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掘建咂堕点堂亟堂焦地塞 摘要 韵图以声、韵、调各要素交互排列的方式使其所要表现的语音系统清楚地表现 出来,而“等”、“呼”的产生就是来源于对语音加以分类的需要。最早的等韵图以 四等二呼分韵,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语音也发生了演变,各个时期等韵学界对“等” 和“呼”的辨析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采取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近代汉语等呼观念 的演变分成m 个阶段:四等二呼的产生、四等二呼的渐变、二等二呼的出现、四等 消失四呼之名出现、完全以四呼分韵,选取各个阶段体现汉语共同语的九部代表性 韵图,对各个阶段的等呼演化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梳理等呼演化的规律,并 对其中的变例进行分析讨论,体现“四等一二等一等的消失”与“宋元二呼一明清 四呼一现当代四呼”演化的全过程。 关键词:近代等呼演变 摄建墟菹叁堂亟堂t 鎏垒苤:一 a b s t r a c t b ym e a n so ft h em u t u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o fi n i t i a lc o n s o n a n t ,v o w e la n dt o n e ,t h y m e d i a g r a m sd i s p l a yt h e i r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s y s t e mc l e a r l y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o f d e n g ”a n d ”h u ”m e e tt h en e e do f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t h ee a r l i e s tt h y m e d i a g r a m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t h es y s t e mo fv o w e lb yt h es t y l eo f f o u rd e n ga n dt w oh u ” b u ta st i m eg o e sb y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l s ou n d e r g o e sas e r i e so fc h a n g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 “d e n g ”a n d “h u ”h a v eb e e nc h a n g i n ga l lt h et i m ei nt h e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s a d o p t i n g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i nh i s t o r i c a l s e q u e n c e ,t h et h e s i sd i v i d e s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c o n c e p to fd e n ga n dh ui n t of i v em a i np e r i o d s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o f “f o u r d e n ga n dt w oh u ”;t h eg r a d u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f o u rd e n ga n dt w oh u ”;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 “t w od e n ga n dt w oh u ”;t h e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 “f o u rd e n g ”a n d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 “f o u rh u ”a n dt h e p e r i o do f “f o u rh u ”t h i st h e s i sc h o o s e sn i n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h y m ed i a g r a m so fe a c hp e r i o d ,e a c ho f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s y s t e mo fc o m m o nl a n g u a g eo fc h i n e s e w i t hh o r i z o n t a la n d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d e n ga n dh u ”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t h ea u t h o rc o m b st h el a wo f d e n ga n dh u a n d a n a l y z e st h es p e c i a le x a m p l ea m o n gi t b e s i d e s ,t h ea u t h o re x p o u n d st h ew h o l ec o u r s e o f “f o u rd e n g1 t w od e n g 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o fd e n g ”a n d “t w oh uo fs o n ga n dy u a n d y n a s t i e s - - - * f o u rh uo f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 - * f o u rh u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 k e y w o r d s :m o d e mt i m e ;d e n g ;h u ;d e v e l o p m e n t 祸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等”和“呼”观念的需要来源于对语音加以分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汉语语音是在一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可能是微小 的,语音系统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另一有相当跨度的时间内发展迅速,致使 语音系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韵图则以声、韵、调各要素交互排列并用“等”、“呼” 来反映韵类和声类的不同的方式记录了这些语音的发展,所以通过对比记录不同时 代的韵书( 图)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某一阶段语音发展的规律性及系统性。本文以 近代等呼观念的演化为线索,通过对各阶段代表韵图的大量韵字等、呼地位进行归 纳分析比较,并与现代的普通话语音进行比较,梳理等呼观念的演化过程。 近代汉语语音的起始于晚唐五代而成熟于十三、四世纪时,跨度较长,本文通 过对近代汉语“等”与“呼”理论发展变化的分析,将等呼观念演化分成五个时期: “四等二呼的产生”、“四等二呼的渐变”、“二等二呼的出现”、“四等消失、四呼之 名出现”、“完全以四呼分韵”。 “四等二呼的产生”阶段以韵镜和七音略为考据资料,通过对两者的 比较分析,讨论两者在转次、内外转、开合口的不同,并重点分析了内、外转的含 义、韵镜的丌合与七音略重轻的异同以及重纽在两部韵图中的体现和形成原 因。 “四等二呼的渐变”阶段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中原音韵四部韵图为考据材料,分成两个部分,即四声等子一系韵图四等 二呼的渐变和中原音韵的变革。在等子一系韵书时期,韵图形式上是韵仍 有四等之别,但是原重纽a 类字与重纽b 类字相混,原重纽a 类字与四等韵相混, 重纽现象消失,实际上四等的界限已经突破,三四等合流的趋势使韵图不能再完整 地区分出四个等来了。入声韵不仅兼承阳声韵与阴声韵,而且混同了【一k 】尾与【- t 】尾, 它们己演变为收喉塞韵尾,只有 一p 】尾还独立存在。中原音韵一二等洪音混并, 三四等细音合流,喉牙音丌口二等韵腭化,入声字已派入三个调类,收入无鼻音韵 尾的韵内,但它们仍成独立的小类,与非入声字分开。 “二等二呼的出现”阶段以青郊杂著所表现的语音体系为代表。青郊杂 著将韵部划分轻重四科,重科即合口呼,次重科即撮口呼,轻科即开口呼,极轻 1 1 1 摄建垃整盔堂亟堂僮监童 科即齐齿呼。这个时期的语音系统比较中原音韵时期差别并不是很大,只是韵 字归纳体现青郊杂著时期已有四呼之实,只不过没有四呼之名罢了,因为中 原音韵的鱼模部分化成模部和鱼部,表示这个时期 y 】音已存在,撮口呼已经形成, 而撮口呼的存在说明四呼已经俱全。因此桑绍良以当时的语音分析前期的韵图,提 出了“一表两等”的主张,而又以轻重区分之,这是受当时语音影响又沿袭了“等 的旧制,改革是不彻底的。 “四等消失、四呼之名出现”阶段以韵法横图和韵法直图为考据资料。 这个时期宋元时期“等”的观念已完全废弃,代之而起的是“呼”的概念,而且开、 齐、合、撮四呼之名已经出现,但分韵则是以多呼的形式,有五呼、六呼、十呼等。 通过对韵法横图与韵法直图的比较,我们分析除了四呼外的齐齿卷舌、齐 齿卷舌而闭、闭口和混呼的含义,特别对其中的“混呼”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可以 发现在混呼的光、性、冈、姜四韵,都来自于中古的江宕两摄,是四声等子“内 外混等”、“江阳借形”理论的延续,但相对于当时的语音状况来说却是“画蛇添足” 之笔。 “完全以四呼分韵”阶段以类音为考据资料。到清中叶以后四分法已成为 大趋势,多数等韵学家用的是四分法,其它分法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但是对四呼的 命名仍然未能一致起来。类音削四呼以外之杂碎,运用开、齐、合、撮来为四呼 命名,并且这四呼的分法在潘书之后基本确定下来,并为许多韵图所沿用。文章在 分析类音的四呼的同时将之与现代普通话语音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概述了等呼之名演化的过程,并对“开口一二等演变为开 e i 呼,开口三四等演变为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演变为合e l 呼,合口三四等演变为撮 口呼”的传统说法进行了补充,文章在归纳韵字的过程中发现韵母的发展与这种传 统说法有很多出入,并对其历史来源作了追溯。而且汉语中介音与主要元音的结合 以及带介音的韵母与声母的配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i 、【u 】、【i u 介音的发展是与 声母、韵母的主要元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到了现代四呼定型时期又发生了一些变 化,介音音节省减,不带介音的音节增多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现代汉语中开1 3 呼音节在全部音节数中占5 0 ,这是近代语音演变的结果。 对于唇音的开合口问题,唐宋以来的韵图对唇音字的开合e l 处理上一直都没有 一个特定的标准,故各韵图对唇音字的开合口的处理都不太一样。在语音的发展过 程中,唇音后面的合口成分在语音的演变中因为声母的影响而被弱化,显得不是太 福建蛭莲盔堂亟堂缱j 金塞 明显,所以之后的音韵学家为了处理唇音的开合口问题时或凭借自己的语感,或因 分不清差异而统一划归开口或合口,我们认为在近代语音的发展中,唇音后面的这 种合口成分是没有音位价值,它的出现与否应该只跟主元音的性质有关。