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新经济与经济学.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新经济与经济学.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新经济与经济学.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新经济与经济学.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新经济与经济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在新经济下确实出现了难以简单地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一系列新现象,比 如报酬递增、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的减弱以及失业一通货膨胀替代关系的模糊, 这些从表面特征看来背离了传统经济学教条的“异象”从多方面对现有经济学范 式提出了挑战。激进的新经济支持者认为,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它的 影响具有颠覆性,即称为“新经济”的经济形态具有与过去的“旧”经济形态完 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并且这种内在结构的改变使得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脱离了现有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框架。 本文集中讨论了被认为是由新经济引发的“新现象”:报酬递增、企业边界 运动的方向、经济增长的持久性、经济周期波动的减弱和失业一通胀替代关系的 改善。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新经济现象都可以在现有经济学框 架内得到说明:报酬递增以及建立在报酬递增的微观基础之上的发散的持续经济 增长路径已经包含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企业的边界不会仅仅因为通讯成本的下 降有大幅的变动,因为因特网无法降低交易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没有明显地增 进交易方之间的信任;经济周期并没有因为新经济的力量而消失,新经济只是改 变了经济周期的表现形式;失业一通胀替代关系的改善极有可能是不持久的,并 且其起因无论是自然失业率的永久下降还是类似于1 9 7 3 年石油危机的但方向相 反的供给冲击,都在现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能力范围之内。到目前为止,几乎所 有的新经济现象都可以在现有经济学框架内得到说明。 在进入有关新经济对经济学影响的讨论之前,明确新经济的本质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第一章将讨论新经济的定义以及有关新经济本质的争论。接着本文的第 二章从报酬递增和企业边界两个方面论述微观层面上新经济对经济学的影响。本 文第三章则讨论了新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分别从经济增长与周期、菲利浦 斯曲线和宏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第四章做出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新经济报酬递增企业边界菲利普斯曲线 分类号:f 0 a b s t r a c t t h en e we c o n o m ya n de c o n o m i c s c e r t a i n “a n o m a l i e s ”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t h en e we c o n o m y ,s u c ha si n c r e a s i n gr e t u r n s , d e c r e a s i n g b u s i n e s s c y c l e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 a n d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t h e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n f l a t i o nt r a d e o f f , h a v ec h a l l e n g e dt h ec u r r e n t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i e s e x t r e m en e we c o n o m yp r o p o n e n t sa r g u et h a tt h en e we c o n o m yf o r c eh a sc h a n g e d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e c o n o m i cd y n a m i c sa n dt h o s e “n e we c o n o m yp h e n o m e n a g ob e y o n d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c o n v e n t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 t h u st h e yd e c l a r et h ee n do ft h e o l d e c o n o m i c sa n dt h ea d v e n to ft h e “n e w ”e c o n o m i c s i st h e“n e w ”e c o n o m i c sr e a l ? t h e s e “a n o m a l i e s ”a r ee x a m i n e d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g i v e st h ea n s w e r t h en e wg r o w t ht h e o r yh a se m b e d d e dt h ei d e a o f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 a l t h o u g ht h ei n t e r n e tc e r t a i n l yr e d u c e st h es e a r c h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c o s t s , c o m p a n i e sw i l l