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纲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纲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纲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纲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萧纲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作为萧梁文坛的领军人物,简文帝萧纲在中古文学向唐文学转型的历史进程 中曾发挥着革承前习、开启新风的重要作用,虽然在他生前即有就其“宫体”新 诗进行挞伐的声讨,而身后尤招致来政教文统方面的更为苛刻严峻的口诛笔伐, 但其鲜明突出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绩并不因是就应被冷落被遮蔽。有基于此,本 文即对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中古文学的转关人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包括以下三部 分内容:一,萧纲的生平及其文学活动;二,文学主张和文艺思想;三,文学创 作及其历史评价。论述的重心主要投放在萧纲力求新变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 肯定其大部分诗作的审美价值,对其在拓展诗歌题材、促进诗体演化等方面的历 史功绩及予积极评价,并由此形成有关其文学史定位和针对“宫体”这一概念进 行界定及评价的历史性认知。 关键词 萧纲文学集团文学思想宫体诗女性美咏物诗边塞诗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l e a d e ro ft h el i t e r a r yc i r c l eo f l i a n gd y n a s t y ,j i a nw e n e m p e r o r x i a og a n gh a dp l a y e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e v o l u t i o n f r o m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o f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d u r i n gh i sl i f e t i m eh i s “t e m p l es t y l e ”p o e m sw a s c e n s u r e d ,a n de v e nc a u s e dm o r eh a r s ha n ds e v e r ec o n d e m n a t i o n a f t e rh i s d e a t h ,h i s t r e n c h a n t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a n d o u t s t a n d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 sc a n tb e n e g l e c t e d o r d e n i e d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 m a k e sa ne f f o r tt of o r ma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r a c t e rs e r v i n ga sa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 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p a r t s 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x i a og a n g sl i f ea n d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 s e c o n d ,x i a og a n g sl i t e r a r yi d e a sa n dt h o u g h t s ; t h i r d ,x i a og a n g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h i sw o r k s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x i a og a n g s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 a n dp o e m s ,a f f i r m st h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h i sm o s tp o e m s ,p o s i t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sh i s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 w i d e n i n g o ft h em a t e r i a lf o r p o e m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o e ms t y l ee t c ,a n df i n a l l yf b r m sa h i s t o r i c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b o u tx i a o g a n g sp o s i t i o n i n h i s t o r y o f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a p p r a i s a l o ft h e c o n c e p to f “t e m p l es t y l e ” p o e m s k e yw o r d x i a og a n gal i t e r a r y g r o u p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 t e m p l es t y l ep o e m s b e a u t y o fw o m e n p o e m si n t o n i n go b j e c t s p o e m sa b o u tf r o n t i e r f o r t r e s s 4 月l j吾 在中国文学史上,梁简文帝萧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为提 倡宫体诗创作而备受后世史臣的挞伐,另一方面,他又是梁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 重要人物,一生留下了丰富的诗文作品,有统计数字表明,萧纲是六朝作家中留 存作品最多的一个,其中不乏佳句佳作,对后人有很大影响。