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出埃及史诗中的摩西形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摩西是圣经文学中最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名字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了 数百次。在摩西五经中,除了上帝,摩西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作为利未人的后 裔,他出身卑微,但是成为上帝的拣选者,带领以色列人民逃脱埃及人的奴役,实 现了立教、立法的理想。在他身上,既有着人性的弱点,又有着神性光辉的烛照。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份、性格、命运经常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矛 盾和悖论中,展现出一种张力。出埃及史诗中摩西人物形象的研究正是本文的论题。 出埃及史诗故事情节分散在圣经中的某些作品的部分章节,在这里,笔者借鉴 美国学者勒兰德莱肯在其研究专著圣经文学一书中的划分方法,认为出埃及 记史诗故事包括的主要章节有:出埃及记一二十章、三十二三十四章; 民数记十十四章、十六十七章、二十二十四章、申命记三十 二三十四章,并以这些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故事背景中摩西人物形象所 体现的特性。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本论文借用了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理论,弗莱的原型批评 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摩西形象与出埃及记史诗文本紧密结合,分为三 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对摩西多元身份的研究。摩西是一个原型英雄,是典型的河海漂 流型弃儿。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历经四十年,身份具有双重悖论性。 第一阶段是摩西在埃及王宫度过的四十年。他出生于奴隶之家,却在埃及王宫长大, 既是王子又是奴隶;第二阶段是摩西在米甸度过的四十年,他作为逃亡者流亡到米 甸,以放羊为生,而牧羊人的形象则预示性地表明摩西将成为以色列民族的领袖; 第三阶段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在旷野漂流的四十年,在处理民族事务, 人民纠纷时,摩西既是审判官,有专制独裁的一面,同时他又制定了一套法律,希 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 第二章是对摩西性格二重性的研究,在他身上,傲慢与谦和、正直与残暴、勇 敢与懦弱等一些特质完美结合,人物性格表现出悖谬的色彩,行为特征经常处于一 种不合情理、自相矛盾的状态。摩西被称为“神人 ,是人与上帝沟通的唯一中介, 一方面,他有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所展现的懦弱自私、残暴傲慢的性格特征,另一方 面,他又是高高在上的,在精神层面远远高于以色列普通人民。 第三章是对摩西命运悲喜剧性的研究,摩西的一生,命运坎坷,四处漂流。他 的命运带有悲喜剧色彩,呈现出悲喜交加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作为个体命运的悲喜剧性。从摩西个人而言,他虽然是以色列民族的伟大领袖, 但他生前却无法看到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仅有一步之隔,只能遥遥相望迦南美地, 被后人称为“约旦河西的摩西 。二、作为先知命运的悲喜剧性。摩西与上帝的关 系充满了悖论性,他与上帝的相交是一个不断分离一结合一重新分离的循环过程。 三、作为英雄命运的悲喜剧性。摩西与以色列人民的关系时好时坏,既融洽亲密又 冲突悖逆。 关键词:摩西出埃及史诗身份悖论原型 i i a b s t r a c t m o s e s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c h a r m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b i b l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w h o s e n a m ea p p e a r e dh u n d r e d so ft i m e si nt h eh e b r e wb i b l e i nt h ep e n t a t e u c h ,m o s e si sa w e l l d e s e r v e dl e a di na d d i t i o nt og o d a sd e s c e n d a n t so ft h el e v i t e s ,h ew a sh u m b l e ,b u t a sg o d sc h o s e np e r s o nt ol e a dt h ep e o p l eo fi s r a e lt oe s c a p et h es l a v e r yo ft h ee g y p t i a n s a n dr e a l i z et h ei d e a l so fe s t a b l i s ht h er e l i g i o na n dl e g i s l a t i v e i nh i m b o t ht h ew e a k n e s s o fh u m a nn a t u r e ,t h e yh a v et h ed i v i n eg l o r yo ft h ec a n d l e s 1 1 h i si sav e r yc o m p l e x c h a r a c t e r :h i si d e n t i t y , c h a r a c t e r , a n dd e s t i n yo f t e nw e r ei nai r r e c o n c i l a b l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n