n o td o w n s i z ea n do u t s o u r c em u c hi nt h a tt h et e m p t a t i o nt ob e 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h a s n tb e e na f f e c t e dm u c hb yt h ei n t e r n e ta n dt h ew e b c a n te n h a n c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t r u s t d e s p i t et h ef a c t t h a tt h en e we c o n o m yi s m o r es t a b l eb u s i n e s s c y c l e h a s n tb e e ne l i m i n a t e d t h es o u r c eo f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t h e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i n f l a t i o nt r a d e o i f , w h e t h e ri t i st h ep e r m a n e n td o w n w a r ds h i f to ft h e n a t u r a lr a t eo fu n e m p l o y m e n to ri ti sas e r i e so fs u p p l ys h o c k sw h i c h ,w o r k i n gi n r e v e r s e ,p l a y e dal a r g er o l ei nc r e a t i n gt h e “t w i np e a k s ”o fu s u n e m p l o y m e n ta n d i n f l a t i o ni n l 9 7 4 1 9 7 5 ,d e f e n d st h ep h i l l i p sc u r v e i nt h ep r e s e n ta l m o s ta l lt h en e we c o n o m y “a n o m a l i e s ”c a nb ee x p l a i n e db yt h e c u r r e n te c o n o m i c sp a r a d i g m s ,w h i c hi m p l i e st h a tp e o p l ec a np l a yt h e “n e w ”g a m eb y a p p l y i n g “o l d ”r u l e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b e g i n si np a r t lw i t hab r i e fr e v i e wo ft h en e we c o n o m yc o n c e p t p a r t l it h e n p r o v i d e s t h en e we c o n o m y sm i c r o e c o n o m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p a r t l i i d i s c u s s e si t s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 s p a r t i vc o n c l u d e s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n e we c o n o m y l n c r e a s i n gr e t u r n s f i r m sb o u n d a r yt h ep h i l l i p sc u r v e 5 引言 在经济学历史上关于剧烈而深远的变革的预言层出不穷。这些预言往往认为 现存的经济学范式( 例如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 会被颠覆。欧文费雪( i r v i n g f i s h e r ) 在1 9 2 9 年股市大崩溃前夕所做的论断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当时费 雪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因此对于每一个商人和每一位银行家来况最 重要的是理解这个时代及其蕴含的深义。股价已经达到永久性的高价位。” 历史证明对于类似的预言应有充分的理由对其持谨慎的态度。 如今我们又面临着有关“旧经济”的灭亡和“新经济”的到来的预言。这个 预言基于以下无可置疑的事实:从上世纪9 0 年代开始,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 济表现优异,反映在美国经济中就是不断上升的劳动生产率、高g d p 增长、稳 定的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美国经济令人吃惊的表现使得人们开益怀疑经济的基 本运作方式是否已经改变。许多人认为:一个叫做“新经济”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经济分析因此也需要新的范式,即“新经济学”取代“旧经济学”。 尽管美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人 们看法不一。经济学界目前关于新经济是否存在的争论形成了“新经济”的捌护 者和“新经济”的怀疑者两大阵营。“新经济”的怀疑者从根本上否定新经济的 存在,从而也就否定了“新经济学”的存在。而“薪经济”的拥护者虽然肯定了 新经济因素的存在,但在新经济是否改变了经济分析范式的问题上观点又分为 “温和派”和“激进派”1 :“温和派”承认目前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因素,但认为 这些新因素仍是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的方式在发挥作用;“激进派”则走得更远, 认为这些新的经济因素事实上已经完全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因此经济已按新的规 则在运行。 目前温和派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经济学界已经普遍形成这样的共识: 信息技术对于美国生产率的提高的确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 ,而且有证据表明美国 失业通胀关系的改善部分地起因于技术进步、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引致的正 向供给冲击。尽管技术进步等因素在有关新经济的讨论中常被强调,但是温和派 认为这些因素一直在影响着经济,只是最近其贡献才被人们所强调。