围绕着他形成的文 学集团几乎囊括了梁代中后期至陈的重要作家。离开他,无法讨论和解释梁代许 多重要的文学活动和创作现象。他的文学主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主张新变 的永明文学思潮相通。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可以看到律化过程在文学史上的 演进痕迹。此外他的边塞诗创作更是在六朝文学中独树一帜。这些都是从政教立 场出发的传统史评所未能看到的。而如何客观评价这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 想,给予其恰当的文学史定位,则正是写作本篇论文的初衷和目标。 第一章萧纲的生平及其文学活动 第一节萧纲的生平简况 萧纲,即梁简文帝,梁天监二年( 公元5 0 3 年) 生,武帝第三予,字世缵, 昭明太子母弟。天监五年,封晋安王,食邑八千户。八年,为云麾将军,领石头 戌事,量置佐吏。九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 南兖州刺史。十二年,入为宣惠将军、丹阳伊。十三年,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 梁南北秦益宁七卅i 诸军事、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将军如故。十四年,徙都督江 州诸军事、江卅i 刺史。十七年,徵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戌事,寻复为宣惠将军、 丹阳伊,加侍中。普通元年,出为使持节、南徐州刺史。此后一直历任外藩。中 大通三年( 公元5 3 1 年) 四月,皇太子萧统薨。五月,萧纲被立为太子,时年二 十九岁。置东宫学士。以徐搞为太子左卫率,庾肩吾为中庶子,徐陵、庾信并为 东宫抄撰学士。 梁武帝在位达四十八年之久,诸子觊觎皇位而互相猜忌。萧纲终于有幸被立 为太子,也恰是他不幸的开端。武帝晚年佞佛无度,政事荒废,梁王朝的根基已 经动摇。 太清二年( 公元5 4 8 年) 秋八月,降臣侯景反于寿阳a 三年春,临贺王记室 顾野王起兵讨景,会诸州郡王、侯救兵续至,景众稍稍离叛,更因食乏,乃伪与 武帝求和。萧纲以城中窘困,白上,请许之。武帝怒日:“和不如死! ”纲固请, 武帝迟回久之,乃日:“汝自图之,勿令取笑千载! ”遂报许之。既盟,而景长围 不解,又多所求索,纲并答许之。初,闭城之日,男女十余万,拥二万余人,被 围既久,人多身肿气急,死者什八九,乘城不足四千人,率皆赢喘。三月,城破。 武帝及萧纲均被幽絷。五月,武帝忧愤成疾,崩于静居殿,时年八十六。辛巳, 萧纲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大宝。 萧纲即位后,候景防卫甚严,外人莫得觐见,左右唯文弱数人而已。纲自知 不久将见害,指所居殿谓殷不害日:“庞涓当死此下。”八月,景废纲为晋安王, 幽于永福省,墙垣悉布荆棘。冬十月壬寅夜,王伟等进滔于纲日:“丞相以陛下幽 忧既久,使臣等来上寿。”纲笑日:“已禅帝位,何得言陛下? 此寿酒,将不尽此 乎? ”纲知将见杀,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因尽醉,既醉而寝。伟乃出, 令进土囊,坐置其上,遂崩,时年四十九,殡于城北酒库中。萧纲自幽絷之后, 无复侍者及纸,乃书壁及板障,为诗文数百篇,辞甚凄怆。其于因室墙壁自叙云: “有梁正士兰陵萧士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 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景谥日明皇帝,庙号高宗,葬庄陵。 第二节萧纲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社团 萧纲作为南朝一代君主,其政治固无足称道,然作为个文学家,他与其身 边的文人学士常常置酒赏会,发为吟咏,遂开启了有梁一代靡丽轻艳的诗歌新风。 萧纲幼时颖悟异常,南史梁简文帝纪谓其“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 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本纪记其年仅六岁便能写出优美的文 章,梁武帝曾感叹道:“此子,吾家之东阿。梁武本人文学修养甚高,曾是南齐 萧子良幕下著名的文学集团竟陵八友之一,是永明文学的积极参与者之 。他自比魏武帝曹操,又将爱子萧纲比作陈思王曹植,虽不免炫耀之嫌,但总 体上是比较恰切的。萧衍于文学成就上或不及魏武帝曹操,也比不上与其同为竟 陵八友的沈约、谢胱诸人,但作为一代开国之君,父子相继,且又富于文学创建, 这在汉魏六朝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是十分难得的。在南齐萧子良的西邸文学 集团凋零败落九年之后,萧衍代齐建梁,逐渐形成了以太子萧统为核心的一个新 东阿,县名,位于今山东省西部,曾为曹植的封地。 6 型文学集团,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学才俊之士。统文选序日:“监抚余闲, 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词林,未尝不心游日想,移晷忘倦。”其接纳文学之士, 以“陆佳、张率、谢举、王规、王筠、刘孝绰、到洽、张缅为学士,十人尽一时 之选。”2 “常与( 王) 筠及刘孝绰、陆侄、到治、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 抚孝绰肩而言日: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3 此外,王锡、张缵等人“与 太子游狎,情兼师友。”