dp a r a d o x e s ,w h i c hs h o w e dak i n do ft e n s i 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m o s e si st h es u b j e c to f t h i ss t u d y t h es t o r yo fe p i co ft h ee x o d u ss p r e a do u ti nt h e 毋i b i e ”o fc e r t a i ns e c t i o n s o ft h ew o r k , w h e r eil e a r nf r o mab o o ko ft h ep a r t i t i o nm e t h o dw h i c ha m e r i c a ns c h o l a r r o h l a n d e r l a c o nu s e di nh i sr e s e a r c hm o n o g r a p h ,”b i b l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it h i n kt h a tt h e e p i cs t o r yo fe x o d u s ,i n c l u d e dt h e s em a i nc h a p t e r s :f i r s tt ot w e n t i e t ha n d3 2 n dt o3 4 t h c h a p t e r so f ”e x o d u s ,”t e n t ht of o u r t e e n t h ,s i x t e e n t ht os e v e n t e e n t ha n dt w e n t i e t ht o2 4 t h c h a p t e r so f w h m b e r s ”,3 2 n dt o3 4 t hc h a p t e r so f ”d e u t e r o n o m y ”,w h i c hw e r ea st h e o b j e c to fs t u d yt oe x p l o r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h i c h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m o s e se m b o d i e di n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s t o r y w h e no p e r a t i n g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t h i st h e s i sib o r r o w e dt h e o r yo fc l o s er e a d i n go ft h e n e wc r i t i c i s m ,f r y e sa r c h e t y p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 o r yo ff r e u d sp s y c h o a n a l y s i sa n d c o m b i n e dt h ei m a g eo fm o s e sa n dt h et e x to fe p i co ft h ee x o d u sc l o s e l y , w h i c hw a s d i v i d e di n t oc h a p t e r st os t a r to n 1 1 1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s t u d ya b o u tt h em u l t i p l ei d e n t i t i e so fm o s e s m o s e si sa p r o t o t y p eo ft h eh e r o ,i st y p i c a lo fs e aa n dr i v e r - r a f t i n gt y p eo fa b a n d o n e d c h i l d r e n h i s l i f e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t a g e s ,e a c hs t a g eu n d e r g o n ef o r t yy e a r sa sad o u b l ep a r a d o x t h ef i r s ts t a g ew a sf o r t yy e a r sw h i c hm o s e ss p e n ti nt h er o y a lp a l a c eo fe g y p t h ew a s b o r ni nt h es l a v eh o u s e ,b u tg r e wu pi nt h ee g y p t i a np a l a c e ,t h ep r i n c ew a sb o t has l a v e ; t h es e c o n ds t a g ew a sf o r t yy e a r sm o s e ss p e n ti nm i d i a n h ef l e dt om i d i a na sas h e p h e r d f o ral i v i n g a l t h o u g hs h e p h e r d si m a g ei n d i c a t e dm o s e sw o u l db e c o m et h el e a d e ro ft h e n a t i o no fi s r a e l ;t h et h i r ds t a g ew a sf o r t yy e a r sw h e nm o s e sl e dt h ei s r a e l i t e sf l e ee g y p t , d r i f t i n gi nt h ew i l d e r n e s s w h e nd e a l i n gw i t hn a t i o n a la f f a i r sa n dt h ep e o p l eo fd i s p u t e s , m o s e sw a sb o t haj u d g ea n dal e g i s l a t o r , w h oh