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 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交论文的复引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2 内 容 提 要 批评空间的开创这个表达式在当前指向两度空间的内涵第一是指在国内 由于现代性概念的引入知识分子以之为思考的路标根据各自不同的学科范式 各自不同的知识眼界和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同的理论言述它更多地是知识分 子对社会现状和历史境遇反思和探索的个体性话语表达第二是指当前由于政党所 努力推进的经济改革开放事业使中国已在多方位多层次融入了国际社会但一个作为现 代社会公共层面的知识批评空间并没有完全开辟出来因此从事现代性批判的批评理 论应致力于形成一个批评的公共层面使知识系统在商业市场基本上与政府行政分离开 来并已形成世俗的商业文化空间之后能实现理论批评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次 分离从而形成一个独立和健全的理论批评空间第二种内涵是本文的理论主张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批评有两个理 论根源一是韦伯世俗化理论一是康德批判理论由这两种理论根源所形成的批评范 式都是现代性分析的有效模式但后者更为深层地把握到了问题的关键第二部分是本 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主要选取了杨春时王岳川汪晖余虹和陈晓明这五位学者 作为理论分析的对象本文认为杨春时以二十世纪非理性的文学样式及其批评体系作 为文学和批评的现代性标准是脱离事实根据的王岳川以价值心性和道德理性的重建作 为现代性批评的重心也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现实汪晖一方面认为现代性不是一个 中性概念它具有深刻的西方内涵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一定要与资本主义全 球化联系起来分析这中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余虹则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概念对立 起来极有可能掩盖了现代性本身的多层涵义及其理论价值陈晓明最终在认识论的层 面来解释当代文学和批评的走向也没有注意到批评空间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本文分 析他们各自的基本观点找出他们理论视野的基本偏差认为他们的理论分析大致都可 归于批评空间的开创的第一层内涵因此本文在第三部分以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 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德里达和福柯的观点进而指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本身是具有相 通之处的这种共同之处就是理论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在这部分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批 评理论要形成一个独立的批评空间这个观点 关 键 词批评理论 批评空间 后现代性 解构批评 人文主义 世俗化 现代性 启蒙 3 abstract the term of “development of the critical dimension” contains of two kinds of meanings, of which the first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ectual individual different discourse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actuality of our society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history, which vary from the pattern of subjects to the criterions of the episteme and the value judgments, after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is adopted as the focus of critics, and the second indicates the fact that the cultural critical dimension, a base of a civil society, doesnt be developed as china is joi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ation promo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s a whole. the intellectuals who embark on the criticism of modernity should commit themselv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ivil critical dimens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separation between criticism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after the commercial system separation from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second meaning is the main opin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one dealing with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 theory fountains for the modernistic criticism in the west. one is webbers opinion concerning the society trend of “disencharm”, and the other the critical theory of kants philosophy. both of these two theory fountains play an important rule in the critical theories about modernity questions, but the latter is more profound than the forme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ritical