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对话研究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熊宪光教授 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学 研究生:宁登国( 2 0 0 0 1 3 6 ) 内容摘要 诸子散文中存在大量的对话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历代研究者对 于诸子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本信息的意义和艺术特征方面,对这一普遍文体 形态并未给予充分的注意。一旦将此信息要素置放于对话体系各个要素之间的关 系中时,则会发现,这一看似浅显的形式表层尚诱启着一片广阔而又陌生的领域: 一、对话的界定;村话,就是对话主体之间在特定语境之中的信息交流过程。 它包含着多个要素,其中每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对话关系的变动。诸子散文的 对话主要是指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有明显对话主体的直接言语活动。有别于语 录和论说。,7 二、诸子散文对话现象扫描;f 根据对话主体的性质和对话信息的真实程度, 诸子散文中的对话大致可分为实录式对话和虚构式对话两大类。前者又包括师生 问答、君臣对问、士人论辩等;后者包括修辞性代言和独立成熟的主客问答。广、 三、诸子散文对话成因的多维透析;储子散文大量对话现象的产生与先秦时 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物质技术条件紧密相关。具体来说, 政治宽松、文化自由的社会环境( 文中从略) ,重视记言的文化传统,文体意识的 自觉追求,书写文字的渐趋简易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体式的广泛流行和 渐趋成熟。广 四、渚子散文对话的文学意昧,肼究言说技巧和有意为文的观念,令诸子对 话在自身传递的言语信息、方式技巧、语调渲染等方面都呈现出浓郁的文学意味: 质文互生,婉曲达意,声情并茂。户, 五、渚子散文对话的价值取向bf 通过对中外普遍流行的对话形态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其中蕴蓄的新的价值取向:独立的个体意识,自由的批判精神,和平的生 存原则。一 关键词:诸子散文对话 as t u d yo nt h ed i a l o g u eo fz h u z i p r o s e si nt i i ep e r i o do f p r e q i n m 曩j o r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t y :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p r e - q i n t os u id y n a s t y s u p e r i s o r :p r o f x i o n gx i a n g u a n g a u t h o r :n i n gd e n g g u o ( 2 0 0 0 1 3 6 )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m a n yd i a l o g u ep h e n o m e n ai nz h u - z ip r o s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s c h o l a r so f p a s ta g e sm a i n l yf o c u so n t h es e n s e sa n d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o fs u c h p r o s e s ,a n dn e g l e c t st h e g e n e r a ll i t e r a r yf o r m s w h e nw ep u tt h ee l e m e n t so fi n f o r m a t i o ni n t ot h ed i a l o g u e s y s t e m ,w ec a n d i s c o v e rt h a ts u c hc l e a rf o r m a l i t y f a c t u a l yo p e n s aw i d ea n dn e wf i e l d f i r s t ,t h ed e f m i t i o no fd i a l o g u ei sap r o c e s so f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 a li n t e r c h a n g ei na p a t i c u l a rc o n t e x ta m o n gd i a l o g u es u b j e c t s t h ed i a l o g u eo f z h u - z ip r o s e sm a i n l yr e f e r s t ot h ed i r e c tv e r b a la c t i v i t i e sw h i c hh a n d e dd o w nb yw r i t i n g sa m o n gc l e a rd i a l o g u e s u b j e c t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i sd i f f e r e n tt or e c o r d e du t t e r a c ea n d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s e c o n d ,t h ed i a l o g u eo f z h u z ip r o s e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t y p e so nt h ew h o l eb yt h e p r o p e r t i e so f t h ed i a l o g u es u b j e c t sa n d t h er e l i a b l ed e g r e eo f t h e d i a l o g u e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i r d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s om u c hd i a l o g u ei nz h u - z ip r o s e s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 m a n yf a c t o r s ,s u c ha st h eh i s t o r i cc i r c u m s t a n c e ,t h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 ,t h em o d eo f t h i n k i n g ,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 