a dt h es i d eo fa u t o c r a c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h ea l s od e v e l o p e das e to fl a w s ,h o p i n gt oe s t a b l i s haf a i ra n d j u s ts o c i e t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h es t u d yo ft h ed u a l i t yo fc h a r a c t e ra b o u tm o s e s i nh i s p o s s e s s i o n ,p r i d ea n dm o d e s t y j u s t i c ea n dc o m p a s s i o n ,v i o l e n c ea n dj u s t i c ea n ds o m e e l e m e n t sw e r ec o m b i n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s h o wp a r a d o xc o l o r b e h a v i o ro f t e nw a si na i 1 1 :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u n c o n s c i o n a b l e s e l f -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s t a t e m o s e sw a sc a l l e d ”g o d ”,w h ow a st h eo n l y m e d i u m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fg o da n dm a n o nt h eo n eh a n d ,a sa ni n d i v i d u a l ,h eh a d e x h i b i t e dw e a k ,s e l f i s h ,b r u t a la r r o g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t r a i t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h i ss o u l s u b l i m a t e dg r a d u a l l y , k n o w na s ”p r e c h r i s t i a nf o r m ”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t h es t u d ya b o u tt h et r a g i c o m e d yf a t eo f m o s e s h i sf a t ew a s b u m p yr i f t i n ga r o u n di nh i sl i f e w i t ht h et r a g e d yo fh i sf a t e s h o w i n gat r a g i c o m i c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o n c r e t e ,w h i c hd i s p l a y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 f r o mm o s e sp e r s o n a l l y , a l t h o u g hh ew a st h eg r e a tl e a d e ro ft h en a t i o no fi s r a e l ,b u th e c o u l dn o ts e eh i sl i f ei d e a sr e a l i z eb e f o r eh i sd e a t h o n l yas t e pr e m o v e d ,h eo n l y p r o m i s e dl a n df r o ma c r o s st h es e a w a sl a t e rk n o w na st h e ”m o s e so fw e s tj o r d a n ” s e c o n d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o s e sa n dg o dw a sf u l lo fp a r a d o x ,t h ei n t e r s e c t i o no f h i ma n dg o dw a sas e p a r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 - r e s e p a r a t i o nc y c l e t h i r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o s e sa n dt h ep e o p l eo fi s r a e lw a st h eg o o dt i m e sa n db a d ,w h i c h w a sb o t hh a r m o n i o u sc l o s ea n dr e b e l l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o s e s ;e p i co ft h ee x o d u s ;i d e n t i t y ;p a r a d o x ;p r o t o t y p e i v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酞搁i i 导师签名:枷建 允许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将本人论文 以电子、网络、镜像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签名: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童后进后! 旦圭生;旦= 生;旦三生筮壶! 