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在认真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秦朝之前的死刑和两汉时期死刑制度作了比较全面 的考察和对比,希望能通过对两汉时期死刑进行具体的考察,如死刑的种类、执行时间及替代刑罚,以 及和死刑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进一步了解两汉死刑制度的实施情况和特点及其影响。 首先论文第一部分,介绍死刑的沿革,主要介绍秦朝和先秦的五花a f - j 且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 探讨秦朝之前死刑实践层面上的因袭与变革。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眼予微观,主要对两汉时期死刑的实施情况,包括死刑的执行方式和罪名的轻 重等级的考察,其中介绍了死刑执行的基本方式和特殊方式,以及对死刑的轻重等级和殊死问题进行讨 论;第四章谈到死刑有替代刑罚,即赦免、赎死和减死等几种情况和其出现的条件,在论及死刑犯家属 问题时,本文根据罪犯罪行的轻重的情况,对家属的不同惩罚也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汉朝时期对家属惩 罚的实质情况。在第六章中,本文还对汉朝时期死刑执行地点进行详细的考察,根据大量的史料证明汉 朝确实存在“隐刑”,弥补了其他学者对于汉代死刑执行地点情况研究的不足。第七章是根据前面的论 述。总结出汉朝时期死刑的时代特点,从而揭示了死刑制度逐渐文明化的发展历程。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本部分更多探究的是两汉时期死刑制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文章从宏 观上论述了死刑对于两汉政府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对于后世历代死刑制度的影响和借鉴。 关键词死刑刑名连坐隐刑 2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d u c t sar e l a t i v e l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v i e wa n d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 c a p i t a lp e n a l t yb e f o r eq i nd y n a s t ya n dt h a to ft h ew e s t e r na n d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o nt h e b a s eo fc a r e f u ls t u d yo ff o r m e ra c h i e v e m e n t s b ym e a n so fc a r e f u ls t u d yo f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t h e w e s t e r na n d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f o ri n s t a n c e ,t h ec a t e g o r i e so fi t ,t h et i m eo fe x e c u t i o n , s u b s t i t u t ep e n a l t y , a n das e r i e so fo t h e ri s s u e sc o n c e r n i n gd e a t hp e n a l t y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t e n d s t oh a v eaf u r t h e rl o o ki n t ot h ef e a t u r e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ft h e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o nt h ev a r i o u sa n dc r u e lw a y so fe x e c u t i o ni nq i nd y n a s t ya n dp r e q i np e r i o d i t d i s c u s s e stt h ef h s tp a r t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e a t hp e n a l t y ,w i t hi t s f o c u sh ef o l l o w sa n dr e f o r m sw i t hr e g a r dt ot h ep r a c t i c a la s p e c t so f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t h ep r e q i n p e r i o d w i t ht h em i c r ow a yo fs t u d yi nm i n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r a c t i c a l e n f o r c e m e n t so f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i n c l u d i n gt h ew a y s ( b a s i ca n ds p e c i a l ) o f e x e c u t i o na n d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p u n i s h m e n t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t a l k sa b o u tt h es u b s t i t u t ef o r mo f d e a t hp e n a l t y , i e t h ec a s e so fa