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48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48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48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48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48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在战前,上海私营金融业因为明确的政治取向和对于蒋介石政权的财政援 助,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保持着较为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也由此得到较为稳定 的发展,并曾经风光时。但在战后,随着国共内战战火的不断升级,南京国民 政府所面对的财政赤字问题也不断恶化。在坚持内战的政策下,南京国民政府根 本无法解决已经完全失控的法币通货膨胀形势。在国民党政权本身的生存开始被 动摇时,上海私营金融业被指责为是扰乱市场安定,破坏金融秩序的罪魁祸首。 随着系列的金融管制措施,使得上海私营金融业几近无法维持正常的金融业 务。“八一九”财经改革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将上海私营金融业进一步推到 r 自己的对立面。然而,这些措施,虽然以损害上海私营金融业为代价,却并未 能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境,反倒使得其处境更为窘迫。,于是,南京国民政 府与上海私营金融业一样不得不开始为各自的今后谋出路。,) 本文以1 9 4 8 年为时代背景,通过回顾在这一年中南京国民政府出台的一系 列金融管制措施和上海私营金融业的应对举措,分析了上海私营金融业与南京国 民政府的关系转变,由战前的互助合作到内战后期的公然对立,并指出这一关系 转变的结果,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下场,揭示出在两者各自利益看似相冲突的表面 f 仍存在着相当的共同利益,从而对于战后上海私营金融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 巨相依存的关系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建键词)上海金融业 南京国民政府 八一九”财经改革 金圆券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o f t h ee x p l i c i t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f i n a n c eb a c k i n gt oj i a n gj i e s h i , t h es h a n g h a ip r i v a t e l yo w n e d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m a i n t a i n e dt h eg o o dc o o p e r a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b e f o r et h ea n t i j a p a n e s ew a ra n d d e v e l o p e di t s e l fs t e pb ys t e pt ob eq u i t eb r i l l i a n t a f t e rt h ew a r , h o w e v e r , t h ef i e r c e r t h ec i v i lw a rw a s ,t h em o r es e r i o u sd e f i c i tp r o b l e m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 f a c e d i n s i s t i n go nt h ec i v i lw a r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c o u l dn e v e rr a v e lo u tt h ew i l d i n f l a t i o nw h i l et h eg o v e r n m e n te x i s t e n c eb e c a m ei nd a n g e r , t h es h a n g h a ip r i v a t e l y o w n e d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w a sa r g u e dt ob et h ec h i e fc r i m i n a lt or a i dt h em a r k e ta n dt o d e s t r o yt h ef i n a n c i a lo r d e rt h e81 9f i n a n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r e f o r m a t i o n r a t h e rp u s h e dt h es h a n g h a ip r i v a t e l yo w n e d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t ob et h eo p p o s i t eo f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a n y w a y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d