1 在沈约的推荐下,刘勰亦入朝为士,很快便擢为东宫通事 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5 后统卒,这个文学集团便因其成员的或入 继萧纲幕府、或授任他职而自行解散了。 可与萧统的东宫文学集团媲美的梁代另一个文学集团,是在天监五年封为晋 安王的萧纲的外藩文学集团。天监八年,萧纲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事,梁武帝令 其量置佐吏。梁书徐搞传记:“高祖谓周拾日: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 行者,于令与晋安王游处。拾日:臣外弟徐搞,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 选。高祖日: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其容貌。”因此,徐搞便成为入萧纲幕府 最早、侍奉时问最长、且对萧纲影响最大的集团要员。集团内另一重要成员为张 率。梁书张率传记:“八年,晋安王戌石头,以率为云麾记室。”此后,率追 随纲辗转南兖州、荆州、江州诸地,“率在府十年,恩礼甚笃。”张率曾为太子萧 统家令,颇为武帝赏接。及张率卒,萧统与书萧纲:“近张新安( 张率) 又致故。 其人才笔弘雅,亦足嗟惜。随弟府朝,东西日久,尤当伤怀也。”6 在藩任上,萧 纲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学实力,梁书庾肩吾传云:“初,太宗( 萧纲) 在藩, 雅好文章之士,时肩吾与东海徐搞、吴郡陆杲、彭城刘遵、刘孝仪、仪弟孝威, 同被赏接。” 萧纲文学集团的初步形成,是在其为雍州刺史等外藩任上的前后七年之中( 即 天监十三年以后) 。梁书简文帝纪记:“( 纲) 引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恒 讨论篇籍,继以文章。”南史庾肩吾传记:“在雍州,( 肩吾) 被命与刘孝威、 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摊、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丰 其果馔,号高斋学士。”虽然“高斋学士”诸人的诗文今传世不多,但有这么 多才俊之士聚集在萧纲周围,其创作之富、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也正是在这 数年之中,萧纲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梁书简文本纪云:“( 纲) 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 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拓地千里。”这样 大规模对北朝的军事胜利在齐梁时代是少有的,它迅速提升了萧纲的朝廷威望, 南史 粱书 南史 粱书 粱书 王锡传。 王筠传。 王锡传。 刘勰传。 张率传。 为其入主东富奠定了有利基础。这一文学集团的工f 式成立是在萧统去世、萧纲被 立为皇太子之后。“及居东宫,又开文德省,置学士。肩吾子信、搞子陵、吴郡张 长公、北地傅弘、东海鲍至等充其选。”7 庾信和徐陵才华横溢,为后起之秀。他 们的入选东宫,对萧纲文学集团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与全盛的萧纲文学集团遥相呼应的是湘东王萧绎的荆州文学群体。绎于普通 七年( 公元5 2 6 年) 出任荆州刺史,在其身畔也陆续聚集了一大批文章才学之士, 其中有刘孝绰、刘之遴、刘孺、刘孝胜、刘孝先等人。刘孝绰原是太子萧统重臣, 免官后萧绎曾多次致书敦请赴荆,后遂为绎府咨议。刘孺曾任萧统的太子家令、 萧纲长史等职,后亦被萧绎延至帐下。除以官位爵禄招致才学之士外,萧绎尚与 其他文士布衣相交。梁书元帝纪云:“世祖性不好声色,颇有高名,与裴子 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著述辞章,多行于世。”裴子野 乃萧绎父执一辈人,当时已有高名;张缵则尚武帝公主,与萧纲、萧绎有郎舅之 亲。较之萧纲一方,萧绎集团内成员的文学创作成果并不甚丰广,然二者的核心 人物一一萧绎和萧纲在具体的文学观念和创作主张上则是趋于一致的。萧绎 在金楼子立言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至于文者,惟须绮毅纷披, 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这与萧纲“吟咏情性”的文艺观可谓如出一辙 ( 参看本文第二章相关论述) 。同时,二人都创作了大量风格接近的宫体作品。而 且,两个集团的成员之间又保持着密切联系,彼此互通声气,衡文裁篇。在与 湘东王书中,萧纲对萧绎说:“文章未坠,必有英绝。领袖之者,非弟而谁? 思 吾子建,一共商榷。”虽然信里萧纲称萧绎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但谁都明白, 这时候萧纲早已是梁代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了。 以下系萧纲文学集团的人员构成。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起 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 功毕,规上新殿赋,其辞甚工。拜秘书丞,历太子中舍人等职。晋安王纲出为 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咨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敕与陈郡殷钧、 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 集,属规为酒令。普通六年,高祖以王规所赋诗捷美,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 年t 出为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太子,仍为吴郡太守。复为散骑常侍、太子 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 十五。皇太子出临哭,与湘东王萧绎令日:“威明昨宵奄复殂化,甚可痛伤。其风 韵道正,神峰标映,千里绝迹,百尺无枝。文辩纵横,才学优赡,跌宕之情弥远, 濠梁之气特多,斯实俊民也。一尔过隙,永归长夜,金刀掩芒,长淮绝涸。去岁 冬中,已伤刘予,今兹寒孟,复悼王生,俱往之伤,信非虚说。” 7 梁书简文帝纪。 张缅,字元长。起家秘书郎。