而入声韵 的变化与其所配的非入声韵的变化联系是很紧密的,在发展上也基本按开口一二等 变成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变成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变成合v i 呼、合口三四等变成撮 口呼这样的规律,但也有一些变例,在与阴声韵的演变对比中可以看出入声韵的变 例与阴声韵的变例是有联系的,是随着阴声韵的变化而变化的。 v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关于汉语语音史上“近代”的界定 一部汉语史分为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近代汉语”一词最先见于吕 叔湘先生的“t h et h i r dp e r s o np r o n o u n sa n dr e l a t e dm a t t e r si nc l a s s i c a la n d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 说汉语第三身代词) 的中文摘要。在这之前,黎锦熙先生曾提出 过“中国近代语”一词,所指的内容是五代北宋词、金元北曲及明清白话小说的语 言。,跟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近代汉语名略异而实同。近代汉语可以从时间和文体两个 方面来定性:就文体来说,那些中古以后的与文言相对的古代白话的语言属于近代 汉语:就时间来说,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一个时段的语言。 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界一般是指1 8 4 0 年鸦片战争到1 9 1 9 年五四运动这段 时期。而语言学界的划分则有所不同。语言学界对“近代”的划分,其下限也可以 是1 9 1 9 年五四运动,而其上限则要早得多。近代汉语的上限属于汉语史分期的一个 有争议的f 7 题。把汉语划分成若干断代,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最初是给语音史 分期。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继承段玉裁、章太炎等人的学说并加以增订,将汉 语语音史分为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六期。魏建功古 音系研究。分七个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代。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o 分六期,各期的起迄年代依钱玄同的分法,只给各期 添加了一个新的称谓。一、二期称为古音时期,三、四期称为韵书时期,五期称为 北音时期,六期称为音标时期。以上几家都是以朝代分期。而在汉语语音史分期中 将“近代”作为分期阶段之一的有以下几家: 1 、马伯乐( 1 9 2 0 ) 提出了汉语语音史分期的看法:上古音分前期( 上古期) 和后 期( 汉三国期) ,中古音分前期( 六朝唐代) 和后期( 唐末宋代) :现代音( 官话) 分前期( 金元明初) 和后期( 明末清) 。 2 、王力( 1 9 5 8 ) 分成三个时期,期间有三个过渡期:公元3 世纪以前( 五胡 “论义原救扛西协含人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一卷二期,1 9 4 0 年又收入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 增 订奉) ,商务e 郴馆1 9 8 4 年: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 。见黎锦熙:中困近代语研究提泌1 9 2 8 年1 0 月1 0 t 1 、1 2 日新晨报副刊第6 6 、6 7 期 。北京人学版圣儿1 9 1 8 年。又收入钱玄俐肯学论著选辑( 凿述敬退编) 。山西人民j t i 版社t1 9 8 8 年 。中# 书局1 9 9 6 年版又收入魏建功文集壹,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 。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乱华以前) 为上古期。( 3 、4 世纪为过渡阶段) 公元4 世纪到1 2 世纪( 南宋前半) 为中古期。( 1 2 、1 3 世纪为过渡阶段) 公元1 3 世纪到1 9 世纪( 鸦片战争) 为近 代。( 自1 8 4 0 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邵荣芬( 1 9 7 9 ) 和向熹( 1 9 9 3 ) 分期跟王力汉语史稿的分期相同,只不过取消了过渡期。 3 、董同觫( 1 9 6 8 ) 将语音史分为上古音( 先秦的语音) 、中古音( 隋唐宋初,切 韵所代表的音系) 、近古音( 宋末,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是中古到近代的桥梁) 、 近代音( 元明清初,中原音韵为代表的早期官话语音) 。针对董先生近古和近代 的分期,郑再发( 1 9 6 6 ) 严格按照音韵区别特征给近代音分期,根据各项音变“锥顶” 产生的时代,把近代音的上限定在1 0 世纪初,下限定在1 7 世纪初。 4 、李新魁( 1 9 7 9 ) 的分期是:上古时期:公元前1 1 世纪至前2 世纪,两周至 秦代,即周秦时代;近古时代:前2 世纪至6 世纪,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古时期:6 世纪至1 3 世纪,即隋唐宋代;近代时期:1 3 世纪至2 0 世纪,即元明 清至现代。 5 、用祖谟( 1 9 8 8 ) 分汉语史为六期:上古后期:公元前7 7 0 一公元2 1 9 年,周 平王东迁后春秋钱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阶段,秦汉时期是 一个阶段:中古时期:2 2 0 5 8 8 年,魏晋南北朝:近古时期:5 8 9 一1 1 2 6 年,隋 唐五代和北宋:近代时期:1 1 2 7 1 9 1 8 年,南宋会元明清到五四运动以前。 