i d n te a s et h ef i n a n c i a le m b a r r a s s m e n ta t t h ec o s to ft h ef i n a n c i e r s b e n e f i t ,e v e nt u r n i n gt ob es t r a i t e r , h e n c e ,b o t ho ft h e m s t a r t e dt ol o o kf o rab r i d g eo f g o l d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t a k i n g19 4 8a st h e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 ,a n a l y z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r a n s i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s h a n g h a ip r i v a t e l yo w n e d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a n dt h en a n j i n g n a t i o n a lg o v e r n m e n tb yr e v i e w i n gas e r i e so fg o v e r n m e n tf i n a n c i a lc o n t r o lp o l i c i e s a n dt h ef i n a n c i e r s r e s i s t a n c e t h es t u d yp o i n t st h a ts u c hac h a n g el e a d e dt oa n i n t e r n e c i n ee n d ,w h i c hs h o w st h a tt h e r e a r ec e r t a i nc o m m o nb e n e f i t su n d e rt h e s e e m i n gr e s p e c t i v eb e n e f i t s t h u se d u c e ss o m en e wc o g n i t i o n so ft h e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y b e t w e e nt h es h a n g h a ip r i v a t e l yo w n e d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a n d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 g o v e r n m e n ta f t e rt h ea n t i - j a p a n e s ew a r k e yw o r d s ) t h es h a n g h a if i n a n c ei n d u s t r yt h en a n j i n gn a t i o n a l g o v e r n m e n tt h e8 1 9f i n a n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a l r e f o r m a t i o ng o l d e ny u a n 1 9 4 8 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政府 绪言 笔者对1 9 4 8 年这个年份的关注,始于对金圆券问题的兴趣。 近2 0 年来中国大陆几乎有关民国史或近代财政金融方面的著作中都有涉及 这一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专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 朱宗震、陶 _ : 钊著,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中国的内战( ( 美) 胡素珊著,王海良、金燕、 胡礼忠、许立冰译,金光耀校,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上海通史第8 卷、王云五评传( 郭太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9 年版) 、蒋介石与蒋经国 ( 1 9 3 7 一1 9 4 9 ) ,( 原书名:毁灭的种子( 美) 易劳逸著,王建朗、王贤知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1 9 8 9 年版) 等。这些著作中,对于金圆券的发行过程都有较为 详尽的论述。朱宗震、陶文钊的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将金圆券币制改革 p 1 结为“并不仅仅是一次货币制度的更新,而且是以管制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 会体制的强烈变动”。指出“紧缩开支既做不到,法币的崩溃就在眼前,这就为 冒险者提供了一个尝试的前提。王云五本人,或许有种种理论的幻想和合理的图 j j 作业,但从当时实际政治经济形势出发,这只能是一个以暴力为后盾,以政治 干预经济的方案,因此是一个野蛮掠夺的方案,是国民党政府濒临崩溃时的垂死 挣扎的金融措施,失败也就是可以预期的”。1 此外,有关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 的问题,该书认为在对象的选择问题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豪门问题,社 会上从抗战期间开始,年年议论纷纷,蒋经国当然不会不知道,他如果真想要有 所改革,就必须从打击豪门着手。