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主体博弈分析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主体博弈分析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主体博弈分析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主体博弈分析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基于主体博弈分析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特殊国情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 一种特殊现象。大量“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越来越多难以排 解的障碍,也影响到这些村的自身发展和村民的长远利益。近年来,城中村问题 己经成为城市政府、城中村村民、学术界共同关注的棘手而重要的问题,促使国 内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角度对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问题 展开研究。 本文正是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内 在机制,以此为基础,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三方主体政府、村民、开发商之 间博弈进行了解析,总结出城中村改造的三种模式及三方主体在每种模式中的地 位和策略,并针对咸阳市城中村及城中村改造现状,挖掘咸阳市在城中村改造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分析了政府主导重建型、开发商主导重建型、。村集体主导 控制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改造方案和对策。 通过对咸阳市城中村改造的初步探索,我们认为处于西部地区的咸阳市在城 中村改造过程中采用政府、村集体、开发企业共同运作,政府把握政策、企业全 程参与、村集体为主体的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动城中村改造,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主体;咸阳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t h es p e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a su r b a n - r u r a ld u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p r o b l e mo f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c i t y ”e m e r g e sa sap e c u l i a rp h e n o m e n o nd u et or a p i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 t h el a r g ee x i s t e n c eo f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c i t y ”n o to n l yb r i n g sm o r ea n dm o r ed i f f i c u l t o b s t a c l e s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o fc i t y , b u ta l s oa f f e c t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l o n g - t e r mi n t e r e s t so ft h ev i l l a g e r s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p r o b l e mo f v i l l a g e w i t h i nc i t y ”h a sb e e nad i f f i c u l ta n di m p o r t a n ti s s u ec o m m o n l yc o n c e r n e db yc i t y g o v e r n m e n t , v i l l a g e r si n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d t y ,a n da c a d e m i c s ,w h i c hb r i n g ss o m e s c h o l a r sf r o me c o n o m i c s ,s o c i o l o g y ,t o w np l a n n i n ga n ds om a n ya n g l e st os t u d yt h e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d t y - a n d i t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b l e m s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 n o to n l y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v i l l a g e w i t h i nc i t y a n di n n e rm e c h a n i s mo fi t sf o r m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e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c i t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x i a n y a n gc i t ya g a i n s tt ot h e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d t y - a n d i t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s t a t u sa r ea n a l y z e di nt h i sp a p e r a n dt h e n , 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g r a m s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r eb r o u g h t f o r w a r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w h i c h a l e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l e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e r - l e dr e c o n s t r n c t i o na n d f a t a lc o l l e c t i v ed o m i n a n t - c o n t r o l l e dt y p e t h r o u g ht h ei n i t i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c i t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i nx i a n y a n g c i t y ,i ti sb e l i e v e dt h a tj o i n t l yo p e r a t e db yg o v e r n m e n t ,r u r a l c o l l e c t i v ea n de n t e r p r i s e s m o d e lf o r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u s e di nt h ep r o c e s s o f “v i l l a g e w i t h i n c i t y ”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x i a n y a n gc i t yi