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汉魏晋之际正如历史上的其它时段一样,在分裂与统一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武人 这一群体,然而与其它历史时段相区别的是此一时期的武人主要来自于汉末豪族与 游侠的结合体,具有侠者和豪族的双重特征。与此同时,为了掌握兵权,争夺皇权 的需要,士人阶层亦趋向于武人化。此两种类型的武人以汉末边地胡族叛乱和黄巾 大起义为契机纷纷崛起,并以群雄割据的形式存在,彼此之间为争夺皇权进行角逐。 汉魏晋武人演变的内在逻辑是:先是以来自凉州边鄙之地的武人代表董卓起来 争夺皇权,凉州武人因缺乏士族支持,夺取皇权的努力不可能成功。继之而起的是 来自汝南“四世五公” 、 “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士人武人化了的代表袁氏兄弟袁绍、 袁术起来争夺皇权,然因汝南袁氏起家就在中央,因在中央高位而成世族,故缺少 地方豪族支持,官渡一战败给代表豪族武人“赘阉遗丑”的沛国曹操。曹氏为豪族, 从起家所依靠之武人集团来看,有地方武装割据政权支持,曹氏家族在中央犹有高 位,是以能够实现汉魏嬗代,但其创建者曹操盖一豪族出身,豪族在地方而不在中 央,是以统一全国努力失败,曹魏政权只不过是豪族地方割据政权的扩大化形式。 司马氏家族以东汉武人起家,一直致力于武人士人化的努力,在司马懿之父司马防 一代已经完成了武人士人化的过程,然而此时东汉王朝已无药可医,武人成为夺取 皇权的工具,是以司马氏家族不能继袁氏而起,建立士族政权。及至曹魏政权建立, 司马懿以文武兼备,拥有地方豪族和中央士族两种势力,因而实现魏晋嬗代。 此一逻辑包含在汉魏晋三朝皇权嬗代这一大逻辑的内部:先是曹操建立曹魏豪 族政权,继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士族政权是对之前袁氏争夺皇权失败的再一次努力, 而终之刘渊建立的胡族政权,又是对之前羌胡化了的凉州武人失败的照应。所以, 以曹操为中心划一个“十”字坐标系,纵轴为时间,横轴为空间,整个汉魏晋皇权 嬗代的历史逻辑就是:先是羌胡化的凉州武人转移皇权的努力失败,继之的武人化 了的士人转移皇权失败,然后豪族曹操、刘备、孙权同时建立政权,成为三国鼎立 的局面,接下来武人士人化成功了的司马氏统一三国为西晋,最终因为中原长期战 争,内力消耗殆尽,边地胡族趁势而起,匈奴刘渊灭亡西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段 里, “边地武人” 、 “豪族武人” 、 “武人化了的士人”纷纷登场争夺皇权,成为此一时 期最鲜明的特征。 关键词:汉魏晋;武人;士人;皇权;胡族;豪族 ii abstract as in any period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division and unity of china existed in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meanwhile the taketo (military men) class could be seen also. however, distinguished with other dynasties, this group in that period is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milita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special time. the source of this group mainly came from a unique class that combined the rich family member with cavalier, which had a dual characteristic of above two classes.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needs of controlling the military power and contesting for imperial throne, the gentry were making a transition to be the military man class. the two kinds of military group had risen by the opportunity of frontier war between han and ethnic, as well as the yellow turban uprising, been setting up a separatist regime by force of arms to seek for the imperial throne. the internal logic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taketo at that period is follow: firstly, dongzhuo,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liangzhou military group who came from the frontier region, came to rise and was searching for the power. lacking of the support from the gantry class yet, liangzhou group failed on this turn. followed by the runan group represented by yuanshao and yuanshu, a brother, who come from an famous feudal scholar family that people called their family “five dukes in four generation” respectfully, whose students were