作者签名: 驮翊f 日期:m o g - 9 月矽日 导师签名:锄建 日期:,碑歹月矽e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摩西是圣经文学中最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名字在希伯来圣经中出现了 数百次。在摩西五经中,除了上帝,摩西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是犹太教的创 始人,以色列伟大的民族领袖,带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到达希望之乡。摩西出身 于奴隶之家,却在埃及王宫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正是由于他传奇般的经历 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成为上帝的拣选者,被赋予解救人民的重任。作为利未人 的后裔,他出身卑微,但是凭着自身的努力完成了上帝赋予的救世计划,实现了立 教、立法的理想。在他身上,既有着人性的弱点,又有着神性光辉的烛照。这是一 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份、性格、命运经常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悖 论中,展现出一种张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摩西的研究集中在对出埃及记的研究中,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将摩西放在具体的时代语境,探讨出埃及记所记述的人物事迹的真实性, 这类研究注重于历史考证,一般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方法;另一类研究是将出 埃及记作为犹太文化的重要遗产,分析出埃及记的宗教与文化意义,发掘摩 西在创立以色列宗教以及摩西神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两种研究都注重于来源批 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斐洛在论摩西的生平一书中展现了1 世纪犹太人生活于 埃及并且出埃及的历史形态,对摩西的英雄事迹大加赞赏。 此后国外学者研究摩西是伴随着圣经文学研究的热潮而来,和圣经文学研究的 一般模式一样,早期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针对以色列入出埃及事件的历史 背景、出埃及的时间、出埃及记所记述的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等方面,对圣经 文本形成历史的考察,以判断出埃及记的历史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摩西其人 问题。 有一部分学者对摩西的身世进行了探究,一些学者认为摩西根本不是以色列 人,而是埃及人。美国学者加利格林伯格在其著作圣经之谜:摩西出埃及与犹 太人的起源中提出,犹太教起源于古埃及第1 8 王朝法老阿肯那顿的一神教改革, 摩西及其所有信徒都是土著埃及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用精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神分析法对摩西传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摩西与一神教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摩西在旷野中被犹 太人杀害,后来犹太人的一支利未人发展了摩西宗教。 摩西律法作为有益的学识来源,被很多政治家和社会思想家采纳。社会思想家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第六章就提及摩西之道。政治家威尔达夫斯基在养父: 摩西作为政治领袖中将摩西视为伟大的政治领袖。格莱舍尔在政治家摩西、审 判官摩西两篇颇有分量的论文中致力于检审摩西一生所经历的种种政治事件中的 政治教义,视摩西为政治家和审判官。 摩德凯洛希瓦尔德在摩西理想中的领袖一文中指出:摩西的职责是 政治功能和宗教道德任务两者兼具,他还运用了政治手段,不光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的,而且为了实现精神上和伦理上的理想。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圣经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关于摩西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也不多,且不全面。 汤士文的文章摩西的领袖风范指出摩西在许多方面都预表了主耶稣的形象,真 可谓是一位杰出的伟大领袖。郑金灿的摩西的领袖才能一文指出摩西作为一名 领袖具有领导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他谦和,谨慎处事,有平衡的心态,有豁达的胸 怀,以致能建立一个得众民喜爱,荣耀兴旺的教会。张丹丹在摩西形象研究一 文中指出:摩西既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代表,又体现了自身的性格特征。从摩西与 上帝、以色列民众的关系角度论述摩西与上帝的父子冲突,以及他在以色列民众间 的孤独者和悲剧形象。鲍永在解读( 圣经 卷二( 出埃及记) 与原型英雄摩西初 探一文中从摩西一生奇特的经历入手,探讨摩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觉醒,进而寻 求自我、坚定信仰、艰苦奋斗,是领导以色列人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英雄原型形象。 还有一些论文在研究出埃及记时会提及摩西形象,郭白歌的( 出埃及记) 的宗教和文化意义一文中写道,契约经由摩西传授给犹太民族,摩西的中介作用 一直持续到摩西生命的结束。摩西之后再没有新的可视为犹太民族存在条件的事情 发生,也可将犹太历史视为上帝经摩西之手安排的结果。 摩西个性的复杂性、身份角色的多样性被国内外很多学者注意到,但从总体上 来说,能够全面的探讨分析摩西形象的论文不多。很多论文都是从律法教义、道德 伦理等方面出发来论证摩西形象所体现的社会历史意义,这种研究的终极指向往往 是宗教历史和神学方面的。