nt h ew e s t e r nr e g i o ni sg o o dt os p e e du p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p r o m o t e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 i nt h i sm o d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h a n d si np o l i c i e s , m e a n w h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p a r t i c i p a t ei n t h ee n t i r ep r o c e s s , a n dr u r a lc o l l e c t i v ei st h em a i nb o d y k e yw o r d s :“v i l l a g ew i t h i nc i t y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m o d e l ,p r i n c i p a lp a r t ,x i a n y a n g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 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i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应蘧指导教师签名六五臣挲j 多 泗奔l f 月,弓日 沙殍j 月,弓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意猩蓟 7 7 年r 月多日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1 前言 1 1 概念的界定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土地所有制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 的社会问题。虽然城中村问题已广为人知,且为学界及大中城市政府和城中村居 民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对“城中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和专 家以建筑景观及形态和人口户籍类型与土地权属等为依据,对“城中村”的定义进 行了界定。 以景观及形态特征为依据,“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 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民“一户一栋” 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居住区,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也称“都市里的村庄”1 。有 人认为城中村“就是在很多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已经转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 落,是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自然延伸”。也有人认为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 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称之为“城中村”2 。还有人认为所谓“城中 村”,在农业经济时期,就是一定区域中的农村居民点,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 心地”( 集镇) ,是与农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农村聚落形式3 。 以人口户籍类型与土地权属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城中村”指在城市总体规 划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是城市化过 程的产物,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4 。还有学者认为城中村是指随着社会经 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为国有土地后,因人均耕地面积不 足0 1 亩而撤销农村建制的村庄,是城乡结合部广泛分布的一类特殊社区:第一, 居民原为农村户口,现成建制迁转为城镇户口;第二,人均耕地不足0 1 亩,土 地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第三,已经脱离原有的农村管理范围成为城 区管理的一部分5 。也有人认为“城中村”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 发达地区或城市,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的急 剧膨胀,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大部分 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而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丘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 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社区则被称为“城市里的乡村”6 。 但是户籍问题并非区别“城中村”村民和城市居民的标准。有的地方,“城中村” 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征用,己撤村建居,原有农民己经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他们还 未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因此,他们只是 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人7 。 这些定义,揭示了城中村的某些特征,但要么是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要 么是从某个局部地区的情况出发的,难免有片面性,难以深入全面反映城中村的 实质,也难以概括城中村的普遍情况。事实上,城中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 是一种社会形态8 。只有把握城中村这两个本质特征,并且全面了解各地城中村 的情况,才能揭示城中村的本质,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本文认为,城中村 是急剧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 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 、人员和社会关 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然以土地及 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 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而不是以次级 关系( 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 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如李培林所说,城中村的外部 形态是以宅基地为基础的房屋建筑的聚集,实质是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的凝 结9 。 有人依据城中村在城市中所处位置,对城中村进行了分类,将城中村分为三 种类型:一是处于繁华市区、己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二是处于市区周边、 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三是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1 0 。