容2月20日4月10日4月 10日4月28日5月 4日5月30日6月01日6月04日资料收集、外文资料翻译、撰写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完成前期工作,按设计要求确定总成结构,进行造型及总布置设计计算,图纸绘制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稿、答辩幻灯片等所在专业审核意见:负责人: 年 月 日学院意见:院长:年 月 日机械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调研报告 教 科 部: 机电工程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 薛鼎 学 号: 100024136 指 导教 师: 郑再象 调研报告公司简介:常州市昊升电机有限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准确的市场定位、高效而专业的研发团队、一流的产品品质,使昊升电机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永磁直流微电机的主要制造商。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通迅、视听、办公设施、家用电器、电子玩具、航空模型、医疗保健、仪器设备、汽车配件等领域。公司员工600多名,其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50多名,已具有年产6000万台电机的生产能力。公司通过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健全的管理培训系统,不断的充实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了昊升公司产品的品牌优势,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公司为适应欧美汽配市场的需求,于2006年7月29日顺利通过ISO/TS16949:2002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欧美、韩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昊升公司秉承:“致知、正心、诚意”的经营理念,以高品质树名牌、以新产品拓市场,通过规范内部管理、持续改进,必定会成为国内优秀的电机制造商。主营产品:12JFG1215型齿轮箱电机;27JZG2431型齿轮箱电机;33JPF3020型齿轮箱电机;37JPF3429型齿轮箱电机;56JFG3448型齿轮箱电机;28JXG2875型齿轮箱电机;B3301型气泵;B1401型气泵;HS-408-Z空心杯电机;RK-370CH型电机;RK-530SA型电机;RF-500TB型电机;RS-775PH型电机;RK-6026CH型电机;RK-510SB型电机;RH-477VD型电机;RH-497VD型电机;RH-555PD型电机;HWG-29-003型发电机;HWG-24-025D型发电机实习经历: 刚实习的第一天,分配给我的任务是对电机定子进行线圈紧固绑扎,我按照技术员教我的方法,运用操作工具开始慢慢学着绑扎定子,在加工的同时注意操作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等。那一天,我就在这真实又虚拟的工作岗位上加工产品,体验进入社会后工作的感觉。作为初次真正接触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工作单位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是很少的。一开始我对车间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在我便仔细阅读企业发给的员工手册,并向师傅以及员工同事请教了解工作的相关事项,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对车间的情况及开机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企业的工作规章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车间里的环境有所了解熟悉后,开始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期间每天按时到厂上班,上班工作之前先到指定地点等待小组组长集合员工开会强调工作中的有关事宜,同时给我们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后,则要做一下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便到我们小组的工具存放区找来一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用具(比如:绝缘片,线圈绑扎带等)。在工作岗位上根据员工手册上的操作流程进行正常作业,我运用工作所需的用具将生产线上过来的定子上的线圈进行绝缘处理,并且用绑扎带进行紧固,最后将加工好的定子放在指定的位置。在工作期间有些工件的加工难度较大。 刚开始加工起来困难很大,加工效率也很低。在我向师傅请教后,在师傅的指导下我慢慢运用他们介绍的操作方法开始熟悉一些技术规范和技巧。同时我发现在加工中选择适合的加工工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也应该不断自己摸索出加工产品的有效方法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加工产品的学习,我对装配车间的生产、加工的整个流程已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与熟悉。对有些常加工的产品也比较熟悉了,对不良产品的识别力也有所提高了,生产、加工产品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上班期间,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接受小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工作区认真地进行作业。当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和困难时,先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而当问题较大自己独自难以解决时,则向小组长、技术员反映情况,请求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的帮助下,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我有时也学着运用他们的方法与技巧去处理些稍简单的问题,慢慢提高自己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摸索出诀窍。这样从而让我在工作时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的效率。每次下班之前,将自己工作区域内的卫生打扫干净,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并放到相应的位置,把工作桌面和地面上的物品用具收拾摆放好。就这样一天的全部工作内容也就完成了。 然后,就是每天的重复。