over whole country. but located in the centre government, the yuan, though famous for its own reputation, could not get the support of the local lords. therefore, they were defeated in guandu by the group of military man composed mainly by local lords that leaded by cao cao who came from pei grouo. the cao is a local lords, who had the support of the armed separatist regime, moreover, his family had position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why he could make foundation for his son to build the wei power. but on behalf of the local fedul, his force iii only had power on local not in the center. when this group tried to unify whole china, they had to face the fail. so the cao group was just a magnification of local separatist regimes. but the sima who was a military family and dedicated to transit their family to be a gentry one. that task had been fulfilled by sima fan, father of sima yi,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but at this time, the problems of eastern han were incurable when military class had become the tool of seeking for power, so that the sima could not establish gentry power by the time when the yuan failed. till wei had found, sima yi was trying to achieve the throne for he had the power came from both gentry and military, local and central. to embody this logic is based on a premise that to understand how the transition was realized between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that should be as follow: the cao established the regime of wei that stranded for the local power composed by military class. then followed by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the sima who represented the gentry class and made an effort to usurped the imperial throne again which the yuan was failed who came from same class with the sima. but finally, the ethnic regime built by liu yuan, a hun, was an reflection of the effort made by liangzhou military group who also had failed at the competi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fore, set the cao as a center to draw a cross coordinate system, whose vertical axis is time and horizontal axis is space, could get a conclusion of that period. that is: followed by the failure on getting throne by both liangzhou group who had has affected by qiang ethnic as well as the gentry who transited themselves from military class, the situation of three kingdoms had been found yet. then the sima, though on behalf of gentry, once was a military family, built the western jin that unified whole country successfully. however, experienced long time war, internal force was drained out too much, which gave a great chance to ethnic tribe to rise up and built their own power. nearly a century, the military class from frontier , the military group from local power and gentry from military