m a t e r i a lt e c h n o l o g y , e t c ,w h i c h j o i n t l yb r i n gt h el i t e r a r yf o r m s t ow i d e l y p o p u l a r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m a t u r e f o u t h t h ep e r c e p t i o ns t r e s s i n gs p e e c hs k i l l sa n d c o m p o s i n g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p r o m o t e t h ed i a l o g u eo fz h u - z ip r o s e st oe n b o d yr i c hl i t e r a t u r e f l a v o u r , s u c ha st h eg r a c e f u l v e r b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e u p h e m i s t i cw a yo f s k i l l s ,t h ei n t o n a t i o nw i t hb e a u t i f u ls o n g s a n dr i c hf e e l i n g s f i f t h b y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g e n e r a lp o p u l a rc h i n e s e - - - f o r e i g nd i a l o g u ef o r m s ,w e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r e v e a lan e w v a l u a b l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d i v i d u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f r e ec r i t i c a ls p i r i t s ,p e a c e f u ls u r v i v a l p r i n c i r ,l e k e yw o r d s :z h u - z ip r o s e sd i a l o g u e 2 引言 先秦时期,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记言比记事更重要。从商周甲骨 h 辞简单的人神对问,尚书中的帝王誓命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君臣问答、行 人辞令,可谓驰说云涌,异声共啸。尤其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难,战国策士的利 口剧谈,更是凸显了当时思想尚未一尊,理性空前觉醒的时代特征对话。与 此相应,镂诸金石,形诸简帛的对话问答体式,则成为先秦散文普遍采用的表现 形式。对此,闻一多先生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记言好比人物画,记事则如山水 花鸟画,后者只是作为人物的烘托而出现,且作为偶然的点缀。”朱自清先生探 讨中国散文的发展,也是直接从“言辞”如何影响和造成“文章”说起。 而且, 有趣的是,考察此“轴心时代” 的世界其他各国文体形态,如古印度的佛经( 如 梨俱吠陀、奥义书等) 、古希腊柏拉图的著述( 如理想国、游叙弗伦、 高尔吉亚、美诺等) ,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等 等,都普遍重视对人们言谈话语的记录。金克木先生在分析吉印度史诗中的对话 体时,得出结论说:“从文学形式的发展来看,对话体是很早就被应用于文学方面 的。”而且认为在中国,这种对话体的影响可能比一般所承认的更大些。因此, 倘若承认六经、诸子和史传对后世文章的决定性影响,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该绕开 这些古代先贤的口语和“演说”。然而,历代对于先秦散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说话 人所发布的文本信息的意义和艺术特征方面,对于这样一种持续千年,影响深远 的文体形态并未给予充分的注意,即这些意义观念是由什么样的方式产生的? 这 些记言方式具体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形式?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等 等a 一旦将考察的目光置放于对话体系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中时,眼前顿时出现 了一片广阔而又陌生的领域。囿于笔者学识和文章篇幅,这里,仅拟择取先秦诸 予散文为代表,将文本中的对话部分置于具体的对话关系之中,通过比较对照,对 这一话语秩序的组合形态、形成原因、信息特征及其隐含的深层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阐多论古典文学 郑i i 自j t l 述评,重庆出版社,1 9 8 4 年版,2 4 页 o 经典常谈文第十三) 朱自清著,北京三联书店,1 9 8 0 年版,1 1 9 页。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在其智慧之路 ( 柯锦华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 9 8 8 年版) 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说:。以公元前5 0 0 年为中心约在前8 0 0 年至前2 0 0 年之间,人类精神的基 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嗣、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这个时代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其中思想的基 本范畴,创造了人们至今仍赖以生活的世界宗教。” 。金克木论梨俱吠陀 的阗摩和阎蜜的对话诗 ,见比较文化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 9 8 4 年版,1 0 8 页。 3 第一章对话的界定 对话,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之间的具体言语行为,即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在特 定语境之中的信息交流过程。前苏联语言学家雅各布森在全面研究语言的一切现 象后,把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用图表的形式描述为: 语境 信息 说话者受话者 接触 代码。 由此可见,完整的对话,至少要包括六个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 息,接触,代码。