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一) 选题意义 1 、本文结合出埃及史诗中涉及到的章节对摩西形象进行整体分析。以摩西身 份、性格、命运三方面为突破口探讨了摩西性格的复杂性和人格魅力。 2 、综合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文本 细读等多种批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摩西这个人物形象。 ( 二) 研究方法 1 、文本细读。文学研究只能立足文本,研究文本,才能对具体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有透彻的理解。本文立足出埃及记史诗文本,不是从诸多历史的宗教的等诸多 外部因素去探求摩西形象存在的意义,而是发掘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 将具体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去研究摩西身上的特质,分别从身份、性格、人物命运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发掘摩西形象不同于常人之处。 2 、原型批评。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圣经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 以说,圣经就是由一系列原型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世界。摩西是英雄、牧羊人、上 帝的仆人。他是以色列民族第一位先知,被誉为“基督的预表 ,摩西本身就是一 个原型的综合体。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在摩西与一神教中。弗洛伊德对摩西的 身世和性格有过精彩的论述。虽然不免有推测之嫌,但对研究圣经文本开辟了一条 新的道路。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说探求文本内部蕴含的意义,发掘摩西充满悖谬 和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出埃及史诗。史诗是英雄人物叙事文体范畴的一种特殊类别,文体特征是 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规模宏伟,往往围绕着一个核心英雄人物讲叙一个民族的故 事。出埃及故事叙事宏伟,围绕着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为线索展开叙述,被 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圣经中最具有史诗特性的部分。出埃及故事情节分散在 圣经中的某些作品的部分章节,在这里,笔者借鉴美国学者勒兰德莱肯在其 研究专著圣经文学一书中的划分方法,认为出埃及记史诗故事包括的主要章节 有:出埃及记一二十章、三十二三十四章;民数记十十四章、 十六十七章、二十二十四章、申命记三十二三十四章,本文以些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故事背景中摩西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2 、身份( i d e n t i t y ) 。“身份 一词在现代语境中经常被提及,是指一个人区别 于其他所有人的本质差异,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个词追究的问题是“我是谁? 从何 处来? 到何处去? 身份问题是个人或者集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身份通常是指“自我身份 ,是指人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 色,用以和其他人相互区别;广义的身份是指同一性质的群体范畴所体现的共同特 征,如“民族身份”。关于个体身份的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 化研究中,身份被用来描述存在于个体中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不是独立存在 的,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联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个体身份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3 、悖论。悖论又叫悖谬,是指一个自相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但在这矛盾和 荒谬之中,却包含着这一陈述的真正含义。在修辞学上,悖论指“表面上荒谬而实 际上真实的陈述”。通常把逻辑上对立的语言连在一起,或对语言进行违反常理的 使用,或是用比喻等手段创造悖论,造成语言的不和谐。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矛盾 的语意状态,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现代以来,悖论 受到英美新批评家的青睐,被认为是文学语言特异性的集中体现,与“张力 、“反 讽 、“比喻”等一系列概念一起提出。比如批评家克利安思布鲁克斯就明确指出: “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 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在文学创作中, 悖论逐渐被文学家运用,当做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而且不仅仅是作为语言的 修辞手法,悖论也越来越多地被扩展到人物形象层面和思想主题层面。用来展示人 物性格的复杂饱满,揭露人性灵魂内部的深刻矛盾。 