而他到上海后却从杜维屏( 以杜月笙为目标) 年荣鸿元身上开刀。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没有违法经营,企业就不能生 存,目标是可以任意选择的,罪证是定可以抓到的。抓什么人,实际上是一个 政治问题。蒋经国如果一开始就想抓豪门的问题,恐怕是不必等到9 月2 9 日的。” 的确,豪门问题,已不仅仅是家族的私人感情问题,封住豪门问题的突破口,也 是一个政治问题。“抓不抓豪门问题,对于蒋介石父子来说,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2 胡素珊在中国的内战一书中提出:“在内战的岁月,通货膨胀是城市生活的 最突出特征。由于其作用十分严重而深刻,其表现方式又使每个市民有切肤之感, 因而通货膨胀动摇公众对国民党统治能力所抱的信念,远比其他任何问题厉害。” 同时,着重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动摇“又阻碍了政府为减轻通胀压力而作的努力。 它导致了政治性紧缩的急转直下和改革的流产,与工资和物价的上升趋势适成反 比,”该书在对社会经济的论述中,主要选取了工商业与政府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指出:“通货膨胀给工人力量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宣泄口,这股力量受到八年日本 统治及这以前国民党的十年钳制。在二战结束时猛然挣脱出来。在通胀肆虐的环 境下,政府无法重复其战前对工人的控制。日本投降后头半年里,政府已完全认 识到工人力量的潜在破坏力,这股力量泰然自若,不理睬官方确定的解决劳资纠 纷程序。政府别无选择,唯有接受工人的要求,按生活费用的增加而自动调整工 资,这一决定非但加快了工资物价的盘旋上升,而且损害了政府与工商业界 的永久联盟。这种联盟曾是国民党权力结构的主要支柱之一。”4 易劳逸的蒋介 石与蒋经国( 1 9 3 7 1 9 4 9 ) 一书,时间跨度上较长,从战时一直到战后,因此 在研究上,也比较有连贯性。他在书中指出:“随着抗战的爆发,为爱国热情所 激起的广大民众,暂时忘却了这个政权所固有的弱点。尽管国民党军队在华东、 华北全线崩溃,但蒋介石还是全国公认的领袖。但是,不到十年,世界就发生 r 彻底的变化,国民党政府失去了所有社会阶层的支持。军队缺乏战斗力,知识 阶层,包括学生、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早已对这个政权不抱幻想。农 民、城市工人,甚至商业阶层( 如一向对共产党百般恐惧的资本家) 也对这个政 权失去了希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却不断强大。到1 9 4 8 年中,他们的军队 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国民党。这支军队具备着无与伦比的坚强战斗力。他们富有 革命的热忱,而这恰恰是国民党所缺乏的。因此,上帝的旨意,如果有的话,迅 速而决定性地倾向于共产党人。”5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易劳逸引用了大量蒋 介石本人的讲稿,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国民党自身的腐败无能上。对于这一观点, 在蒋经国的个人日记中,亦常常可以看到:“工作人员都不肯负责,处处讲形式, i 面不求问题之解决”;“今天不怕别人,而只怕自己拆台”。6 近2 0 年来相关课题的论文也有二十余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贺水金: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上海经济研究) ) 1 9 9 9 年第6 期) 、 郭太风:王云五:金圆券风潮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档案与史学1 9 9 9 年4 、 5 期) 、李金铮: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 中国社 会经济史研究1 9 9 9 年第1 期) 、李黎明: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与 国i 毛党在大陆的败亡( 齐鲁学刊1 9 9 7 年第5 期) 、苏智良、朱华:民国史 l 最丑恶的一章金圆券币制改革与“打虎运动”( 档案与历史1 9 8 8 年 第4 期) 等。大体上说来,这些论文所关注的重心还是较为相似的,使用的资料 e 要有: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8 年) 、法币、金 圆券与黄金风潮( 文史资料出版社1 9 8 5 年版) 、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 ( 互联书店1 9 6 3 年版,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再版)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 ( 文史资料出版社1 9 8 6 年版) 、蒋经国:蒋经国自述(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而对于2 0 世纪4 0 年代末期的档案史料以及报刊资料,鲜有涉足。相对 而青,李金铮的文章在资料挖掘上是做得最为深入的,不过在观点上,并无甚创 2 见。在8 0 年代的研究当中,苏智良和朱华的民国史上最丑恶的一章金圆 券n 制改革与“打虎运动”一文,最为突出,两位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事实足 以说明,币制改革所赖以为支柱的暴力,从本质上来说是极为虚弱的。