dimens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s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mainly remark on the opinions of yang-chunshi, wang-yuechuan, wang-hui, yu-hong and chen-xiaoming about the modernity criticism. we believe that all of their opinions about modernity criticism just stay in the first level of critical dimension mentioned above because the reasons below: yang-chunshis criterion of the literary and critical modernity, which just means the irrational trend of the 20th literature and its criticism, doesnt accord with the real social conditions. wang-yuechuans opinion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ebuild the ethies ration in a modern society also ignores the reality of politics.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in wang-huis opinion because on one hand he thought the term of modernity was a concept of west culture and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he argued that we couldnt ignore the capitalism and globalization to criticize our society. the opposition of the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s the principle of yu-hongs opinion, which would probably covers the multiplex meaning of modernity and its values. although chen-xiaoming keeps the deconstruction position, he also ignore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ritic dimension and its importance. adopted the viewpoint of tocqueville, o. de, a great thinker of france after great revolution, i demonstrate and declare my opinion and conclusion in the thirst sec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that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give birth to the independent critical dimension which means a kind of thorough critical spirit based on the same principle shared by the two concept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fter the analysis of derrida and foucaults concerned viewpoints. keywords: theories of criticism the critical dimension disencharm enlightment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humanism 4 绪 论研究状况与问题的提出 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社会和理论问题它的复杂性源于它本身就不 是一个静止统一的概念卡林内斯库所写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就显示了现代性问题 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就以现代性作为一个哲学方案来说它也在社会国家私人 空间公共领域国际社会和艺术领域等不同的范畴中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是人 们难以对它作出形式上的明确界定并不表明它不具有相对稳定的功能性内涵这种功 能性的内涵就体现在现代文化结构系统的分殊化之上哈贝马斯曾说韦伯认为现代 文化的特征是把宗教与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分为三个自由的领域 即科学 道德和艺术 它们之所以有所分别是因为宗教和形而上学的一贯世界观完全崩溃自十八世纪以降 旧有的世界观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被整理为有效的特定形式分别是真理正义真实和 美这些有效性可以被视为知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审美问题来理解 1从哈贝马斯对韦 伯的观点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性问题根源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哲 学它的核心观念是理性和主体性而自由则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2 据汪晖的分析现代性首先是指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 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过程即资本主义化过程具有内 在的联系但就时间意识而言现代性的观念却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世界观有关因为 后者所隐含的时间意识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现代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 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 3 虽然汪晖 着重从作为西方精神文化传统的基督教思想中来找寻现代性观念的根源 但他的这个观 点可以当作是康德相关观点的阐释之所以说现代观念是一种面向新的未来的观 