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j :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匹i e 态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陡丰色戈矽 签字日期:2 口口2 年岁月2 。日 摘要 论魏晋十人的人格一文分为【r q 个部分,主要是对生t :魏晋乱世的十人 的人格进行车h 略的论述,并从人格渊源、人格冲突、人格理想、人格悲剧四个 方面展开。 魏晋是巾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同时这也是传统儒学式徽庄学复兴的 利代。而庄学在魏晋时代的复兴,其理论形态上的标志就是魏晋玄学的兴 起,这种时代新学,指导着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办成为魏晋士 人人格之起点。此为论文的第一部分。 外表潇洒风流的魏晋士人,其骨子罩却埋藏着深沉的悲哀:这是一个生命 意识高度自觉的时代,生逢乱世,在瘟疫、战乱及统治阶级的疯狂杀戮中,魏 晋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与极度卑微,对生的焦虑与死的恐惧始终煎熬 着他们,并酿成心理焦虑、人格冲突:在历代文人中,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 追求是最微弱、最残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 1 竽方式,终其一生,魏晋士人始终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忍 受着与日俱增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此为论文的第二部分。 生活于魏晋乱世的文人士大夫,面对着杀夺频仍、战乱频繁随r 寸都会造成 的生死无常、得失急骤,饱受着灵与肉的痛苦煎熬,心理焦虑需要消释,人格 冲突需要化解,因此,他们从庄子理想人格中吸取思想资料与精神营养 以求重塑自我的人格。经历了曹植的“玄灵先生”、阮籍的“人人先生”、陆机 的“幽人”、左思的“功成不受爵,氏揖归园田”以及陶渊明的“南山人格”, 最终完成了魏晋人格的重铸。此为论文的第三部分。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了乱世中的魏晋士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 式与行为方式,都是一种悲剧的结局,魏晋人格是一种悲剧性的人格企向。 关键词:魏晋士人、人格起点、人格理想、人格冲突、人格悲剧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m a i n l ya b o u tm ep e r s o n a l i 够o ft h es c h 0 1 a r si n t h e 仃o u b l e dt i i 工1 e so fw d ,j i n i tt o u c h e su p o nm es 协tp o i n t ,i d e a ,a n d t r a g e d yo fm e i rp e r s o n a l i t ) , t h ef i r s tc h 印e ri n v o l v e st h es t a r tp o i n to f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 ,o ft h e s c h o l a r si n 绝i ,j i np e r i o d s ,e g ,c h u a n g s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s e c o n d c h 印t e r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n n i c to ft h ew e i ,j i ns c h 0 1 a r s , w h o e sb e a u t i 向lo u u o o h n gt 哪so u tt ob et h ec o v e ro ft h e i rt r o u b l e d h e a r t s t h et h i r dc h 印t e rr e v e a l s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 ,i d e ao ft h ew e i ,j i n s c h 0 1 a r s t h e1 a s tc h a p t e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n om a t t e rw h a tk i n fo fl i f es 够l e t h e yc h o o s et ol i v e ,m ew e i ,j i ns c h o l a r s p e r s o n a l i t yi s s t i l la t r a g i c a t t e m p t k 0 yw o r d s :w e i ,j i ns c h 0 1 a r p e r s o n a l i t ys t a r tp o i n t p e r s o n a l i t yi d e a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n f l i c t p e r s o n a l i 够t r a g e d y 引言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 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 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o 在此种时代氛围下,作为文化理想承担者的魏晋 人格,远承庄学渊源而近铸玄学内质,在中断了孔儒人格模式之后,以一种痛 苦或冲突的方式寻求对灵魂苦痛的超越之途。经历了邺下悲歌、竹林徘徊、金 谷歧路、兰亭玄谈等矛盾冲突后,最终归于南山的宁静、质朴与清新,形成了 委运大化、真率冲淡的南山人格范型,完成了魏晋人格的重铸。本文试图从人 格起点、人格冲突、人格理想、人格悲剧等几方面对魏晋士人人格作一粗略的 探讨。 由于才疏学浅,时间资料有限,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尚有许多疏漏之处,于 深度和广度上尚存欠缺,敬请学界前辈予以批评指正。 j 宗白华 _ i 三(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 9 9 年,第l l7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庄学渊源 魏晋人格的生成,有一个纵的发展脉络和主线,那就是作为魏晋人格的起 点并贯穿其整个生成过程的庄子的理想人格。在魏晋乱世,原始儒家的为 重建人间伦理秩序而构设的伦理型理想人挤一变为原始道家的为回归天地之德 而构设的自然型理想人格,它的“圣人”、“贤人”的理想人格形象也一变为原 始道家的“圣人”、“真人”的人格理想形象,并且j 者由以前的相互对立、相 互争论变为相互补充、相互调和。同号“圣人”,孔儒人格其要旨是以等级制 度下的 一义礼乐去规范人格主体的心理与行为,是以忠君、忧道、立功、建名 为人格主体的行为准则与楷模:而道家的理想人格,其精神实质是摆脱事物利 害乃至仁义礼乐的外在束缚,超脱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局限,从而追 求种形而上的逍遥之游,追求一种从心理到精神的自由、自然之境。