它完全无 力斩断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结党营私、派系倾轧、群带关系、贪污腐化这团乱麻, 决不会创造出什么奇迹。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蒋经国等人个人能力或权 力的大小,而在于国民党统治集团此时已腐朽之极,对其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追 逐私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维护反革命共同利益的重要性。而旨在维护其共同利 益的币制改革,又不能不依靠这批人来实行。即使这批人中的个别分子还不那么 腐朽,但他们既然属于这个集团,就不可能不受其制约,就不可能不最终服从集 团中大多数人的愿望,与他们同流合污,从而同归于尽。”7 9 0 年代的研究当中, 以李黎明的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与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一文较有 新意。该文专门研究了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危机和崩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 化问题,以及国民党内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分化问题,指出“这种众叛亲离的 形势,无疑也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8 至于台湾方面,就目前对近代中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集 f q 、台湾师大的历史学报、历史研究所专刊、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 的f i 录检索工作,未见有一篇相关研究。已刊布的相关成果,则多为回忆录或传 记类作品,如在传记文学中有数篇文章,大陆学者以往的研究中亦引用颇多, 如:沈云龙:王云五与金圆券案质疑( 第3 5 卷第4 期) 、赵世询:( 王云五 与金圆券案质疑) 之补充( 第3 5 卷第6 期) 、沈云龙:对金圆券案应进一步追 踪研究( 第3 6 卷第3 期) 、白瑜:翁文灏、王云五与金圆券的后遗症( 第3 7 卷集2 期) 、吴相湘:王云五与金圆券的发行( 第3 6 卷第2 期) 、韩存仁:金 圆券的来龙去脉( 第4 3 卷第5 期) 、徐柏园遗稿:徐柏园先生有关“金圆券” 的记录( 第4 4 卷第4 期) 、阮毅成:与王云五先生谈金圆券( 第4 5 卷第2 期) 。这些文章基本都围绕王云五、翁文灏等个人的功过是非展开。虽然上述的 讨论大多源自于沈云龙的王云五与金圆券案质疑一文,但笔者以为,就学术 价值而言,当首推吴相湘的王云五与金圆券的发行一文。吴文跳脱出了对于 e 云五个人在金圆券币制推行中功过是非的讨论,对于国民党所倡导的“专家政 治”进行了一番讨论,指出:“古语云爱之适足以害之。王云五以一片爱国心, 不顾及币制改革大举措,实在远超过本人才能学识,以致爱国终致害国。应出乎 拳人意料,读书人进退行藏不可稍一疏忽,可不慎哉。推原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长, 实由于政府当局只知以学人或社会贤达当政,企图一新国人耳目,而不详究其专 长i 而任意安置。这完全是政治上粉饰行为,无补于政治革新的实际,且适以误国, + e 云五即因此被牺牲。五十余年来,专家政治原则始终被忽视,实为厉阶。” 9 吴相湘此文对大陆学者此后的研究亦相当有影响,除被广为引用之外,在论述 观点上亦常可窥之端倪,如郭太凤对王云五所作的研究,就有获吴开启之处。当 然,若就对王云五个人研究的全局性而言,郭太凤对于王氏资料的爬梳,当为目 前作得最为细致的。 在阅读上述论著的过程中,笔者一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何以在2 0 世纪3 0 年代的币制改革过程中极为活跃的上海金融业,在有关金圆券问题的论著中都被 忽略了( 所有有关这一群体的内容仅限于出现在有关蒋经国“打老虎”的论述 中、,? 笔者查阅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大量上海银行公会、 e 海钱业公会、中央银行以及财政部等的档案,以及当时的一些主要报刊杂志 ( 银行周报、钱业月报、观察、经济评论、世纪评论、中央银行月 报等) ,欣喜地从中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有关当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资料。当然, 与战前生气勃勃的上海私营金融业相比,战后的这一行业显然是异常没落的,但 是或许正是这一份异常,让笔者决定将所见的有限资料进行梳理,并加以论述, 是以为本文1 9 4 8 年的上海金融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不为其失去的风光, 只为其无奈的沉寂。 最后,在正文开始之前,需要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一上海金融业,下一 个明确的定义。在本论文中,“上海金融业”仅限于指称上海私营金融业。故在 行:迂中,凡出现“上海金融业”的称谓时,除特别说明外,概不包括国家行局在 内。 4 第一章:日趋式微的上海金融业 在内战烽火连天,通货迅速膨胀的恶劣环境下,再加上国家金融管制力度的 不断加强,上海金融业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实力明显减弱。“储蓄业务有等于 ,| 己,信托业务成为聊备一格,汇兑业务已是一落千丈,剩下的自然只有存放业务。” 然而,即便在这仅剩的业务方面,情况仍未尽如人意。 