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马鞍山采石河流域先秦聚落变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结构、 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聚落考古开始引入中国,成为前沿课题之一。一些学者在中 国的不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和综合研究工作,取 得一系列丰硕成果。2 0 0 6 年,采石河流域聚落考古研究是皖南地区开展建立在 区域系统调查基础之上的聚落考古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本文以2 0 0 6 年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为基础,运用聚落考古学的理论和 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同时借鉴环境考古研究成果,来探 讨聚落变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古代采石河流域聚落变迁的原因。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 究内容;第二章自然环境,简要介绍采石河流域现代自然环境情况,并借鉴环 境考古研究成果,归纳了采石河流域古代自然环境演变情况;第三章采石河流 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详细介绍2 0 0 6 年调查的基本情况,并探讨在皖南水网地 区开展系统区域调查的方法;第四章各时期聚落的基本情况,对调查的遗址和 典型剖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五章采石河流域聚落演变的规律和原因,分析同 期聚落的分布特点和相互关系;总结采石河流域聚落变迁的轨迹,并主要从自 然环境方面分析其演变的原因;第六章结语,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存在 的问题。 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收获:一是基本弄清了采石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序列; 二是积累了在皖南水网地区开展系统区域调查的经验;三是总结归纳了采石河 流域聚落变迁的规律,认为该地区聚落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 展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关键词: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聚落考古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e t t l e m e n ta r c h e o l o g yt a k e ss e t t l e m e n t sa su n i t sf o r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i no r d e rt oi n v e s t i g a t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s o c i a l t e m p o s p a t i a lv a r i a t i o n s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s e t t l e m e n t s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19 8 0 sa tt h el a s tc e n t u r y , s e t t l e m e n ta r c h a e o l o g y b e g a n t oi n t r o d u c et oc h i n aa n db e c a m eo n eo ff r o n t i e rt o p i c s so m es c h o l a r s c a r r i e do u tas e r i e so fu n e q u a ls c a l e s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a l s og a i n e das e r i e so fr i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2 0 0 6 ,s e t t l e m e n ta r c h a e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w a san e w a t t e m p tw h i c he s t a b l i s h e do nt h eb a s i so f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s o u t h e ma n h u ia r e a s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i n2 0 0 6a sb a s i s ,u s i n gs e t t l e m e n ta r c h a e o l o g y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 , m a k i n ga r r a n g e m e n t sa n dr e s e a r c hf o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d a t a m e a n w h i l e , u s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r e s u l t sf o rr e f e r e n c et op r o b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e t t l e m e n tc h a n g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a n a l y z e s r e a s o n sw h i c hl e dt os e t t l e m e n tc h a n g e so fa n c i e n t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t h e 如l lt e x th a s6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s e n s ef o rt o p i cs e l e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n dc o n t e n t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m o d e me