结论:实习期间,我对电机制造的整个流程有了一个完整而详尽的了解,对有关电机的型号,用途等其它知识也有了很多的了解,对我工作了三天的定子线圈加工流程更是有了透彻的认识。而且实习的工作与我所学的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实习中,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很多学校以外的知识,甚至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在实习期间,我和师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一个学生,在实习之后深刻的体会到了朋友的重要性。认识一些朋友,也是我早就应该上的一堂社会课。此次实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通过实习,让我在社会中磨练了自己,也锻炼了意志力,训练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积累了社会工作的简单经验,为以后工作也打下了一点基础。在实习的那段时间,才发现作为学生,我们的工作太过于轻松,生活真的很不容易,此刻,对父母有一种愧疚感。生活学习还在继续,理想和现实之间需要我用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的去走过,活着很累,但要坚强!最后,感谢德州市恒力玛瑞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给了我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能让我到社会上,到实践中接触学校书本知识外的东西,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让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期间指导我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谢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薛鼎 学号: 100024136 专 业: 车 辆 工 程 专 业 设计(论文)题目: 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 指 导 老 师: 郑 再 象 2014 年 3 月 20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摘要 这是对客车车身设计论文的开题,本文将介绍车身造型的设计,客车车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设计中应该解决的问题。1 . 课题简介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客车行业总体运行环境良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出游热情居高不下,客车产品内在品质不断提升,为此带动了客车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汇总的98家客车生产企业数据显示,2010年,客车销售41.45万辆,同比增长27.66%,产销率99.28%。在客车主要品种中,大型客车增速最为明显,共销售7.58万辆,同比增长43.15%;轻型客车增速居次,共销售26.04万辆,同比增长28.06%;中型客车增速相对略低,共销售7.83万辆,同比增长14.4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出行对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 客车在造型和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国内客车厂由模仿国外客车造型, 到自行开发设计漂亮美观的客车造型, 给人们带来了美的和舒适性享受。所以本课题致力于将客车车身的设计不断提升以至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务必要在提高车身性能的基础上保证尽量美化其外观。2 . 研究内容客车车身分为底架、前围、后围、左侧围、右侧围、顶盖六大部分,为了提高整个车架强度刚度,骨架主要杆件的截面一般采用封闭的盒形结构。盒形结构与截面积的大小事根据强度和刚度要求、外形要求、封闭要求以及与其他部件的配合要求来设计的。合理的车身结构应该满足车辆正常运行对车身强度、刚度、舒适度等要求,并且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车辆的制造和运行成本。除此,应尽量使整车外形美观、大方。3 . 国内外的现状近年来,双层客车市场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世界双层客车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相关双层客车产业也日渐完善,但是国内双层客车市场还远未成熟,同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无论市场规模、产品档次、品种规格、消费水平等方面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由于国产发动机还处于发展时期,而车身设计水平还不成熟,整车重量要重1020%,造成国产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难以得到很好的平衡,一般国产客车比国外品牌客车油耗高10%30%。国产汽车上的“三漏”现象仍然很普遍,电气故障比例很高。按平均首次故障里程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两项指标来评价,国产客车约为1000 3000km 和20005000km,国外品牌客车约为1 万2万km和1万3 万km。可喜的是致命性故障已经减少了,可忧的是可靠性差距仍然很大。除了可靠性之外,耐久性也很重要。客车连续行驶里程、维修保养间隔里程、使用寿命等,是用户选择客车的重要因素。作为长途高速客运客车,连续高速行驶里程至少在500km。一般用大总成的大修里程来说明汽车的耐久性,国产客车沿用老的维修保养方式,30万50万km 强制进行大修,其总成的设计、 试验里程也采用这一数据, 而欧洲大总成设计寿命为50万80万km。实际使用情况是,国产客车大修里程约为50 万km,欧洲和日本客车在100 万150 万km。在国内有些采用进口底盘打造的客车,其车身使用56年后就要报废, 但底盘仍然完好,需要再一次利用。国产中高档客车采用了一些先进装备,如ABS、ASR、缓速器等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但在制动器、制动系统、制动阀类以及与车桥连接的相关部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不论是盘式制动器,还是鼓式制动器, 在加工精度、 表面质量、 材质、热衰退性等方面,国外品牌优于国产客车。主要表现在制动稳定好、可靠性好。国内引进生产的车桥目前仍然解决不了制动发抖、 发叫的问题, 经常乘坐公交车的人感触最深。为了避免共振、发抖,日产柴将上下制动蹄设计成不同结构,采用不同材料生产。制动阀类也是影响制动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部件,如果将国产制动阀与进口制动阀进行对比,会发现其弹簧、冲压件、铸造件、橡胶件、螺栓孔、进出气孔的加工精度都较差,表面质量、装配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制动性能曲线、 操作稳定性、自由间隙不稳定。