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t h i s t h e s i s m a k e s a s y n t h e t i c a l t y p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 t h e b r o n z e v e s s le s o f th e e a r l y s h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m i d d l e s h a n g d y n a s ty s e e n f r o m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a t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 t h e a u t h o r m a k e s a c e n t r a l i z e d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n t h e t y p e s o f t h e b r o n z e v e s s l e s o f t h e p a n lo n g e h e n g c i t e ,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 i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o r d e r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t h e s e s t u d i e s a n d c h r o n o l o g y o f t h e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u lt u re i n t h e r e p o rt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 s i m p l e c o n c l u s i o n a r e m a d e o n s t a g e s a n d t i m e s o f t h e b r o n z e v e s s l e s a t t h e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t h i s t h e s i s d i v i d e s t h e b r o n z e v e s s l e s t h e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i n t o t h r e e s t a g e s . t h e a g e i n d i v i d u a l l y e q u a l s t o t h e s e c o n d s t a g e o f t h e e a r l y s h a n g d y n a s ty,山 e t h i r d s t a g e o f t h e e a r l y s h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t h e f i r s t s t a g e o f t h e m i d d l e s h a n g d y n a s ty . a t l a s t ,t h i s t h e s i s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t o p i c s r e l a t e d t o 小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 f o r e x a m p le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p a n i o n g c h e n g c u l t u r e a n d e r l i g a n g c u l t u re , t h e h i g h s t a n d a r d s o f w o r k m a n s h i p a t t h e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 k e y wo r d s : t h e p a n l o n g c h e n g c i t e b r o n z e v e s s l e s t y p o l o g y s t a g e s t i m e s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 学 校可以 适当 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气 川知_ s - v 年 月汤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本授权书。 年解密后适用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储 签 名 : a 问* .c a a r 引言 第一节盘龙城遗址群简介 盘龙城,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破区摄口 镇叶店村境内。