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民国油画.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民国油画.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民国油画.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民国油画.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民国油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民国油画,可以说是我国油画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时期。上世纪初,特别是 在“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许多 学生前往欧洲勤工俭学,带回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在这股时代的浪潮中, 油画,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发展,涌现出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 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然而由于战乱不断,民国油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发展,抗战爆发,时局动荡,使蓬勃发展中的民国油画遭到前严重的打击。后来, 写实主义逐渐成为了民国油画之主流。民国油画,可以说是中国油画史上的第一 个辉煌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活跃,个人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足发展。虽然民国油 画只是中国画坛上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从中国油画的发展史上说,它还很稚嫩, 还不成熟,但在艺术思想与观念上它已经几乎与西方同步,油画在这一时期出现 了多元化的格局,呈现出百家争鸣的面貌。由于种种原因,民国油画终究没有延 续这样的繁荣的局面,但我们仍然不应该低估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和探索传播中 国油画的前辈,因为他们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民国油画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 磨灭的。在如今的中国画坛里,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培养画家的美术教育体系中, 都受到民国油画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 新文化运动 留学 写实主义 a b s t r a c t i np a i n t i n g sw a sa n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i nc h i n a sh i s t o r yo f p a i n t i n g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 ”5 4 ” c a m p a i g n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i nc h i n ah a db e e n w i d e s p r e a d m a n y w o r k - s t u d ys t u d e n t sw e n tt oe u r o p e ,a n dl e a r n e dt h e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a n dc o n c e p t s i nt h i sa g ew a v e ,c a n v a s ,a sa w e s t e r na r tf o r m i nc h i n as p r e a d ,m a n yp r o m i n e n ta r t i s t sh a v ee m e r g e d ,s u c ha sx u b e l o n g ,l i uh a i s ua n dl i nf e n g m i a n h o w e v e ha st h ew a rc o n t i n u e d , o i lh a sn o tb e e nv e r yg o o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o u t b r e a ko fw a rw i t h j a p a n ,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i sv o l a t i l e s o ,t h ep a i n t i n gw a si nas e r i o u s b l o wt ot h ef o r m e r a n dt h er e a l i s mi nt h ep a i n t i n g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e m a i n s t r e a m i n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o i lp a i n t i n ga l t h o u g ho n l yas h o r tp e r i o d o f p r o s p e r i t y ,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 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 o i l p a i n t i n g s ,i ti sv e r yi m m a t u r e ,a n dn o ty e tr i p e ,b u tw i t ht h ec o n c e p to fa r t i nt h ew e s t ,i th a sa l m o s tt h es a m et i m e t a i n t i n gi nap l u r a l i s t i cp a t t e r n o ft h i sp e r i o d ,s h o w i n gt h ef a c eo fah u n d r e ds c h o o l so ft h o u g h tc o n t e n d d u et o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t h e yd i dn o te x t e n ds u c hp r o s p e r i t yi nt h eo i l s i t u a t i o n i nd e p i c tt h ei m p a c ti si n d e l i b l e i nt o d a y sc h i n ap a i n t i n g ,t h e a r t i s ti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o fa r te d u c a t i o no rt r a i n i n gs y s t e m ,i nb o t hp a i n t i n g a n da r te d u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r e a l i s m ,t h en e w c u l t u r em o v e m e n t ,s t u d e n t s 前言 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环境和和社会氛围。