念是因为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以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整体上取代了以往 的宗教价值判断这种新的价值观念是指向未来的这鲜明地体现在康德的历史理性哲 学观念中据康德看来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 态为其宗旨的大自然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 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 4 在康德的这个哲学设想中价值判断的合理性由上 帝而返回到人本身而人的完美存在不再指向上帝而是指向未来因此当前理论界 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西方来说实质是对进入现代modern一词在英语中还可译 为近代社会以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及其物化的社会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反思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对康德所提出的上述哲学尝试的反思这集中体现在对建立在科学 和技术进步观念之上的现代合理性观念的反思和对建立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的传统 人文主义观念的反思之上前一种反思可以海德格尔霍克海默利奥塔等为代表 后一种反思则可以福柯哈贝马斯罗蒂等为代表5由此可见对现代性的反思 作为西方现代思潮它有着特定的所指但是因为近一百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 发展所形成的全球文化交流和渗透对现代性的反思在中国也同样成为社会和文化问题 而呈现在学术界的面前 5 显然九十年代至今是中国大陆学术界反思现代性问题的时期对于中国语境中的 现代性问题反思体现在批评理论上我们不妨用杂语和失语这两个词语来概 括它的特点首先杂语体现在由于现代性概念的引入知识群体用之以研究当前 社会的政治文化文学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所形成的各不相同话语样式这种话语样 式由于处于九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时期在理论形态上明显不同于新中国建立以 来的理论知识系统围绕着总体现实或说政党意志而转的理论形态它更多地是知 识分子对现实的社会现状和历史境遇反思和探索的个体性话语表达知识分子以现代 性为思考的路标根据各自不同的学科范式各自不同的知识眼界和各自不同的价值 判断形成不同的理论言述但对这些各不相同的理论言述我们都可以追问它的不同 的理论前提比如关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性问题杨春时认为中国的文学和文学批 评都还没有取得现代性那么杨春时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有何合理性和不 足王岳川则认为现代性批评的关键是价值心性的重建那么这种观点在当前的理论 和社会现实中有什么价值它对现实问题能作出有力的解释吗汪晖则认为中国的现 代性批评不具有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的问题需要重新发现新的解决方式 那么汪晖的观点在当前为我们提示了什么样的思考维度余虹则认为中国现代性批评 问题其实还是面对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反抗问题批评要真正立足于个人对历史对话 那么 这种观点所划开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没有可商量的地方呢这种划分有没有导 致他的理论阐述的盲点呢陈晓明在区分出现实和现在之后认为书写现在 的文学需要重新形成新的认识论图式 那么这种观点在多大程度上触及现实呢上述学 者对批评理论的现代性问题所作的论述在一个侧面上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性反思的杂 语特点 然而这种杂语的理论现状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交流对现代性的反思所形成的 诸种批评理论彼此之间并没有得到沟通批评理论本身和社会现实之间也没有形成对 流对此汪晖是这样形容的没有共同语言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事实在学 术圈内各说各话也是日常的现实你把话语/权力的一群原道/原学的一群终极关 怀/人文精神的一群市场/改革的一群放在一起无异于将他们安置在相互隔绝而透明 的玻璃罩内看得见嘴巴和身体的扭动听理解不见声音连成的句子意义 远远看去我们只能从那些或调侃或庄严或愤然或贪婪的姿势中知道他们是不同 的人群而各自使用的语言就是将他们隔开的玻璃罩 6 不必再加任何说明这已鲜 明地体现了当前理论界反思现代性问题的失语特点即社会各阶层包括批评理论 自身远没有以批评理论为支点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文化交流 在这杂语和失语的矛盾中蕴含着本文提出问题的起点本文认为问题 的关键在于批评理论要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形成一个独立的批评空间在此批评 空间的开创这个表达式指向两度意义空间一是指借着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当前理 论界已形成了杂语并呈的局面这是已初步实现的一度空间另一则是指为克服 失语的危机批评理论要形成一个在社会结构上具有独立性质的批评空间来对社会 现实进行批评这是当前的理论重新切入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这种独立的批评空间是 使批评理论真正能够和意识形态话语进行对话的大众文化空间使精英文化真正能和大 众文化形成良性的影响和相互支持使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真正获得自我言述和与历 6 史对话的能力和素质走出精神低迷的状态 从根源上来说哲学和艺术维度上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就是理论的批判性问题 在以主体的自由为特征的现代性方案内部充满了紧张和矛盾这种矛盾尤 其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世俗化过程与文学艺术对这个过程的尖锐批判之间 7 由于 在社会结构上具有独立性质的批评空间还没有形成这已在事实上表明我们当前批评理 论在反思现代性问题的同时实施现代性方案的社会文化系统的结构分殊化即伦 理道德判断理论知识系统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分离还是批评理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 这个意义上现代性事业仍是我们当前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后现代性意识已 经全面涌入的社会中不可回避的思想问题在当前种种后学理论话语的环境中还不 能放弃了现代性的社会政治批评的基本立足点这正如海外学者所指出的在中国语 