从理论 形态上看,庄学在魏晋时期的复兴即为魏晋玄学的兴起,这是一种继先秦诸了 学和两汉经学之后掀起的新的哲学思潮,它影响、决定着魏晋上人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同时它所塑造的玄学理想人格也办成为魏晋士人消弭内心苦痛的 主要途径,是魏晋士人的最高人格追求。不训否认,这种新的哲学的产生是由 于当时政治的需要,是由汉术的“清议”转化为魏晋“清谈”的产物,但我们 同时更应注意到,它的形成乃是魏晋名士高度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在丧失了 精神家园的痛苦、恐惧、焦虑和烦恼中,力图重建新的精神家园的结果,同时 这种新的人生哲学也是生于乱吐中的魏晋士人消弭内心恐惧、焦虑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汉术社会大乱,宦官、外戚轮流专权,“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 寺,士子羞于为伍。”君臣失序,国运惟危。紧接着三国争霸、西晋代魏、八 王之乱、血胡乱华、偏安江危,综观整个魏晋时期,北中国一直处于长期战乱、 屯晔“后汉书 党铟列传序* ,中1 # 拜局点拄拳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动荡不安之中。而此时长期被传统士大夫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思想业已式微, 对皓首穷经的五经博士,有识之士、名门子弟皆耻与为伍,他们开始转向自我, 重去就,尚节操,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西汉以来士林失落的人文精神的复 兴,是士林精神的一次重大转变。与此同时,汉末文士掀起的带有政治色彩的、 以品评人物、批评朝政为内容的“清议”运动亦变为以推崇老庄学说为特色的 “清谈”之风,他们开始疏远政治、淡化入世意识,并转而追求独立本真的精 神人格和洒脱自然的风姿神韵,而这些亦为魏晋士人人格的重铸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儒家难于进取,可于守成,其思想与魏晋乱世已 是格格不入。而庄子思想则产生于乱世之中。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后来魏晋人所 处的时代有一个共同之处:战乱频繁,天无宁日。再加上董仲舒所精心建构的 汉儒人格模式经过汉末两次党锢之祸的冲击业已玉碎,为了填补两汉经学思想 崩溃后所造成的精神空虚,所以魏晋时期出现了包括庄子人格理论在内的 庄学的第一次复兴。正如闻一多所说:“像魔术似的,庄子突然占据了那个时代 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他们说三日 不读老、庄,则舌本间强。尤其是庄子,竟成为清谈家灵感的源泉。 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学成为那个时代的 显学,庄子的“真人”、“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也亦成为魏晋士人所追 求的人格高标,成为乱世中的他们消弭内心焦虑与痛苦的主要途径。在庄子大 宗师中,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真人”的理想人格形象:“何谓真人? 古 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事)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僳,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 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俑然而往,倘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至人 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汪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飘) 风振海而不能惊” 0 闻一罗全集* ,三联书店,1 9 8 2 年版,第2 7 0 2 8 0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 庄子齐物论) 。虽然庄子一书中所塑造的这些理想人格有其自身的 时代局限性,仅仅是想象的虚幻的,但不可否认,庄子的齐一生死( 对死亡 焦虑的消释) 、无为之业( 对功名诱惑的抵御) 、心斋坐忘( 人格升华之径) 、无 待之游( 人格至上之境) 的理想人格亦成为“处昏上乱相之间”( 庄子山木) 的魏晋人格主体对生存困境的超越之途、对心理焦虑的消弭之径,也亦成为魏 晋士人人格理想的起点。 庄学在魏晋时期的复兴,其理论形态上的标志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的 哲学思潮魏晋玄学。同时应该注意到,这种新的哲学思潮,其产生虽肇始 于东汉末年,但却是在正始年间正式形成的。并且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 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其理论模式亦不同。先是“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 聃周当路而尼父争途矣”( 文心雕龙论说) ,继之有向秀注庄子内外篇,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于一时也。惠帝之世,郭 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 晋书向秀传) 。从何 晏、王弼“贵无论”的提出,经过竹林名士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再经向秀的“以儒道为一”、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魏晋玄学的产生,紧紧 围绕着对庄子的解读展开,而这种对庄子的重新解释亦为魏晋人格 的重铸提供了理论营养。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每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的产生 都有适合其产生的土壤,庄子所生活的时代与魏晋人相比虽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并不完全一样。与庄子所生活的先秦时代相比,“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 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破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 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 程。”罾这种“纯粹性和深度上”、“空前的”、“思辨哲学”就是汤用彤所说的作 为整个魏晋时代的“普通思想与思想主流”的代表魏晋玄学,它是由先秦 老庄之学承传、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其的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更适应魏 牵连中氍魏晋文擘与荒晋人格*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出版,第1 卜1 4 酉 8 车泽厚美学三书 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9 阜出版,第9 0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晋社会的时代新学。