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其 本身还是创造它的艺术家,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那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不同的社 会,不同的文化之下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艺术家所处的环境 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一定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政 治环境,文化思想等“大环境”因素,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在绘画风格,技 法和创作题材上会趋向一致。但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同,各个艺术家又会在作品中 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些艺术家创的共性必将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影响。后来者也 会从前人的作品和艺术思想中得到启发。 西方油画传入我国,可以上溯到明代。虽然油画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明清 两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较小的范围里传播,并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融合 但由于封闭的中国社会氛围,始终没有能为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土 壤,油画的传播只局限于王公贵族阶层,成为贵族的玩物。到了,清朝末年,鸦 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成为了一股潮流。油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也才在中国生根 发芽。 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特别的历史阶段。 西方的文化被广泛的传播,人们的思想也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国 门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人将自己的目光投向西方世界。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 下,一批批学子留学海外,在带回科学技术的同时,也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新 鲜的力量。油画,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发展,涌现出诸多杰出的 艺术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纵观民国时期的油画,自然会联想起 欧洲早期现代艺术的许多流派。许多那个时期的画家作品都可以从现代派绘画作 品,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中找到相似的地方。然而由于战乱不断,民国 油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抗战爆发,时局动荡,使蓬勃发展中的民国油画走 入了一个低谷,遭到前严重的打击多年的战争,不但中国普通百姓平静的生活 被打碎,画家们也被迫走出自己平静的艺术生活,一些初具规模的艺术院校为躲 避战火不断向内地迁移。画家们将自己关注的视野转向了残酷的现实,投身到抗 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来。民国油画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此中断。同时,战争的炮火 使得画家优雅的心态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些才气横溢的艺术家骤然间结束了他们 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主义油画凭借写实精神和对一系列 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与救亡图存的政治形式相结合,从而在写实主义与现代主 义诸多流派的争执中占据了优势。写实主义逐渐成为了民国油画之主流。而坚持 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画家尽管继续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但声音日渐微弱,几乎被 写实主义的大潮所淹没。正如陈丹青先生在一个民国油画相关研讨会上的发言中 所说:“他们的才华还没有来得及展开、锤炼、发扬更不可能自我完成。与同时 期的俄罗斯、日本画家相比,他们的品质相对脆弱,幼稚,处在含苞欲放阶段, 他们突然枯萎,折断,只有青春期而没有成熟期。”但民国油画仍然是中国油画 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那个充满自由的环境中,艺术家的创作活跃异常,个 人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足发展。虽然民国油画只是中国画坛上一个短暂的繁荣时 期,从中国油画的发展史上说,尽管它还是一个胚胎期,但在艺术思想与观念上 它已经几乎与西方同步,民国油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呈现出百家 争鸣的面貌。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民国油画终究没有延续这样的繁荣的局面,但 我们仍然不应该低估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和探索传播中国油画的前辈,因为他们 有着无可替代地地位。