iv class had appeared to competing imperial power, which became a distinctive feature ast this period key words:the dynasty of han, wei, jin; generals; gentry s; imperial power; national minority; military class 承诺书 115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116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当代学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李开元先生在其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 功受益阶层研究一书结语部分马上天下与军功政治一节,提出一个“马上天 下”的命题,并认为: “此一命题所涵盖的意义通用于两千年中华帝国时代。秦始皇 以武力统一天下,刘邦提三尺剑取天下,不过是其开端,尔后之中国历史,王朝之 交替,政权之更迭,基本上沿用马上天下的模式。东汉、三国、南北朝、唐、元、 明、清等,概莫能外。魏、晋、隋、宋等所谓禅让,不过是马上天下之形式变通, 在全面内战和掌握了军队以后,在帝位之确立上用禅让形式加以更动。相反,完全 不用马上天下,纯粹以文治的形式更迭政权,似乎只有王莽之新朝和武则天之周, 新朝很快失败,武周又回到李唐,传统的文治更迭政权的形式似乎很难成功。马上 取天下,遂成了中华帝国时代王朝更替政权更迭的惟一形式。 ” 全书从辅佐刘邦建 立汉帝国的军功受益阶层入手,寻找这一阶层形成的制度因素军功爵,从而得 出秦汉为军功社会的结论,解决了战国迄于秦朝一统,秦末至于西汉一统的马上天 下命题。 关于魏晋迄于南北朝政权更迭的马上天下命题,史家陈寅恪多有措意,相类的 武人集团以“次等士族”名之。其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论述魏、蜀、吴 三国建国道路之不同时提到孙氏东吴政权指出: “孙氏之建国乃由江淮地域之强宗大 族因汉末之扰乱,拥戴江东地域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之次等士 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组织之政权。 ”是文论述西晋末年孙吴旧壤内的地方 势力时又指出: “西晋末年孙吴旧壤内文化世族如吴郡顾氏等,武力豪族如义兴周氏 等,皆当日最强之地方势力,东汉末年孙氏一门约相当于义兴周氏之雄武,而政治 社会地位则颇不及之。 ” 之后在论述西晋北人南渡的侨居京口晋陵一代之武力集团 时言明: “中层阶级亦为北方士族,大抵不以学术擅长,而用武勇善战著称,东西晋 之间江淮以北次等士族避乱南来,在长江南岸较安全之京口晋陵近旁一带。此种北 来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之集团,易言之,即江左北人之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 及创建宋、齐、梁三朝之霸业者皆此集团之子孙也。 ”综合陈寅恪先生所论述,陈先 生将孙氏、义兴周氏以及西晋末年南渡之寓居京口晋陵一代之武力集团统称为“次 李开元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2000,第 255、256 页。 见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 ,收在陈美延编著陈寅恪集 ,三联书店,2009 年第 2 版,第 57、58 页。 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 2 等士族” ,并进一步论证开创宋、齐、梁三朝之开创者皆是“次等士族”之子孙。北 大博士韩树峰在此基础上,光大前辈,予以增修,著有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 境豪族一书,其书将陈寅恪先生所论之西晋末年南迁居于长江下游的京口与上游 的襄阳一代的以勇武见长的“次等士族”即“武力豪族”名之“南北朝时期淮汉迤 北的边境豪族”加以论述。论证显示: “边境豪族构成南朝武装力量的主干,东晋南 朝政权定义为侨人政权的深层含义不仅指南迁的王、谢等文化高门在政治上占有绝 对优势,而且也包含了南迁的次等士族这一武力集团成为南方政权的军事支柱这一 重要内容。从南北政权的对立及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及内部斗争分析,拥有一定的 军事力量的次等士族比文化士族显得尤其重要。正是由于他们的竭力支持,南方政 权才得以生存下来,并与北方政权对峙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至于南方政权的内部斗 争。也莫不与次等士族密切相关。每一个新政权都是在次等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 即使宫廷政变也不例外。从某个角度说,南朝历史实际就是以次等士族为主体的历 史。至于北归的次等士族,在北方政权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在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 关于北朝迄于隋唐一统的马上天下命题,史家陈寅恪亦论述极详,陈寅恪先生 用社会集团的分析方法指出,隋唐帝国之建立,出于西魏北周以来的关陇集团之手。 关陇集团,乃是一个以关中为根据地,来自北方边镇,保持浓厚鲜卑色彩的武人集 团,他们通过战争创建了隋唐帝国,转化为了帝国的统治集团,北魏至于唐初的政 治,皆由该集团所主导 。当代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张伟国先生更指出以宇文泰为首的 北镇武将集团,在北魏末年的战乱之中,凭军事力量控制关中陇西地区,建立政权, 他们必然成为新政权的统治阶层。