境中后现代主义目前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开放的蓄意的能指符号因为 它的所指是某种延宕已久但却悬而未决的集体经验的分化和再组合在那个激发想 象的后字前面是一部沉重的百年史贯穿这部历史的主题是革命国家大众 现代化对中国后现代的初步分析和把握必须在中国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传统内部探 讨后现代与其历史前提之间的关系 8 当然指出批评理论当前的根本任务仍在 于推进和实施现代性方案并不表明我们一定要和后现代思潮划清界限不可从思想史 的角度来考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会发现两者其实有共通的地方这种共通之处实际上 使解构的后现代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推进批评理论的现代性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 7 第一章现代性批评理论的两个理论根源 造成当前批评理论彼此 失语 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它们所本的理论根源不尽相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前提和各自不同的话语有效空间 因此 理清现代性批评理论的 不同根源当是本文展开分析的第一步虽然关于现代性反思的思路有多种走向但从 当前的批评理论表述方式来看 它较集中地体现在社会学批评和思想史批评这两个角度 上所以本文以这两种理论起点为线索大致梳理出现代性批评理论的两个不同根源 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当前一些学者所本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起源于韦伯理论的现代性批评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这种言述方式大致可以溯源于马克 斯韦伯的社会学现代性分析对它的思路我们不妨大致作这样的归纳由新教精神导 源的资本主义精神发展了世俗的物质生产 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 这个过程 也使西方社会由宗教社会转型为世俗社会 在这种转型中 资本主义的市场化一方面促 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也使社会日益科层化个体日益孤立化随着价值观念的世俗 化文化也逐渐地商品化消费化从这个理论基础出发西方无论右派还是左派 知识分子如丹尼尔贝尔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都对当前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作出过 精彩的论述 可以说 探讨文化的消费化和商品化在当前的社会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发 展 传统价值如何在商品社会中成功实现转型 是沿着这一思路探索的理论家提出问题 的共同理论构架和预设 这种考察方式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发展变迁 它有 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认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体现出来的 两种不同性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关系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叛这种观点大 致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早期和垄断阶段时的文化大致处于现代modern阶段社 会整体体现着的特征就是现代性的特征它在哲学上体现为对理性的崇奉对个人主义 和人文主义的信仰在价值观念上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上则体现为认可形式的合理性而 放弃实质的合理性在社会学上则体现为实行科层管理体制和成本核算制用韦伯的观 点来说就是整个社会体现为理性化的过程在此期间文化和艺术上则基本是以围 绕对空间和时间的理性组织建立起某种正式的艺术原则 9 不论是在十九世纪的现实 主义时期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时期形式和秩序的稳定在艺术这里都具有重要 意义正如丹尼尔 贝尔所说的传统现代主义不管有多么大胆也只在想象中表现其 冲动而不逾越艺术的界限他们的狂想是恶魔也罢凶杀也罢均通过审美形式的有 序原则来加以表现因此艺术即使对社会起颠覆作用它仍然站在秩序这一边并在 暗地里赞同形式尽管不是内容的合理性 10 资本主义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以来 即进入所谓后现代阶段后现代性则表现为经济形式采取跨国资本主义集团金融资本 8 的方式运作社会成为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型和消费型社会视觉文化成为主 导的文化模式文化和艺术则表征为一系列取消了深度模式的图像产品艺术和审美失 去其形式的纯粹性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日常用品用詹姆逊的 观点来说就是后现代性体验表现为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破碎为一系列缺 乏中心的当下片断11 由此可见世俗化韦伯用来解释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这个关键词由于资本主 义市场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已经转义为商品化和市场化在商品化和市场 化的现实背景下来解读现代性问题是九十年代文化研究重要的出发点现代性问题突出 地体现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文学表意形式的尖锐冲突上关于现代 主义文学 在内涵上可以包括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新的艺术思潮和运动 的特点正如有的学者所归纳的作为一个伟大的幻想运动它对彼岸世界的创造已 成为一个神话般的精神象征在现代主义大师那里他们好像承担了人类的全部苦难 生存危机的困扰寻求解放的途径揭示精神异化与自我丧失的普遍性鞭笞人性的丑 恶与堕落提供人类的终极信仰和关切在对现实超越中去感受精神的绝对自由寻求 新的艺术感觉和精神的深度这一切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2 而后现代主义除 了它本身内涵的多重性之外在文化和文学上的特征则与现代主义完全相反具体说来 它体现为如下几点一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二消解历史与人的人 文观三用文本话语论替代世界生存本体论四反精英文化及其走向通俗 大众化或平民化的价值立场五玩弄拼贴游戏和追求写作本文快乐的艺术态 