出为淮南太守,时年十八。顷之,出为武陵太 守。还拜太子洗马,中舍人。大通元年,徵为司徒左长史,以疾不拜,改为太子 中庶子,领羽林监。俄迁御史中丞。中大通三年,迁侍中,卒,时年四十二。缅 性爱坟籍,聚书至万余卷。 张缵,字伯绪,张缅之弟,出继从伯弘籍。缵年十一,尚高祖第四女富阳公 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召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时年十七。缵眉目疏朗, 神采爽发。好学,兄缅有书万卷,昼夜披览,殆不释手。秘书郎宋、齐以来,为 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数十百日便迁任。缵故求不徙,欲遍观阁内 图籍。尝执四部书目日:“若读此毕,乃可言优仕矣。”如此数载,方迁太子 舍人,转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与琅邪王锡齐名。河东裴子野与其虚相推重, 因为忘年之交。大通元年,出为宁远华容公长史。大同二年,徵为吏部尚书。九 年,迁宣惠将军、丹阳伊,俄复改授使持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 刺史。述职经途,作南征赋。太清二年,徵为领军,俄改授使持节、都督雍、 梁五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宁蛮校尉。为岳阳王部属所害,时年五十一岁。 到洽,字茂淞,彭城武原人。少知名,清警有才学士行。谢胱文章盛于一时, 见洽深相赏好,日引与谈论。每谓洽日:“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资文武。”天监二 年,迁司徒主簿:五年,迁尚书殿中郎。洽兄弟群从,迁居此职,时人荣之。七 年,迁太子中舍人,与庶子陆任对掌东宫管记。俄为侍读,侍读省仍置学士十二 人,洽复充其选。十四年,入为太子家令,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十六 年,迁太子中庶子。普通七年,出为贞威将军、云麾长史、寻阳太守。大通元年, 卒于郡,时年五十一。昭明太子与晋安王纲令日:“到子风神开爽,文义可观,当 官莅事,介然无私谈对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异物,每一念至, 何时可言。天下之宝,理当恻怆。”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谢览之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年十四,尝 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秘书丞,太子庶子,家令 掌东宫管记。深为昭明太子赏接。天监十一年,迁侍中。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 理及释氏义。大通六年,入为侍中、中书监,来拜,迁太子詹事。太清二年侯景 乱起,举卒于围内。文集于乱中亡逸。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 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起家著作左郎。与同郡陆任幼相友狎,尝同载诣沈约, 适值任防在,沈约乃谓防日:“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 与防友善。天监初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且出掾,敕抄乙部书目。八年,晋安王萧 纲出戌石头,以率为云麾记室。数次随迁,王还都,率除著作佐郎。十三年,王 为荆州,复以率为宣惠咨议,领江陵令。府迁江州,以咨议领记室,出监豫章、 临川i 郡。率在府十年,恩礼甚笃。后迁太子家令,与中庶子陆佳太子仆刘孝绰对 掌东宫管记,迁黄门侍郎,出为新安太守。大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三。太子萧 统“遣使赠赙,与晋安王纲令日:近张新安( 张率) 又致故。其人才笔弘雅,亦 足嗟惜。随弟府朝,东西日久,尤当伤怀也。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 怀。少好属文,而七略及艺文志所载诗赋,今亡其文者,并补作之。有 文衡t 五卷,文集三十卷行于世。 刘孺,字孝秩,彭城安上里人。幼时聪敏,七岁能属文。既长,美风采,性 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时沈约闻其名,引为主簿,常与游宴赋诗,大为沈约 所嗟赏。累迁太子舍人,中军临j i i 王主簿,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除晋安王友, 转太子中舍人。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于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 点,高祖甚称赏之。转中书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顷之迁太子家令,余如故。出 为晋安王长史,领丹阳伊丞,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出为湘东王长史。大 同七年卒,时年五十九。 刘苞,字孝尝,彭城人。少好学,能属文。累迁至太子太傅丞,尚书殿中郎 等职。久之为太子洗马,掌书记,侍讲寿光殿。与从兄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 到洽、到沆、吴郡陆任、张率等并以文藻见知。天监十年卒官,时年三十。 庾于陵,字子介,七岁能言玄理。既长,清警博学有才思。天监中拜太子洗 马。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时于陵与周拾并擢充职,高祖日:“官以人而清,岂 限以甲族? ”时论以为美。俄迁散骑侍郎,改领荆州大中正。累迁中书黄门侍郎, 舍人、中正并如故。出为宣毅晋安王长史、广陵太守,行府州事。后卒官,时年 四十八。 庾肩吾,字子慎,八岁能赋诗,特为兄于陵所友爱。初为晋安王国常侍,仍 迁王宣惠府行参军,自是每王徙镇,肩吾常随侍。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 记室参军。中大通三年,王为皇太子,兼东宫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王录事参军。 