在存款部分,当时市面上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游资,但是游资的运用偏重于投 机囤积,故流速极高,其经过金融机构,亦仅为收付之便利而己。因此,金融组 织资力锐减,几尽失去其补助工商、调剂市面之功用。1 9 3 6 年时,全国银行钱 庄存款总额约为4 0 亿元,其中商业行庄存款占2 7 亿元,约为当时发行量之一倍 有余;至1 9 4 8 年3 月份,全国商业行庄存款计9 万余亿,仅为发行量7 0 万亿元 f i f t , 分之。再以物价指数加以折算,则其实际价值实属微薄之至。1 9 4 6 年6 月全国商业银行存款为法币2 ,3 0 0 亿元,按当时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战前的3 ,7 2 4 倍计算,合战前比值约为6 ,2 0 0 万元。1 9 4 7 年6 月全国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上升为 法币1 4 。2 9 0 亿元,按同期上海物价指数2 9 ,9 3 1 倍折算合战前币值4 ,7 7 4 万元。 1 9 4 8 年8 月1 9 日全国商业银行存款高达法币6 0 万亿元,按物价指数8 0 0 万倍 折算,仅合战前币值7 5 0 万元。战前较大规模之银行,其存款额则远较此数为多, 如i 二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家战前即有存款1 亿4 千万元,浙江兴业银行有6 千万元, 新华储蓄银行亦有3 千万元。战前规模较大之企业如纱厂等,全部资产,大致不 过1 千万元左右,两者相较,战前一家较大之银行,其资力相当于一家粗具规模 一商的十倍或二十倍,故供应工商资金,绰有余裕。而到了1 9 4 8 年时,情形迥 然相异,全国银行之资力,不过抵数家大规模之工厂而已,“更枉论上海一地 金融业之力量了。 此外,从战后上海地区银钱业存款的构成看,定期存款比例越来越小,活期 存款比重越来越大。如浙江兴业银行1 9 4 7 年活期与定期的比例为1 8 :l ,到1 9 4 8 年底扩大为3 5 :l ,活期存款占绝对优势。1 9 4 7 年一年,上海银钱业定活期存款, 增加约八倍左右,其中以活存居多,定存在年初,尚占存款总额之五分之一,然 歪1 0 月份,则仅占十分之一。”下以在当时上海私营金融业中尚堪称实力雄厚 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金城银行为例,战后私营金融业定活期存款之具体变化及 总体实力变化可得以一窥: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存款情况”( 单位:百万元) 全体银行上海商业储所占 时期定期存款活期存款l 存款蓄银行存款百分比 9 3 6 年底4 ,5 5 1 1 5 43 4 8 37 l 慝 9 4 5 年底 5 3 7 9 1 2 7 ,9 0 4 1 4 7 6 3 7 ,1 5 1 9 4 6 年底5 ,8 2 8 ,1 7 5 5 4 1 7 9 0 9 4 ,8 4 44 9 。3 3 5 9 4 7 年底3 0 ,3 5 4 ,1 1 06 9 7 ,5 0 0 2 2 9 4 8 年6 月底2 1 4 ,4 6 4 ,1 6 53 ,9 0 4 ,9 7 7 1 8 4 4 2 ,5 6 53 ,4 6 2 ,4 1 2 金城银行存款定期与活期比重”( 单位:干元) 定期存款活期存款 时期 金额 金额 1 9 3 7 年6 月 1 0 4 ,2 8 0 6 55 8 5 4 ,7 2 03 4 4 2 1 9 4 6 年1 2 月 9 ,2 2 7 ,0 18 2 88 1 2 2 ,8 0 5 ,2 8 7 7 l1 9 1 9 4 7 年1 2 月 4 9 ,1 9 5 ,8 0 8 2 32 6 1 6 2 ,3 1 8 ,5 1 7 7 67 4 1 9 4 8 年6 月 1 9 0 ,8 7 7 ,0 2 6 1 62 2 9 8 5 ,9 5 2 ,2 81 8 37 8 1 9 4 8 年1 2 月 2 ,8 7 7 69 2 3 8 ,6 7 2 9 30 8 当时工商业者为了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均愿多存货少存钱,尽管收付频繁, 活期存款只不过是工商业者为付款预备的最低限度的结算资金而已。如1 9 4 7 年 e 海的商业行庄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1 月为2 0 次,6 月为3 8 次,1 2 月达6 1 次,1 9 4 8 年较上年更高。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很大,银钱业在此间仅充当一般人 浔拨头寸之中间人角色,且即便活存头寸增加,银钱业仍无法利用。 当时物价高涨,投机囤积,均可获厚利,多数人向银钱行庄开户往来,非为 存款而为贷款。同时客户利用银行支票,可以先做商品交易,开付银行支票后, 再向银行补足头寸或临时拆借。银行之存款,所增有限,放款自不易为。然而, 即便如此,上海银钱业的存款额仍在全国存款总额中占到了二分之一。由此可知 大量资金,悉数逃避,不再入银行之手。再从内汇看,1 9 4 7 年一年,汇入多于 汇出,其比率常随季节而不同。但资金大量汇沪,并非留滞不动,其中逃往香港 静,为数尤巨,残留沪市之一部分资金,其中大多数从事黄金、外钞及商品投机 囤积,投资于生产事业者,为数无几。 存款实值锐减,放款业务必然随之日益收缩。活期部分( 往来透支) 仅能供 给:i :商业以零用,定期部分变成日拆,为数固少,且只能偶尔为之,在这种形势 之下,工商业本身不得不以高利吸收存款,并从事同业间之拆放以为周转,而地 f 钱庄也就应运而生其结果是更增加了商业行庄的贫困。于是在以后的日子 哩,各行庄也不得不以星期存款、百日存款的方式来吸收存款,用高利作号召了。 歪:卜一般行庄在工商界的地位,早已不是“百业之首”了,更谈不上与产业资本 的结合了。这时的私营行庄已完全失去扶植工商业的资力与作用,走上了衰落的 道路。