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隋书》数量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隋书》数量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隋书》数量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隋书》数量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隋书》数量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i -l ;li oi ;i l l a m l 鼍! ! 曼鼍曼曼 隋书数量词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汉语史 指导教师:张显成研究生:钱闾建 摘要 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关于它的历史情况,我们现在知道的还很不够。本 文选取隋书中的数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我们建立科学的汉语数量词 发展史做一点工作,同时能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本文采用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分析隋书中每个数量词的 使用情况并与前代数量词的使用做了一定的比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 简述选择隋书为研究对象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目前数量词研究现状进 行了简单回顾。第二章,隋书中的自然单位量词研究,统计得出隋书中共 有自然单位量词7 0 个,其中个体单位量词5 7 个,集体单位量词1 3 个。第三章, 隋书的借用单位量词和制度单位量词研究,其中借用量词有1 0 个,制度单位 量词有4 2 个。对制度单位在进行细分,得出度量衡单位量词有3 8 个,面积单位 量词和货币单位量词各有2 个。第四章,隋书的动量词及其量词总表,隋书 中共有动量词6 个,分别列出了隋书的物量词表和动量词表并做了相关总结。 第五章,隋书的数词及称数法研究,对隋书中数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简单 概括,并对称数法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列举。 最后是小结,是就对隋书中数量词研究的概括进行总结。 关键词:隋书量词数词研究 两南大学硕+ 学何论文 t h e s t u d y o fc l a s s i f i e rw o r d si ns u is h u m a j o r :c h i n e s eh s t o r y g r a d u a t e :q i a nl v - j i a nt u t o r :z h a n gx i a n c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c l a s s i f i e rm e a s u r ew o r di so n e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c h i n e s e u pt on o w , w ek n o w n o te n o u g ha b o u ti t s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t a k e st h ec l a s s i f i e rm e a s u r ew o r d si ns u is h ua s 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t h a ti sb e c a u s ew et od os o m e w o r kf o r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o fc l a s s i f i e rm e a s u r ew o r d ,a n da l s op r o v i d es o m en e wm a t e r i a lf o r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a ts o m el e n g t h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c l a s s i f i e rm e a s u r ew o r d si n s u is h ub yt h em e a n so fc o m b i n gs y n c h r o n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d i a c h r o n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 t h e s i si sm a d eu po ff i v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o fs u is h ua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a n dg i v e sad e f i n i t i o no fm e a s u e r w o r d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u u r e n tr e s e a r c h e sa b o u tc h i n e s em a e s u e i w o r d s c h a p t e r t w o ,s u r v e y st h ec l a s s i f i e ri ns u is h ug e n e r a l l ya n dc o u n t su pt h et o a ln u m b e ro f c l a s s i f i e ri ns u fs h ut h a ti n c l u d e s7 0n o u c l a s s i f i e r i nt h e7 0 i ti n c l u d e s5 7g et i c l a s s i f i e r , 13 