n v i r o n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u s i n g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r e s u l t sf o rr e f e r e n c e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e v o l v e m e n t o fa n c i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i s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e se s s e n t i a ls i t u a t i o n s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2 0 0 6i nd e t a i l ,a l s op r o b e s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m e t h o d si nw a t e rn e tr e g i o ni ns o u t h e ma n h u ia r e a s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i se s s e n t i a ls i t u a t i o no fs e t t l e m e n ti ne v e r yp e r i o d ,i n t r o d u c e ss i t e sa n d t y p i c a lp r o f i l e si nd e t a i l ;t h ef i l t hc h a p t e ri sr u l e sa n d r e a s o n so f i i a b s t r a c t s e t t l e m e n tc h a n g e s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a n a l y z e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e a t u r e s 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s e t t l e m e n t s ;t h es i x t hc h a p t e ri s c o n c l u s i o n ,c o n c l u d e s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p r o b l e m s t h o u g h 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g a i n e df o l l o w i n gr e s u l t s :f i r s t l y ,i t m a k e sc l e a r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s e q u e n c e s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s e c o n d l y , i t g a i n se x p e r i e n c e so f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w a t e rn e tr e g i o ni n s o u t h e r na n h l l ia r e a s t h i r d l y , i ts u m m a r i z e sa n dc o n c l u d e sr u l e so f s e t t l e m e n tc h a n g e so f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c o n s i d e r st h a tt h em a i nr e a s o n o fs e t t l e m e n tc h a n g e si nt h i sr e g i o ni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a n de v o l v e m e n t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k e yw o r d s :c a i s h ir i v e rb a s i n ,r e g i o n a ls y s t e m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s e t t l e m e n ta r c h a e o l o g y i 插图目录 插图目录 图3 1 调查区域位置图1 2 图3 2 调查区域行政区划图1 4 图4 1 采石河流域聚落分布图1 9 图4 2 采石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分布图2 0 图4 3 g p s 实测烟墩山遗址平面图 2 1 图4 4g p s 实测毕家山遗址平面图 2 2 图4 5g p s 实测小山村遗址平面图 2 3 图4 6g p s 实测小村遗址平面图 2 3 图4 7 采石河流域点将台、湖熟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图 2 5 图4 8g p s 实测船头墩遗址平面图 2 6 图4 9 采石河流域采集点将台、湖熟文化陶片和石器 2 7 图4 1 0g p s 实测金条山遗址平面图 2 6 图4 1 1g p s 实测申东遗址平面图 2 8 图4 1 2g p s 实测卞家山遗址平面图 2 9 图4 。1 3g p s 实测杨坝遗址平面图 3 0 图4 1 4g p s 实测曹山遗址平面图 3 0 图4 1 5g p s 实测安甸遗址平面图3 - 1 图4 1 6g p s 实测落星船墩遗址平面图3 2 图4 1 7g p s 实测超山遗址平面图 3 3 图4 1 8g p s 实测戴山遗址平面图 3 4 图4 1 9g p s 实测前头网子遗址平面图3 5 图4 2 0g p s 实测船子头遗址平面图 3 6 图4 2 1g p s 实测赤砚塘遗址平面图 3 7 图4 2 2g p s 实测神头村遗址平面图 3 8 图4 2 3g p s 实测小马塘遗址平面图 3 9 图4 2 4g p s 实测薛家庄遗址平面图 4 0 图4 2 5 六朝至明清时期采石河流域聚落分布图 4 2 插图目录 图4 2 6 船头墩遗址剖面图4 3 图4 2 7 船头墩遗址剖面出土遗物4 4 图4 2 8 卞家山遗址剖面图4 6 图4 2 9 卞家山遗址剖面出土遗物4 7 表目录 表目录 表3 1 采石河流域调查遗址登记表1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 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 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 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孳立垦: 少1 年6 月舶 绪论 1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1 章绪论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为单位进行的考古学研究,目的是探讨聚落社会结构、 聚落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聚落社会的时空变异,以及聚落社会同自然环境的关系1 。 