这种时代新学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般而言,从先秦而 来的中国的文化、思想与哲学,总是呈现出一种以儒、道为主的多元并存、多 元发展以及以儒、道为主的对立互补态势。自两汉之际内学东传之后,则 儒、道、释三学的此消彼长、冲突调和成为中国新的时代文化、思想与哲学的 重要景观。魏晋玄学的思想基干自然离不开道,然而它在文化历程中每前进 一步,又是与儒相缠、结伴而行的,它首先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被儒学化 了的新道学可以说,魏晋玄学的生起、建构、转嬗与消亡,均与儒学攸关。” o 这是一种复杂的时代新学,这也是生活于魏晋乱世的士人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 矛盾、苦痛和悲伤的原因之一。后人提起魏晋名士,自然会想到诸如“邺下放 歌”、“竹林酣畅”、“兰亨流觞”、“南山采菊”一类的风流形象,然而,在魏晋 士人潇洒倜傥的风姿神貌背后,却是一颗苦痛的灵魂。在魏晋士人人格的内在 结构层面中,有着太多的冲突,究竟是宗儒还是宗道、崇礼还是悖礼、仕宦还 是隐逸、趋雅还是趋俗、狂放还是谨慎,虚静还是躁动始终困绕、煎熬着 魏晋士人,以此造成了魏晋人格的悲剧性发生,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魏晋人格与 魏晋文学的悲剧的美。而这一切皆源于承接于“老庄”但又不同于其的新的社 会意识形态魏晋玄学。这种新的哲学思潮不但指导着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 与行为方式,造成魏晋士人特有的心理焦虑与精神痛苦,与此同时,他也是生 于乱世中的魏晋士人消弭内心焦虑、精神痛苦的最主要的途径。 魏晋玄学的文化主题,是理想的圣人人格模式问题,即汤用彤所说的“理 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 ”(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第2 9 7 页) 圣人人格 的理想模式,在当时的文化观念与时代思潮中,被认为是在所谓“自然”与“名 教”之相互关系中历史的生成与展开的。自然者即为道也:名教者即为儒也。 道与儒在人格问题上的冲突与调和,几乎贯穿了魏晋玄学之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魏晋玄学主要解决的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亦即为儒与道之间的关系问题, 根据魏晋时期不同阶段的需要,它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何晏、王弼的“名教” o 高峰、雷海燕等玄学十日谈* ,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2 2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本于“自然”说: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说:裴镇的“崇有”、维护 “名教”说:向秀、郭象的“名教”即“自然”说四个阶段。正始名士 何晏、 王弼生逢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争权夺利之时,他们虽有传统士人积极入世, 追求建功立业的传统,但在人格风貌上,一反传统儒士的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而是大畅玄风,他们以道释儒,在突出强调“无”的基础上,把道家的自然无 为与儒家的伦理名教沟通起来,掀起了一股新的哲学思潮,但这种新的哲学思 潮于他们来说只是哲学上的理辩、理论上的探讨的形而上的追求,在他们内心 深处仍念念不忘的是对世俗利欲、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 林名士,一反正始名士何晏、王弼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学说,进而提出“非汤武 而薄周孔”(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释私论) 的理论主张,将“名教”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同时对政治采取了自觉的 退避态度,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司马氏的虚伪名教完全割裂开来;金谷文人, 生活在一个政失准的的充满争夺与杀戮的乱世,己没有了竹林名士高远的精神 追求,在玄学理论上继承了正始名士的儒道结合的道路,其最终结果是儒家精 神的失落、道家人格的丧失;偏安于江左的东晋名士,他们虽周旋于多变的政 局之中,但已没了建安文士建功立业的抱负、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式的为了坚 持理想而与统治者坚决决裂的勇气与心情,而是偏安于江左一隅,以一种淡泊 的心态面对一切,追求一种悠闲、宁静、高雅、飘逸的人生境界,与此同时, 经由西晋郭象改造过的道家人生哲学,在东晋士人身上才得到充分的体现,他 们一方面是任社会之自然,“与时消息”, 另一方面是于拥抱功名利禄的同时又 不放弃对超越之境的追求,在这种心境的影响下,玄学的表现方式当时士 人们所热衷的清谈,已不再看重玄理的探讨,而更看重的是玄谈时的风度、气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吏中捉到的“正始名士1 与“竹抹名士”是两个既有相同处置有不同处的名 士群体其不同之处在于:“正始名士”即为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言清谈之士,他们住居显职、炙手 可热,以名教为事功,以自然为点缀追求自然与名教的统一;而“竹林名士”则指的是以嵇康,阮菇为 代表的其本子竹林之下的“竹林七贤”,这些人多才秀人微,且遗落世事,啸傲山林,以庄子的“真人、 “至人”、“神人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口 号,把自然与名教完奎对立起来二者的相同点为:竹林名士虽土木形骸,高蹈退世,任性自然,怛其行 为的理论依据是老庄精神,与正始名士比较起束,可以这幺说,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何晏、三弼是老庄玄 理的阐释者,而竹林七贤则是老庄玄理的实践者,二者都与老庄有关 2 郭庆藩g 庄于集释,中华书局,1 9 8 2 年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质与才情:只有到了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包括魏晋士人在内的传统耿介文人所 极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人生才有了现实性,传统的道家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情怀 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创造性的阐释,陶渊明因此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魅力长存 的人格形象,与此同时,他也最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完成了魏晋人格的重 铸。