j it ic l a s s i f i e r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b o r r o w i n gu n i ta n ds y s t e mu n i tc l a s s i f i e r r e s e a r c ho fs u is h u t h e r ei slo b o r r o w i n gu n i t - c l a s s i f i e ra n d4 2s y s t e mu n i t c l a s s i f i e r c h a p t e rf o u l t h ev e r b c l a s s i f i e r sa n dt h et h ec l a s s i f i e rm a s t e rl i s to fs u is h u t h e r ea r e6 v e r b c l a s s i f i e r si ns u is h u c h a p t e rf i v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n u m e r a la n dc a l l st h en u m b e rl a w i nt h ee n d ,a c o n c l u s i o ni sd r a wa b o u tt h ef e a s u r e so ft h em e a s u r ew o r d si ns u f 鼢“ k e yw o r d s :s u is h uq u a n t i f i e r s n u m e r a lr e s e a r c h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纨专笥也 签字目期: 妒歹年 f ,月,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瓴i 峨也。导师签名群星饯 签字日期:矿彳年,月,& 日签字日期:炒7 年e 1 月,l 日 第二章隋节的自然单位量词研究 曼皇皇! ! ! ! ! 鼍! 鼍! 曼! 皂! ! 曼曼曼! ! ! i;i 窟! ! ! ! 曼! 曼曼皇曼晕! 曼! ! 曼! 曼曼曼曼! 曼皇曼曼曼! 曼詈曼曼曼鼍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三否i 匕 第一节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隋书简介 隋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 从唐朝廷命使臣编撰到成书历经数十年,其“纪传一和“志都成于众手,到宋 朝初年,所题撰修人姓名已很不一致。一o 二四年( 宋天圣二年) 刊刻隋书时, “纪传 部分题魏征撰,“志 的部分题长孙无忌撰,遂为后来各本所沿袭。 两唐书的经籍、 艺文志著录的隋史专著有多种,但后来都已失 传,只有这部隋书流传下来。尤其是隋书十志,记载了梁、陈、北齐、 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但记述范围有时概括整个南北朝时期,甚至追溯到汉 魏。如: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按官品占有劳动力的等级制度、课役制度 以及当时的货币制度;刑法志记载了梁以来律书的编定和“皇家”立法毁法 的情况;地理志大体按照隋朝的行政区划,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制沿革, 值得注意的是保存了当时经济史和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如关于汉魏以来度量衡 制度演变的记载,是经济史上的重要资料。律历志和蔓天文志,对南北朝 以来天文历法上的成就,作了总结性的叙述; 音乐志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国内 各地区以及国内外乐舞艺术交流的情况;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 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以外,还附载了一些已经亡佚的书,并 论述学术的源流。其所采用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直至清代乃至今天都 相沿未变。因此隋书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隋朝的历史,是一部重要的史 奎盔 布日0 本文采用中华书局出版的隋书为研究材料。回 二、隋书数量词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关于汉语量词研究的意义,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认为深 入研究汉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汉语量词历史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汉语史知识,利于构建客观的汉语史体 系。 。魏征、长孙无忌:隋书,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两南大学硕十学1 1 i ) = 论文 曼曼鼍ii i i ;i 鼍曼曼! ! ! 鼍! ! ! ! ! ! ! ! ! ! ! ! 曼! ! ! ! ! ! ! 皇曼曼曼! ! 曼! 皇! ! ! ! 曼曼! ! ! ! 皇! ! ! ! ! 鼍 2 汉语量词历史研究对于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任何语言的研 究都不能缺乏历史基础,如果仅从平面上和表面上来观察、理解语言和材料,往 往是不能深入甚至是不正确的。 3 汉语量词历史研究对于汉语量词发展前途的展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 用。但是想对量词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的研究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这首先需 要对专书、专题、断代及某些量词的发展进行部分研究,只有通过这样的积累才 有可能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量词发展史。