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j 摘要 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过程, 但不 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在不同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具有较大差别。由于现阶 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以及城市失业和城市人口 拥挤等严重问题, 农业 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所以只有通过制定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工 业化战略, 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发展农村经济, 以此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从而使广大的农村人口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和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 上 述的严重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我国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方面迈出巨大的步 伐。 木文首先对美国、 英国、 日本和台湾在工业化过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 以便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宝贵的经验。 通过分析,它们有四 点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一是不可忽视农业的发展;二是选择合适的工业化道路; 三 是选择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 最后是选择适当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 另外,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要有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与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吸收能力相平 衡、要有利于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和均衡发展。 其次,在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分析的基础上, 再根据我国的国 情,本文 第三章提出了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这一劳动力转移战略。 首 先,分析我国农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趋势;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对农业结构 进行调整可吸收农业劳动力的正确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包括水平和垂直调整两 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包括水平和垂直的分工和调整。农业的水平分工,一方面是 指在广义农业概念中, ( 狭义) 农业、 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 进一步分工;另一 方面又可以是指狭义农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培植业之间的进一步分工。 这种水 平分工原则上适合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 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 力的重要途径。垂直分工是指,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农业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 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的分工,可以理解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次产 来经作冬 眺 啊甲衍 勿 厂 业之间的 进一步分工。 这种垂直分工是农业内 部分工( 即 水平分工) 发展到一定 程度 后的必然结果,因此, 它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更大规模上得以吸收和转移的重要途 径。 最后, 本文提出了顺利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即一 是大力普及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三是积极培育、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内部吸收 ab s t r a c t a l l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 c o u n tr i e s h a d e x p e r i e n c e d t h e c o u r s e o f 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f r o m a g r i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t o n o n - a g r ic u l t u r a l i n d u s t r i e s , o r fr o m ru r a l t o u r b a n a r e a . h o w e v e r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p p e a r s p h a s e s 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c o u n t r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n a c o u n t ry . i n c h i n a , d u e t o t h e t r e m e n d o u s s u r p l u s o f a g r i c u lt u r a l l a b o r , u r b a n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c r o w d i n g a t p r e s e n t , t h e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 a g r i c u lt u r a l l a b o r e n t e r s a v e ry h a r d p e r i o d . o n l y t h r o u g h d r a w i n g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s tr a t e g y o f b a l a n c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d j u s t i n g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 c a n t h e s p a c i o u s r u r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p a rt i c i p a t e i n t h e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s h a r e it s fr u i t . o n l y i n t h i s w a y , t h e a b o v e s e r i o u s p r o b l e m c a n b e s o l v e d a n d o u r c o u n t ry c a n m a k e g r e a t s t r i d e s i n t h e g e n u i n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n t h e fi r s t p l a c e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h e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b o r d u r i n g t h e in d u s t r i a l i z i n g c o u r s e s i n a m e r ic a , b r i t a i n , j a p a n a n d c h i n a t a i w a n t o o f f e r p r e c i o u s e x p e r i e n c e t o c h i n a . t h e r e a r e f o u r p o i n t s t h a t d e s e r v e u s e f o r r e f e r e n c e . t h e f ir s t i s t h a t d o n o t i g n o