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 要摘 要 王世贞在文坛活动的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加上博学多才,用力甚 勤,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经验。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不仅创作了为数 众多的作品,还建构了较为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使他在“七子” 派文学复古运动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前中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皆提倡复古。特别是在诗文领 域, “抑宋尊唐”成为时代风尚。这样的时代氛围和诗学风气也直接 导致了王世贞文论复古宗唐倾向的形成。 和 “七子派” 其他成员一样, 王世贞也讲复古、 学古, 力主师法盛唐的高格逸调。 他一方面把体制、 声调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看成是唐诗的基本要质;另一方面又认为,通 过体制、声调可以寻求唐诗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从而领会唐诗的 内在神情,并以此作为品评唐诗的依据。 王世贞广泛地论述了唐诗体制、声律、师法、句法、诗人诗风、 发展流变、审美特征等许多重要问题,树立了以唐诗为典范的诗歌正 体观。在唐诗批评的基础上建构了他复古而求变的格调论诗学。 他的诗论以格调论为根本,但又独出机杼,试图平衡格调与性情 之间的矛盾。他立足于格调,又不拘于格调。追求诗歌正体,强调法 度,又能尚新求变,试图为走向困境的格调论诗学寻找新的出路,预 示着传统格调论诗学的蜕变。 关键词:关键词:王世贞;明代文坛;复古思潮;格调论;唐诗学 abstract abstract wang shi-zhens life events in literary circles are up to 40 years. with the quality of knowledgable and diligent, he accumulated abundant literary experience.in the long time literary practice, he not onl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but also constructed a more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ll his 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 makes him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seven masters literary movement for restoring ancient ways, and also makes him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emperal and subsequent literary world. in the early mi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both social fields and cultural fields promote restoring ancient way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oetry, curbing song but respecting tang became quite popular in that era. such poetic atmosphere in that era directly formed wang shi-zhens literary theories with the tendency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of tang dynasty. like other members of “seven masters”, wang shi-zhen promoted restoring and learning ancient ways, and advocated modeling their behavior on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on one hand, he regarded the external forms of poetry, such as structure, tone and etc., as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tang poetry; on the other hand, in his opinion, through the system and tone, we can understand all the forms of tang poe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ets which can help us to catch the inner spirits and make them as the basis for tasting tang. wang shi-zhen tang discussed extensively in many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structure, sound laws, modeling behaviors, syntax, the poetic style of poets, the development of rheological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tc. he also formed the body concept of poetry setting tang poetry as the prime example. therefore, he had constructed his poetic theories with the style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and