遗址所在的黄破区, 地处那东北,北面和东北面有大别山环绕,西北面是随枣走廊,南部与汉口相 邻。古城址坐落在府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与武汉市的汉口隔河相望。古城东 面与东北面,有盘龙湖环绕:西面和西北面,是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南 面有府河流过,地势十分险要。 在古城四周的矮丘和湖汉相间的湖嘴 ( 当 地称湖汉间的陆地为嘴)地上, 分布着许多商代遗址和墓地,其分布范围为:东至李家嘴;西到江家湾, 延至 甲宝山东侧;南达王家嘴、艾家嘴:北抵杨家嘴、杨家湾延至盘龙湖北岸的童 家嘴、邓家大湾一带。古城址在遗址群的东南部,为商代文化堆积的中心区。 城外四周分布的商代遗址和墓地主要有:城外西面的楼子湾,北面的杨家湾、 杨家嘴, 东 面的李家嘴, 南面的王家嘴等。 遗址分布的中心区面积东西长约1 1 0 0 , 南北宽约1 0 0 0 米。盘龙城城址及城外遗址位置图见附录中图a 1 0 盘龙城之名,民间相传,有可能是因地面有一土城,而城外有盘龙湖而得 名。古城址坐落在盘龙城遗址东南部的一片岗地上,其东面和东北面濒临盘龙 湖。土城的西垣、南垣、北垣西段,以及古城东南、西南、西北的三个城脚, 在地面上尚有残垣,远眺古城,整个城址轮廓仍依稀可见,是我国目 前所知保 存较好的商代城址之一。 古城平面近方形, 南北约2 9 0 、东西约2 6 0 米。 面积约7 5 4 0 0 平方米。 城内 地势东面及东北部高,西面及西南部低,东北部与西南部高差约 6米。东北隅 地形呈三级台地状,向南、向西地势逐渐下降。两次发掘得知,城内东北部是 人工填土平整加高 而形成的台地,为大型建筑群所在的基地。已揭露出f l , f 2 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西南为低洼地, 地表之下多为淤积层, 分析古时西南 面洼地可能是城内的一个池塘。 今为一片水稻田,城内西北部有一口土井,为 现今当地村民的饮水井。 盘龙城城址规模不大,城垣倚宫殿而营筑,城内除大型宫殿建筑群外,未 引言 见有其它遗迹,显然,此城的功能乃是为保卫贵族奴隶主政权而建造的一座宫 城。 盘龙城宫城在规模上虽远不如郑州商城大,但在建造方法和夯筑技术上却 与郑州商城大致相同,尤其是宫殿区布局皆 在城内的东北部。 盘龙城宫城内,是贵族的活动区,手工业作坊和平民区均设在城外。其城 外布局为:北面有杨家湾及杨家嘴平民区与作坊遗址,南面有王家嘴作坊遗址, 西面有楼子湾平民区和作坊遗址。城外的墓地有:东面的李家嘴贵族墓地,西 面的楼子湾墓地,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嘴墓地和童家嘴平民区与墓地。盘龙城 商代宫城与规模很大的郑州商城相比,可说是小巫见大巫。 郑州商城城内既有 宫殿区,也有手工业生产区,既有贵族活动中心,也有平民生活区。而盘龙城 城内 仅有宫殿。从这一意义讲,盘龙城这座商代宫城与商代都城相比更具有原 始的形态。 第二节盘龙城文化分期及年代 据 盘龙城九六三年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 ,根据各遗址的 文化层叠压关系及遗物特征,依城址的地层叠压关系为主干,结合城外诸遗址 的地层叠压关系,盘龙城文化可分为七期。推断盘龙城一期的时代,相当于二 里头文化二期或三期偏早:盘龙城二期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盘龙城 三期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或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盘龙城四、 五期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一期偏晚阶段;盘龙城六期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岗 上层二期偏早:盘龙城七期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岗上层二期晚段。下文所提及的 盘龙城文化分期皆 取自 该书的观点。 城垣及宫殿基址的营筑及使用年代始于盘龙城四期中,延续至盘龙城五、 六期,至七期时盘龙城宫城即已沦为废墟。王家嘴遗址的时代从盘龙城一期至 盘龙城六期:李家嘴遗址和墓地的时 代为盘龙城二、四到七期; 杨家湾遗址的 时代为盘龙城三到七期; 杨家嘴遗址的时代为盘龙城二到七期:楼子湾遗址的 时代为盘龙城四到七期。 盘龙城城内和城外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为:城址以盘龙城四、五期为主; 王家嘴遗址以盘龙城一到四期为主;李家嘴遗址以盘龙城四到六期为主;杨家 湾遗址以盘龙城四到七期为主;杨家嘴遗址以 盘龙城五、六期为主;楼子湾遗 址以盘龙城四到五期为主。 引言 第三节 盘龙城发掘研究及本文目的与意义 1 9 5 4年秋,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配合武汉防汛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发 现了盘龙城城址及附近的杨家湾遗址。 川 对于盘龙城的 研究, 主要有盘龙城的性 质与作用、 盘龙城与商王朝的关系、盘龙城与吴城等周边地区的比较研究等方 面。 