他们被混乱的时势所淹没,但却没有被陈腐的意识形态所 污染。在他们短暂的实践和探索历程中,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才所产生的影响, 都胜于此后的几代入。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和艺术家个人经历等方面入手,探寻这一时期油画艺术发 展的动力和规律,浅析民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在国内,“民国油画”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研究的盲区从1 9 4 9 年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这 3 0 年间,民国历史是一个很少被研究和讨论的禁地,每当谈到这个时期的油画 时通常以“2 0 世纪早期油画”或“老油画”统称来代替。究其原因,主要是1 9 4 9 年以后国共两党的关系所致。然而,如果从美术史的角度说,“民国油画”早已 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了,早在1 9 4 2 年,陈抱一先生就曾撰写洋画运动过程略记, 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油画传入中国进行分析可算得上是最早研究民国油画 发展的论著了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民国油画”被越 来越多的艺术史学者所关注。民国油画中所蕴藏的巨大商业收藏价值,更是吸引 的众多的艺术爱好着和收藏家。前不久,常玉的一幅油画在香港更是以1 2 万港 元的天价拍出。当然,我们今天在这里谈民国油画,不是单单因为其日益突现的 收藏和投资价值。我们关注它,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中国油画史上一个及其重要 的阶段。民国油画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品它所带给我们的影响是 巨大的。我们今天的绘画风格、美术教育体系中都残留着民国时期的痕迹。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聋垫垫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章望些塾 日期:逻1 。旦丛 一油画传入中国时的状况 西方油画传入我国,可以上溯到明代1 5 7 9 年,也就是明万历七年,意大利 天主教士罗明坚来华,带来了圣像画,1 5 9 5 年( 明万历二十三年) 利玛窦传教到 达南京和北京,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绘画技术。他们带来的油画作品已经见不到 了,现存我国最早的和油画相关的作品,要算是程氏墨苑中的四幅版画 宝 象图。它出版于1 6 2 5 年( 明天启五年) ,是编者程根据利玛窦带来的原本复制而 成的。 到了清初,故宫里已经出现了以风景为题材的屏风和一些为宫妃们绘制的肖 像画。( 1 9 8 5 年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代宫廷绘画中已有不少这类作品,作者由于 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 1 7 1 5 年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来到北京,他虽然带来了 油画的技法,但由于身处宫廷之中,必须按照皇帝的旨意作画,于是其作品多为 用油画技法演义中国国茴的“中西合璧”据说香妃戎装像就是这样一幅油 画肖像。 虽然油画传入我国的时间很早,但是由于明朝后期直至清朝中期的很长一段 时间里,中国的帝王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除了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 了文化的交流。仅仅靠几个传教士的到来。和其在宫墙内的微薄声势,以及尚不 发达的印刷技术,油画作为种“泊来品”只是成为了帝王宫中的稀罕物而没有 得到传播和发展。这些绘画活动仅限于宫廷和贵族当中,影响到了当时的宫廷画 家,但和社会并没有接触。 时间到了清代的中后期,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了条约中放开了对外国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限制,外国人 在华的行动也更加自由。传教士的到来不单单只是传播教义,同时也带来了一些 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建立起一座座教堂,更是成为 了他们传播福音和知识的基地。外来事物不断涌入,国民也渐渐的开化,开始接 受西洋的文化和艺术,并有一些人开始尝试和学习西方的艺术。而在那些来华的 传教士中也不乏精通油画技艺的人,他们利用教堂的场地传授绘画技术。使得油 画这门艺术真正的在中国流传开来。 “在上海徐家汇的天主教堂曾经举办过图画馆,专门教授西洋画法。徐蔚南 在中国美术工艺一书中,写了关于土山湾的情况:土山湾有一育婴堂, 为天主教士所设,其创始尚在前清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 ,初堂在沪南,继而迁至 距徐家汇约十余里之蔡家湾,太平天国时,战氛四起,堂事中止,所留孩童亦星 散,直至同治三年( 1 8 6 4 年) 始再迁至土山湾而定居焉,此育婴堂实即一美 术之工场也。堂中工场有印刷、装订、绘图等。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土山 湾画馆的情况,笔者曾访问过老画家张聿光。他说我到上海之后,看到徐家汇 天主教堂他们的画,徐泳青就是当时的西洋画家,他是由神父传授的,画的题材 都是宗教的。画油画投有油色,就用大理石板来磨颜色加进亚麻仁油。他的铅笔 画、油画非常之好,非常仔细外国人运来的许多洋画都是德国货,卖一角钱一 张,内容有俄国和土耳其打仗、猫抓金鱼、老虎骑象、打猎等,好的印刷品市上 没有,只有在人家家里才有。我曾遇到一位英国留学生,他将花鸟走兽的名家画 送给我,也见到日本水彩画,我都借来临摹。宣统年间时报也有漫画,由徐 泳青执笔,徐自从离开土山湾后,在四马路办了个洋画馆,出卖水彩画。一1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随着西洋画传入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的招贴 画和广告画出现。其题材多为人物,而传统的中国画已经不适应这种商业的要求, 西方绘画的具象表现手法却很合适。于是,一些西画学习者找到了用武之地同 时,月份牌的画法才开始起 变化传统的临摹古画和国画已不流行,西画中的水彩油画擦笔画技法 被运用到月份牌的绘画中。 “中国画家郑曼陀首先把擦笔画和水彩画技法掺在一起,绘制了最早的时装 美女月份牌年画,洋商印刷之后,很受欢迎。这之后,最先掌握一些西洋画技法 的画家象土山湾出身的徐泳青,就与郑曼陀配合,一个画擦笔时装人物,一个用 水彩画风景,画出来既受欢迎,收入又多,于是画月份牌年画就成为上海西画作 者待遇非常优厚的一条出路,从事这一行的人就多了起来。”2 i 蓉可谓西洋画传入 我国以来开始流行的一个侧面。 