就古汉语量词的研究而言,虽然已经有不 少专书、专题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建立科学的量词史还远远不够。为了深入地 研究汉语史,仍然需要重视对专书的研究。隋书记述的史实涉及梁、陈、北齐、 北周、隋等各朝史,范围广泛、语料丰富、词汇量大,真实地反映了隋、唐初期 的语言面貌,在汉语史研究上也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隋书 的研究只局限于对某一志的考证、勘误、辩证以及思想史方面的价值,从语言层 面进行系统研究基本没有,因而我们以隋书的数量词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其数 量词的语言面貌,为隋书的语言系统研究填补空白。 汉语量词体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初步成熟,而隋唐时期不仅继承了魏晋 时期的量词体系,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又对以后各个时期的量词 状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隋书量词的研究,试图概括出在隋书 里出现的量词及其特点,填补对隋书进行专书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了解隋、 唐初期量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搞好整个隋唐时期量词研究,考察汉语史各个时期量 词间的传承关系,进而建立科学的汉语量词史方面的研究提供准确的材料和依据。 本文对隋书数量词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对隋书的量词进行穷尽性统 计,对量词做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建立起该书的量词系统。然后,在全式地描写 基础上,把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研究 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力图将该书的量词从汉语史的发展角度作一恰当的历史定位, 展现隋、初唐时期量词特点。 第二节量词的界定及研究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独特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早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存在, 如殷墟卜辞中的度量衡量词“升、集体量词“朋 等。但是对量词的认定及其定 名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量词因此成为是语法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量词名称的界定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量词的研究。而且人们的认 识角度又不同,标准不一,因而很难把量词从复杂、繁复的语言现象中划分出来, 2 第二章隋书的自然单位母词研究 很难一次到位地给予量词以准确定名、定位。”叫因此,对“量词”的定名经历了 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第一部系统的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专著马氏文通在描述量词的时候说:“故 凡物之公名有别称以计数者,如车乘马匹之类必先之。”即视量词为“计数之别称”。 从黎锦熙开始给出量词的定义:“量词就是表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 来作计数的事物之单位。 之后吕叔湘先生把量词作为了名词的一个附类,称它 为“副名词,又称为单位词或量词。固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称量词 为“单位词”:陈望道称量词为“计标 ;张志公把量词和数词合称提出了“数 量词 的概念 ;高名凯称量词为“数位词 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丁声树 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才真正确立了量词独立的词类地位,“量词通常用在指 示代词或数词的后面,名词的前面。 到“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 简述明确 规定了量词的定义:“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是量词。量词有两种:计算 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行为动作的是动量词。 四 由于学者们为量词提出了诸多不同的名称,直至5 0 年代,量词只得以最后定 名,7 0 年代以后才被普遍接受,对量词的研究也才逐渐全面深入地展开。 二、量词研究综述 “在上半世纪,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是泛时的文言语法,而下半世纪古 汉语语法研究转向以汉语语法史为主,这个转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大飞 跃。 2 0 世纪5 0 年代以前的量词研究是以泛时研究为主的,主要集中在对量词本 身的认识,而真正的古代汉语的量词研究则是从5 0 年代开始的。 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古汉语量词研究空前繁荣,主要以传世文献的专著、专 题研究为主。以先秦两汉时期的专书为研究对象的有:李佐丰的 量词的 分类、刘利的 称数法、刘兴均的 物量词初探、何乐士的 的数量词等。对魏晋中古汉语量词的研究成果有庄正容的 中 的称数法等。 