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自史记诞生以来,有关其中复仇故事的研究并不太多,但不多的前人研究成果也 给本文以诸多启示。本文吸收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史记中的复仇故事进行考察。 本文首先梳理了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诸多复仇故事进行了分类, 进而通过司马迁处理复仇故事材料和其它诸如左传、国语等的不同总结出史记 中复仇故事的一系列特点,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司马迁对复仇故事的加工和创作,能够看出 司马迁笔下的独特的复仇人物形象和对复仇的独特理解。在以上基础上结合剖析司马迁的 经历和思想、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孔子对他的影响,考察出形成这一系列特点的原因,这就 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学术界关于史记中复仇故事 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本文创作的价值和独特角度。 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对史记中复仇故事材料进行搜集整理,考察故事数量落 实篇章分布并分为宗法复仇家国复仇个人复仇和士林复仇四类。这是进行下面研究的基 础。 第二章主要对史记中复仇故事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司马迁处理复仇故事和 左传国语等史书的不同及分析史记复仇故事本身得出: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 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等 特点,这是横向角度。通过史传文学本身发展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总结出:有意识将复 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等特点, 这是纵向角度。 第三章结合司马迁的生平经历、思想、时代背景和孔子对他的影响来考察司马迁复仇 毒结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自身的修养,独特的经历,和那个“新鲜丰富而强有力的时 代”相激荡,铸就了司马迁那“卓然倜傥”的人格;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仍然峰持著述理 想孔子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忠孝节义和复仇并重的汉代社会则为司马迁的复 仇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理论支持。本文认为司马迁复仇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客观的历 史进程与人类主体意识觉醒之间深刻尖锐的悲剧性冲突。首先司马迁采用文化复仇的方 式,受其它复仇形式的影响又超越其它复仇形式,把目光投向文化学术事业,将强烈的复 仇情绪转化为对文化学术的关注研究整合和创造,在创造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 其次司马迁处在不可避免的历史“二律背反”悲剧性冲突的悖论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 强烈愿望与否定主体人格价值的时代条件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有价值的是司马迁通过文 化复仇体现出来的对历史的“二律背反悲剧性冲突悖论的超越,他在无法躲避来自客观 现实环境的摧残和打击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面对异己环境对自己的压迫 他不消极低沉,相反,被压抑被摧残的痛苦愈是强烈,他为理想而抗争的愿望和斗志愈是 高昂。人正是在一系列的反抗中显示了其主体性存在。 关键词:史记;复仇故事;司马迁;复仇观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b i r t h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 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ys t u d ya r en o tt o om a n y ,b u t n o tm o r e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a l s og i v eal o to fi n s p i r a t i o nt ot h i sp a p e r t h i sa r t i c l e a b s o r b st h er e s u l t so f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o n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t h i s p a p e r , 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y 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w e r es o r t e do u tf i r s t ,t h eb a s i cm a t e r i a li nt h e c a r d i n go ft h em a n ys t o r i e so fr e v e n g ea r ec l a s s i f i e d ,a n dt h e nc o m p a r er e v e n g et h r o u g ht h e s t o r yo fs i m aq i a nw i t ho t h e rm a t e r i a l ss u c ha s ”z u o z h u u n ”,”g u o y u ”a n ds u m m e du pt h e d i f f e r e n