当然,西画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流行并发展开来,主要由于我们文化发展的需 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文化技术各方面都是处于落后的地位,些思想开 明的有识之士提出不仅政治、经济上要改革,文化上也同样也要变革。我国封建 1 车树声t 中国夔术迸史一第十缡,山末教育出版杜1 9 褥年5 月薷l 版1 7 7 页 2 事树声l 中嗣荚术通史菇十犏 山东教育出版杜l 鲫8 年5 月第1 版1 7 8 页 2 社会自闭的大门被打开,新思想大量涌进,于是向西方学习成为每一个要求进步 的中国人的愿望。西洋画在中国流行,实际上也是顺应了这种思潮,茬望用西方 的模式发展自己的新美术,使中国美术去除那些陈腐的习气,而焕然一新。 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氛围 每一种艺术的生成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不能离开它当时所处的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研究民国油画的发展过程,就不能仅仅局限 于研究油凰本身,而应将它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等时代大环境中进行分 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的社会为当时的油画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生存和 发展环境。 ( ) 混乱的政治与经济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十几年中,政局动荡不定,战乱不断,执政者更换频繁。 直至1 9 2 7 年4 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 9 2 8 年6 月1 5 日国民政府宣 布“统一0 国民政府只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上割地仍然处于军阀割据 的状态,军阀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1 9 3 0 年至1 9 3 3 年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围 剿”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1 9 3 1 年江淮水灾,后瘟疫盛行邻邦日本,在1 9 2 9 年的经济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为了摆脱国内的窘境,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 路,加快了侵略的步伐1 9 3 1 年,日本把北海道军队第二十团调至中国东北 中国饱受内忧外患,面对日本的紧逼,蒋介石忙于“剿共”,坚持“攘外必先安 内”的主张,寄希望于国联。主持公道”,对日本采取。不绝交、不宣战、不讲 和、不订约”的态度。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安居乐业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坚持追求艺术有多 么艰辛了在民国的画家中大多都有为躲避战乱或政府当局的迫害而迁徙的经 历。中国现代画家传中记载了颜文梁的遭遇“当他的学校正蓬勃发展时,突然发 生了芦沟桥事变,苏州沦陷,顷刻间,他的学校变成了日本兵营苦心经营的事 业遭到摧残,学校的设备,石膏,书籍受到严重损失。颜文梁从沦陷的苏州展转 到了上海,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1 混乱的时局如果尚可回避,那么混乱的经济秩序则是无法逃避的国民政府 成立初年,货币单位混乱,各地区货币种类繁多,1 9 1 4 年2 月8 日政府公布国 1 扬明生;中国现代西家传 爿膏芙术出版社i 髑9 年1 2 月第2 麓8 1 页 3 币条例,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元”“两”被作为货币单位被使用1 9 4 2 年 以后因法币膨胀,来不及印刷,国民党政府将旧存关金券以每单位折合法币2 0 元的比率大量抛出,与法币在市场上并行流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1 9 2 8 年上海市人口突破2 7 0 万,成为世界第六大的城市1 9 2 9 年机器业工 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收入为2 0 元左右,按照当时市价能买二百多斤大米。而当 时美术类学习用书的价格一般在大洋一元左右 “全国美术展览会发行若干与 美术学习有关书籍:铅笔画临本一元五角、水彩画临本一元八角、钢笔画i 临本大 洋一元、毛笔画百法大洋六角、水彩画百法大洋七角、人体写生法一元二角、学 画初步大洋三角、水彩画风景写生法大洋七角、近世一百名家画集大洋一元、名 画选粹大洋一元、近代名画大观二元四角、扇面画谱大观一元五角、钱吉生人物 图谱大洋一元、实用图案集大洋四角。”与当时的物价及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从 经济角度来看家境贫穷的人学习艺术较为困难。一些年轻的画家常常因为缺乏稳 定的经济来源而为生计奔波,寻求资助。而那些成名的画家则相对宽裕了很多, 他们也常常赞助年轻画家的留学活创作活动。例如,在廖静文女士的回忆录中就 提到徐悲鸿在民国初年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时的月薪为3 0 0 现洋,而1 9 2 9 年被蔡元培先生推荐去北平艺术学院时其收入更是高达5 0 0 元。因此,徐悲鸿的 当时的生活比较宽裕,常资助年轻学生学画。颜文梁,吴作入都受到过徐悲鸿的 赞助刘海粟在去欧洲考察时,蔡元培为他争取到的经费也有每月1 5 0 大洋,当 时法国的物价与国内相差不大,德国则更低,因此这些钱足够他在欧洲生活,不 用为生计担忧了 ( = ) 进步的文化 民国建立后中国无产阶级空前壮大,1 9 1 9 年5 月4 日爆发的五四运动震惊 中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具有先迸思想的知识分子发 动了一场反对封建文化,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文化改革运动新文化运动。“新 文化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向着封建旧迂 腐的文化展开了猛烈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要拥护德先生一( d e m o c r a c y 民主) ,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飞礼法、贞节、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 ( s c i e n c e 科学) ,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 申报 1 9 2 9 年4 月1 4 日 4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 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新美术运动也活跃起 来。