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体现——以延安市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o e s sc u l t u r ei ut h ec i t i e so fs c e n e 1 a s eo f t h ey jn e l u a s et l l ea na u弋0 l y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r e nd o n g d o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l im i n g c h a n g a n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a n ,c h i n a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 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 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铴) 。厶年臼g 日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 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彳乏勿勾 导师签名: 伽p “年月莎日 0 , 1 1 口年月汐日 摘要 全球化影响加速,城市风貌日趋一同。黄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也不例外:规模日益 扩大,建设日新月异,随之带来的城市风貌同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在城市中塑造并体 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成为规划行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就是在该背景 下,试图以文化为切入点,塑造个性化的城市风貌。 本文以城市美学和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以黄土文化为主线,对黄土文化艺术特 质进行分析和归纳,力图探索出一种体现黄土文化为内涵的城市风貌塑造方法,在城市 风貌中传承并凸现黄土文化特色。论文,首先从形、象、意三个角度分析总结了黄土文 化的艺术特质。其次,在分析了黄土文化背景下城市风貌的三个主要问题后,提出重建 黄土文化主题意识的理念,进而借鉴城市美学和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实现黄土文化的美 学转换和符号学转换。再次,以城市美学和符号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八种城市风貌塑 造方法。最后以延安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与局部地段风貌设计为例,论证了其八种方法 的运用,并对黄土文化在延安城市风貌塑造中发挥有效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是针对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一次探索,以延安市为实例,具有典型的 示范意义,以期推动黄土文化背景下城市风貌的个性化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黄土文化、城市风貌、城市美学、文化符号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i m p a c t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c c e l e r a t e d , g r o w i n gc i t yw i t hs t y l e 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o ft h ec i t yo fl o e s s i sn oe x c e p t i o n :t h ei n c r e a s i n gs i z e ,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b r o u g h tt h ec i t ys t y l ea s s i m i l a t i o n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e r i o u s h o wt ob u i l di nt h ec i t ya n dr e f l e c t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u r b a n l a n d s c a p ep l a n n i n gi n d u s t r ya st h eh o ti s s u e so fc o m m o nc o n c e r n t h i st h e s i si si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t r y i n g t oc u l t u r ea s t h ec a r r i e r ,c r e a t ep e r s o n a l i z e dc i t y s c a p e i nt h i sp a p e r , u r b a na e s t h e t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s e m i o t i c st h e o r y , t h em a i nl i n eo ft h el o e s sc u l t u r e ,a r t s a n d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l o e s sa n a l y z e d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t r y i n gt of i n do u tar e f l e c t i o no fa c u l t u r eo ft h ec i t yo fl o e s ss c e n eb u i l d i n g ,h e r i t a g ea n d u r b a nc h a r a c t e ro fh i g h l i g h t st h e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o e s s p a p e r , f i r s to fa l lf r o mt h ef o r m ,l i k e ,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i t a l i a nc u l t u r e ,a r t s u m m a r i z e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o e s s s e c o n d l y ,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o e s s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c i t y s c a p e o ft h r e em a i ni s s u e s ,t h ep r o p o s e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l