“ 货币贬值率的加速,又促使人民大众另寻其他支付手段,首先是自行创造信 6 用。上海市场出现了大批的填迟日期的支票,不能兑现的支期票也不断出现。从 1 9 4 6 年底到1 9 4 7 年6 月,在市面使用的支票总额竟比钞票发行额高出三倍。从 【9 1 8 年2 、3 月起,由于通货加速度膨胀,物价高涨的周期性越来越短,商业行 庄的票据收付金额超过存款十余倍甚至二十倍。这意味着收付手续费成为行庄的 重要收益,部分的甚至超过利息收益,因之有所谓行庄是工商业总帐房之说。而 六月初支票禁止抵用以后,加上现钞枯竭、本票泛滥、资金需求众多、银根紧松 靡定及当局管制加强等等因素,一般行庄于人事方面略加扩充后尚不足以应付。 张公权曾对1 9 4 6 1 9 4 8 年上海货币市场上的一些流通数据作过一详细统计,还 特别统计了期间上海私营银行的存款水平,上海金融业当时的窘况可从中看到: 1 9 4 卜1 9 4 8 年上海货币市场各种标志1 6 支票结 支票结算支票存款 私营银行存 钞票私营银行款按战前物 算张数1 7 金额”金额 通货 流通存款现值2 1价水平计算 年份( 单位:占发流通 ( 单位:速度( 单位: 的实际价值 0 0 0 ,0 0 0 ,0 0 0 行额速度 0 0 0 张) 0 0 0 0 0 0 元)2 2 ( 单位: 兀j比重 2 0 0 0 0 ,0 0 0 元) 1 9 4 6 年7 月 1 7 0 2 23 7 5 1117 825 23 8 1 0 0 4 2 1 52 70 1 2 月2 2 3 1 28 1 2 4 02 1 82 5 73 6 2 3 7 ,0 5 2 44 1 5 1 9 4 7 年7 月 3 ,0 4 10 3 8 0 6 782 8 241 84 2 7 1 4 ,4 6 11 2 38 1 2 月4 ,9 2 1 01 2 0 ,8 1 3 036 452 75 6 2 ,4 1 9 ,3 3 32 2 88 1 9 4 8 年5 月6 7 1 27 7 3 2 ,0 4 2 0 5 3 35 5 68 0 1 1 2 4 7 3 4 9 8 2 0 7 7 月 6 ,7 0 5 11 ,9 6 9 ,5 3 67 52 51 0 8 29 0 2 4 ,3 7 3 ,4 3 34 85 当时金融业内人士不无感慨地写到:“今后政府加强金融管制,其主要对象, 当然为普通银钱业,如只管制其业务,而不谋积极扶植其发展,将来愈管制,而 银钱业益趋式微,变相经营银钱业务之地下钱庄,反日益兴盛。”2 “象这样与 战前相去天壤的商业行庄实力,连制造信用尚乏力量,奈财经当局不察,他 们以为商业行庄是膨胀信用,抬高物价,助长投机的渊薮,于是就挖空心思加紧 金融管制,并有金融管理局的设立,专事管制商业行庄,以达到抑平物价,稳定 币值,缓和经济危机的目的。而管制法令与办法犹不胜枚举,其荤荤大者有:限 制汇兑,延付汇款,举办同业存款,限制利率,限制放款数额及用途,存款准备 金改取现金,克扣取现额,本票现金准备,禁止支票当日抵用等等,但是效果如 何呢? 事实昭示我们,物价高涨并未因此而停止,而商业行庄却被管制得奄奄一 息了。”2 7 第二章:被管制下的上海金融业 虽然战后的金融业实力己远不如前,可谓是今非昔比,但是在军事节节败退、 财政赤字日益增大的时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昔日“百业之主”的上海金融业, 依然不为国民党当局所放过。 第一节:“擒贼先擒王” 国民政府对上海金融业的管制 1 9 4 8 年8 月1 9 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同时公 布j - 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进行币制改革。就在币改政策出台的第二天,作 为官方言论喉舌的中央日报发表社论财政经济紧急处分币制改革与社 会改革之并行:“法币的恶性膨胀,并不止一个原因。国家预算不能保持平衡固 然是原因之一,而银行钱庄的操纵,投机囤积的盛行,正是一个主要原因。平衡 预算是否确实,要政府拿出魄力来切实的做。这银行钱庄的管制,投机囤积的取 缔,更要政府持有坚决的决心。升斗小民切望有稳定的币值和物价,对于这十足 准备的金圆券,只有欢迎。但在银行钱庄投机囤积的大户心目中,怎样垄断独尽 以操纵这金圆券,才是唯一的问题,并为了这一问题将尽其最大的努力。也只有 他们才能垄断操纵的力量! 倘如这些只看见暴利而看不见国家之流,把金圆券这 一股新鲜活泼的泉水,又引导到他们以发行为贷放而以贷放为囤积的腐恶沟渠里 面去了,那国家建设,社会事业,个人生计,还有什么希望? 为了保证金圆券的 成功,总统的紧急命令所颁布的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实在是全方 案的关键。而管制经济办法尤其是社会改革的开端。这里所指社会改革,就是为 r 多数人的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切盼政府以坚毅的努力,制止少数 人以过去藉国库开放以为囤积来博取暴利的手段,向金圆券的头上打算。要知道 改革币制譬如割去发灾的盲肠,割得好则身体从此康强,割得不好则同归于尽。 今 j 在游资和物资两者之上施展其投机囤积的大户,就是盲肠上面化脓的发炎 菌。,政府如为良医,也须将败脓与盲肠同时一刀割去。倘如盲肠己割,而败脓尚 存留腹膜,则下次再开刀时,整个生命必无幸免之理。明了这一义,即可知这次 币制改革具有社会改革的性质。政府必须采取为多数人的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社 会改革政策,与币制改革同时并进,这才是币制改革成功的保证。剿匪建国大业 也就从此有必胜必成的把握。”所谓的对少数人的“开刀”,显然就是针对银钱 业而来的,可谓是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金融业,明确表示了管制的重点所在。此外, 在翁文灏受命组阁时,王云五原打算退出官场,但蒋介石授意翁文灏邀请王云五 f l :i 任财政部长。蒋强调:“此席须由与金融界无关系而能大公无私者来担任。”这 ,1 话的潜台词当为可以向金融界开刀筹款。” 其实早在1 9 4 7 年年底,政府就在上海等地设置了金融管理局,以示管制资 金逃避和货币市场的决心。