此一观点与李开元先生之军功受益阶层可谓不谋 而合,尤为精到的指出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另一次“马上得天下” 。 秦汉,魏晋至于南北朝,南北朝迄于隋唐之际的马上天下命题均有史家、学者 措意并加以论述,而关于汉魏之际马上天下命题的论证,学者仅着眼于相关及相近 的局部研究,至今尚未有全面论述。尤为注意者有二:一则如史家田余庆先生之汉 魏晋之际的青徐豪霸 一文,是文以“青徐豪霸”论曹魏政权中的军事集团之一部 分。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为汉末地域武人集团,是曹操所倚重的武人力量之一,田 韩树峰著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7 月第 1 版, 导言 ,第 12 页。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三联书店,北京,2009 年第 2 版。 张伟国著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 ,第一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第 172 页。 收在田余庆著秦汉魏晋史探微 (重订本) ,第 1 版,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2 月第 1 版,第 97126 页。 引言 3 余庆先生所论,重在曹魏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如何处理这一武人集团的问题,他指出 黄初元年,魏国发动了两次攻吴的广陵之役,在广陵之役的掩护下,曹丕终于以武 力彻底消灭了这支魏国东部的地方势力。再则以业师卫广来先生之汉魏晋皇权嬗 代 一书有所论述,是书第二章豪族、士族、胡族未来争夺皇权的三种力量 与第三章三种历史力量对三种因素的整合汉末乱离三十年皆有相关论述, 然因其论证目的及旨趣在于解决汉史与魏晋史的衔接问题,着眼点在于“皇权” ,为 避免旁生枝节,遂未对此一时期武人集团展开论述,然其为笔者提供学术门径。 中古时期此一论题都是建立在前辈史家陈寅恪的立论之上,其门径正印证史家 田余庆先生所言: “学术流传,往往是前辈心得,滋养后人;后人增修,光大前辈。 这是学术发展源远流长,承前启后的常轨。 ” 然历史如此巧合,上述所举诸如李开 元先生、张伟国先生、韩树峰博士,以及业师卫广来先生均为田氏一门高徒,其又 印证业师所言: “学不可无宗法,不可无渊源” 。晚学不自量力,欲斗胆增修,期望 以愚钝之资将汉魏之际此一论题加以论证,此是笔者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学术史回顾 前文以述,对于汉魏之际的武人尚未有专门、全面的论著。相关及相近研究以 史家田余庆先生最见功力。史家田余庆先生之汉魏晋之际的青徐豪霸以“豪霸” 论指笔者之武人集团。前以介绍,此不赘言。 研究最为详瞻者为史家方诗铭先生。方诗铭先生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致力于东汉 政治史研究。从 1986 年,撰写了一系列论文: 从“汉末英雄记”看公孙瓒 、 世 族、豪杰、游侠从一个侧面看袁绍 、 孙坚军事力量的形成壮大及其争夺荆豫 两州的战争 、 “丹阳兵”与“东据吴会” 、 曹操起家与袁曹政治集团等。至 90 年代,方诗铭开始以三国史为研究中心,其论文曹操中国中古时期杰出的政 治家 ,论及曹操、袁绍、王匡、陈宫、吕布、丁冲、杨奉、钟繇、张角等三国时期 的英雄人物,并以此作为原始形态,于 1995 年出版了专著曹操袁绍黄巾 。 2000 年 9 月,在增修的基础上出版了三国人物散论 ,2006 年又在前书的基础 上出版方诗铭论三国人物 ,此书集方先生多年来研究汉末三国历史之大成。 晚辈学者着眼于此或与之相关的研究以山东大学于涛博士之三国前传:汉末 卫广来著汉魏晋皇权嬗代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见田余庆先生给张伟国博士论著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一书所作的序。 方诗铭著曹操袁绍黄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年。 方诗铭著三国人物散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方诗铭著方诗铭论三国人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第 1 版。 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 4 群雄天子梦 最为精彩,其以敏锐的史识,将 189 年汉灵帝死后洛阳上层发生的一 系列事件作为叙事起点,通过穿插进行的倒叙,追溯了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 士人、武人错综复杂的恩仇纠葛,提出了士人兵变、武人崛起以及武人士人化等观 点,尤其对以董卓为首的凉州武人对汉魏晋皇权转移做了精彩阐述。 万绳楠先生曹魏政治派别的分野及其升降 ( 历史教学1964 年,第 1 期) 一文指出曹魏政权一文一武的两大政治派别汝颖士人与谯沛武人,柳春新汉 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第二章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 亦对此有相关 论述。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有董卓之乱与三国鼎立局面之序幕 ( 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1988 年, 第 2 期) , 对汉末群雄割据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给予阐述。 另外陈勇先生之董卓进京述论 ( 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一文论证 以董卓为首的武人如何使得汉末天下诸侯称雄、群雄割据,对本文武人与皇权嬗代 一题多有启发。 