o e s sa n dc u l t u r a l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 t h e m e ,a n dt h e nd r a wo nu r b a na e s t h e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t h e o r yo fs e m i o t i c s ,t oa c h i e v et h ea e s t h e t i ca n d c u l t u r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l o e s ss e m i o t i c sc o n v e r s i o n a g a i n , u r b a na e s t h e t i c sa n ds e m i o t i c st h e o r y , p u t f o r w a r de i g h tu r b a ns c e n eb u i l d i n g f i n a l l y , t h eo v e r a l lo u t l o o ko fy a n a nc i t yp l a n n i n ga n dl o c a ls i t es t y l e d e s i g n , f o re x a m p l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b s eo fi t se i g h tm e t h o d s ,a n dl o e s sc u l t u r ei ny a n a nc i t ys t y l et o p l a ya ne f f e c t i v er o l ei ns h a p i n g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i si st h es t y l eo fl o e s si ns h a p i n gc u l t u r ei nac i t yt oe x p l o r e ,t oy a n a na sa ne x a m p l e ,at y p i c a l m o d e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t h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l o e s sp e r s o n a l i z e ds h a p i n gt h e c i t y s c a p e ,p r o v i d i n gau s e f u lr e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l o e s sc u l t u r e :u r b a ns t y l e :u r b a na e s t h e t i c s :c u l t u r a ls e m i o t i c s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 2 研究内容与范围l 1 2 1 研究的内容1 1 2 2 研究的范围2 1 3 研究方法与框架2 1 3 1 研究方法2 1 3 2 研究框架。3 1 4 相关概念界定4 1 4 1 黄土文化4 1 4 2 城市风貌5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7 2 1 形黄土文化的基石7 2 1 1 黄土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7 2 1 2 黄土文化的形成历史8 2 1 3 黄土文化与城市1 0 2 1 4 黄土文化特质1 1 2 2 象黄土文化的艺术再现13 2 2 1 民风民俗l3 2 2 2 文化艺术13 2 2 - 3 饮食文化15 2 2 4 方言16 2 2 5 民居建筑1 7 2 3 意黄土文化的美学意蕴2 2 2 4 j 、结2 3 第三章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理念探索2 4 3 1 黄土文化与城市风貌2 4 3 1 1 城市风貌2 4 3 1 2 城市风貌方面存在的问题2 4 3 1 3 重建黄土文化主体意识2 9 3 2 城市美学和文化符号学的启示2 9 3 2 1 城市美学2 9 3 2 2 文化符号学3 1 3 3 黄土文化的美学转换3 3 3 3 1 黄土文化美的表达3 4 3 3 2 黄土文化美的构成3 5 3 3 3 黄土文化的美学转换原则3 7 3 4 黄土文化的符号转换4 0 3 4 1 黄土文化信息的表达途径4 0 3 4 2 黄土文化符号的构成4 0 3 4 3 黄土文化的符号转换原则4 1 3 5 小结4 2 第四章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方法探索4 4 4 1 黄土文化的美学转换方法4 4 4 1 1 立意方法4 4 4 1 2 对话方法4 7 4 1 3 锚固方法5 2 4 1 4 标识方法5 4 4 2 黄土文化的符号学转换方法5 6 4 2 1 图像性方法5 7 4 2 2 指示性方法:5 8 4 2 3 象征性方法5 8 4 2 4 隐喻性方法6 0 4 3 ,j 、结6 2 第五章黄土文化在延安市城市风貌塑造中的实践6 3 5 1 延安地理地貌与黄土文化特征6 3 5 1 1 “三山两河”河谷地貌6 3 5 1 2 黄土风情文化6 3 5 1 3 黄土革命文化6 3 5 2 延安市“三山两河”总体风貌规划6 4 5 2 1 项目简介6 4 5 。2 2 理念与方法的运用6 4 5 3 延安市局部地段风貌设计6 9 5 3 1 延安市南门坡地段城市设计6 9 5 3 2 延安老城区建筑特色设计7 6 5 4 对黄土文化在延安城市风貌塑造中的建议7 8 5 4 1 适度集权保障7 8 5 4 2 建立本土符号学体系7 8 5 4 3 建立本土城市美学体系7 9 5 5 小结7 9 j 舌 吾8 0 附录8 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一8 6 参考文献8 7 致谢8 9 长安人学硕士学位论义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章绪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全球文化出现了趋同和融合的态势,城市风貌趋同的现象 日益明显。全球化浪潮使经济贸易日益相互依赖、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和价值 观念也在全球流动下不断的渗透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意识中。西方强势文化与地域文化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不断进行着交织与搏击,其结果往往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强势 文化不断地蚕食着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域文化。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 体的城市风貌越来越多地受n 乡 i - 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趋于同质化、“现代化 ,地域性传 统特征正在逐渐消失,使我们原本丰富精彩、极具特色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同化。