因此,温和 派认为新经济是一个连续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不是突变的,事实上所谓的“新” 的因素是从来就存在的,所以没有理由认为新经济现象可以脱离现有的经济学分 析框架。 激进派则认为经济在运行方式上经历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因此,有人提出 技术推动的报酬递增( t e c h n o l o g y d r i v e ni n c r e a s i n gr e t u r n s ) 和网络效应( n e t w o r k e f f e c t ) 才是最适合美国的模型。还有人认为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得菲利浦斯 曲线( t h ep h i l l i p sc u r v e ) 过时了或者说生产率的增进已经永久地降低了自然失 业率。作为支持新经济的主要鼓吹阵地之一,t h ee c o n o m i s t ( 1 9 9 9 ) 就认为引发 新经济的力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和商业的运作方式。k e l l y ( 1 9 9 8 ) 也认为 报酬递增和网络外部性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运作模式。c o x & a i m ( 1 9 9 9 ) 则认为稀缺的终结和普遍的报酬递增将成为新经济的特征。s u m m e r s 认为经济体 正在从旧经济的负反馈( n e g a t i v ef e e d b a c k ) 转向新经济的正反馈( p o s i t i v e f e e d b a c k ) 。n a k a m u r a ( 2 0 0 0 ) 则指出由于新经济的推动力量是创新,创新则使 得新经济形态远离传统经济学理论标准的完全竞争模型。激进派认为基本的经济 变量的关系已经改变,因此需要对经济理论进行彻底的改造。 从目前大量有关新经济和经济学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属于温和 派,将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竞争与传统经济理论联系起来3 。 第一章什么是新经济? 第一节新经济的定义 根据许多学者和政界人士的看法,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在 这阶段,不断跃升的科技和不断变化的组织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关信 息处理、数据加工和通信的新工具也许将很快地提高所有生产部门的生产率,从 而使这场技术革命区别于历史上的其它任何一次科技变革,因为通常意义上的创 新只是重塑了经济中的一个或几个部门( b r e s n a h a m & t r a j t e n b e r g ,1 9 9 5 ; h e l p m a n & t r a j t e n b e r g ,1 9 9 8 ) ,而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对整个经济的所有部门都 具有潜在影响。 新经济常常被称为信息经济,因为是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源或资本在财富创造 中发挥主导作用4 0k e l l y ( 1 9 9 8 ) 则认为用“网络经济”( n e t w o r ke c o n o m y ) 作 新经济的定义更为恰当。他认为单单信息本身无法解释经济形态如此巨大的变 化,因为事实上过去一个世纪中人类一直处于信息量递增的时代,但也只是最近 信息才具有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在k e l l y 看来:电脑仅仅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电脑之间的沟通,一切事物之间的网络关系,这才是新经济的实质:由于沟通是 文明的本质,从这个层面上去重组信息才具有改变经济形态的力量。 s i r k k ah i m i l 苗n e n ( 2 0 0 1 ) 则从整个经济体的行为特征出发给出了关于新经 济的,。义概念,它关注整个经济在运行中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 a b c 是否由于技术发展以及由技术进步所引致的利润率上升和投资增长, 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p o t e n t i a lg r o w t hr a t e ) 已经永久性或长期性5 地上 升; 是否出现了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s t r u c t u r a la n df r i c t i o n a l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 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下降: 是否由于存货比率的下降而使得产出增长波动永久性或长期性地下 降。 h j m j l j i n e n 认为要理解“新经济”概念的广泛含义就必须解析新经济这一 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a 首先是信息通信领域内数字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在经济的所有部门中 这种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日益强大的电脑使得企业的信息处理 更有效和更廉价,这就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化,涉及到产品开发、投入品采购、生产过程、会计、存货管理、市场 营销和客户关系多个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使得每个人都能 以极小的成本获取来自全球的无限多的信息。 b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产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也是重要的因素。贸 易自由化有助于提高竞争度和减小通胀压力,同时它还通过依据比较优 势而进行的全球要素重组和产品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要素生产率: c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有助于金融交易成本的下降,并培植了更为 有效的融通储蓄和投资的中介渠道,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新兴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私人部门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风险,从而加强 了经济整体抵御冲击的能力。 