新美术运动触及美术领域许多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新青年杂志上首次 提出了“美术革命”。当时的美学家吕徵就此写信给新青年,( 李树声中国 美术通史一第十编1 9 8 8 年5 月第1 版1 6 页) “吕徵在信中说:姑就绘画一端 言之:自昔习画者,非文人即画工,雅俗过当,恒人莫由知所谓美焉。近年西画 东输,学校肄习,美育之说,渐渐流传,乃俗士惊利,无微不至,徒袭西画之皮 毛,一变而为艳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驯至今日,言绘画者,几莫不推商家 用为号召之仕女画为上。其自居为画家者,亦几无不以此类不合理之绘画为能。 ( 海上画工,唯此种画间能成巧,然其面目不别阴阳,四肢不成全体,则比比皆 是。盖美术解剖学,纯非所知也。至于画题,全从引起肉感设想,尤堪叹息。) 吕徵所反对的正是当时上海日益兴盛起来的有着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所谓新美 术。”2 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在回信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美术革命”的看法。 陈独秀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 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画 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中国画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 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自从学士派鄙薄院画,专重写意,不尚 肖物;这种风气,一倡于元末的倪、黄,再倡于明代的文、沈,到了清朝的三王 更是变本加厉,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我说王石谷画是倪黄文沈 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果。我家所藏和见过的王画,不下二百多件,内中有画题 的不到十分之一,大概都用那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复写古画,自 家创作的,简直可以说没有,这就是王派流在画界最大的恶影响。到后来的扬州 八怪,还有自由描写的天才,社会上却看不起他们,却要把王画当作画学正宗 象这样的画学正宗,象这样社会上盲目崇拜的偶象,若不打倒,实是输入写实主 义,改良中国画的最大障碍。” “如果稍作比较,可以发现陈独秀和吕徵在立论、角度、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吕氏集中攻击那些指导引入西画变形、扭曲的庸俗化倾向,而对中西古今传统取 一种比较公允客观的态度。陈氏则集中攻击传统文人画及其摹古派的代表人物, 1 李树声:中国美术通史一第十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第l j 扳1 5 页 2 李树声:中国美术通史一第十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第1 版1 6 页 而力主引入西方写实主义这其中不乏反映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即 在那个迫切引入西方知识以应付实用的时代,人们最容易接受旗帜鲜明地反叛传 统的口号,而对所引入的西方文化和所批判的传统文化缺乏或来不及深入的思 索”1 另一方面两人的观点也有共同之处,他们拥护美育,提倡写实精神以及创造 性,反对临摹仿制古画和庸俗仕女画的潮流。提倡新美术要在社会美育中发挥作 用,新美术也要吸收西画的写实精神。虽然他们的观点由于当时的文化背景而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主观上是希望通过吸取西画中的写实精神来达到改良中国 画坛风气,所谓“中体西用”可是正式由于这样的想法,却对西画的发展提供 了间接的动力 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写实的风格逐渐成为了主流。虽然当肘对于西画写实 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就是要写生实物,没有必要表现自己的风格。但是,写实 的实际意义更在于有助于激发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让艺术家认识到客观世界才 是艺术创作素材的来源。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也非常重视实物写生的作用,他说: “此后对于习画,余有两种希望,即多作实物写生及持之以恒二者是也。”2 蔡元 培认为“学中国画者,亦须采用西洋画布景写实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 景。又昔人学画,非文人名士任意涂写,即工匠技师刻画模仿。今吾辈学画, 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蹁守成见之 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3 ( 三) 陈旧的社会 中国的社会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束缚,加之明清两朝的闭关政策,和 外面的世界隔绝已久油画虽然传入我国时间很长,但是到民国初年为止都没有 在民间产生影响,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不知油画为何物。颜文粱在被徐悲 鸿推荐去法国学习之前已经自己摸索着学习油画。他以苏州某一肉铺为对象,用 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写生作品肉店。而第二天,肉铺老板却因病暴死家中, 于是店家不再让他继续作画,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绘画“作的怪可见,当时我 国民众对西方美术的陌生程度。 l 车超;中目早期油叠史,上鼻书叠出版杜2 年1 2 月第l 蕞栅曩 事树声:中胃羹术通史第十鳙 山东籁育出版杜1 9 鹅年5 月第1 l 爱1 7 页 蘩元培在西法研究会演说词绘学杂志第l 期1 9 2 0 年6 月 6 而刘海粟在创办美术学校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更是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一场 轩然大波。