t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e r i e sf e a t u r e so fr e v e n g es t o r i e s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f o u n dt h e c r e a t i v ep r o c e s so n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yo fs i m aq i a n ,b ea b l et os e es i m aq i a nd e s c r i b e dt h e 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so fr e v e n g ea n dau n i q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r e v e n g e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 a n a l y s i sw i t hs i m aq i a n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o u g h t ,w i t ht h ei m p a c to f t h et i m eo ft h es o c i e t ya n d c o n f u c i u s w ef o u n d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i ss e r i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b o v e ,a n dt h i si st h eb a s i ci d e ao f t h i sa r t i c l e p r e f a c ed e s c r i b e s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w r i t i n g ,o v e r v i e w so ft h ea c a d e m i c c o m m u n i t ya b o u tr e v e n g es t o r y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o f t h es t u d y ,t h es t a t u sq u o ,t h er e s u l t s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a n dt h e np o i n t so u tt h ev a l u eo fc r e a t i v i t y a n du n i q u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b o d yo fat o t a lo f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r g a n i z e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 r e v e n g es t o r y ,s t u d yt h en u m b e r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r e v e n g es t o r ya n d t h es t o r ya r e d i v i d e di n t op a t r i a r c h a lr e v e n g e ,h o m ea n dc o u n t r yr e v e n g e ,p e r s o n a lr e v e n g ea n dk n i g h t r e v e n g e t h i si st h eb a s i s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t o r yc o m p a r er e v e n g et h r o u g h t h es t o r yo fs i m aq i a nw i t ho t h e rm a t e r i a l ss u c ha s ”z u o z h u a n ”,g u o y u ”a n ds u m m e du pt h e d i f f e r e n t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s e r i e sf e a t u r e so fr e v e n g es t o r i e s :t h en e c e s s a r i l yr e a s o n a b l e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f i c t i o nt ob ec a r r yo u ta tt h eb a s i so fh i s t o r i c a lt r u t h ;ah i g ht r a g i ca n d l o v e e x p r e s s i n gi nh i s t o r yp o r t r a y e di sr e v e a l e d ,t h e s ea r et h eh o r i z o n t a la n g l e t h r o u g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 so fh i s t o r y 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 , s u m m e du p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r e i s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h i s t o r yp r o c e s so ft h er e v e n g e ;c r e a tr e v e n g ef i g u r e so nt h ev a s t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w h i c hi st h ev e r t i c a la n g l e c h a p t e r l