d 管制的放松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增加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因素。 然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仅取决于经济管制和社会福利体系的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育、人口、国民和地区传统、国民整体精神状 态和态度等。 e 审慎和一贯的货币、财政和结构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创造有利于投资 和增长的经济环境至为重要。 以上五种因素,尽管看起来它们彼此之问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实都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比如,自上世纪7 0 年代开始的金融市场自由化就明显地得到了信息 技术发展的支持。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比较和瞬时移动资金成为可 能,从而可以轻易地规避国内的金融管制。这种现实促使政策制定者加快管制放 松步伐。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尤其有利于那些在银行占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中无法 吸引资金的年轻的、风险型、创新型的企业,而这类“成长型企业”( g r o w t h c o m p a n i e s ) 往往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企业。这样技术进步和金融部门的自 由化之间形成了一个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另一个例子是:一方面以稳定为目标 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稳定政策,支持了投资活动并便利了新技术的迅速采用: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有力地抑止了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新经济范式并不是由某个作者明确提出的具体观点,而是在新经 济旗帜下的一系列观点的组合。目前比较综合的关于新经济的定义认为:新经济 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的生产方式 ( 华民,2 0 0 1 ) 。按照这样的定义,应当把新经济理解为信息技术、因特网与知 识创新的集合。 9 第二节有关新经济和“新经济学”的学术争论 过去卜年里美国经济的表现令许多经济学家吃惊,o e c d ( 2 0 0 0 ) 和其它1 些最新的研究( j o r g e n s o n & s t i r o h ,2 0 0 0 ) 表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上升趋 势。据美国劳工统计局( u sb u r e a uo fl a b o rs t a t i s t i c s ) 计算,美国1 9 9 5 - - 2 0 0 0 年阃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为2 4 8 ,而1 9 7 3 - - 1 9 9 5 年间仅为 1 3 5 。全员要素生产率( t f p ,t b t a l f a c t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的增长也从1 9 7 3 - - 1 9 9 5 年问的0 4 2 上升到1 9 9 5 - - 1 9 9 9 年间的1 1 0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生产率 的增长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不像以前呈现出顺周期波动的特征。因此许多人 认为这次生产率的上升在本质上是与以往的生产率变动完全不同的。 关于新经济是否存在的争论分化出“新经济”的拥护者和“新经济”的怀疑 者两大阵营。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新经济的存在,正如j o r g e n s o n & s t i r o h f 2 0 0 0 ) f i 脯出的:“有关( 经济体系中) 某种基本的组成已经改变的共识正在形 成。”同意这种“共识”的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将信息产业的产品制造及其技术的 推广视为上世纪9 0 年代中后期美国生产率持续上升的主因。从概念上讲,引发 “增长革命”的技术被称为通用技术( g p t ,g e n e r a lp u r p o s e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 b r e s n a h a m & t r a j t e n b e r g ,1 9 9 5 ) 。这些通用技术往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商业运作的模式,因而有可能实现社会各个领域广泛的增长和 g d p 的持续增长。生物学家k a u f f m a n n ( s a n t af ei n s t i t u t e ) 和经济学家w e i t z m a n ( h a r v a r d ) 则提出了另一种引发“增长革命”的技术类型,他们认为有些技术 创新是“重组型增长”( r e c o m b i n a n tg r o w t h ) 的源泉,这类技术创新当其成品被 分拆成各个部件后,通过对部件的新组合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创新。总之,新经 济的拥护者们认为信息技术是引发“增长革命”的技术类型。 新经济的拥护者的主流并不认同新经济对经济学具有颠覆力量的观点。普遍 彤成的共识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仍体现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运作方式:技术进步、 投入替代和投资。