专题研究的成果有:赵中方的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发展、唐五代宋元集体 量词的发展和白冰的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唐珏明古汉语动量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 0 0 0 年 圆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 黎锦熙新着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 固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张志公:语法和语法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0 年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 r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载张j 恙公主编语法和语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5 7 年 学严修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_ m i i i 曼! ! 曼! 皇曼! ! ! 曼! 曼 表示法探源、吴伯方关于汉语动量词的起源和王绍新的从几个例词看唐代 动量词的发展等。其中名量词的“个体量词 和“集体量词研究的比较多, 动量词出现的比较晚,在数量上也比名量词少一些,因而对其的研究相对薄弱。 近年来,不少硕博论文选择了专书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近代汉语量词的关 注也多了起来。以上古和中古汉语量词为研究对象的有: 的量词研 究、 量词研究、 量词研究等。以近代汉语量词为研究对象 的有: 量词研究、 量词研究、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 和明代文献的量词、 量词研究、 量词研 究等。 还出现了一些断代量词研究的论文,如:唐五代量词研究、元代量词研究、 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彭文芳的元代量词研究等。 除了传世文献之外,出土文献的量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徐正考的 汉代铜器铭文中的数量词、陈练军的 :居延汉简量词研究、苏砀的敦煌契 约中的量词等。 三、量词的分类 关于量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有两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这其中的 多分法就相当于两分法和三分法里的量词再分类。 “= 分法疗,如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中将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 词 。“三分法,如黎锦熙、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将量词分为“名量词 、“动 量词 、“形量词 等。多分法,如朱德熙在语法讲义把量词分为7 类:个体 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和动量词。其中动量词 又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名词和重复动词。 总之,关于量词小类的划分至今仍然不能达成共识,各位专家、学者所持的 标准不同、角度各异,所以再分类时所划分出来的小类也各有千秋,即使某些划 分出来的小类在名称上有相同之处,但是这其中包括的具体的量词也参差不齐, 量词内部的再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量词研究从目前语言学界来看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权威的分类法可以让大家达成共识,也由此可见,量词的再分类问题仍是 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在参考各家分类的基础上,将隋书的量词总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 大类。物量词数量繁多,因而将其又分为自然单位量词、借用单位量词、制度单 位量词三类。根据自然单位量词所称量事物的多少,又将其细分为个体单位量词、 集体单位量词。根据制度单位量词适用对象及其语义特点,也将其细分为度量衡 单位量词、面积单位量词、货币单位量词三类。 4 第二章隋- t l ;, 的自然单位量词研究 第二章隋书自然单位量词研究 量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划分标准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而对于量词 的分类,前人及时贤见仁见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的学者持二分法, 把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有的持三分法,把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和形量 词;也有分类更细致的,如物量词、动量词、动量词、形量词、时量词等。 我们通过对隋书量词的实际考察,并在分类统计时参考各家观点,将隋 书中的量词分为物量词、动量词两大类。物量词是量词中占有比例最大的量词 词类,是计数事物数量的范畴,与其他量词词类相比其数量繁多,因而其内部又 可分为自然单位量词、借用单位量词和制度单位量词三类。其中自然单位量词是 汉语及汉藏语系诸语言所特有的,借用单位量词和制度单位量词在世界诸多语言 中都存在,因而研究自然单位量词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自然单位,根据其所称量事物的多少,又可以分个 体单位量词和集体单位量词两大类。 本文对隋书中的量词作如下的分类: 量词 动量词 第一节个体单位量词 个体单位量词是表示单数个体的量词,是相对于集合量而言的。隋书中 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 未刊稿) 词 词 词 量 词 词 量 量 位 量 量 位 位 单 位 位 单 单 衡 单 单 体 体 量 积 币 个 集 度 面 货 广。,1厂。j、。l 词 词 词 量 量 量 位 位 位 单 单 单 然 用 度 自 借 制 厂,0,j、 同 邑里 物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个体量词数量较多共有5 9 个,有些个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为了行文方便及比 较分析,我们特将它们分组讨论。