seeking changes on the basis of criticism of tang dynasty. his poetic theory considering the style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with his own quality trying to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yle and temperament. although based on the style, he is also informal in the style. he pursuited the standardized forms of poetry, stressed the priciples of peotry and seeked a new change. the attempt of moving towards the plight of the style of poetics and finding a new way out indic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tic traditional style. key words:key words: wang shi-zhen,the literary circle of ming dynasty,the movement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the theory of style,tang poetics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引 言 1 引 言 引 言 王世贞字元美, 号凤洲, 又号弇州山人, 江苏太仓人。 生于嘉靖五年 (1526) , 万历十八年(1590)去世。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是 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重要文学复古流派“七子派”的代表人物,博学多才,著述 丰富。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 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等, 其中有诗文评类著作艺苑卮言八卷,另有明诗评四卷等。其一生著述之 富,鲜有人及,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 “才学富赡,规模终大。譬诸五 都列肆,百货具陈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1(卷一百七十二)张 燮在书弇园八记后中也道: “古今著述之富,未有如王司寇者。非唯篇什宏 多,世间有二字粘带,都被弇州用尽。 ”2(卷三百零三)王世贞无疑是后七子复古 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从这场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前期,他与李攀龙共主 文坛,交游之广又远过于李;后期,他又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名显赫一时,吸引 了当时的许多文学家加入复古阵营。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王尚书世 贞云: “于鳞既殁,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 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 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近古未有。 ”简要而又合乎实际地评述了王世贞在当时 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王锡爵弇州山人续稿序也说: “嘉、隆之间,与公结 轸而起者,皆以公重,非能重公。 ”3(卷二十三)王世贞的创作成就也大大超过 包括李攀龙在内的复古派其他作家。叶向高黄离草序也说: “夫七子直弇州 雄也,其才情之宏富,笔调之纵横,盖于明无两焉。 ”4(卷二百三十八)这话虽然 现在看来未免有失偏颇,大体上却也符合当时的事实。 王世贞一生在文坛活动的时间达四十余年之久,是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人 物。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不仅创作出了数量宏富的诗文著作,提出了一系列重 1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34 清黄宗羲.明文海z.北京:中华书局,1987. 引 言 2 要的文学复古主张,也建构起自己较为完善的文学理论体系,对当时和后世文坛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观其弇州山人四部稿 、 弇州山人续稿及读书后等 著作中,论诗评文之处比比皆是,其文学思想丰富多彩,在文学理论方面颇有建 树。 艺苑卮言八卷是其诗文理论专著,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独 特的理论体系。在艺苑卮言中,他细致地品评了历朝历代的众多作家作品, 不但用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要学习古人的字法、句法、篇法和体制、体貌, 还辨析了诗文的体格、法度和声、气、力、意、象、风骨、神情、趣味等。他论 诗讲求才、思、格、调,认为格调根于情实,主张意至而法谐,拟议以成变化, 师匠宜高、捃拾宜博,扩大了诗学审美取向的范围。事实上,他已经开始用审美 的眼光去关注文学的体格风貌。 虽然他的诗论仍以格调说为根本, 却又独出机抒, 向着性灵说、神韵说的方向发展,已属格调说的变调。这表明他能站在更高的层 次上去审视复古、学古的问题,发复古派之所未发,远非那些专言格调的复古论 家可比,在诗歌审美理论的境界方面有着明显的自觉性,展示了广阔的审美视野 与高度的审美水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这位在明 代中期独步一时的文学名家对于促进明代文学理论史和文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 的意义。