城市风貌作为一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在强调功能、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城市风貌 的挖掘、保护和培育。“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成为社会各界对当前许多城市规划建设 的抨击重点,城市风貌雷同,缺乏特色成为普遍现象。如何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 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地域特征得以在城市中延续、发展,从而塑造美的城市风 貌,这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黄土文化在这场城市风貌危机中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外来强势文化快速也同样同 化着这一地域文化,并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加上素来崇尚“外来的和尚 会念经”的我们难以有效抵挡。黄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较为 快速的集聚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基础设施在河谷山地中大量兴建,随着经济发展水 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城市建设规 模将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城市风貌雷同问题将更为显著;地域文化意义上的城市风貌 正逐步消失。如何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以适应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避免宝 贵的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丧失话语权,并在城市风貌中发挥“领袖 的作用,成为摆 在这类城市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2 研究内容与范围 1 2 1 研究的内容 ( 1 ) 对黄土文化的内涵进行探讨,通过对黄土文化的认识,分析归纳出黄土文化 第一章绪论 在城市风貌中的艺术特质。 ( 2 ) 借鉴相关学科,对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塑造进行理念探索。初步总结出 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转换原则、塑造方法。 ( 3 ) 借鉴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探索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的运用方法。 ( 4 ) 以延安市为对象,作为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实证。 1 2 2 研究的范围 本文以黄土文化为基础,对黄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风貌塑造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 索。致力于从黄土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从艺术、风俗和哲学的观点解析黄土文化,并 通过对美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探讨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塑造中的运用方法。 本文对城市风貌塑造的研究是基于黄土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以延安市为主要研究范 围,以求在陕北、陇东、吕梁三个黄土文化地区推广。 1 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 3 1 研究方法 ( 1 ) 归纳演绎 任何文化形成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对已有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研究黄土 文化,首先要系统把握黄土文化地区历史的基本发展过程与脉络。其次,从文化角度出 发,对收集的各类理论和实证的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归类、整理,进而吸纳。 最后,将两者延伸、融合、扩展开去,探索城市风貌塑造的理念与方法。 ( 2 ) 实地调查 以现场观察记录、场景拍摄为主要手段,先后在吕梁、中阳、柳林、庆阳、延安进 行实地的考察和调研,以此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感知黄土文化魅力。 ( 3 ) 文献研究 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专著、文献等学术成果进行收集、分析、总结与提炼,对其进 行批判地分析和吸收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态度和研究基础之一。 ( 4 ) 案例分析 通过查阅与黄土文化和城市风貌相关的资料,强化论文的理论依据与基础;进而探 讨黄土文化在城市风貌中的塑造理念和方法。本文中的案例研究包括对延安市总体风貌 规划和局部地段风貌设计的研究。 2 k 安人学硕一t z 学位论文 1 3 2 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第一章绪论 1 4 相关概念界定 1 4 1 黄土文化 ( 1 ) 文化 关于文化,众说纷纭。文化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上至宇宙、下至自然,一切 都包含在文化中,仅“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世界上就已达2 5 0 多种,给它下一个严 格和精确的定义实属困难。由于研究文化的视角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因此造成了文化 研究的不同内容和重点。 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文化是指满足人类社 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 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 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 治等方面内容。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主 要是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技能等。 根据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物质形态,文化又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 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性产品;如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和 生活工具、设施等等;非物质文化是指包含精神与意识层面的制度、行为、习俗、宗教、 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等内容,如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语言、科学知 识、思想、道德、法律、信仰,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以及宗教、民俗等等。 