具体来说,对话虽然是说话者将信息传递给受话者的过程,但 是这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信息需要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接触( 可以是口头 的,书面的,视觉的,电子的或其他形式) ,接触必须以代码的形式出现,如言语, 数字,文字,音响等:还需要说话者和受话者都能理解的语境( 如上下文,对话的 时空环境,对话主体的知识背景,风俗习惯等) ,它使信息具有意义。因此,对话 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所传递的信息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来自语境和接触手段, 即意义存在于对话的具体交流行为之中。它的产生与变化取决于这六个要素是如 何使用和如何组合的,其中每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所传递信息的变动。正因如 此,对话获得了极为宽泛的内涵,成为许多领域广为流行的术语。例如,在哲学 领域,对话是人们追问本真存在,探寻真理的方法大道:在文学批评领域,对话 成为接受者与文本( 或作者) 之间积极的、开放的理解过程;在政治领域,对话 成为解决冲突,优化生存的最佳途径。本文所论述的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对话, 则采用狭义上的概念,主要是指以文字形式留存下来的对话主体之间直接的言语 活动,即存在着明显的对话主体,如君臣、师生或虚构主体等;接触方式是面对 面的话语交流,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一来一往“日”字的频频出现。 显然,这里的“对话”同人们常说的“语录”有一定的联系,只要“语录”的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艺术哲学,l 知腺守尧、张金言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敝,2 3 3 - - - 2 3 5 页 噜 h 主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言语行为,就构成了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 话是语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当“对话”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方法时,则又超 出了“语录”的范围。另一方面,对话主体的相互言说无疑又孕育了后来论说文 体的雏形。一旦主体的论述本身系统独立,即成为成熟的论说文体。否则,论说 仅是对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先秦诸子之书,都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对诸予言论的陆续汇编, 甚至有人将之视为“后世之文集”。,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对话现象并不局限于具体 哪一部书中的对话,而是将诸子散文中的所有对话视为一个整体,并力图将起关 键作用的信息要素置于具体的对话关系之中动态地加以分析研究,以期探寻蕴蓄 其中的文学规律和价值取向。 第二章诸子散文对话现象扫描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对话主要集中在论语、墨子、孟子、庄子以及 韩非子的说林和内外储说等。此外,战国策虽然传统上将其视为 史家之文,但就其中的“记言”策文来看。,或分析形势,为君王出谋划策;或引 用故事、寓言,讲解为政、外交、征战中的某一道理,这就使其包含了相当大的 “子书”因素。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将其列入子部纵横家,并说:“历 代以其纪诸国事,载于史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学纵横者所著, 当附于纵横家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国策也是纵横策士与君王的对话录, 故也纳入考察范围之列。 根据对话主体的性质和对话信息的真实程度,诸子散文中的对话可分为实录 式对话和虚构式对话两大类型。以记言为主的实录式对话,直承左传国语 等史书“君举必书”。的记言传统,以再现当时的谈话过程为主要特征;以代言为 主的虚构式对话,承继诗经以来“诗言志”的传统,以想象和虚拟对话故事, 婉曲传情达意为主要特征。当然,这里真实性的认定是相对而言的,有些甚至难 以区分。但是,只要对话主体实有其人,对话信息总体上符合其人其时的精神风 。余嘉锡说文献学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2 0 6 页。 。据郑杰文先生战国策文新论考察,战国策 中有记言类策文2 0 3 篇,占全书策文章数的4 l3 。郡斋读书志 卷第三上 。汉书艺文志 5 貌和时代特征,便可认定为实录式对话。否则,对话主体有名无实,对话信息也 是造作言语,设为主客之辞,则属虚构式对话。 第一节实录式对话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立言”、“记言”的传统。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诸 国君王的言行事迹,大都被奉为不证自明的经典加以传诵和固守。在私学兴起以 后,这一传统同样被诸子门人所继承。先秦诸子特别是早、中期的著述,大都由 门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战国策中策士们的说辞、行事,也大都是各国史官 和门客、弟子的集录。因此,在这些大量的言行记录之中,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内 容。依据对话主体的性质,这些实录式对话主要包括师生问答,君臣对问,士人 论辩等类型。 一、师生问答:庄子天下篇论及宋鲚、尹文时说:“上说下教,强聒而 不舍也。”上说,即为君臣论政之语;下教,即师生论学之语。关于师生论学之语, 主要集中在论语、墨子的耕柱至公输六篇,孟予的公孙丑、 滕文公、万章等篇,这些皆为本学派后人对孔子、墨子、孟子言行的辑录。 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孔子语) ,大人 “不悦学”,于是官学日衰,私学兴起。孔子、墨子生逢其时,广收学徒,传道授 业,开诸子先河。尤其是孔子以“天生德于予”( 论语述而下) 的先知先觉 者自居,弟子们亦钦赞其如日月辉耀,似泰山巍峨( 论语子罕) ,故形成师 生对话的一个基本结构模式,便是“生问一师答”。这是继承了周代以来“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启发学生以追问的方式进行思 考。故礼记学记日:“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 大鸣”。据统计,论语中的“子”共用4 3 1 次,特指孔子就达3 7 5 次;“日”字 用7 5 5 次,大都作“说”解;“问”字共用1 2 0 次,作“发问”讲达1 1 7 次圆。在 所有参与对话的角色中,孔子的角色是一贯到底的,且占据主要言说者的地位。 