1 9 1 4 年刘海粟在自己创办的上海美专破天荒地首次开设了人体写生 课,虽然最初只聘到男孩为模特几1 9 1 7 年,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陈列人体 习作,而某女校校长看后便谩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 ”1 9 2 0 年7 月2 0 日,支g 海粟聘请到了女模陈晓君,裸体少女第一次出现在画室。然而, 世俗的议论却令刘海粟很失望,有人说:“上海出了三大文妖,一是提倡性知识 的张竞生,二是唱毛毛雨的黎锦晖,三是提倡一丝不挂的刘海粟。”更为严重的 是刘海粟听说江苏省教育会要禁止模特儿写生,于是t 9 2 5 年8 月2 2 日他给江苏 省教育会写了公开信,为模特儿申辩。上海市议员姜怀素读了刘海粟的信后,在 申报上发表了呈请当局严惩刘海粟的文章,刘海粟随即写文章反驳。不料, 上海总商会会长兼正俗社董事长朱葆三又向他发出责难,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 骂刘海粟”禽兽不如。一天夜里,上海美专的画室被流氓捣毁了。孙传芳对刘 海粟也甚为恼怒,当即下令通缉刘海粟。康有为多次去找他,劝刘海粟离开上海, 他却坚守在上海美专不离寸步。法国总领事认为刘海粟无罪,领事馆为了让孙传 芳下台阶,只好在报上刊登消息,说孙传芳严令各地禁止模特儿,前次刘海粟狡 辩,有犯尊严,已经自动停止了模特儿写生。除此之外,1 9 1 9 年响应蔡元培之 号召,在美专招收女生,这也开中国男女同校之先河。 这些由于陌生、缺乏了解认识而产生的敌意和误解必需消除,只有当人们都 认识了解了油画是什么样的事物后才能接受和欣赏这门艺术。而普及这种知识, 使人们对油画以及其他西方艺术认识,就需要完善艺术教育来达到。完善的艺术 教育体制,不但可以让愚昧的人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也能使那些爱好艺术, 学习西画的人得到发展的机会 ( 四) 变革中的教育 自维新变法以后,新式学堂开设师范类的图画手工,留洋学生也逐渐接触西 方的美术教育。这些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变革重要力量。在这种美术格局的 变革中,蔡元培无疑是一位奠基者和开拓者。虽然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 想,几经变化,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却仍就被大多数的美术教育家所接受。蔡 元培于1 9 1 6 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口号。如果 说,在辛亥革命以前,普通教育中虽然有图画课程,但偏重于实用目的。时间到 7 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期间,普通美术教育开始转向欣赏的美术课并提出了 “图画”教育向“美术”教育的转变。基于这种对于美术的认知,蔡元培进 一步为美术教育制定了有关的前景蓝图,原有实用功利的技术型的框架 被解除,而代之以中西融和的文化型的框架。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和时代。 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弛所指的西画长处,包括西洋画布置写 实之佳,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 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滋养料” 1 蔡元培的这一思想,体现在实际美术教育中形成了以写生为主的基本教育体系。 在这样的思想和背景下,一所所美术学校在南北各大城市建立起来。一些公 立的学堂里也适时的开设了美术的相关课程。1 9 1 1 年,乌始光、刘海粟、丁惊、 等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 9 2 0 年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1 9 2 1 年又改名为上海 美术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的美术专门院校。1 9 1 2 年4 月,浙江两级师范( 现为浙江大学) 开学复课,同年秋增设了高师图画手工专 科,学制为3 年,当时的教师有李淑同、樊羲臣等人在之后的几年里,以美术 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或者开有美术教育课程的学校大量涌现。1 9 1 5 年,国立北京 高等师范学校(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 开设了3 年制的手工图画科,教师有李毅士、 陈师曾、丁荫( 美国入) 等;1 9 1 5 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 开设了3 年制的图画手工科;1 9 1 8 年4 月,在蔡元培的推动下国立北京美术专 科学校(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 成立,郑锦出任首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 院校1 9 1 9 年的“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进行了较多改 革。教育界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潮。1 9 2 2 年9 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 通过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学制改革方案,新学制又被称为“壬戌学制”。 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壬戌学制几乎是当时美国学制的中国翻版。1 9 2 8 年3 月, 林枫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1 9 2 8 年4 月, 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张乃燕出任首任校长,教育学院开设了艺术科。 。五四”至抗战前的学校美术教育,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蔡元培先生 等一代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国的美术教育借鉴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美术教育中的 很多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计、工艺制作中 的一些新的理念都引进了当时中国的美术教育之中,普及了美术教育 1 事超:中蛋早期抽西史上毒书蕾出慧社2 0 0 4 年1 2 月第1 版幅翼 8 三勤工俭学与留学生 提到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就有必要来谈谈中国油画和西方的交流前面在文 章的开头,我已经谈到了油画由西方传入我过的过程,可谓历史久远,远在民国 建立之前,在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讨论了。