但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学术成见的影响,再加上研究 资料的相对不足, 学术界对王世贞这位曾在文坛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学家尚缺乏 全面深刻的考察。对他浩繁的著作也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校勘,更未进一步做全 面研究深入评价,以致至今人们对他的文学思想还存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游国 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王世贞的“拟古主义的恶劣影响是很大的”1 (p137)。各种误解有必要澄清,对王世贞个案研究的忽视也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不相称。这也是笔者着意于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本世纪 80 年代 以来,随着学界对王世贞研究的日趋深入,这位诗文大家的真实面目在人们眼中 日益清晰,也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由于明代复古运动力主诗法盛唐的高格逸调,使得唐诗学在明代走向兴盛。 不可否认,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前后七子的文 学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他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唐诗学体系,把体制、声调 看成是唐诗的最基本要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会体现在诗歌 1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引 言 3 的体制声律等外在形式上。也有学者把这种唐诗学称为“格调论唐诗学”或“格 调派唐诗观” 。格调论者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性情, 品味唐诗内在的神情, 并以此作为品评唐诗的依据。 虽然学术界对复古论者的 “诗 必盛唐”的创作论作了不少研究,并对其模拟复古加以批评,但却至今很少从唐 诗批评史的角度去发现其理论的意义。考察明代复古论者的唐诗观,实际是有助 于我们对其在唐诗批评史上的作用作出价值判断的, 也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 唐诗,系统、全面地探索唐诗的特质。但由于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不可 能完全体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他们的唐诗批评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在 唐诗学的发展过程中,后七子认识到前七子的不足,对他们传统保守的观念提出 了质疑,并进行了改良和修正。最终,复古论者的唐诗学在蜕变中走向成熟与完 善。而王世贞则是改良明代复古派唐诗学的先驱。他的唐诗观从格调论入手,同 时顾及到兴象风神和诗人才情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格调、兴象风神和性情这 三个因素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协调和沟通。 他虽然没能真正解决复古论者格调与性 情之间的冲突,但至少改变了复古派唐诗学偏狭无出路的状况,寻到了一个新的 出口,预示着传统的拘于格调的唐诗学的蜕变。王世贞广泛地论述了唐诗体制、 声律、诗法、句法、风格、发展流变等许多重要问题,成为格调派唐诗学的集大 成者。他论唐诗,有时虽然仅只言片语,却颇有深度。但,提到王世贞,人们往 往把他与复古主义相连,把他作为复古阵营中的一员来研究,常常忽略了他本身 就是个自成体系的诗文理论大家。 对其唐诗品评的认识也只是把他当作复古派唐 诗学的组成部分,缺乏对他的唐诗观的系统全面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王世贞唐诗观,属于明代唐诗学的范畴。对于明代唐诗学这一 论题的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资借鉴,另一方面,在对相 关材料的占有和梳理中,笔者发现,该论题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可以在前人较 少关注的层面进行研究,展示材料,抽绎结论,揭示王世贞唐诗观的整体面貌, 具体阐述他在唐诗风格、唐诗发展流变和唐诗审美特征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因 而,该论题的研究,有利于明代唐诗学以及唐诗学史研究的深入,具有一定的学 术意义。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4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王世贞一生在文坛活动的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加之博学多才,用力甚勤,积 累了丰富的文学经验。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不仅创作了众多的作品,还提出了 一套颇为系统的文学理论主张。这使他在“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中成为具有代 表性的人物,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确立学古取法的对象,是复古 运动诸家在开展文学复古运动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问题。 王世贞在 王氏金虎集序 中曾指出过诗歌取法的对象: “五言古,苏李其风乎,而法极黄初矣;七言畅于 燕歌乎,而法极杜、李矣;律畅于唐乎,而法极大历矣。 ”1(卷七十一)在 致友人张九一的书信中又云: “于诗古则知有枚乘、苏、李、曹公父子,旁及陶、 谢,乐府则知有汉魏鼓吹、相和,及六朝清商、舞琴、杂曲佳者,近体则知有沈、 宋、李、杜、王江宁四五家。 ”2(卷一百二十一)由此可知,王世贞认为诗歌的复 古取法途径,古体主要推崇汉、魏之作,旁及六朝,近体主要着眼于盛唐,旁及 初唐。