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名词的指称是目前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学者们早在 2 0 世纪5 0 年代就已经注意了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但是少有对这 一问题的专门论述,往往是在谈论其他问题的时候有所涉及。本文从 词汇平面和语法平面上对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进行了分析,并寻 求其形成原因。 全文共分四章。第章,关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首先确 定了有定和无定等术语的基本概念,并对容易混淆的相关术语加以区 别,然后指出有定成分和无定成分具有三个语义属性:外延性、个体 性、可及性;第二章,有定和无定的两个平面。由于汉语缺少冠词, 使得我们很难对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做出判断。本文认为名词性 成分的有定和无定问题至少涉及到两个平面:词汇平面和语法平面, 只有结合两个平面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后,我们主要从句 法位置和句式的角度对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进行了分析,并从语 用方面寻求其形成原因;第三章,句法位置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 定。句法位置和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成分 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有一定的要求,总体上来说,主语倾向表有定, 宾语倾向表无定,表示领有关系或表示施受关系的名词定语一定是有 指成分,而表示属性关系或表示分类的名词定语则一定是无指成分。 另外,对于本身有定性或无定性不确定的名词性成分,它的句法位置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有定性还是无定性。第四章,几种特殊句式 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与句式有一定 的关系,有些旬式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有一定的要求。“把”字句中 “把”的宾语和“被”字句中“被”的主语、兼语句中的兼语、名词 非主谓句多为有定名词性成分,主谓谓语句的主语也以有定名词性成 分为主,存在句的宾语一般为无定名词性成分。 本文采用了比较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全文涉及到语法、认知、 篇章、心理学等理论。在分析问题时,先使用描写的方法,然后再对 其进行解释,试图做到把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有定;无定;词汇;句法位置;句式 t h er e f e r e n to fn o l 2 ni sah o tp r o b l e mi ng l o s s o l o g ya tp r e s e n t ,t h e s c h o l a r so fo u rc o u n t r yh a sn o t i c e d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 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u na se a r l ya st h e5 0 so f2 0c e n t u r i e s ,b u tt h e yu s u a l l y i n v o l v ei tw h i l e d i s c u s s i n g t h eo t h e r p r o b l e m ,a n d r a r ed i s c u s si t e x c l u s i v e l y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u nf i o m t w op l a n e s - - a c c i d e n c ep l a n ea n dw o r d i n gp l a n e ,a n dt r i e dt or e s e a r c h i n t ot h er e a s o no fi t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d e f i n i t e 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u n t h ep a p e rc o n f i r m e d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s u c ha s 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f i r s t l y ,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c o n f u s a b l ec o n c e p t s , t h e np o i n t e do u tt h r e ew o r d i n ga t t r i b u t eo f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 : 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a t t a i n a b i l i t y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t w op l a n e so f 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 w ec o u l dn o t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 i n d e f i n i t eo ft h en o u ni ng l o s s a r i a lf o r mb e c a u s et h e r ei sn o ta r t i c l ei n c h i n e s e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 n o m i n a l c o m p o n e n t si n v o l v e st w op l a n e s :g l o s s a r i a lp l a n ea n dw o r d i n gp l a n e ,a n d t h ew o r d i n gp l a