国外学者对此研究尤以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川胜义雄为著。谷川氏在探索中国 中世的研究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共同体”理论,其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一 书 以 “豪族共同体” 论述汉末魏晋之际的社会基层, 其中包括笔者所论之武人集团。 川胜义雄在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一书中第二编朝向封建制的倾斜与贵族制 第一章曹操军团的构成和第二章孙吴政权与江南的开发领主制中研究了这 一时期的军队和建国道路。指出“国家权力经常处于衰落状态的这一时代,从社会 最基本的团结体中,自然产生了自卫的武力集团,经过一系列的统合之后,它们许 多都在国家制度下变成军队。 ”并认为自卫的武力集团起自民间。对于东吴孙权建国 所依据的武人集团,川胜义雄指出:孙坚跟随朱儁征讨黄巾所带领的部队由淮泗之 间的“少年”或是“淮泗精兵”组成,而不是由故乡富春集解的豪族力量,这些“少 年”皆是一些无赖之流,而孙坚就是这支无赖任侠者集团的首领 。此外日本学者宫 崎市定著科举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 一书第一篇绪论从汉到唐与第三 篇余论再从汉到唐也对笔者有所启发。 于涛著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 1 版。 柳春新著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岳麓出版社,长沙,2006 年 6 月第 1 版。 【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 ,中华书局,2002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 【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芃 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05 页。 【日】宫崎市定著,韩昇 刘建英译科举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 ,中华书局,2008 年 3 月北京第 1 版。 引言 5 (三)研究方法 本文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撰述的初衷在于以分析与实证方法,以士人武人 化和武人士人化两条主线,对汉末至于西晋统一这一时段马上天下命题求一解。关 于这一门径,唐长孺先生早已给出学术坐标:自东汉以至魏晋之统治势力,为地方 大族孕育出来之两类人物:一为以强宗豪族为核心之地方武装集团,即坞堡主;另 一为熟谙统治之术之士大夫 。我们可以称前者为豪族,后者为士族。业师卫广来 先生著汉魏晋皇权嬗代一书对汉魏晋三朝的皇权转移问题做了再探索,为东汉 与魏晋历史的衔接提供了一个新脉络。提出东汉帝国本身孕育着三个分裂因素和三 种未来争夺皇权的历史力量,三种历史力量即豪族、士族、胡族。并指出在东汉建 国与东汉末年分裂的两个历史时刻,都有豪族的活动浮现。建武十五年度田风波平 息后,豪族武装转入隐蔽状态 。前述之李开元先生示明:汉末三国并立,三国之魏、 蜀、吴,无一不是出于各个政治军事集团长期战争的结果,魏国创建于以中原世族 为核心之曹魏集团,蜀汉创建于以寒门下士为核心的刘备集团,吴国创建于以江东 世族为核心之孙吴集团,皆是军功受益阶层所创建的政权 。拙文循此门径,截取东 汉末年至于西晋一统这一时段,对李开元先生“马上天下”的命题予以求解,对唐 长孺先生和业师卫广来先生的豪族武装力量与皇权嬗代予以论证。 本文设计为五章,分别以“起、破、立、论、考”冠以每章题目,其用意有二: 以史学研究方法言之。中国传统史学重在叙事而缺乏分析与理性的探讨。西方 史学恰恰在于分析与实证,此足以补中国史学之不足,笔者着意在此。 “起、破、立” 三章为带有分析的叙事,着重史实的梳理。 “论、考”为带有叙述的分析与实证,着 重从历史细微之处得出结论。此两部分前后呼应,前面三章为后面两章展开论述做 铺垫,后边两章是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的升华与提高,结论的得出可谓水到渠成。 总体设计的思路为彰显“论从史出”的重要精神与方法, “论从史出”就是本文力求 做到的。 以内容书写方法言之。传统的书史方法有三,一则以人物为轴心的纪传体写法, 二则以时间为经纬的编年体写法,三则以事件为主线的纪事本末体写法。笔者试图 努力吸收上述三种方法的精妙之处,前三个部分“起、破、立”以事件为经,时间 唐长孺著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中华书局 2009 年 9 月第 1 版,第 161162 页。 卫广来著汉魏晋皇权嬗代 ,书海出版社,太原,第 3、380 页。 李开元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2000,第 240 页 247 页。 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 6 为纬,对于汉魏之际武人从崛起到推倒旧有王朝,建立三国鼎立的政权这一过程展 开论述。后两个部分“论、考”以人物和家族为经,以时间为纬,从武人角度对于 汉魏晋之际武人与皇权的转移问题做了论证。 以全文谋篇布局言之。努力达到使宏观“史识”与微观“考证” 、 “发微”的功 夫得到展现。 “起、破、立”重点在于对客观史实的论述,对基本史料用排比、对照、 图标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在前辈高远立论的基础上予以增修。 “论、考”则重点在 于以比较、类比的方法以及通过个案研究,从大家熟悉的史料着手,探索其反映的 深层意义,谓之“以小见大” 。总体预期目标是达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整体与局部 的融洽。 