6 黄典诚( 1 9 9 3 ) 的分期如下:上古期:公元前1 l 世纪一6 世纪,以诗经 音系为代表:中古音:7 世纪一1 2 世纪,以切韵音系为代表:近代音:1 3 世纪一1 9 世纪,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从中古音发展到近代音,中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音变。郑再发汉语语音史的 分期问题。把这些新的音变现象归纳出了1 7 项要目,其中最重要的几项例如唇音 的分化,知、章的合流,去、以的合流,还有韵母的数目大减,在晚唐五代时期都 已经被记录了下来。杨耐思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分期。认为到了十四世纪初的中 原音韵,郑氏所举的1 7 项要目,就已经完成了1 2 项,韵母简化的趋势更大更明显, 所以说近代汉语语音的起始于晚唐五代而成熟于十三、四世纪时,是完全符合实际 情况的。 故杨耐思先生截取了十三、四世纪的中原音韵、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 。载前中央1 i j | _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 6 奉,下册1 9 5 6 年 。载音韵论丛齐鲁书社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编2 0 0 4 年1 月第1 版p 3 4 7 3 5 3 第一章绪论 作为近代汉语语音平面,上联中古音切韵音系,下联现代汉语语音北京音系, 他将近代音再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晚唐五代到南宋末,可以称为近 代汉语语音的始成期,这个时期是中古音向近代音的过渡,语音变化急剧:第二个 阶段是元朝- - 4 4 ,可以称为近代汉语语音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汉语共同语俗称古官 话、早期官话出现了两个标准音,一个是由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一个是由 古今韵会举要和蒙古字韵、八思巴字汉语所代表的音系;第三阶段从明初到 清末,可以称为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语音变化一是表现两个标准音 的合一,二是向现代汉语语音的趋同。杨耐思先生从语音演变的角度进行划分是可 信的。 第二节近代汉语关于等呼观念的研究评述 学术界对韵图的“等”和“呼”的研究成果不少。赵荫棠的等韵源流( 1 9 5 7 ) 介绍了等韵与梵文的关系、等韵成立的背景和规模,并通过对大量韵图的分析,阐 明等韵的改革,在“明清等韵之存浊系统”一章中论及袁子让的“上下等法辩”和 “读丌合声法辩”、叶秉敬的二等之说,认为“元明来敢公然倡二等之说者,则首推 叶氏”,另外还简要地论述了韵法横图与韵法直图的变等为呼、潘耒类 音的调整四呼,但未对这些韵图的等呼系统进行归纳。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 1 9 8 3 ) 以及论“等”的起源和发展。等论文对“等” 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诠释,认为“等”的分划起初是源于对声母“轻重清浊”的分类, 唐宋之时轻重的概念不单可以用来分别声类,同时也可以用来区分韵类,明代出现 的等韵图有不少是以清浊轻重来分等的,桑绍良的青郊杂著就是其中之一。李 新魁先生是从发音方法上对“等”的源流进行论述。同时李新魁先生将等韵的发展 分为宋元时期的等韵和明清时期的等韵两个时期。宋元时期的韵图又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韵镜、七音略等,一类是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这两类在内容 上已有不同,在撰作时间上大致也有先后之分。宋元时代的“等”、“呼”观念在明 代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归纳为:宋元时代的四等两呼在明代首先是变为两等两 u 乎,然后是两等两呼结合起来化为四呼,四呼有的从“声”方面来区分,有的从“韵” 。赵荫棠等韵源流商务日j 书馆 1 9 5 7 年1 2 月版p 1 6 0 。李新魁李新魁语斋学论集中华书局 1 9 9 4 6 第1 版p 2 1 3 - 2 3 3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面来区分,最后等的观念完全为呼所代替,这个发展过程,在明代已经基本完成。 近代汉语介音的发展。一文以元代为界线,分析了元代汉语介音的情况和元代以 后汉语介音的发展,指出“介音音节的省减,不带介音音节的增多,是近代汉语语 音发展的明显趋势”o 。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 1 9 9 2 ) 主要探讨明清等韵音系的分类和各类的大概 面貌,详细地对大量韵图的体例、音系特征等进行了描绘,其中“古典语音学的新 发展”等章节也对青郊杂著、韵法横图、韵法直图、诗词通韵等韵图在 等呼发展史上特殊地位作了描述,与学术界其它各家不同的是,他不认为潘耒的类 音是最早“削去四呼以外之杂碎”的韵书,最早芟除杂呼的应为清初朴隐子的诗 词通韵( 1 6 8 5 年) ,而潘宋的类音也和诗词通韵一样只存四呼,只是对四 呼的解释要优于诗词通韵。明清等韵学通论主要着眼于明清时期的等韵学理 论的研究和明清等韵音系各类的大概面貌的分析上,韵图分析资料甚为丰富。 唐作藩普通话语音史话( 2 0 0 0 ) 认为中原音韵是普通话话音系统的历史 源头,并通过中原音韵与今普通话的对比简要地探讨了普通话唇音声母、卷舌 声母、舌面音声母、零声母、单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儿韵、儿化韵、四呼、 四声的来源,在“普通话四呼的形成”一节中简要描述古开口一二等演变为现代开 口呼、古丌口三四等演变为现代齐齿呼、古合口一二等演变为现代合口呼、古合口 三四等演变为现代撮口呼的发展过程。