度六一味追求反讽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七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拼合法不连贯 性随意性滥用比喻混淆事实与虚构八机械复制或文化工业是其历史 存在和历史实践的方式13 在九十年代的文化研究和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 上述的对立是为讨论的各方所 共同承认的基本前提坚持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引述伊格尔顿哈贝马斯和洛德威的观 点来反驳后现代主义者消解理性的观点14而坚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则从打破文化 和审美霸权的立场出发反对文化启蒙的态度反对现实主义的理论霸权力图在理论 和学术研究中引入大众文化的维度实现意识形态的去神秘化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因处 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社会现实中从而使论争的问题显得更加纷繁复杂总体上说来一 方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保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命脉另一方则从当前的现实出 发试图使批评理论在商品经济的洪潮中实现与意识形态对话的追求双方都有自己的 合理性但它们的内在前提其实并不相同所以也就不可能取得一致的共识但在此有 必要指出的是既然世俗化和市场化是当前不可逆转的社会和文化潮流并且无论是传 统还是非传统的批评理论观念其实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锻铸和重组因此把后现代 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已经颓然下场的事物来看待可能失之轻率毕竟本雅明就在商品 化的社会过程中读出了当代复制艺术的变革性因素我们无法漠视这种极其具有影响力 的理论及其积极作用同时市场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对我国来说还只是一个 开端它何去何从还需我们全方面立体地对它进行考察过早地对它作出断言或给它 写下非此不可的发展律令可能也与事实不符 张旭东对中国现代性问题所持的观点是富于启发性的他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9 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两者区分开来认为前者作为物质生产现象的后现代商业文化 在中国同样具有真实性它在物质世界里的对应物便是九十年代中国都市空间里的 全 球化飞地比如豪华酒店购物中心乡村俱乐部和各种昂贵的娱乐消费方式场所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想像后现代在中国美学上 的兴奋点和社会政治视野是同对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期待和信心分不开的 而后者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则是对西方思想的移植后现代话语系统的中国移植者 们在相当程度上是在有意无意地继续新时期文化的未竟事业那就是向当代西方寻 求理论上的灵感与能量争取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化社会之间话语上的同步化或 接轨在此意义上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是学院派的精英话语只是在小圈子里 流通 15 张旭东的这个区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指出了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 个物质生产和商业文化现象它还具有思想史的深刻内涵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上整 理现代性问题的另一个维度是我们突破后现代商业文化迷雾并找到它的批判力量的重 要思路 第二节起源于康德理论的现代性批评理论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这种考察方式则最终可以溯源到康德的批判哲学 利奥塔宣称后现代性不是一个新的时代而是对现代性自称拥有的一些特征 的重写 首先是对现代性将其合法性建立在通过科学和技术解放整个人类的视野基础之 上的宣言的重写 16 利奥塔的这个理论立场与福柯的立场不谋而合在福柯看来应 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 17 这种重写现代性的态度把理论 的焦点重新摆到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整个主体性历史重写现代性实质也就 是重新理解启蒙正如福柯所说的所谓启蒙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它至少在某 方面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我们想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所作的是什么 18 后现代性作为对 现代性的重写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也就再次成为了问题的开始 启蒙运动和对人的认识紧密相关在西方社会对人的认识在文艺复兴前后是有所 不同的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所指出的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 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 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 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19 这种信仰幻想和偏见无疑阻碍了人的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使 人对自身的认识无法脱离某种外在标准的支持和引导而这种外在的标准在当时就是指 宗教和神学思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对自身认识的叩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认识论 问题什么是启蒙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 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着重号为原文 所有 20 在这里脱离不成熟状态就是指人要独立地并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康德着重指出他把启蒙运动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对康德来说启蒙即意 