累迁中录事咨议参军,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及随居东宫,肩吾与诸文学才俊僚 友为诗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永明之时。太清二年卒。文集行于世。 徐搞,字士秀,东海人。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 旧体。起家为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会晋安王纲出戌石头,以搞为侍读。后王 出镇江州,乃补云麾府记室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 搞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咨议参军。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摘兼宁蛮长史, 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搞出。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 搞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中大通三年,出为新安太守。 太清三年,侯景乱起,太宗被幽闭,搞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 徐陵,字孝穆,东海人。八岁能属文,十二岁通庄、老义。既长,博 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普通二年,晋安王引陵参宁蛮府军事。中大通三年,王立 为皇太子,东宫置学士,陵充其选。梁简文帝在东富撰长春殿义记,使陵为序。 又令于少傅府制庄子义。寻迁湘东王中记室参军。陈兴,陵历居显要。至德元 年卒,时年七十七。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为一代文宗, 亦不以此矜物,未尝诋诃作者。其于后进之徒,接引无倦。陈世国家有大手笔, 皆陵所草。其文颇变旧体,辑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所散逸。存者三十卷。 张长公,张率子,有文才,嗣父爵。为晋安王萧纲所接赏。 刘遵,字孝陵。少清雅,有学行,工属文。累迁晋安王宣惠、云麾二府记室, 甚见宾礼,转南狳州治中。王后为雍州,复引为安北咨议参军。中大通三年,王 立为皇太子,仍除中庶子。遵自随藩及在东宫,以旧恩偏蒙宠遇,同时莫及,大 同元年卒官。 陆杲,字明霞,吴郡吴人。少好学,工书画。天监元年除抚军长史。六年, 迁秘书监,顷之为太子中庶子、光禄卿。八年,出为义兴太守。还为司空临川王 长史、领扬卅f 大中正。中大通四年,卒,年七十四。杲性婢直,索信佛法,持戒 甚精,尝著沙门传三十卷。 萧子显,字景阳,齐宗室子弟。幼聪慧,好学,工属文,深为沈约所赏。深 于史,撰齐史,诏付秘阁。累迁太子舍人、建康令等。子显性凝简,颇自负其 才气。太宗素重其为人,在东宫时,每引与促宴。大同三年,卒,时年四十九。 有著作多种,多亡逸。 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人。好学,有思理。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 王俭为国子祭酒,颇赏接之。天监中迁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后迁晋安王萧纲记室。 卒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城人,祖额,知名齐世。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以女妻之。年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 生传习其义。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普通中,为司仪侍郎。迁左民尚书, 累迁显美。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太建六年, 卒于官,时年七十九。 萧子云,字景乔,萧子显之弟。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 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性沉静,不乐仕进。年三十方起家 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后为晋安王文学,司徒主簿等。时湘东 王为京尹,深相赏好,如布衣之交。后历显官。侯景乱起,子云东奔晋陵,饿死 显云寺僧房,时年六十三。有晋书一百卷等著述。 刘潜,字孝仪,刘孝绰之弟。幼孤,与兄弟相励勤学,并工属文。孝绰常日 “三笔六诗”,“三”即孝仪。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阳,引为安北功曹史。王立为皇 太子,孝仪服阕,仍补洗马,迁中舍人。大宝元年病卒,时年六十七。有文集二 十卷,行于世。 此外,尚有庾信、江华、鲍至、王褒、殷不害、徐防、孔铄、傅弘诸人。 第三节萧纲与玉台新咏之编撰 在介绍玉台新咏之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编撰背景。 萧统卒后,梁武帝力排众议,立萧纲为太子,朝臣纷纷进谏,以为当以萧统 子华容公为太子。这便使萧纲在初为皇储的日子颇为艰窘。首先向东宫发难的是 武帝幸臣、当时的领军朱异。梁书徐搞传记: ( 晋安) 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管记,寻带领直。摘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 宫体之号,自斯而起。高祖闻之怒,召搞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高祖意释。 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搞商较纵横,应对如响,高祖甚 加叹异,更被亲狎。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日:“徐叟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 遂乘间白高祖日:“摘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白颐养。”