论文的选题在时间上,断在汉魏晋这一个近百年的时段里,论述的对象则着眼 于“武人”这一特殊群体,论证的意义在于通过阶级分析和集团分析的方法,对此 一时期“武人”产生的因素、崛起的原因、主要活动、类型分析、群体特征、对分 裂与统一的作用以及与汉魏晋皇权嬗代的关系进行论述,以武人士人化和士人武人 化两个过程贯穿全文,最终对汉魏晋之际“马上天下”的论题予以论证。 (四)研究内容 选题以为:东汉末年董卓之乱迄于西晋统一这一阶段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 期,此一时期王纲解纽,各种政治势力分化合并,卒成三国,而终于晋之一统。汉 魏晋为嬗代鼎革之际,发生于中平六年(189)的董卓之乱,标志着武人的崛起,自 东汉羌乱以来积聚的武人力量终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幕后走上政治舞台, 武人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迅速解决掉缠缚在东汉王朝身上的两大绳索宦官和外 戚,做了传统士大夫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然而因其缺乏政治谋略和士大夫的支持, 武人再次充当了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的工具。在这期间,以并州、凉州形成的并 凉武人集团影响最大,而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所依靠的除了代表士人的汝颖名士, 还有以血缘和地缘相系的谯沛武人集团。三国鼎足而立,刘备所倚仗的是五虎上将, 孙权则依靠淮泗武人。而伴随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武人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 为的愿望日益强烈,遂在此期间出现了武人士人化和士人武人化的两大趋势,最终 形成以司马氏家族兼具有士人和武人特征的新的争夺皇权的力量,从而能一统中国。 笔者试图顺着武人士人化和士人武人化这两条线索勾勒出汉末晋初之际的政治演 变,分析各种力量成败之关键。 本文着眼于汉末晋初的武人,将阐述其在王纲解纽、三国并立、皇权鼎革之际 的作用、特点和变化。汉魏晋之际指东汉末至西晋初年上限起自董卓之乱发生的公 引言 7 元 189 年,下限止于西晋统一的公元 280 年,前后近一个世纪。全文所贯穿的主线 就是这一个时期武人和士人互化。将重点讨论、分析汉末武人崛起与士人武人化, 并凉武人乱天下,三国鼎立所倚赖的武人集团,汉魏晋之际武人与皇权嬗代以及魏 晋之际江南义兴周氏“武人士人化”五个问题。故全篇布局循此线索分为五个部分 论述: 一.汉末武人崛起与“士人武人化” 。发生于中平六年(189)的董卓之乱,标志 着武人的崛起,然而这种骤然爆发的力量来自于东汉长时期积聚的武人力量。笔者 论证显示汉末武人崛起系于两种因素:首先是东汉建国后在“偃武修文,息马论道, 投戈讲艺”的风气下,东汉游侠与豪族势力结合,在东汉母体内孕育了地方豪族武 装力量。其次是东汉后期来自西部的羌乱和东部的农民起义为武人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上述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东汉后期有“凉州三明”武人士人化的努力, “三公出镇” 是士人武人化的开始。在董卓进京之前,地方割据力量已经形成。是以在董卓进京 之后,弑主鸩后,做了传统士大夫不敢做的事情,武人因之而起,先是解决了缠缚 在东汉王朝身上的两大绳索外戚和宦官,继之则割据一方,遂成东汉末年群雄 割据之态势。此一时期的群雄大可分为三类:一则为游侠与剑客,以吕布、刘备、 孙氏父子等为代表;一则为侠豪与豪杰,以曹操、董卓、公孙瓒等为代表;一则为 武人化的士人,以袁绍、刘表、刘璋、刘虞、韩馥、陶谦为代表。 二.并凉武人乱天下。董卓之乱,是以董卓为首的并凉武人之乱。凉州武人前后 可分为三个批次和两个系统:第一批以“凉州三明”为代表,进行了不懈怠的士人 化努力,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东汉流品以分,士族门第观念已经初具。第二 批次为董卓、皇甫嵩。两人不同的努力方向遂对东汉王朝产生截然相反的后果。第 三批次为李傕、郭汜,贾诩一言,王允一念之差遂使得尚可收拾之混乱残局再无可 收拾之可能。凉州武人的另一系统以马腾、韩遂为代表。马腾、韩遂为第一批次, 马超、马岱为第二批次。第一批次为曹操覆灭,第二批次成为蜀汉政权重要武人力 量。并州武人前后可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次为丁原,本和董卓一样据有较大实力, 然而为董卓兼并,自此并州武人成为凉州系统。第二批次为吕布,先杀董卓,后反 复割据,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终不能自存,其部众为曹操收编。第三批次为张辽、 张杨,是曹操政权中较出色之武人力量。统计汉末武人割据力量,尤以并凉武人居 多,并且董卓的“洛阳政变”及其后的李傕、郭汜“长安之乱”使得两汉基业毁灭 殆尽,百姓流离失所,群雄割据,武人逞强,故言并凉武人乱天下,然而鼎立而起 的三国却没有一家是并凉武人所建立。 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 8 三.三国鼎立所依赖的武人集团。曹操、刘备、孙氏兄弟在经过兼并后建立三个 割据政权。其所依靠的武人力量以曹魏政权最多,主要是谯沛武人,青徐豪霸,此 外还有并州系的张辽以及凉州系的张绣、庞德。孙氏兄弟所凭借主要是淮泗武人。 刘备集团因反客为主,所依赖之武人无地域特点,号为“五虎上将” ,关羽、张飞、 赵云及其本人属于早期公孙瓒之幽州系,马超为凉州系,统谓之“边地武人” 。另外 考察了三国之主用人的特点,并分析三国建国道路的异同。 四.汉魏晋之际武人与皇权嬗代。此一部分为前三章之升华,分析凉州武人、袁 氏、曹氏、司马氏争夺皇权的努力,从武人与士人的角度重新认识汉魏晋皇权嬗代。 论证显示:凉州武人因缺乏士族支持,夺取皇权的努力不可能成功。袁氏虽四世五 公,然其起家就在中央,因在中央高位而成世族,故缺少地方豪族支持,因而夺取 皇权努力也以失败告终。