【美】克利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赵毅衡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5 4 3 5 5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摩西的多元身份 “身份 一词在现代语境中经常被提及,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本质 差异,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个词追究的问题是“我是谁? 从何处来? 到何处去? 身份问题是个人或者集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 义的身份通常是指“自我身份 ,是指人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用以和其他人相 互区别;广义的身份是指同一性质的群体范畴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如“民族身份 。 关于个体身份的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化研究中,身份被用来 描述存在于个体中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文化、 历史等密切联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个体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摩西的身份研究正是本论文第一章要讨论的问题 在出埃及记史诗中,摩西的生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年在埃及 的王子生活,他接受了良好的埃及文化教育;第二个阶段是逃亡米甸期间,以牧羊 为生,在旷野孤寂生活中反思自身,达到灵魂上的升华;第三个阶段是,被上帝呼 召,返回埃及带领以色列人离开,最后飘泊旷野,一直到死。其中每个阶段都大概 是四十年,三个阶段分别历经身份角色大的转变,每一阶段呈现出身份角色的双重 性。 第一节河海漂流型弃儿 出埃及记第一章讲述史诗发生的时代背景,那时“有不认识约瑟的新王起 来,治理埃及。 ( 出1 :8 ) 据史学家考证,大概是公元前1 2 9 0 至前1 2 2 4 年,法老 兰姆西二世( r a m e s e si i ) 在位时期对以色列民族实行奴役政策,不仅在政治上迫 害,还实行野蛮的民族大屠杀,将所有新生的男婴溺死在尼罗河中。故事开篇就给 阅读者渲染了恐怖的气氛,制造了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期待心理。那就是以色 列民族会怎么办? “奴役是在叙事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按照人类共同的集体 记忆,有奴役必定有反抗,奴役的加深会导致最深重的反抗,而伴随着民族意识的 觉醒往往是一个英雄人物的诞生。此时,在读者心理引起共鸣,和以色列人民一样, 期待有这样一个人物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果然,出埃及记第二章开始讲叙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以及他的传奇经历, o 本文摘引的圣经原文均出自版本简化字与现代标点符号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2 0 0 5 。在本文后面论 述中,均采用简称:出埃及记简称为出;民数记简称为民;申命记简称为申。 5 ,嚣、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明显带有传奇色彩,如同一出生就被预示能担当重任一样,摩西的存活充满了侥幸 与偶然,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上帝大能的手 在助成其事。第一节揭示摩西 的出身血统,他来自利未人家庭。关于利未,在创世记第3 4 章底拿受辱 中有所提及,他和哥哥西缅一起狡诈残忍地杀掉示剑城所有男丁,遭到雅各的责备。 此后利未一族在以色列支派中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摩西不仅是当时处于被奴役的 以色列人,而且出自以色列民族卑微的一支血统。史诗开始时将主人公置于很低的 地位,这就与摩西以后成为民族英雄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面对困境,摩西父母先是将婴儿藏了三个月,“后来不能再藏,就取了一个蒲 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出2 :3 ) 这是在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一个原型形象河海漂流型弃儿。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所谓原型,就是“在文学中极为经常地复现的 一种现象,通常是一种意象,足以被看成是人们的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个因素。 在 文学作品中,一些原型在漫长的反复描绘中被固定下来,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形成集 体性记忆,转化为基本的象征符号,很多时候指不同文本出现的具有相同特性的人 物形象。河海漂流型弃儿原型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婴孩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 一般被放在可以浮起来的容器里在河海上漂流。这个厄难临头的孩子被解救, 在默默无闻中成长,然后命运发生突转。早期的“弃子 母题“河海漂流型” 之典型是萨尔贡一世被弃的故事,萨尔贡一出世,就被其母亲抛弃在河边,由一个 园丁捡到,并抚养成人。在另一个古代文本卡纳什王后之子的诞生中,卡纳什 王后一年之中生了三十个儿子,于是“用油脂涂满箱子的缝隙,将她的儿子们放到 箱子里,并拿到河边。 固 婴儿生下被弃、顺水漂流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本中也有记载,著名的有西游 记玄奘被母亲遗弃置于木板漂流,南游记中英雄华光出生后被人抛弃在河水 中。