上世纪八十年代,聚落考古开始引入中国,成为前沿课题之一。聚落考古重在 从聚落演变的角度上阐述文明的发展过程,避免了以往研究的简单化倾向,因 而成为研究早期社会组织的有效手段。一些学者还身体力行,在中国的不同地 区开展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区域系统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2 、3 一,取得一系列丰 硕成果,从而扩大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途径。 马鞍山地区在文化区域上属于宁镇文化圈,这一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 置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古代文化东西和南北交汇的区域,一方面接受周围诸 文化如中原、太湖地区、长江中下游、赣江流域诸文化的因素,一方面又为上 述诸文化的相互交流发挥了中继和传递的作用,在该地区开展建立在区域系统 调查基础上的聚落考古研究,对揭示该地区文明发展的过程以及探讨古代各文 化区域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石河位于马鞍山市区南部,为长江一级支流,全长1 8 1 3 公里,流域面 积7 0 多平方公里。发源于马鞍山市东部丘陵,由东向西,流经马鞍山市薛津镇、 向山镇、佳山乡、银塘镇、采石街道,于采石矶处注入长江。采石河流域从空 间上构成了一个有利于研究的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便于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工 作。通过0 6 年的调查工作,我们收集了相当丰富的考古资料,包含了遗址的位 1 张忠培1 9 9 9 聚落考古初论 j 中原文物,1 :3 1 - - 3 3 2 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1 9 9 8 洹河流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 j 考古,1 0 : 1 3 2 2 3 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2 0 0 2 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 j 考古, 5 :1 0 1 8 4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2 0 0 3 内蒙古赤峰地区1 9 9 9 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i s 考古,5 :2 4 3 4 5 岱海中美联合考古队2 0 0 5 2 0 0 2 、2 0 0 4 年岱海地区区域性考古调查的初步报告 j 内蒙古文物考古, 2 :l 1 6 绪论 置、高程、规模、遗迹、遗物等方面的信息,为本论文的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 基础条件。 在皖南水网地区,目前未见建立在系统区域性调查基础上的聚落考古研究 报道,通过我们的探索,为以后皖南水网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1 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对采石河流域进行聚落研究过程中,引入聚落考古的理念和方法, 从古代遗存中提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用以解读该地区古代聚落的演化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借鉴环境考古研究成果,来探讨聚落变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 系,分析古代采石河流域聚落变迁的原因。并通过我们在皖南水网地区进行区 域系统调查的尝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原因,为今后在皖南 水网地区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工作提出新的建议。 1 3 研究基础和范围 从事聚落考古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单一聚落形态、 布局及结构的个案研究;其二,是同一考古学文化同时期聚落的分布及其相互 关系的探讨;其三,是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或同一谱系不同时代的诸考古 学文化的聚落形态、布局、结构和聚落分布的分析;其四,是不同谱系同时期 诸考古学文化的聚落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类聚落形态、布局、结构和它们的异同 的探索;其五,是聚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 。采石河流域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 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同时在2 0 0 6 年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 查工作中,我们全面了解了该区域聚落的基本情况,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 环境考古研究成果丰硕,这些都为我们在采石河流域进行以上聚落考古诸研究 的内容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所考察的范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依据该区域历年考古工作特别是0 6 年的调查工作,整理收集了每个 遗址的文化内涵、分布位置、海拔高度、距河床高度、面积等基本情况,分析 1 张忠培1 9 9 9 聚落考古初论 j 中原文物,l :3 1 - 3 3 2 绪论 同一时期该区域聚落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并分三个时期,绘制了采石河 流域史前至明清时期聚落分布的平面图,以显示居址位置、聚落密度等方面的 信息,以便于更加直观地考察聚落在不同地区中密度的变化、分布的规律、密 集区布局以及聚落演变的轨迹。 