r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t h e s e c o n d , c h o o s e a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i n g p a t h ; t h e t h i r d , c h o o s e a r e a s o n a b l e m a n n e r o f t h e t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b o r ; a n d t h e f o u r th , c h o o s e p ro p e r s p e e d o f t h e tr a n s f e r e n c e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s h o u l d n o t o n l y b e a d v a n t a g e o u s t o t h e s u s t a i n i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t u r e a n d t h e s o c i a l e c o n o mi c b a l a n c e b e t w e e n c i t i e s a n d rur a l a r e as, b u t a l s o b a l a n c e w i t h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l e v e l a n d u r b a n a b s o r b e n c y . i n t h e s e c o n d p l a c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i n c h i n a a n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i n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t h e p a p e r b r i n g s f o r w a r d i n c h a p t e r 3 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 l a b o r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t h a t a 幼c u l t u r a l s u rp l u s l a b o r c a n b e a b s o r b e d b y s t ru c t u r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a t fi r s t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e v o lv e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t ru c t u r a l a n d i t s t r e n d i n c h i n a ; t h e n t h r o u g h 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it p r o v e s t o i i i b e v a l i d t h a t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b o r c a n b e a b s o r b e d b y s t r u c t u r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a g ri c u l t u r e . s t r u c t u r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t u r e i n c lu d e s t w o k i n d s o f a d j u s t m e n t : a d j u s t m e n t i n l e v e l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a n d a d j u s t m e n t i n u p ri g h t d i v i s i o n o f la b o r . t h e l e v e l a d j u s t m e n t m e a n s n o t o n l y t h e d i v i s i o n o f la b o r a m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e ( n a r r o w s e n s e ) , f o r e s t ry ,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y , s i d e l i n e a n d f i s h e ry i n 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b r o a d s e n s e , b u t a l s o t h e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a m o n g p l a n t p r o d u c t s i n d u s t ry , a q u a c u l t u r e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n a r r o w s e n s e . t h e l e v e l a d j u s t m e n t i s s u i t e d t o m o s t r u r a l a r e a s o f o u r c o u n t ry i n p r i n c ip a l , w h i c h i s t h e p r i m a ry w a y o # a b s o r b i n g s u r p l u s l a b o r . wh e r e a s , t h e u p ri g h t a d j u s t m e n t m e a n s t h e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a m o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 p r o c e s s i n g ,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s e l l i n g o f a 颤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 w h ic h c a n b e u n d e r s t o o d a s t h e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a m o n g t h e f i r s t , s e c o n d a n d t h i r d i n d u s t ri e s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r u r a l e c o n o m y . t h e u p ri g h t a d j u s t m e n t i s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s u l t a s t h e i n t e rna l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i n a g ri c u l t u r e ( t h a t i s , t h e l e v e l d i v i s i o n o f l a b o r ) d e v e l o p s t o a c e rt a i n d e g r e e . t h e r e f o r e , i t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p p r o a c h t o m a k e a g r i c u lt u r a l s u r p lu s l a b o r b e a b s o r b e d a n d t r a n s f e r r e d i n a l a r g e r s c a l e . f i n a l l y , t h e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s e v e r a l p o l i c i e s a n d m e a s u r e s o f r e a l i z i n g t h e i n t e r n a l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 a g r i c u lt u r a l s u r p lu s l a b o r i n o u r c o u n t ry . f i r s t , w e s h o u l d p o p u l a r i z e a n d e n h a n c e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l e v e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i t y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 s e c o n d , w e s h o u l d d e v e l o p 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 i n d u s t ri e s a n d e m p l o y 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i r d , w e s h o u l d c u l t i v a t e , d e v e l o p a n d p e r f e c t t h e l a b o r m a r k e t v i g o r o u s l y . k e y wo r d s : s t r u c t u r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f e r e n c e o f s u r p l u s l a b o r a b s o r p t i o n i n a g ri c u l t u r e r d 1 绪言 1 . 