l is t u d ys i m aq i a nc o m p l e xc a u s e so fr e v e n g ec o m b i n e dw i t hs i m aq i a n s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o u g h t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c o n f u c i u s t h i s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a t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t h e i ro w n ,u n i q u ee x p e r i e n c e ,a g i t a t ew i t ht h e ”r i c ha n dp o w e r f u ln e we r a ”,t h e y t o g h t e rc a s t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s i m aq i a n ;t h ei m p a c to fw r i t i n gi d e a lo fc o n f u c i a na r ea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 ;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b o t hj u s t i c ea n dr e v e n g e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p r o v i d ear e a l i s t i cb a s i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s u p p o r t t h i s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a t t h er o o tr e a s o no fr e v e n g e a w a r e n e s so fs i m aq i a ns h o u l db et h et r a g i c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c e s sa n dt h e a w a k e n i n g o fh u m a ns e n s e f i r s to fa l l ,t h eu s eo fc u l t u r a lr e v e n g eo fs i m a q i a n ,i m p a c t e db y o t h e rf o r m so f r e v e n g ea n db e y o n dt h e m h ep a y s a t t e n t i o nt oc u l t u r a la n da c a d e m i ca n d p u tt h es t r o n gf e e l i n g so fr e v e n g ei n t ot h ec o n c e r n so fc u l t u r a la n da c a d e m i cs t u d yo f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c r e a t i o n ,t h ec r e a t i v ep r o c e s si nh u m a nc o n f i r m e dt h en a t u r eo f f o r c e s s e c o n d l ys i m aq i a n i n t h et h et r a g i cc o n f l i c to fh i s t o r y ”a n t i n o m y ”i n e v i t a b l y ,a n dt h et h es t r o n gd e s i r et or e a l i z et h e v a l u eo fl i f ea n dt h et i m ec o n d i t i o n sw h i c hd e n yt h ev a l u eo f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a r ei n t e n s e c o n f l i c t t h em o s tv a l u a b l ea r er e f l e c t e dt h r o u g ht h ec u l t u r eo fr e v e n g eb e y o n do f h i s t o r y ”a n t i n o m y ”t h et r a g i cp a r a d o xo ft h ec o n f l i c t h ec a nn o te s c a p ef r o mt h eo b j e c t i v er e a l i t yo ft h e d e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h ed i dn o tg i v eu pt h ep u r s u i to f l o f t yi d e a l s ,f a c i n gt h e o p p r e s s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h ei sn o tan e g a t i v el o w ,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t h eh a r d e rt h es u p p r e s s i o n t h em o r es t r o n g e rf i g h tf o r h i si d e a l sa n da s p i r a t i o n s i ti si na r a n g eo fp e o p l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 a g a i n s tt h em a i nb o d yo fi t se x i s t e n c e k e yw o r d s :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 s ;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y ;s i m aq i a n ; c o n c e p t o f r e v e n g e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囤论文( 史记) 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 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 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添涉乞 日期: 汕p 1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 史记) 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 攻读博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口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 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 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给谚乞 别币警:够n 日强:扣7 - o j 7 日姆:“7 j 2 ; 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 引言 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高峰,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办 是一部百科全书,为后世研究先秦两汉文学、政治、经济、哲学、民族关系等方面留下了 珍贵的资料。千百年来,它吸引了学术界广泛而深远的关注。 由多位专家学者参编的史记研究集成2 0 0 5 年由华文出版社版,系列图书共1 4 卷, 系统全面地总结史记问世2 0 0 0 多年来“史记学 的内容、研究历程及发展状况、。 其中有关司马迁及史记文学方面的研究的有:司马迁评传、史记文学研究、史记题 评与咏史记人物诗、史记论赞与世情研究、史记精占妙语、史记集评、史记人物与事件、 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等。为后来者研究史记提供了很多便利,推动史记研 究向纵深发展。 史记中有二十多则复仇故事,思想价值大,艺术水平高,是了解司马迁价值取 向、情感取向和先秦两汉思想的重要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史记中复仇故事的研究与它的价值却并不相称,相对于史记其他著名 篇章的研究来说,有关史记复仇故事的研究要单薄很多,虽然这些故事极富魅力, 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从下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有一个概观。 8 0 年代中期以来,大陆文史学界开始较多的关注古代复仇习俗、制度,但主要 是关于汉代复仇、复仇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从现代意义上最早研讨 复仇的是民国学者瞿同祖,他的专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1 9 8 1 年 重新出版) 中亲属复仇章节涉及到复仇问题。 其它专门性的著作有王立的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大观,学林出版社,1 9 9 7 年版, 此书将中国古代复仇故事分f - j 另j 类,加以论述,每一类之前都有一个总述,对本类复仇故 事的发展历程、特点、原因等进行阐述。 相关论文则有以下几篇: 彭卫:论汉代的血族复仇,河南大学学报1 9 8 6 第4 期; 钱大群:国家司法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一一中国“复仇”制度论,南京大学 学报1 9 9 1 年第1 期; 周天游两汉复仇盛行的原因,历史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但这和史记 中的复仇故事研究还有一定距离。 集中从文学角度研究史记复仇故事的论文只有十篇左右。相对于史记其他课 题来说,史记复仇故事的研究相对遭到冷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桐生先生的论司 马迁的文化复仇观 1 一文,此文将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分为宗法复仇、士林复仇和文 化复仇三种形式,并认为前两种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是司马迁复仇思想的渊源。文化复仇是司马迁与命运的抗争中独创的,其动力来源于 人生的困厄与耻辱,方式是诉诸文化学术著述事业,特征则表现为对个人恩怨的超越,目 的是对此前耻辱实现补偿和过补偿。论文最后阐述文化复仇的意义。这是有关史记复 仇故事较早的一篇论文,也是我见到的最有深度的一篇,对我启发较大。此外杜松柏先生 的 中的复仇故事刍论 2 从复仇故事的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的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杨宁宁先 生在论司马迁的复仇表现与超越 3 一文中认为司马迁笔下复仇人物与过去史书相比, 最大的超越是他们所体现出的那种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复仇精神。并将作者表现复仇 的形式分类论述。在杨的另一篇论文论司马迁复仇情结的产生 4 中,作者认为李陵事 件是复仇情结的产生的一个偶然因素,在这个偶然因素之后还有一系列必然因素。作者归 纳为: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与性格的影响等。其它还有几篇对伍子胥 勾践夫差等人复仇个体分析的文章。