味着人要放弃宗教和神学思想对人的思想认识的垄断人的理性要进入成熟的状态也 就是依据人自身作为认识和价值判断的最终根据具体表现在人要在自己所从事的职 10 位上尽自己的职责也要在公众事务上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种公开地运用自己的 理性的自由是启蒙运动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此外康德还指出启蒙不是一个时代能 完成的问题它是一个过程只有当人们不再有意地想方设法要把人类保持在野蛮状 态的时候人类才会由于自己的努力而使自己从其中慢慢地走出来 21 依据康德的相 关论述现代性作为一种态度或气质它的大致内涵我们不妨把它指称为人除了理性 以外不再把任何外在的支持作为认识和判断的标准自主的主体成为人把握现实的理论 前提因此主体性哲学成为了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基础 整整二百年后福柯同样在何为启蒙这个题目下对启蒙作出了新的回答在福 柯看来启蒙的根本要义应是一种哲学的质疑它的任务不是论证某种认识或行为 方式是合理的而是对历史作永久的批判他认为哲学的质疑根植于启蒙中 这种哲学质疑既使得同现时的关系历史的存在方式成为问题也使自主的主体自身成 为问题能将我们以这种方式同 启蒙 联系起来的纽带并不是对一些教义的忠诚 而是为了永久地激活某种态度也就是激活哲学的气质这种气质具有对我们 的历史存在作永久批判的特征 22 由此可见福柯认为康德所解释的启蒙并没有达到 这种对我们的历史存在作永久的批判的程度换言之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在重新确 定某种行为方式和秩序即以人为目的的认识方式和伦理秩序是合理的而不 是对任何行为方式和秩序的不合理性具体说来即对人自身的历史进行反思作出 质疑福柯之所以反对这一点是因为康德在把启蒙确定为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时为 了避免在人类之外再树立一个价值标准如上帝而为人类的历史发展预设了一个合目 的性的基本方向恰恰是这个历史的基本方向现在已成为了一种关于人类主体性历史观 念的教义此外关于理性的公开使用如何才能成为可能在康德的论述中并没有根本 解决追求知识的勇气怎样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充分施展而同时又使个人确实地俯首听 命 23 因此启蒙实际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思想问题所以福柯认为作 为在某个方面从历史上被加以确认的人应该对自身进行分析也即是说人要对自启蒙 时代以来给人类自身所设置和描绘的主体性历史进行批判和分析这种分析应采取一种 谱系学和考古学的分析它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应当避开所有一切所谓的总 体的和彻底的方案 24 而不是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形式 正如康德在解释启蒙时并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命名为对现代性的探讨福柯在重新解 释启蒙时也没有把自己的论述理解为对后现代性的探讨相反福柯认为自己也是在对 现代性进行解释但由于福柯在当代思想界中的地位和他的理论对当代思想的深刻影 响所以他关于启蒙这问题对康德论述的改写对西方二百年来人们思想认识基本结构 进行的批判和调整所依据的其实就是后现代性的知识眼界所以根据福柯的以上论 述后现代性的内涵我们也不妨把它指称为在对任何真理性话语的前提进行权力和政 治分析的基础上对人自身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永久的批判并拒绝任何总体性的答 案和尝试 由此可见 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并不是断然的对立关系 而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的 这种相通性就体现在 作为对现代性的某些属性进行改写的后现代性依然秉承了启 蒙的怀疑精神 对理性的公开运用仍然是后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两者的区别只在于 现代性要去除的是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思想对人的遮蔽 而后现代性要去除的则是 主 11 体性哲学观念及其元叙事的历史对人的遮蔽 对于这两种考察现代性问题的不同思路 笔者认为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关 系而是相互兼容的关系并且只有深入把握到第二种的考察方式第一种思路中的 后现代之后价值观念的重建才能找到正确的路标所形成的理论才有坚实的基础 12 第二章当代中国几种现代性批评理论观点的分析 毫无疑问自晚清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 史就是一部现代化史既然是一部现代化史现代性问题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正是从 这个起点上 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在政治上独特地体现为以实现民族国家的独 立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革命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以融入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及农村和乡镇为主体的基层社会的乡镇化过程 在文化上体现为以西 方学理输入为起点以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变为过程的整个思想变革过程因此中国的 现代性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这个复杂的多层次的问题又被裹挟 在一百多年中不断激进化的思想和文化历史中而跌宕前进 从而体现着明显的意识形态 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具有了谈论批评理论的现代性问题的基础 同时 我们认为 当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中国作为全球化市场中的 一个部分已经紧密地和这个全球运动联系在一起 谈论批评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虽然一 个基本的起点是承认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与西方的现代性问题有不同的地方 但现代性问 题目前已是中西方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现代性问题在中国方面是一个发展着的问题 在 西方同样也是一个还没有终结的问题 虽然并不存在一个以西方的现代性为终极目标的 理论预设 但事实上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可以给我们以极为有力和关键的参照 相信从这 