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i 沦丈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第二章魏晋士人的人格冲突 魏晋士人以庄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然而,在他们所生 活的那个现实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追求只是一种幻想,是一种精 神上的寄托。这是一个最浓于悲情的时代。生活于那个乱世中的魏晋士人,有 着太多的无奈。他们表面上潇洒风流、风神卓约、超逸放旷,而其内心里却埋 藏着深沉的悲哀。这是一个生命意识高度自觉的时代,生逢乱世,在瘟疫、战 乱及统治阶级的疯狂杀戮中,魏晋士人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与极度卑微, 对生的焦虑与对死的恐惧始终煎熬着他们,并酿成心理焦虑、人格冲突。魏晋 士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而自然的“归隐式”的人生境界,他们虽以庄子的“真 人”、“至人”、“神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并且他们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也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自觉选择“归隐” 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纵其一生,魏晋士人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 去就,不可否认,他们的骨子里念念不忘地仍是儒家的功名之念,并不能舍弃 尘世间的功名利禄。究竟是崇儒还是崇道、是出世还是入世、是崇礼还是悖礼 始终煎熬着魏晋士人,造成他们内心深处永无消弭的深层次的悲哀及人格冲突。 如果说风姿特秀是其外表的话那么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死亡意识及儒道冲突则 是其最基本的内涵。 一、风姿特秀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专门辟有“容止”一门,记录了魏晋士人卓然不群 的潇洒风姿: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西北走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肃肃如扮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榭叉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拾之独王: 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裴令公有俊吝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日:“见 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骠骑王武子是卫价之舅,隽爽有风姿,见蚧辄叹曰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时人日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日:“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 长史形者纂公日“恨诸人不见杜弘j e 耳! 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八桓公望之,日:“大 奴固自有风毛。”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桓大司马日:“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 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这是魏晋时代特有的品评人物的荚学风貌。在中幽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 个朝代的士人像魏晋士人这样如此看重个人人格的外形之美。“美姿容”、“i r 冲 f 青”成为那个日_ j 代的风尚,也亦成为那个时代品评人物的标准。我们知道,儒 家虽然也将仪容之美作为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所要求的仪容是同伦 理道德、政治礼法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魏晋时期, i :人们将眼光外存 1 廿界转向了内在的自我,盯始注重实现个体自我的价值,同日、j 这个时代的士人 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却是历代文人中最残缺不全的,在他们看来实现个体自我 价值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即为对个体仪容之美的追求。所以,个人的仪形之美 也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一种标准。当然,这种对个体仪形之美的追求还应追溯 到汉代。 汉代,统治者通过“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选拔官吏。所谓“察举” 就是由地方向中央政府白下而上地推荐人才;所谓“征辟”,就是由中央政府和 荇级官府白上而下地发现和委任人j 。但到了东汉未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西北犬学砸士学位论文 不安,宦官、外戚轮流执政。当时的社会:“权侈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 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靠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驽守境, 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圾,乱离斯瘴。这样公i 卜地品评 或舆论的“清议”运动发展起来了。一j 时,在这种“清议”运动的压力下,当 时政府对官吏的任用常常征询在十林中有威望的名士的意见,“人物品鉴遂极为 重要。有名者入青云,无闻者委沟壑。朝廷以名为治,士风亦竞以名为高。声 名出f 乡里之臧否,故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于是月旦人物,流为俗 尚;讲目成名,具有定格,乃成社会中不成名之法度。”o 此时土人们的思想也 山两汉时对圣贤的崇 t 转化为东汉术年对名i 的崇f ,伴随着“清议”运动, 十人们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也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尖锐,社会上也出 现了“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题目,作为对党人人格形 象的道德评价或指称,而其实质并没有什么美学内涵。