尽管弟子们轮流登场,但基本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 如不断提问或适当补充数 语) ,刚刚昙花一现,马上揠旗息鼓。他们也的确视孔子如鸣钟,积极地、反复地 。礼记学记 o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2 1 7 、2 2 5 、2 7 3 页 6 提问,而且所提问题大都关系到做人的根本,如问仁、问政、问孝、l a - j ; l 、问知 等等,有的甚至连连发问,层层深入。如予路篇子贡问士一段: 子贡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 子日:“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日:“敢问其次。” 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日:“敢问其次。” 日:“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日:“今之从政者何如? ” 子日:“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面对子贡的一再追问,孔子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这同其“诲人不倦”( 论 语述而) 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十分常见,如尧日 篇子张闯政,八佾篇子夏问诗等都是如此。 在对话过程中,孔子始终贯穿其“因材旄教”举一隅而三隅反”( 论语述 而) 的启发诱导方法,针对每个发问者的不同实际情况给以不同的答案。如孔子 常和弟子们讨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仁”。弟子们向孔子问“仁”共有七次, 每次回答都各不相同,如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答司马牛“仁者 其言也仞”( 颜渊) ,答樊迟“仁者先难而后获”( 雍也) 等,均就其精神 的一个方面加以指点,使其作为“仁之方”。因此,在对话中,孔予屡屡称扬的就 是那些领悟能力强的弟子,如“闻一以知十”的颜回( 为政上) ,“告诸往而知 来者”的子贡( 学而下) ,“始可与言诗”的子夏( 八佾上) 等。而他在答复 当时的人君及卿大夫问政时,总是责备人君及卿大夫自己,因为他所主张的“无 为”政治(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 卫灵公) ) ,即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首 先以身示范的政治。也就是在这种一来一往的问与答中,孔子“发现了普遍的人 间,亦即是打破了一切人与人的不合理的封域,而承认只要是人,便是同类的, 便是平等的理念。”。 和论语中师生温文尔雅的对话风格不同,墨子中的对话大都具有论辩 的色彩。与墨子对话者成分较为复杂,有墨子弟子,如耕柱子、高石子、魏越、 。中国人性论史 ( 先秦篇) 镣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5 7 页 7 彭轻生子等;有孔子弟子,如巫马子、公孟子等;有子夏之徒;还有“游子墨子 之门者”,鲁阳文君等等。他们不再唯唯诺诺,“约之以礼”,大都敢于发表自己的 观点,率言直陈,无所顾忌,有时甚至向墨子发难,论争。如耕柱篇巫马子 日:“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观点与墨子迥异。鲁问篇中弟子曹公子也敢于 以确凿事实对墨子“明鬼”主张提出质疑:“吾未知夫子之道之可用也。”公孟 篇几乎就是公孟子与墨子的论辩集录。墨子的回答也不再像孔子的警句格言,言 简意赅,点到为止,而常常层层设喻,毫不惮烦,且取象浅俗,近乎口语。重辩 论,别是非,是墨家学派的突出特点。墨子书中的经( 上、下) 、经说( 上、 下) 以及大取、小取就是讲论辩之学的。侯外庐先生认为,墨子书中, “类”和“故”两大概念的发现及其运用,“正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伟大开端”。“墨 子书中前期墨家的著作,实可当作论辩文集来读。”就此点而言,墨子书的 形式,颇不类论语,而与孟子大致相仿。其中,尤以自尚贤至非儒 的十篇最为突出。因此,墨子的活动年代虽与孔子接近,但其辩论的思想形式, 则开启战国学风。 至战国,士人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面对“礼崩乐坏”、“邦无定交,士无 定主”的政治局面,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 诸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争辩的民主气氛。在诸子教文大量的对话中,游 说诸侯的君臣问对和各抒己见的士人论辩,正是这一时代风貌的鲜明体现。 二、君臣问对:同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代的君臣问对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 化。在左传、国语中,君臣问对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类是国君就某一件事 情向臣下进行咨询,臣下竭力对答;另类是臣下就国君的某一行为进行评论或 劝谏。由于君臣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即君臣等级之“礼”,“君命无 二”(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因此,君拥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有时突出臣下的 言论,也带有明显的劝诫意图,这从对话的结果及“君子日”中可得到确证。但 在孟子、战国策中,君臣等级关系表面上仍然存在,但实质上,君主已经 成为士人实现理想或显亲扬名的一种工具或傀儡。“君德浅薄”西,是当时普遍的 社会现象。在对话的角色中,他们不是贪欲的攫取者,就是政治上的白痴。如齐 。中国思想通史) ( 一)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人民出版社,2 3 8 页。 。汉书艺文志 。刘向 童庆炳箸, 云南人民出版社- 1 9 9 4 年版,】5 l 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1 页 1 7 固守。“君举必书”。,“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盘,即身示法,因事立教。 尚书中的典、谟、训、诰、誓、命,大都是君王出于各种政治目的所发布的 讲话、诏令及誓言,经过史官的编录,有的甚至刻于鼎器。左传的成书,亦是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至 于国语,“从全书体倒不纯看来,国语可能只是一部杂取语体之文而未 经仔细整理的史料汇编。”。传世文献中所称引的“志”、“古训”、“令”、“古人语” 等等,大都离书独立,作为论说的根据,大概也是这些不证自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