高祖谓摘欲之,乃召捕 日:“新安大好山水,任防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 守。 由藩王入为储君,萧纲东宫侍臣中,徐摘是最为重要的一员。自为晋安王,徐 搞即随侍在侧,臣主甚为相得。作为萧纲少年时代的老师,徐搞也是尽心教傅, 忠贞不贰。然而好景不长,数月之后,领军朱异及其他一些与之不协的朝中重臣 便以太子侍臣徐摘诗多新变,为春坊所学,号为“宫体”为由大加声讨,武帝遂 “召搞加让”。尽管徐摘以自己的才学平息了帝怒,但最终还是被外放为新安太守。 这是萧纲入主东宫后与朝中敌对势力进行较量的第一回合惨败。萧衍当然不能责 备自己力排众议而册立的太子萧纲,因此便只能将徐摘外放,以平息臣下的不满8 。 5 陈书徐陵传载陵言:“所见诸君,多逾本分,尤言大屈,未喻高怀。若问梁朝朱领军 异亦为卿相,此不逾其本分邪? 此是天子所拔,非关选序”这是徐陵在陈天康元年( 5 6 6 年) 为吏部尚书时所写的一封公文,距其父为朝臣排挤出为太守己三十五年。在这篇文字中, 徐陵对朱异当年的所作所为依然心存芥蒂。而当年徐搞以六十一岁的高龄仍然醉心于宫体诗 的写作似乎是个笑话,朝臣拿他开刀不外以下几点原因:( 一) 徐家当时并不显赫,在追崇门 第的南朝,要想出人头地首先得有显赫的家世。徐氏为当时小姓,徐搞是以才学显美而为粱 武帝所亲任。萧纲的储贰名分既定,朝臣自不敢对其公然指责,但对太子的心腹之臣却并无 什么顾忌,何况徐氏本非世家大族,故人敢欺凌。实则宫体之名是当时政治角逐中朝臣用来 打击太子一方的一个借口,一个阴谋。( 二) 从徐搞现存的诗文来看,可称为宫体的那部分诗 作并非全作于萧纲入主东宫之后,很多是早期的作品。这也可以说明宫体名号乃政治斗争的 产物。这是骆师玉明教授早就撰文论述过的。( - - ) 徐摘本人并非轻薄无行的浪荡之士。其诗 歌虽好为新变,但并不过分闲逸放荡。梁书徐撒传记:“会晋安王纲出戌石头,高祖谓 周拾日: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于令与晋安王游处。拾日:臣外弟徐摘,形质 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高祖日: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其容貌。以搞为侍读。”由 此可见,徐摘正是以文学俱长兼有品行方被粱武帝选为萧纲侍臣的。这也是朝臣借宫体之名 而意在攻击太子萧纲的一个旁证。 2 然而,宫体之称,若说其咎在徐搞,实在有些冤枉,因为东宫的政敌们所欲攻击 的目标初非止于萧纲的侍臣徐搞一人。 萧绢自然不能忍受来自朝臣的这种恶意攻击,为了应战,在初为太子的几年 里,他先后写下了数篇论述其文学主张的文章,像诫当阳公大心书、与湘东 王书等。而湘东王萧绎亦与之遥相呼应,声气互通。虽然徐搞被外放为新安太 守,但萧纲与其文学集团内的其他文士因倡导抒写情性的新变诗体而颇受时人欢 迎。 作为宫体作品的代表,徐陵奉萧纲之命编选的玉台新咏是一部以妇女题 材为主的诗歌总集,入选作品大都为言情之作,风格总体上趋于婉转绮靡。关于 它的编撰年代,历来聚讼纷纭。一说成书于梁太清三年萧纲即位之前,而日本学 者兴膳宏玉台新咏成书考更认为是在中大通六年前后。另一说则是今人刘跃 进成书于陈代的假设。依笔者愚见,陈代成书的说法颇值商榷。因为自建安以来, 文学集团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曹丕、曹植在邺下文人中各树党羽,贾谧 的二十四友,萧子良的竟陵八友多半如此。从萧纲入主东宫后所展开的各项文学 批评来看,都似乎表明他实欲进行一场新的文学革命。所以这样,是有其特定的 政治目的,即针对刚刚故世的前太子萧统的文人集团而发。这一集团中有很多人 反对萧纲,他们大多希望由萧统长子华容公继立为储贰。萧统生前,其身边聚集 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协力编成著名的文选。文选一书在当时及后世都影响 甚大,且自始至终贯穿了萧统的文艺思想,在当时的京师文坛上,萧统及其东宫 文学集团是股积极活跃的力量。萧纲入主东宫,迫于诸方压力,必思一欲摆脱和 扫清前宫的流风余韵,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并扩大其势力影响。切实可行的办法 之一便是建立自己的东宫文学集团,倡导新变文风,重新编撰文史别集。如由东 宫三十八学士编著的法宝联璧,便迎合了当时朝野崇佛的风气,故亦为武帝萧 衍所称。玉台新咏的编撰情形亦复如是。其时徐搞已被外放,萧纲集团内最能 助成其编选一部旨在宣扬新宫文艺观的诗集的学士,没有比徐搞之子徐陵更为合 适的人选了。基于此,兴膳宏先生所主玉台新咏成书中大通六年前后说倒是 很有可能的。刘跃进成书于陈代的假设虽从版本目录的角度予以考论,但其版本 所据,正同其所批评的兴膳宏氏的两个前提一样岌岌可危,因其所据版本为明复 本和过录本,本自无法反映原书风貌,原本如何,今人己无从得知,故出自版本 角度的考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在尚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和版本依据的 现有条件下,从社会史、政治史的角度,从当时宫廷政治的明争暗斗入手,敲定 玉台新咏的编撰年限大约在中大通四年至六年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唐人刘肃 在大唐新语中所记“( 帝) 乃令徐陵撰玉台新咏以大其体”的说法大致可 信,至于说到萧纲“晚年改作,追之不及”,则近乎小说家言,联系史实,亦不得 称之为知言了。 第二章萧纲的文学思想 最能集中反映萧纲明确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的是他这篇载于梁书庾肩 吾传的与湘东王书,为论述方便,兹录之如下: 吾辈亦无所游赏,止事披阅,性既好文,时复短咏。虽是庸音,不能搁笔,有惭技 痒,更同故态。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竦,争为阐缓。玄冬修夜,思所不得; 既殊比兴,正背风骚* 。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烈有所。来 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 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吾既拙于为文,不敢轻有掎摭。但以当时之作,历方古 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 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俱为盍各,则未之敢许。 