据 盘龙城一九六三年一九九四年考古发掘报告 ,盘龙城遗址出土 青铜器共3 6 类3 5 1 件, 报告发表标本2 8 3 件,未发表标本多为残件。据 ( 1 9 9 7 -1 9 9 8 年盘龙城发掘简报 , 1 9 9 7 年1 1 月一1 9 9 8 年4 月对盘龙城地区的杨家嘴、 李家嘴、杨家湾、小嘴和艾花嘴等地进行物探,并对盘龙城城址外的王家嘴、 杨家湾、杨家嘴三处遗址进行了局部的试掘。此次发掘中王家嘴遗存未出土青 铜器;杨家湾遗存出土铜器仅见3 件链;杨家嘴遗存出土铜爵2 件、链 1 件。 此次 发掘出 土青铜器 共2 类6 件。 12 1 另 据 商 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十三号墓清理 简报 ,2 0 0 1 年下半年,对杨家湾 ”号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出土青铜 器共8 类9 件, 但这些多为 器物残件。p i 青铜容器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盘龙城遗址出土 青铜器可分为容器、工具、兵器及其他四类,容器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对于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的类型学分析不够细致清晰,有的器物采取形态 上的区分,有的则采取纹饰上的区分,标准不甚统一,不能较好的反应盘龙城 青铜容器的整体面貌与演变规律。本文试图以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的类型学分 析为切入点与主要内容,对盘龙城出土青铜容器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并结合 已有报告中盘龙城的文化分期及年代,对盘龙城青铜容器的分期及年代进行简 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对盘龙城青铜容器与同时代其他地区青铜容器的关系及 影响,以及对盘龙城性质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m以 上内 容来自 于 湖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 城九六三年 一 一九九四 年考古发捆报告.北京: 文物出版社, 2 0 0 1 年版。下文出于此书的有关盘龙城的资料,不再另注。 m武 汉 市 博 物 馆 、 湖 北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黄 陕 县 文 物 管 理 所. 1 9 9 7 -1 9 9 8 年 盘 龙 城 发 掘 简 报. 江 汉 考 古,1 9 9 8 ( 3 ) : 3 4 - 4 8 et 武 汉 市 黄 破 区 文 管 所 , 武 仅 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武 汉 市 盘 龙 城 遗 址 博 物 馆 ( 筹) . 商 代 盘龙 城 遗 址 杨 家 海十三号墓清理简报 江汉考古.2 0 0 5 ( 1 ) , 1 9 2 3 第一章 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第一章 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本文将对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青铜容器进行型式分析。本文使用如下的型式 表述符号:型以a , b , c . . . 表示、式以1 , ii , i n 表示。此外视器物形态区别 的细微程度,型下还可分亚型,以a ,b 、c 二 表示。 第一节 炊食器 炊食器有鼎、尾、笠、峨 4类,其中以鼎、两较多,篮有 3件,旅只有 1 件 1 . 1 . 1 铜鼎型式分析 盘龙城遗址群出 土青铜容器中的鼎共2 1 件,其中8 件为残件。 本文将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青铜鼎首先依足部形制分为锥足鼎、扁足鼎二型: a型: 锥足鼎. 共1 1 件。除去耳残的p l wm 4 : 4 ,依耳部形制可分为两个 亚型:半环立耳、顶端方状立耳。 a a 型:半环立耳。依腹部形状分为四式: i 式: 深腹略鼓, 最大径在器腹下部。 标本p : 0 1 6( 图a 2 . 1 ) , 深腹略鼓, 最大径在器腹下部,上立环状耳,一耳与一足垂直,一耳在两足之间,尖锥足 空心透底。侈口,折沿,沿面呈阶状,颈内收。颈饰四周平行凸弦纹,腹饰三 角人字纹三组。口 径1 8 . 6 厘米, 通高3 2 .6 厘米。 标本p l z m2 : 5 5( 图a 2 . 2 ) . 深腹略鼓,近似垂腹,最大径在器腹下部,耳作半环状,上有凹槽, 三尖锥足, 足根略外撇.敛口,沿面呈阶状。颈部赞番由细线云纹构成,布局分三组。口 径2 1 . 4 厘米,通高3 5 . 6 厘米。 i i 式:圆腹, 腹最大径在器腹中部。 标本p l wm 3 : 1( 图a 2 . 3 ) ,圆腹, 最大径在腹中部,口 上有半环立耳,一耳与一足对应,一耳在两足之间,三尖 锥足中空。 折沿, 沿面呈阶状。颈部饰平行弦纹。口径 1 5 厘米, 通高1 8 厘米, 耳高1 .9 厘米,足高6 . 2 厘米,壁厚0 .2 厘米。重1 . 1 5 千克。 i i i 式:浅腹,近球腹。标本p t z : 0 1 3 7( 图a 2 . 4 ) .