n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l a n e s :s y n t a xp l a n ea n d p r a g m a t i c sp l a n e w em u s tc o m b i n et h et w op l a n e sw h i l e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 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u n h e n c e f o r t h ,w ea n a l y z e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 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m i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 sa n d t h es p e c i a ls e n t e n c e ,a n de x p l o r ei t sf o r m a t i o nr e a s o nf r o mp r a g m a t i c s a s p e c t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 sa n d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 o fn o m i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r ei sc o n s a n g u i n e o u s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 sa n d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m i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s e n t e n c ec o m p o s i t i o nc a ni n f l u e n c et h er e f e r e n to ft h en o m i n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s u b j e c ti n c l i n et od e n o t et h ed e f i n i t e , o b j e c t i n c l i n et od e n o t et h ei n d e f i n i t e i na d d i t i o n ,a b o u tn o m i n a l c o m p o n e n t st h a t 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a r en o tc e r t a i n ,t h es y n t a x p o s i t i o n sd e c i d et h e i r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t os o m ee x t e n t c h a p t e rf o u r , s o m es p e c i a ls e n t e n c e sa n dt h e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i n i t eo fn o m i n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r e a r es o m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 d e f i n i t ea n di n d e f m i t eo fn o m i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 ,s o m es e n t e n c e sc a n i n f l u e n c et h er e f e r e n to f n o m i n a l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t h i sp a p e ra r ec o m p a r ea n di l l u s t r a t i o ne t c t h ep a p e ri n v o l v e dt h et h e o r i e ss u c ha sw o r d i n g ,p r a g m a t i c s ,c o g n i z ea n d s e c t i o n sa n dc h a p t e r s t h ep a p e ru s e dt h em e t h o do fd e p i c tf i r s t l y , t h e n e x p l a i nt h ep h e n o m e n a t h ep a p e rt r i e s t od ow o r d i n gr e s e a r c ht h a t c o m b i n ed e p i c ta n de x p l a i n k e y w o r d :d e f i n i t e ;i n d e f m i t e ;a c c i d e n c e ;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 ; s p e c i a ls e n t e n c e 引言 引言 名词的指称是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目前语言学界 的热点问题,因为很多语法问题都牵涉到它。 “有定”、“无定”是名词指称的一对概念,传统语法常用来指修饰名词的冠词 的一种功能,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这对概念的使用范围扩大,目前主要用来指称 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很多语法问题需要借助有 定无定的对立来解释。例如,主宾语的对立、主题化现象、“把”字句和“被”字句 的构成条件等。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首先对“有定和无定”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是吕叔湘先生。 他在中国文法要略“1 中专门设有两章分别讨论“有定”和“无定”的问题,这些 讨论都很具体,材料丰富,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考察有定、无定主要是由哪些词或 结构来表示的。 