也就是说,他和“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者标榜的“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里有一句话不可忽视: “一 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 ”一个文学理 论家的理论创作总是脱不开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 只有考虑到这 些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合理地解释相关的文学现象。一代文学艺术风气之 形成,大凡都取决于传统与时风之影响。就传统而论,这是民族文化性格及其审 美观念的历史积淀,是前代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就时风而言,这是由于当时文坛 诗苑的文学创作宗尚所致。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文坛风尚 1 明王世贞.王氏金虎集序a.弇州山人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王世贞.与张助甫a.弇州山人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5 明初, 随着异族统治的结束与汉政权的重建, 在民族文化情结的强大感召下, 复古意识弥漫于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等领域。恢复儒家道统,宣扬孔孟仁义道 德, 重视人伦教化, 成为时代风气。 更有宋濂、 刘基等开国文臣确立了宗经师古、 明道立教的文艺思想,并在永乐、正统以后得到了台阁文臣的进一步强化。复古 思潮滋生弥漫了一百多年。在这样的政治与学术氛围下,明前中期的诗坛形成了 复古崇唐的风尚。 一、社会复古。 朱元璋在恢复汉制的号召下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明初在思想 文化上竭力推崇汉、唐盛世,复古思想浓厚。开国初,为清除“胡俗” ,恢复汉 唐儒雅的风范,明太祖朱元璋就“诏复唐制” ,强调夷夏之防。有记载云: “初, 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异中国之制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 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胡服、胡 语、胡姓,一切禁止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1(p27)朱元 璋从异族手中夺回政权,要求“衣冠如唐制” ,体现了他对唐人精神风貌的怀恋 和憧憬。李昌祺在剪灯余话卷四泰山御史传也不无深意地说: “天厌夷 德久矣! ”期待汉文化的复兴,振兴汉文化是有明一代士大夫们的集体情结。 复古精神在明代大行其道与汉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兴盛密不可分。 明代是一 个极注重传统的时代。此种情形与汉代颇为相似。汉代人注重传统,大力整理经 典,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造成的文化传统断裂。明代人的复古,则是因为 元朝统治所形成的传统中断。可以说,复古意识一直与有明一代相始终。元朝的 统治在历史上虽只有百年光阴,但对个体生命来说,它却是漫长的,有三、四代 人的生命消失在了这段历史中。更何况这个政权胡气太浓,在习俗的层面上过多 的保留了胡人之风,即所谓“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者。像弟收兄妻、子征父妾 之类,是汉人绝对难以接受的观念。文化上“以夷变夏”的羞辱感和政治上民族 歧视的屈辱感, 造成了汉族士大夫沉重的精神压抑。 故朱元璋一旦推翻元朝统治, 下诏“悉命复衣冠如唐制” ,禁止胡语、胡服、胡姓,人们便欣喜异常。汪广洋 诏下谕平幽蓟兼喜复唐时衣冠便毫不掩饰地说“更喜衣冠遇盛唐”2(卷八), 可见当时的社会士人的心态。 但, 当时汉族士大夫虽有复古的意识, 却力不从心, 1 明朱允炆.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2 明汪广洋.凤池吟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6 不能如愿。直到成化时,经过百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开始繁荣,才使“胡俗悉 复中国之旧” 。可以说,终明之世,士大夫阶级都有一种汉唐情结。尽管他们更 多的谈论汉唐是在诗文上,如明初宋濂、王祎、张以宁、朱同、贝琼、苏伯衡等, 大谈汉魏文章盛唐诗者,骨子里其实是对那种盛世气象的向往。 有明一代一直为胡人所困扰,其虽代胡人而有天下,但终二百多年,胡人始 终是其心头大患。由于胡人强大的军事力量的长期重压,故士大夫阶层的民族意 识以及光复汉唐之盛的理想极为强烈, 一旦经济条件许可, 复古之风便勃然而发。 从有关明代的大量记录来看,明代有一个宏大的古学复兴的背景,复古盛行于社 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社会文化复古思潮。明朝前中期社会生活领域 出现了一系列的复古。具体来说,有诸如“书必篆隶”1(p42)的书写复古, “器 从旧式”的器具复古, “官从古名” 、 “礼从古制”的习俗礼仪复古等。观此,明 人真可谓是“雅好古风”了。但明前中期的“古学焕日”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 时尚风气,这背后实则深深地蕴藏着一代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力图改变现实,振兴 社会的理想。人们怀着一种“乾坤属盛唐”2(卷十四)的复古心态,追寻盛唐之 梦,对隆汉盛唐那“国容何赫然”3(卷二) 、“万国衣冠拜冕旒”4(卷十)的博 大气象的向往, 体现着时人对汉唐盛世的追慕和以古为美的审美心理趋向。 当然, 这种意识的形成,与明代特殊的时代风气是分不开的。 二、文学复古。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多次倡导复古,并形成规模。这些复古运动,在当时都 左右或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不论是陈子昂倡导的唐诗复古运动,还是韩愈领导的 中唐古文运动,抑或是欧阳修导夫先路的北宋诗文复古运动,都在复古的旗帜下 取得了革新的实绩。以复古为手段,行革新之实。正因为如此样,我们才称其促 进了文学的发展。明代复古运动的初衷也不外如此。 