个观点出发我们才从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论立场来分析当代中国批评理论的现代性问 题 本章试图就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作大致的分析 以此来综合本文对中国批评理论现 代性问题的粗浅看法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本文对下列学者的观点之评述和分析只是 试图抓住相关问题的主要方面来谈而不是要对他们的整体思想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杨春时的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分析 杨春时对现代性问题的整体分析基于如下这个划分上 即 现代性作为一种推动现 代化的精神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这与人类一般精 神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性还是中国的现代性都是在这三个层面 上展开的现代性不是其中某一个层面而是三个层面的整体结构 25 现代性的感性 层面在杨春时看来它存在着被释放出来的人类生存欲望是现代性的深层动力现 代性的理性层面则可以认为是理性精神的体现 超越性的反思层面则根源于人类的追求 终极价值和意义的反省和自我批判之上它包括哲学现代性审美和艺术现代性是对 自由的追求之体现 26 关于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杨春时认为 文学的现代性与平常所说的现代 性不是一回事 文学的现代性有特定的内涵 这就是 文学史上出现于二十世纪中的 现 代主义是文学现代性的标志 27 在杨春时看来 文学是整个社会现代性的超越的层面 它本身构成对社会现代性的批判因为社会现代性是理性精神还不是自由本身所以 13 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文学本质上就必须是非理性的 最终也是反现代性的 根据这个思 路杨春时认为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的文学都不能 算是现代性的文学 因为这一时段的文学仍被理性所支配 而只有在二十世纪的非理性 主义哲学和文学出现的时候 西方文学才获得了现代性 因为这种哲学和文学不象往常 的哲学和文学那样用一种理性精神去批判现代性的理性精神 而是用一种完全非理性的 精神去批判现代性的理性精神 也只有用这样的非理性立场去反对理性 文学才获得现 代性 西方的文学尚且要到二十世纪才获得现代性 中国的文学目前也就还谈不上具有 现代性的可能因为我们已经证明文学的现代性以对理性的批判为前提而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并没有批判现代理性反而受理性支配这表明20 世纪中国 文学肯定前现代性质它还不能算作现代文学史 而只是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阶段 28 同样对于文学理论他也就认为文学理论现代性是对文学现代性的认同是文学 现代性的现代形式它以现代的理论体系批判世俗现代性支持文学现代性因此文 学理论的现代性也不属于世俗现代性 而属于超越的现代性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对世俗 现代性的超越也与哲学美学的超越性相关哲学不是对现实的肯定和认同而是对 现实的反思批判它为人提供真实的生存意义美学作为哲学分支同样属于现代性 的超越层面为审美的超越性作出论证美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本质上就是对文学现代性的肯定 即对文学的非理性和超理性本质的肯定 对理性主义 文学观的否定 29 上述引述或许显得较为艰涩 尤其是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 但它是杨著的基本理 论出发点 所以我们还是尽可能在杨著所用概念的所指范围内来分析这种观点 如上所 述 杨春时按着他对现代性观念的定位 简单地给整个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和文学理论 现代性问题下了一个按语即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还不能算作现代文学史这个按语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即认为现代批评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批评空间 是 有一定的启发性的但杨春时却把这个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定位在非理性立场上因 此使这个按语的学理依据和标准显得甚为生硬和难以理解 且不说他所认为的 必须以 非理性的立场去反对现代性的理性才能构成文学的现代性 的说法是否符合西方的现实 问题 单就他的整个论证过程就可以明显看出 这个观点有着依据理想中的西方的标准 来衡量中国的文学现实的阴影 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 为了实现文学的现代性形成对世 俗现代性的批判而有意把文学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 最终把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剥离于整 个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之外 可以发问的地方很多 把现代性这样分为上述三个层面 它们是不是 大众 世俗 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自由审美文化三个概念的代名词有什么根据可以 证明一定要以非理性的立场和观点才能对理性的现代性构成 有效的 批判所谓超越 性的审美和文学现代性非得要定位于非理性的立场不可么如果文学采取非理性的立 场可以理解 文学理论作为理性的批评方式 其非理性的特点该如何理解特别需要回 答的是正如作者所说的主体性哲学既然是理性现代性的中心特点文学特别是 中国文学现状既然还是前现代性的正由古典向现代性过渡的文学那么发生在中国 八 九十年代的文学的主体性问题和论争 以及这个论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和反思 又该如何说起这种反思还没有构成对现代性理性的批评吗特别地如果我们认 14 同杨著的这个理论观点的话我们如何理解像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及其思想作者在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列专节谈论的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无疑是 想把文学的现代性建立在主体间性之上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主体间性绝不 等同于非理性主体间性这个术语无论是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是在哈贝马斯的批 判理论中其内涵都还是理性是理性存在的不同方式而不是非理性从作者的 论述中 可以大致推断出作者对这些问题之回答的潜在思路 