1 本文研究的背景 工业化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意味着工业化是不可能一跳而就的。在工业化 过程中,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而滋生许多阻碍工业化 进程的不利因素。 我国从工业化之初到现在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等等一系列可喜的成就,真可谓 “ 万 里神州处处春” 。然而在大好的情形下,许多问题也涌现出来,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 之一是众所周知的“ 三农”问题。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偏枯这个三农问题不 仅关系到九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以及我国的 工业化能否顺利完成。所以三农问题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三农问题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农业停滞则不能吸收新增的农业劳 动力,不能提高就业劳动力的收入,从而农民 就会变得贫困,农村经济就会萧条、 偏枯;农民不能就业和收入减少,对土地的投资会减少,从而农业将停滞不前。最 近十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来一揽子措施, 对农业发展、农民和农村生活 的改善起到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有好多地方 情况更加恶化。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症结在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不明确, 以及采用的方法不恰当。 农业部课题组在 2 0 0 0年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年种植业所需要的劳动 数量为1 .7 7 亿人。另外,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劳动力为1 8 8 0 万人。两者之和即为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 所需要的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大约为1 %亿人。按1 9 9 8 年我国 适龄劳动力为3 .4 8 亿计算,剩余劳动力大约为 1 .5 2亿人之多。到 “ 十五”期末, 考虑到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种植业劳 动力人均负担耕地规模较目前还将有所增长, 在维持现有耕地不变的情况下种植业 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将降低到 1 . 6 8 亿人左右,于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届时将增加到1 . 8 亿人左右。 m 可以 说, 这支庞大的待就业队 伍就是三农问 题的 核心, 他们能否转移 成功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求解,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能否实现。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 前有很多争论。主导的、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农 业劳动力向 城镇非农产业转移。 2 1 该观点的 依据是如果一个国 家要尽快的实现工业 化,那么农业劳动力人口应该降低到足够低的水平, 而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 是达到目的的最佳的,也是最快的方法。该观点的实质是弃农业发展于不顾,无视 农业和工业之间亲密的、唇齿相依的关系。一个国家,不论己经高度工业化到何种 程度,若不能同时在国内的农业和工业之间, 维持一种适当的以及变动的平衡,或 者经由输出和输入,与其它国家的农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则一定不能维持并发 展其经济活动。 3 1 农业和农村的 发展是国家的绝对必要条件,没有这种一体化的农 业发展,工业增长或者将失去意义,或者,即使获得成功,也会使普遍贫困、不平 等和失 业问 题更加严重, 从而造成国内 经济的严重不平衡。 可知,如果忽视农业 的发展,则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后将止步不前,甚而至于早先的工业化成果会毁于一 旦。所以说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一味的朝城镇非农产业转移, 而对农业的发展则不 管不问,这会重蹈建国初期重工轻农的覆辙。我们只有另辟蹊径,寻找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正确方向。这就是下面将要讨论的主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 1 . 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由于我国人口 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而且现阶段城 市失业以及城市人口 拥挤等严重问题, 所以 只有通过制定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的工业 化战略, 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使广大的农村人口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和分享 国家发展的成果, 上述的严重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我国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的发 展方面迈出巨大的步伐。具体的讲,本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 城市病”问题。 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卫生和营养,以 及各种社会福利,这同时也提 高了农村来自 农业和非农业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村的就业概率 和农村实际平均收入,与城市的预期收入差距缩小,城市的吸引力相对减弱。于是 农业劳动力向农村内部转移增加, 从而可以避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病” 问 题。 有利于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 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转变成为 “ 生产一 加工一 销售” 一条龙的市场体系, 在农业内部产生更大的就业空间,从而可吸收大量农业剩余劳 动力。 而产业结构升级则为农村的工业化打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 强大的后劲。 有利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工人的就业。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它不但为工业 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 而且是工业产品潜在的巨大的需求者。 如果 农村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那么农民就会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城 市工业的发展。 而城市工业的发展则会需要更多的生产工人, 所以农村的发展增加 了城市工人的就业。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的制定发 展战略以及政策倾斜,沿海地区以及内地一些大城市率先发展起来。 在国家内部出 现了两个不平衡: 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 这包括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衡以 及东部 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二是个人收入之间的不平衡。在个人收 入方面差距最大的还是城市的资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差距。 