又时有效谢康乐、裴鸿胪文者,亦颇有惑焉,何者? 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 有不拘,是其糟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无篇什之美。是为学谢则不届其精华,但得 其冗长;师裴则蔑绝其所长,惟得其所短。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慕。故胸驰臆断 之侣,好名忘实之类,方分肉于仁兽,逞御克于邯郸。入鲍忘臭,效尤致祸。决羽谢生, 岂三千之可及? 伏膺裴氏,惧两唐之不传。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 台郢中之听。阳春高而不和,妙声绝而不寻。竞不精讨锱铢,霰量文质,有异巧心, 终愧妍手。是以握瑜怀玉之士,瞻郑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阙乡而叹息。诗既若 此,笔又如之。徒以翰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甚矣哉! 文之横流, 一至于此。 至如近世谢胱沈约之诗,任吭陆侄之笔,鞭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张士简之 赋,周升逸之辩,亦成佳手,难可复遇。文章未坠。必有英绝,领袖之者,非弟而谁? 每欲论之,无可欲语。吾之子建,一共商榷。辩兹清浊,使如淫渭:论兹月旦,类彼汝 南。朱丹既定,雌黄有别,使夫怀鼠知惭,滥竽自耻。譬斯袁绍,畏见子将;同彼盗牛, 遥羞王烈。 在这封略同于曹子建与杨德祖书的著名的信中,萧纲谈了自己对遣辞师心 和当今文坛的基本看法,大抵有以下几点颇值得注意。 一,从对广义之文的喜好和推重,进而至对诗赋之文和经传之文的功用特点、 体式风格进行详致辨析,从而肯定和张扬了诗歌“吟咏情性”的抒情特性和审美 价值。关于其隆文好文的主张,除本篇外,尚可参看以下两则材料: 纲少好文章,于今二十五载矣。窃尝论之:日月参辰,火龙黼黻,尚且著于玄象, 章乎人事,而况文辞可止,咏歌可辍乎? ( 答张缵谢示集书) 窃以文之为义,大哉远矣! 故孔称性道,尧日钦明,武有来商之功,虞有格苗之德。 故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含精吐景此之谓天 1 4 文。文籍生,书契作,咏歌起,赋颂兴此之谓人文。( 昭明太子集序) 针对古人好以人文截措和附会天文借以隆尊的情形,钱锤书先生的这段议论可谓 契理餍心: 简文帝答张缵谢示集书:“日月星辰”按( 全梁文) 卷一二简文帝昭明 太子集序“窃以文之为义大矣远哉”一节亦此意,均与文心雕龙原道敷陈“文之 为德也大矣”词旨相同,北齐书文苑传、隋书文学传等亦以之发策。盖出于易喷 之“天文”、“人文”,望“文”生义,截搭诗文之“文”,门面语、窠臼语也。刘勰谈艺 圣解,正不在斯,或者认作微言妙谛,大是渠依被眼谩耳。 是故无论是明道征圣的儒家经典还是轻唇利吻的抒情诗赋皆被抬高到“大矣远哉” 的地步,因而在价值评判方面诗赋“短咏”也被予以了高度重视和积极张扬。 在此基础上,萧纲进一步指出,作为儒家经典的“六典三礼”,诸如内则 ( 礼记篇名) 、酒诰( 尚书篇名) 、归藏( 周礼:筮人掌三易,夏日连 山,殷日归藏,周曰周易) 、大传( 毛诗题解) 之篇,与即目寓心、 吟咏情性的风骚传统在功用性能上是迥然有别的,所谓“所施则有地,用之则有 所”,文学和儒学( 经学) 本自源殊派分,故文学理当从儒学( 经学) 固有的束缚 中解脱出来,去自由自在地表现创作者的情志与个性。在诫当阳公大心书这 封有名的短信中。萧纲说: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放荡”一语,徐中玉先生尝释作“主要是不拘礼法,任性而行,不受陈规旧矩 束缚”,将其施诸于文学创作,此说大致是不错的。萧纲认为,以礼法自重的文 士在行文中无须对儒教礼义念念不忘,“端葱人不妨作浪子或豪士语”1 1 ,说得通 彻一些,也就是以诗赋为中心的文学不当承载过多的儒教义理,而主要以“吟咏 情性”“操笔写志”即自由抒写个人的情性感受为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董仲舒日:“隋者,人之欲也。人欲谓之情,情非制度不节。”可见“情性”一 词盖指人正常的欲望、情感和本性。在萧纲看来,文学的本质并不一定要以某种 既定的观念礼数来教化和敦导人心,而在于抒发人们正常的欲望情感,描写素朴 的人性,倘硬要在抒情的短章内横添政教的素材或竭力使其表现出儒家经典的风 格功效,不仅画虎不成反类犬,所谓“既殊比兴,正背风骚”,有非伦之嫌, 而且会造致如目前京师文坛所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的情形,即酿成“懦钝殊常,竞 学浮竦,争为阐缓”的不良文风这与同时代的裴子野在略早的史论雕虫论 ”中尝就当世五畜诗“摈落六艺,吟咏情性”而取的激进的批评态度正可谓针锋相 9 管锥编第四册,1 3 9 2 页。 ”古代文艺创作论集,转自魏晋南北朝文论选,3 6 1 页。 “钱锺书语,管锥编第四册,1 3 9 9 页。 ”参日人林田慎之助裴子野( 雕虫论) 考证,陈曦仲译,周一良校,载古代文学理论研 究第六辑。 对,或者可以说,萧纲的与湘东王书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就裴子野的雕虫论 而发。且让我们看看裴是怎么说的罢: 自是( 刘宋以后) 闾阎少年,贵游总角,陶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学者以博依为 急务,谓章句为专鲁,淫文破典,斐尔为功。无被于管弦,非止乎礼义;深心主卉木, 远致极风云。其兴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隐而不深。讨其宗途,亦有宋之遗风也。 裴论中的“吟咏情性”正是萧书“吟咏情性”一语之蓝本,萧作“六典三礼”一 节文字则旨在对裴的“淫文破典,斐尔为功”之攻进行排疏,而萧所揭橥的“懦 钝浮疏阐缓”等不良文风与裴所不满的“其兴浮,其志弱”的“有宋遗风” 亦实系同一意思,直所从言之异路,盖萧特以裴之矛攻裴之盾罢了。