有人依据改 造措施的差异性,将城中村分为原地重建型、易地重建型和原地改造型“。 借鉴以上概念,本文作者认为城中村主要是指城市中的村庄,它被城市所包 围但却仍未脱离农村,是一类夹杂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社区,它的外延既包 括城市中的乡村也包括城市周边的村庄。 i 2 问题的提出 “城中村”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城市化、城市扩张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 象,“城中村”及其治理困境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 2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首先,城中村建设和管理混乱,卫生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差,是我国城乡二元结 构在被城市包围的村落这一微观层面上的缩影,因此要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提升 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其次,我国目前正处 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已经滞后于工业化,滞 后于经济发展,因此,要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第三, 由于城中村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城中村内居民生活条件 差,居住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亟待提高;第四,城中村内由于盲目建设,一般存 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并且治安条件也较差,因此,必须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1 2 。 总之,“城中村”的存在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无论从城市形象、精神风 貌、社会治安、经济发展还是人居环境上,都与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不相适应。 城中村问题己成为城市用地扩展和改造更新中矛盾的焦点所在,解决城中村问题 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 3 研究动态 1 3 1 国外城中村问题研究动态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特有现象,根据国际文献检索,国 外尚没有关于城中村问题的专门研究,但还是能找到一些与“城中村”相关的研 究论述。 ( 1 ) 城市边缘地带研究 1 9 3 6 年德国地理学家l o u i s 最早提出城乡过渡地带的概念,他在研究德国 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土地利用带原先属于靠近城市边界的边缘地区, 后来被建成区不断扩展所侵占而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到了2 0 世纪5 0 年代,q u e e n 和t h o m a s 将大城市的地域结构分解为内城( i n h e rc i t y ) 、城市边缘区( u r b a n - f r i n g e ) 、城市腹地( u r b a n h i n t e r l a n d ) 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 概念,开创了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此类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六点:地域 结构特征研究;郊区特征研究;城乡连续统一体的研究;城郊农工综合体 的研究;地域差异研究;城市化阶段与地域空间配置研究”。 3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因为部分“城中村”存在于城市边缘、城乡过渡地带中,故城市边缘地带 研究对研究我国的“城中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2 ) 城市蔓延研究 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城市蔓延的概念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 过程。早期,地理学家g o t t m a n ( 1 9 6 1 ) 把城市蔓延简单地描述为“大都市边缘持 续不断的扩张”,以及“大城市边缘总有一个带状区域处于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化 过程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界定城市蔓延的角度有所不同。环境主义者关 注城市蔓延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例如,由自然主义者组成的山脉俱乐部 ( s i e r r ac l u b ) 就把城市蔓延界定为依赖汽车、向城市边缘延伸的低密度发展方 式,认为这种依赖小汽车的发展模式有害于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并主张用公 共交通替代私人小汽车主导型交通模式。经济学家常把城市蔓延与市场失灵以及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等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城市经济学家m i l l s ( 2 0 0 2 ) 指出 “对城市经济学家来说,城市蔓延意味着过度郊区化”1 5 。土地经济学家h a r v e y 和c 1 a r k ( 1 9 6 5 ) 归纳了城市蔓延的三种形式:低密度连续发展、延干道带状发展 ( r i b b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 以及不连续的蛙跳式( 1 e a p f r o g ) 发展,并认为蔓延式发 展造成了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提高、农业用地的流失、从中心区到郊区之间 的闲置土地及城市边缘区域土地价值的下降“。为此,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征收土 地税和开发影响费来纠正城市蔓延的倾向。而社会学家通常关注城市蔓延对社会 不和谐的影响。例如,i s i n ( 1 9 9 6 ) 指出,城市蔓延式发展造成了种族隔离以及社 会的不和谐,并且主张建立贫富与种族包容的和谐社区。城市规划学者常把城市 蔓延与破坏传统社区的个性联系在一起。例如,d u t t o n ( 2 0 0 0 ) 认为,城市蔓延是 城市边缘的一些主要道路向郊区低密度、无序功能单一地扩展的模式,指出这种 扩展模式造成了社区活力和个性的丧失,并主张建立紧凑、混合和步行友好的个 性化社区1 7 。 ( 3 ) 都市村庄研究 在国内对城中村研究中,曾把城中村称作“都市村庄”。然而在国外的研究 中,“都市村庄”与城中村在实质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研究中,有学者 将大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边缘称为都市村庄,里面住着大财阀、公司秘书、 有一定资金的退休工人、传统农民等几类人。美国学者j o h n s t o n 主编的人文地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理学辞典中将都市村庄定义为“一种居住社区,居民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 或种族特征,常位于内城或转型地带,是移民进入城市的聚集点”。 总之,国外“都市村庄”与国内城中村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都市 村庄是移民的社区,而城中村中既有移民又有本地人,是一种混合型社区;城 中村是真正的村庄,居民都是农民,而都市村庄是凭借城市居民对村庄中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关系的向往心理在城市边缘营造的社区,居民一般是高 收人群体。 ( 4 ) 旧城更新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些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迁 移的趋势;原来的中心区开始“衰落”税收下降,房屋和设施失修,就业岗 位减少,经济萧条,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缺乏规划,不合理的土地分 区,过高的地价,不合理的区划,杂乱的街道以及不足的交通工具使得用地拥挤, 缺乏长远规划”,为了解决这一整体性的问题,西方许多国家纷纷兴起了一场城 市更新运动。旧城更新运动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 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与更新。 。 西方国家的旧城实践过程,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一社区重 建三个阶段。 国外旧城更新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的 城中村改造中,采用逐步推进的方法,渐次更替,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尽可能保留 原有的空间格局加。 1 3 2 国内“城中村”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和“城中村” 改造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国内“城中村”研究现在可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践两方面。 ( 1 ) 我国“城中村”改造理论概述 “城中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改革 开放政策、二元体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理论方面,学者针对“城中村”现象, 从经济、土地、社会、环境、行政、管理不同角度分析了其特征、负面影响、更 s 西北_ 人学硕士论文 新难点,并从规划和实施政策的方面探讨了“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发展模式。 从环境特征角度:认为“城中村”环境特征可从两大方面概括:首先是物质 空间形态方面,其又划分为空间形态和城市设施两个层面:其次是环境意识方面, 村民受既得利益影响,存在明显的短期建设行为,物质生活的富有和村民的社会 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强烈的反差,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意识明显2 1 。 从经济和土地角度,杨培峰认为“产生城市民房或城中村这一现 象的成因不外有二:一是城市开发过于迁就行政隶属、土地所有制等现状,以至 延误战机,使得民房区位价值在城市中日益攀升,最终导致开发成本过高,使开 发商对之望而却步:二是民房位于景观控制带,由于容积率严格控制而使局限于 此地的开发活动无利可图,导致该类地区处于建筑控制中而无法改造,成为区域 中极不和谐的音符。即二者原因可归结为了点:局部开发收益与成本形成逆差, 导致城市建设无法顺利进行”笠。 从社会角度,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在各种背景条件下所采用 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造成大量的城中村现象,其改造和管理难度大 大超越了旧城改造所涉及的范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李培林从社会学的角度 指出:“城中村”的终结要经历一个艰难的产权重新界定的过程和社会关系网络 的重组过程。一个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连 结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问题不是非农化和工业化就能解决的。村落终结过程 中的裂变和新生,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 和超越的艰难。改造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必须创造一种对弈各方共赢 的合约安排才能使开发顺利和成功为。 ( 2 ) 国内“城中村”改造的实践进展 目前,我国“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 城市、如深圳、广州和珠海,其“城中村”改造的试点工作已初具成效。内陆的 一些城市如郑州、武汉、西安、太原等城市也纷纷出台了专门的城中村改造的 试行规定。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城市理论研究等方面,针对经济 博弈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希望从经济博弈分析入手,对城中村改造模式 进行探讨。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1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中村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经历过 快速城市化的城镇基本上都存在“城中村”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 展阶段,“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也不可避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市用地的 快速扩张,“城中村”问题还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为了减轻城中村问题对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影响,顺利地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必要对城中村 改造的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关系到政府、村集体( 村民) 、开发商等多方利益, 只有各方利益协调一致,才能顺利进行城中村改造。否则容易引起社会矛盾,造 成城中村改造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城中村改造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利益主体的博 弈关系入手迸行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咸阳市城中村改造模式为研究对象, 通过进行博弈分析,建立不同改造主体的博弈分析模型,分析成阳市城中村改造 中应采用的改造模型;并从咸阳市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建设及未来发展的要求出 发,针对咸阳市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 1 5 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和调查分析相结合方法 阅读相关领域书籍,了解相关动态,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调研的形式,对咸 阳市的城中村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并作了典型调查,同时收集整理了相关的资 料,作好相关的基础工作。 博弈分析方法 对城中村改造三方利益主体一政府、村集体( 村民) 、开发商之间的行为 进行博弈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三方主体在三种改造模式中的地位和策略。 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与理论整理,对咸阳市的“城中村”改造有所启示; 实例研究是对几种改造模式进行实例分析。 7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1 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 6 1 研究内容 第一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城中村”问题的提出及其概念,国内外研 究动态,研究方法及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城中村”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分析。