在吕先生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活跃在欧美的 华裔语言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探索汉语语法研究的道路,重新审视有定性范畴在语 法结构中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汉语口语语法。1 中第一次把 有定无定问题与句法结构框架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汉语有一种强烈地趋势, 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可以说,经过了近二十年的 摸索,有定性范畴的研究才又开始走上了发展的轨道。 至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李临定、范继淹、 c a of e n g f u 。3 等先生在讨论主宾语问题时都谈n t 这个问题。王还先生在讨论“把” 字句的时候,也对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问题有所涉及。但由于这些研究不是专门研 究名词的有定无定问题的,因此论述得不够详细深入。研究越是深入,就越发现这 一问题的复杂性,有定无定不仅仅涉及到语法、语义平面,还涉及到语用平面。上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陈平先生在释汉语中与名 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1 一文中第一次联系语用来研究有定无定及其相关问题, 开创了有定无定问题研究的新局面。 总之,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人们虽早就注意到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却没有 进行专门的研究,往往是在讨论其他问题时有所涉及,另外由于汉语没有作为“有 定性”显性标记的冠词,分析汉语句子中名词的有定性和无定性非常困难,人们对 名词有定性无定性的看法还不一致,对名词有定性和无定性范畴的表达方式及其在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句法位置上的分布还停留在举例阶段。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名词有定性和无定性范畴的表达方式及其在 句法位置上的分布做出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究隐藏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一章关于名词 生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1 1 基本概念 1 1 1 有定、无定的概念 有定、无定是名词指称的一对概念,要弄清楚什么是有定无定,必须先从什么 是指称说起。 指称和陈述原是哲学中一对相关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界借用过来。朱德熙先 生在八十年代的语法讲义“1 中首次把它们引入汉语语法研究中,朱先生的“指称” 在语法上对应为体词性成分,“陈述”在语法上对应为谓词性成分。当时他的目的是 为了说明谓词性成分做主、宾语时,有一部分谓词由陈述转变为指称。 现在,我们所说的指称应为“r e f e r e n t ”,也就是所指,只是对名词性成分而言 的。根据功能语法的观点,指称指的是篇章中的某个名词性成分与其话语所指物之 间的关系。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有时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有时不是话语中的某 个实体,而是表示某个实体的属性或语境中不会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实体。那么前者 所说的名词性成分具有指称性质,而后者不具有指称性质。 “如果在交际过程中,某个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而且 发话人预料到受话人能够把它与在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 我们就说该名词性成分有定;反之,如果发话人预料到受话人不能把其所指与在同 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我们就说该名词性成分无定。”。如: ( 1 ) 我又把那本书看了一遍。 ( 2 )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了一只喜鹊。 这里“那本书”和“一只喜鹊”都是指话语中的实体,说话人在使用“那本书” 时,认为受话人知道他说的是哪本书,所以是有定的名词成分;而说话人在说“一 只喜鹊”的时候,估计受话人也不能把它与其他的喜鹊分开,所以是无定成分。 1 1 2 有定、无定与说话人、受话人的关系 一个名词性成分究竟采用有定还是无定的形式来表示取决于说话人,与受话人 无关。如果说话人认为受话人能够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他就会采用有定形式来 。蔺璜试论宾语位置上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待刊 2 第一章关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表示,如果他认为受话人不能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他就会采用无定形式来表示。 既然是说话人单方面的主观意识,所以这种推测有时候会不准确,也就是说,说话 人对受话人作的判断有时候会出错。如: ( 3 ) 甲:听说昨天有个同学跟老师吵嘴了。 乙:嗯,就是一班的王晓伟。 ( 4 ) 甲:我昨晚上又把那本书复习了一遍。 乙:哪本书呀? 甲:就是你借给我的那本近代世界历史。 例( 3 ) 的“同学”是无定成分,说话人甲当然知道这个同学是谁,他以为受话人不 能确定这个同学是谁,所以使用了无定形式,结果却与实际相悖。而例( 4 ) 的“那 本书”是有定成分,说话人甲估计受话人乙能够确认是哪本书,哪知乙根本就不知 道。 既然发话人对名词性成分是有定还是无定起着关键作用,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发 话人凭借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话人会认为受话人 能够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所指。 第一,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文化背景中的实体或是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实体, 那么这个名词性成分会以有定的形式出现。如: ( 5 ) 一位穿着白大褂的男青年从车旁走过,他看见了纸条,仿佛看见了商机, 连连敲打着车窗。 