通过这番比 较,我们大致可以清楚,在吟咏情性、操笔写志的抒情诗赋上面,萧纲是抱有怎 样热情投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吟咏情性”一语虽反承于裴论,但到了萧纲 手里却转化为一个重要的文论命题,这一命题所富含的文学的抒情特性在此得到 了萧氏的积极回应和大力肯定:而在抒写正常的人性和情欲的前提下,这一命题 也自然包含了对于与人性关系密切的自然山水和人体自身的外在之美的吟咏,故 就此一命题而言,其本身便具有丰富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意义,而作为一个有意味 的美学命题,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萧纲的“吟咏情性”说是继毛 诗序的“言志”说和陆机的“缘情”说之后,对于中古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质的 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因而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 意义和价值。 而当萧纲在说抒情写景之作不应生摹硬仿儒家经传之文并予其以较为崇高的 地位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对儒家经典就持有否定甚或反对的态度,在信中他只 是一味强调诗赋美文与儒教经典殊科,其功用场合不同,故文辞风格遂异。据梁 书、南史的简文帝本纪及隋书经籍志,萧纲为太子时,曾当朝奉述 萧衍五经讲疏,听者倾心;此外,其个人著述内尚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 卷、礼大义二十卷、春秋发题一卷、孝经义疏五卷、长春义记一百卷 等。可见对于儒家经典,他亦多所眷顾,究心研悉,诫子书所言“立身先须谨 重”正不啻是他从立言到立行决计力贯儒家教义的郑重宣言。 需要指出的是,萧纲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要摆脱儒家礼义的督导和宣化的同时, 其文艺思想颇倾向于道家的清畅通脱。纲好老庄之学,据梁书何敬容传,太 清二年( 5 4 8 年) ,萧纲以皇太子的身份“频于玄圃自讲老庄二书”,并曾 撰有老子义、庄子义诸作( 梁书简文本纪) 。上文所引诫子书中“放 荡”一语源出有自,其事略即本于不拘礼法、寄情老庄的正始中人,如三国志魏 志王粲传记:“( 阮) 塥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 模则。”故道家通脱无羁的思想对于萧纲在文艺观上摆脱儒家礼义的束缚而任真率 意地表现个人性情无疑具有推助提携的作用。 二,批评了当代文坛盲目摹仿裴谢之文的不良习气,突出了天才、兴会在文 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了公认的新型创作典范,强调了诗歌理应具有的结构 形式之美。 史称裴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异体”( 梁 书本传) ,观上文所引雕虫论,可知其人之文艺思想体系纯属儒家正统,而 与齐梁以来的文学新变思潮逆流。在萧纲看来,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无篇什 之美”,“盖以史之文另i j 于篇什之文也”,这事实上是将文才与史才区别 开来,犹如上文中其将文学与儒学厘清界限一样。工为诗人词人之文而不能为史 家之文的情形于古来论史谈艺多见而不罕见,如钱锺书先生所拈出的唐刘知己史 通鉴识和蔌才、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二、宋郑樵夹涤遗稿卷三上 宰相书及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六答问皆著其例1 4 。正因文才与史才之 不可同日而语,是故萧纲不免要断言一一“师裴则蔑绝其所长,惟得其所短”一 一那些自以有驾驭史料的本领而欲发为文章、强作吟咏的效颦者,又哪里届识得 到文学的本质,哪里创作得出发自性情的真正诗篇呢? 较之于观念保守、质不宜慕的裴,萧纲对谢的态度毋宁说是更多有认可乃至 推重的成分了。纲尝著谢客文泾渭三卷( 南史本纪) ,对大谢诗颇有研究, 故其所谓“谢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时有不拘,是其糟粕”,实乃心摹手追之后 的肯綮之谈、会心之言。关于大谢的“吐言天拔,出于自然”,可与南史颜延 之传所载鲍照答延之“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语相参( 诗品中则记 汤惠休言:“谢诗如芙蓉出水”) ,盖谓谢写景之旬自然清新,圆美流转,加以其“兴 多刁高”( 钟嵘诗品) 、“兴会标举”( 宋书谢灵运传论) ,故每出语高妙, 非常人积学所得。另一方面,萧纲又批评谢诗“时有不拘”,过于“冗长”,则与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针对谢诗“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 酷不入情”的批评意见较为一致。二人对谢的讥弹皆着眼于其诗歌形式上的欠缺, 所谓“时有不拘”、“冗长”、“竦慢阐缓”,盖指谢五言节奏舒缓而乏变化,句俪字 对而下笔不休,辞藻富艳而拘于铺陈,“双音字多,则一音拗口,以至辗转不断” ”,此外尚有如钱锺书先生所掎摭者:“余观谢诗取材于风物天然,而不风格自然; 字句娇揉,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1 6 故 历来学谢者每每于此多所警惕,如我们所熟知的谢胱即于大谢诗的自然清发多有 承继,而对其冗长舒缓之弊颇有改进;又如梁书伏挺传记挺“有才思,好 属文,为五言诗,善效谢康乐体”,南史王籍传记籍“为诗慕谢灵运,至其 合也,殆无愧色”,名作入若耶溪固为拟谢之作,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 更幽”一句尤为萧纲所激赏,“吟咏不能忘之”( 颜氏家训文章) 一这当然 蚪皈出民人西陕集学文 死瓦镧死 两魏吩他挖汉 册册趴册 四四考四第第声第四编编0 编锥锥立锥管管钦管 逯 是就学谢的成功者而言,至于那些才疏学浅、“好名忘实”之俦,限于才器,徒以 耳食,“学谢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自然易招来萧纲的奚落讥嘲了。 从大谢本人诗歌创作上的伉得优失,到时人对其字描句摹的俏成俏败;从沈 约、钟嵘对大谢异口同声地称扬“兴会标举”、“兴多才高”,到萧纲对其“吐言天 拔巧不可阶”的高度评价,从中皆可以看出,作为创作灵感自然勃发的“天才” ( 或叫“天机”,如南齐书文学传论所言“若夫委白天机”) ,和感物缘情, “触兴自高”( 萧统答晋安王书) 的“兴会”,对于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实具有 直接的决定作用。在萧纲之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