本论文,从符号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一词定义为:是一种能够透视一 定地域内人的审美价值观的共同“语言 ;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凝聚力;是一种可以转 换为设计的美学元素和符号元素;是城市风貌塑造的灵魂性因素。 ( 2 ) 黄土文化 黄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地域”,是指文化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地理背景,范围 可大可小。黄土文化是由“黄土地”这个地理背景而得名。黄土地,本是对整个黄土高 原的一个代称,然而这个区域辽阔宽广,范围之大,包容了众多省区、众多民族,而这 众多省区、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不尽相同的,更无法用一个概念去概括之。而按照人 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同质性和内聚力,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中部这一特定的区 域,这个区域即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 4 k 安大学坝士学位论义 肃、宁夏靠近陕北的部分。这个特定的区域,我们又可称之为“陕北黄土高原一带 或 “陕北一带”。这就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包括陇东、陕北、吕梁三个地区。 黄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其研究范围极为广阔。本文结合 城市风貌的塑造,以自然背景、艺术文化、审美观念为重点,通过三方面分析归纳出黄 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1 4 2 城市风貌 关于城市风貌的定义很多,与城市风貌有关的概念还有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城市 特色等。 ( 1 ) 城市风貌 理解城市风貌关键是“风和“貌 。城市风貌中的“风 是对城市非物化系统的 概况,是节日风俗、城市风采、戏曲、秧歌等软质方面的表现;“貌 则是对城市总体 环境物化系统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体、河流等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硬质方 面的表现,是“风”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 的城市风貌。 ( 2 ) 相关概念辨析 1 ) 城市风貌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它是城市生 活的表象特征,是社会组织机构的表现。城市景观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环境、文化古迹、 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物象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而城市风貌主要是指城市 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特性以及城市物质环境风格等所反映的城市历史文化 及其精神特征。城市风貌的概念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城市意义整体感受与体验,而城市景 观则是审美主体、对城市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觉。 城市风貌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在于它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并非 靠简单的风貌构成要素的物质相加,而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按照这种文化特 有的作用方式去组织和产生城市物质形态载体一风貌载体。这种作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 过程,它是基于城市风貌复杂的系统有机体的存在而得以发生作用的。 2 ) 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感知,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 然生态环境、建筑景观、人文、经济等形成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从城市形象的定义中 第章绪论 可以看到,城市形象与城市风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风貌在某种意义上与城 市形象相通: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视觉形态;是城市范围内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 的视觉总体;是城市实体环境通过视觉所反应出来的城市形象。 3 ) 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即城市的个性,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 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来源于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 境,来源于市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是当地居民共同文化认识和发展理念的集中体 现。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城市形象的内涵,含有人对城市感知感 觉的印象;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表 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特色是城市不同于共性 的个性特征显现,是城市风貌的一个方面。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则是 城市风貌的概括和提炼,是城市风貌的精华部分。 6 长安人学颂上学位论文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物质环境往往会随着时空更替而变异、转化,例如,窑洞 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变化着,从最初的土穴、土窑到砖窑发展到现在的绿色窑洞 不断的演绎着。