浅腹,近球腹,口 第一章 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立半环对耳,耳略外张,三尖锥足外撇度大。折沿,微敛口,沿面呈阶状。上 腹部饰卷云雷纹和联珠纹, 带饰上下有联珠纹镶边。口 径1 4 厘米, 通高1 9 . 8 厘 米,壁厚0 . 1 5 厘米。 i v式: 腹较浅,圆腹, 腹壁较直。 标本8 9 u p c y mi : 6( 图a 2 , 5 ) ,口 沿 上立两对称的半环耳,一耳与一足对应,一耳在两足之间,扁圆 锥足外撇。仰 折沿, 沿面没成阶状,此为一特例。 腹部饰有餐替纹,分三组,上下镶以 联珠 纹。口径1 7 . 2 厘米,通高2 3 .4 厘米,足高9 . 5 厘米。 a b 型:立耳顶端略呈方状,形似梯形。依据腹部形状分为四式: i 式:最大径在器腹下部,但对于具体器物,腹部形制则略有不同。标本 p l z m 2 : 3 6( 图a 2 , 6 ) ,体大, 器腹下部微鼓,腹壁较直,立耳顶呈弧形,耳 中空内 起槽,槽内突起一拱形凸棱, 形成两道凹槽,尖锥足较直。口 微敛,薄 方唇,宽沿外折,沿面呈阶状,圆底。颈部饰一周由细线云纹构成的餐赘纹, 分三组布局。口径3 1 . 6 厘米,通高5 5 厘米。标本p l z m2 : 3 5( 图a 2 , 7 ) ,下 腹部微鼓, 近球状,口部直立对耳,耳作方状,顶端半圆,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另一耳在两足之间,三尖锥足中空透底,足外撇。敛口,薄方唇,宽沿外折, 沿面作阶状,圈底。颈部饰一周由 粗线云纹构成的餐髻纹,分三组布局。口径 1 2 .8 厘米, 通高1 8 . 8 厘米。 重0 .7 5 千克。 标本p l z m1 : 1 ( 图a 2 , 8 ) , 腹变圆, 弧腹壁,略微垂腹,一耳与一足对应,另一耳在两足之间,三尖锥足矮胖,中 空透底外撤。薄方唇,宽沿外折,沿面作台阶状唇边,圈底。颈饰一周v髻纹, 分三组。口径2 8 . 5 厘米,通高4 5 厘米,耳高8 厘米,壁厚0 . 2 厘米。重9 . 9 千 克。 标本p y wm1 1 : 1 6( 图a 2 , 9 ) , 腹壁较直, 深腹, 略显垂腹。 较之p l z mi 1( 图a 2 , 8 ) , 腹壁较直, 三尖锥足较细长。较之p l z m 2 : 3 6( 图a 2 , 6 ) ,最 大径有所下移。体大,比p l z m 2 : 3 6( 图a 2 , 6 )的鼎大三分之一,是同期最 大的圆鼎,腹部相对变浅。立耳耳身中空,耳内 侧素面,外侧槽内突,起二条 横行凸棱,形成三道凹槽, 足残。折沿, 阶状沿面外侈,圈底。颈部饰一周由 细线云纹构成的餐髻纹,分三组布局。口 径5 5 厘米,壁厚0 .2 厘米。 ii式:腹最大径在器腹中部, 深腹, 近似球形腹。 标本p l z mi : 2( 图a 2 , 1 0 ) 深腹,腹最大径在器腹中部,近似球形腹,口 立直耳,顶端呈方状,一耳 与一足对应,一耳在两足之间,三尖锥足略扁,中空透底,略外张。薄方唇, 折沿, 沿面外侈, 阶状唇边, 圈底。 腹部饰一周签髻纹。 口径1 8 厘米, 通高2 2 .3 厘米,耳高2 . 8 厘米,腹深 1 4 厘米,壁厚0 . 2 厘米。重 1 . 3 千克。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b型:扁足鼎。共2 件。按腹部形状分为二式: i 式: 腹最大径在器腹下部, 下腹外鼓。 标本p l z m 2 : 3 7( 图a 2 , 1 1 ) , 深 腹,口上立耳,形作半圆,耳与一足对应,三扁足外张,足外侧上端起棱似夔 体。口 微敛, 平折沿, 沿面呈阶状,圈底。 颈腹部饰三周平行凸弦纹。口 径1 1 . 6 厘米,通高1 7 . 6 厘米。重0 .9 5 千克。 n式:腹最大径略近器腹中部,器壁较i 式略斜直。 标本p wz mi : 3( 图 a 2 , 1 2 ) ,口 立对耳, 作半环状,二耳在二足之间, 三扁足作夔状。 薄唇, 沿面 作阶状,圆底。 颈部饰一周餐赘纹,分三组。口 径 1 4 厘米, 通高1 9 .4 厘米,耳 高2 . 4 厘米。 1 . 1 . 2 铜扁型式分析 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青铜容器中的晶共8 件,有1 件足残。 本文将盘龙城遗址群出土的青铜扁首先依颈部形制分为无明显颈部、 束 颈较直或直束颈、束颈斜内收或斜束颈三型: a型:无明显颈部。共3 件。依有无立耳可分为两个亚型: a a型:口 上无立耳。标本 p l wm6 : 2( 图a 3 , 1 ) ,宽平折沿,沿面 作阶状,深腹,下腹外鼓,腹壁倾斜率大,三袋足残,腹档间内陷成槽状, 腹底凸出三脊, 二棱扁圆尖锥空足外撇。 颈部饰二周平行凸弦纹, 腹档部饰 四组双线交叉凸弦纹。口径 巧. 2 厘米,重0 . 5 千克。 a b 型:口上有立耳。依腹部形状分为二式: i 式:直腹壁,下腹微鼓。标本p l z m 2 : 3 8( 图a 3 , .2 ) ,口 微敛,沿 外折, 沿面呈阶状, 扁圆空足外撇。 颈部饰粗线要臀纹,腹、 档部饰双线人 字纹。口径 1 2 厘米,通高1 8 厘米,重 1 . 0 5 千克。 ii 式:下腹圆鼓, 腹壁曲 率较i 式大。标本p l wm 4 : 3( 图a 3 , 3 ) , 侈口 折沿, 一耳与一足垂直,一耳在两足之间, 沿面作斜阶状,四棱尖状空 足。 颈饰一周夔纹, 夔纹分三组。口 径1 9 .2 厘米, 通高2 4 .4 厘米, 足高6 .2 厘米,壁厚0 .2 厘米。重1 . 6 千克。 b型:束颈较直或直束颈。依腹部形状可分为三式: i 式:鼓腹,近球腹。