到了曹魏统治时期,曹 操提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o 的“用人唯才”的统治 策略,使伴随着“清议”运动而兴起的人物品藻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刘劭人 物志的应运而生,曹巫典论沦文中“文气i 兑”的提出,从此,中国进 入了“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时代。尤其是刘劭,他论人的本质,深入到 了人的个体性领域。他认为,人的个忖气质,通过声色容貌、谈叶风姿体现出 柬:“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1 人物品鉴就是要善于通过外貌观察、口! 别其内心世界。为此,他提出“九征” 之说,即从人的神、精、励、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去观察人物的 内在智能、德行、情感、个性:“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 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伏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淡,中睿外朗,筋劲植 范哔g 后汉书伸长统停 。j 身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芈书局,1 0 8 3 年,第2 0 21 ( ) 夏 “三国志藐志武帝纪 = 刘劭人物志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照晋士人的人格 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_ j 兰,纯粹之德也。”他认为,人并f i 是除 了“孝悌”、“明经”之类抽象的概念外别无他物的存在体而是一个有鲜明的 个陛气质、爿智情感和有独特容貌风姿的社会存在物。但在刘劭所生活的建安、 黄初年问,禀中和平淡之质的自然人格并不多见,时人最为推崇的是诸如周公、 张良、韩信为其人格理想的雄武壮烈的英雄人格。而到了于始时代,由于急剧 动荡的时局变化,司马氏统治集团的残酷杀戮,这时的士人们普遍追求一种以 逍遥邀游、超世独步的“大人先生”、“宏达先生”为其人格理想的风神潇洒的 人格荚。而此时对人物的品评亦发生了小同 :两汉的变化,由汉代的重人物的 道德品行、经学成就的品鉴变为重人物外在胍姿神貌、j 藻个性的品鉴,与此 同时品人之题目亦完全不同于汉代的直接的道德评价,而是较多地运用具体 可感的自然景物来形象地比喻人物、充满激情地赞赏人物 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j 青 其人廉且女”孙云:“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沃渫而扬泼,其人磊珂而英多” 誉* )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王千仞。”( “世说新语赏誉) 王戎日:“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世说新语赏 有人叹王公形茂者:“濯濯如春月柳。”( “世说新语客止b ) 时人目夏侯太初:“明明若日月之八怀。”( 世说新语一容止) 象这种对人的容貌、风度的品评,极少政治色彩,而更多地带有审美性质。 难怪宗白华会说晋人崇尚“人格的唯美主义”,“尤沉醉于人物的容貌、器识、 肉体和精神的美。” 这也是魏晋士人的人格魅力所在。 然而,魏晋时代毕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表面上“好神情”、“美姿 容”的魏晋士人,内心却埋藏着深沉的悲哀。时代的悲剧酿成了士人的悲剧 。刘劭g 人物志 = 宗白华e 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艺境北京太学出版社,l9 9 9 年,第l2 4 页 。问上第l25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从整体上来说,魏晋士人的人格是一种悲剧性发生。这毕竟是一个充满杀戮的 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 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 分。”这里有一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正始十年( 公元2 4 9 年) ,何晏被司马懿所 杀。正元元年( 公元2 5 4 年) ,夏侯玄被司马师所杀。景元元年( 公元2 6 0 年) , 吕安、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永康元年( 公元3 0 0 年) ,张华、裴颁为赵王伦杀。 太安二年( 公元3 0 3 年) ,陆机陆云兄弟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太兴元年( 公元 3 1 8 年) ,刘琨为段匹碑杀害。太宁二年( 公元3 2 4 年) ,郭璞为王敦杀害 , 身为文人士大夫的魏晋士人尚且难逃因统治阶级的疯狂杀戮而造成的死亡,更 何况一般平民百姓。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乱世,长年的战乱征讨,使得当 时的社会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呜”( 曹操蒿里行) ,这是对乱世死亡现象的经典描述。面对随时都会 到来的死亡,难怪何平叔会担忧地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一个 生命意识高度自觉的时代,生的焦虑与死的恐惧时时煎熬着魏晋士人。面对如 此多的死亡,我们又不得不奇怪为什么在专门记录魏晋士人言行的世说新语 一书中,作者会专门辟有“品藻”、“赏誉”、“识鉴”、“容止”等诸多品评专篇, 向我们展示了魏晋士人“美姿容”、“好神情”的对外部美的追求,而实质上在 他们内一d 深处则有着太多的徘徊与犹豫,究竟是崇礼还是悖礼、是出世还是入 世、是奉儒还是奉道、是坚持道家的高尚人格还是屈尊于己、惶惶然奔走于权 门这些潜伏于魏晋士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和其表面上的风神卓约、潇洒 风流形成强大的反差,也是魏晋士人不同于传统士人的最主要的特征。 二、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 ”殷云:“我与我周旋 。范支澜中国通史* o 参见萧艾魏晋时期人物系牟筒表,见其世说探幽附录,湖南出版社,l9 9 2 年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久,宁作我! ”( 世说新语- 品藻)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 ”日:“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 ”日:“桓 润恬和”“桓温何如? ”日:“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 ”日:“清易令达。阮 思旷何如? ”日:“弘润通长”“袁羊何如? ”日:“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 ” 日:。