第二,如果存在非语言环境,例如通过眼神、手势、图画等条件环境,受话人可 以来确定所说的事物,这样发话人也会让该名词性成分以有定的形式出现。如: ( 6 ) 瞧,那老大爷拄着拐杖走来了。 第三,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是话语中不重要的实体,可以预设受话人能识别, 它首次出现的时候,也会是有定成分。如: ( 7 ) 说着,他用刀柄敲了几下车上的竹杠,竹杠上发出“啪啪啪”的响声。 在文章中,“刀柄”虽是第一次出现,但却是有定成分,这是因为它是话语中次要的 实体,故事是围绕着车上的竹杠展开的,敲竹杠的工具就被预设为受话人能确定的 事物。 第四,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与前面出现的人物有着某种联系,那么发话 人认为受话人既然能够确认前面出现的事物,那么与其相关的事物也一定能确定, 所以也会是有定成分。如: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 8 ) 鲁班一看不好,赶忙跑到桥下双手把桥托住,这才把桥保住。桥身桥基经 过这一压,不但没有损坏,到更加牢实了;只是南边桥头被压得向西扭了一丈多远。 ( 9 ) 到护城河边儿,他没放下老爷,鞋也没脱,袜子也没扒,衣裳也没往上撩, 背着人他就下水啦。 由于前面出现过桥了,那么后面的“桥身桥基”、“南边桥头”就成为了有定成 分。同样,“他”的“鞋”、“袜子”、“衣裳”也被认为是有定成分。王红旗先生”1 认 为这是认知上的框架概念。先后出现的两个事物可以构成客体框架,如:整体与部 分关系框架、社会关系框架、亲属关系框架、领属关系框架等。先出现的事物可以 激活后出现的事物,所以后出现的事物就成为有定成分。例( 8 ) 的“桥”与“桥身桥 基”、“南边桥头”构成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框架,例( 9 ) 的“他”与“鞋”、“袜子”、 “衣裳”构成了领属关系的框架。 1 1 3 有定与无定、有指与无指、定指与不定指之间的关系 有定与无定是指称中一组重要的概念,正如胡裕树“1 先生所说的:“所谓有定、 无定基本上是个指称问题,但是指称问题并不限于有定、无定。”。陈平在释汉语 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就分析了有指与无指、定指与不定指、实指与 虚指、单指与通指四组概念,其中与有定无定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容易引起混淆的两 组概念是有指、无指和定指、不定指。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这些概念: 先来看有指、无指与有定、无定。 陈平对有指、无指的定义是:“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 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而我们给有定、 无定下的定义为:如果在交际过程中,某个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 实体,而且发话人预料到受话人能够把它与在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 区分开来,我们就说该名词性成分有定;反之,如果发话人预料到受话人不能把其 所指与在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我们就说该名词性成分无 定。 名词性成分的有定( 或无定) 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 语中的某个实体;第二是发话人预料到受话人能够( 或不能够) 把它与在同一语境 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其实,第一个条件是名词性成分是有指成分, 也就是说有定成分和无定成分首先都是有指成分。 o 胡裕树、陆丙甫关于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些制约因素,第二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 版社,1 9 8 8 年,p 2 7 2 。陈平释汉语中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 9 8 7 ( 2 ) p 8 1 4 第一章关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由此可见,有指的概念范围要比有定或无定的概念范围大。如果一个名词性成 分是有定成分或是无定成分,那么它肯定是有指成分,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指 成分,它可能是有定成分或者可能是无定成分。 再看定指、不定指与有定、无定: 有定、无定最早出现于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中,而定指、不定指的 概念出现的要晚一些,它是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指称进一步做出的更细 的分类。有定、无定的英语词汇形式为d e f i n i t e 、i n d e f i n i t e ,而定指、不定指为 i d e n t i f i a b l e 、 n o n i d e n t i f i a b l e 。 陈平关于定指、不定指的概念是:“发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受 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能够把它与在同一语境中 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我们就称该名词性成分为定指成分。”“相反, 发话人在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受话人无法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其他同 类实体区分开来,我们称之为不定指成分。”o 他构建的指称系统图为: 定指 有指 指称不定指 无指 这里定指、不定指是有指的下位概念。徐通锵先生。3 认为:“有定的概念包括这 里所说的有指和定指。”。范开泰先生也曾指出。:孙悟空不仅有所指,而且有确 定的所指,简称为有定指,或有定。” 也就是说,所谓的有定成分是有指且 定指的成分,同样,无定成分是有指且不定指的成分。 可见,有定、无定与定指、不定指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只是定指、不定指的出 现时间晚一些,是语法研究中更细的分类。此外,在使用中,功能语法习惯使用定 指和不定指这一对概念,而形式语法常使用有定和无定这一对概念。 1 1 4 有定、无定与已知、未知信息的关系 己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是构成信息结构的基本信息。