4 . 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现形态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加以及居住郊区化,使得交通需求量剧增。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配套设施 ,现代城市客车正朝着大型化、多功能化、低地板化、环保化、高档化、商务电子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各客车制造业的产品市场竞争也集中在能否提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 质量可靠的新型客车产品。同时,由于汽车行业的大力发展,汽油消耗增加、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也相应出现,因此,环保型汽车的发展也成为一个趋势!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增强这方面的研发,以有效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参考文献 1. 龚微寒. 现代汽车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82. 张洪欣. 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3. 刘惟信. 汽车设计M.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4. 陈家瑞. 汽车构造.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五版,2006.55. 姜鹏飞. IVECO汽车悬架系统的动态设计与仿真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46. 黄天泽, 黄金陵主编.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8. 缪晓中等编. 电子CAD-Protel 99SE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 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 GB 1309421997 ,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 ;11. 高云凯编著.汽车车身结构分析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12. 刘自侠 , 汽车车门设计的探索J.天津汽车.20009(02),20-22;13. 李卓森,高云凯,李宇彤.中外汽车构造图册车身分册(一)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4. 陈文弟,客车制造工艺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15. GB/T 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S.国家技术监督局.2007年16. GB/T 13053-2008.客车车内尺寸S.年17. 羊拯民,高玉华.汽车车身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18. 黄润恒. 客车车身造型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3年19. 王宏雁,刘忠铁编.汽车车身造型与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20. 张洪欣. 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21. 段敏,付铁军,栗新德等. LZ6400轻型客车行使的平顺性及后悬架的改进设计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2(3):48522. 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2.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 对车身前围进行曲面造型;(2) 车身侧围、后围车窗和蒙皮的尺寸确定(3) 对车身骨架的各种尺寸进行合理选择;(4) 合理的选择材料,保证车身骨架结构的强度与刚度。2.2设计依据表1 整车主要参数 项 目参 数车型6110底盘型号LJSKE9GT外形尺寸(mm) 长11370 宽2500 高(空载)4180铺位数(含驾驶座)(个)62+1整车整备质量(kg)11700前轴3900后桥7800最大总质量17500前轴6500后桥11000轴距(mm)5500前悬2450后悬3420轮距前轮2046后轮1086接近角()7离去角7乘客门一级踏步离地高度(mm)400最小离地间隙(后桥下)(mm)237转弯直径(m)24最大爬坡度(%)252.3对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手段1)理论上的解决方法:针对上面的关键问题,首先必须针对客车车身的骨架材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参考亚星天景JS6111SHA车型结合车身造型相关书籍确定风窗尺寸蒙皮尺寸,调查市场上常见的矩形管尺寸结合去亚星参观所记录的骨架数据。然后需要查阅相关设计论文,书籍,杂志确定一个大概的设计思路来确定骨架的尺寸和整体的车身造型尺寸。2)实施步骤:(1)查阅相关资料去亚星实地考察。(2)参考相关博士硕士的设计案例。(3)车身造型和骨架的设计。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期刊确定车身的尺寸,在尺寸的基础上确定结构画出车身估计的CDA图。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指导老师: 年 月 日所在专业审查意见:负责人: 年 月 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教 科 部 : 机电工程系 专 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 : 薛鼎 学 号 : 100024136 外文出处: Energy Policy 指导老师评语签名: 年 月 日中国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的组成和影响David Vance Wagner *, Feng An, Cheng Wang中国,北京100020,朝阳区,光华路No.C12,电子塔大厦,1904室,能源与交通运输创新中心摘要到2006年底,在中国大约有24万辆客车在路上行驶,将近是2001年三倍。为了抑制因这些车的增加而导致的能源消耗的增多,中国从2005年开始分两个阶段实施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第1阶从2002年到2006年,油耗限值导致销售的新轿车平均油耗减少约11,从刚刚超过9升/100公里到约8升/100公里。然而,到2009年我们第二阶段的限值完成后,中国新的客车的平均耗油减少量可能只增加1,约到7.9升/100公里。