该局之设立,表示政府放弃间接管制办法,而改采更 强制的直接管制手段。既然名为金融管理局,顾名思义,其管制的对象也就是金 融业及其活动。 现按时间顺序,纵览一下在1 9 4 8 年左右国民政府对于金融业的主要管制政 策。 1 9 4 7 年1 2 月2 3 日行政院公布“加强金融业务管制办法”十六条。其中涉 及商业行庄的主要管制条款如下: “第四条银钱行庄存款放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央银行核定牌告日拆。第五 条任何银钱行庄对农工矿商之放款,应以合法经营本业者为限。当地有同业公 会组织者,并以加入各该公会者为限。 行庄承做前项放款,无论以贷放或透支方式办理,均应于事前订立契约。 第六条任何银钱行庄每一交易发生,应即根据事实填制传票,记入规定帐 簿。各项放款必须逐笔记载其用途,以备查核。 第七条任何银钱行庄对于存放户限用本名开户。其使用支票者,并须查明 其确切之住址及身份,详为记载备查,并应取具保证。 第八条支票出票人有违反票据法第一、三、六条规定时,付款行庄应负检 举责任。 第九条商营行庄在交换所退票金额,占该行庄当日交换总额百分之五以 上,连续三次经查明显有藉辞退票,以图轧平交换差额者,得由当地金融管理机 关规定限期饬令调整头寸,并饬当地行庄在限期内停止对该行庄拆放款项。 第十条任何银钱行庄非经政府委托,不得经营物品购销业务,或另立字号 别作经营。违反者以囤积居奇论罪,并得由财政部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十一条银钱行庄不得收受以黄金、外币为借款之抵押品,除顾客租用保 管库依照规定备具手续者外,一律不得收受顾客寄存或委托代管黄金、外币。违 者一经发觉,作为该行庄自有,应即送交中央银行收兑。其有触犯黄金、外币买 卖处罚条例罪嫌者,并照该条例究办。 第十二条商营行庄因周转不灵,经中央银行停止票据交换时,应即由财政 部勒令停业,吊销其营业执照,限期清理债务,尽先偿付所收之存款。 第十四条商营行庄违反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之规定时,除法律 另有处罚规定者从其规定外,并得勒令撤换负责人或科或并科各该行庄以所营业 务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之罚锾。”2 7 该加强办法乃行政院鉴于沪津穗汉四地金融管理局业已成立,为加强控制信 用、安定金融、配合经济政策起见而制定。其除“将过去对于商业行庄管制之法 令规章,大体上集纳于新办法,如存放利率,放款条件,交易纪律,存户户名, 芷票超额,交换退票,物品购销等,而为第四条至第十二条之规定”;还“协助 取缔黄金外币之买卖,故特别规定使其与金融机构隔离,而为第十一条之规定, 不但不得为借款之抵押品,进一步并不得收受寄存或委托代管。此均为过去金融 管制上之缺陷,而新办法加以融合贯通强化执行者”。“ 但是,对于金融管理局的设立以及“加强金融业务管制办法”的颁布,社会 荐界并不抱乐观态度,甚至对其功效颇存有怀疑。其中,以金融界的质疑声最 为激烈。1 9 4 8 年1 月5 日出版的银行周报即发表了题为论加强金融管制 办法的社论,明确表达了上海金融业对于政府设立金管局的态度:“金融管制 苦,本导资金运用于政府规定之正当途径,亦即所谓配合经济政策,故控制信用 之结果,除未能运用之信用转存集中于中央银行外,其合于规定之信用,固无进 一步之管制也。夫放款与交通公用生产等事业,过去亦何尝不如此规定,而卒鲜 成效者,则以资金之需求与运用及其流转,本无定量定时定则,是故导其运用于 正j l j 途径尚易,而控制其需求运用及流转者实难。况放款与交通公用生产等事业 后,如何监督营运,似非金融管理局所能胜任也! 复次,金融管制工作,不仅银 行信用一端,要在能使游资均能走进金融业掌握之中。据估计商业行庄资力不逮 国家行局十之一,而游资则十百倍于金融业所能掌握者。今如控制银行信用而不 能控制游资,结果银行资金均演变而为游资,则银行信用所能控制者愈少,管制 成效亦愈鲜,故管制工作即能顺利无阻,其裨益于安定金融者,恐亦一疑问耳。 夫财政不能平衡之后果,不外乎通货膨胀法币,或先膨胀信用而后迫使法币膨胀, 途殊同归。如对中央银行之发行与信用不能有效管制,单就其他行局库省市银行 商业行庄等加以信用控制,即令信用紧缩,又何补于法币之膨胀? 今日谈金融管 制而无法平衡财政者,应知所警惕,而从事管制工作者,似犹不能存有奢望焉! ” ,q 1 9 4 8 年1 月8 日,中央银行发布关于行庄分支机构停业逾期清理总分支机构 一律停业清理通函:“查本行为严厉管制金融机构起见,前向财部建议:凡一分 行庄停止交换后,除勒令停业清理外,应由该总行庄负责,遵照限期清理完竣, r 一经逾期,立即勒令该总行庄及其分支机构一律停业清理,吊销执照一案。兹 准财部十二月廿四日财钱庚三字第四二三二六号代电开:查为保障存户利益, 振肃风气起见,对于停业清理之行庄延不清理者,自有严予取缔之必要。停止交 换者,若系分支行处,依照规定,虽仅勒令该分支行处停业清理,并由部撤销该 分支行处核准设立原案,其清理责任自应由其总行庄负责。若该总行庄未能于限 期内完结其清理,则该行庄实己不能继续营业,已可认为有应解散之理由,自可 吊销执照,勒令该行庄及其分支机构一律停业清理。尊电所述意见,深表赞同。 自呵分别照办。相应复请查照。一“ 1 9 4 7 年7 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曾训令银钱业,对于客户存入的票据,在未 收妥前,一律不准抵用。尽管银钱业意见纷纷,认为禁止抵用后,有碍工商业收 付的便利和合法票据的流通,但国民党政府置之不理。1 9 4 8 年2 月又进一步颁 布了限制当日票据抵用暂行办法:“( 一) 各银行对于客户存入之他行票据, 除本票及保付支票外,其已有在收兑前准予抵用之约定者,应遵照本办法之规定, 分朗停止。在本办法实施后,不得再有抵用新约定。( 二) 各银行应即与已有抵 用约定之客户,订定书面契约,于契约上订明最高抵用额度,暂准在约定限度内 抵用。无此项契约者,不准抵用。上项契约,各银行应自行分期减少或改订透支 契约,于卅七年六月底止以前全部结束。