这两个不平衡严重威胁 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由 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够提高农村的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在收 入和经济机会方面的不平衡, 减轻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和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加强农业部门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农业的竞争能力,反冲 击能力等,而农业部门能力的加强有利于保证上述方面的意义的实现,同时加速整 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1 .3 文献综述 1 . 3 . 1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评述 1 ) 刘易斯模型、拉尼斯 一费模型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 5 0年代中期建立了第一个劳动力转移模型, 该模型对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巨大。 在该模型中, 刘易斯把不发达经济划分成两 部分,一个是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的农业部门,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 率等于零为特征;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 刘易斯认为, 经济 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依赖农业部门提供的剩余 劳动力。 15 1 因 此, 模型研究的重点就是劳动力的 转移过程和现代部门的 产出与 就业 增长。 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传统农业部门收入决定,只要在略高于农业部 门的工资水平上( 刘易斯估计城市工资水平必须高于农村平均收入的3 0 % ) , 农村劳 动力就会向 城市转移。由 于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 在整个国民经济占 很大比重, 有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因此, 只要现代工业部门扩大其生产规模就能够按现行的 工资水平雇到所需劳动力,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很具弹性的。 现代工业部 门的扩张将直到新的工业部门将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为止。 到这时,由于 农业劳动力减少,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农民的收入相应的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工业 部门必须提高工资,才会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刘易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以及把 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转移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理论分析 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 是该模型却存在许多缺陷, 其中最为致命的是只强调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 业的发展; 另一个重大的缺陷是它假定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而在城市里却 是充分就业的,使得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全部被吸收以前城市的实际工资不变。 拉尼斯、费景汉在对前述致命缺陷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拉尼斯一费模型。 拉尼斯一费模型与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清楚的刻画了工业部门和农 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 他们认为,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 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如果农业停滞, 则农业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工业 部门中去的。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要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至于受到阻碍,还 必须使农业生产率的 增长与工业生产率增长同 步,即 两个部门 必须平衡增长。 6 1 注 意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拉尼斯一费对刘易斯模型的重要贡献。 另外, 他们还把资 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区分开来,从而肯定了技术创新的要素偏向,以及考虑到了人口 增长 对劳动力转移的阻碍。 该模型的缺陷和刘易斯模型一样,都假定了农业部门存 在剩余劳动力, 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以及把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看成是由农业部 门决定的。另外, 还有一点缺陷是假定了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生产 率的变化而变化。 2 ) 托达罗模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渐趋严重,同时农业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的速度却没有放慢, 反而持续的增长。 这直接否定了刘易斯模型的有效性。 托达罗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失业的事实上提出了他的城一乡劳动力转移模 型。 它与前面的两个模型不同, 它强调的是怎样降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 而后者则强调的是如何加速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 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他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 入差异的反应。预期收入是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与城市收入的乘积。 如果在城市的 预期收入高于在农村的平均收入,则农业劳动力就会选择转移;反之,劳动力不会 转移。并且,当城市的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很大,农业劳动力 也不会轻易做出转移决策, 因为他们还必须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失业或就业不足 的可能性和风险同 城乡实际收入的正差额进行权衡。 7 1 从托达罗模型的文字表述可 知,该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征:a . 引起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 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b 迁移决策取决于 预期的而不是城乡的实际工资差路 o c . 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 比,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d , 劳动转移率超过城乡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合理的。 托达罗模型政策含义的中心是如何减小乡城人口 流动规模和速度,以 解决日 益 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具体的讲, 它包括三个方面: a . 指靠工业扩张所创造的就业 机会不能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因为,从模型可知,就业概率与城市的就业创造率正 相关。 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就业概率越大,在城乡实际收入差异不变的条件下,则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从而将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转移的数目 之 大远远超过城市创造的就业岗位;b . 必须取消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 措施。 