从唐中叶到明中叶,伴随着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中国古典诗歌已经在 逐步衰落的道路上滑行了几百年。 明中叶, 诗坛已经靡弱不堪, 到了 “极鄙极靡, 极卑极滥”的地步。这时重倡古典审美理想,整顿诗歌创作局面,力图恢复诗歌 的审美特征,就成为一种时代要求。正如廖可斌先生所言, “明代文学复古运 1 明王琦.寓圃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明康海.谒唐太宗皇帝祠堂a.康对山先生全集m.古邰贻榖堂重刊本. 3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赵殿成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7 动是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审美特征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1(p1)。 当然,当时外有南倭北寇的无穷边患,内有连年不断的农民起义,武宗、世宗朝 的政治混乱和明中叶以后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时代背景, 以及明初以来思 想文化高压政策和萎靡不振的诗风文风也是导致文学复古运动诞生的重要原因。 为了起衰救弊,振兴诗文,以前后七子为主体的文学复古运动应运而生。他 们将理想寄托在复兴秦汉散文和盛唐诗歌等古典范本上, 极力呼唤具有恢宏气象 的盛唐之音。复古可以说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很多学者都发现了这一 点。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就称: “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 ”当然, 文学复古运动不是忽然拔地而起的,它有一个酝酿准备的过程。究其渊源,可溯 及宋代的严羽。从严羽以下迄明,有一条明显的复古线索。初有严羽和张戒的师 古学唐之说。 至元代, 诗歌理论和创作亦以复古为尚。 如前期有北方诗人刘秉忠、 许衡、郝经主张复古学宋,以变江湖、四灵习气;后有元末杨维桢、王冕提倡学 唐,尤好中晚唐。其师法对象虽各有差别,但承宋启明,亦功不可没。师古之风 绵延至明, 声势更加显赫。 立国之始, 主张复古的议论即层出不穷。 明初的宋濂、 刘基、方孝孺等人,在古文领域率先提出“师古” ;诗歌领域则有贝琼、高启、 高棅诸人的复古尊唐的诗论。这些无疑都成了后来诗文复古运动的前奏和铺垫, 或者说引领了一种复古的文学导向,为文学复古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抑宋尊唐。 提起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人们往往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称之, 但复古派最终选择以盛唐为师,却是不无道理的。既然师古,就要从往古的文学 中寻找典范,确立范型文本,作为开拓一代文风的依据。但是,这种典范的确立 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筛选, 才能确定与本朝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诗学 样板。宋代选定陶、杜是如此,明代也不例外。清代的朱彝尊在明诗综就引 明朝邵弘斋的话说 “国初诗是元成化间是宋至弘、 德来, 骎骎乎盛唐矣” 。 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明代诗学开始与主理的宋诗逐渐疏离。 从历时上说,明代抑宋宗唐的诗学思想也远承严羽。 沧浪诗话的诗学宗 旨就是抑宋尊唐,以唐诗的“兴趣” 、 “意兴” 、 “兴致”来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 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提出以汉魏盛唐为师,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1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8 取法务上,求第一义之悟等。严羽的诗论首先在金、元那里得到反响。金、元诗 坛“诗道至宋人已自衰敝”一说流行于世,抑宋宗唐倾向日趋明显。 明初,抑宋尊唐已成为复古思潮的一个明显特征。它与明初统治者“诏复衣 冠如唐制”等政治复古的时代环境相呼应。从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既是 南宋以来唐宋诗之争的延续,也是明中叶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理论的先声。经 过元代诗人救弊补偏的反思以及倡导宗唐复古的艺术追求, 明初诗坛对宋诗关注 甚微。在对复古诗歌孜孜以求的探索中,盛唐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高峰 得到明初诗人的肯定和认同,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专宗盛唐的道路。从某种程 度上说,明初诗人推崇盛唐,是对元人广泛宗唐所导致的纤秾诗风的流弊有所体 察和反思的结果,同时也与明代开国时润色鸿业的文化要求相统一,从而成为明 初文学复古的重要特色。如王祎张仲简诗序道: “ 三百篇尚矣,秦汉以下, 诗莫盛于唐。 ”1(卷五)贝琼乾坤清气集说: “诗盛于唐,尚矣! ”2(卷一) 林鸿的鸣盛集 , 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论诗惟主唐音”3(卷一百六十九)。高 棅力倡唐诗,穷十余年之力,编成唐诗品汇九十卷, 唐诗拾遗十卷,专 主盛唐。 吏部左侍郎兼学者叶盛也借江右诗人刘崧 (官拜礼部侍郎) 的话说: “以 一言断宋代,曰:宋无诗。 ”4(卷二十六)他们这种文学范本的选择对于复古运动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中叶,复古派批评宋诗更是不遗余力,认为其“主理”倾 向背离了诗的本质, 从而走向了诗歌艺术特质的反面。 复古先驱李东阳推尊严羽, 崇唐黜宋: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宋诗深,却去 唐远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 ”5(p1371)李梦阳对唐宋诗进行了比较: “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 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 而诗为耶?”6(卷五十二)。