b s o l u t i o n , a t o n e m e n tf o rd e a t h ,a n dr e d u c t i o no fd e a t h ,a sw e l la s t h e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h e s es u b s t i t u t i o n s w h e nr e s e a f c m n gt h ei s s u e so nf a m i l ym e m b e r so ft h o s e c r i m i n a l ss e n t e n c e dt od e a t h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v e r st h ed i f f e r e n tp u n i s h m e n t st ot h e m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d a m a g ec a u s e db yt h o s ec r i m i n a l s ,w h i c hr e v e a l st h er e a lp u n i s h m e n ti m p o s e do nt h e c r i m i n a l sr e l a t i v e sb yt h eh a na u t h o r i t i e s i nt h es i x t hc h a p t e r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k e sac a r e f i l ls t u d yo i lt h es i t e so fe x e c u t i o ni nh a l l d y n a s t y s u p p o r t e db ym a n y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s e c r e te x e c u t i o n ”d i de x i s t e di nh a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 m a k e su p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i n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yo fs i t e so fe x e c u t i o ni nh a nd y n a s t y b a s e do nt h es t a t e m e n t si nt h ep r e v i o u sc h a p t e r s ,t h es e v e n t hc h a p t e rm a k e sac o n c l u s i o no nt h e f e a t u r e so ft h ed a yi nh a nd y n a s t y , w h i c hr e v e a l st h eg r a d u a lp r o c e s s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t h e s y s t e mo fd e a t hp e n a l t y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ac o n c l u s i o n ,a n di tp r o b e sm o r ei n t ot h en e g a t i v ea n d p o s i t i v e i n f l u e n c e s b r o u g h tb yt h ed e a t hp e n a l t yi n h a nd y n a s t y 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 l y ,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p r a c t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 se x e r t e db yt h ed e a t hp e n a l t y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 st ot h e p e n a l t i e si nt h es u c c e e d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w o r d s :d e a t hp e n a l t y n a u l eo fp e n a l t yr e l a t e dp e n a l t ys e c r e te x e c u t i o n 3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王,爹殍 日期:7 译钥胡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亏蟹 日期:泳* 局羽 前言 h 研究意义 死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指剥夺罪犯生命的刑罚,即生命刑。它是统治阶级朋来维护统治利益和 秩序重要的刑罚武器。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死刑制度在汉朝时期得到 统治者的j “泛应用,并且逐步趋向文明化和制度化,为中国古代的五刑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汉 时期,死刑的对象包括极为。泛,上至高官权贵,卜至普通自- 姓。杀人偿命”,是沿袭了原始社会的复 仇思想,但在汉代,死刑在执行方式、执行地点及死刑刑名的规定上都有了很人的变化。统治者对丁i 死 刑的执行很慎重,有时甚至可以通过恩赐的方式赦免死刑犯,所以死刑制度在汉朝时有一定的特征,本 文对两汉时期的死刑制度进行较为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希望能够对两汉死刑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 价。 