而作为学习西方绘画的另外一个途径, 留学,在民国油画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早在清朝洋务运动后就开始派遣留学生,那时留洋学生以平民子弟为 主,学习专业也多以务实的技术为主,很少有人学习美术。甲午和日俄战争之后, 日益强大起来的日本成为我国师法西方技术而自强发展的榜样。此外,由于路途、 费用、语言、风俗相近等有利条件,清末留日学生的总数,最保守的估计也应由 5 万余人。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欧洲油画的国家,当时,西方现代主义涌进日本, 欧美各种现代艺术,像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以及野兽派等,在日本频频 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京美术学校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基地,在这些留学 生中也出现了一些学习西方美术的先行者。如李叔同。1 9 0 5 年( 光绪三十一年) 4 月东渡日本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习,从日本著名油画家黑田清辉学画,当时日 本报纸曾发表报导,刊登过李叔同的作品。1 9 1 0 年( 宣统二年) 毕业回国,初任 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图画教员。”车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都是他的 学生。 随着留学人数的逐渐增多,留学国外专门去学习美术的人数也开始多了起 来。而留学的目的地也由日本转向了更加遥远的欧洲,如英、法、德,也有少数 的去了美国。中国学生大规模涌向欧洲留学是在1 9 1 9 年勤工俭学运动之后。这 与当时的国内外的局势有很大关系。国内,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局势混乱, 国内的教育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学子们的要求,且学校少,多为私立学校,学习费 用高国内的就业局面也很糟糕,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既无法升学也不能就业。国 外,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教育发达,设施完善自不必多说,而由于 战争导致劳动力匮乏需要大量劳工这也为中国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市场。留学的 费用可以通过打工获得,这也使得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此外,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也积极推动勤工俭学的实施,并在国内开设了许 多留学的预备学校 1 中曩佛教协舍镰弘洼文物出版社l 钾4 年1 2 月第麓盯夏 9 具史料记载:“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帮助下, 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活。一般是首先被送入各地公学学习法语,或者暂时住在位于 巴黎近郊哥伦布华法教育会的布棚里,等候介绍工作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 技能和身体情况,有的先工后学,有的先学后工,有的边工边读。据1 9 2 0 年8 、 9 月份的调查:当时有4 4 0 人( 加上以前的有6 7 0 人) 进入7 0 多家工厂勤工,此 外还有作散工者以及从事其它事业者( 如学照相、裁缝,洗浆、电影,印刷、订 书、制图,油画等业) ,有6 7 0 多人( 加上以前的多达8 8 0 入) 进入巴黎及各地3 0 多所学校俭学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几乎遍及法国各主要地区”在这样的 情况下,巴黎美术学院成为当时来自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徐悲鸿、林风眠、潘玉 良、吴大羽、颜文梁等人都曾在那里学习 留学的生活是艰苦的,不过,他们出国留学是出于对油画的热爱和艺术的追 求,所以虽然生活艰辛但却成就了一批伟大的画家。 在廖静文女士回忆中有这么一段,“悲鸿以优异的成绩很快升入了油画班 但使他苦恼的是没有钱购买油画工具和颜料。于是只好又从十分贫乏的生活费用 中挤出钱来,每餐又只能以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充饥。这样,才逐渐积攒了一 笔钱。他第一次画油画人体,便受到弗拉盂的称赞,后来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当时,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下午都没有课,悲鸿便去一所私立的美术研究所画模特 儿这个研究所只要买门票便可以迸,每次门票是一个法郎回家时,悲鸿常绕 道去塞纳河畔,在那里的书摊上浏览书籍图片。他把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他 也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 马,如立马、饮马、奔马、群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九二一年春,巴黎举办 规模盛大的全国美术展览,陈列法国当代许多名家作品。开幕的那天。悲鸿从早 至晚流连在会场,仔细观摹、比较,从早晨至黄昏,竟未迸饮食。他完全忘记了 饥饿,直到走出会场,才发现外面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一阵凛烈的寒风向他袭 来,他打了一个寒战,由于没有大衣,他浑身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这时,他才 突然感到饥饿难忍,只好迎着风雪,急步往家走去途中,他忽然腹痛如绞,慌 忙停步靠在路边的墙上,才没有摔在雪地里。原来,由于饥饿和寒冷的袭击,他 的肠子激烈地痉挛起来,发生了强烈的痛楚”2 1 博长椽t 中目现代文化史略吉# 大学l i j 版社1 9 9 1 年1 1 月版躬翼 2 廖静文l 馀悲鸿的一生 中葺青年出版社1 9 昭年8 月版5 5 页 1 0 。从此,悲鸿患了终身未愈的肠痉挛病发时,激烈的疼痛使他难熬难忍, 面颊和嘴唇都因此失去血色,变成可怕的苍自,但他仍强迫自己作画。他曾在当 时所作的一幅素描上写道: 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乃痛不可支也。( 此 画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 ”1 当然,在外留学的生活固然辛苦,但是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在那些留 学生中,有很多人进入了法国一流的美术学院学习,被当时法国著名的画家收入 门下。