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最常用的描述是: 技术进步使得生产i t 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从而使得i t 类资本投入品的价格不 断下降,作为对投入品相对价格变化的回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用较 廉价的i t 投入品替代其它投入品,完成了r r 类资本深化,导致使用i t 技术的 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这种描述不是全新的概念,有关技术进步和相对价格变 化引起的投入替代的观点起码可以追溯到s o l o w ( 1 9 5 7 ) 的有关经济增长的论述。 但是目前的生产率增长其持续时间之长却是与以往不同的。有关研究表明, 与上世纪6 0 年代和8 0 年代的经济扩张不同,这次的生产率增长一直到经济扩张 的第四年才发生。因此,b a s u ,f e r n a l d ,s h a p i r o ( 2 0 0 0 ) 认为此次生产率增长是 一一种技术力量的表现而非经济周期力量的结果。肯定信息技术对美国生产率增长 的巨大作用并不意味着承认经济学的颠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的证据表明i t 相关技术及其资本积累影响经济的方式与传统经济学中描述的技术和资本积累 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并无二致。技术进步、投入替代和资本深化同样是信息技术影 响经济的主要机制。 新经济的怀疑者们并不认同g d p 的显著持续增长是源于信息技术进步这种 看法。g o r d o n ( 2 0 0 0 ) 认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一系列暂时性冲击使美国受益。尽 管1 9 9 5 1 9 9 9 年间美国生产率增长较快,但g o r d o n 仅在私人经济部门发现了 1 2 的增长。j o r g e n s o n & s t i r o hf 2 0 0 0 ) 也发现只有电脑、半导体和其它一些高技术 产业的生产率有了明显的增长6 。 目前,可计量的经济增长仍旧主要依赖于核心产业的技术进步的持续积累。 信息技术部门的技术进步推动其它所有部门生产率提升的程度,即生产率的溢出 效应,从计量实证结果来看并不明显,但也许它们已经存在。在此效应变得明显 之前,短期的持续增长主要是直接来自网络和半导体产业( j o r g e n s o n & s t i r o h , 2 0 0 0 ) 。要体现核心部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体其它部分的影响尚需要时间。 第二章新经济的微观经济学含义 第一节报酬递增的经济学 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 的生产方式。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报酬递增的。我们不妨对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做 个比较。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社会资本的主要形态,但土地的报酬是递减的。 t 地报酬之所以递减是因为存在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根源于土地的有限性、土地 私有制和土地垄断经营权。在工业时代,产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主要形态,与七 地一样,实物形态的资本是要损耗的,并且实物资本的使用权是排他的,因而是 报酬递减的。然而,在新经济下,知识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态。知识的使用具 有外溢性,就是晚别人和自己可以同时使用同一种知识而不产生竞争性和排他 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两个以上个人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的知识存量,事实上还 能够创造出更多和更新的知识流量。正是知识资本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由知识要 素驱动的新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报酬递增的经济。 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基石是报酬递减。报酬递减的概念非常重要,因为由它我 们得到了成本递增。报酬递减和成本递增是传统经济学模型的重要假设,正是在 此假设下整个经济才最终收敛于唯一均衡点。所以说,传统经济学模型讨论的是 负反馈经济。就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模型而言,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生产 者会增加产出,但是消费者会减少消费:反之,情况则相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 问的这种负反馈机制会使一种失衡的市场重新恢复均衡。但是,对于新经济来说, 这样的均衡并不存在,因为新经济是一种正反馈经济。以互联网经济为例,需求 增加会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报酬,从而导致供给方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进而创造出 更多的需求。这种需求与供给互为因果的正反馈机制使得新经济的发展具有自我 实现的滚雪球式效应,而非自我恢复的均衡效应。 报酬递增的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颠覆,事实上,新 增长理论( n e w g r o w t h t h e o r y ) 正是建立在知识要素报酬递增的特征之上的。 报酬递减对于经济整体运作具有悲观的含义。如果经济的新投入具有报酬递减的 特征,那么这意味着即使不断地增加投入经济增长也会越来越陧直至停止。但是 这种经济增长日趋停滞的模式与历史上几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不符合。上世纪 5 0 年代,r o b e r ts o l o w 的增长模型试图解决这一问题。s o l o w 模型是建立在资本 和劳动要素报酬递减的假定之上的,但除此之外,他引入了技术这个外生变量, 即技术是由经济以外的因素决定,正是技术冲击使得经济持续增长。s o l o w 模型 技术“外生”的简化使得经济学家可以继续在报酬递减的基础上对经济建模,但 这是以将技术和经济完全割裂丌的不合理假设为代价的。新增长理论则将技术纳 入经济运行过程,即将技术内生化。p a u lr o m e r 被认为是新增长理 的奠基人, 但j f 如r o m e r ( 1 9 9 4 ) 本人所认为的那样,新增k 理论就其核心观点来说一点也不 新。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与新知识或技术密切相关的报酬递增。