o 研究现状 正因为死刑是维护统治秩序的主要刑罚武器,两汉时期的死刑为以后五刑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 基础,所以学者们很承视对死刑制度的研究。清末一屿学者开始网罗- 籍。钩沉爬梳,移理了人甜有 关汉代律令、罪名、刑名、法律制度的资料。其中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以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考证 严密最为人所称道近人程树德所著九朝律考o ,其中对丁死刑的刑名、执行方式和罪名等项也有 记载上个世纪8 0 年代出十的张家山汉慕竹简在2 0 0 1 年1 1 月始公布全文,至今已有与法律相关的多 篇论文发表。仅笔者所知,目前出版的专门的单纯研究秦汉法律的专著有乔伟的秦汉律研究、张景 贤的汉代法制研究、孔庆明的秦汉法律史、徐世虹的中国法制通史( 战国、秦汉卷) 、于振波 的秦汉法律与社会、f 日】堀毅的秦汉法制史论考、【目】大庭惰的秦汉法制史研究 ,论文集有 高恒的秦汉法制论考、等,o 其中也有涉及两汉死刑方面的文章。但是这些研究都只是一鳞半爪,主 要是对古人总结两汉死刑的一些片言只语的思考。研究的领域也不够全面,比如有的只是简单介绍死刑 的执行方式和执行时间的,或者只涉及族刑、赎删的文章,另外还有针对死刑罪名中“不道罪”进行探 讨和研究的。但是没有一本全面的有关两汉死刑制度研究甚至研究资料性质的专著。 本文就两汉死刑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死刑各种制度和其特点,以及死刑的执行时间、地点、替 代刑和汉朝政府对死刑犯家属的惩罚,以及前人尚未论证清楚的“殊死”情况等做了详细的考察。就两 汉时期死刑执行地点而言,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汉代死刑执行“明刑”,郎在公开场所执行,但是经过考 察,发现了大量“下狱死”的资料,最后根据汉代死刑制度和实际执行情况,证实“下狱死”属于死刑 的范畴,从而也得出汉朝时期存在“隐刑”制度的结论,即有些死刑在隐密场所执行,这也弥补了前辈 学者对汉代死刑“隐刑”研究的空白。 程树德九朝律考 ,中华书局,2 0 0 3 月 乔伟秦汉律研究,吉林大学法律系法律史教研室,1 9 8 1 年版;张景贤汉代法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1 2 月第l 版:礼庆明秦汉法律史,陕西人民m 艘社,1 9 9 2 年3 月第1 版;徐世虹中国法制通史 ( 第二卷战 国秦汉) ,法律出版杜1 9 9 9 年1 月第1 版;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 ,湖南人民小版社,2 0 0 0 年3 月第l 版; t j 】 堀教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 9 8 8 年8 月第l 版; 日 大庭陪著、# 剑呜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 上海人 民出版社。1 9 9 1 年3 月第l 版;高恒秦汉法制论考) ,厦门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8 月第l 版。 上| 大庭惰著林剑鸣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汉律中“不道”的概念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1 第一章死刑制度的起源和沿革 中国古代对犯有死罪的人施行剥夺生命的刑罚,即死刑。由于是重刑,因此死刑又称极刑:又称大 辟,释诂) :。辟,罪也。”向虎通:“大辟。谓,死罪也”尚书吕刑郑玄疏:“死罪之大者,故 谓死刑为大辟”,大辟是杀头,故义称杀罪,用于重人犯罪。 死刑,时代久远,在古老的中国,很甲- 就有了死刑。“刑起于兵”,当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杜会财富十分缺少,贵族为了维护私有财产、避免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而制定了法律。人类文明的程度 在当时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刑之重者”的死刑,方式是非常残酷的,甚至是 近乎野蛮的,显然也有着较强的威慑力和惩罚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政 权,又创造了诸多残酷的方式来震慑百姓,使他们更为自觉地服从统治者、避免犯罪而因此受到死刑的 残酷惩罚。 夏朝的法律中已经有了死刑,而且对于罪行也有了初步的界定。据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已 恶面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总为贼。夏书口: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其中“昏” 就是指自己为恶却掠人美名的行为:“墨“是指贪孵枉法,官纪败坏:“贼”就是指肆无忌惮地杀人。这 三种罪行都是要处以死刑的。魏 5 刑法志说:“夏刑犬辟二百,膑辟三百,富辟五百,髌、墨各千, 殷冈丁夏,盖有损益。”这也说明夏朝时期还规定了死刑的数量。 商朝时,刑罚制度进一步完善,逐渐系统化并初具规模。就死刑的具体执行方式而言,比夏朝有了 更为详细的规定,增加了很多种残酷的方式,由炮烙、醢( 将人杀死再剁成肉酱) ,脯( 处死后制成肉 干) 、劓殄等。 史记殷本纪曾经有记载:“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其中炮 烙就是在铜柱上涂油,下面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拄上行走,坠入火中而亡。o 商朝时还有一种残酷的死刑称劓殄,即不仅要将罪犯本人处以死刑,而且要将其后代处死,使其后 代不能在新邑里繁衍,犹如后世的族诛。