这些论文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几十年来这种专门性的 论文只有寥寥几篇,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是不够的,并且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出现对它 的综述性论著,而且以往的研究,视角也比较单一,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尚有挖掘的空间。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题目,进一步梳理复仇故事的表现形式,探讨司马迁叙述复仇 故事的特点,探析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做的深层次原因及由此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 向,以期对这些复仇故事作重新审视和定位,明确其在史记中的独特存在价值,以求 更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并在此基础探究秦汉及其以前的社会。 史记中的复仇故事 ( 一) 史记中复仇故事数量、篇章分布 1 、史记中复仇故事数量 史记中复仇故事数量较多,粗略统计,有2 0 多个。 2 、 史记中复仇故事篇章分布 史记中的这些复仇故事分布在如下篇章( 按篇章在史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 列) : 秦本纪记世父誓报犬戎杀其大父秦仲之仇,不惜让位于其弟。项羽本纪记项 梁、项羽为楚国及先祖项燕复仇。吴太伯世家记吴王夫差为报君父姑苏之败,发愤图 强,终破越于夫椒。齐太公世家记齐襄公灭纪,复九世之仇。燕世家、乐毅传 2 记燕昭王伐齐,报燕哙之仇。晋世家记晋文公侵曹,报曹共公不礼之仇。 越王勾践 世家记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报仇雪恨,破灭吴国。赵世家中“赵氏孤儿 在程婴等大臣的帮助下杀死仇人屠岸贾报先祖之仇。留侯世家记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 皇,报灭韩之仇。孙子吴起列传记孙膑计杀庞涓,报当年膑足之仇;吴起借悼王之尸、 太子之手为己复仇。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历经艰难固苦终报父兄之仇;白公胜复其父被 杀之仇。苏秦列传记苏秦报亲戚轻忽之恨,面折其嫂。张仪列传记张仪数度谋困 楚国,报楚相国鞭笞之仇。魏公子列传记信陵君为如姬报杀父之仇,后如姬毅然为信 陵君窃符救赵。范雎列传记范雎面辱须贾,迫杀魏齐,一洗早年沉冤。刺客列传 记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报秦攻燕国之仇之仇等五侠客复仇。淮阴侯列传记韩信报当 年胯下之辱,讽嘲恶少。韩长孺列传记韩安国“善遇田甲。李将军列传记李广 收杀霸陵尉,报其怠慢辱己之忿;李敢报父广之仇而击伤卫青;霍去病则为报舅父卫青之 仇,射杀李敢。匈奴列传记太初四年汉武帝困击匈奴,下诏称报高祖平城之耻和吕后 贻书之辱。 这些故事,绝大部分是历史史实,少部分是作者的虚构。这些故事较全面地反映的汉 武帝及以前的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二) 史记中复仇故事内容分类 史记二十余则复仇故事,类型各异,作者通过对复仇过程的描述和复仇形象的塑 造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复仇世界。 史记中复仇故事类型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宗法复仇 它是指复仇信念和宗法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复仇。这类复仇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 春秋时期,在以后的千百年中也绵延不断,时隐时现。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依 靠氏族集体而生存,个人利益融入了集体利益。集体的荣辱和氏族成员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对集体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当本氏族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外人侵害 时,本族的每个成员必须挺身而出去维护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前辈人不能复仇 成功,后代有义务继续复仇,否则愧对先人。这种复仇观念和复仇传统对原始氏族的生存 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同氏族的人必须相互帮助保护,特别是受到 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复仇。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 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因而从氏族的血族关系中便产生了那为易洛魁人所绝 对承认的血族复仇的义务。 5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悲壮惨烈的血亲复仇故事,如秦 本纪中世父为报其大父秦仲被戎所杀之仇而发誓“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并不惜 让位于其弟。赵世家中赵武在公孙杵臼、程婴、韩厥的帮助下终于“攻屠岸贾,灭 3 其族”。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为父阖间姑苏之败,发愤图强,终破越于夫椒。齐 太公世家记齐襄公灭纪,复九世之仇。越王勾践世家记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终于报仇雪恨,破灭吴国。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为报父亲、兄长被杀之仇,忍辱 含垢隐忍苟活,最后率吴兵冲入楚国国都,并“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终于报了父兄之仇。魏公子列传记信陵君为如姬报杀父之仇,后如姬毅然为信陵君窃 符救赵。李将军列传记李敢报父广之仇而击伤卫青;霍去病则为报舅父卫青之仇,射 杀李敢。