分组的标准,或按“以义系联”,或按语源,依 类相从,随宜汇集,以期更好的展现量词的特点。 第一组枚、个 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把“枚和“个”称作“泛用陪 伴量词 ,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这两个。这两个量词的“适应能力很强,除 了极少数的对象外,几乎无所不能适应”,但两者相比较而言,“个的使用频率、 适用范围还远远不及枚,但它更富有生命力”。隋书中“枚”的使用频率 就高于“个”,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个 此时还没有得到更大发展。 1 枚 “枚 的本义是“树干 ,说文木部:“枚,斡也。一后引申为计数的工具。 它的量词用法,产生于两汉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枚”作为量词的用法得到了 空前的大发展,“除了抽象名词及个别事物他还不习惯搭配外,几乎是无所不可适 应的。隋书中“枚共2 5 例。 ( 1 ) 又班五条诏书于诸州郡国使人,写以诏牍一枚,长二尺五寸,广一尺三 寸,亦以雌黄涂饰,上写诏书。( 志第四礼仪志四) ( 2 ) 负策四廉,积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策也。( 志第十一律历志上) ( 3 ) 诸王、三公、仪同、尚书令、五等开国、太妃、妃、公主恭拜册,轴一 枚,长二尺,以白练衣之。用竹简十二枚,六枚与轴等,六枚长尺二寸。( 志第 四礼仪志四) 以上“枚”主要量“牍、竹简、策 ,这一用法继承了南北朝时期“枚”的主 要用法。 ( 4 ) 汉兴,加应钟,故十六枚而在一虞。( y d 传第三刘防传) ( 5 ) 玉律一口萧,余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 志第十一律历志上) ( 6 ) 又据汉成帝时,犍为水滨得石磬十六枚,此皆悬八之义也。( 志第十音 乐志下) ( 7 ) 遇平江右,得陈氏律管十有二枚,并以付弘。( 志第十一律历志上) 以上“枚 量乐器“应钟、夹钟、石磬 ,这种用法在南北朝时少用。 其他用例主要量日用什物、首饰等。如: ( 8 ) 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 列传第一后妃传) ( 9 ) 于时卫士皆佩火燧,勇因令匠者造数千枚,欲以分赐左右。( 列传第十文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6 第二章隋书的臼然单位晕词研究 1 1i 四子传) ( 1 0 ) 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日增其美。( 列 传第三十八梁彦光传) ( 1 1 ) 方入其都,获其庙主十八枚,皆铸金为之,盖其有国十八叶矣。( 列传 四十七林邑国) ( 1 2 ) 东观书:“诏赐邓遵兽头鏊囊一枚。一( 志第七礼仪志七) ( 1 3 ) 先遣人送金盘,贮香花并镜镊,金合二枚,贮香油,金瓶八枚,贮香水, 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盥洗。( 列传四十七赤土国) ( 1 4 ) 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 志第七礼 仪志七) 还有一例用来量“人,这种用法早在南北朝时已见。刘世儒先生认为南北 朝时期所量“人,实际是已经“物化 的人,即已经是器物了。而我们认为此 处的“枚量的是现实中的人。 ( 1 5 ) 有云如立人五枚,或如三牛,边城围。( 志十六天文志下) 2 个 个,说文竹部:“个,竹枚也,从竹,固声。 本义是“竹干”,由此引申 表示称量“竹子 的量词,并迅速泛化可以称量其它事物,成为汉语中的泛用量 词。“个”在先秦两汉时己经成为量词,当时主要的适用范围是用于量“物”;发 展到南北朝时期,适用范围有所增加,可以用于量“人;唐五代时期,量词“个 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所量事物及使用频率都有所增加,而且产生了一些新用法具 备了完全成熟的形态。但就隋书中来讲,“个一还停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 法上。隋书中仅1 例且只量“日一: ( 1 6 ) 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个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 ( 列传第四十九西突厥) 第二组树、株、本、枝、支、根 我们把“树、株、本、枝、支作为一组讨论,是因为它们都与树有关,或 是由表示树的某一部分的词引申而来,故汇为一组。 3 树 说文木部:“树,生植之总名。其本义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引申作量词 相当于“株、颗”。在汉代这是个通行的量词,但到南北朝时开始衰退,但还没有 被淘汰。隋书中共9 例。 ( 1 7 ) 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 一品命妇,并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 7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子夫人,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已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 树。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树。( 志第七礼仪志七) ( 1 8 ) 二钿,小花聒十二树,并两博鬓。( 志第七礼仪志七) ( 1 9 ) 鞠衣,黄罗为质,织成领袖, 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树 作量词, 小花十二树。( 志第七礼仪志七) 主要量具体的现实的植物,而隋书 中的这9 例都是量象花的首饰,其范围似乎比单纯量植物的用法有所虚化、有所 扩大。 4 株 说文木部:“株,木根也。魏晋时己常用来量草木,因为草木是有根的。 刘世儒说:“从用法上看,它虽然也有引申用法,但始终没有超出植物这个范 围而向外扩展一步;在南北朝如此,在后来也仍然如此。