尚书商伟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 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至商末,一人有罪,已“罪至全族” 西周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上也取得很大的进步,文明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统治 者在巩固政权和维护统治上也有了较为明显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控制人民为自己服务, 已经成为统治者最首要的任务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因此应运而生;故此,西周时期对于死刑的规定更为 完善和系统化,周礼秋官司寇所载:“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周朝死刑执行方法很多,并且极为残酷,有斩( 腰斩) 、辕( 用几辆马车将身体撕裂) 、杀( 杀头) ,辜 ( 肢解) 、残、焚、踣、磐( 悬缵而死) 、磔等手段。死刑适用于重大犯罪,其执行通常是大夫于朝,庶 人于市,并且陈尸示众三日,以示“与众共弃”之意。但是,王族、公族死刑的执行不公开,这是对贵 族的一种优待。“凡有爵者,与王之同族,奉而适甸师氏,以待刑杀。”o “公族其有死罪,则磐于甸人” o 周礼秋宫司寇载:“邦若屋诛。”注:“屋,渎如其刑剧之剧;剧诛,谓所杀不于市而以适甸师 史记集解殷本纪载:“列女传日;青铜柱。下加炭,令罪者行焉,辄坠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周礼秋官州幽 礼记文_ e 世子 2 氏者也。”指古代贵族、大臣在隐处受刑。区别于平民在市上受刑。也就是说。在西周时期,死刑的执 行采取两种方式,即在公共场所行刑的“明刑”和在秘密场所执行的“隐刑”。但是,无论是“明刑” 还是“隐刑”,其方式都非常残酷周礼秋官掌戮注日:“斩以铁钺,若今腰斩,杀以刀刃,若 今弃市。膊,谓去农磔之,辜之言枯也,谓磔之,凡杀其亲者焚之”这里还强调了如果罪犯杀死自己 的亲人,要处以焚刑,这在一定科度上表现了周朝时期礼仪教化。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载:“秦灭赵后。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生赵时 母家有仇怨,皆院之。”始皇三十五年,将诽谤朝政的“文学方术士”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西 安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发现一具俯身挣扎之骨架,应当是生埋的罪犯。根据法律答问的解释,不管是 麻风病人犯罪,还是犯罪后得麻风病,都适用“定杀”。 5 枭酋集解:“悬首于木上为枭。”借以昭示大罪。九经古义卷1 4 公羊古义中载:顾 野王语:“悬首于木上竿头,以肆大罪,秦刑也”统治者枭首示众的目的,是用警告的方法来制造恐怖 史记秦始争奉纪 后汉书灵帝纪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 9 9 0 年版,1 0 9 页 4 气氛,安定老百姓。始皇九年,好毒作乱,曾经实行车裂之枭首,“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 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o 这种死刑是枭首和车裂两刑并施,残酷程度可想而知。这是秦朝统 治者为达目的的一贯伎俩。 6 晨斩此刑渊源其早,春秋、战国史籍中论及处死罪犯,指的就是腰斩。释名“斩腰口腰斩。” 说文:“斩,截也”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三阐述腰斩之法是;“胸伏下棋质之上- 以斧 钺斩其腰。”秦时普遍实行腰斩,史记商君列传载:“不告奸者,腰斩。”李斯在“具五刑”后, “论腰斩于成辩i 市。”腰斩之刑,冈罪犯神,占尚为清醒,势必要活生生忍受痫苦而死。 7 车裂释名释丧制:“车裂口辕。辕,散也,肢体分散也。”是将犯人头与四肢分别绑在瓦 辆车子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方向奔跑,将犯人活活撕裂。这种刑罚早在周朝时就已经出现,春秋 时期,颇为盛行,秦时使更多,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商鞅曾遭车裂之刑。史忙记载:“豢发兵攻商 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乇车裂商君以徇。”盘商鞅为秦相,制定了极为严酷的法律,但作法臼毙,自己 也难逃严酷刑罚的折磨。 8 凿颠此刑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凿颠义名凿顶。说文:“颠,顶也。”汉饽刑法:占“荣 用商鞅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肋、镬烹之刑。”沈家本肓:“凿颠、抽肋,非法之刑,裔鞅 惨酷,创为此法,宜其身膺印裂之报也。”8 晋i5 符生传载:“生推告贼者杀之,制而山其心,左 光禄人夫张平谏,生人怒,以为妖言,凿其项而杀之。”群伟称凿颠之刑为凿顶之刑。 9 - 囊扑即将人装入囊中扑打致死。秦自孝公以来就有此刑。秦始皇太后幸好舟,封为跃信侯, 生两子性益骄奢,秦始皇“乃取寡四支车裂之,取其两弟囊扑杀之。”“史记茅焦口:陛下有狂悖 之行,不自知邪? 车裂假父,囊- t t - - 弟。注:以囊盛其人,扑而杀之。麻劭日:秦白孝公以来有此法。” o 1 0 族刑这是奴隶制以来株连无辜的最残酷的刑罚。早在秦时。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商 鞅变法。造三夷之诛”,将夷族之刑写进刑律。秦昭王四十八年,麻侯以“任人而所任不善”罪,“当收 三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使用族刑来加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凡属族刑范围以内 者,处死刑汉书刑法志记载说:“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 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这是一种将肉刑和死刑并用的刑罚。o 适用对象是一些重犯人 一人犯罪,牵连亲属、师长甚至是朋友被处死,由此也可以知道秦朝暴行的残酷性。 