( 三) 各银行应于本年三月十五日以前, 将所有订立抵用契约之客户户名、帐号及其约定额度,呈报当地本部金融管理局 或中央银行负责检查行,及票据交换所备查,当地无票据交换所设置者免予呈报。 ( 四) 本办法实行后,至卅七年六月底止,所有订有抵用契约客户所用支票,各 付款银行不得再以托收款项未收到或其他类似之理由退票。”3 1 此项办法规定除本票、汇票、汇款收据及保付支票外,概不抵用。因此,大 量客户向付款行庄开发本票或支取现钞,现钞需要量剧增,私营行庄无法应付, 造成行庄与客户的许多纠纷和矛盾。 自禁止票据抵用突施后,市面行庄本票数量骤见增加,沪金管局为防行庄滥 发:空头本票,增加信用筹码,影响物价波动起见,先后派出稽查人员1 0 多组, 稽查各行庄签发本票情形,一面并订就严格管理办法,通令银、钱、信托三业同 、世公会转行遵照。该项办法为:“( 一) 本票之开发,如应客户之要求,则必需 该户帐内存有余额,或以现钞掉换,并应于交易发生时开发,不得预先将本票付 给客户。( 二) 本票收回后,应即转帐注销,不得抵库或作为筹码转付其他客户。 ( ) 凡行庄开发之本票,除缴纳本身税款之外,应限于客户之要求,其当天本 票科目之余额,无论该项本票用途如何,必须有十足之头寸存放库存、中央银行、 票据交换所或其他同业。( 四) 行庄对开发本票,如违反上项规定,经金管局查 明属实者,予以严重惩处。”金管局并于6 月1 1 日上午曾约银钱信托三公会负责 人至管理局,研讨限制本票之开发问题,并尽量推行保付支票制度,以代替本票。 “这样,私营行庄当天要补足头寸,次日晨又要重新领回备用,不仅手续繁琐, 增加头寸调度的困难,而且遇到取不到现钞时等于半冻结。虽然中央银行允许搭 配银元,但作价往往使银钱业吃亏。 应该说,在国民政府建立金管局之后,推出的“关于行庄分支机构停业逾期 清理总分支机构一律停业清理”政策也好,“禁止当日票据抵用”政策也好,基 本j 二还是与金管局的设置宗旨加强控制信用、安定金融相吻合的。同时, 对于政府的管制措施,金融业会有一定的抗拒反应,亦属正常。而且在战目战争 期间,银行界的品质大大降低,许多小银行都利用时机放弃了银行的正规业务而 从事投机活动。战后,由于财政部准许大批私营银行复业,中央银行的影响力量 只能限于国家银行和少数具有责任感的私人银行,从而又扩大了货币市场上违法 乱纪的局面。这是一个十分严重也亟需改善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 这些金管措施是不是真能达到其所标榜的目的? 其出台的用意是否真的如此简 单? 此外,政府所设立的金管局是不是真的能起到有效管制金融业活动的正常运 作,将资金导入正轨的效能,也是值得怀疑的。若在正常时期,社会资金大体集 中在金融业掌控之中时,政府的合理管制,往往是比较容易收效的。但是,对于 内战烽火连天的非常时期,金融管制工作就不仅仅在控制银行信用一端,首先重 要的是要能使游资走进金融业的掌握之中。当时商业行庄的资力不及国家行局十 分之一,游资更是百倍于金融业所能掌握者,则即便管住了所有的银行钱庄,又 能对于安定市面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同时,金管局使用秘密警察向有违章嫌疑的 银行进行突击搜查,对无线电发报和电话通话都进行监听等非道德的手段,使得 即便信誉良好的银行也开始使用暗帐和进行秘密交易,这反而使黑市交易更加猖 撅,使得正当的金融机构越发无法生存。正如当时金融业内人士所共识的,如果 没有两本帐本( 一暗一明) ,则根本经营不下去。又例如中央银行不现实的利息 政策,尽管不断向高调整,但在整个战后期间,黑市利息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其 结果,大大诱使私营银行以高于核定利息的利息竞相招揽存款以从事于黑市投机 活动,牟取厚利。因而,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流入非法活动者之手,而遵守中央银 行规定的国家银行以及极少数奉公守法的私营银行反而大受其害。于是,最糟糕 的状况便出现了:政府管制的越严,无视政府法令违规操作的情况就越甚。因为 不是铤而走险,就只能坐以待毙。 事实上,作为政府,不能仅仅对金融业管头管脚,真正要使金融业能够沿正 轨健康发展,还应该对于当前金融业普遍面临的窘况加以扶持,帮助金融业度过 难关。但是以当时国民政府自身所处的境地而言,早已是自身难保,所以如果金 融业还希望从政府那儿获得多少帮助的话,就只能是奢望了! 以中央银行的贴放 政策为例。贴放政策在1 9 4 7 年以前仅限于国家行局,直到年初,央行当局力图 补救这种缺点,才将贴放范围推广到一般商业行庄,希望能藉此给力量日趋薄弱 的般行庄增加一些扶植正当工商业的力量。但4 7 年初的“暂行办法”,规定贴 放的主体需为由数家行庄合组而成之银团,而贴放的限额亦硬性规定为每一行庄 之转质押或重贴现的最高总额为一亿五千万元,转押汇总额为三亿元,手续繁琐 1 2 而限额又微小,故收效不宏。至4 7 年4 月,贴放政策稍有改变:在主体方面为 废除银团的办法而允许行庄单独承做;在限额方面,亦大为放宽,在行庄对客户 h - 面,每户贴现总额不得超过五千万元,质押不得超过五亿元,押汇不得过十亿 元,但每户总额不得超过申请行庄存款总额百分之八;在央行对行庄方面则不得 超过该行庄实收资本与上月底存款之总和;在限期方面,贴现由过去之九十日改 至二:十日,押汇由三十日改为六十日,而质押则重订为九十日;利率方面则大为 减低,过去规定一律不得超过月息五分,今则改为出口物资不得超过月息三分, 其他不得超过三分六厘,央行转贴放一律以原利率二分之一计算,其他如抵押品 之种类及转贴放折扣则略为放宽。综观这一办法,虽较原办法稍有进步,但是规 定利率过低,故商业行庄方面并无利可图。及至4 8 年5 月,贴放政策又再作 步调整。其主要的变动为重贴现转质押或转押汇之折扣利率概不作硬性规定,而 由央行之贴放委员会随时规定;其次为期限方面大为缩短,重贴现最长为十五天, 转质押三十天,转押汇为二十天;其他如原贷款每户最高限额由申请行庄存款总 额百分之八升为百分之十等,不过是枝节的变动而已。这一办法如从好的方面去 看就是利率之机动性,如能因此注意到申请行庄的利益,则对贴放自为有益。至 _ f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