信息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传输主体是发话人和受话人,传输课题是新旧不断转换的信息。所以,已知信息和 。陈平释汉语中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 9 8 7 ( 2 ) ,p 8 2 o 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p 4 7 5 。范开泰与汉语名词项的有定性有关的几个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 六) 中国语文杂志社,1 9 9 2 年p 1 0 5 5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未知信息是在交际中才存在的,必须考虑到交际双方才能确定。张今、张克定指出: “我们认为,已知信息( 或旧信息) 就是发话人认定或( 假定) 存在于受话人意识 中的信息,包括由这种信息可以联想到的相关信息。未知信息( 新信息) 则是发话 人在发话时想要传输到受话人意识中去的信息。”。可见信息的已知和未知是着眼于 交际双方对信息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的情况之上的,而有定、无定是交际者能否确定 名词的所指对象问题。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 信息的已知是建立在对所传信息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这就必然能够确定成分 的所指对象,因此,凡是表示已知信息的名词性成分就都是有定的;而未知的信息, 可能仅仅能够确定成分的所指对象而对所传递信息的内容尚不了解,或者干脆连成 分的所指对象也不能确认,因此,一个表示未知信息的名词性成分,可能是有定的, 也可能是无定的。反过来说,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它可能是已知信息,也可 能是未知信息,而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无定的,它一定是未知信息。如: ( 1 0 ) 乔姆斯基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语言学家。 ( 1 1 ) 我现在就去找老王。 ( 1 2 ) 我打了一个花瓶。 ( 1 3 ) 你应该去咨询一位心理医生。 例( 1 0 ) 中“乔姆斯基”是有定成分但是未知信息,受话人只了解有一个叫“乔 姆斯基”的人,却不了解所传递的信息他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语言学家”。 例( 1 1 ) 中“老王”是有定成分同时也是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都了解的事情。例 ( 1 2 ) 和( 1 3 ) 中的“一个花瓶”、“一位心理医生”是无定成分,也是未知信息, 是发话人在发话时想要传输到受话人意识中去的信息。 1 2 有定成分和无定成分的语义属陛 第一,外延性。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本 质属性的总和。任何一个名词,都具有外延、内涵两个方面,但在不同的语法环境 里,有的显示外延义,有的显示内涵义。 有定、无定成分着重外延而不着重内涵,与其相对的是无指成分,只取其内涵 而没有外延。如: ( 1 4 ) 史得成不等船靠岸,一个箭步蹦了上去,接着催艄公快些划。 o 转引自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1 年p 8 5 6 第一章关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 1 5 ) 不一会,芦荡中划出一条小船。 ( 1 6 ) 抬头一看,只见樵夫举着斧头呆呆地立在那里,就像城隍庙里的泥菩萨。 例( 1 4 ) 中“史得成”、“艄公”是有定成分,例( 1 5 ) 中“一条小船”是无定 成分,表示的是外延义:例( 1 5 ) 中的“城隍庙里的泥菩萨”是无指成分,表示的 是内涵义,城隍庙里的泥菩萨的内涵义是一动不动、没有意识和知觉。 第二,个体性。 有定、无定的指称义中都带有 + 个体 的属性,有定名词性成分和无定名词性 成分都具有个体性。个体性的认知基础是事物的空间性和离散性。 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世界的产物,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 反映,语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世界范畴存在着对应关系。实体在现实世界中 表现为空间存在,以长、宽、高三维形式或其中的两维形式表现出来,名词是现实 世界的实体语言范畴化的产物,名词大致对应于实体,正如陈平先生。”所说的:“就 最典型的事物而言,它们一般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随具体事物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出 大小、多少、高低、厚薄、聚散、离合等等特征。”一般说来,事物具有空间性, 代表该事物的名词也具有空间性,但我们不能说事物没有空间性,代表该事物的名 词就没有空间性,因为事物的空间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以长、宽、高的空间形式表 示出来,而名词的空间性不是客观事物空间性的简单描写,还有作为认知主体人的 作用。 离散性是指具有明确的边界,可分离的性质。离散性可以分为内部离散性和外 部离散性。所谓内部离散性是指事物内部成员之间具有明确的边界,可以区分出一 个个的个体,如“学生”可以分为“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等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所谓外部离散性是指事物内部成员之间不能区分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来,但是可以 靠些外部手段把事物区分开,如“酒”,我们无法把酒分成一个个的个体,但是我 们可以靠一些容器可以把它分为“一杯酒”、“一瓶酒”,还可以依靠度量衡单位把它 分为“一斤酒”等,这样的事物大部分对应的是物质名词;有的事物既不具有内部 离散性,也不具有外部离散性,这样的事物大部分对应的是抽象名词。 一般来说,空间性和离散性对应于个体性,也就是说,空间性和离散性比较明 显的事物,其个体性也明显;空间性和离散性弱的事物,其个体性也弱,甚至没有 个体性。有定名词性成分和无定名词性成分空间性和离散性的强弱决定了它们个体 性的强弱。