r o m e r ( 1 9 8 9 ) 对s o l o w 模型做了重要的扩展,他强调生产过程中有些要素投入可以通过报酬递 增和溢出效应( s p i l l o v e re f f e c t ) ( 例如知识积累、网络外部性、研究与开发) 来 实现增长,并且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爆炸式的发散增长路径,也就是正反馈效应。 因此,现有经济学体系已经包纳了报酬递增的经济学。 第二节新经济与企业边界 科斯在其1 9 3 7 年的经典论文公司的本质( t h e n a t u r e o f t h e f i r m ) 中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有力手段,那为什么在公司和企业内部 没有运用这种手段? 为什么不是装配线上的工人彼此就交换各自生产的产品讨 价还价和协商? 上述的这种私人问的协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生。相反,公司内 部往往是按等级制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自上而f 的指挥控制链( ac h a i no f c o m m a n da n dc o n t r 0 1 ) ;交易也不是依赖市场,而是通过公司间的协商和合同的 执行来完成。 科斯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答案:这取决于交易发生的成本。 科斯认为,经济学家们称之为企业的东西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指挥控制从而比市场 更有效更经济地完成交易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科斯在这里试图既提供厂商的定 义,又解释厂商为何达到特定的规模。换言之,他试图解释为何企业组织与自由 市场协调之间存在特定的边界,并说明这一边界两边的区域所具有的不同属性。 完备的厂商理论必须涉及以上两个问题。 我们要讨论新经济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就必须首先确定企业边界的决定因 素。主流微观经济学通常将厂商视为资本、劳动等投入的生产函数,这种简化在 研究广泛的价格和产出问题时是极为有用的,但在分析确定企业边界,即企业的 自制- 夕 购决策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 即厂商边界的确定不再基于技术上的考虑,而是出于比较交易成本的考虑。厂商 将发展到这一规模,即在该点上厂商组织的特定交易成本正好等于市场协调成 本,这些边界交易界定了厂商的边界。 新经济的激进拥护者发现科斯关于交易成本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的观点 很具吸引力。因特网发展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沟通更为廉价,这必然会导致交易 成本的下降并改变企业的边界。他们关于企业边界的结论是:企业将不可避免地 缩小规模并将组织机构外部化,压缩企业内部机构原有的并非必要的功能,同时 逐步用因特网替代内部备忘录来执行交易。 但是针对上述观点也有反对意见。虽然因特网肯定降低了通讯成本,但是这 意味着不仅组织内部而且组织间的交易成本也下降了。内部备忘录确实会逐步消 失,但它只是被内部电邮信息所取代了。 既然交易成本是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那么要讨论新经济对企业边界的影 响,就必须先讨论新经济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我们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入手,在交 易成本的框架下讨论信息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2 2 1 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 交易成本经济学常以零交易成本假设为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 地揭示核心问题。零交易成本假设因此仅被视为一个入门的锲子,在每一种情况 下,紧随其后的研究则总是如何对正交易成本的世界进行解释( c o a s e ,1 9 8 9 , 1 9 9 2 ) 。 零交易成本的假设既用于对财产权的研究,也用于解释组织问题。财产权领 域的论点是: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财产权如何分配,交易各方都能无成 本地讨价还价,直到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财产权的分配不影响配置效 率。而组织领域内的相应论点是:由于一种组织形式的优势能够零成本地被另一 种组织形式所复制,治理结构的选择无关紧要。(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7 9 ) 然而。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成立,这就使得财产权的分配和 治理结构的选择变得很重要。假定正交易成本没有大到完全阻碍财产权的分配活 动( d e m s e t z ,1 9 6 7 ) ,则交易成本差异将决定财产权的分配方式选择。类似地, 在组织问题上,除非正交易成本大到足以完全阻碍某些组织活动,交易成本差异 将引起不同的调整:基于效率考虑,一些交易对应于一套治理结构,另一些交易 则对应于另一套治理结构。 所以,交易成本经济学是研究正交易成本对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其重要特征 包括以下内容: a 交易是分析的基本单位; b 造成各交易存在成本差异的关键是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及资产专用性 ( 度量资本能否被再配置) ; c 各种一般治理模式( 市场、混合型组织、私有机构、公有机构) 都是由 1 4 系列属性所界定的,每一模式都表现为成本、竞争力上的离散的结构性的差异; d 每种一般治理模式都适用于不同的合同法; e 交易( 其属性各不相同) 与治理结构( 其成本与竞争力各不相同) 的对应 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主要是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 f 将制度环境( 政治法律制度、法律法规、习俗、规范) 视为位移轨迹的参 数,其变化将导致治理成本( 特别是比较成本) 的变化。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行为假定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行为假定是有限理性( 行为力求理性,但其程度只能是有 限的) 和机会主义( 不是单纯的自利,而是损人利己) 。