标本 p l z m1 : 3( 图a 3 , 4 ) ,折沿,沿上作斜 阶状,两耳各在一足的一侧,曲底分档,尖锥空足透底。腹档部饰三个三角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纹, 颈部饰三道平行弦纹。口径1 6 厘米, 通高3 1 . 6 厘米,耳高5 厘米。重 3 千克。 i i 式: 腹略鼓, 稍下垂。 标本p l z mi : 4( 图a 3 , 5 ) , 折沿, 沿上作斜 阶状, 其中一耳对应一足,另一耳在另两足中间,曲底分档,尖锥空心足透 底。 腹档部各饰三组凸人字形装饰,颈部饰一周夔纹,由细线云纹构成。口 径1 3 . 2 厘米,残高1 7 . 4 厘米,耳高2 厘米。重0 . 4 千克。 i ii 式:腹壁较直。标本p y wm4 : 2( 图a 3 , 6 ) ,颈高直,颈肩部有明 显分界,口沿外侈作阶状,一耳对一足, 低分档, 腹挡中深, 分档始自 中下 腹,尖锥足粗矮,外撤度较小。颈饰粗线勾连云纹,带饰上下镶以联珠纹, 腹档部饰双线人字纹三组。口 径 1 2 .4 厘米,通高1 9 . 2 厘米,足高4 . 8 厘米, 壁厚0 . 1 5 厘米。重0 . 6 千克。 c型:束颈斜内收或斜束颈。依腹部形状可分为二式: i 式: 斜弧腹, 下腹微鼓。 标本p y wm 7 : 2( 图a 3 , 7 ) , 壁薄,口 沿 外侈作厚唇状,一耳对一足,分档,尖状中空足,足矮略外撇。颈部饰三周 平行凸弦纹,腹档部饰三组双线人字纹。口 径 1 1 . 2厘米,通高 1 7 . 2 厘米, 足高5 . 4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重0 . 6 5 千克。 i i 式: 较i 式下腹部曲 率大, 垂腹。 标本p y wh 6 : 1 7( 图a 3 , 8 ) , 侈 口,薄方唇,垂腹线分档, 三空心尖锥足外撇。颈饰一周勾连雷纹, 腹档部 饰人字纹三组。 口径1 5 . 5 厘米, 通高2 2 . 8 厘米, 壁厚0 . 2 厘米。 重 1 . 1 千克。 1 . l . 3 铜篮型式分析 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铜簇共3 件,本文依无耳、有耳将其划分为二型: a型:无耳。仅1 件。标本p l z m2 : 2( 图a 4 , i ) ,弧腹,腹近平。敛口, 折沿,沿面作阶状,弧腹,底近平,圈足。上腹部饰一周餐餐纹,作三组布局, 圈足上饰二周弦纹, 上加三个凸状镂孔。 b型: 有耳。共2 件。 标本p l z mi : 5( 图a 4 , 2 ) ,耳饰铺首,附于口、 最大腹之间。 折沿, 沿面向内, 腹微鼓, 最大径在腹部, 圈足较高。 较之p l z m2 : 2( 图a 4 , 1 )口 径与腹深比值更大, 沿更上抬。 腹饰一周宽带婆髻纹, 分为三 组。 颈部与圈足均饰弦纹。 圈足间饰三个十字镂孔。 p y wm1 1 : 1 3( 图a 4 , 3 ) , 耳作半环状,附于口 径之间。敛口,折沿,口 径与最大腹径相等,腹略鼓,较 第一章 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深,直壁,圈足。上腹饰三组篓臀纹,颈饰二周平行凸弦纹,圈足饰一周凸弦 纹,间饰十字镂孔三个。 1 . 1 . 4 铜颐 呱仅1 件,标本p l z m2 : 4 5( 图a 9 , 1 ) 。口 微敞,宽平折沿,斜弧腹壁, 束腰, 腹档间内陷作深凹槽状,分档始自 腰部,腹底内凹起呈三棱脊状, 尖锥 高足中空透底,腰内周壁附一算,算中间为圆形大孔,大孔周围有 8个不规则 的长方形小孔。 颈部饰一周夔纹, 线条较细。带饰分三组, 腹、档部饰三组双 线人字纹。 第二节酒器 酒器有舰、爵、那、尊、基、卤6 类,其中以舰、爵、那、尊较多,番有2 件,it仅有 1 件。 1 . 2 . 1 铜瓤型式分析 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青铜容器中的机共3 2 件,其中6 件为残件。本文拟以腰 径与口 径之比来阐述腹壁曲率的大小,即随着腰径与口 径之比逐渐增大,则腹 壁弧度减小,曲率变小,反之亦然。同理腰径与足径之比亦是阐释腹壁曲率的 又一因素,但从报告中已 有的腰径、足径数值计算而得,腰径与足径之比大致 在 0 .5 5 3 - 0 . 5的范围之内, 差别不大。而依据腹 ( 指下腹部,即外视之中腰部 分) 最大径比通高的比例系数大小作为粗腰艇、细腰瓤的区分因素。同时在一 定程度上参照腰径与口径之比。腹 ( 指下腹部,即外视之中腰部分)最大径与 通高比 例系数,简称为腰径与通高比 例系数,多在0 . 1 9 3 - 0 . 3 7 间,依该比例系 数,本文将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铜机划分为细腰机、粗腰机二型: a型: 细腰规。 腰径与通高比 例系数大致在0 . 1 9 3 0 .2 7 5 之间。 按腹部形制, 分三式: i 式:腹壁近于竖直,中腰不鼓。 标本p y z m 2 : 3( 图a 5 , 1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4 2 3 ,口 外敞,高圈 足作喇叭状。腰部有一窄带饰, 上饰粗线餐移纹 二组。口 径 1 0 .4 厘米, 腰径4 .4 厘米, 壁厚0 . 1 厘米。 标本p y wm3 : 3( 图a 5 ,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2 ) ,腰径与口径之比为0 . 4 2 3 ,腰径与足径之比为0 . 5 5 。