第二、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考察,主要是收集整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 考古研究成果,分两个时期,从气候、海平面二个方面归纳了采石河流域先秦 时期的自然环境景观。 第三,总结了该地区聚落的演变规律,主要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探索采石 河流域聚落距地面高度由早到晚逐渐降低和湖熟文化时期聚落激增的成因。 自然环境 第2 章自然环境 2 1 采石河流域现代自然环境背景 采石河流域所属的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 的西缘。北、东两面与江苏省江宁县接壤,南面当涂县与芜湖市接壤,西临长 江与和县相望。长江水路东到上海4 4 0 公里,西达武汉6 8 5 公里,陆路北距南 京市区4 5 公里,南离芜湖4 7 公里1 。 2 1 1 自然地貌 马鞍山市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区地表起伏,为市内河流的发源地。西 部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期间分布着一些山丘。马鞍山市地形在大区域内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在省内属沿江平原地形区。地形基本上划分为三部 分: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一系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低丘,在低丘 与长江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 在1 0 米左右,平原上河塘纵横、湖塘密布,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平原上。西部的 沿江孤小丘自南向北有翠螺山、九华山、西山、人头矶、马鞍山、慈姥山等, 最高为马鞍山( 海拔1 5 4 7 米) 。这些原是临江的断崖小丘,由于长江河道变迁、 中部平原有河湖分布,市中心的雨山湖东侧有佳山( 海拔1 0 5 0 0 米) ,西侧有 雨山( 海拔1 0 3 3 0 米) ,由此,形成了“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秀丽自 然景观2 。 2 1 2 气候 马鞍山市地处亚热带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 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 5 8 c ,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负 8 o c ,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 7 2 c 。全年中,气温最低的日期多出现在1 、2 i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 7 3 2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 7 3 4 自然环境 月份,气温最高的日期多出现在7 、8 两个月内。平均无霜期为2 3 4 天,初霜日 期一般在1 1 月上旬间,终霜日期一般在3 月下旬。年平均降水量为1 0 2 3 毫米, 最多年份达1 5 2 2 2 毫米( 1 9 6 2 年) ,最少年份只有4 6 0 4 毫米( 1 9 7 8 年) ,7 月和 1 2 月分别是全年降水最多和最少的月份1 。 2 1 3 水文 马鞍山市西傍长江,长江马鞍山段为长江下游干流的一部分,在市域内 全长4 1 公里,在市区内全长1 8 公里。主要河流有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等, 均属长江水系,自东向西流入长江。其中的采石河,又名外桥河,位于安徽省 马鞍山市南侧,全长约1 8 1 3 公里,河面宽约3 0 一1 0 0 米不等,流域面积7 4 平方 公里。其上游有两条支流,北支流发源于苏皖交界的徐山,南支流发源于当涂 百峰,两支流于和尚桥汇入采石河,自东向西流经薛津镇、向山镇、佳山乡、 银塘镇,在采石锁溪河注入长江2 。 2 1 4 自然资源 马鞍山市所处的宁芜断陷盆地的中部和南部,是断陷盆地中5 个构造岩浆 成矿带( 区) 最重要的矿区,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较多。铁矿资源是最主要的 矿产资源,硫铁矿资源总储量约2 6 2 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 5 3 9 。其它矿产 资源还有金、磷、五氧化二钒、锍铁、石灰石、明矾石和高岭土、钟长石3 。 马鞍山市植被在省内分布区划上,属安徽省中部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 林地带的芜巢沿江沿湖植被区,在植被类型上具有常绿与落叶交替的过渡地带 性。由于开发较早,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工矿业的发展,使区域内的原生自 然植被不复存在,而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取代。在西部的丘陵岗地植被区, 目前尚存的次生灌木有野蔷薇、拔契、蕨类植物、君迁子、猫耳刺、野竹类、 野杜鹃等。野生的草本植被有芝草、白芒草、蒿类、狗尾草、狼尾草、蓉草。 1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7 3 2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 7 3 3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一7 3 自然环境 野生的药用植物有野山楂、金银花、枸杞子、蒲公英、野菊花、苍耳子、 夏枯草、紫苏等。自然和人工更新的针阔叶混交林树种有黑松、马尾松、火炬 松、杉木、板栗、麻栗、茅栗、刺槐、乌臼、椿、黄檀、香樟及竹类、桑茶、 油桐、桃、梨、苹果、柿等1 。 根据马鞍山的地理环境,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为飞禽类、水生动物和有害 动物3 大类。飞禽类有啄木鸟、白头翁、喜鹊、画眉、大杜鹃( 布谷鸟) 、雀类、 家燕类等。鸭科和鹭科的湖中水禽,有黄嘴白莺、小田鸡、白鹳等。水生动物 主要有鲟、鲥、青鱼、草鱼、鲢、鳙、鳗、蟹、鳖、虾、蚌、扬子鳄、白鳍豚 等,还有山溪湖泊小回游鱼类、江河半回游鱼类、过河口回游鱼类约7 0 多种, 以及大量的浮游、底栖动物2 。 2 2 长江下游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 长江下游地区全新世各个时期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变化。综合已有研究成果, 长江下游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情况如下: 2 2 11 0 0 0 0 a b p 一6 0 0 0 a b p 王心源等对巢湖湖泊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3 :9 8 7 0 - - 6 0 4 0 a b p 期间,植被是 以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从该段总体看,常绿落 叶阔叶栲石栎在减少、落叶阔叶栎类在增加,为含量最高段,而喜阴的青冈属 含量相对稳定。