引入后一含义主要是因 为,单纯自利所带来的潜在负面效应可以通过要求交易各方做出自动履行的承诺 ( 以共同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做出“负责”的行为) 予以消除,这一做法是零成 本的。但如果交易各方会因为情况变化而食言,这一策略就不管用了,此时交易 各方的诺言需要通过可信的承诺( c r e d i b l ec o m m i t m e n t ) 予以加强。 缺省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这两项假设中的任何一项,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问 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如果交易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则任何期望达成的交易都 能通过完备的契约加以保障。如果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交易双方通过承诺、 信任和相互适应就能达到协调的目的。在这些情况下,保障措施是多余的,而且 如果它们花费不少,人们根本不会使用这些保障措施。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结 合才凸显了治理结构选择的重要性。(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8 5 ) 在讨论企业边界时,机会主义假设尤其重要。w i l l i a m s o n 认为机会主义倾向 ( t h et e m p t a t i o nt ob e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 是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边 界的主要因素。如果某些供应商对你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你会希望将它们内部 化,而不是在外部市场上与它们交易,因为它们的目标与你的并不一致。 w i l l i a m s o n 并未假设所有个体有同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一些人在某些情况 下有机会主义倾向,而且不同人的可信任度并非事先一目了然。其结果就导 致了事前甄别和事后保障措施的出现。”(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8 5 ) 然而,交易成本经 济学主要关注的是解释事后的保障措施,至于成功甄别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并相应 地放弃事后保障措施的可能性在其中几乎未作任何阐述。实际上,w i l l i a m s o n 在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t h e e c o n o m i c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o f c a p i t a l i s m ) 一书中仅有两 处提及甄别,且都认为这种做法与事无补。(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8 5 ) 这种关注保障 措旌而忽略甄别的做法,暗示产生机会主义的条件无处不在。事实上,w i l l i a m s o n 认为机会主义倾向是人性中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且由于事前甄别一卜分困难,对于 机会主义倾向只有通过监督等保障约束条件予以减弱但无法完全消除。在关于如 何削弱机会主义的揣述中,w i l l i a m s o n 强调制度和文化环境等外在约束。例如, 在解释门本公司的分包实践时,w i l l i a m s o n 指出:“由于文化和制度对机会主义 的约束,在日本的交易风险小于美国。”(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8 5 ) 因此,交易成本经 济学在分析经济组织时,假定机会主义是人性中恒定的内核,而可信任度只是对 它的补充,且后者随着各国文化和制度的差异有所不同。( 见图1 ) 图1 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人性 在不确定条件下履行不完备的长期合同时,事后的机会主义风险就出现了。 这里可以列举出几种有远见的反应。反应一,是拒绝介入该类交易,倾向于订立 短期的、简单的合同。反应二,是调整复杂交易的价格,用风险溢价来体现风险 的增加。反应三,则更为深入,即创建事先的保障措施,用可信的承诺来削弱机 会主义行为倾向。最后一个反应可以与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做个比较,后者也认同 机会主义的存在,但他对缔约的看法则是短视的。因此,尽管马基雅维里向他的 王子建议,在不受惩罚的情况下违约一先发制人,人负我之前我先负人一交易成 本经济学家们给王子的建议是,设计并接受可信的承诺。可信的承诺不仅将切实 减少无效率的违约,并且鼓励对高生产性、高风险的财产进行投资,从而会增强 交易者对契约的信任。有远见的代理人给予并接受可信的承诺,因此比那些贪婪 短视的代理人受益更多。 2 2 2 机会主义与信任 人性内核分裂模型 与企业边界密切相关的足有关信任的论述。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当然, 若在任何情况下所有行为者都同样可信,可以很容易地将信任因素排除在企业边 界的解释框架之外,因为此时它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润滑装置”。在交易成本 经济学中,信任只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只有交易的另一方无需做出机会主义 行为就能满足自身最大利益时( 于人于己均有利) ,信任行为才不会与个人行为 假定相冲突。我们称这种信任为“情境信任”,因为它取决于环境的特征而非交 易另一方的属性。这一点可以清楚地从图1 中看出来。“情境信任”是外部制度 和文化环境对个人机会主义倾向约束的结果。因此“情境信任”是建立在机会 主义是人性中恒定的内核这个关于人性比较悲观的假设之上的。n o o r d e r h a v e n 则 提出了这一类建立在较为乐观的人性假设之上的信任,他称之为“品质信任”。 “品质信任”的产生是基于交易一方对另一方的感知,与双方具有的与生俱来的 可信度密切相关。 交易成本经济学仅讨论“情境信任”,这与我们现实世界中对信任的感觉有 相当大的差异。在与商人的交谈中,他们不时地强调信任的重要性。无疑,这通 常是指“情境信任”,与交易方的特性无关,。但我们很难相信商人所表现出的所 有信任都是情境信任。毫无疑问,交易者在行为准则、公平性和道德承诺上都存 在差异,而这又会导致品质信任的差异。 从本文要讨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关注的信任主要是发生在具体个人间的信 任。