这是由于汽车销售在2006年销售的汽车大部分已符合严格的第二阶段油耗限值这一事实造成的。同时,其他的趋势在中国汽车市场,包括在平均整备重量增加和标准免税进口车辆的增加,可能会抵消从2002年至2006年效率取得的成果。很明显,更多的努力和政策超越第二阶段油耗限值须放慢,并最终扭转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中国的运输部门排放的温室气体。一、绪论中国汽车业近期的发展是惊人的。仅从2001至2006年,在中国快速上升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的一倍多,从1800万至3700万辆。在此外,2006年,在中国有超过2400万农村车辆和8100万辆摩托车。虽然的确很多经济和个人从日益增长的机动人口中受益,车辆的暴涨也对中国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中包括严重拥挤的街道,令人窒息的城市空气污染,并迅速增加国家对石油的 依赖和温室气体的排放。2004年,主要关注减轻中国增长的对石油的依赖,中国政府颁发了首届全国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第一阶段标准在2005-2006年期间生效。标准接管了2005-2006年期间生效。随着第一阶段的实施已经完成,日益关注理解和评估目前标准的影响,以及即将举行的第二阶段标准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总结了当前中国乘用车燃油经济性在中国的汽车业的增长,国家石油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然后我们探讨现有的案例估算中国的乘用车历史燃油经济性,并探讨当前中国汽车燃油经济性数据来源。然后,我们执行我们自己的对中国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的分析,比较对其他的估算结果,并注意到这些动向。最后,我们说明中国政府在为限制中国乘用车的油耗做出更多的努力。二、背景2.1汽车的分类据官方统计,在中国公路车辆分类是依照中国国家标准GB / T15089-2001 ,“划分电动车辆和挂车”。 这个标准定义了在中国汽车类根据M(客货车)和N(商用车辆)分类标签与欧洲所使用的类似; 这些见表1。在中国所有汽车燃料经济性法规,包括现在和未来的客运车辆燃料经济性标准,以及商业车辆条例,根据表1所示的分类。然而,在中国车辆此外分类的根据一个由公安部决定的略有不同的分类系统。这些分类是用于正式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以及行政的管理,如牌照。在这个制度下,公路客运车辆列为客车,卡车,或其他的车。客运车辆按大小进一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车。这个分类系统见表2。表1中国汽车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分类。分 类 的 定 义M1客运车辆有9个或更少的座位M1GSUV车有9个或更少的座位M2客运车辆超过9个座位并且整车重量少于或等于5000千克M3客运车辆超过9个座位并且整车重量大于5000千克N13用于运输货物的汽车表2客运车辆的大小分类由公安部确定且由国家统计局使用。中国汽车大小分类定义乘用车微型车汽车长度小于3.5米且1升以下的发动机排量小型汽车长度小于6米有9个或以下座位中型汽车长度小于6米,乘载10-19人大型汽车长度超过6米或乘载20人以上表3客车占中国客运车辆百分比年民用客车占公民客运车辆的百分比()私人轿车占私人乘用车的百分比()1990-200185(估计数字)90(估计数字)2002859320038794200488952005909620069196从表1和2,可以推断, M1类的车辆,包括M1G,是“小型”或“微型车”客运车辆。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坚持用术语“乘用车“指设计的所有九座或更少的主要用于载客车辆。这是指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的所有的M1和M1G型的车辆,与所有的小型和微型车乘客一样由公安部确定。这个术语包括MVP和SUV车型。2.2历史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在中国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年度数据。如前所述,车辆分为客车,货车,或其它的车。同时给出了民用车辆的总保有量和民用车辆中私家车的总保有量的数据。从2002年开始,客运车辆按大小进一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车。客运车辆大小定义在前面表2中已给出。根据表2中的定义,我们计算中国客车拥有量作为每年小型和微型车的数据总和。2001年以前,尽管在官方统计中轿车不从客运车辆中分离出来,为了分析我们近似将汽车拥有假设为85的民用客运车辆是客车,90的私人乘用车是私人轿车。这些比例是根据表3所示数字的推论。图1 在中国按类别划分民用车辆拥有量,1978到2006。实线显示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虚线表明我们估计。图2 整体上道路车辆百分比增长来自各种车辆类型在图1显示了,在中国关于道路使用的车辆某些类别的增长。到2006年底,在中国有近2400万辆上路的轿车,近2001年的3倍多。如图1所示所有类型的车辆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轿车增长尤为显着。1990年,在中国只有不到25万的私人客运车辆,到2006年,仅私人轿车就有超过1750万辆。因此,整体上道路车辆的增长由于私人轿车增长而加剧了。从图2可以看出,显示了不同种类的车在整体道路车辆中的比例增长。2006年,道路车辆的增长的80%来自私人轿车的增长,2000年,这只是总增长的35。在中国私人轿车重要性与日俱增是不足为奇的。由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因此对车辆有需求以及车辆的所有权,是世界各地的普遍趋势。到2006年,在中国每1000个人大约有18个人有乘用车,其中14个人的车是属于私有的。尽管这些拥有率明显小于发达国家在美国每1000个人中有超过800个人拥有汽车最近,中国拥有车辆的迅速崛起是一个关心目前和未来的能源,环境和对客运队伍的社会影响的主要来源。2.3客车数量推算图3 近期中国轿车总数的推算图4 中国乘用车数量推算与实际人口的增长。注:2006年实际客车数量在大多数预测中已超过2010年的推算客车数量。中国汽车数量推算考虑各种不同的发展情况,最近由王等人(2006)以及NG和Schipper(2005)推算。这些预测都显示在图3中,王等人预计中国的客运汽车数量刚过2030年会与目前美国汽车数量平等,而NG和Schipper预期更快的增长。虽然预测未来人口轿车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经济所有领域高于预期增长率,包括汽车行业,未来汽车保有量的预测甚至只是几年前的预测都已经过时。由于中国轿车的增长率2003年至06年分别为26,19,25和25,分别是2006年中国乘用车数量是2400万,几乎已经等于王等人以及NG和Schipper预测的2010年的数量。这些能在图4中反映出来。2.4汽车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要求来自所有来源和所有部门越来越多的能源。