对于特殊的变例只例举了原开口二等牙喉音 声母字在近代产生一个【i 】介音、原开口三等字在今卷舌声母之后 i 】介音被排斥或吞 并变为开口呼、声母是唇音字原合口三等都变为开口呼( 除韵母是单一的【u 】) , 其实特殊的变例并不只是这么简单的三种情况,在对大量韵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 复杂性。 其它一些研究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中,如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 2 0 0 1 ) 主要探 讨明清的官话体系以及历史沿革,对中原音韵、韵法横图、诗词通韵等韵 图也作了音系上的研究。但是各家或是对等呼观念演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或是对 各部韵图作声、韵、调系统的总体把握,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对等呼演变进行梳理, 对一些特殊变例的研究也不成系统,所以对代表韵图的例字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以求 了解等呼演变的条件和情况就显得特别重要。 o 李新魁李新魁语言学论集中华书局1 9 9 4 6 第l 赦p 1 7 7 2 0 0 。嘲i :p 2 0 0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近代汉语等呼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2 0 世纪汉语音韵学的实践过程是文献材料和活语言材料相结合的研究过程。曾 有西方学者宣称他们要抛开所有的汉语文献,完全凭借现代的方言建立汉语音韵史, 理由是文献材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古代的语言,只有对现代方言进行历史比较才是 研究汉语音韵的最佳方法。我们认为简单地断言汉语的音韵文献“不可靠”是极大 的错觉或者曲解,对于研究音韵史来说,文献里的音韵材料虽然因用汉字记录而不 能反映音值,但是它们提供了多种共时性的音系框架,而且很多音系框架的时代比 较确定,可以从中了解种种音变的发生时间。“语言的空间差异和书面文献资料都 可以成为观察语言演变的时间窗口,因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 来去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故在探讨近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化时,我们采 用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以韵图分析为主线,结合活语言材料和诗文用 韵材料进行论征。 在材料的选择上,体现近代汉语共同语的韵图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现代 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 ! i ! 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特别是北京音取得共同语标准音的 地位不是一促而成的,而是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的。从汉语发展的具体历史事实来 :号察,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实际上一直表现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书面共同语的标准 音,一个是口语共同语的标准音。 李新魁先生指出:“汉魏南北朝以来,汉语的共同语一直存在两套读音的标准, 书面语的标准音就是历代相传的读书音,这种读书音在南北朝以至唐代,大体上就 是切韵和广韵所反映的读音系统。不过,这种书面语的读音是与口语共同 语的语音密切相关的,而口语的标准音就一直以中原地区的河洛语音( 一般称之为 中州音) 为标准。两者在语音系统上没有大的出入,只是在某些具体的字音上, 口语的说法与二b 面语的读法不完全一致。”元代周德清撰中原音韵的目的是以 “中原之音”来f 语、作词,而明人桑绍良和沈宠绥等人都认为周德清是把“中土 之音”悬为当时“四海同音”的共同语的标准的,而“中土之音”指的是居于中土 - 注:语言发腱中的时间是无形的,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语言的空间差异则是有形的,是听得见、看得清 ( 把实助i 的商值记下米) 的,是时问留在语言中的痕迹,可以成为观察已经消失的时间的窗口a 。徐通锵j 竹史语苦学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6 月i 版p 1 3 6 4 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李新魁语言学论集中华书局 1 9 9 4 年6 月第1 版p 1 5 0 - 1 5 1 “眭:集绍良青郊杂著:“州德清当戎狄乱华之u ,壬生江右,憨广闽之语戾中士之音,著为中原音 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河洛之音。明代把当时的共同语标准音称为雅音、正音、汉音、官话、官音,据 李新魁先生考证,明代的共同语标准音仍为中州音,而不是北京音。清代中叶以前 的音韵学者、词曲有也还主张以中州音为标准音,他们的著作也以描述河洛一带的 中州音为主要内容,如马自援的等音表现的就是“中州之正音”;潘耒类音 的“南北音论”认为南人和北人的语音都不是标准音,而只有河洛的语音才是“雅 音声韵之f ”。清代后期,北京音才逐渐上升为共同语的“正音”,获得标准音的地 位。而从北京音系与中原音系的具体内容来看,两者是相当接近的。这是因为长时 期以来,中原共同语在北方地区有相当广泛的流通范围,而它同时也不断受到一些 各地方言因素的影响,其实北方地区的方音除了极少数的特点与中原音不同之外其 他的发音大多一致。 通过对近代汉语等呼观念发展变化的分析,本文将等呼观念演变分成五个时期: 四等二呼的产生、四等二呼的渐变、二等二呼的出现、四等消失四呼之名出现、完 全以四呼分韵。