指出宋诗的根本问题在于违背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以理易情, 以理语代替形象, 专在文词上下功夫, 以致和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 自然无法和声情并茂的唐诗相比。对这一点,简锦松概括为: “梦阳认为宋诗主 理, 并不尽是指宋诗最为人诟病的义理太多之病, 而是认为宋诗性气的味道太浓, 1 明王袆.王忠文公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贝琼.清江贝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3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明叶盛.水东日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明李梦阳.空同集m.明万历邓云霄、潘之恒校刻本.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9 好谈道理,而忽略了诗本应追求情志和比兴的任务。 ”1(p144)何景明也是“宋 无诗”说的坚决论者。而李攀龙古今诗删于唐代之后直接明代,将宋诗一笔 勾销,亦是对宋诗的批判。翻检明人的诗文集,也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某 人为别人的诗集写序时,能得“唐人风气”成为最高赞誉。更有甚者,如清人叶 燮原诗内篇上评明七子曰: “自不读唐以后书之论出,于是称诗者必 曰唐诗 ;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 ,无异于唾骂。 ”由此可见,尊唐抑宋,尊 盛唐诗风,景仰盛唐气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诗歌本是侧重写情的艺术, 情感、 形象是诗歌的命脉所在。 情与景, 意与象, 诗与乐的完美统一,是盛唐诗歌的灵魂和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这种诗歌审美特 征及审美理想令后人怀念、神往,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所以,明人把盛唐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是有其合理性的。自然,这种时代氛 围和诗学风气也直接导致了王世贞复古宗唐倾向的形成。 第二节 王世贞与七子的结盟 后七子与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其对王世贞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在提 倡复古,抑宋尊唐,崇尚格调,以情为本等重要诗学观点上,都可见出他受前后 七子影响的痕迹。研究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前后七子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王世贞与前七子。 明史王世贞传云: “世贞好为诗古文又与李攀龙、宗臣、梁有誉、 许中行、吴国伦辈相唱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 ”就指出王世贞等人倡导诗 文复古,原本就是“绍述”前七子的复古大业。 “前七子”活跃于弘治、正德年 间,后七子兴起于嘉靖、隆庆,相隔已有数十年之遥,二者具体的文学背景也不 尽相同,但从明代整个文学复古运动来看,二者的联系是明显的。甚至,从某种 意义上说,王世贞等人的文学活动,正是在继承前七子复古事业的基础上的一种 延续和深化。而作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受李、何等人的影响更为显著。 首先表现为他对李、何复古之举的推崇。王世贞曾说: “二君子(指李、何) 抉草莽, 倡微言, 非有父兄师友之素, 而夺天下已向之利, 而自为德, 于乎难哉 1 简锦松.李何诗论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10 二子之功,天下则伟矣夫。 ”1(卷六十四)对李、何发起的复古运动给予了充分 的肯定。赞赏前七子的功绩又云: “成、弘之际,颇有俊民,稍见一般,号为巨 擘。然趣不及古,中道便止;搜不入深,遇境随就。即事分题,一唯拙速;和章 累押,无患才多。北地矫之,信阳嗣起,昌穀上翼,庭实下毗,敦古昉自建安, 掞华止於三谢,长歌取裁李杜,近体定轨开元,一扫叔季之风,遂窥正始之途。 天地再辟,日月为朗,讵不美哉! ”2(p231)对李梦阳他更是不吝赞美之词,称 其“才气高雄,风骨遒利,天授既奇,师法复古,手劈草昧,为一代词人之冠” 3(p300),评价极高。王世贞对李、何等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推崇,还表现为他在 文学观念上对他们观点的汲取,并以此作为重倡文学复古运动的理论依据。在学 古取法的对象上,王世贞也接受了李梦阳的观点,曰: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 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 ”4(p39)和李、何一样,他把师古的对象截 止在宋代以前,排斥宋文,认为“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5(p102),世贞 不遗余力地贬斥宋人文学,甚至连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大家,也难逃其咎。评欧 为“永叔不识佛理,强辟佛,强评书;不识诗,自标誉能诗” ,又言苏文“读子 赡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子赡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6(p215), 对欧、苏之文亦不乏讥讽。他在宋诗选序更是明确提出了“抑宋”的主张。 为了恢复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独特地位,前七子在倡导文学复古的基础上,推 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提倡主情的文学观,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作家的真情实 感。