曹氏为豪族,从起家所依靠之武人集团来看,有地方武装 割据政权支持,曹氏在中央犹有高位,是以能够实现汉魏嬗代,但其创建者曹操盖 一豪族出身,豪族在地方而不在中央,是以统一全国努力失败,曹魏政权只不过是 豪族地方割据政权的扩大化形式。司马氏家族以东汉武人起家,一直致力于武人士 人化的努力,在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已经完成武人士人化的努力,然而此时东汉王朝 已无药可医,武人成为夺取皇权的工具,是以司马氏家族不能继袁氏而起建立士族 政权,及至曹魏政权建立,司马懿以文武兼备,拥有地方和中央豪族和士族两种势 力,因而实现魏晋嬗代,汉魏晋皇权嬗代大抵循此逻辑。 五.魏晋之际江南 “义兴周氏” 武人士人化。 此一章在前几章整体的时代背景下, 对汉魏晋之际迅速崛起,又骤然衰落的江南义兴周氏家族做一个个案研究。于世 说新语 “自新篇”中“周处自新”故事发微,并论证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义兴周氏自 周处起发生的武人士人化努力,最后归纳总结汉魏晋之际“武人士人化”的总特征。 最后,我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发现汉魏晋之际士人轻武人的现象,均辑录出 来,目的在于为“武人士人化”寻找内在的社会原因,并对先秦起于隋唐武人地位 升降及与士人关系做一宏观论述。 第一章 起汉末武人崛起与士人武人化 9 第一章 起汉末武人崛起与士人武人化 1.1 “武人”学术概念的界定 武人这一概念最早出自诗经 小雅 渐渐之石 :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这里 的武人,指的是将帅。 国语 晋语 : “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 ”杨倞注 : “勇而不义,则不为武。 ”这里的武人泛指习武、勇武及担任武职之人。 正史有武人这一名词始自范晔的后汉书卷 22马武传 ,论曰: “降自秦、 汉,世资战力,至于翼扶王运,皆武人屈起。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 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其怀道无闻, 委身草莽者,亦何可胜言。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寇、邓之高勋,耿、 贾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此武人特指刘邦的军功集团, 范晔言外之意东汉之寇恂、邓禹、耿弇、贾复也是武人。 三国志卷 6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曰: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 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刘)表顾问(蒯)越, (蒯) 越曰: 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苏代、贝羽皆武人, 不足虑。 ”此处苏代、贝羽皆是汉末拥兵自重之地方割据势力。又三国志卷 35 诸葛亮传注引袁子曰: “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 三国志卷 39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曰: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 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 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 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巴曰: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 共语乎? ”可见张飞、关羽亦为武人,可与“武人”相替代的概念还有“兵子” 。 武人是一职类称呼,非阶层概念 。其对应概念是文人,在汉魏晋时代称士人。 士人以学术传家,世代传经,由学术地位而有政治地位,称为士族。东汉一朝由士 大夫主政,称为士大夫政治,地方经济为豪强大庄园经济,故产生豪族阶层。武人 这一概念放到东汉之际的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称之为拥有地方武装的豪族,其与汉 末大乱背景结合产生军阀,亦为武装割据政权。近人以此论述乏陈可数,与之相关 或相近的论述多以“次等士族” 、 “军功受益阶层” 、 “武将” 、 “豪霸” 、 “军阀” 、 “豪 侠” 、 “英雄” 、 “豪族共同体”名之。 以“次等士族”名之者如史家陈寅恪,其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论述 魏、蜀、吴三国建国道路之不同时提到孙氏东吴政权指出: “孙氏之建国乃由江淮地 北京大学阎步克认为“文武”首先是个职类问题,但在古代也涉及文官集团和军人集团的权势分配问题。见 氏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第 68 页。 汉魏晋之际武人研究 10 域之强宗大族因汉末之扰乱,拥戴江东地域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 称之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组织之政权。 ”同文论述西晋末年孙吴旧 壤内的地方势力时又指出: “西晋末年孙吴旧壤内文化世族如吴郡顾氏等,武力豪族 如义兴周氏等,皆当日最强之地方势力,东汉末年孙氏一门约相当于义兴周氏之雄 武,而政治社会地位则颇不及之。 ”同文在论述西晋北人南渡的侨居京口晋陵一代之 武力集团时指出: “中层阶级亦为北方士族, 大抵不以学术擅长, 而用武勇善战著称, 东西晋之间江淮以北次等士族避乱南来,在长江南岸较安全之京口晋陵近旁一带。 