首先从空间环境、社会管理和 经济发展方面论述了“城中村”问题的表现特征;其次,分析了“城中村”问题 形成的原因机制。 第三章,“城中村”改造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阐释了地租理论、土地资产 经营理论、“城中村”生命周期理论和农村城市连续论等与城中村改造相关的理 论,为下面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做铺垫。 第四章,“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构建与分析。首先阐述了城中村改造的基本 原则;其次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及“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博弈分 析,建立了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模型;第三对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最后总结了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几点保障措施。 第五章,成阳市城中村整治改造研究。论述了成阳市及城中村的现状及特点, 以咸阳市部分城中村改造方案为例,通过对改造模式和保障措旌的分析,提出了 咸阳市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 第六章,结论。主要总结论文研究的成果 1 6 2 研究框架 框架如下图所示: 8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 一一一一一一一- 二一二- 一二二:= := = = := - 二一二- 二- 二= 二母= = = :二二= = = = = = = := 一二上一一一 困 黎 9 一 前期研究 一一 一 一一一 一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 “城中村”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2 1 “城中村”问题的表现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和特有土地制度下的的产物。无可否认, 。城中村”为大量进城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住房、为尚无就业能力的村民 提供了经济来源、为政府在一定时期避免城市硬件投资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 用,然而在此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 1 1 空间环境方面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城中村”的空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集中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 1 ) 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凌乱,建筑密度较大,土地平面利用率高 “城中村”建筑密集、拥挤,许多村的建筑密度达到6 0 以上,“一线天”、 “握手楼”比比皆是,建筑物的布局混乱,通风、采光条件差,空间形态混沌不 清的局面难以扭转。有些房屋建筑质量差,己成为危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 生命财产安全;有的住宅、厂房甚至仓库连为一体,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 ( 2 ) “城中村”内违法乱占乱建现象严重、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居住环境恶 劣 “城中村”内普遍存在着违反政府有关规定,超层、超量建设私房的现象, 这些违法私房不仅建在“城中村”用地红线内,还大量存在于红线之外,甚至侵 占道路、广场、绿地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虽然地方政府也会出台相关法规希望制 止违法建造私房的行为2 4 ,但是目前这种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并且有越演越烈的 趋势。城中村内居民所需的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不足,缺少文化娱 乐设施,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共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村内环境卫生、 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供水、供电、捧水系统不完善,致使污水横流。 公厕基本上简陋旱厕,垃圾随意堆放,遍地乱丢,公共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环境 恶劣。 ( 3 ) 道路不成系统、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1 0 诬北大学硕士论文 城中村内道路等级低,路网结构、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 无法满足人流、物流的基本需要。一些道路宽度只有2 m ,甚至无道路。交通用 地严重不足,不能通车,遇到雨雪天气甚至不能满足正常出行需求,更不能满足 消防、救护等车辆通行要求,火灾隐患很大。 2 1 2 社会管理方面 ( 1 ) 社区管理问题 土地、户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上的城乡二元性使“城中村”发展未纳入城 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发展具有很太的自发性、盲目性。城市政府作 为 城市规划的管理者对“城中村”的管理仅限于常规性公共事务管理,“城中 村” 。实际管理机构是该村村委会或改制后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被管理者大多是本 村 村民,造成了“城中村”的独立性、封闭性。“城中村”管理者与本村村民 血缘、族姓的维系关系使得他们在行使社区的管理权时总是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 位,往往出现“管而不治”、“治而不严”的局面,集中体现在“出租屋经济”的 畸形发展;在对村内居住的暂住人员管理上,随着近年来部分“城中村”加强了 闭路监控、治安巡逻等措施而使得“城中村”的社会治安略有好转,但村里也只 是对杀人、抢劫、绑架、盗窃等恶性犯罪事件加强了监管。而出于提高出租收益 的考虑,对“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和非法经营现象则网开一面,有时迫 于压力会集中整治一番,但风头一过这类现象很快便又开始回流。另外,由于“城 中村”行政管理游离于社会管理体系之外,受管理成本所限,社区管理也很难达 到最优。 ( 2 ) 公共安全 。 长期以来社区治安问题都是“城中村”管理中的一个难点,这与村内居住的 人员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城中村低租金、低售价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以农民工、 学生、三无人员为主、素质普遍较低人的租住,出租屋的低廉租金使“城中村” 成为低收入流动人1 3 居住的首选场所,多元文化与生活方式在此冲突、碰撞,而 1 l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其实行的仍然是旧的农村管理体制,城中村成为城市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灾区”, 使城中村的出租房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治安形势日益严峻。有资料 显示,1 9 9 0 年代末以出租屋为窝点场所的违法犯罪案件占深圳市查获的案件总 数的7 0 以上2 5 12 0 0 0 年第一季度,广州市自云区发生重大入屋抢劫案1 7 8 宗, 其中发生在出租屋内就有1 3 4 宗,占7 5 ,市公安机关近年所捕捉的犯罪嫌疑人 中有八成是在城中村的出租屋中藏匿被抓获的( 张孔见,2 0 0 1 ) 。