然中国官方能源统计不报告的完整的交通部门的具体能源消耗,一个由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机构最近的一份报告估计,2003年,中国的交通部门是占全国的能量消耗的17%。这仍然明显低于欧洲,在欧洲运输部门占能源消耗总量的27%。不过,这一比例可能成长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和其他行业提高效率。图5 中国总的原油生产和消费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政府尤其限制交通运输业能源使用,因为这一部门在中国是消耗石油最大的部门之一。鉴于不断上涨的石油需求,加之国内供应有限的,中国于1991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正如图5所示,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从那时起开始增长, 在2006年达到50。由于中国的道路运输车辆的燃料几乎完全是汽油和柴油,在中国的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大部分都与道路运输车辆的增长有关。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2006年,汽车消耗了的中国消耗的汽油总量的86.4和柴油总量的24.1%。控制这一部门的石油消费量是中国重要的目标,为了减缓其对石油的依赖的增长。虽然中国目前的能源节约政策的主要针对能源保障,国际上对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越来越大的压力,且国内也认同它的必要性。尤其是现在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的国家。在交通领域,道路运输车辆对石油使用辆的增加,导致了相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Wang等人估计最早到2028年,中国总的道路二氧化碳排放量能与美国在200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然而,由于如前所述的高于预期的增长这甚至会成为一个过低的预测。在中国的交通运输部门,卡车是能源消耗最大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王等人。估计,在2000年轿车消费的石油只是运输部门石油消耗总量的9%。他等人估计,在2002年,轿车大约只占中国运输部门石油消费量的16。然而,因为两个原因轿车成为中国政府燃油消耗调控的第一个交通运输部分。首先,正如我们所见轿车相对于其他类别的车友更快的增长,这意味着轿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交通运输部门总的排放量的比例会上升。事实上,王等人的预测表明,轿车占机动车辆石油消耗份额在增长;通过汽车升的汽车油耗从2000年的9至2010年的17,到2030年增长到28至29。中国决策者首先有针对汽车燃料消耗调控的第二个原因是与商用汽车相比轿车有更强的国际燃油调 控先例,由于商用车部门往往因经济原因自我限制油耗。图6 预测从中国的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石油消费量的数字转换)王等人的以百万吨计量的石油消耗数字。应用一个简单的换算系数后,在图6中给出了中国乘用车最高增长和最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情景预测。在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增长情况下,中国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会突破10亿吨。三、中国乘用车燃油消耗标准结构快速增长的客运车辆的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导致中国在2004年采用国家标准GB 19578- 2004,“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虽然这些标准主要是为了帮助缓解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其他目标包括鼓励外国厂商将先进的设备和高效的汽车技术带来中国市场,扫除规模小、能力差的国内厂家。本标准规定了16个重量等级的车辆最大允许燃料消耗限值。该标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于2005年7月1日实行新模式并且于2006年7月1日实行持续的模式;第二阶段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模式,并且于2009年1月1日实施持续的模式。车辆在试验使用新欧洲驾驶循环。16个重量等级从不到750千克到3500千克。该标准覆盖了M1和M1G,包括轿车、SUV和MVP。在每个重量级别里车辆又细分为两个组别。具有特殊结构的车辆是指那些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一)有自动变速器(二)有三排或更多排座位;(三)M1G型号的。如果车辆满足所有的三个标准,这理所当然有6的限额免税。为简单起见,本文将标记为MT(手动变速器)和AT/SUV(自动变速器/SUV)。中国标准的其中一个显着特点是,不是建立在车辆平均的基础上,他们按重量分类建立最大允许的燃油消耗限值。中国选择了以重量为基础的限制值的方法相对于理论方法更为实际的原因。燃油消耗标准的制定的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很零散,有超过一百厂家。有少数的厂家有多条生产线;很多厂家只提供一到两个车型,这使得车辆平均方法毫无意义。此外,在中国汽车销售数字历来是机密,无从知晓或难以知道,使得销售加权平均的方法不现实。重量分类是根据欧盟排放测试协议,较重的车型有更严格的要求,这是为了限制大型车和SUV在中国的增长。另一个中国燃油经济性标准的特点是,在中国制造的所有车辆必须满足它的重量级标准。没有例外和诚信体系允许车辆超出规定。使用一种方法来规范驾驶周期,安等人最近写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虽然不如欧洲和日本的燃油经济性标准严格,但是比包括美国,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其他先进国家的燃油经济标准严格。中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在表4和图7中给出。表4中国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整备质量(公斤)允许的最大燃油消耗(升/100公里,为了衡量使用NEDC)手动变速器汽车(第一阶段)手动变速器汽车(第二阶段)自动变速器汽车(第二阶段)自动变速器汽车(第二阶段)7506.6866.99807.778.27.4109081208.613209.58.610.19.114309.8154010.79.711.510.3166011.310.21210.8177011.910.712.611.3188012.4200012.811.513.612.2211013.211.91412.6228013.712.314.513251014.613.115.513.9350015.913.916.414.7图7中国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四、影响4.1估计历史燃油经济性缺乏数据使得准确地估计中国的乘用车历史燃油经济性成为挑战。