从总体上来说,有定名词性成分的个体性要强于无定名词性成分的个体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 9 8 8 ( 6 ) ,p 4 0 2 7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性。 王灿龙“”曾转引f r a u r u d 对名词个体性程度的考察。( 符号“ ”表示个体性程 度大于) : 有定名词 无定名词 专有名词 普通名词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单数名词 复数名词 指人名词 动物名词 非生名词 我们对某个事物了解越多,这个事物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映象也越深刻,它的 个体性也越高,也就越倾向于有定。 第三,可及性。 认知语言学关于名词的研究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可及理论( 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 t h e o r y ) 。所谓可及度,是指一个指称形式激活人们记忆中的某个指称体的程度。 有定性成分和无定性成分都具有可及性,只是可及性的程度不同。如果说话人 使用的一个指称形式能够激活受话人记忆中的某个指称体,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受话 人能够确定这个指称形式所指称的事物,也就是能够确定其所指,那么这个指称形 式就是有定成分。一般来说,有定名词性成分的可及度比无定名词性成分高;同样 是无定成分,带修饰限定成分越多的名词性成分,其可及度越高。如: ( 1 7 ) 这位老师一位老师 ( 1 8 ) 那件衣服一件衣服 ( 1 9 ) 一位老师一位教现代汉语的老师 一位北京大学教现代汉语的年轻老师 显然,“这位老师”、“那件衣服”的可及度比“一位老师”、“一件衣服”高,“这位 老师”、“那件衣服”更能激活受话人的记忆;“一位北京大学教现代汉语的年轻老师” 比“位教现代汉语的老师”的可及性高,而“一位教现代汉语的老师”又比“一 位老师”的可及性高。 第二章有定和无定的两个平面 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和无定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单纯是语法上的问题, 还涉及到语义语用方面。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和无定性具有层次性,从大的方面来 。王灿龙制约无定主语句使用的若干因素语法研究和探索( 十二) 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p 2 2 6 8 第二章有定和无定的两个平面 看主要涉及两个平面:词汇平面和语法平面。 2 1 词汇平面 从词汇平面来说,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成分还是无定成分与其词汇表现形式 有一定的关系。英语中,有定、无定的判定就是依靠冠词完成的,一般说来,如果 名词性成分前加定冠词t h e ,那么就是有定成分;如果名词性成分前加不定冠词a a n , 那么就是无定成分。虽然由于汉语缺少这种冠词,使得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 定只从词汇上来判别会有困难,但是名词性成分的词汇表现形式也有一些规律。 2 1 1 名词性成分有定、无定的基本词汇形式 陈平先生把汉语中名词词汇的基本形式分了七类。: a 人称代词 b 专有名词 c “这那”+ ( 量词) + 名词 d 普通光杆名词 e 数词( + 量词) + 名词 f 一+ 量词+ 名词 g 量词+ 名词 从有定性和无定性的角度来看,这七类名词可以划分为三种,其中a 、b 、c 为 第一种,具有强有定性:d 、e 为第二种,有定性和无定性很不明确,在使用过程中, 既可能是有定成分,也可能是无定成分;f 、g 为第三种,其特点是具有强无定性。 加: ( 1 ) 他来找你了。 ( 2 ) 万里长城永不倒。 ( 3 )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讨论吧。 ( 4 ) 他把花瓶打碎了。 ( 5 ) 着火了。 ( 6 ) 我吃了两个苹果。 ( 7 ) 两个孩子冻得缩成了一团。 ( 8 ) 教室飞进来一只苍蝇。 人称代词又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 如:我、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代词( 如:你、 。陈平释汉语中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 9 8 7 ( 2 ) p 8 6 9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 如:q g 、她、他们) 。第一、二人称代词一般指发话人和受话人, 交际中,不需要任何语境,交际双方都会清楚地确定其所指,所以一定是有定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有两种使用情况,用来指发话人、受话人以外的第三者或是用来 回指前面出现过的名词,一般也是有定成分,但是需要调动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背 景或依靠上下文语境才能完成,如例( 1 ) 中的主语“他”。 专有名词的所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是发话人和受话人头脑中储备的信 息,在交际中,不需要任何语境,交际双方都会清楚地确定其所指,所以也一定是 有定成分,如例( 2 ) 的主语“万里长城”。 指示代词“这那”放在名词前面,使名词成为有确定所指的事物,是有定成分, 如例( 3 ) 的主语“这个问题”。 普通光杆名词和“数词( + 量词) + 名词”的形式呈中性,有时表示有定成分, 有时也表示无定成分,究竟是有定成分还是无定成分还得进一步联系句法位置来确 定,如例( 4 ) 中的“花瓶”、例( 5 ) 中的“火”、例( 6 ) 中的“两个苹果”、例( 7 ) 中的“两个孩子”。 数量名词组还可能更加复杂。日本的古川裕“2 1 认为汉语数量词的功能有三个: 计数功能、类别功能、个体化功能。数量词的这三种功能又是紧密相连的。计数功 能是数量词语的基本功能,类别功能是附加功能,个体化功能则是在计数功能和类 别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层次的语言功能。个体化功能的实现要以数量关系和类别 性质的正确标示为前提,计数功能和类别功能的实现也会在客观上产生一定的个体 化效果。一个数量词可能同时包含了这三种功能,但是,这三种功能并不是均等地 显现于数量词中。在语言运用中,随着语境、文脉等的改变,往往只会有一种功能 得以突现。当类别功能突现时,数量名词组就是通指成分;当个体化功能突现时, 数量名词组就是无定或有定成分。 “一+ 量词+ 名词”和“量词+ 名词”的形式是强无定形式,表示某一个事物 或同类事物中的一个,受话人无法确定其所指,如例( 8 ) 。 