城市最低工资法和工会等外在力量提高了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从而吸引了农 村人口向 城市转移。但由于其它制约因素,消除这些外在力量非常之困难, 所以唯 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 这是政策含义之第三 点。托达罗模型最重大的缺陷在于他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与许多发展中 国家的真实情况相悖。 3 ) 上述模型与 我国的 现实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在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中, 假定农村存在无限剩余劳 动力, 在城市是充分就业的,因此模型的政策含义就是想办法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在托达罗模型中,假定了在城市有大量失业,在农村却是充分就业的,因此 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想办法阻止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然而, 两个模型都不适合中国 的情况。在 9 0年代初,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城市转移,以及城市的工业企 业进行改革和深化调整,在城市务工的收入下降很快,差不多也接近刘易斯所说的 生存工资。如果农村经济能够发展,那么工资就会提高,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从而 预期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内部转移。在以后的分析中,将假定在城市的预 期收入不变, 把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农村的就业概率和平均工资上。 如果农村两者提 高了, 则预期收入值将会增加, 这就为我们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提供了新的视角。 1 . 3 . 2 国内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简述 1 ) 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主要思路 ( 1 ) 通过乡 镇企业 吸收。 18 1 乡 镇企 业由 于资 本 密 集度 较低, 就 业容 量比 许多 工 业企业大。自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为解决农村 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经济结 构将进行重大调整,乡镇企业如果能够本着市场竞争的要求, 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 性调整,可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 2 ) 加 快城 镇 化进 程以 吸 收农 村 劳 动力。 19 1 自 9 0 年 代以 来 我国出 现了 大 规 模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这表明了“ 离土不离乡, 进城不进厂”的农村就地吸 收模式也无法解决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因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今后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引导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二是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如果这两个问题 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就充满了希望。 ( 3 ) 发 挥 农 业 部门 作为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蓄水 池的 作 用。 10 农 业部门 作为 蓄 水 池 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的选择。由于我国的人多地少,土地是一种稀 缺资源,所以技术选择的重点应节约土地的技术上;二是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 资源结构优化是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的重要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结构 调整应注重提高整个农业的效益和素质, 而不再是进行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 路。另外优化农业资源的利用结构还需与发挥我国农业整体的比较优势相结合。 在 加入wt o后,我们应该进口 没有优势的农产品,从而可把生产这些劣势产品的土 地节约出来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 诸如园艺产品和畜牧产品等,这样 可引导农民迈向国际市场,以 便提高农业的就业容量。 2 ) 当 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思路评述 ( 1 ) 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减弱。 在8 0 年代初, 乡镇企业曾一度是吸收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在 1 9 9 8 年底,吸收了9 5 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增长速 度达2 4 .2 %, 对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功勋卓著。 但在9 0 年代以后, 乡镇企业 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 1 9 9 0 - 1 9 9 8 年, 年平均吸收就业4 0 9 万人, 仅相当于1 9 8 0 - 1 9 8 8 年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7 0 7 万人的5 7 .9 %0 尤其在近两年甚至出 现了 就业负 增长。 ( 2 ) 城镇吸收劳动力能力有限。 现实情况表明,我国 城市的发展数量、城市人 口的饱和程度、 城市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和制约了现阶段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短时期大量向城市转移, 会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经济和 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和政府机构的推行,城镇失业率也直线上升,出现突发性失业高峰。这两者结合在 一起严重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3 ) 农村劳动力的 低素质制约劳动力的 转移。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使我国 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特征之一。 据统计, 1 9 8 5 年以 来,我国农村中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就占了农村劳动力的9 0 以上,其中 大约有1 5 的是文盲和半文盲。 12 】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不断升级,技术 和资本的密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对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要求较高,从而排斥着农 村剩余劳动向城镇转移。另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在短期 内就使劳动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 ( 4 ) 农村城镇化战略转移前途渺茫。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观点。有人认为,只要把我国1 4 的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到5 万 人左右,就可以把将近2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来。【13 】但是,农村城镇化 的主体力量是乡镇企业和农民。乡镇企业现阶段由于结构雷同、产权不明、宏观经 济趋紧等不利因素,已经举步唯艰,再加上巨大的搬迁费用,乡镇企业是不会轻易 向城镇化转移的,农民由于素质低,城市就业机会少,工资不高,而且城市的只用 开销较大,面对巨大的转移成本,农民同样是不会轻易进城的。这些现实情况都表 明了通过城镇化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的。 