尽管如此,有至少四个估算版本。第一个,由何等人于2005年给出,他们估算从1997到2002年中国汽车平均道路燃油消耗为9.07升/100公里。他们的方法是利用制造商提供的主导车型的最好情况下的燃油经济性接着通过一个实际修正系数进行修正。第二个估计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2007年进行的。他们估计2002年中国新汽车的平均燃料消费量为9.11升/100公里。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制造商提供的数据,但目前还不清楚他们的数据和方法与何等人有什么不同,以及他们运用了哪些修正系数。近期,第三估算由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研究所进行估算中国2003年乘用车燃油消耗为8.4升/100公里。他们完成确定数据的方法没有说明,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它的数据明显低于其他关于2002年的燃油消耗估算。最后的估算由安等人于2007年进行,估算了中国2005年的燃油经济性是8.19升/100公里。这一估计是基于在中国销售的新车型的销售数据,利用燃油经济性率和车辆重量估计。4.2当前和未来的燃油经济性的估算第一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于2006完成全面实施。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对评价燃油经济性对新车的影响感兴趣。第一个此类分析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7年年底完成。安等人估算的2006年中国新的乘用车的燃油消耗为8.06升/100公里,相比于2002年的估算数据降低了1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依靠制造商平均油耗和销售的总数量的方法来大致估算新的汽车队伍的燃油消耗量。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平均值来自一个特定的制造商而不是具体的车型。虽然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报告列出制造商数据,但是数据是匿名的。现在仅有对未来中国新的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的预测是安等人写的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对未来的影响的估计。他们预测在中国2008年新的乘用车燃油消耗为7.13升/100公里。这一个预测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未来汽车重量组合与2002年一样,就是为了分析而进行数据编制的那年。对于本文,使用销售加权车型的具体方法在下面给出了,我们估计2006年中国新的乘用车的平均燃料消耗量为7.95升/100公里,第二阶段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完成实施后,2009年新乘用车的平均油耗为7.87升/100公里。对于中国乘用车平均油耗的估算摘要在表5和图8中给出。表5中国新乘用车平均值油耗的估算摘要报告的作者和年份年份何等人(2005)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07a)安等人(2007)Knrr 和Dnnebeil (2008)本研究1997-20029.0720029.1120038.4200420058.1920068.067.95200720087.1320097.87图8中国新乘用车平均油耗估算的摘要4.3方法论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10月和2007年7月分两批发布了中国第一个乘用车的燃油消耗数据库。第一批次包括409种车型,这所有的车型都通过了第一阶段的限值。第二批次包括2374种通过了第一阶段的燃油消耗限值的车型和444中未通过的车型。并未给出故障汽车的燃油消耗数据。批次1和2相结合形成了在中国销售的2783种车型的数据库。其中包含1264普通车型和1519种特殊结构车型。如前所述,普通型车辆是手动变速器的车辆,而特殊结构的车辆为那些符合三项标准之一的规定车辆;(一)有自动变速器(二)有三排或更多排座位;(三)是M1G行汽车。同样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将记录MT(手动变速器)和AT/SUV(自动变速器/SUV)这两组。虽然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没有提供有关数据库的完整性的证明资料,据推测在第一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对所有车辆起作用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个数据库覆盖了在中国销售的所有的车型。在图9和10中给出了中国发改委在第二批数据中提供的同时针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限值的燃油经济性和重量数据。图9国家发改委关于在中国销售的手动变速器汽车的燃料消耗和重量数据图10国家发改委关于在中国销售的自动变速器和SUV汽车的油耗和重量数据在本文中,我们假设对综合数据库的分析产生了2006年底到2007年初期间在中国销售的新乘用车的燃油经济性的合理估计。但是,必须注意两点。第一,相比于NEDC的数据我们没使用实际驾驶修正因数,由于缺少横跨中国数百个城市的驾驶行为与NEDC的比较。第二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产水平能符合现存的燃油经济性标准。不管中国的司机完成的燃油经济性是否如国家发改委报道的那样,它依然是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中,我们把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与2006年占总乘用车销售量87%的731种车型的销售数据相比较。这些销售数据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出版年度杂志“中国汽车行业”。接着我们进行了如下分析:(1)估算整体和特定制造商在中国2006年销售的新乘用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2)估算目前不满足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占总的销售的百分比。(3)估计第二阶段标准的潜在影响,我们运用一个粗略的假设,目前所有超出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将在2009年1月1日最后的截止日前满足标准。至少有两处潜在错误可能被引入我们的分析中。首先,由于我们缺少可用的数据,我们无法考虑到中国全部的乘用车的销售。其次,由于国家发改委没有为他们数据的有效性提供明确的数据,我们不得不拿数据与2006年的销量和2006到2007的大致燃油经济型数据相比较。