除此述外,见于史籍的死刑手段还有镬烹、剖腹等等,显然,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死刑执行方 式不只是花样繁多,手段也极其残酷,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统 疗目的,是不择手段的,丝毫没有怜悯 之心 史记秦始帛本纪) 史记商君列传。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 ,中华书局,1 9 8 5 年,1 4 8 页 七国考卷十二 史记秦奉纪 史记李斯列传 5 第二章死刑的执行方式 一、基本方式 汉高祖刘邦鉴于豢朝因严刑酷法招至灭亡的教训,在汉朝建立之初实行“约法省刑”的原则,废除 了秦朝那些“繁如秋荣、密如凝脂”的诸多苛法酷刑。并且随着汉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在“黄老学说” 以及后来儒家统治思想的影响下,汉朝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继承高祖时期死刑的执行 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义废除了一些残忍的方式文帝、景帝时还曾经实行了一些改革,文帝时废除了 诽谤罪和连坐收孥之律,尽管后来由于遇到重大的谋反火逆之罪,又恢复了族刑,但相对于秦朝的酷 刑还是有较大的进步的。另外,由于磔刑较为残忍,景帝将磔改为弃市根据出土的汉简和有关史料中 记载。汉代的死刑主要保留了三种执行方式:枭首、腰斩和弃市。除了三种基本方式外,在遇剑重大的犯 罪处罚时,也不乏有一些不常用的行刑方式。现将汉代时期的死刑刑名详述如下。 两汉时期,我们熟知的汉代执行死刑的主要手段,分为斩刑和绞刑两种基本的执行方式: h 斩刑 释名释丧制:“斩头日斩,砍腰日腰斩。”这种执行方式包括两种刑名:枭首和腰斩。 1 枭酋汉时斩首刑为枭首,斩首,指身首异处;秦朝时期就已经使朋,但是在汉朝枭首却是极 重的刑罚。“枭,谓斩其首而悬之也。”o 史记高祖本纪索引曰:“枭首于木也。”可见汉代枭首是 将死刑犯的头割下,悬于高杆之上以示众的刑罚,是死刑中的重者。受此刑的人,有些是先被处死,然 后枭首示众。汉初,彭越以谋反罪被夷三族,然后“枭彭越头于雒阳下”o ;有的是畏罪自杀,然后枭 首的,武帝时,塞王欣自刭后,枭其首于栎刖之市。东汉仍实行枭首之刑,灵帝时,问喜侯窦武与陈蕃 谋诛宦官,事败。“枭首洛阳都亭”。统治者袅首示众的目的,是为了用威吓和警告的方法来制造恐怖气 氛,威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和安定老百姓。 枭首是汉朝死刑中的重者,一切极重的威胁到统治者利益的重大罪名都会处以枭首。且妇女犯重 罪也会处以枭首,无一能免。而且往往因犯罪主体、被侵犯客体和罪刑轻重不同、处死的方法也分为以 下几类。 ( 1 ) 三族刑之枭酋此类刑罚是将三族之刑和枭首并用。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虽有约法 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犬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e 1 - 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 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即先是对罪犯施以肉刑,令罪犯痛苦不堪,再枭首示众,将其骨肉示于闹市之中,加以侮辱。 ( 2 ) 大逆无道之枭首大逆无道,是严重威胁政权罪,是法律惩罚的重点,并且此类死刑不适用于 赦免,可见其严重性汉代史籍中有所记载。 汉书刘届麓传:“是时治坐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 汉书陈汤传 t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后汉书窦武传。 6 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将军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 奏请按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麓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 另外还有记载,“乙巳,皇后陈氏废。捕为巫蛊者,皆枭首。”o 这其中涉及剑妇女也难免于枭首死 刑。汉- 传外戚传也曾记载,:“后又挟妇人媚道,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 道,相连及诸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酋于市。” ( 3 ) 不孝刑之枭酋春秋公羊传文公十六年何休注:“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 董仲舒春秋决狱载,“殴夕,当枭首。”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记载:“殴父枭首,汉律也。 此不孝刑之枭首”。即汉朝时,对不孝者也可以处以枭首刑。汉朝尊崇君权,父权的年代,尊重父权就 是尊重皇帝,皇帝是国家之父,所以弑父即是对皇帝的不尊,田此也要处以枭首重刑。 两汉之中出枭首之刑者甚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 斩腰即腰斩。释名“斩腰口腰斩。”周礼秋官、学戮注:“斩以斧钺,若今要斩也。”可 见腰斩的受刑部位不同,行刑使用的删具也不同。说文:“斩,截也。”沈家本刑法历代刑法考分 考三阐述腰靳之法是;“胸伏于椹质之上,以斧钺斩其腰。”j 厅汉 5 光武帝纪李贤注:“殊死谓斩 刑。殊,绝也。”腰斩就是用铁领将罪犯拦腰斩断之刑。汉代仍实行腰斩死刑,“苍坐法当斩,解农伏质, 身欧人,肥自如瓠,时千陵见而怿其爻 = ,乃言沛公。赦勿斩。”2 汉代犯大逆不道或谋反等重罪,罪犯本人要被处以腰斩死刑,汉甘景武帝昭宜元成功臣表:重 合侯莽通“坐发兵与卫尉溃等谋反,要斩”。德侯景建“坐共莽通_ 1 5 反,要斩”。汉法中,大逆无道也要 腰斩,宣帝时,杨恽“大逆无道要斩”。o 在汉代军法中,“乏军兴”或其他重罪,均处腰斩。