跟上面的诸多主人公一样,摩西也是一出生就遭到了遗弃,人物形象有很多相 似的地方,但与一般的原型也有所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摩西不是由父母主观原因抛弃,而是被逼无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弃儿。 因为当时的政策对以色列男婴实行野蛮屠杀,一出生就要被溺死,在终日死亡气氛 的笼罩之下,摩西父母将其丢弃在河水中,并不是置之生死不理,而是希望孩子能 有存活的机会,盼望能有奇迹出现。 2 、摩西并不是在默默无闻中成长,而是作为埃及王子,地位显赫,受人尊敬。 。【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一圣经与文学,郝振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6 9 页。 。h a r v y a h o f f n e r :t h eq u e e no fk a n e s ha n dt h et a l eo fz a p a c o s1 7 1 p 1 8 1 6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萨尔贡一世被园丁收养,做了一段时间园丁,玄奘被僧人收养,在寺庙里出家,他 们都是社会地位低下,后来凭着出众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比较而言,摩西 早年在埃及王宫中生活物质精神生活富裕。他出生奴隶之家,又是利未人血统,出 身卑贱,是由卑贱走入高贵。 3 、摩西同时在两个家庭中成长,受到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养。摩西的姐姐 米利暗在出埃及记第二章中显示了过人的智慧,当发现法老的女儿救起摩西之 后,请求在希伯来妇女中叫一个奶妈来奶这个孩子,而她叫来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也就说,摩西虽然被遗弃,但仍然回归到自己的家庭和民族,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他虽然被收入埃及之家,但是仍然没有脱离自己原来出身。后来“孩子渐长,妇人 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作了她的儿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 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出2 :1 0 ) 显然摩西先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了一段时期,然 后才被送进埃及宫廷,受到埃及教育,学习各种学问。 第二节摩西的双重身份悖论 在以色列宏大的民族史诗里,摩西是个非凡的中介人物,他被描叙成一个民族 的创建者。在以出埃及为线索展开的故事叙述中,从富有传奇性的出身率领以 色列出走埃及西奈山与上帝立约,摩西身份角色一次次发生转变,其形象渐趋 饱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年在埃及,摩西既是奴隶,又被法老的女儿收养, 成为埃及王子;他作为逃亡者来到米旬,做了牧羊人,预示着今后将成为民族领袖; 在出埃及途中,他是伟大的政治领袖,集审判权与立法权于一身。在圣经中, 摩西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人生每一阶段的身份都具有多元性。 出埃及史诗以摩西的出生为开始,以摩西的死亡为结束,讲述摩西成长的一生, 除了上帝,摩西是史诗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生平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四十 年,人物活动以空间的地点转换作为衔接,由埃及米甸重回埃及。他早年 在埃及是埃及王子,到晚年回到埃及时成为上帝的拣选者,肩负上帝赋予的重任, 率领以色列人与埃及政权对抗。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摩西由一个民族遁入另一个民 族,并且吸收两种民族养分,接受两种文化模式教养。 一奴隶埃及王子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对摩西传说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摩西是埃及王埃赫 那吞法老时代的祭司长,是太阳神阿顿的忠实信徒,后来为逃避宗教政治迫害,率 领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其专著摩西与一神教中,弗洛伊德是这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样分析的: 摩西是埃及人,但是有一个民族需要把他说成是犹太人。 我们今天所知的摩西神话可悲地未能顺应它的秘密动机。如果摩西不是皇 室血统,我们的传说就不能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他保持一个犹太人的身 份,又无法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弗洛伊德对于摩西身份的探讨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因为以色列需要有这样 一个民族英雄:他必须出身以色列民族他同时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他的事迹 具有传奇色彩,不同于一般凡人。出于上述考虑,以色列人才给了摩西这样一个身 份与经历:摩西是以色列人,却是由埃及法老的女儿抚养,并受到良好的埃及文化 教育。这样弗洛伊德得出一个结论:圣经中抹杀了摩西的埃及人身份,把摩西当成 是以色列人,不仅如此,弗氏还指出,埃及人摩西在臣民的一次反叛中被以色列人 所杀,最初的利未人在屠杀中存活下来并发展了摩西的宗教。弗洛伊德并没有提供 可靠确切的证据证实自己的说法,纯粹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得出结论,很明显带有 主观臆断的色彩。所以本文不采用这种说法,仍然按照圣经文本对摩西身世的描叙 来探讨摩西人物形象。 