4.4销售加权燃油经济性销售加权油耗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其中m是车型:表6中国顶尖的27家乘用车制造商2006年的销售额、销售加权重量和平均燃油消耗制造商2006年乘用车销售额销售加权平均重量销售加权平均燃油消耗(升/100公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27424210106.93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68179246.95江西昌河汽车汽车有限公司11616710617.13哈飞汽车有限公司20286210347.25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829389687.46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601168557.52长安汽车(集团)责任有限公司49787710877.63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8021812127.74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40843210007.8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2431912137.81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11037712907.88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6337314457.88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31611627.89东风渝安汽车有限公司46801410327.97一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5207514048.05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18827013228.13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20823513758.36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34552913328.41南京汽车(集团)总公司2813911038.47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37011413538.58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32936713258.59北京现代汽车公司28999014808.87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6183714499.26长城汽车控股4006217189.63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373515569.65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61254152010.1北京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18155161010.34总的7.95这些是占2006年在中国销售的全部乘用车的87%的车辆的销售数据。 表6呈献了总的业绩以及中国27家顶尖的乘用车制造商的单独业绩。整体而言,我们估计中国2006年-到2007年新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是7.95升/100公里。最高效的销售加权燃油经济性生产商是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最低效的制造商是北京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拥有最低的销售加权重量的制造商是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最高加权重量的制造商是长城汽车控股。4.5第二阶段的影响中国第二阶段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对于现有车型于2008年1月1日起效,对于接下来的车型会于2009年1月1日生效。国家发改委尚未发布有关符合新标准的任何数据。图11中国87%的汽车销售量中的手动变速器车辆的燃油消耗和重量数据根据国家发改委之前所述的数据,全部车辆型号中的32%不满足第二阶段的标准。有34%的手动变速器汽车不符合标准,同时30%的自动变速器或SUV汽车不符合标准。虽然中国2006年销售的新车型的32%不符合第二阶段的燃油经济标准,但通过仔细审查销售数据我们能发现2006年销售的绝大部分的车满足第二阶段的燃油经济标准或略有超出。因此,我们不希望看到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彻底执行后在平均加权燃油消耗有显著减少。图11和12中显示了占2006年乘用车总销售量的87%的731种车型和单一的第二阶段的燃油消耗的对应关系。图12中国87%的汽车销售量中的自动变速器/SUV车辆的燃油消耗和重量数据在这里,我们利用依靠所有的车辆将在第二阶段燃油消耗标准彻底实施后符合标准而不是目前符合标准的这一假设而得出的平均销售加权燃油消耗来估计第二阶段标准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大致将2009年的乘用车燃油经济性算为7.87升/100公里。4.6其他问题和影响总体上看,中国新乘用车燃油消耗正在减少。可是,有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显示如果附加的措施不实施到位的话这种减少的趋势可能会停止。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附加的分析展示了从2002到2006年中国乘用车队伍的改变,包括:(1)乘用车的平均最高车速从150到162公里每小时增加了8%(2)中国汽车的平均整备质量从1230到1356千克增加了10.2%平均最高设计车速和重量的增加与SUV车型销售量的增加有关,很大程度上由于进口SUV车的涌入。因为三个因素2007年上半年,中国SUV市场的规模的扩展超过了整体汽车市场的规模的扩展。虽然设计中国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是为了限制重型的和低效率的车辆发展减轻重载,但是结果是喜忧参半的。多数国产车型相比于美国和欧洲汽车一直保持着较小的动力和发动机尺寸,同时更快更大更重是一个普遍趋势和在未来几年内能够抵消在销售平均燃油消耗方面可能的额外增加。此外,这应当被提及,在中国外企生产的所有的乘用车车型受到燃油消耗量限值,而进口的车型不受限制。大多数进口车型是拥有大发动机的豪华车或大的SUV车,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可以肯定不满足燃油经济性标准。中国政府一直挣扎着怎么控制这些车的能源消耗,特别是因为取缔豪华车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建立一个针对燃油消耗限值超标的车辆的罚款方案是最合理的做法,但是,在这个方面开发的进展一直很缓慢。