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 ”日:“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 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 庄,萧 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世说新语品藻)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回:“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 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 世说新语方正 ) 这是魏晋士人的人格宣言,他们以自我的种种言行向人们展示了自我个体 的高度觉醒,而这种觉醒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不同于先秦、 两汉,这是一个万物皆贱、惟人为贵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命 情绪空前浓厚的时代。伴随着这种个体自觉,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也随着转型, 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先秦、两汉传统的生命价值观的人生追求,正如汤用彤先生 所言:“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 求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 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咄 我们知道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孔子就 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对死亡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 个人的生命存在,这种将个体的人湮没在“道”的纲常伦理系统中,最终束缚 了人的自由发展;不同于孔子,道家的庄子则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死 。汤用彤“藐晋玄学与支学理论* 一文,中国哲学史研究,1 9 80 年第一期 ;“论语先进* 3 论语里仁* 9k 论语卫灵公*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藐晋士人的人格 生亦大矣”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人生天地问,若自驹过隙忽然而 已” ,意识到了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并塑造了“至人”、“真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来消弭这种人生的苦难和死亡的焦虑。而到了西汉,经过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时期的文人 士大夫将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等级森严的集体性社会中,他们以儒家的仁义道 德为真理,以实现济苍生扶社稷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目标,因此,他们面 对死亡所表现的仍是儒家的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 东汉之前,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模糊而神秘的。 迨及东汉末年,中国的历史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动荡不安时期, 尽管期问也出现了西晋太康年间那种短暂的太平繁荣景象,但那只不过是昙花 一现,很快便被爆发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所替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 上极为混乱、黑暗、痛苦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充满了好诈、虚伪、 仇恨,很多知识分子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另一方面, 正如宗白华所说的那样,汉末魏晋六朝“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 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而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动乱与精神自由的双 重催动互生下,迎来了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在当时的时代 大背景下,首要的表现则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思索也即为对死亡的观照和冥思 死亡意识的觉醒。相传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我们从中就可以看 出魏晋士人死亡意识的觉醒。“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 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他们面对人 生易逝、时序如流的现实,已开始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直面生命的短 暂从而抒发面对死亡难以抑制的悲伤。 时至魏晋时期,战乱频繁不断,瘟疫肆虐流行,从而导致死亡的接踵而至, 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臧霸等征吴,到居 ? “压子德充符 o 庄子至乐* o 庄子知北游 o 宗白华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的美* ,碰艺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l9 9 9 年,第1 17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巢,军中大疫。”曹植的说疫文一文更是为我们道出了瘟疫流行、死亡接 踵而至的惨象: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编,室室有号泣之袁,或闽门而 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 之人身! 若夫殿处鼎室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在魏晋乱世,这种因战乱、瘟疫所造成的大量的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死亡 意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令人忧心忡忡,就连贵为王侯的曹丕也在他的与吴 质书中沉痛的写道:“昔年疫疠,亲故多离其灾,徐( 干) 、陈( 琳) 、应( 砀) 、 刘( 贞)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至则接席,何曾须臾相 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 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 魏晋士人是悲哀的,他们不仅悲因战乱、瘟疫而带来的不幸亡者,更令他 们悲痛的是因政坛之祸所导致的人生福祸无常。