上述几个原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还有诸如户籍制度、入城暂 住费、管理费等许多制度和人为方面的障碍同样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 知,现阶段由于城镇和乡镇企业吸收能力下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村城镇化 前景不容乐观,企图依靠发展以制造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来吸收农业剩余 劳动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至少在中期来看是如此。 1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首先对美国、英国、同本和台湾在工业化过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 行分析,以便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宝贵的经验。其次,在对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分析的基础上,再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通过农业结构调 整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这一劳动力转移战略。这其中,首先分析我国农业结构 的演变及其趋势;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可吸收农业劳 动力的正确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包括水平和垂直调整两种。水平调整适合我国农 村的大多数地方,是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垂直调整需要以机械、现代 化的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故在是将来吸收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方式。最后,本文 将提出顺利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的政策和措施。 2 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分析及借鉴 2 . 1 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分析 本文在前面己提及, 在现阶段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向 城镇转移的可能性不大,而农村的状况是否能够吸收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 也让 人怀疑。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 本、英国 和台湾地区, 在工业化期间的劳动力转移情况, 以资借鉴。 再结合中国的实际 情况, 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2 . 1 . 1 美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美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 也是较早在农业中使用新技术的国家之一, 所 以研究其在工业化期间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强的代表性。 下面主要分析美国在 整个农业劳动力的变化以 及在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变化两个方面。 整个农业劳动力变 化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1 美国 农业劳动力的变动 年分人数指数 变动百分率 1 8 7 06 8 4 9 7 7 2 1 0 0 1 8 8 08 5 8 4 81 0 1 2 52 5 1 8 9 09 9 3 8 3 7 3 1 4 5 1 6 1 9 0 01 0 9 1 1 9 9 8 1 5 91 0 1 9 1 0 1 1 5 91 7 6 71 6 9 6 1 9 2 01 1 4 4 8 7 7 0 1 6 7 - 1 1 9 3 01 0 4 7 1 9 9 8 巧3 一 9 1 9 4 09 1 6 2 5 7 4 1 3 4 - 1 3 注:资料来源于张培刚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p 1 9 2 ,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 9 8 4 年。 从表 1 可知, 在美国工业化期间, 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经历了先收后放的过 程, 从1 8 7 0 年的6 8 4 9 7 7 2 人增加到1 9 1 0 年的1 1 5 9 1 7 6 7 人, 然后在 1 9 4 0 年减少到 9 1 6 2 5 7 4 人。 正如张培刚教授在早期的研究中指出, 在美国的许多地区, 从 1 8 8 0 年 到1 9 0 0 年的十年内,农场工人的绝对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而这个时 期却 代表美国农场机械化的一 个最高阶段。 他以 美国 生产谷物的七个州为例( 中西 部) , 农业i人数目1 8 8 0 年为3 5 2 5 6 5 ; 1 8 9 0 年有少量增加, 数目 为3 5 9 8 9 4 ; 但在 1 9 0 0 年则大大增加到6 1 2 4 1 8 。美国的农业劳动者人数,从 1 8 7 0 年到 1 9 1 0 年每年 都有增加,自 后则逐年下降。 1 4 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力的真正的 减少是从1 9 1 0 年 时候开始的。 另外,农业劳动力的变化在各种农作物间大不相同,也因农作方式而不同。虽 然在主要农作物中的劳动力减少了, 但农作物蔬菜和畜牧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却越 来越多,它们不仅没有因机械化的使用而减少了劳动力,反而吸收了大部分其它农 作物因新技术的使用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有大量转 移。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2 美国 各种农作物每年平均所需劳动量( 单 位:百 万小时 ) 年份主要作物蔬菜 畜牧 1 9 0 9 一1 9 1 3 7 4 7 02 0 0 3 81 6 1 9 1 7 - 1 9 2 1 7 1 8 42 5 0 4 3 8 7 1 9 2 7 - 1 9 3 1 6 7 2 43 4 0 4 8 8 3 1 9 3 2 一1 9 3 6 5 5 7 5 3 9 451 5 9 注:资料来源于,同上, p 1 9 3 从表2 可知,在美国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 番薯、棉花等中的农业劳动力 逐渐减少,从 1 9 0 9 年的7 4 7 0 百万小时降至 1 9 3 6 年的5 5 7 5 百万小时。而同期,蔬 菜和畜牧所吸收的的劳动力却越来越多, 在蔬菜中, 从1 9 0 9 年的2 0 0 万小时到1 9 3 ( 年的3 9 4 万小时;在畜牧业中,从1 9 0 9 年的3 8 1 6 万小时到5 1 5 9 万小时。 2 . 1 .2 日 本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日 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作为一个比较研究的对象,日 本是个 信息相当充分的国家,其在工业化期间劳动力的转移较能代表亚洲地区的情况。下 面以种植业中的水稻所吸收的劳动力和农业内部生产吸收的劳动力作一比较分析, 以阐明其劳动力流动状况。 ( 1 ) 水稻种植中的劳动力吸收。 日 木从1 9 2 2 年开始进行对所水稻生产成本进行 调查,由此可知水稻种植业每公顷所需的劳动投入量。我们以日 本的佐贺平原水稻 种植为例,详细情况见下表: 时期1 公顷劳动投入量 变化量1 公顷 产量( 11屯 ) 1 8 9 0 - 1 9 0 53 5 0 - 4 0 0 ( 日 ) 3 . 3 1 9 1 0 - 1 9 2 0 2 8 0 -3 0 0一( 7 0 -1 0 0 ) 3 . 5 1 9 2 0 - 1 9 3 02 8 0 左右 略减 3 . 7 1 9 3 0 - 1 9 3 52 0 0左右一 ( 约8 0 ) 1 9 4 5 - 1 9 6 0 1 4 0左右 一( 约6 0 ) 4 . 9 注:资 料来源于 h 1 石川 滋.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 题 北京: 经济科学出 版社,1 9 9 2 . p 9 8 从表3 可知, 日 本的水稻种植业所吸收的劳动力是逐渐减少的, 从1 8 9 0 到1 9 0 5 的时期的3 5 0日 / 每公顷,降到 1 9 3 0 到 1 9 3 5 年期间的 1 4 0日 / 每公顷左右。而同时 产量却从3 .3 吨增加到4 .9 吨。 主要的原因在于, 在1 9 2 0 年以前佐贺平原水稻种植 采取的是劳动密集型技术,由于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所以在后来逐渐采 取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 ( 2 )日 本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吸收。日 本在1 9 2 5 年至3 0 年代前半期, 水稻 种植每公顷劳动投入量为 5 0 0 多天和 6 5 0 天左右,呈递增趋势口战后呈递减趋势, 从1 9 5 2 年的6 6 9 天一直下降到1 9 7 5 年的2 9 4 天。 然而在水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