并选取五个时期的表现共同语的代表性韵图九部,包括韵镜、七 音略、四声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切韵指掌图、青郊杂著、韵法横 图、韵法直图、类音,比较各个阶段韵图等、呼的发展变化,反映当时的语音 面貌,并梳理等呼观念的演化过程。 第四节近代汉语等呼观念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语音是在一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这种变化在一个较 长的时间内可能是微小的,语音系统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在另一有相当跨度的 时间内发展迅速,致使语音系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比记录不同时代语音的 韵书( 图)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某一阶段语音发展的规律性及系统性。韵图的编纂 有一定的格式,就它的撰作体例来说,其基本要点是用“等”、“呼”来反映韵类和 声类的不同。唐宋等韵图基本上是以四等二呼为撰图体例,元代的中原音韵一 改向来韵书的体制,改革了广韵一系韵书面陈陈相因的分韵定切标准,不分四 等开合,只分韵部,将韵相同的字列在一起。但“等”的影响并不是就此结束,明 代桑绍良等提出了“二等二呼”的理论,这是变等为呼的滥觞,也体现了明代四呼 期以南北火周。一时涮林臣擘,莫不靡然从风,取以为的”沈宠绥度曲须知在辨明“忘、无、文、万”请 字南方( 吴中) 与北方的读音孰是孰非时也说:“愚窃谓音声以中原为准,实五方之所恪宗。今洛土、吴中明明 地分隅i t 统汁幅员,宗虏、扶音者( 按:指吴中的读法) 什一,宗王、吴者( 按:指北方读法) 圃八九矣。” 第一章绪论 的语言事实逐渐形成。此后韵法直图韵法横图等以“呼”分类。韵图撰作体 制的变化正是语音演变的最佳证据,故此对这些代表韵图的韵字进行归纳比较分析, 理清发展的脉络,这对于丰富汉语语音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说,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系统分析为开齐合撮四呼, 可以很好地反映普通话语音构造的特点,这种方法也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提供 很大方便。但在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中,语音构造方式形形色色,远非所有的方言 都有普通话那样整齐的四呼结构。有相当一部分方言,如西南官话昆贵片,闽语的 闽南区,以及客家话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撮口呼。即使四呼俱全的方言四呼也存在 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同一方言内各呼所含韵母数不平衡、各呼所拼声母数不平, 同- - r i , r 在各个方言间所含韵母和所拼声母也不平衡。所以对现代汉语等呼观念的演 化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四呼演变的规律,了解各方言区四呼分布,这对于制定 汉语普通话的规范,对于在各方言区指导和推广普通话都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 j 下如岁常培、吕叔湘两位先生所况:“研究汉语史,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汉语发 展的i t 细情况,找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指导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回 。罗常培、丹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载语言研究第一期p 3 0 福建龃范叁堂亟堂僮i 金室 第二章四等二呼的产生 第一节等呼概念的产生 “等”的观念的需要,首先当然是来源于对语音加以分类的需要。根据李新魁 先生( 1 9 8 3 ) 的考证认为古代韵图中“等”的分划是源于对声母的分类。等的不同, 起初用轻清重浊来区分。对声类的分等,早期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的不同着眼, 后来( 或同时) 也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等。而因为汉语的音节结构有十分突出的严 整性,声类的分等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韵类,某类声只能与某类韵相拼,声的分等与 韵的分等相应合,因此,分等的观念才转移到韵类身上,声与韵俱有“等”之可分, 如唐代守温不仅据声分等,而且还据韵分等。等的叫法,原来杂用清浊或轻重,较 后也采用一、二、三、四等的称呼。后代则完全采用以序数来称等了。 而对于“等”的含义,学术界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 、当今音韵学界最有影响、最有势力的观点是“四等洪细说”,这是由清代江 永提出而由高本汉完成的,也是新派音韵学各种体系借以建立的基础。它的要点是 认为韵图上的四等反映了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至细的四级。江永释四等为:“音韵 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江永的主张唯一的依据的就 是前人遗下的韵图,然而他的说法与韵图实际发生柢牾时,他仍然对韵图作了修改。 最明显的是主张照系二等字和精组四等字应附丽于三等。他说:“一韵有止一等者, 有全四等者,有两三等者。全四等则别出一等者为一类,其作以三等者为主,二等 与四等附之:有兼二等三等四等者,亦以三等者为主,二四附之。”这实际上开了 近代“假二等”、“假四等”说的先河。 高本汉等人接过了江永关于四等洪细的说法,并类比于西方语音学关于元音开 口度的理论,从而使四等洪细的说法有了明确的含义:( 1 ) 四等的主要区别在于主 要元音的开口度不同;( 2 ) 四等的主要元音由一等至四等依次递细:( 3 ) 在“四等 俱全”的韵图里,四等的主要元音是q 、a 、e 。