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宗法复仇的前仆后继、以血沈血的复仇精神。 2 、个人复仇 这类故事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中去,共工与颛争帝失败,发怒触断不周山,最终 将天地秩序改变;精卫东海洗澡被淹死,日同衔木誓要把东海填平;刑天被砍头,他以乳 作目,用脐为口,操干戚而舞这些神话是后代复仇故事的原型,它们内含后代复仇故 事的因子。上述主人公面对神或大自然毫不屈服,自自身弱小也不惧怕,失败了也不气馁, 在与对手的对抗中显示和维护了人格尊严。史记中记载了许多个人复仇故事,司马迁 通过对个人复仇材料的选择、改造和融铸,并不是对睚眦必报式复仇进行歌颂,而承继远 古神话中那种个体为了自身尊严而不惧强大的外界势力的奋斗精神,即使身与俱亡也在所 不惜。史记中个人复仇的方式有两种:种是“以怨报怨,如晋文公侵曹,报曹共 公不礼之仇:孙膑计杀庞涓,报当年断足之仇;苏秦报亲戚轻忽之恨,面折其嫂;张仪数 度谋楚国,报楚相国鞭笞之仇;范雎面辱须贾,迫使魏齐自杀;李广收杀霸陵尉。另一种 是“以德报怨”,此类如韩信拔擢当年让其受跨下之辱者;韩安国“善遇”田甲。不论采 用何种方式上述各复仇主人公身上都张扬着被侮辱被损害了的尊严渴求被承认,并终得到 尊重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司马迁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 3 、家国复仇 这类故事可以追溯到左传、离骚中叙述的少康复国故事。其显著特点是为君 主或是国家复仇。这种复仇形式已超越家族和个人恩怨的范围。如项羽本纪记项梁、 项羽为楚国及先祖项燕复仇。燕世家、乐毅传记燕昭王伐齐,报燕哙之仇。留 侯世家记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报灭韩之仇。刺客列传记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报秦攻燕国之仇之仇。匈奴列传记汉武帝攻击匈奴,报高祖平城之耻和吕后贻书之辱。 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吴国姑苏战败,吴王阖阊重 伤身亡,继任者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最后在夫椒大败越国,君父之仇一朝得雪; 做了阶下囚的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抚恤民众,使得 越国很快发展起来,趁机打败了吴图,令吴王夫差自杀。 4 、士林复仇 4 此类复仇形式在战国盛行,主要体现在刺客侠士身上,是士为报恩与捍卫人格尊严而 进行的复仇行为。此类故事在史记中集中在刺客列传中。 刺客列传除曹沫劫齐桓公外,其余基本上是战国士为义气所激而舍身报恩的复仇 故事。豫让为了报答“智伯国士遇我”之恩,先是漆身为厉,后又吞炭为哑,仍刺杀越襄 子不成,拔剑三跃而击赵襄子之衣,然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而刺韩相侠累, “因 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他姐姐聂萦为成就其弟之义名,亲赴韩市认聂政尸, “乃大呼天者三,率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需要说的明的是,上述四类基本上包括了史记中的全部复仇故事,但以上分类并 不是完全相互独立,完全没有联系的,而是有穿插和渗透的。 二、司马迁创作复仇故事的特点 研读史记,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想弄清这个问题,便 要先探寻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司马迁虽自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但他有更为崇高的理想。他之所以秉承父命,“续先世之余业,著述史记,就是要修 旧起废,继承周公、孔子光辉事业,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一部春秋。他十分清楚“孔子 的春秋决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伟大可贵之处在于能过对历史的叙述,表现其 “道义,教人治国之策,为人之本,从而把思想力量物质化,实现改造社会,也包括帝 五将相的目的”。 6 司马迁通过写作史记,借叙述历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与 表现惩恶扬善的感情。故史记也是一部借史表志的书,不是一部单纯的记叙历史事实 的书。司马迁的外甥杨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1 - 7 3 梁启超也认为:“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 生著春秋繁露性质相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发表耳。故仅以近世史的观念 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 。 8 周容也说:“至于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又不仅 止于整齐百家世传,他是要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作史的目的不仅是在记载史事,而且另一番论史 的创见和许多不平之气在他的史记中流露出来。”1 9 1 e p 9 1 正因为有上述目的,司马迁在收录材料进,有的是原文照录,有的则进行了加工改造, 不论哪种情况,史记中的材料都深深打上了作者的主观印记。作者对历史生活的感受、 评价、认识、褒贬态度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性、理想等都体现和渗透在对历史材料 的描述之中。 史记中的复仇材料也不例外,既有被改造加工过的,亦有实际照录的,无论司马 迁如何处理材料都体现出下列特点: 5 ( 一) 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 伍子胥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在左传、国语、战国策与吴越春秋、越 绝书、列女传中亦有记载,但和史记中所录差异很大。