李梦阳论诗强调情感,认为诗“发之以情”7 (卷五), 鸣春集序也说: “诗 者,感物造端者也。 ” 梅月先生序中更是不乏诗歌根于情的大量论述。其著名 的“诗有七难”之论,最后也强调应“情以发之” 。徐祯卿在谈艺录更是以 情作为诗歌的本质,认为诗是人内在心灵情思的外在体现。强调文之“情实”特 征,曰: “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 ” 8(p766)并进一步提出“因情立格”之说 9(p767)。前七子其他各家也均有重情之论,可见,在提倡文学应抒写个人的真 实情感这点上,王世贞和前七子是一致的,这也可以看出他受到主情论的影响。 对于诗,王世贞认为: “夫诗,心之精神发而声音者也。 ”10 (卷六十五)正是出于 1 明王世贞.何大复集序a.弇州山人四部稿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456 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z. 济南:齐鲁书社,1992. 7 明李梦阳.张生诗序a.空同集m.明万历邓云霄、潘之恒刻本. 89 明徐祯卿.谈艺录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 明王世贞.金台子十八诗序a.弇州山人四部稿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11 对诗本性情、言为心声的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他在晚年发出了“有真我而后有 真诗”1(卷五十一)的呼声,这在明代中期文坛实有振聋发聩、新人耳目之功。 前七子还重视对文学自身艺术特性的探索,以格调论诗,是其复古运动的重 要理论主张。从诗歌艺术形式的角度,他们提出诗文创作的相关法则。从格调入 手探索诗歌的艺术特质,注重诗歌的体格声调,讲究法度,主张通过不同的学古 途径去揣摩、掌握诗法,以实现诗歌“格高调逸”之美。正因为他们对此的大量 论述,导致被后人冠以“格调派”或“形式主义”的称号。对王世贞文学复古态 度溯源探本,可以发现,在注重文学艺术特性的前提下,他也顺着李、何等人的 崇尚文学艺术形式的思路去探究诗歌审美特质,提倡法度。他讲究格调,其抑宋 也是为了“惜格” ,有时甚至不惜“抑才以就格,完气以成调”2(卷四十)。他的 诗法更加细致,以致到 “篇法” 、 “句法” 、 “字法”等都有具体的论述。崇尚格 调是前七子和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思想的共同特点。尽管在这个特点 下,各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 前七子对后七子的前导之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后七子重要成员的王世贞, 其文学思想的萌生成型,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 后七子虽“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3 (p1867)。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重要成员,也是李攀龙的坚定追随者之一,力倡复 古,在文学运动中与李攀龙保持高度一致。检寻弇州山人四部稿及续稿 , 可以看到王世贞对李攀龙的赞誉、钦敬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情感首先产生于对李 攀龙诗文主张及创作的钦佩。于诗,王世贞坦言“仆生平所伏膺,文则伯玉,诗 则于鳞”4(卷一百八十三),并盛赞李“身应李白后,书是伏生遗”5(卷二十三); 于文,王世贞曰“会陈生始得拜足下文也,其辞瑰伟丽特” ,并说“仆守之可遂 终身矣”6(卷一百一十七),言辞虽夸张,却是由衷的赞叹;对其文学思想,王世 贞更是毫不隐晦李攀龙对自己的决定性影响。王世贞总结前半生的创作时曾说: 1 明王世贞.邹黄州鹪鹩集序a.弇州山人四部稿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明王世贞.沈嘉则诗选序a.弇州山人续稿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清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明王世贞.与潘景升a.弇州山人续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明王世贞.答赠于鳞a.弇州山人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明王世贞.与李攀龙a.弇州山人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12 “余固少所可,既承乏。东晤于鳞济上,思有所扬挖,成一家言。 ”1(p1)可见, 不论是在创作上还是思想上, 王世贞都深信李攀龙的出现是他人生中一个极为重 要的转折点。关于和李攀龙的结交, 弇州山人四部稿多有记载。其中上御 史大夫南充王公云:“世贞二十余,谬为五七言声律。从西曹见于鳞,大悔, 悉烧弃之。因稍劘刿上下,久乃有所得也。 ”2(卷一百二十三)艺苑卮言中亦 云:“而伯承者,前已通余于于鳞,又时时为余言于鳞也。久之,始定交。自是, 诗知大历以前,文知西京而下矣。 ”3(p355)类似这样的记载很多,从中既可以 看出王世贞对李攀龙的诚挚之情, 更可以看出王李之交是王世贞文学主张发生改 变的转折点。 “大悔,悉烧弃之”是对以往已形成的文学主张的否定, “自是,诗 始知大历以前,文知西京而上”是对李攀龙复古主张的全盘吸纳。由此,可以明 确看出李攀龙的影响在王世贞文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王世贞 22 岁时 便与李攀龙订交,此后一生都未脱尽受李攀龙影响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说,李 攀龙是王世贞文学思想形成的引领者。 后七子有着明确的以文章结盟的意识,以继承文统自命,欲驰名艺苑。世贞 之弟王世懋曾提及当时情形: “于鳞辈当嘉靖时,海内稍驰骛于晋江、毘陵之文, 而诗或为台阁者也,学或为理窖者也。于鳞始以其学力振之,诸君子坚意唱和, 迈往横厉。 ”4(卷一百一十七)七子同声唱和,声势勃发。作为一个文学团体,他 们的思想和情感必有鲜明的共性,才能形成气势,发起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所 以,七子的结盟扩大了他们的声势,也对他们提出了要求和束缚。