近几年,中国的进口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据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的报告,从2005年到2006年进口增长了41,超过了2006年至2007年的30的增长率。两年内总进口车数量也从16万到30万台以上,主导的SUV车型增加在过去两年中增长超过了100。进口的漏洞引起了对于富裕的强大的消费者能够脱离燃油经济性规则并且进口车型会大大削弱已经在国内市场取得的效率方面的进展的深切关注。此外,中国进口车辆的能源影响的详细分析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中国政府商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方面。五、其他政策和未来的燃料经济性标准对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仅仅是中国对运输部门中汽车实施的控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若干政策之一。一些额外的政策和方案已在本节简要介绍。5.1车辆税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更严格的汽车制造税收,对于大的发动机税收明显更高。当前和历史的税率见表7。表7中国对生产商在乘用车方面征收税收按照发动机排量分类的汽车(升)2006年4月1日之前税率()2006年4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期间的税率()2008年9月1号开始实行的税率()13311.0-1.55331.5-2.05552.0-2.58992.5-3.0812123.0-4.0815254.0+82040如前所述,车辆重量和SUV的销量增长继续快于小型乘用车,尽管对这些有更大的发动机的车辆征收了明显的更高的税。据推测,这是因为这些车辆的购买者是富裕的客户对价格变动不怎么在乎。新的税率,于2008年9月生效,旨在限制这种增长,但目前还不清楚它有什么影响。5.2燃油经济性标识为了提高消费者对能源的消耗的警惕,中国于2008年7月1日首次实施了强制性的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识。标签放置在汽车的窗户上,为高速公路、城市和总体平均驾驶方式显示估算的油耗。5.3其他燃油经济性标准除了第一和第二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标准之外,中国还对总重量少于3.5吨的N1类的商业汽车和农村车辆实施了燃料消耗标准。对于重型商用卡车的燃油经济性标准正在制定。第三和第四阶段乘用车燃料经济性标准正在研讨之中,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标准什么时候或是否会发出。六、结论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仍然相对较低,对中国政府来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机会实施的财政和燃油经济性政策,旨在把汽车产业发展向着可持续和高效节能方向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燃油经济性标准和逐步按发动机的大小征收车辆税收的实施 ,有人担心经一步效率的提高会被平均汽车重量的增加、SUV汽车销售量的增加和进口车对规章的豁免所拉平。目前迫切需要在下一阶段里大大加强乘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参考文献:1 An,F.,Gordon,D.,He,H.,Kodjak,D.,Rutherford,D.,2007.Passenger Vehicle Greenhouse Gas and Fuel Economy Standards: A Global Updat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2 A,2008. China to Adjust Automobile Consumption Tax Policy Starting 9/1/2008 (in Chinese). Available at:.3 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ciences, 2007. China Low-Speed Vehicles Energy Saving Standard and Policy Research( in Chinese).4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2007a. 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the Standard “Limits of Fuel Consumption for Passenger Cars”(in Chinese).5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er, 2007b.Automotive Industry of China, 2007. Tianjin, China.6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 Publish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vailable at: /tjsj/ndsj/2007/indexeh.htm.7 China Trading Center for Automobile Import, 2008. 2007 China Imported Vehicle Market Analysis Report(in Chinese). Presented at 2008 China Vehicle Market Analysis and Forecast Meeting, January, 2008.8 Ellis,L.,Go,K.,Lee,D.Y.,McGee,M.,2008.Cars in China: Personal Vehicles Make Tracks. A China Environment Health Project Research Brief, China Environment Forum,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9He,K.,Huo,H.,Zhang,Q.,He,D.,An,F.,Wang,M.,Walsh,M.,2005.Oil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road transport: current status, future tren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Energy Policy 33, 14991507.10 Knrr,W.,Dnnebeil,F.,2008.Transport in China: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of Dif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6110型双层客车车身造型及骨架设计【含全套CAD图纸】【优秀】【word+2张CAD图纸全套】【毕设】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30326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