而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法国艺术界的认可和接纳,很多作品入选法国的沙 龙或美展。 1 9 2 5 年,1 9 岁的庞薰锡去了法国。在巴黎他碰到一位相貌普通的老头儿。 老头子主动想教他雕塑,还为他准备好了雕塑的工具。可是学了不久,庞薰锡不 耐烦了,还是想去学画,最后离开了。多年以后庞薰锡才知道那位老人就是当时 于罗丹齐名的著名雕塑家波尔特尔常玉在巴黎生活过多年,并已经融入了法 国美术界,且小有名气,和毕加索等人是老朋友,毕加索还为常玉画过油画肖像, 她的作品多次入选沙龙美展。法国政府当时出版的 法国现代画家大字典也收 入了常玉的名字。另外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画家,朱沅芷,他的油画孔子也 入选法国独立沙龙展,且被定出当场最高价2 5 万法郎,并受到评论界关注。此 后,朱沅芷的作品与德安、莫迪里阿尼、巴斯珊等巴黎画派的艺术家的作品一起 入选了巴黎的秋季沙龙 “我国自辛亥革命前后至建国以前出国学习西画的画家,去欧美的有李铁 夫,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冯钢伯、方君壁,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 碧初、颜文操,常书鸿、常玉,吕斯白、陈士文、秦宣夫、吴作人,唐一禾、周 方白、林文铮、吴大羽、李风白、蔡威廉、方斡民,胡善余、赵无极、吕霞光、 吴冠中,刘文清,蒋仁等还有去日本、欧溯考察与学习西画的刘海粟。去日本 学习的李叔同、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余寄凡、王济远、关良、 许幸之、倪贻德、丰子恺、卫天霖、刘汝醴、俞成辉、王式廓等。”2 这些画家在 留学回国后,大多投身于刚刚起步的美术教育事业中。分别就教于各地的美术学 校,如林风眠主政的杭州艺专和刘海粟创办的上海艺专等。或者政府开办的大学, 如徐悲鸿任教的中央大学美术系这些画家不单传播了绘画的技术和理念,更是 1 廖薛文,棣悲鸿韵一生 中目青年出版社l 啊2 年8 月版5 5 页 2 季树声。中田夔术麓史第十编) 山东教育出版杜1 9 髓年5 月第1 版1 7 9 r ) 1 1 建立了中国的西画办学模式,为后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民国油画面貌 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到,油画传入我国的历史已久,在明清两代已经有了初 步的发展,在较小的范围里传播,并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融合。但由于种种原因 的限制没有形成气候,前文里简述过,这里不再重复。时间到了民国,在经历了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变革,无论是政治环境还 是文化氛围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接受着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和 新鲜事物,这为民国时期油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加之清朝末年和1 9 1 9 年 前后勤工俭学运动中留洋的学生,更是为油画在中国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 这种背景下,民国油画蓬勃发展。 ( 一) 绘画风格 民国时期,油画家大多是留过洋,或是师从留洋归来的画家。而由于留学的 国家不同,留学的时间不同,留学的经历的差异,使得当时的画坛出现的几种不 同的艺术风格。 一种是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风景、人物肖像和静物是重点选取描绘的对象。 代表画家为2 0 世纪初期至3 0 年代从欧洲留学回国的画家,如李铁夫、徐悲鸿、 颜文粱等人。“他们的代表性风格,正如颜文梁所说,就是透过对某一事物的 再现实现符合古典主义科学法则的真,没有真的就没有美,美就要附在 真实上面。”虽然当时的欧洲早已不再是古典主义绘画“独霸天下”印象主 义,表现主义等绘画风格日渐成熟,成为了新的热点然而上述那些当时留学欧 洲的画家,都进入了正统的美术学校学习,师从达昂等古典主义大师。在严格的 学院派教学体制下,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功底尤其是人体绘画,更是精妙。 以徐悲鸿为例,除了在学校里学习古典主义绘画的技法,他还去美术馆临摹了大 量的古典主义绘画作品。特别是在德国期间,更是整日泡在美术馆中临摹。在回 国后,这些画家又积极投身到美术教育中,在教授自身绘画技艺的同时,也建立 了中国教早的以静物写生,素描写生为基础的西画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影 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种是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中,形式构成、色彩造型是重点选 取对象代表画家主要是2 0 世纪初期至3 0 年代从欧洲留学回国的画家,如林风 1 事超i 中目早期油蕾史 上鼻书出版社卸舛年垤月第1 版4 1 9 荑 1 2 眠、吴大羽、方干民、庞薰锡等人。他们的风格把色彩作纬,线条作经,整 个的人生作材料,织成他花色繁多的梦,以纯物质的形和色,表现纯幻想的 精神境界:这是无声的音乐。形和色的和谐,章法的构成,它们本身是一种装饰 趣味,是纯粹绘画。”1 这一风格的画家与前面提到画家留学经历有所不同, 虽然他们受到了西方绘画教学的印象,但自身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林风眠在留 学之前曾学习过国画,他在法国学习绘画时最先就读于第戎美术学院,当时的院 长很尊重各学生自己民族艺术传统,并鼓励林风眠不要放弃自己民族的艺术。因 而,林风眠在学习油画的同时也抽出时间来练习国画。同时细心揣摩将西画与国 画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另一位画家庞薰鳎的经历比较独特,他自 幼对各种图案纹样很感兴趣,后来跟随一个俄国画家学习油画。到法国留学后曾 经试图报考巴黎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却因为是中国人而被拒绝。但是他并没有因 此放弃,开始自己学习研究工艺美术,并在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自己的工艺美术研 究 还有一种是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形式变形、主观色彩是重点选取对象,代 表画家为2 0 世纪初期至3 0 年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画家,如陈抱一,倪贻德、丁 衍庸、关紫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