而黄土文化却超越时空,保持长久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艺术的形式 渗透到城市风貌的方方亟面,引导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 1 形黄土文化的基石 2 1 1 黄土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形成区域,环境决定文化。黄土文化的形成离不 开自然环境条件,黄土高原是黄土文化的根基所在。研究 黄土文化,首先要认识黄土高原。从两部作品对她的摩写 中可以感知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图2 1 ) 1 9 3 6 年3 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海拔千米的黄土塬 上写下了沁园春雪其上阙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图2 1 黄土高原 图片来源:自摄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 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就恋这把土歌中唱到:“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道道坎坎。就是这一溜 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是这一片片黄土,就是这一座座秃山。就是这一星星 绿,就是这一滴滴泉。就是这一眼眼风沙,就恋这一排排窑洞,就恋这一缕缕炊 烟。就恋这一把把黄土,就盼有一座座青山。就盼有一层层绿,就盼有一汪汪泉。盼 不到满眼的风沙,听不到这震天的呼喊。 两部作品对黄土高原的描述,前者状其博大、雄浑的冬景;而后者以歌曲的形式 唱出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基础,干旱的气候,稀缺的绿化环境。他们都以大手 笔共同描摹了黄土高原苍凉的美博大雄浑,千沟万壑。 博大雄浑: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 4 。 - - , 4 1 。,东经1 0 1 。1 1 4 5 。之间,东起太行 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 夏、河南等部分地区,面积约4 0 万平方公里。 陕北、陇东和吕梁地区是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在这 一区域内,黄土连续分布,层系完整,厚度超过1 0 0 米,最厚处达2 0 0 米至3 0 0 米,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厚的地区。( 图2 2 ) 这一区域,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特征,地貌千姿百态,地面沟壑纵横,地形 支离破碎,具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沟谷的典型地貌,构成了苍黄、博大、 雄浑、粗犷的黄土地风光。 千沟万壑:黄土文化这一区域,包括吕梁山以 西,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东西长1 0 0 0 余千米, 南北宽7 0 0 余千米,平均海拔1 0 0 0 - - - 2 0 0 0 米。在这 块旷野上,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和渭河,泾河、洛 河、延河、无定河等大小河水流形成方形黄土腹地, 腹地南部是以塬为主形成黄土塬沟谷地貌,在上述 河流的上游则形成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两 者之间是过渡带的残塬丘陵。( 图2 卜图2 5 ) 图2 2 黄土文化地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图2 3 黄土塬 图2 4 黄土粱 图2 5 黄土峁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 1 2 黄土文化的形成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黄土文化地区是中 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秦汉、北魏、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黄土文化地 区都是边陲重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结合延安大学刘蓉教授的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将黄土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又可以分作 不同时期。 ( 1 ) 远古到秦汉阶段 从远古到秦汉时期,可以看作黄土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阶段黄土文化的基 本模式已经形成,可分为先秦和秦汉两个历史时期。 远古时代,这一地带气候温润,水丰林茂,为原始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 之地。距今三到五万年前,无定河边的“河套人和洛河东岸的“黄龙人就在这块黄 土地上生存繁衍。到了五千年前,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商时的 鬼方,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义渠、白狄都在这里先后发展。秦汉时期是黄土文化地区 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黄土文化的奠基期,迄今黄土文化的许多特质,都可以追溯 到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了长城与秦直道,对以后的历史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鲜明地体现了黄土文化地区的军事文化色彩。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使其倍受当时朝廷的重视。许多文化习俗也深受当时官方主体文化影响。现在生活习 惯中如一日两餐制,民俗禁忌如对于青龙白虎的尊崇忌讳,婚丧礼俗等等都可以窥见 秦汉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在现在的方言中,如先后( 妯娌) 、岑彭马武等等,留存着大 量汉代语言和文化信息。 ( 2 ) 魏晋到宋辽金元阶段 从魏晋到宋辽金元时期,是黄土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黄土文化得以 发展和丰富,可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宋辽金元等三个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征战不止,北方各族人民不断迁入迁出该地区,各族群错杂混 居,胡化同步,农耕与游牧并行。迄今陕北人的姓氏中仍可见各少数民族姓氏的遗留, 如拓( 拓拔) 、慕( 慕容) 等,陕北各地地名中,同样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印迹。隋唐时期, 政局较为稳定,但黄土文化地区仍为阻遏突厥的战场。既是安置俘虏及内迁突厥的主 要场所,又是唐政府重要的牧草苑之一。 唐末五代以来,吐蕃政权的强大迫使党项羌族逐渐退却于陇东地区,之后由于受 唐政府的隔离政策又迁到陕北地区。