我们知道,魏晋易代之际,司 马氏篡权阴谋日渐暴露,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志魏志高 贵乡公髦传) 。自魏齐王芳正始( 2 4 0 年) 以后二十余年中,政局一直动荡不 安,经过嘉平( 2 4 9 年) 、高贵乡公正元( 2 5 4 年) 、甘露( 2 5 6 年) 、元帝奂景 元( 2 6 0 年) 、成熙( 2 6 4 年) 等年代,司马氏为了篡夺政权几次发动政变,大 肆杀戮。嘉平元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魏大将军曹爽、名士何晏、 桓范等。所谓“同日杀戮,名士减半”( 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注) :嘉平三 年,懿死,其子师为大将军,专权朝廷,杀名士夏侯玄、李丰等;师死,其弟 昭为大将军,于景元元年( 即甘露五年) 杀魏帝高贵乡公:景元三年杀名士嵇 康等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最为黑暗的时代,其最重要的原因即为 皇帝、军阀和专政政权的魁首们疯狂地屠戮士人。一方面,个体生命意识的觉 醒,使魏晋士人极度珍惜生命,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尊贵;另一方面,魏晋时 期,频繁的战乱、瘟疫的流行及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政坛飞来的横祸,其结果 是死亡枕藉、朝生暮死、人命如蚁,又使他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极度卑微。魏晋 西北走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苦生乐死的感伤派、幻想长生不死的浪漫派、有博取功名的庙堂派、避世而栖 的山林派、终当为情死的钟情我辈、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狷之士魏晋名士 在生死之间表演着他们的人格,自塑着他们的人格形象,或高亢激越或低徊哀 惋地唱着他们的生命之歌。”他们炼丹服药、狂饮滥醉同时又写诗作文、绘画 书法、弹琴长啸这里有近乎放荡的任诞、有近乎典雅的美丽,这是魏晋士人 在观照和冥思死亡之后所建构的诗意生存空间,其中蕴涵着魏晋士人对生的留 恋、焦虑和对死的厌恶、畏惧,他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同于传统伦理价值的 生死观、是悲怆而又凄美的人格美是一种流传千古的魏晋风流。 三、“山林”与“魏阚” 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中断了传统孔儒人格所必须遵循的仁义道德、 伦理纲常,摧毁了士子的仕进之心、进取之路,加速了其与政权疏离的步伐, 同时中国历史也进入了宗慕老庄的时代。时至魏晋,道家的理想人格,亦即庄 子一书所塑造的“真人”、“至人”、“神人”的人格至美境界成为魏晋士人的 人格追求与精神支柱的渊源也亦成为他们消弭内心苦痛的主要途径,这是时 代的主流。但在此之前,经过汉代几代儒学大师改造并重新构建的孔儒建功立 业、忠君忧国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没有在这些追求个体精神绝对自由的魏晋士人 头脑中完全消失,因为他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统治者大畅名教的现实社会中,尽 管那是一种虚伪的名教。于是就出现了用老庄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儒 表道里、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玄学。我们知道, 魏晋时期,儒道两家仕进与隐退的矛盾上升到哲学层面即为玄学所要解决的名 教与自然的矛盾,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也亦成为魏晋士人终其一生的追求。但 美好的理想与苦难的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因此,在“山林”与“魏 阙”之问徘徊不定、犹豫不决是魏晋士人最主要的人格行为,他们“居朝端而 。李建中魏晋支学与魏晋人格* 、湖北教育出版社,l9 9 8 年,第167 页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慕江湖”、“处江湖而不能忘情于魏阙”o 。但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在魏晋乱世只 不过是一种人格理想,一种难于付诸实践的处世哲学。他们不无真诚地追求仕 隐的统一同时又无可奈何地在二者之间徘徊犹豫,这就是魏晋士人的处世哲 学,而这种处世哲学所酿成的是魏晋士人日益深化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我们说,魏晋士人宗慕老庄,极力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人格的绝对独立, 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政权完全疏离,而恰恰相反,中国历 史上传统的士对权势的依附又决定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总是有着千丝万屡的联 系。在魏晋历史上,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何晏与王弼,他们作为魏晋玄学的创 始人从哲学层面出发,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儒道之间的关系 问题,采取以道释儒的方式,既不机械地照搬道家学说,也不完全地抛弃儒家 思想,而是在突出强调“无”的基础上,把道家的自然无为与儒家的伦理名敦 沟通起来,而其目的是为了调和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同时这种玄 学理论也满足了魏晋士人既重心灵自由又贵自身的现实需求。这种以道释儒的 人格模式使他们在人格风貌上完全不同于传统儒家士子的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而是极力追求超世俗的生活方式和风度气质,表现出清新特异的个性本色。但 他们毕竟处在玄学的建设阶段,“并没有真正受用玄学的解放感。”罾他们有永不 泯灭的仕进之心,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多身居显职,傅嘏、何晏炙手可热。即 如王弼之流,虽位卑职浅,亦奔走于权门,其人格之卑自不待言。“史称何晏依 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 “晏有重名,与魏姻亲,内虽怀忧,而 无复退也”( 世说新语规箴) 。他们自始至终在尘世、在仕途与世浮沉, 道家思想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哲学上的理辩、义理上的探讨。他们是有志于那 个时代的,但时代却赋予他们一个悲剧的角色。综观他们的政治生活,几经跌 落起伏。明帝时,“南阳何晏、邓飚、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皆有声名,进 取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 三国志魏书) 。等到曹爽秉政,他们 。殷孟伦*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l9 s 1 年,第1 6 9 页 。