大量违法犯罪活 动的发生,使得“城中村”几乎成为城市里“藏污纳垢”的代名词。 ( 3 ) 文化观念问题 快速自通城市化进程对村民价值观造成很大冲击,现代教育的匮乏与家庭、社 区教育的缺失,促成村民心态的“两面性”:即重金钱、讲实际,但缺乏开拓进 取精神和投资创业意识,同时保留了求稳、知足:享乐的小农意识;物质财富的 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同步提高,中青年村民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 凸显,富裕之后不工作不读书成为食利阶层;村民文化素质的低下,道德品质的 没落、法律意识的淡漠日益成为“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同时,外来 人口的高流动性造成其社区归属感淡漠,而防范式( 非服务式) 的管理,更使外来 人口对社区更加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 ( 4 ) 其它社会问题 。城中村”衍生的还有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外来人口 婚育管理疏松导致的计划生育问题、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据初步统 计,2 0 0 0 年居住在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的暂住人口高达1 2 万( 王德,2 0 0 0 ) , 占全区暂住人口的1 3 。暂住人口高度集中居住在“城中村”,一方面增加了“城 中村”内的不稳定因素,但也给暂住人口的管理提供很大的方便,为减少暂住人 口在城市其它地区无秩序的居住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城市内出现更严重的类似其 它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里普遍出现的“贫民窟”现象。因此,“城中村”改造中妥 善处理常住人口的既得利益固然重要,有序地重新安置暂住人口的问题也不可忽 视。 2 1 3 经济发展方面 ( 1 ) 寄生型经济状态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逐步由 早期制砖、纺织、饮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目前的房地产业、房屋出租 业、小商业与服务业、小工业、个体运输业等主要产业,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 或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都存在寄生经济状态。 首先,依靠“城中村”优越的区位条件,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活跃。“城中 村”凭借特殊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和良好的地理位置等优势吸引房地产商的介入 和大笔银行贷款,兴起发展房地产市场。作为一个封闭的单位化的利益共同体, 纳税之后的全部收入完全在“城中村”内部分配,使城中村从外部系统中所获得 的利益与向外部提供的价值不对称,处于不平衡状态。这表明“城中村”集体经 济具有浓厚的寄生型经济的特点。 其次,依靠股份分红和房屋出租,村民过着悠闲的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源于集体分红和出租屋收益,部分“城中村”村民由于可以从 集体分红和出租屋租金中获取巨额收入,甘愿作“主观剩余劳动力( 郑慧华,肖 美平,2 0 q 2 ) ”,过“食利寄生”的生活,成为“寄生型村民”。而在经济不太发 达的地区,村民也都要靠自营第二、三产业或外出到周边发达城市、工业区务工 获得收入以帮补家用,但股份和房租收益依然是稳定而重要的家庭收入。通过对 这两项收入来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寄生性质。集体企业的股份是村集体根据集体 收入总量而按人口进行的平均分配,而不属于家庭投资。房屋出租的经济性质与 上述房地产业十分相似。 ( 2 ) “隐形市场”问题 城中村占用了大量城市土地;有的城中村位居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位置优越, 土地增值速度快,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由于“城中村”的管理方式落后以及村民 法制观念淡薄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存在部分村民以建房为由圈占土地,乱 占乱建的现象,造成城中村土地隐形市场相当活跃。如一些村民或单位以出租房 屋或土地为由,拍卖集体土地使用权;有些村民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如将住宅用 地改为商业用的;有些村民以地上物买卖为名,非法进行土地买卖等。此外还包 括各种流动作业,摊位出租,停车费,村内设的各种罚款与乱收费,地下工厂的 生产、加工、盗版,黄赌毒、走私以及盗窃销赃等。这些隐形经济活动绝大部分 为非法行为,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城中村”的“活力”与“生命力”,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2 2 成因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出现的产物,涉及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分析和结论,结合自己对城中村的认识,将城中村形成原因 大致归纳如下: ( 1 ) 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是城中村形成的历史原因 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正在和曾经经历的类似现象相比,我国的城中村问题都显 示出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所决定的。新中 国成立之前,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工业发展薄弱,数量少,且 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与边疆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 新式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封建体制的农业经济。因此,城市化水平很低。 解放以后,我国城镇人口有了很大增长,但是城乡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城市化水 平依然不高。从1 9 4 9 年到1 9 8 2 年,城镇总人口从5 7 6 5 万人增加到2 0 6 5 8 万人, 净增加1 4 8 9 3 万人,增加了2 6 倍。然而,由于我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1 9 4 9 年农村人口总数即达到4 8 4 0 2 万人,占到全国总人 口比重的8 9 4 0 ,而且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一直保持高速度,1 9 6 4 年以后 p 更是明显超过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 9 6 3 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3 4 3 8 0 ,农村2 1 3 3 0 ;1 9 6 4 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1 6 8 ,农村2 7 1 3 0 ) ,加上由农村入1 :3 迁入城镇的人1 3 不过2 5 0 0 万人左右,所以农村人口占 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不多,1 9 8 0 年仍然占8 0 6 0 ,城镇人口仅占1 9 4 ;1 9 8 2 年城镇总人口( 包括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农业人口) 才占总人口2 0 6 ,和1 9 6 4 年相比,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上升2 2 。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不发达,经济积累水平不高。