此种北来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之集团,易言之,即江左北人之武力集团,后来击 败苻坚及创建宋、齐、梁三朝之霸业者皆此集团之子孙也。 ” 陈寅恪先生立论高远, 于当日世局物态,洞若观火,为笔者开出一条研究武人集团的学术门径。综合陈寅 恪先生所论述,陈先生将孙氏、义兴周氏以及西晋末年南渡之寓居京口晋陵一代之 武力集团统称为“次等士族” ,并进一步论证开创宋、齐、梁三朝之开创者皆是“次 等士族”之子孙。陈先生言明此种“次等士族”之特征有三: 一、 以“武勇善战著称” , “具有战斗力”之“武力豪族” 。 二、 “不以文化见称,不以学术擅长” 。 三、 “政治社会地位则颇不及”南渡之衣冠士族。 北大阎步克先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次等士族” 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概念。 像刘裕这类人,迳视为军人就可以了。刘裕的崛起,也就是寒人将帅的崛起 。据此 陈寅恪先生所论述,武人可定义为:政治社会地位不及士族的不以文化见称,不以 学术擅长,以勇武善战著称之武力豪族集团。 以“军功受益阶层”论者如李开元之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 阶层研究 。其将跟随刘邦建立汉朝的一班功臣集团称之为军功受益阶层,其母体本 是秦末芒砀山的群盗集团,属于流民性质,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一举变 成一个巨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历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直到武帝末年从历史 舞台上消失,大约存在了一百年时间,为汉帝国政治主导和支柱。故范晔论曰:降 自秦、汉,世资战力,至于翼扶王运,皆武人屈起。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 世,莫非公侯。 ”可见李开元先生所论之军功受益阶层即是汉初的武人集团。 以“豪霸”论者莫如史家田余庆之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 ,观此文可知:青徐 是以地境而言,豪者即豪族,指明臧霸之阶级属性,霸者言其属于地方武装势力, 见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 ,收在陈美延编著陈寅恪集 ,三联书店,2009 年第 2 版,第 57 页、第 58 页。 见氏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第 149 页,第 151 页。 第一章 起汉末武人崛起与士人武人化 11 似乎更强调其难以为中央政权控制的一面,如此则豪霸为豪族与武装集团结合的代 名词,属于本文武人这一概念的范畴。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为汉末地域武人集团, 是曹操所倚重的武人力量之一,田余庆先生所论,重在曹魏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如何 处理这一武人集团的问题,他指出黄初元年,魏国发动了两次攻吴的广陵之役,在 广陵之役的掩护下,曹丕终于以武力彻底消灭了这支魏国东部的地方势力。 以“武人、英雄”论者以山东大学于涛博士之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 最为精彩,其迳视董卓为武人,而对董卓之乱后的地方割据势力冠以“群雄”称号。 而北京大学博士徐冲在其博士论文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第三 章 “禅让”模式与魏晋南朝皇帝权力的起源以纪传体王朝史的书写为中心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合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多方计算在智能金融风控中的应用报告
- 18.2 抽样调查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冀教版2012八年级下册-冀教版2012
- 2025年中国氟化钨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7.4分享协作学习成果(教学设计)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
- 贵州 侗族大歌 五月蝉歌说课稿初中音乐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粤教版
- 高二心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 保卫干部知识培训会课件
- 一、查看文件与文件夹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粤教版B版四年级上册-粤教版(B版)
- 5.《摆的快慢》(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八年级英语组工作总结
- 《船用格栅》规范
- 重大(2023)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出师表》原文及英文对照版-20210722094410
- 实验室装修工程设计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测试卷
- 退休人员出国探亲申请书
- 电商直播带货的营销策略手册
-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详述
- 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
- 汽油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