冯友兰k 中国哲学史新嫡( 四) 2 王走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 975 年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又“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三国志魏书) 。而最终等待他们的却是噩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何晏、邓晒、丁谧、毕轨、李胜等人纷纷被杀,正始 名士集团土崩瓦解了,玄学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竹林时期。 面对着当时险恶的政局、难测的宦海,竹林名士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归属上 进退两难,既不同于建安文人的建功立业、忠君忧国,也不同于正始名士的与 世浮沉、以至终遭杀戮,而对现实采取了韬光隐晦、避祸全身的方式。他们优 游林下、纵酒行乐、鄙弃世俗、崇尚老庄,并且远离仕途,向往那种“以无罪 自尊,以不仕为逸” 的生活:他们追求人格的绝对独立、精神的绝对自由,希 冀保持人格的自然本真状态。但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而仕,向往人生 之遇,向来是中国读书人的人生追求,这批佯狂避世的文士,并非完全消融了 建安文人的宏远抱负,他们虽以道家思想为其人格之主体,但其内心深处亦不 乏儒家的功业之志。如阮籍“尝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叹日:时无英雄,使 竖子成名! ”鲁“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 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鼬而嵇康,史载“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身为 曹魏的姻亲,不满司马氏残酷的统治,提出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释 私论) 、“非汤武而薄周孔”(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的口号,公开反对司马 氏提倡的虚伪的名教,面对当时的政局,他只能“超然独迈,遂放世事,纵意 于尘埃之表。”茸“大将军尝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之河东, 或云避世。”蓉阮籍、嵇康内心的痛苦是由当时的社会压力所致,也是其思想矛 盾所致,他们虽然以自然反对名教,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与司 马氏统治集团完全决裂,但这只不过是态度而其骨子里是相信并崇奉儒教的。 “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 嵇康养生论* 厉玄龄晋书 同上 同上 陈寿三国志* 同上 阮籍传,中华书局点枝本 (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点校拳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魏晋士人的人格 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 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和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 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 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 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 马懿们要迂执得多。”“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诗之一) , 竹林文士始终在“山林”与“魏阙”、“道”与“儒”、崇礼与悖礼之间徘徊、游 荡,伴随着此的是曰益激烈的心理冲突,随着嵇康的英勇就义、阮籍的抑郁而 死、向秀的“失图”入洛竹林名士最终在徘徊、游荡中选择了各自不同的 人生择向。 时至西晋,杀夺与滥赏是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在这一时期的士人群体 中,“山林”与“魏阙”的矛盾似乎并不怎么明显。我们再也拔不到像嵇康那样 为了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而始终执著认真地坚持“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 而薄周孔”的士人,同样也找不到像阮籍那样在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中依违 避就,因而内心极端苦闷,在抑郁苦闷中终其一生的士人。这是一个士无特操、 士风颓败、儒家精神失落、道家人格丧失,士人极力追逐世俗利欲的时代。这 个以玩弄权术、残酷杀戮夺得天下政权的司马氏统治集团,一开始便没有一个 统一的治世标准,一开始便政失准的,因此造成了士人思想上准的无依、依违 两可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完全不同于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抽去了 道家独立不羁的傲世人格、儒家弘道济世的伦理精神,共同的人生理想窒碍了, 共同的人格模式击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程经理答辩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惠州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模拟题及答案(2025年)
- 2025年汽车修理工技师技能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会计税务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煤矿应急预案案例
- 2025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周清检测(第十二周)
- 2025年高二物理上学期复习卷三(光)
- 2025年气候变化的热带雨林保护
- 2025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 融美于体 育美而行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过关试卷附答案(三套)
- 2025年农村土地租赁协议(合同样本)
- 2025年固态变压器(SST)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临床指南
- 少年读史记课件
- 任职资格认证汇报
- 2025年三力测试题试题及答案
- 高盛:释放AI时代的潜力+Powering+the+AI+Era
- 2025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课后辅导计划
- 微电子器件(4-11)多栅结构MOSFET与FinFET
- 伴郎伴娘租赁协议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