2 1 2 名词性成分有定、无定的复杂、特殊词汇形式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基本形式外,经常用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形 式,一般是在名词性成分前加上修饰限定成分。如: ( 9 ) 一个穿蓝棉衣的男人 ( 1 0 ) 教舞蹈的老师 ( 1 1 ) 一个又偏僻又穷的小村庄 1 0 第= 章有定和无定的两个平面 其实是在名词性成分前加上定语,一个名词性成分所带的定语的性质也会影响其有 定性。如: ( 1 2 ) 走进办公室,他的桌子上放着一堆乱七八糟的文件。 ( 1 3 ) 我认识一位来自山西大学、对文学颇有研究的老师。 在( 1 2 ) 中如果没有定语“他”的修饰,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所说的“桌子” 是哪一个桌子,加上了定语,“他的桌子”才成为有定成分;而在( 1 3 ) 中,“老师” 带上了“来自山西大学、对文学颇有研究”的定语,虽然整个名词短语仍是无定成 分,但是比“一位老师”传递的信息量要丰富得多,也就比“一位老师”的可及性 大。由此可见,越是复杂的名词性成分其成为有定成分的可能性越大。可以设想, 如果给一个无定名词性成分加上尽可能多的修饰限定成分,那么它就有可能转化为 有定性成分。 此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形式:一( + 量词) + 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本是有定成分,其所指是唯一的,不能加无定标志,但是在实际应用 却出现了。如: ( 1 4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 1 5 )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 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 候,在外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这些句子可以从语用方面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是作者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意义 而使用的特殊的词汇形式。 在专有名词前使用无定标志是为了表示其所指人物出现的非预期性,也就是说, 作者认为读者没有料想到会出现这么一个人物或者作者是为了达到一种意外的效 果。在例( 1 4 ) 中,虽然当时毛泽东的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无人不晓了,但是作者 想把“毛泽东”作为一个新的、谁也没有料想到的信息传达给读者,所以才在专有 名词前使用了无定标记;而在例( 1 5 ) 中,后面出现的“杨二嫂”其实在上文已经 出现过了,但是作者还是把她作为一个新信息来处理,因为前面出现的“杨二嫂” 是母亲介绍给他的,后面的则是“我”回忆中童年的杨二嫂。 再把这种非预期性延伸一下,还会得到另外的表达效果。因为人物非预期性的 出现,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搅乱当事人的计划,带来不便和麻烦, 例如有时候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表现了对人物的不满情绪。如: ( 1 6 ) 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 1 1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多谓黛玉所不及。 ( 1 7 ) 钟伯母吃惊地问道:“哪里来的这样一位林黛玉,要我老婆予这么辛苦地 伺候? ” 在例( 1 6 ) 中,作者是站在林黛玉的角度上看待薛宝钗的出现的,本来林黛玉 在贾府的地位无人能比,自身条件也是无人能及的,忽然来了一个比自己貌美且同 样是贾府亲戚的薛宝钗来,她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作者用了这种特殊的词汇形式。 在例( 1 7 ) 中,钟伯母不懂老伴为什么如此辛苦地伺候竹子,所以用这样的表达形 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 2 2 语法平面 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在语法平面上又可以分成两个层亟:句法层面和语用 层面。 在句法层面上,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与其句法功能有着密切的 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句子成分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句子成分强烈倾向于 由有定名词性成分来充当,有的则倾向于由无定名词性成分充当。 第二,对于本身有定性或无定性不确定的名词性成分,如普通光杆名词和数词 ( + 量词) + 名词,它的句法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是有定成分还是无定成分。 也就是说,在某些句法位置上它倾向于被理解为有定成分,在另外一些句法位置上 则倾向于被理解为无定成分。 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还与句型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有些 句型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有一定的要求。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 里详细地论述。 从语用层面上来说,一个名词性成分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与语境、语体、体裁 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语体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有一定的要求。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对有定名 词性成分和无定名词性成分的使用要求不同。 第二,文章的体裁对名词性成分的指称也有一些影响。新闻报道倾向多用无定 名词性成分,而一般的叙述文则倾向多用有定名词性成分。 句法平面上的一些指称要求在语用平面上可以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在探 讨句法层面上对有定成分或无定成分的要求的深层次原因时涉及到了语用层面。 