这意味着一般化的信任,不包括对一般大众的信任、对制度的信任或者对事 物规律的信任。此外,我们是从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角度来讨论信任,因此某些 具体类别的人际间信任也被排除在外。例如,对某人技术能力的信任就不在我们 的考虑范围之内,而对某人的性格或道德品质的信任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 与后者相比,前者不直接与机会主义概念相关。 本文所讨论的信任首先可以被大致定义为:自愿增强受到行为不受自己控制 的他人攻击的可能性( z a n d ,1 9 7 2 ) 。在交易关系的背景下,该定义可具体表述 为:在缺乏足够的保障措施时参与某类交易的意愿( n o o r d e r h a v e n ,1 9 9 9 ) 。这 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或者说行为上的定义:即在特定的交易环境中必然存在特 定的充分保障程度,若发现实际的保障程度低于该水平,就可以推断在该交易关 系中存在信任。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情境信任和品质信任。信任可能是基于交 易者认为他人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合作,也可能是基于交易者对对方的内在可 信度的感觉。这两种信任有质的差别,情境信任是在人恒定的机会主义倾向的假 1 7 定f 外部约束施加影响的结果,而品质信任却很难用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来解释。 承认品质信任的存在并不等同于认为每个人都绝对可信的超乐观主义人性 观点。相反,比较现实的看法是:可信度与成本密切相关。一个可信的人愿意履 行承诺,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履行承诺。可信度与履行承诺 的成本之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即使是最可信赖的人在面临实施承诺的巨大成本面 前也会存在些微的机会主义倾向;同样,即使是最不可信赖的人在履行承诺的成 本很小时也会有恪守信诺的举动。从这一推理思路出发,n o o r d e r h a v e n ( 1 9 9 9 1 提 出了二元的人性内核分裂模型( 见图2 ) 来驭代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一元的机会 主义内核模型( 见图1 ) ,来讨论信任在交易关系中的作用。 图2 人性的内核分裂模型 根据人性内核分裂模型,人生来就是可信的,但同时又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这一矛盾无法通过更高层次的效用,如“文明的自利”( e n l i g h t e n e ds e l f - i n t e r e s t ) 的观点来消除。基于“文明的自利”而形成的信任概念,在引入声誉概念后更有 说服力。精于计算的行为者为了树立能使他人信任自己的声誉,将认真履行其承 诺,通过这一方式,他们扩大了盈利性交易的选择范围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效用。 由此可见,基于“文明的自利”的信任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元的人性机会主义内核 假定之上的,只是“情境信任”的一种表达形式。如果用声誉可以解释人际问所 有信任的形成,那么基于交易对方属性的品质信任也就不存在了,情境信任就是 所有信任的表现形式。但将声誉用于解释天生的机会主义者的可信任行为,是个 循环论证:交易者维护其声誉是因为它会影响将来的交易机会,而它之所以有该 种影响力是因为交易者对声誉的维护。这一解释相当牵强,它无法说明为什么某 些交易者在特定时点选择信任策略,而另一些本质上完全相同的交易者却不这样 做。因此,人际间的许多可信赖行为的发生并不是都能用简化的自利予以说明。 这就促成了对人性机会主义内核模型的扩展。 与人性机会主义内核模型相同,人性内核分裂模型中,内核的外围是交易环 境,它的变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凸显人性中两个基本特性中的一个。人性内核分裂 模型的一个优点是它与我们的直觉认识一致,即很少有绝对的可信任度和机会主 义倾向,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在一定程 度上信任或不信任他人。这一模型也与认知心理学中强调的决策过程中价值观冲 突的重要性相一致。人的思想是凌乱的而非一元的,内核分裂模型正是对这一复 杂结构的简化。只有通过内核分裂模型才能解释道德信念与信任之间的密切联 系,这种联系同时存在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例如,在理论上,“道德信念”是 多种信任定义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实践上,b u t l e r ( 1 9 9 1 ) 指出:“道德信念是 全面信任某个具体个人时需要达到的最严格条件。”缺乏人性内核分裂的假设, 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道德信念”问题如此重要。 人性内核分裂模型将人性内核划分为机会主义倾向和可信度两部分,但强调 品质信任并不意味着否定情境信任的存在。恰恰相反,在交易关系中,两种信任 都可能发生并互相补充。此外,还应考虑限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第三种因素。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都是有意识的行为,即行动者有意识地决定保障措施 的水平和信任程度。事实上,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大量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行为。f 如b e r g e r & l u c k m a n n ( 1 9 6 6 ) 所述,重复会形成习惯。交易组合中的习 惯行为会产生类似的期望,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并避免对自利的理性追求导致的行 为。这与信任有相同的影响效果:即由于交易双方未考虑到资产专用性的风险, 也未考虑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人们将会忽略制定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指 出的是,人性内核分裂模型将研究重心放在源于有意识选择的信任行为上。 信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 在有关信任形成的理论描述中,交易双方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