“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皆坐纵 反者,仁自杀,平、胜胡皆要斩”嗷代腰斩之罪仅次子枭苜, 汉书武帝纪载:丞相刘屈麓有罪。下 狱要斩,妻子枭首。”妻子是主犯。他是从犯,因此主犯枭首,从犯腰斩 因大逆不道、谋反罪被处腰斩在两汉时期是最多最常见的,坐此罪的多是王侯之类,抑或有些与王 后勾结的权臣;案例极多,不复赘举。 q 绞刑 汉代的绞刑指弃市以往许多学者将弃市解释为斩首刑,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弃 市”条中根据 胶西王卯之谒弓高侯日敢请菹醢之罪,是 其名尚在人心目问也。迨新垣平又有夷族之事,重法之难除也如此。始作俑者,可胜诛哉! ”9 这种极为 残忍的刑罚在两汉时期并不十分常见,只是惠用于一些犯罪较重的罪行,如“大逆不道”或者“谍反罪”。 有时和其他刑罚并用。汉括刑法志中记载:“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 其首,茄其骨肉丁市。注:师古口:范谓醢也。” 史记黥布列传中记载:“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粱王彭越,醯之,盛 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猫,见醴,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也曾提及此刑:“韩彭菹醢。”o 是当时韩信、彭越犯大逆不道罪,罪至夷三 族,被施以菹醢刑。对于这种直接危害政权的罪行,统治者采取极为残酷刑罚的目的就是为了威慑百姓, 使他们更为自觉地服从统治者。 3 焚 用火将罪犯烧死之刑, 秋官掌戮:凡杀其亲者,焚之。郑注:“亲,缌服以内也。焚, 烧也。易日:焚如,死如,弃如。”如淳口:焚如、死如、弃如者,谓之不孝子也。不畜于父母, 不容于朋友,故烧杀弃之,莽依此作刑名也。如武帝将制造巫蛊冤案的江充处以族刑,而将其同党苏文 处以焚刑。o 在桓谭的新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对于不孝罪行的惩罚:“男子毕唐杀其母,诏焚烧其尸,暴 其罪于天下” 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和亲侯王歙者,王昭君兄子也。中部都尉以闻。莽遣歙、歙弟骑都尉 展德侯飒使匈奴,贺单于初立,赐黄金衣被缯帛,因购求陈良、终带等。单于尽收四人及手杀校尉刀护 磐毒事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李斯、赵高事见史记李斯列传贯高见汉书高帝纪下,韩信事见汉书韩 信传,彭越事见汉书栾布传,一说被夷宗族,见汉书彭越传,新恒平事见汉书文帝纪 ,翟义事见汉 书翟义传,董卓、李佳、马腾、董承、耿纪事见后汉书献帝纪 吕禄事分别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淮南王安事见汉书淮南f 安传 :卫太子事见汉书戾太子传,卫皇后 事见汉书外戚传,上官粲见汉书霍光传,霍禹事见汉书张安世传,李通、彭宠,粱冀、窦武等事分 别见后汉书李通传,后汉书彭宠传,后汉书粱冀传) ,后汉书窦武传,袁隗事均见后汉书献帝 纪,伏皂后事见 后汉书外戚传 晁错事见汉书晁错传,刘屈蔗事见汉书刘屈蓖传) ,班始事见后汉书顺帝纪 ,息夫躬事见汉书息 夫躬传,杨恽事见 汉书杨恽传,淳干长事见汉书淳于氏传,京房、张博事见汉书京房传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 9 8 5 年,9 3 页 四库会书集部总集类西汉文纪卷十一) 汉书武五子传。 1 0 贼芝音妻子以下二十七人,皆械槛付使者,遣厨唯姑夕王富等四十人送般、飒。莽作焚如之刑,烧杀陈 良等。”按:此传言莽作焚如之刑,是前此所无,至莽始造也。易义固不必如郑说,即周礼 之语,或亦疑刘歆所附益以谄莽者,非无故也。实际上,焚这种刑名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目的是惩 罚那些杀害自己亲人的罪犯,也就是说,汉朝时期是沿用两周时期的焚刑并非千莽始创。 4 烹释名:煮之于镬口烹,若烹禽兽之为也烹。史记、汉传皆作“亨”,本义是煮的 意思。烹刑盛行丁二周及秦、汉之间。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言:“烹人之器,或言鼎,或言镬。”“然则 鼎、镬乃有足无足之分,实为一类。析言之,则鼎为鼎,镬为镬。浑言之。则镬亦得称鼎也。”汉持刑 法忠载秦有人辟诱镬烹之删。注:“师古口:鼎犬而无足曰镬,以鬻入也。” 烹刑极为残酷,过丁惨烈,灭绝人性,悖于人道,令人闻之森冷,不寒而栗。烹刑在秦代被正式 定为死刑的一种,作为常刑使用,即所谓的“镬烹之刑”,但在汉代时,烹刑并没有在刑律中出现,但 这并不代表汉朝时期不再使州烹刑。它是作为非正式的法外刑使用的。秦末楚汉战争的前后。刘、项叔 方都曾使用过烹刑。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高祖欲烹蒯通,“高讥已从猫军来,至,见信死,且喜 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吕后! e h 信言恨不刚蒯通计。高担日:是齐辩十也。乃诏齐捕蒯通 蒯通至,上日: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日:然,臣蚓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 子川臣之计。陛f 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口:亨之。通口:嗟乎,冤战亨也! 时至东汉时期,烹煮之刑似乎有所收敛,但是仍继续使用。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俘获颍川太守 李曼及其好友张安,并将二人活活烹死。从统治者对这种刑罚的亲睐程度就可以看出,烹刑的惩罚力度 足以使白姓顺从地为朝廷当牛做马,服从统治者的指挥。 5 射杀弓箭,作为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兵器,在战争中杀死敌人,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种刑 具杀死罪犯,未免有点残忍。汉书王尊传中记载:。春正月,美刚女子告假子不孝,日:。儿常以 我为妻,妒笞我。