用这一理论来解释韵图只能说明 蟹山效咸四摄和果假两摄的一半,还有一半和其他的十个摄根本说明不了。故此学 术界又提出四等的不同在于一、二等无i 介音,三等( 或加上四等) 有i 介音。但 。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 o 这一点上学术界内部意见不致,有人认为四等有i 介音,有人认为四等无i 介音。 第二章四等二呼的产生 是如果以介音来区别四等,为什么洪音有的在一等,如东冬,有的在二等,如庚、 麻? 为什么细音有的在三等,如清盐,有的在四等,如青添? 于是学术界又有学者 提出“洪音按开口度分成一、二等,细音按开口度分成三、四等。”故此最后取得一 种折衷的解释:韵母中没有【i 介音而且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度最大( 洪) 和舌位较 后的,属于一等韵;韵母中没有【i 介音而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度次大和舌位较前的, 是二等韵;韵母中带有 j 】音而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度较小( 细) 和舌位在前的,是 三等韵;韵母中带【i 】介音( 隋唐时的四等韵也不带 i 介音) 而主要元音发音的开口 度最小、舌位也最前的,是四等韵。 2 、黄侃、马宗霍诸学者认为一二两等皆洪音,三四两等皆细音:而一四又为古 本韵之洪细,- - = 又为今变韵之洪细。这种理论来源于明清袁子让、叶秉敬、潘耒 等人的意见与清代古音学的成果的结合。明清的等韵学家从明清北系韵书的情况出 发,认为宋元等韵图上的四等是“乌有先生”,实际只应有洪细两等。这是明人袁子 让提出而由叶秉敬加以强调的。清代的潘耒又把两等之说具体化为四呼,认为开口 图的四等是丌齐二呼,合口图的四等是合撮二呼,而每图之所以有两洪两细是由字 母分的,他以两等四i j 乎说去检查韵图,结果发现韵图几乎张张有错,于是只好说这 是等韵“立法未善”、“自乱其例”。黄侃、马宗霍等学者认为等和介音有关,但是他 们看到了时代的差异却忽视了地域的差异。他们的理论现在多数音韵学家也反对。 3 、史存直先生认为必须把声母和韵母凑合起来才能分出四等,而且“不是每种 声母和韵母凑合都能分出四等,事实上只有齿音声母和韵母凑合起来才能分出四 等。”f 【i i 认为韵图就齿音把四等分丌,然后再靠切语下字的相互联系决定其它声类 的字属于何等。并认为等与洪细之问的关系相当复杂。 我们认为“等”源于对声母的分类,故不可能与声母毫无关系,不同的声母与 不同的韵母相配,但江永的洪、细的解释从音理上说应该和介音和主要元音都有关 系,所以“等”的划分应该是和声母、韵母都有联系的。声、韵分等相应主要表现 在声母的发音部位上,所以由发音方法方面来分等后来逐渐不为人所重视,一般的 观念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部位以及韵母的中元音的发音情况( 主要是发音时的开口 度洪细及有无介音) 的不同来分类。 “呼”的概念应该迟于“等”的概念的产生,声母用“轻、重”或“等、呼” u 一史存直韵等新探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f u 版社 1 9 9 79 第l 版p 3 0 5 = : 福建哑范太堂亟堂位论塞 加以区分,韵母与声母相配,也分成两类。根据时音,人们在制作韵图的时候就根 据韵母中第一个元音( 或半元音) 的发音状况唇的形状来分类,一类是合1 3 呼, 指韵母中带 u 】介音( 或主要元音发音时唇形呈圆形) 的一类称为合1 3 呼,一类是开 1 3 呼,指韵母中不带 u 介音( 或主要元音发音时唇不圆) 的一类称为开1 3 呼。通 志七音略用“重中重”和“重中轻”表示开口,“轻中重”和“轻中轻”表合口, “重、轻”使用在呼法上也说明了“开1 3 呼”和“合1 3 呼”的出现与声母的“重、 轻”之分是有一定联系的。 第二节韵镜与七音略的“四等二呼” 韵镜和七音略将韵书的二百零六韵分列为四十三图,一图之中,往往 包含几个韵部,一图为一转,有内外之分,内转指凡是没有独立二等韵的韵摄,而 外转指的是凡有独立二等韵的韵摄。两部韵图的排列的次序不尽相同,七音略在 三十一转( 图) 以后把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而韵镜是把 它们列在侵韵之后。韵镜的开、合口,用“开”、“合”等字样注明,而七音略 则以“轻”、“重”表示,“重中重”、“重中重( 内重) ”、“重中重( 内轻) ”、“重中轻” 和“重中轻( 内重) ”表开口,“轻中轻”、“轻中轻( 内轻) ”、“轻中重”和“轻中重 ( 内轻) ”表合口。现依转次比较分析两部韵图的异同,并列两图例字于下: ( 一) 东韵 内转第一,韵镜注开,( ( - t z 音略注重中重。 一等:蓬蒙东通同公空忽山凶菱丛翁烘笼璋蠓董桶动孔蓊颐陇梦冻痛洞黢贡控送 烘弄 三等:风丰冯瞢中忡虫弓穹穷充雄彤隆戎讽凤中仲众铳 一等( 屋) :h 扑暴木秃独哭族速镞屋熵禄 三等( 屋) :福蝮伏目竹蓄逐菊聃砸粥傲叔塾郁畜囿六肉 平声齿音二等位置列“崇”,去声二等列“崇i j ,入声二等列“缄堤缩”这些字 都为齿音章组字,章组字的韵母应为三等字,此处y j - - 等,为假二等真三等,而列 于四等位置的齿音字平声“嵩”、入声“肃蹙”等字为假四等真三等。喉音喻母四等 平声列“融”,入声列“育”,是因为声母的来源差异,因为喻三上古归匣母,喻四 上古归定母。 筮三重 四笠三哩的亡生 ( 二) 冬韵、锺韵 内转第二,韵镜注开合,七音略注轻中轻。等韵切音指南认为此二韵 为合口呼,王力( 1 9 5 8 ) 亦认为是合口呼,丁声树、李荣( 1 9 8 4 ) 认为通摄是“有 合无开”,看法一致,故七音略注轻中轻是正确的,韵镜注开合是因为这一 转内的字的文白异读字可以分为开口与合口两呼,如在闽南方言中,“重”的文读为 【t a r 3 ,白读为 t i z r j 】。 一等( 冬) :冬烬彤农攻宗骢松湮统综宋 三等( 锺) :封峰逢佣重恭蛩锺舂鳙出匈龙茸捧奉冢宠重拱肿馗拥陇冗俸踵重 供共种 一等( 沃) :椽仆瑁毒褥拮傲沃煸鹄 三等( 烛) :幞娟躅辇曲局玉烛触赎束蜀郁旭欲绿辱 锺韵齿音四等位置平声列“纵枞从淞松”,上声列“悚”,上声列“纵从颂”、入 声列“足促粟续”为假四等真三等,齿音入声二等位置列“1 束”为假二等真三等。 