隋书中的2 例也主 要是量植物。 ( 2 0 ) 河间杨柳四株无故黄落,既而花叶复生。( 帝纪第二高祖下) ( 2 1 ) 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围之合拱,枝叶郁茂,冬夏恒青。( 列传第三 十七纽回传) 5 本 说文木部:“木下日本。 魏晋时“本 因其“根”产生量植物的用法, 还出现了新兴用法用来量书籍,但量植物是其主要最广泛的用法。唐五代时期, “本 称量书籍文献的用法才真正具备了比较完善的陪伴功能。隋书中“本 仅1 例,还是量植物“人参 ,没有出现量书籍的用例。 ( 2 2 ) 高祖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所,但 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 志十八五行志下) 6 枝 说文木部:“木别生枝也。 枝的本义是“树枝 ,“枝 作为量词量条状 物,由其“树枝”义引申而来。“枝在南北朝时期用于称量植物和条状物,唐五 代时称量条状物的用法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虽隋书中只有1 例,可是用来 量“箭 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是未曾有的。 ( 2 3 ) 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枝以赐射匮,因谓之日:“此事宜速,使疾如箭也。 ( 列传第四十九西突厥) 7 支 说文支部:“去竹之支也,从手持半竹。 徐笺:“支,枝古今字,干支 犹斡枝也。即“支”也就是“枝。但作为量词,“支和“枝 不同。“枝作 量词,同“枝条”义联系紧密词义较具体;“支打作量词由开始的量杆状物“笔 ,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8 第二章隋体的自然单位胃词研究 _ 一m 一;= m ; i i i 。一i i i 一一m l l m m m m m 曼! 曼曼! ! 曼曼基皇曼曼! 鼍曼 到后来量“队伍 、“歌曲”等,经过层层引申同本义联系相去渐远。隋书中仅 1 例,用来量“国家一,与本义相差甚远。 ( 2 4 ) 又东至一支国,又至竹斯国,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 疑不能明也。( 列传四十六倭国) 8 根 说文木部:“根,木株也。 “根本义为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 分。魏晋时“根 量植物己很常见,因为植物是有根的,其中又以木本植物为常。 唐五代“根 开始计量形似根的细长物,但并不常见。隋书中仅1 例,也是 用来量植物。 ( 2 5 ) 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 志十九食货志) 第三组乘1 、两、艘 “乘”、“两 是量车的自然单位量词,“艘”是量船的专用单位量词,车、船 同属交通工具,所以将“乘”、“两黟、“艘 汇为一组讨论。 9 乘。 “乘 是个很古老的量词,先秦己有量词用法。开始时属于“综合称量法”, 即一车四马为一乘,后来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这一用法逐渐泛化,对驾车的马 的数量要求不再严格,后来则甚至可以不再包括驾车的马,只是称量“车刀。当时 常用于兵车,后来逐渐一般化了可以量其他的车。隋书中“乘有3 3 例,所 量范围远远超出了兵车。 ( 2 5 ) 受降使者一人,给二马轺车一乘,白兽幡及节各一,骑吏三人,车辐 白从十二人。( 志第三礼仪志三) ( 2 6 ) 犊车,案魏武书,赠杨彪七香车二乘,用牛驾之。 ( 志第五礼 仪志五) ( 2 7 ) 画轮车,一乘,驾牛。( 志第五礼仪志五) ( 2 8 ) 副车,案蔡邕独断,五辂之外,乃复设五色安车、立车各一乘, 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 ( 志第五礼仪志五) ( 2 9 ) 属车,案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为八十一乘。 ( 志第五礼仪志五) ( 3 0 ) 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 以益文物。( 列传三十三阎毗传) ( 3 1 ) 臣初定数,共宇文恺参详故实,据汉胡伯始、 乘,此起于秦,遂为后式。( y u 传三十三阎毗传) ( 3 2 ) 帝复令稠造戎车万乘,钩陈八百连,帝善之, 蔡邕等议,属车八十一 以稠守太府卿。( 列传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曼曼! 曼! 皇苎! ! ! 曼曼! ! ! 曼! 曼! 。;i 一 i i ! 苎曼曼! 皇! 皇曼! ! ! ! ! 曼! ! 寰! 竺曼曼! 曼 三十三何稠传) ( 3 3 ) 西汉武帝,每上甘泉,则列卤簿,车千乘,骑万匹。( 志第七礼仪 志七) 1 0 两 正字通车部:“辆,通作两。 汉书注:“车一乘日一两, 因为车有两 轮,“两 就可以引申用来计量车了。“两”即“辆 ,先秦简帛中已见虽然很罕见 但也说明先秦时已出现“两 量车的用法。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金布 律7 2 :“十人,车牛一两( 辆) ,见牛者一人。”就一般的史料来看,“两 分化 作辆大约是在六朝时期,水经注卷1 6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 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 隋书中有2 例,分别量“辎重和“车牛( 牛车) 。 ( 3 4 ) 于是简精兵,倍道而进,贼果无备,击大破之,斩数万级,获辎重三千 两。( 列传第三十六张须陀传) ( 3 5 ) 行至徐州,水路不通,复夺人车牛,得二千两,并载宫人珍宝。( 列传 第五十宇文化及传) 1 1 艘 说文舟部:“船,舟也。刀“艘 的本义就是“船 ,引申为量词就专以用 于“船 为限。隋书中有7 例,也主要是量“船、“舰 、“舶等。 ( 3 6 ) 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氟、黄 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帝纪第三炀帝上) ( 3 7 ) 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欣以青龙百馀艘、屯兵数千人守狼尾滩,以遏军路。 ( 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 3 8 ) 浙江贼帅高智慧自号东扬州刺史,船舰千艘,屯据要害,兵甚劲。( 列 传第十三杨素传) ( 3 9 ) 军至南陵,贼屯据江岸,彦遣仪同樊子盖率精兵击破其栅,获船六百馀 艘。( 列传第二十杜彦传) ( 4 0 ) 其王遣婆罗门鸠摩罗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以乐隋使,进金锁以 缆骏船。( 列传四十七赤土国) 第四组口、头、匹、骑 “口 最早用作“人 的个体单位量词,后来用法逐渐泛化,可以称量其它有 口的动物或器物,此后词义进一步虚化,没有口的器物如“刀 等,也可以适用 了;“头 用作量词时,一般不用于人,往往用于牲畜、鱼类或昆虫,犹匹、祗、 尾等;“匹 则主要是量“马的,有时候也可以量其它动物,和“头的适用范 。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 未刊稿) l o 第二章隋忙的自然单位蕈词研究 围有交叉,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明确了二者的界限:“骑 作为量词 表示“一人一马 ,但此后也可以仅称量“马”;这四个量词适用范围均有交错, 汇为一组。 1 2 口 就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本义就是“人的口,后来泛指“动 物吃东西、发声的器官 。量词用法便由表动物体一部分的“口一发展而来,“口” 用来量人出现很早。孟子梁惠王上:“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魏晋时己广泛 计量人或动物,由此引申广泛用于很多有“口儿的器物甚至没有口的器物。隋 书中共有7 3 例,主要用于量人“奴婢”、“俘虏,量动物“羊”。量“人”用例 最多: ( 4 1 ) 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列传第二十七王韶传) ( 4 2 ) 逐北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 列传第二十八刘权传) ( 4 3 ) 五月己丑,突厥男女九万口来降。( 帝纪第二高祖下) ( 4 4 ) 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颁赐百 官。( 帝纪第三炀帝上) ( 4 5 ) 唐公破甄翟兄于西河,掳男女数千口。( 帝纪第四炀帝下) ( 4 6 ) 伏允遁逃,部落来降者十万余口。 ( 列传四十八吐谷浑) 其次是量动物,主要是“羊: ( 4 7 ) 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双,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志第四礼仪四) ( 4 8 ) 拜素子玄奖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实以金钱,缣三千段,马 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宅一区。( 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 4 9 ) 于是拜安、葱俱为柱国,赐缣各五千匹,马百匹,羊千口。 ( 列传第十 五李安传) 除了量动物“羊外,还有一例量“马”。 ( 5 0 ) 其年,弼又率兵从梁士彦攻拔寿阳,寻改封安乐县公,增邑六百户,赐 物六百段,加以口马。( 列传第二十一宇文弼) 用来量有口的器物仅一例。 ( 5 1 ) 玉律一口萧,余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 志第十一律历上) 1 3 头 说文页部:“头,首也。 “头本义是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 分,引申为量词,是用部分代整体的方法,但一般不用于人,往往用于牲畜、鱼 类或昆虫,犹匹、只、尾等。隋书中量词“头 有1 5 例,所量对象也没超出 马、牛、羊、驴、驼、象、鹿、鱼、六畜的范围。 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 未刊稿) 1 1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 5 2 ) 后从帝平齐,以功拜上仪同,封武威县公,邑千五百户,赐物千五百段, 奴婢百五十口,马牛羊千余头,拜司州总管司录。( 列传第二十一宇文弼) ( 5 3 ) 义臣自以兵少,悉取军中牛驴,得数千头,复令兵数百人,人持一鼓, 潜驱之涧谷间,出其不意。( 列传第二十八杨义臣传) ( 5 4 ) 明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羊二万口,驼、牛各五百头。 ( 列传第四十九突厥国) ( 5 5 ) 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尤贫者,令往关东就食。( 志第十九食货志) ( 5 6 ) 其日未时,那邪迦又将象二头,持孔雀盖以迎使人,并致金花、金盘以 藉诏函。( 列传四十七赤土国) ( 5 7 ) 每日以驼五头、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尽。( 列传四 十八曹国) ( 5 8 ) 沙钵略一日手杀鹿十八头,赍尾舌以献。( 列传第四十九突厥国) ( 5 9 ) 每有婚媾,令媒者赍金银钏、酒二壶、鱼数头至女家。( 列传四十七林 邑国) ( 6 0 ) 晟追之,斩首千馀级,俘百馀口,六畜数千头。( 列传第十六长孙晟 传) 1 4 匹t 说文 部:“匹,四丈也。 “匹 用作量祠出现很早,尚害文侯之 命:“用簧雨租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廑弓一,廑矢百,局四匹。 雕然主 要是量“属 的,但它的逋用麓圉其寅也很宽泛,除了属以外的其他勤物往往也 可以用柬稻量如左傅襄公二年溉“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衔以索局牛皆百匹o 隋书中共有量词“匹。一6 4 例,都是用来量马。 ( 6 1 ) 摄图见庆则,赠马千匹。,又以女妻之。( 列传第五虞庆则传) ( 6 2 ) 于是赐马二匹。,钱十余万。( 列传第六苏夔传) ( 6 3 ) 武成览颂善之,赐名马一匹。( 列传第七李德林传) ( 6 4 ) 窃闻公家马数万匹。,勇忝备位太子,有马千匹,乃是反乎? ( 列传第 十文四子传) ( 6 5 ) 蜀王秀之镇益州也,朝廷盛选纲纪,以异方直,拜益州总管长史,赐钱 二十万、缣三百匹、马五十匹。