党项羌族的大量内迁,又一次为黄土文化地区增 添了新的民族成分,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如元吴就把自己所 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党项羌习惯用“老子 来称呼部落首领或长官;西夏社会流 行巫术,崇神祀鬼,医巫并举等;这些均存在于黄土文化地区风俗习惯之中。近百年 间宋、夏交战不息,双方势均力敌,黄土文化地区成为鏊兵的主战场,遍布陕北各地的驿 道、烽火台、堡寨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战事频仍。这些驿道堡寨奠定了后世直至今日黄 土文化地区城乡聚落的大致格局。 在宋与夏、辽、金、元的对峙冲突中,黄土文化地区战乱不断。在元朝统治下的 黄土文化地区,大约以志丹、安塞、子长、延川一线为界,往北则畜牧为主农业辅之, 往南则农业为主畜牧辅之,蒙、元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更多地影响到了黄土文化的北部 9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地区,如陕北人喜食羊肉的饮食习惯、陕北民歌的悠扬高亢等都可以见到蒙古族的影 响。 ( 3 ) 明清阶段 明清时期是黄土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黄土文化的成熟期。 明朝建立后,蒙古族虽然后撤到北方,但仍保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时时威胁着明朝 政府的安全。为抵御抗御蒙古人的侵略,明政府不得不在北部边界建立漫长的军事防线, 设立了九边重镇,修建了长城万里。而陕北所在的延绥镇以一面之险独挡三面之冲,为 当时边防的重中之重。陕北明长城,修筑于成化年间,自内蒙古延入陕北,向西南,经府 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志丹、吴起等七县市进入宁夏,是陕西各代长城中最完 整、坚固的实物。镇北台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 礴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景观。作为军旅重地,明时的黄土文化 地区常常驻军十余万,这些士兵中有当地男儿组成的土兵,也有来自全国各地调防的轮 班兵。这些官兵将他们原籍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带到黄土高原,黄土文化地区再次经 历了文化上的融合与发展。与此同时,为解决大批驻军将士的后勤补给、军需服务等问 题,军屯、民屯、商屯并兴,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黄土文化地区进入了发展 的黄金时期。 清朝建立后,黄土文化地区逐渐失去了边塞巨防的战略地位,加之明末清初灾荒兵 变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挫折,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黄土文化地区在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 中,保存并凝固了其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最终形成了黄土文化人自 己的精神方向、生活态度、人生信仰、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以及 心理机制和心理更深的层面,可以概括为“黄土精神 。这些文化与精神在二十世纪养育 了中国革命,重新放射出她耀眼的光芒。 2 1 3 黄土文化与城市 ( 1 ) 黄土文化体现城市发展脉络 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 优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这个标准不同于人类史的标 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人类生存的 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是一个文化空间,有其发 生、发展、衰落的过程,有着过去、现在、将来漫长的历史。黄土文化形成后,有形无 1 0 长安人学坝上学位论义 形地影响着地域民众的生存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作为城市的灵魂,引导着城 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黄土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军事文化为主的营寨城到驿 站城再到明清时期的商贸城,与黄土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 2 ) 城市是黄土文化的集中体现 陕北、陇东和吕梁地区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在这片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川塬 交错黄土地上截至2 0 0 9 年底共有3 2 个城市。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为黄土文化的发展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舞台,城市是黄土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同社会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城市风貌呈 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汇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文化 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精神内涵,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中。城市中的古 街巷陌是城市发展的一部“无字史书”,古老的历史遗存、淳朴可亲的民风民俗更是城 市在经过岁月磨蚀后的表征反映,它们记载了城市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一种城市 象征的“有形文化 。 2 1 4 黄土文化特质 历史的积淀形成了黄土文化的基石和内在秉性,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近几百年来,在这块黄土高原的腹地上,外来文化的种子移植缓慢,对本土文化的 原生形态破坏不大,相对江南丝竹文化,巴蜀茶馆文化,闺粤“酒楼文化”等文化而言, 这里更多地保留了文化内蕴的统一,保留了自然纯朴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理以及一些原 始、野性、古朴、神秘的民俗和勤俭朴实,任劳任怨、安天知命、克p _ _ a l 让的文化价值 取向。 受上述独特的自然、历史条件的相互影响和制约,黄土文化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如果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其它区域文化来考察和比较,笔者认为,黄土文化的特质表现 在如下几点:厚、豪、狂、淳、浓。 ( 1 ) 厚 厚重:黄土高原历经苍海桑田,聚集起厚厚的黄土,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孕育了厚 重的黄土文化。