大敞口,腰部较细,圈 足近底作喇叭口 外张,器身表面光洁。腰部婆餐纹带饰上下镶圆圈纹,颈部有 二周凸弦纹,圈足上有三周凸弦纹,间饰三个 “ 十”字镂孔。腰径比通高比例 系数为0 .2 7 5 。口 径 1 0 .5 厘米, 通高1 6 厘米, 腰径4 . 4 厘米, 底径8 厘米, 壁 厚0 . 1 5 -0 . 2 厘米,重0 . 3 千克。 ii 式:腹壁略有弧度, 但曲 率较小,中腹不鼓。 p l wm 6 : 1( 图a 5 , 3 ) , 腰径与口径之比为0 .3 5 3 。口外敞,高圈足外张。腰部有一窄带饰,圈足饰三周 凸弦纹,上加饰三个镂孔,带饰分二组,每组各有一餐臀,均用细线云纹构成。 腰径比 通高比例系数为0 .2 7 。口 径 1 3 .3 厘米, 通高1 7 . 2 厘米, 腰径4 .7 厘米, 圈足高4 .2 厘米, 壁厚0 . 1 5 厘米, 重0 .3 千克. 标本p w z t 8 2 h 7 : 2 ( 图a 5 , 4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犯9 。 口 部和圈足作弧线外侈, 腰部内收。 腰部有一窄带饰, 上饰细线餐移纹,带饰上有二周凸弦纹,圈足有凸弦纹四周,间以三个对称的 十字镂孔。腰径比通高比例系数为0 .2 2 。口 径 1 4 .6 厘米,通高2 1 . 6 厘米,腰径 4 . 8 厘米, 重0 .5 千克。 标本p y wmi i : 1 1 图a 5 , 5 ) , 腰径与口径之比为0 . 3 2 6 , 腰径与足径之比为0 . 5 。大敞口,束腰,圈足较高,圈足近底处作垂直厚唇状。 腰部三组餐髻纹,线条细密,颈部饰凸弦纹二周,圈足饰凸弦纹三周,间饰十 字镂孔三个。腰径比 通高比例系数为0 .2 3 1 。口 径 1 2 .9厘米,通高 1 8 .2厘米, 腰径4 . 2 厘米,足径8 . 4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重0 . 4 千克。标本 p y wmi 1 : 5 ( 图a 5 , 6 ) , 腰径与口径之比为0 . 3 3 9 , 腰径与足径之比为0 . 5 。 大敞口,束腰, 圈足较高。腰部两组婆髻纹,线条稀疏,腹部上端饰二周凸弦纹,圈足有四周 凸弦纹和二个对称镂孔。腰径比通高比 例系数为 0 .2 1 9 。口径 1 2 .4厘米,通高 1 9 .2 厘米, 腰径4 .2 厘米, 足径8 .4 厘米, 壁厚0 .2 厘米。 标本p y wmi 1 : 1 8 ( 图 a 5 , 7 ) ,大敞口,束腰,圈足较高,喇叭状圈足。腰饰二组餐髻纹,带饰上下 镶以联珠纹。颈部饰一周凸弦纹,圈足上饰二周凸弦纹和二个对称镂孔。腰径 比 通高比例系数为0 . 1 9 7 。口 径 1 0 .4 厘米,通高1 7 .2 厘米,足径 8 厘米,壁厚 0 . 1 厘米。标本p y wmi i : 5 1( 图a 5 , 8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 3 5 0 , 腰径与足 径之比为0 . 5 。 圈足近底处作厚唇垂直状。 纹样同于p y wmi i : 1 8( 图a 5 , 7 ) , 惟联珠纹错位排列,制作粗劣。颈部饰二周凸弦纹,圈足上饰三周凸弦纹和对 称十字镂孔,圈足下有二个长方透底镂孔。腰径比通高比例系数为0 .2 2 5 。口径 1 0 .3 厘米,通高1 6 厘米, 腰径3 .6 厘米,圈足径7 . 2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重 0 .2 千克。标本p y wh 6 : 2 4( 图a 5 , 9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3 3 9 ,腰径与足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径之比为0 . 5 5 3 。大敞口,束腰,圈足较高。腹部饰两组餐臀纹带一周,颈部饰 上饰凸 弦纹一周,圈 足上饰夔纹带一周, 分二组,每组各由 二个相背夔纹组成, 夔纹带饰上部有凸线纹三周,上压二个对称十字镂孔。腰径比通高比例系数为 0 . 2 0 6 。口 径1 2 .4 厘米, 腰径4 . 2 厘米, 足径7 . 6 厘米, 通高2 0 . 4 厘米, 壁厚0 . 1 厘米。 标本p y wm 4 : 5( 图a 5 , 1 0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 2 9 9 , 腹壁曲率较大。 大敞口,腰部较细,细腰内束,圈足近底处作垂直厚唇状。腰部餐餐纹线条细 且繁复。腰径比通高比 例系数为0 . 1 9 3 。口 径 1 3 . 7 厘米,通高2 1 . 2厘米,腰径 4 . 1 厘米,底径8 . 6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重0 . 5 8 千克。 m式: 腹壁曲 率近于1 1 式,中腰微外鼓。 标本p l z mi : 2 0( 图a 5 , 1 1 ) , 口 外侈, 腰部较细,圈足较高,底部外缘略作方唇。颈部二周饰弦纹,腰部与 圈足各有一带饰,餐餐纹由二组构成,圈足饰四周平行弦纹,有三个匀称的十 字镂孔。带饰由二组餐餐纹组成。足高5 . 2 厘米,足径8 . 8 厘米,镂孔长宽均为 1 . 9 厘米, 腰径5 厘米, 壁厚0 . 1 5 厘米。 标本p y wm3 : 2( 图a 5 , 1 2 ) 大敞口, 腰部较细, 圈足作宽方唇状。 上有三个十字镂孔。 口 径 1 1 .3 厘米, 通高1 7 厘米, 底径6 . 8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 b型: 粗腰瓤。 