第三章句法位置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第三章句法位置与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名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类范畴。它的数量不但比其他任何词类都 多,甚至比其他词类加在一起的总量还要多,而且名词几乎能够占据所有的句法位 置,可以充当传统的六大成分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五种。其中,最 主要的功能是做主语、宾语,经常直接或加“的”做定语,部分名词能直接或借助 于副词或语气词做谓语,少数能在表示方式、范围、工具、依据等意义或对举重复 时直接做状语。 3 1 主语倾向表有定 充当主语是名词性成分最主要的语法功能之一。现在学术界一致认为,汉语的 主语倾向表有定。主语倾向表有定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发现并提出来的。他认为: “汉语有一种强烈地趋势,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 的。”。朱德熙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 知的确定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又举例说明:“比如说买书去, 书放在宾语的位置上,是不确定的;书买来了,书放在主语的位置上,指 的是已知的确定的书。”赵先生的观点是符合语言事实的。如: ( 1 )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2 ) 那台计算机可能坏了。 ( 3 ) 他们出去了。 ( 4 ) 今天的月亮又大又圆呀! ( 5 ) 车来了。 主语倾向表有定是符合人类信息传递规律的。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 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这样的顺序也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传递新知识的一 个主要方法就是把某一特定的事物认定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知识到受 话人对该事物所具有的知识中去,这样才能完成信息传递和交际的任务。众所周知 己知信息一般用有定性成分表示,无定性成分表示未知信息,同时我们还知道汉语 的语句最普遍的语序为:主语+ 动词+ 宾语,即s v o 语序。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我 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汉语主语倾向于用有定性成分来表示了。如果我们说:“小李今 天生病请假了。”我们是以“小李”这个特定事物为出发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提供 。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p 4 6 4 7 o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p 9 6 1 3 论名词性成分的有定和无定 了一些新信息的。因此,主语倾向于用有定性成分来表示。 典型的主语应该具有施事和话题的特征,句首主语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性越强就 越象个施事,句子也就越站得稳。如: ( 6 ) 一个学生来看你。 ( 7 ) ? 一个大三的学生来看你。 ( 8 ) 那个大三的学生来看你。 后来,范继淹先生对这种通行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以丰富而详实的语料论证 了“无定n p 主语句是汉语的一种旬式,并不罕见,也不特殊”。 我们认为,主语表有定只是汉语的一种倾向,赵元任先生和朱德熙先生所说的 并不错,这与范继淹先生所说的也并不矛盾。既然是一种倾向,就不是严格的规律, 就不排除有无定主语和有定宾语的出现。 3 2 无定主语句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3 2 1 无定主语句的特点 无定主语句是指由无定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的句子。自从范继淹先生发表了无 定n p 主语句“。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类句子。无定主语句具有以下特 点: 第一,从谓语动词的类型来看,无定n p 主语句的谓语都是动词,没有发现形容 词谓语句;而且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就要用复杂形式。 这一特点是范先生提出来的,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此外,我们还发现另外两点: 1 动作动词在无定主语句的分布要受到某些限制。在一般的简单结构。中,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森林火灾知识培训
- 森林扑火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2025年建筑设计公司招聘项目管理经理面试题集与答案
-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招聘考试指南
- 2025年物流行业运营经理面试题集萃
- 2025年非遗传承师刺绣方向中级考试复习资料与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招聘面试预测题
- 中级职称评审述职报告
- 2025年9月-2026年1月安全工作安排表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建筑类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八十二: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案例分析八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工程类)-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2025年教育法学法规试题及答案
- 在接受诫勉谈话时的检讨及整改情况报告
- 汉教课堂观察汇报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海油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成都高新未来科技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苏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