博大、厚重、包容和创造性的黄土文化,令人称奇。今天,在黄土文化 地区,处处都能见到先人留下的古迹,每每能挖出古老而精美的文物。处处古迹、件件 文物,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曾有过的辉煌。轩辕皇帝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华夏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文明。羲皇也在这里教人织网捕鱼,并创立了阴阳学说。雄姿犹在的秦直道、万里长城; 三面凌空绝壁,地势险要的佳县古城、革命圣地延安、千年渡口碛口古镇;精美绝伦的 各种玉器,形态各异的石窟寺、石雕艺术品,独具特色的青铜器,充满生活气息的古代 画像砖,无不体现了悠久灿烂的黄土文化。 憨厚:黄土高原养育了黄土文化人憨厚诚信、勤俭朴实的性格特点,也养育了陕北 人厚重的乡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黄土文化语言,凝重深沉,字正 腔硬,每个字都渗透了厚厚的情感。“红格彤彤的太阳,蓝蓝的天,绿格茵茵的树梢上 挂雀雀。发一场山水冲一层泥,看一回哥哥脱一层皮。想哥哥容易见哥哥难,满头的头 发全脱完。三天没见哥哥的面,大路上的行人都问遍。”真可谓情意浓浓,意真切。 ( 2 ) 豪 豪放、豪爽:黄土文化人重义、重情、轻利、坦荡,不拘小节。清延安府志 为该地区的的人概括“四美”。说:“延民有四美:一,结婚不论财,耻攀势利,罔争 聘胡祀民;二,交友多重义,武人行阵不避生死,文士隔境联社,后先相接;三、思先 时尽哀;四,好善勤施舍。 关于“轻财”,因为他们认为钱财害义气,钱是万恶之源。 民歌十爱钱,详尽地列数了钱对人的危害:“树叶叶青树叶叶圆,人生在世都爱钱; 皇王爱钱多无道,胡儿爱钱反了天朝;父爱钱,子不孝,兄弟们爱钱失同胞,朋友们爱 钱断世交,妯娌们爱钱把家分了。民歌最后总结道:“银钱本是迷人性,劝世人莫要贪 钱”。重义,“义”包括的内容很多:诚实、坦荡、忠勇、敢作敢当、不谋私利、行事大 器等等,有道德行为范畴的,有精神气质范畴的。总之,这个“义”,就是要象条汉子。 民歌唱道:“阴沟里的冷泉黄河里的水,人不讲义气不如个鬼”。 ( 3 ) 狂 狂野:黄土文化人对生命的呐喊。野味、火辣十足的陕北民歌在山谷中回响,安塞 腰鼓将黄尘踢得满天飞扬时,这种狂野表现的淋漓尽致。 粗狂:粗狂的地理地貌养育了黄土文化人粗狂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古朴粗犷的剪纸、 绘画、音乐的艺术特质。 ( 4 ) 淳 淳朴:黄土文化人,待人热忱大方,不造作、不掺假、没有水分。过去,若有人路 过他们家门口,张口问“吃了没有? ”。若遇上饭时,主人都敢把自己手中的饭碗,立 马双手递到路人手中。黄土文化人不计较斤两毛分,做生意还是“打平火”,宁肯自己 吃亏,也不叫别人说三道四。清代榆林府志又这样的描速:“好交崇俭,民风淳朴, 1 2 长安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虽贫苦不为盗贼。惟妇不知识,自昔已然” 淳古:黄土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促使黄土文化地区成为相对闭塞和 艰苦的生存空间,使它至今仍更多地保留着它本来的特征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的特 征。黄土文化地区,至今保留有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衣裘尚白的戎狄风习、出行、跳 火、戏秋千等戎族节俗文化。 ( 5 ) 浓 浓郁:浓郁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色彩浓烈,造型夸张的剪纸艺术、 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悠远抒情的信天游、浑圆天成的窑洞布局等无不散发出浓浓的黄 土文化气息。 浓重: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回顾黄土文化的历史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军事文化史, 至今保留的烽火台、长城、炮台、古寨名等等,诉说着该地区浓厚的军事文化。 2 2 象黄土文化的艺术再现 “艺术本质的任何方面都是文化过程的产物。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黄土文化背 景下的城市中遗留下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饮食以及民居建筑,艺术的形 式再现出独特的河谷型城市风貌的黄土文化特征。 2 2 1 民风民俗 ( 1 ) 年节习俗 黄土文化地区的民众非常重视年节,据统计,一年之中人们所过的节日达3 9 次之 多。 ( 2 ) 婚丧习俗 在黄土文化地区的人们对婚丧嫁娶十分重视,保留了许多古代遗风。至今嫁娶婚俗 中还保留过去的定亲、迎亲、上头、闹洞房、耍女婿等习俗。丧俗更为讲究,传统气息 颇为浓郁。 ( 3 ) 社交礼仪 在黄土文化地区至今保留有暖窑、行门户、闹满月、保锁、送汤、合龙口等传统礼 节。 2 2 2 文化艺术 黄土文化区域地理位置较特殊,区域内外文化交流环境相对闭塞,区域内部文化传 第二章黄土文化的艺术特质 承关系相对简单,因此,黄土文化区域的民间艺术与其它区域比较,较多的保留了原生 艺术的基质和许多古老的传统艺术样式,成为中华民族艺术之林中一道具有鲜明地域特 点和绚丽多彩内容的风景线。 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在人类审美感受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起伏跌宕、反复渲染, 属于体验方式的音响实体,是一种流动的线性艺术形态,它具备着以情动人的基本特征。 民歌、唢呐、说书是黄土文化地区极其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以其原生态的、直率的性情抒发,赤裸的语言表诉, 透发着最原始的人性光辉,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 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唢呐音乐,黄土文化地区的人们对它 情有独钟,每遇红白大事、做满月、合龙口、庙会、春节闹秧 歌等庆祝活动都邀请唢呐助兴;说书则是黄土文化地区经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休闲用品外包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雇佣合同范本
- 北京搬家公司合同范本
- 合同延期履行协议范本
- 劳动合同赔偿支付协议
- 农村林木收购合同范本
- 合伙货车转让合同范本
- 共享车公司服务协议书
- 合伙人与法人合同范本
- 关于借条借款合同范本
- 开颅术后健康教育
-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含解析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5年移动式压力容器R2作业证理论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鉴定评审作业指导书
- 2024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鲁班奖临建方案
- DB11T 1946-2021 智慧工地评价标准
- 风电项目安全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手册
- RDC民生物流配送中心介绍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