旧中国是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建国以后农业虽然有了很 大发展,但是劳动生产率仍然不高,农业的自给性很强,致使经济积累水平不高, 速度不快,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颠倒了农轻重的顺序,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仅农业受到影响,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受到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严重影响,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缺乏就业门路,城市中也存在待业人 口,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加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对人口缺乏有效 的控制,使的城乡人口增长率都相当高,国民经济积累和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而受 到极大的限制2 6 。 ( 2 )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1 9 5 0 年世界人口的2 9 居住在城市,1 9 7 0 年世界城市人口约占3 5 ,1 9 9 0 年增加到4 3 ,到2 0 0 1 年这个比率上升为5 1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 0 0 2 年发 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己经超过8 1 ,中等收入国家为6 2 。 在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工业化和城市 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从1 9 7 8 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已经由1 9 8 8 年的2 5 8 1 ,上升到2 0 0 5 年的 4 3 ,如表2 - 1 所示。 表1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入口增长表 年份城镇乡村城镇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4 人口人口 口比重( )增长率( )增长率( ) 增长规模增长规模 1 9 9 53 5 1 7 4 8 5 9 4 72 9 0 42 5 50 4 78 7 33 9 8 1 9 9 6 3 5 9 5 08 6 4 3 9 2 9 3 72 2 1 0 5 77 7 6 4 9 2 1 9 9 73 6 9 8 9 8 6 6 3 72 9 9 22 8 9 0 2 3 1 0 3 91 9 8 1 9 9 8 3 7 9 4 28 6 8 6 8 3 0 4 02 5 8 o 2 7 9 5 32 3 l 1 9 9 93 9 0 0 0 8 6 9 0 03 0 9 82 7 90 0 41 0 5 83 2 2 0 4 5 5 9 4 8 0 7 3 93 6 0 91 6 9 17 0 96 5 9 4- 6 1 6 1 2 0 0 14 8 0 6 47 9 5 6 33 7 6 65 4 2 1 4 6 2 4 7 01 1 7 6 2 0 0 25 0 2 1 27 8 2 4 13 9 14 4 7- 1 6 62 1 4 81 3 2 2 2 0 0 3 5 2 3 7 67 6 8 5 1 4 0 54 3 11 7 82 1 6 4 1 3 9 0 2 0 0 4 5 4 2 8 37 5 7 0 54 1 83 6 41 1 4 91 9 0 71 1 4 6 2 0 0 55 6 2 1 27 4 5 4 44 3 03 5 51 5 31 9 2 9 1 1 6 1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囝城镇人口比重 图l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 改革开放的2 0 多年中,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目从1 9 7 8 年的3 2 0 个发展到现在的6 6 2 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 6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 万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 耕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却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 居住的宅基地。但是,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各个城市都是在非常短的时 间内快速扩展城市建成区,加之以下将要提到的制度障碍与管理缺位的具体原 因,使城市根本没有时间或者说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去吸收和消化原有的农村村 落。在以“抢地”著称的城市膨胀过程中,征地的开发商往往都本着“先易后难” 的思路,去取得最容易处理的地块,而涉及拆迁安置等麻烦问题不约而同的采取 了搁置的态度,所以,农业用地被迅速征用进行城市建设,而村民的宅基地和一 部分村集体用地被保留了下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村落周遍高楼林立,道 路宽阔,交通便利,地价开始升值,原来的村落也水涨船高,价值不菲,这时再 来着手处理这些与周遍城市环境不协调的村落时,拆迁安置问题比当日难度更大 了,因此这些村落就不伦不类地延续下来,形成了城中村这一特殊现象,如图2 所示。所以,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高速扩展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1 6 钻筋加坫加0 o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村落 图2 城中村演变过程模拟图 ( 3 ) 制度的障碍与管理的缺位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需求,“城中村”现象的出 现,其根源之一就是管理体制。“城中村”改造涉及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管 理体制的深层次矛盾,我国现行户籍政策、土地制度、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经济 所有制模式、规划建设管理模式都存在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适应之处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城市和乡村、居民和农民并无特别明确区分,乡村人口 向城市转移无制度障碍。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是我国特有的,也是历史形成的。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指的是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 分离状态。1 9 5 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户口迁移、粮食 供应、就业安排、社会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施城乡对 立分割的二元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反映的并不突出, 白上个世纪8 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推进工业 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要进行资本积累,城市优先发展中还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从而“城中村”暂时被分离出去,形成只有中国才出现的特有现象。时至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