喉音喻母四等下列“庸甬用”为喻母四等字,而三等位置的“容”也为喻母四等字 列于三等可能是因为排列错误。 ( 三) 江韵 外转第三,韵镜注开合,七音略注重中重。江韵为开口二等韵,故七 音略注重中重。 二等:邦脾庞搐幢江腔牌淙双腴舡降泷讲愉项辟戆绛淙巷 二等( 觉) :剥璞雹邀连浊搦觉岳捉浞朔渥学荦 ( 四) 支韵 内转第四,韵镜注开合,七音略注重中轻内重;内转第五,韵镜注合, 七音略注轻中轻。支韵的喉、牙、唇音声母地位出现两套反切不同的字,即“重 纽”。韵镜、七音略把这两套喉、牙、唇音字分别列在三等和四等。现将这两 套字分列于下,内转第四与内转第五例字间用“”隔开: 三等:陂铍皮縻弱危支奇宜猗彼歹皮被靡椅绮技蚁倚贲帔爱寄芰义戏( 开) ( 合) 亏危逶麾诡跪碗委毁伪矮为 四等:卑披陴弥祗俾婢弭踌企驳( 开) ( 合) 规窥隳跬觖恚媸 舌音三等列“知搞驰 致褫桅智睡髫娅缒诿”,半舌音三等列“离逦詈赢累”, 半齿音三等列“儿尔,痿蕖”。内转第四齿音三等列“支眵疵匙纸侈舐弛氏真翅豉”, 一一一 福建! 匝垂盔堂亟堂僮迨塞 二等列“龇差酾蹰柴屣”为假二等真三等,四等列“赀雌斯紫此徙积刺渍赐”为假 四等真三等;内转第五齿音三等列“吹垂捶揣善惴睡”,四等列“剂眭随觜豁髓溏” 为假四等真三等。 ( 五) 脂韵 内转第六,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内转第七,韵镜注合,七 音略注轻中重内轻。脂韵喉、牙、唇音声母地位出现两套反切不同的字,分列于 三等和四等。现将这两套字分列于下,内转第六与内转第七例字间用“”隔开: 三等:悲丕邳眉饥耆猕鄙瓠否美凡跽秘备邱器泉劓懿躲( 开) ( 合) 龟逵轨 岿媲喟匮 四等:纰毗伊夷匕牝屁鼻寐咽系( 开) ( 合) 葵癸揆季悸恤 内转第六舌音三等列“胝稀墀尼黹雉棍致致腻”,齿音二等列“师”为假二等真 三等,齿音四等列“咨郭茨私秭死兕恣次自四”为假四等真三等,喻母四等“姨肄”, 半舌列“槊履利”,半齿列“二”。内转第七舌音三等列“追锤鞘坠”,齿音二等列“衰” 为假二等真三等,齿音四等列“唯绥浑越峄醉翠萃邃遂”为假四等真三等,喻母三 等列“洧位”,喻母四等列“惟唯遗”,半舌列“垒类”,半齿列“蕤蕊”。 ( 六) 之韵 内转第八,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内重。 三等:痴治姬欺其疑之蚩诗时医僖而征耻峙你纪起拟止齿始市蘸喜以里耳置眙 值记亟忌志炽试侍意意吏饵 齿音二等位置列“茁茬滓士史俟厕事驶”为假二等真三等,齿音四等位置列“兹 慈思词子臬似恣裁字笥寺”为假四等真三等。喻母四等列字“饴以异”。 ( 七) 微韵、废韵 微韵是个纯三等韵。内转第九,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内轻:内转 第十,韵镜注合,七音略注轻中轻内轻。以下列字内转第九与内转第十之间 用“”隔开: 三等( 微) :机祈沂依希虮岂颤既气毅欷( 开) ( 合) 非菲肥微匪斐尾沸费痱 未归岿颀巍鬼贵魏威韦碗虺尉讳胃 三等( 废) :废计刈( 开) ( 合) 吠秽喙 ( 八) 鱼韵 内转第十,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内重。 差三童四笠三哩的芒生 三等:猪摅除枷居墟渠鱼诸书蜍于虚余许吕汝如贮褚伫女举去巨语鬻杵纾暑野 着絮女据去遽御翥恕署饫嘘虑洳 齿音二等列“菹初组踪阻楚龃所诅憷助疏”为假二等真三等,齿音四等列“苴 疽胥徐咀叙怛觑絮屐”为假四等真三等,喻母四等字列“与豫” ( 九) 模韵、虞韵 内转第十二,韵镜注开合,七音略注轻中轻。模、虞两韵都为合口韵, 故七音略注轻中轻是正确的。 一等( 模) :逋铺蒲模都徒妈孤枯吾租赢徂藕乌呼胡卢补普簿姥靓土杜努古苦 五祖蘑粗虎户鲁布怖捕暮妒兔渡顾祷误做厝祚诉污静护路 三等( 虞) :肤敷符无株厨拘区劬虞朱枢输殊纡吁于儒甫抚父武拄柱矩龋麇主 竖伛诩羽缕乳付赴附务驻住驱惧遇注戍树妪芋屡孺 虞韵齿音二等列“刍雏毹数鼓掠”为假二等真三等,四等列“诹趋须取聚鲰娶 聚渺”为假四等真三等。喻母四等列“逾庾裕”。 ( 十) 哈韵 外转第十三,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 一等:胎台能该开皑哉猜裁鳃哀哈来佰啡蓓骀乃改恺宰采在歙海亥疠戴贷代耐 溉慨载菜在赛爱赉 ( 十一) 皆韵、齐韵、央韵 外转第十三,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外转第十四,韵镜注合, 七音略注轻中重。以下列字外转第十三与外转第十四转之间用“”隔开: 二等( 皆) :排埋搋樨皆揩斋差豺崽谐锴楷联骇獭拜诫瘵噫械( 开) ( 合) 乖 汇塍怀拜湃怪蒯坏 二等( 夹) :牿啐寨喝败迈央快嘬咭话 四等( 齐) :篦批鼙迷氐梯题泥鸡倪齐妻西鹭酰兮黎陛米邸体弟祢启济溉荠洗 镁礼闭媲薜谜帝替第泥计契诣霁砌细翳丽( 开) ( 合) 圭联炷眭 桂慧嘈 ( 十二) 祭韵 外转第十三,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重;外转第十四,韵镜注合, 七音略注轻中重;外转第十五,韵镜注开,七音略注重中轻:外转第十 六,韵镜注合,七音略注轻中轻。祭韵喉、牙、唇音声母地位出现两套反切 疆建哑莲塞堂亟堂位迨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咨询服务费收取方案模板
- 旅游主题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 药物制剂工新员工考核试卷及答案
- 活性炭碳化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东莞网络整合营销方案
- 营养品主题营销方案模板
- 深圳建筑方案设计院
- 文献阅读打卡活动方案策划
- 福建体育培训活动策划方案
- 党团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案例
- 人保农险理赔员考试题及答案
- JG/T 328-2011建筑装饰用石材蜂窝复合板
- 护理操作授权管理制度
- 平台运营中心管理制度
- T/CECS 10271-2023不锈钢分水器
- 彩钢板房安装合同范本
- 竞选卫生委员演讲稿
- 2025-2030年中国课外辅导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工程项目廉洁培训
- 《直肠造口护理》课件
- 职业技术学院《宠物临床诊断技术》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