它对每一个成 员在思想上的共同约束力,使他们在文学复古主张上形成一致性。钱谦益列朝 诗集小传称:“(李)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 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 ”而“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 心重世贞”5(丁集上),更何况,世贞本来就有一种受家族影响而致的与生俱来 的结盟意识,其一生交游广泛,尤好党同伐异,去谢榛,攻击唐宋派,乃至在与 严嵩父子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的鲜明政治倾向, 都是他喜结盟的性格反映。 所以, 对于王世贞来说,与后七子的结盟一旦形成,便意味着对七子复古文学立场的进 一步加强和坚持。其复古思想的形成,李攀龙起了关键作用,而与后七子的结盟 13 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z. 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明王世贞.上御史大夫南充王公a.弇州山人四部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明王世懋.贺天目徐大夫文与转左方伯序a.奉常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清钱谦益.李按察攀龙a.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13 则是直接动因。 平心而论,前后七子标举“文必秦汉” 、 “诗必盛唐”的文学理想本身是有一 定现实意义的。正如吴承学先生所言:“汉唐确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这些时代的文人心灵自由、活泼和健康,其文学艺术则宏大、雄壮、崇高。前后 七子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独自拈出秦汉文、盛唐诗,他们的审美判断是相 当高超的。 ”1(p13)从本质上看,正是由于这一文学理想的合理性,前后七子 影响所及才在明代中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王世贞的一生,与前后 七子文学复古运动密不可分。尤其在文学思想的形成、文学主张的提出及文学观 念的演绎上, 表现出与前后七子复古群体相一致的宗派特色。 这首先体现在对 “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说的认可与支持。嘉靖二十七年(1548)左右,王世贞与李攀 龙结识并定交,受李影响“自是,诗始知大历以前,文知西京而上矣”2(p355)。 徐中行也回忆说:“王元美与余推之(李攀龙)坛坫之上,听其执言惟谨,文自西 晋以下,诗自天宝以下不齿,同盟若金匾阁渝。 ”3(卷十三)可见,王世贞极力 主张的“文自西京、诗自天宝以下俱无足观”4(卷二百八十七)之说,就是承七 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而来的。也正是这一文学理想使他做出了 “羽翼”并“鼓吹”5(丁集上)李攀龙复古宗唐文学倾向的选择。 王世贞如此寻求复古取法的典范也是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的。 在 艺苑卮言 卷一中,他说出了原因:“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宜 博。 ”6(p24)可见,在王世贞的认识中“师匠宜高”是有关诗与文的一切文学 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复古文学主张的总的原则,而诗取“大历以前” 、文取“西 京而上”正是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现实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看, “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取法主张非但不坏,而且不失为一种力矫时弊的药方。 第三节 王世贞诗文理论的核心精神 前后七子的复古其实主要是通过对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及其典型风格的学 1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 6 罗仲鼎.艺苑卮言校注z. 济南:齐鲁书社,1992. 3 明徐中行.重刻李沧溟先生集序a.徐天目先生集m.明万历刻本. 4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清钱谦益.李按察攀龙a.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第一章 明代文坛风尚与王世贞文论的宗唐倾向 14 习表现出来的。歌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德市中医院心力衰竭的社区早期识别与稳定期管理考核
- 延边州中医院超声诊断医师职业发展考核
- 赤峰市人民医院儿科急救设备使用考核
- 阳泉市人民医院机械清创技术考核
- 阳泉市人民医院血栓抽吸技术考核
- 邯郸市人民医院老年肺部感染诊治特点考核
- 朔州市中医院美容手术应急预案考核
- 2025第三人民医院胆肠吻合术技术专项考核
- 运城市中医院困难血管置管技术考核
- 白城市中医院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技能考核
- 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解读
- DB44-T 2255-2025 海岸线价值评估技术规范
- 牙克石市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
- 《5G技术的关键应用》课件
- 《先进的CAE仿真技术》课件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原版)
- 动力柜施工方案
-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培训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注安道路运输安全实务真题卷(附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