尊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尊日:律无妻母之法,圣人所不忍书,此经所谓造 狱者也。尊于是出坐廷上,取不孝子悬磔著树,使骑吏五人张弓射杀之,吏民惊骇。”眼看着受刑者鲜 血迸裂而死,实在有点残忍。 6 戮尸刑这种方式在汉代极为少见,后汉书灵帝纪载:“冬十月皇甫嵩与黄巾贼战于广 宗,获张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尸。”王莽当政时用酷刑惩治政敌,实行坑刑,并将罪犯的第宅污池 之,将处死之人与棘五毒共同埋葬。如王莽将翟义的第宅尽行毁坏,放水将其淹没,变为池沼,即所谓 污池之也;将翟义之父翟方进及其先祖的坟墓掘开,“烧其棺枢,夷灭其三族并且“诛及种嗣至皆 同坑,并以棘五毒并葬之”o ,即将翟义及其子孙全部坑之,然后将野葛、狼毒之类所谓荆棘五毒之物 置于坑中与死者一起埋葬,以示被坑之人永受苦毒,不得超生。 另外,汉代有大量的罪犯由于疾病、不堪忍受狱吏的酷刑折磨,还有因被皇帝赐死而死在监狱里。 都属于“隐刑”范畴,由于本文在死刑执行地点一节中还有论述,故在此不再详细解说。 以上就是研汉时期的死刑刑名,观两汉时期死刑之种类繁多,手段之残忍,与秦时相差无几无 论常用的或者不常用的执行方式,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维护其政权和利益的工具,而对于罪犯则是极为 残酷的惩罚手段,是作为触犯统治者既得利益的惩罚,同时也是对其他百姓安分守己的警告 沈家车历代刑法考 中华书局,1 9 8 5 年,9 7 0 8 页 汉书翟方进传 1 1 第三章死刑罪名种类和轻重等级 一、罪名种类及对罪犯的处罚方式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犯罪的种类人为增加,在两汉刑 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罪名,其中死刑种类尤为多。由于考虑到犯罪程度和罪行的严重性,汉朝政府对 死刑犯实行的死刑方式也是大不相同。汉代实行死刑按照罪刑相应的原则,即按罪行之轻重,科以相应 的刑罚,即重罪重判,轻罪轻罚汉朝政府根据罪行决定罪犯死刑的执行方式,对死刑犯实施相应的死 刑例如,威胁到统治者政权的罪行一般是大逆不道罪,都要科以重刑,罪犯要处以枭首或腰斩,甚至 是族刑;而对于一般死罪,罪犯就会被处以弃市死刑,如果适逢皇帝大赦,罪犯还有可能被减死或免去 全部刑罚关于死刑罪名的资料散见于一些史书和史料中,在张家山汉简中也出现了关于汉代时期死刑 的罪名种类及对罪犯采取的处罚形式的记载,现将两汉时期死刑罪名的种类和相应的处罚总结整理如 下: h 政治性犯罪 汉朝时期,统治者制定法律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因此对于危害政治性犯罪的规定 涉及较广,规定也较为详细。 1 反逆罪所谓反逆罪,就是谋反和大逆罪。此罪主要指破坏汉朝的统治秩序,危及政权的罪行。 凡是直接或间接威胁、企图颠覆汉朝政权统治的行为都列于此类罪行之中,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绝对权 威的根本保障,一旦有此类罪行发生,则要处以“腰斩”或“夷二族刑”,且一般不在大赦之列。 谋反是危及汉政权的最严重的犯罪,因此是刑罚镇压的重点,借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一般情 况下。犯有谋反罪的人要被处以极重的族刑。汉时,“族刑”是主犯被崾斩,父母妻子同产遭到连坐, 全部被处以弃市。高帝十一年,“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o 同年。“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 o 张家山汉简中也曾有关于谋反罪的情况和处罚规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e l :“以城邑亭障 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 军事要塞) ,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 腰) 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在贵族、官吏的政治性犯罪中,谋反罪几乎是最多最常见 的,案例极多,汉书景武帝昭宣元成功臣表中记载,重合侯莽通“坐发兵与卫尉溃等谋反,要斩”。 德侯景建“坐共莽通谋反,要斩”。 坐此罪的多是王侯之类,抑或是与王侯勾结的权臣。“谋反”一般是死罪无赦,犯则诛之。 大逆不道罪也是两汉时期严重的犯罪,也要被处以族刑,犯者株连甚广。汉书景帝纪如淳注 引汉律说;“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产弃市”。即罪犯本人腰斩,家属弃市。甚至牵连到祖父母,如果犯 罪者本人选亡,则行文全国,悬赏追捕。汉朝时期对大逆罪者处罚极为严厉,并且一般不适用于赦免。 晋书刑法志引张斐律表日:“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逆节绝理没有明确的行为界定,很多行 汉书高帝纪 汉书商帝纪, 1 2 为都可以演绎到这四个字上去,所以,在史籍中我们看到,坐此罪的例子很多。若想治人死罪,便可演 绎出个“大逆不道”之罪来。史记酷吏传记载:“( 减宣) 为右扶风,坐怨成信,信亡藏上林中, 宣使郧令格杀信。吏卒格信时,射中上林苑门,宣下吏诋罪,以为大逆,当族。自杀。”这完全是失误, 而且是吏卒所为,但是宦仍然罪至族刑。后岁余。禹谋反,夷宗族。到武帝时期,大逆不道罪的范同逐 步扩大,如诬罔,妖言惑众,诽谤政治,殴辱鸠杖主、期:卣万以上,杀一家三人等罪行也划! 1 1 于人逆不 道罪,如汉 ;眭弘传“孝昭元风三年奏赐,孟安设妖言惑众,人逆不道,皆伏诛”。汉 5 酷 吏传中,严延年“坐怨望诽谤政治不道弃市”但是武帝时期并没有清楚规定不道罪的概念,导致两 汉后期不道罪已经包罗了十儿种程度不同的犯罪行为,无论从罪名的分类还是从刑罚等级的区分都十分 混乱,不利于司法,因此本文将这些不属于反逆罪的不道罪剔除出去,这样有利于人f j 更加清楚地识别 两汉时期的死刑罪名。 2 首匿罪所谓首匿,“言为谋首而藏匿罪人。”汉律中的首匿罪,主要是隐藏谋反和人逆罪的罪犯 犯此罪者一律弃市,严重的要夷二族。从汉武帝时开始,朝廷“重首匿之科”,即使:f 室诸侯不得免, 如宣帝“元康元年,修故侯福坐首匿群盗,弃市”。