腰径与通高比 例系数大致在0 . 3 1 3 0 .3 7 之间。依腹部形制 分三式: i 式: 腹壁略有弧度, 但曲率较小,中 腰外鼓。标本p l z m 2 : 5( 图a 5 , 1 3 ) , 口 外侈, 腰粗微鼓, 高圈足外张, 足径较大。 腰部饰一周著餐纹。 残高1 6 . 8 厘米, 腰径7 .2 厘米。 标本p l wm 5 : 2( 图a 5 , 1 4 ) ,口 颈残, 扁圆腹外鼓, 较 之标本p l z m2 : 5( 图a 5 , 1 3 ) 腹部外鼓更加突出。腹底近平,圈足外侈。颈、 腹、足之间有明显分界,腰部带饰由二组夔纹组成,夔纹眼珠凸出,线粗槽深。 颈、足部饰弦纹。圈足上部有三个十字镂孔。圈足高3 . 8 厘米,壁厚0 . 巧厘米。 n 式:腹壁近于竖直,中腰不鼓。在一定程度上可见,腰径与口 径之比随 着时期的 推进而减小,亦可以 认为其腹壁曲 率逐渐增大。 标本p l z mi : 1 9( 图 a 5 , 1 5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 0 .4 9 2 。口 外侈, 腰部较粗,圈足较高,足径略小 于口 径。腰部、圈足上饰四列带饰。第一列为三条平行弦纹;第二列由二组餐 髻组成,眉添刀纹,在身尾云纹上添一云纹:第三列由八个镂孔雷纹相连并列 组成,雷纹相接处上下间以人字状镂孔;第四列由二组对角夔纹组成,夔纹目 在正中两端,由 对角云纹作上下排列。腰径比 通高比例系数为0 . 3 7 。口 径 1 2 . 6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厘米,通高 1 6 . 8厘米,足径 1 0厘米,腰径 6 . 2厘米,壁厚0 . 1 5厘米,重 0 . 5 3 千克。标本p l wm 3 : 2( 图a 5 , 1 6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0 . 4 8 5 。大口 外敞,腰 部粗而直,高圈足外张,圈足近底部作方唇垂直状。腰部有一周宽带饰,上下 镶以联珠纹,腰部带饰分二组,每组各饰一餐餐,足部有一周窄带饰,颈部和 足部各饰三周凸弦纹,足部四个十字镂孔,圈足上的夔纹方睛凸起,通体由二 列云纹构成。口 径1 2 . 1 厘米,通高1 5 . 4 厘米,底径9 厘米。标本p : 0 1 1 9( 图 a 5 , 1 7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为 0 .4 6 5 。口 外侈,高圈足外张。腰饰一周餐餐纹, 由细线云纹构成,颈部、圈足各有平行凸弦纹三周,间饰十字镂孔三个。口径 1 2 . 4 厘米, 通高1 6 . 8 厘米, 重0 . 3 8 千克。标本p y wm4 : 6( 图a 5 , 1 8 ) , 腰径 与口 径之比为0 . 4 4 8 。大口 外敞,喇叭状圈足,器表通体磨光发亮。颈部有二周 凸弦纹,腰部饰粗犷餐髻纹带,圈足上有三周凸弦纹和三个十字形镂孔。腰径 比通高比 例系数为0 . 3 1 3 。口 径1 1 . 6 厘米,通高1 6 . 6 厘米, 腰径5 . 2 厘米, 底径 8 厘米,壁厚0 . 2 厘米,重0 . 3 3 千克。 m式: 腹壁略有弧度,但曲 率较小,中腰不鼓。标本p w z mi : 4( 图a 5 , 1 9 ) ,腰径与口径之比为 0 . 3 6 4 。口残,圈足较高,粗腰。腰部一周带饰,由二 组餐餐纹组成,颈部饰三条凸弦纹,圈足有三条平行弦纹和三个镂孔。腰径比 通高比 例系数为0 .3 6 4 。 腰径5 厘米, 足高4 . 6 厘米, 口 径1 3 . 7 5 厘米。 标本p t z : 0 1 3 8 ( 图a 5 , 2 0 ) , 腰径与口 径之比 为0 .3 3 3 。口 残。 腰部饰签髻纹, 线条细密, 颈部饰凸弦纹,圈足饰三周凸弦纹。腰径4 . 5 厘米,壁厚0 . 1 5 厘米。 1 . 2 . 2 铜爵型式分析 盘龙城遗址群出土青铜容器中的爵共 5 3件,其中 1 3件为残件。本文将盘 龙城遗址群出土的青铜爵首先依腹部形制分为折腹爵、弧腹爵、直腹爵三型: a型: 折腹爵。 共1 7 件。 依立双柱、 单柱, 可分为两个亚型: 双柱折腹爵、 单柱折腹爵。 a a 型:双柱折腹爵。依柱茎、 柱帽形制可分为五式: i 式: 柱茎呈三角状, 柱帽作三角钉状。 标本p l z m 2 : 1 1( 图a 6 , 1 ) ,口 沿内侧有加厚的唇边,开口 流较平,尾上翘,矮柱。器身扁圆,口 作双层周状, 粗短颈,折腹斜窄,平底,底面呈扁圆形,尖锥空足较直。扁平里,下端立于 颈腹分界处。颈部带饰为三组布局. 通高1 6 . 8 厘米。标本p l z m 2 : 2 1( 图a 6 ,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2 ) ,形制与p l z m2 : 1 1( 图a 6 , i )相同。 ii 式:柱茎作半圆, 柱帽作三角状. 标本p wz t 8 2 h 7 : 5( 图a 6 , 3 ) ,口 残,开口 流略上扬,流近口 端粗,末端较窄,双柱立流折,弧肩,平底,四棱 实足,正对奖的一足外撇,正面二足较直。颈饰带状餐要。通高1 6 厘米,柱高 0 .9 厘米, 足高7 . 1 厘米, 壁厚0 . 1 厘米。 重0 .2 3 千克。 标本p : 0 3 2( 图a 6 , 4 ) , 流、尾、要均残, 近折流处立双矮柱,腹较宽, 足粗高。颈部带饰分三组。足 高7 . 5 厘米,壁厚0 . 2 厘米。 i ii 式: 柱茎作半圆形, 柱帽作扁圆。 标本p l z mi : 1 5( 图a 6 , 5 ) , 器身椭 圆,长流短尾, 流尾末端均残,双柱较高,身旁一集正对一足。 