摩西是以色列婴孩,属于利未人血统,被法老的女儿抚养,作为王子在埃及宫 廷长大,学习各种学问知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疑问:埃及王是否知道摩西的异族 身份? 根据圣经文本描叙,摩西是“渐长”之后才被送到法老女儿那里,这在外人 看来肯定是来历不明的。莫名其妙地多出一个外孙,埃及王肯定要追问孩子的来历。 我们不知道公主是怎么回答的,但是至少是说服了埃及王,才能让摩西生活在埃及 王宫。 后来摩西杀了一个埃及人,“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 ( 出2 :1 5 ) 按照当 时摩西的埃及王子身份,杀一个百姓似乎并不用遭致埃及王的追杀。这样就存在着 一种可能性:埃及王早就知道摩西是以色列人,或者至少也是存有疑心,但是摩西 没有对他造成任何威胁,或者是摩西平常没有表示出对埃及王的任何不敬。这样埃 及王才默许摩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生存。而当摩西表现出自己的民族靠拢时,埃及 王顿生杀机。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青年摩西的生活一直是不太平的,顶着埃及 王子的头衔却时时担心生命安危。所以摩西的忧患意识很强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谨慎小心。当他看见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时候,“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 。【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8 8 年版,第1 1 页。 圆【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8 8 年版,第7 8 页。 8 ,r 、 一, 硕士学位论交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 出2 :1 2 ) 首先,摩西在确定没有目击者的情况才动手 杀死埃及人;其次,将埃及人尸体藏在沙土里,不留任何证据。 摩西作为奴隶与埃及王子的双重身份,还包含在他的名字里。“m o s e s 是出自 于埃及语而非希伯来语,埃及语的意思是“儿童或“儿子 ,希伯来语的翻译是 “从水里拉出来的 。大部分学者赞同“m o s e s 这个埃及词具有希伯来渊源。而对 于自己的奴隶身份,摩西是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自己家庭成长的那段时间对摩西影 响很大,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效果,民族记忆在摩西心中已经打下烙印。所以“后 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 这句话的英文翻译有两个大的版本:“a n di t c a m et op a s si nt h o s ed a y s ,w h e nm o s e sw a sg r o w n ,t h a th ew e n to u tu n t oh i s b r e t h r e n , 和“a f t e rm o s e sh a dg r o w nu p ,h ew e n to u tt ow h e r eh i so w np e o p l ew e r e “b r e t h r e n 是名词,意思是兄弟、同胞、同党,和“b r o t h e r ”是同义词,很多场合 下两者可以相互替代,但“b r e t h r e n ”还有同胞的意思,也就是“h i so w np e o p l e 。 对埃及人欺压以色列人的行径摩西表现出义愤填膺,不能容忍。他接连两天遇到两 次打斗,一次是埃及人打希伯来人,一次是两个希伯来人争斗。摩西对这两次斗殴 事件的态度不一样,他打死了那个埃及人,同时试图去调解两个希伯来人的争斗。 他的理由是:“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 也就是说同族人不应相互残杀。两次争 斗分别用了动词“b e a t ”和“f i g h t 。“b e a t ”强调结果,指埃及人处于上风;“f i g h t 强调两个人在争斗过程,没有分出输赢。即便如此,摩西也没有必要将埃及人打死, 何况他顶着埃及王子的头衔。从这里可以看出,摩西的民族意识十分强烈。 对于自己民族信奉的神上帝,摩西也不是一无所知。色列人离开埃及的时 候,“摩西把约瑟的骸骨一同带去,因为约瑟曾叫以色列人严严地起誓,对他们说, 神必眷顾你们,你们要把我的骸骨从这里一同带上去。”( 出1 3 :1 9 ) 所以对于亚伯 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所信奉的神摩西是有一个大致了解,最起码是有模糊的印 象。摩西在埃及王宫长大之后回到他的“弟兄 身边,自然会从自己的祖辈那里听 到关于本民族事情。和以色列其他人一样,摩西心理存在这样一个隐隐约约的希翼, 那就是他们的民族神上帝出现并拯救民族脱离苦海,到达那“流着奶和蜜的希望之 乡 。当摩西看见荆棘被火烧,被没有烧毁的大异象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惊慌失 措,而是要过去看那大异象,一是好奇;二是觉得可能是上帝在显灵。在他见到耶 和华的时候,“耶和华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 我在这里。 ( 3 :4 ) 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当时是非常镇定而且充满欣喜的,几乎 是迫不及待不容迟缓地回答“我在这里 。在创世纪中,上帝呼唤以色列人的 祖先亚伯拉罕的时候,亚伯拉罕的回答就是“我在这里,表现出一个谦卑仆人时 9 : :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刻准备好聆听主人吩咐的状态。所以上帝的召唤其实是摩西心中内在的声音,摩西 早就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 二逃亡者牧羊人 摩西为躲避法老,逃亡到米甸,和米甸祭司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结婚。米甸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