而遣之。 ( 列传第十一杨异传) ( 6 6 ) 仁寿初,代高颍为尚书左仆射,赐良马百匹。,牝马二百匹。,奴婢百口。 ( 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 6 7 ) 后从帝平齐,以战功,赐马二十匹。,绵绢六百段,封平阳县男,迁司 水大夫。( 列传第十五郭荣传) 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 未刊稿) 1 2 第二章隋书f | 勺臼然单位晕词硼f 多芒 ( 6 8 ) 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 列传第二十一张 衡传) ( 6 9 ) 敕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卑马二十匹。( 列传第二十三许善 心传) ( 7 0 ) 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 列传第三十八辛公义传) 1 5 骑 说文马部:“骑,跨马也。 本义是动词“骑马义,引申为量词表示“一 人一马 。刘世儒先生称之为“综合称量法 ,即量词本身附带了名词部分的意 义。班固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纭。”隋书中有2 7 例。 ( 7 1 ) 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 帝纪第四炀帝下) ( 7 2 ) 忻以五百骑袭之,斩获略尽。( 列传第五宇文忻传) ( 7 3 ) 将从其宅诣德林赴吊,相去十余里,从者数十骑,稍稍减留。比至德林 门,才余五骑,云不得令李生怪人曛灼。( 列传第七李德林传) ( 7 4 ) 染干与晟独以五骑逼夜南走,至旦,行百馀里,收得数百骑。( 列传第 十六长孙晟传) ( 7 5 ) 突厥数万骑来掩之,昱力战累日,众寡不敌,竞为虏所败,亡失数千人, 杀虏亦过当。( 列传第十八冯昱传) ( 7 6 ) 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 列传第二十九沈光传) ( 7 7 ) 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 列传第三十六张须陀传) 第五组所、区( 堰) “所、搿区 ( 堰) 都可以称量建筑物,故列为一组。 1 6 所 说文斤部:“所,伐木声也。段玉裁注:“伐木声乃此字本义。用为处所 者,假借为处字也。 “所 用作量词来源于处所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 引三苍:“听,处也。汉代“所”已广泛计量各类建筑和池、井等自然、半自 然状态物,因为它们都有处所可言。隋书中有量词“所9 例,但更多的是量 建筑物。 ( 7 8 ) 是月,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 帝纪第二高祖下) ( 7 9 ) 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立道场一所。( 帝纪第四炀帝 下) 。 ( 8 0 ) 及上还京,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 列传第六高颍 传) 国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 两南大学硕十学佗论文 ( 8 1 ) 既仁寿间,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 列传第四 十儒林传) ( 8 2 ) 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 志第十九食货志) ( 8 3 ) 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置博士五人,从五品,学生七十二人。( 志 第二十二百官志中) ( 8 4 ) 光武中兴,承王莽之余弊,兵戈不戢,饥疫荐臻,率土遗黎,十才一二, 乃并省郡县,四百余所。( 志第二十四地理志上) ( 8 5 ) 国西南人岛居者十五所,皆有城邑。( 列传四十六百济国) 1 7 区( 堰) 玉篇亡部:“区,域也。由区域义引申表示建筑物的单位量词,汉代已 见,如汉书扬雄传上:“有田一堰,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隋书 中有4 例。 ( 8 6 ) 蚕宫,方九十步,墙高一丈五尺,被以棘。其中起蚕室二十七口,别殿 一区。( 志第二礼仪志二) ( 8 7 ) 大业元年,迁尚书令,赐东京甲第一区,物二千段。寻拜太子太师,馀 官如故。( 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 8 8 ) 赐宅一区,水田十顷,并奴婢牛羊什物等。( 列传第四十三庾季才传) “堰 作量词同“区 ,犹间、所,用于量房屋、住宅。隋书中仅1 例, 用来量“市店 。 ( 8 9 ) 德林乃奏取逆人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堰为王谦宅替。( 列传第七李 德林传) 第六组卷、部、篇、首。、章、帙、纸 “卷”、“部 、“篇”、“首 、“章”、“帙 、都可以用来称量书籍或文学作品, “纸 也可以量文书、诗赋,都是书写的结果。虽然使用频率有高有低、所量范 围有大有小,但为了方便比较分析我们也将它们汇为一组。 1 8 卷 说文 部:“卷,郊曲也。从p ,尖声。本义是膝曲,即大小腿相连关 节的后部,引申为动词“弯曲,辗转引申为动词“卷义。用作量词是因为上古 的简帛文献都是可以卷起来的,由此引申用作表示书籍一部的单位量词。因为隋 书中有专门的经籍志来介绍当时的书籍情况,因而隋书中量词“卷 很多,有1 9 8 6 例。 ( 9 0 ) 弘因奏征学者,撰仪礼百卷。( 志第三礼仪志三) 1 4 第二章隋节的自然单位量词研究 ( 9 1 ) 晋太元中,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执经一卷,以代手版。( 志 第六礼仪志六) ( 9 2 ) 五年,敕令撰录作相时文翰,勒成五卷,谓之霸朝杂集。( 列传第 七李德林传) ( 9 3 ) 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 ( 列传第十文四子传) ( 9 4 ) 及东夏初平,获其经史,四部重杂,三万余卷。所益旧书,五千而已。 今御书单本,合一万五千余卷,部帙之间,仍有残缺。( 列传第十四牛弘传) ( 9 5 ) 初撰齐志为编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