三足作四棱尖 锥形。 上层有一带饰, 分作三段。 流尾长1 5 . 6 、 通高1 7 、 壁厚0 . 1 厘米。 重0 .3 5 千克。 标本 p y w h 6 : 3 0( 图a 6 , 6 ) ,薄唇, 长流短尾,流、 尾部略残,流口 折处立一对半圆状柱,颈较高,垂肩折腹,身侧有一弧状集对一足,平底,三 棱尖状实足略外撇。 颈部饰餐替纹, 分三组布局, 线条略显粗犷。 流尾残长 1 1 .2 . 通高1 5 . 8 厘米。 n式:柱茎作四 棱状,柱帽近圆形。标本 8 9 h p c y m1 : 1( 图a 6 , 7 ) ,器 身扁圆,高领弧腹, 流尾残,流折处立双柱,三角四棱尖锥足外撤,身旁附扁 平要e腰饰妻餐纹一周, 分三组, 每组各有一餐替,均用细线云纹构成。通高 1 6 . 9 、柱高1 . 6 、足高6 . 9 厘米。 v式: 柱茎为三角状, 柱帽作伞状。标本p y wmi i : 5 0( 图a 6 , 8 ) , 长流 短尾,柱帽不对称,器身作垂肩浅方腹,弓形望,平底,三足为四棱尖锥实心 足, 羹对的一足外撇度大。颈部饰三道凸弦纹。 流尾长 1 3 .6 、通高 1 4 .4 .壁厚 0 . 1 5 - 0 . 2 厘米。重0 .2 3 千克. a b 型:单柱折腹爵。依柱茎、柱纽形制可分为三式: i 式: 柱茎截面呈圆形, 柱帽作菌状, 顶坡平缓。 标本p l z m 2 : 1 2 ( 图a 6 , 9 ) ,矮柱,口 沿内 侧有加厚的唇边,长流作圆管状较平,上饰一夔状棱牙,此 为该器的特征。尾上翘,器身扁圆,作双层周壁状,颈短粗,折腹斜窄,平底, 底面呈扁圆形, 尖锥实足较直, 扁平羹。 颈部带饰呈三组布局。 通高1 5 . 1 厘米。 1 1 式: 柱作扁圆形, 柱帽作伞状,上饰云纹或涡纹。 标本p l z mi : 1 6( 图 a 6 , 1 0 ) , 长流短尾, 单柱叉立流口, 器身椭圆, 双层周壁,窄方腹垂肩,身旁 , 一里,扁平状,正对一足,平底。三足作四棱尖锥足外撇。带饰分三组。通高 2 0 . 1 .底径5 . 9 7 . 8 ,流尾长 1 6 . 8 厘米。重0 . 4 5 千克。标本p y wm4 : 1 4( 图 1 2 第一章 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a 6 , 1 1 ) ,流、 尾皆 残,高柱,高颈,身侧有一弧状霎,平底,三尖锥四棱实足 外撇。单柱帽上饰涡纹,颈部署臀纹,分三组布局,线条略呈粗犷,餐餐纹带 上下镶以 联珠纹。重0 .2 5 千克。标本p : 0 4( 图a 6 , 1 2 ) ,口 椭圆, 薄唇,周 壁椭圆作双层状,颈部较高,垂肩折腹,平底,身旁一婆 ( 残) ,四棱尖锥足厚 实,外撇度大。 柱帽上饰云纹,颈部饰一周餐餐纹,带饰下缘镶有一周圆圈纹。 口径5 . 8 、通高1 6 厘米。 m式: 柱茎呈圆 形, 柱帽作扁圆形, 柱帽上饰涡纹。 标本p y wt 3 8 .: 1 ( 图 a 6 , 1 3 ) ,厚方唇, 流、尾皆残缺,窄流上扬, 器侧有一弧形扁平要,里上、下 端较宽,中段较窄。腹方折,平底, 三尖锥四棱实足外撇,正对里之足外撇度 较大。 帽顶乳头突出。 颈部饰三组餐餐纹, 均用中 粗云纹构成。 通高1 7 、 厚0 . 巧 厘米。 b型:弧腹爵。共2 2 件。依立双柱、单柱、无柱可分为三个亚型:双柱弧 腹爵、单柱弧腹爵、无柱弧腹爵。 b a 型:双柱弧腹爵。依柱茎、柱纽形制可分为式: 1 式:柱茎横截面呈三棱形或三角状,柱帽扁平、作曲状、三角状、不规 则三角状或伞状。标本p y wm6 : 1( 图a 6 , 1 4 ) ,流、尾、足残,口沿内侧有 一道加厚的唇边, 矮柱立于流折,器身扁圆, 作双层周壁状,颈短粗,弧腹较 宽,平底,底呈扁圆形。三足为三角四棱尖锥实足,身旁附一扁平望,奖下端 与腹部连接. 颈部饰一周餐餐纹, 纹样分三组。 颈高2 .3 、 壁厚0 . 1 厘米。 重0 . 1 5 千克。标本 p : 0 3 0( 图a 6 , 1 5 ) ,口作樱桃状,口沿内侧作宽厚唇状,开口流 上扬 ( 残) ,平底,四棱尖锥足。颈部有二道弦纹.足高5 . 9 、底长 8 . 1 、宽 5 . 1 厘米。标本 p y z m 2 : 4( 图 a 6 , 1 6 ) ,口 残,窄流,流折上立矮柱,柱茎作三 棱状,柱帽作三角状, 矮颈,弧腹, 扁平奖,底略凸,四棱尖锥足。颈饰一周 餐移纹。 足高6 、通高1 6 .4 厘米。 重0 .2 千克。标本p : 0 3 7( 图a 6 , 1 7 ) , 尾 部残,柱立流折,颈部增高,体近圆,弧腹壁较深且鼓,身旁附一扁平里,底 近圆, 三角四 棱尖锥足, 颈部二道凸弦纹。 足高4 .2 厘米。 标本p w z mi : 1 1 ( 图 a 6 , 1 8 ) , 长流短尾,口 作桃状,口 沿内 侧作厚唇状高出 器面,柱身作三角状, 帽作不规则三角状,器身作双层周壁,直颈较短,斜肩弧腹,羹作扁平状,平 底,四棱尖锥实足外撇。颈部饰二周凸弦纹,腹部带饰,正面为一签赘,两侧 各有一无目 夔纹为餐餐的延长,带饰上镶一周联珠纹。腹最大径8 . 4 、残高1 8 . 2 厘米。重0 . 3 千克。标本p y wmi i : 6( 图a 6 , 1 9 ) ,口为樱桃状,长流上扬, 第一章盘龙城遗址群青铜容器的型式分析 尖尾稍长,流口交界处分立两个三角状柱,颈与腹高大体相等,椭圆腹圈底, 三足为三棱状实足,奖正对一足外撇。颈部饰一周篓纹,分三组。流尾残长 1 0 . 8 、通高1 5 . 2 、壁厚0 . 1 厘米。重0 . 2 3 千克。p y wmi i : 4( 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