文学和审美的现代性不是 和理性的现代性同步发生的要构成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它的发生必须具有滞后性 所以文学具有主体性还不是文学的现代性它必须是非理性的或要从主体性走向 主体间性才能真正达成文学的现代性 虽然在从事理论著述的时候人们可对自己所使用的相关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论域 限制但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它必须与现实相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指出杨著以这种 划分来组织整个论述明显与事实不符 起码从西方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它就极大地化简 了现代性这个概念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而且中国社会的整个现代化历程已走过一百 多年 研究近现代思想史的众多学者已从国家政治制度 社会思想文化 民众思想意识 社会阶层的变化和重组等众多方面研究过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唯独中国的文学还没具有 现代性这样的观点在论述上可能难以服众也与事实不符此外以二十世纪现代主 义文学的非理性主义立场来作为整个文学现代性的内涵 除了能够符合作者的 文学的 现代性要对理性的现代性构成超越和批判 这个原则之外 实在看不出它与现实有多大 的联系 我们只要指出这个事实就足够了 所谓具有超越性的非理性的立场和观点并不 外在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和历史 它恰好就产生于西方的现代社会本身之中 即非理性的 思潮本身就是西方现代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本身就构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内容 这一点只需看看罗素的哲学史和哈贝马斯的相关著作就够了 关于文学和批评理论的现代性问题我们认为它应和社会的整个现代化进程结合在 一起来谈而不应该把它划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外什么是文学和批评理论的现代 性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现代性因素无疑包括一西欧各国用自己的民族语 言代替拉丁文进行写作并促成民族国家文化体系的形成二个性作为主要审美形象进 入叙事文学作品中三小说的兴起四写作成为个人的事情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 因素并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比如作为虚构性的叙事文体小说 的兴起就和其它三个当然还有其它更多的因素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为一体正如有 的学者所说的虚构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的想象当文学叙事从简明扼要的历史记录 中分离出来之后它就表明人类把握自身历史的巨大渴望从历史上看小说这种形式 的高度发展就是与创建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在欧洲小说是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自我想象的历史在中国它是现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构的神话谱系 30 而文 学的现代性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则主要有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的世俗化从西方的角度来 说小说和艺术作品能成为市场流通的商品之一社会教育有较广的普及面社会能 形成相对稳定的和有一定数量的读者群等等因此研究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一个根本 的起点是从社会整体上进入现代社会为出发点至于批评理论的现代性则应从批评者 从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来并能形成独立的批评空间这个立场来判断因为当写作主 要成为个人的事务并且作品以商品的形式独立在市场上参加流通时 艺术 或者说文学 15 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社会地位并以这种地位与社会的其它因素和实体进行批判和对话 这 样批评理论的现代性也就鲜明地标识为独立的批评空间的出现这种批评空间中的社 会角色主要由现代知识分子如艺术作品创作者理论家等等组成把以上种种因素 综合起来 考察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的历史起点 应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开始 从晚清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五四前后的新文学运动开始而不是以文 学中是不是以非理性来批判理性这个主观原则标准出现而开始 因此对于杨春时的整个现代性问题分析我们认为它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缺 陷虽然它本身形成了一个理论系统也有着富有启发性的意识和思路但这个理论系 统由于与现实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不衔接除了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基本参照之外它 难以给我们提供有效的理论资源走出这个有着试验性的理论系统我们起码可以坚定 如下两点认识一它再次说明了这个事实即一个真正有批判力的现代批评空间还没 有形成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还得从社会现实开始而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 第二节王岳川的批评理论现代性问题分析 把现代化过程理解为一个由商品和世俗价值观念的兴起和人文价值观念的泯灭所 形成的双向反差运动是王岳川对当前的社会和文化现实提出批评的理论前提王岳川 对这个双向反差运动所持的观点是人们在被消费观念所包围和浸透的日常现实中放逐 了对传统价值和苦难历史的缅怀并由此衍生了严肃文化和价值心性逐渐消解的种种社 会和文化问题对此王岳川是这样表述的在全球现代化过程中消费主义以金钱 神话的意识权力话语方式控制大众的自由思想使钱和消费成为精神匮乏时代 的金钱乌托邦当消费意识形态通过传媒而上升为大众的显意识当人们误认为钱 是生命唯一意义所在时社会的混乱和价值的颠倒就不可避免事实上消费主义文化 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使整个现代文化向享乐主义文化偏航这种消费 至上享乐至上的文化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