伍子胥的父兄被害以及伍 子胥引吴入郢事件,国语中根本没有。史记主要是根据左传写的。伍子胥的故 事在左传中见昭公二十年、三十年、三十一年。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楚平王以 武奢为质召伍尚、子胥,伍尚对子胥说:“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 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 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 为愈。 1 0 伍尚归。由此看来,子胥奔吴,不过是听兄命而已。但这一事件到了司马迁手 里就不同了。史记伍子胥列传中,首先通过武奢之口交待“员为人刚戾忍韵,能成 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然后直接叙述伍子胥对此事的态度和行为。他说:“楚 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 子俱死。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1 1 这里司马迁没有采用权威的左传说,不论其所本为何,都是为了表现伍子胥在生 死观上的不凡识见。他认为像其兄长那样不仅不能挽救父亲的性命,反而要陷身其中,那 样做或许能落下个“孝”的美名,但那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生命不应该就此完结,应该 施放出更璀灿夺目的光彩更大的能量,应该给社会以更大的震动。所以他选择了一条比死 更艰难的“弃小义,雪大耻 ,“隐忍以成就功名的道路。即使蒙受恶名也在所不惜。 司马迁述写伍子胥复仇经过的时候增加了两点内容:一是增加了伍子胥逃亡、渡江、 乞于道、耕于野、谋于楚等磨难各尝,艰辛历尽的情节。伍子胥至宋,奔郑适韶关,昭关 欲执之,“伍子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赖一渔父渡之,“未至吴而疾, 止中道,乞食”。荐专诸于公子光,自己耕于野,以待时机,后终能专国事。在此司马迁 极尽笔墨对上述细节加以渲染,突出了伍子胥忍辱发愤立志复仇的精神。其二增加 及吴 兵入郢,伍子胥乃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的情节。这段文字,左传中 没有,公羊传中也没有,谷梁传中只是说”挞平王之墓“,只有到史记中,才 有“出其尸,鞭之三百 之语。胸中怨毒一吐而尽,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激情,回肠荡 气,一唱三叹。 刑尸复仇,是对活人复仇的一种延伸形式,集中体现了复仇主体汇愤复仇冲动的强烈。 中国人讲求“慎终追远 。死后尸身受到侵犯,会令死者魂灵得不安宁。春秋时楚国 有王坏尸灭族的酷法。淮南子汜论训载:“汉法发墓者诛”。汉代后侵皇帝陵被处死 的史书上多有记载。 论衡死伪篇中记王莽迁坟: “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憧於 本文所据史记为泷川资言本,因为引文量太大,下文凡再引用只在引文后注明所引篇章 6 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从藏中出,烧杀吏士数百人。夫改 葬礼卑,又损夺珍物,二恨怨,故为臭、出火,以中伤人。 1 2 王充对王莽改葬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批驳是否令人信服不是本文所要计论的,但文 字中传递出的辱人尸身者不得好报的森然透骨气息,却是一读就可以感受到的。 伍子胥好友申包胥亦使人谓伍子胥日:“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吾闻之,人众者胜天, 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戮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 ( 伍子胥列传) ( 二) 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 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c 1 3 文l j 熙载亦云:“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1 4 这都是 说史记和离骚一样,是一部抒发作者自己感情的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 “无韵之离骚”。这是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抒之情和屈原在离骚中所抒之情是 想类似的。屈原贾生列传中如此评价离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p 3 8 3 9 ) 由此可以看出史记亦 像离骚一样抒发的是一种牢骚愤激之情,而这种感情的抒发以描写复仇人物述写复仇 故事时最为典型。 史记中的复仇人物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处在弱者地位而有富有抗暴精神, 在与强者的争中彰显刚烈气节,从而赢得精神上的胜利的人物。其中以刺客列传最有 代表性。司马迁从历史上选出五位刺客,专门为他立传,并且“写来力透纸背,慷慨悲凉, 使读后不由泪为之下,气为之壮。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在强暴的势力面前,义无反顾, 敢于拼搏,以其刚烈无畏的精神压倒了在声势权威方面占绝优势的敌人。” 1 5 用司马迁的 话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他们的精 神在与异己力量的对抗过程中闪现出特异光彩。另一类是命运坎坷,但忍辱负重,艰苦奋 斗,最终成就功业而名垂后世的人物。司马迁给这类历史人物以深切的同情。这类复仇人 物包括越五勾践、伍子胥、苏秦、张仪、孙膑、范雎、韩信、李广等。其中以伍子胥最具 有代表性。司马迁热切的颂扬了这类人物“隐忍就功名”的“烈丈夫”精神。其实不公仅 复仇人物具有这种精神,只是复仇人物体现的最为明显罢了。 对比其它类型人物来看,上述两类人物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用情最深的。他极力赞颂 这些复仇人物敢于勇于和异己力量相抗争的独立特行精神。