另外,汉书百官公卿袭中记载许多这样的案 例,如“元始五年,军止齐干平子- i l , 为廷尉,坐纵( 首) 匿谋反者f 狱弃市。”平子心隐藏某犯罪犯, 其行为盈一定程度上届丁问拔威胁政权的罪行,羽此汉政府对其处以弃市,e 刑。 3 见知故纵罪这是关1 :滨职性犯罪,秦朝时已经有此律,汉承秦制,萧何定律时,废除参夷连 坐之罪,增加部主见知故纵之罪。唐律中也有此种罪名,“诸监临主司知所部有犯法不举幼者,减罪人 罪三等。”为了加强对强盗的举报,强制官吏之问的相互纠举,汉武帝又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 据颜师古注:“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监临部主有罪并连坐也。”。犯此类罪者,一律处以重罪。 元鼎无年,商陵侯赵周坐为丞相,由r 知道各列侯酎金比政府规定的轻,但是他没有向朝廷举报,因此 下狱自杀。史料记载,官吏见知故纵而不纠举者与犯罪人同罪。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胶两太 守齐徐仁中孙为少府,六年坐纵反者自杀。左冯翊贾胜胡,坐纵谋反者,弃市。”始元四年,“廷尉李种 坐故纵,死罪弃市”密汉朝时对于见知故纵罪一般处以弃市死刑,如果适逢皇帝赦免,也可以免罪。 4 大不敬、不敬罪皇帝是一国之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要求切臣 民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按皇帝的旨意做事,并且必须尊重皇帝本人,不得对皇帝有任何的不敬。据唐 律疏议 :“汉制九章,虽并湮没,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所谓不敬,就是“亏 礼废节”,像大逆不道一样,也没有严格的行为界定,贵族、官吏的言论,行为稍有不轨,就可以按此 律治罪,故此其范围涉及很广。如:奏疏切直,辞不逊顺,引喻失当,失大臣体,触犯皇帝名讳,奉诏 奉使不敬,坐骑至司马门,对皇帝使用过的器物处置不当等等,甚至议论死去的皇帝也属大不敬,。敢 有擅议者弃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载,元朔元年,侯不疑嗣“坐挟诏朽论。耐为司寇一 师古日:“诏书当奉持之,而挟以行,故为罪也”;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记载,侯商丘成“坐 为詹事侍祠孝文庙,醉歌堂下日:出居安能郁郁。大不敬,自杀。”此类罪名的出现,旨在维护皇帝 的权利不可侵犯,标志着汉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 5 欺谩、诬罔、祝诅罪“违忠欺上谓之谩”,欺骗天子应处弃市,汉书东方朔传:“朔擅诋 汉书王子侯表 汉书刑法志1 汉书昭帝纪) 欺天子从官,当弃市。”以欺骗天子为罪名,是汉朝时期的律令,至哀帝时期废除此法 诬罔属于“逆节绝理”不道之罪,“诬罔君臣,使事失实”,汉书杜钦传日:“假令丹知而白之, 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因此,汉代重诬告之罪,多为弃市之 刑,重者腰斩。两汉时,此罪极多。武帝时,“乐通侯栾大坐诬罔腰斩”始元元年,司隶校尉洛阳李仲 季主为廷尉,。坐诬罔,下狱弃市”。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载,义阳侯卫山,“太始四年,坐教 人诬告众利侯当时弃市罪,狱来断病死 左道即邪道,凡以左道或者妖言蛊惑民众者律皆处死刑。汉书杜饮传:杜业上书成帝,告发 师丹背经书,惑左道,应处大辟又汉书于商传;左将军史丹奏,丞相_ 千商“执左道以乱 政,为臣不忠,罔上不道,甫刑之辟,皆为上戮。”上戮,指弃市腰斩等重刑。 祝诅则按人逆论,两汉时期,曾经有许多利用巫蛊祝诅的案例,历代皇帝对此惩罚极重处以枭首 或腰斩,甚而族刑,“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火逆无道,相连及 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予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日: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 罢退居长门宫。”“后姊平安刚侯夫人谒等为媚道祝诅后富有身者于美人及风等,事发觉,太后大怒, 下吏考问,谒等诛死,许后坐废处昭台官,亲属皆归故郡山阳,后弟子平恩侯且就国。”。后宫皇后嫔妃 多用砸需祝诅的方式争权夺利,导致后宦秩序颓败,一经发现,无论罪犯身份高低,一律处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日制劳动合同书样本
- 法医病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环保公益及绿色生活推广方案
- 25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Section B同步练习(含答案)
- 日常生活垃圾清运合同书5篇
- 办公室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书条款内容
- 档案法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溪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 合同履行与诚信履约承诺书8篇
- 日语公司笔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防台风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理论考试(单选上)
- 产品设计调研课件
- 静脉输液团标课件
- 证券公司合伙协议书
- 2025年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编外人员考试题库答案
- 江苏省城镇供水管道清洗工程估价表及工程量计算标准 2025
- 加气现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前庭大腺脓肿
- 2025年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