这些人物都是司马迁总结上下 两千年的历史,集合空前丰富广博的材料,精选出来的。这些人物都有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的大志,上足以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领域突出的代表,下足以垂法炎黄子孙。但在 不居的社会进程中,这些品格刚烈之人往往不能“随其流而扬其波”,与世俯仰,所以他 7 们的人生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这些人物也往往能引起司马迁自悲身世之感,他将个人身 世的不幸经验融入上述人物的命运遭际叙述之中,回环游走于心中的不平之气与外在刺激 相发见,使得复仇故事笼罩着一种愤激而苍凉,悲壮又昂扬的气氛。 司马迁在叙写复仇故事时往往通过寓感情于故事叙述过程中的方式来抒发感情。刺 客列传中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千方百计为其复仇。先是变名更姓为“刑人 ,到宫 中从事“涂厕”的粗活,寻找机会刺杀赵襄子。赵襄子上厕所时有不祥的感觉,逮捕并讯 问“涂厕人之后,知是豫让。第一次复仇行动,没有成功。此时“襄子如厕,心动”的 语句已让我们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豫让此次复仇未遂,又酝酿下一步复仇计划。 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行状不可知,行乞于市。为了复智伯之仇,残身苦形到连 自己的妻子都不能辩识出是谁的地步,复仇之诚心让仇人赵襄子都泪流满面。在复仇仍不 能如愿的情况下,三击襄子之衣而自杀。其心始终如一,至死不悔,令“赵国志士闻之, 皆为涕泣”。 再看刺客列传中有关荆轲刺秦王的叙述。田光先生为保证行刺事之机密先行自杀。 计未出策未定师未发而壮士先行捐躯殉国难,当情况之危想而可见,行刺计划实施之难略 见一斑,悲壮之情扑面而来。这种悲慨淋漓的气氛在易水送别之时达到最紧张处。“太子 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 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刺客列传) 秋 风、寒水、白衣、悲筑、豪歌、嗔目、上指发一系列意象排闼而至交相辉映,渲染出 一派惊心动魄悲凉至极的气氛。萧萧歌声则使这种气氛直透人心,慷慨淋漓。 明代董份:“荆轲歌易水之上,就车不顾,只此时,懦士生色。 1 6 孙玉峰:“只此两句,却无不慷慨激烈,写得壮士心出气盖一世。 1 7 1 明代李迁机:“余生平酷好荆轲传,非特慕其奇踪,亦喜子长善于模写。清宵籁静, 展卷读之,击节酸鼻,觉悲风从窗隙入,岂燕歌故有此耶? , 1 8 而吴见思评价可谓至评:“刺客是天壤问第一种激烈人,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第 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1 9 p 6 4 2 总之,史记中复仇故事和复仇人物身上饱含作者的深厚感情。作者将一种悲壮昂 扬、愤激苍凉的情感注入到复仇人物身上,寄托在复仇故事中。刘熙载在艺概文概 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2 0 1 使得复仇人物形象和复仇故事行文中具有强 烈的超拔人心的抒情色彩。这种抒情情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强烈共鸣。正如茅坤在茅 鹿门集卷三中所言:“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 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君传, 即欲养士,若是者何哉? 盖具物之情,而肆之于心故也,非区区字句之激射也。 2 1 p 2 0 1 2 2 0 1 3 1 8 ( 三) 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 中国史传文学作品叙事情节化故事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 可以看到其中相对固定的记事模式。表现为占b 的时间及主持者( 叙辞) ;占b 的内容( 命 辞) :占b 的结果( 占辞) 事后的验证( 验辞) 。 上述典型性的甲骨作品已具备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接下来是西周时期出现的铜器铭文。 散氏盘铭,字数多达3 5 7 字。记述事情不再是粗线条勾勒而是能够做到具体、清 晰、完整。而颂壶铭描绘国王册封大臣的仪式,时间、地点、程序、人物,清晰如画, 排列有序,井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知识拓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VB考试全解及试题及答案
- 经典法学概论考题试题及答案
- 医院整体规划与未来发展方向计划
- 2025珠宝首饰等质押合同
- 门诊部护士长工作计划
- 2025年网络管理员考试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考试过来人的建议试题及答案
- AI驱动的智能应用开发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人本思想试题及答案
- 2023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设计导则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
-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年)解读课件
- 《狼图腾》阅读分享与深度解读
- 国网公司合规管理
- 铅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替代 HJ 512-2009 HJ 513-2009
- 2025年公园管理岗面试题及答案
- 玉盘二部合唱正谱
- 铝电解工(铝电解操作工)职业技能考试题(附答案)
- 中国广东省液化石油气行业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房屋质量检测鉴定报告
- 基于树莓派的纳米布沙漠甲虫仿生机器人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