表明气温在减小,但相对湿度则变化不大。毛龙江等对南京江 北地区下蜀黄土粒度分形研究中认为4 :早期( 1 1 5 0 0 - - 8 5 0 0 a b p ) 变暖,中期 ( 8 5 0 0 - - 3 1 0 0a b p ) 达到最暖。唐领余对江苏建湖庆丰剖面的研究表明5 :在 9 2 0 0a b p 前,这一地区的温度要比现在高,但从9 2 0 0 a b p 开始下降,针叶林 开始普遍发育。王苏民6 认为江苏高淳地区在8 9 0 0 a b p - - 8 4 0 0 a b p 期间是一个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 7 3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0 - 7 3 王心源等2 0 0 8 巢湖湖泊沉积记录的早一中全新世环境演化研究【j 】科学通报,增刊1 :1 3 卜1 3 8 毛龙江等2 0 0 6 南京江北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j 】中国沙漠,2 6 ( 2 ) :2 6 4 - - 2 6 7 唐领余等1 9 9 3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1 万年来的植被与气候 f 1 中国科学( b 辑) ,( 6 ) :6 3 7 6 4 3 二 王苏民等1 9 9 6 江苏围城湖1 5 k a 来的环境变迁与古季风关系探讨【j 】中国科学( d 辑) ,( 2 ) :6 _ - 9 6 自然环境 比较寒冷的时期。蔡永立等认为1 ,上海地区8 5 0 0 a b p - - 8 2 0 0 a b p 期间,温度 和降水都要低于现在的水平。 从8 2 0 0 a b p 至u 6 0 0 0 a b p ,是一个普遍的高温期,气候暖湿,比如上海地区 气温要比现在高0 9 。c 、降水高t 6 0 m m 2 。但是,在这个比较温暖的时期内仍然存 在着气候的波动,王苏民等3 对江苏高淳县湖泊沉积物的研究表明: 7 2 0 0 a b p - 6 6 0 0 a b p 为早全新世到中全新世的过渡阶段,气候波动频繁,阔叶 林明显减少,表明气温有所下降。约在6 6 0 0 a b p 以后,木本再次增加气温又 趋温湿。 2 2 26 0 0 0 a b p 一4 0 0 0 a b p 王心源等4 对巢湖湖泊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在6 0 4 0 a b p 一4 8 6 0 a b p 中, 该区域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 叶混交林。林中常绿属种青冈的比例增加、混生有一定量的榆树,且研究区周 边地区出现较多以桑树为主的灌木,反映此时段气候暖湿。从5 0 0 0 a b p 开始, 到4 0 0 0a b p ,据抱粉反映,长江下游是环境最好时期,多种亚热带植物都在 这里丛生。按植物生态环境推断,当时温度最高,比现在高3 c 以上,降水也比 现在多,相当于中亚热带气候5 。这一时期,上海地区气温要比现在低2 ,而降 水要少4 0 0 m m ,偏于冷干,以针阔混交林为土6 。王开发等7 对上海地区新石器遗 址的研究也表明在5 6 0 0 a b p 一5 2 0 0 a b p 期间,延续了4 0 0 年的气温较低时期, 比现今低1 5 c ,而5 2 0 0 a b p 一3 8 0 0 a b p ,早期温暖湿润,中期气温凉干,晚 期转暖。 2 2 34 0 0 0 a b p 至今 1 蔡永立等2 0 0 1 孢粉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 5k a b e 以来的气候【j 】湖沮科学,1 3 ( 2 ) : 1 1 9 _ 一1 2 7 2 蔡永立等2 0 0 1 孢粉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 5k a b e 以来的气候m 湖泊科学,1 3 ( 2 ) : 1 1 9 - 一1 2 7 3 王苏民等1 9 9 6 江苏固城湖1 5 k a 来的环境变迁与古季风关系探讨【刀中国科学( d 辑) ,( 2 ) :6 9 4 王心源等2 0 0 8 巢湖湖泊沉积记录的早中全新世环境演化研究【j i 科学通= 眼,增刊i :1 3 2 1 3 8 5 朱楠2 0 0 5 安徽何郢遗址全新世环境考古【d 】i 硕士】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 6 蔡永立等2 0 0 1 孢粉一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 5k a b p 以来的气候【j 】湖泊科学,1 3 ( 2 ) : 1 1 9 一1 2 7 7 王开发等1 9 9 6 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 6 ( 1 ) :1 - 4 7 自然环境 4 0 0 0 a b p 是一个温度降低、洪水频发的时期,这种气候转型对整个中华文 明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 。毛龙江等2 对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粒度分形研究 中认为:3 1 0 0 a b p 以来,季风格局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土壤退化。 但同时全新世晚期( 3 1 0 0 a b p 以来) 比末次冰期气候温暖湿润。洪业汤等( 1 9 9 6 ) 依据采自金川的泥炭剖面中的61 8 0 等数据认为,4 2 0 0 - 1 6 8 0 a b p ,比较温暖,约 2 7 5 a a d 时开始降温,西晋时急速变冷,至宋代,气候稳定,相当于欧洲中世纪 暖期( 9 3 0 1 2 4 0 a a o ) 。1 3 世纪后期进入小冰期,持续至1 9 世纪中,其中约在 1 5 3 0 a a d 和1 6 1 9 a a d 时为最冷。1 9 世纪中以后进入现代阶段。童国榜等3 对采自江 苏省龙感湖的湖底柱样进行抱粉分析得出结论,3 0 0 0 a b p 前后气温急剧变化, 平均温度变幅达6 c 之多,标志晚全新世开始,直至1 0 0 0 a b p 时,晚全新世结 束。此后回暖,但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3 0 0 0 a b p - 1 5 0 0 a b p 时,植被繁茂, 针叶林与阔叶林混合,气候温暖,降水丰沛,后期则变冷,针叶林逐渐替代阔 叶林,气温下降,降水减少;8 0 0 a b p 以后,人类影响加剧。 2 2 4 长江三角洲海面变化的特点 申洪源等4 综合其他人研究总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特点5 :l 、7 0 - - 6 5 k a b p ,海面较高,除河姆渡遗址处海面较高外,其余地方均接近现代;2 、 6 3 - 5 6 k a b p ,海面较低,这一时期三角洲边缘及丘陵地区广泛形成洪积一 冲积相次生黄土堆积,如镇江、龙潭一带山麓有大量次生黄土形成于5 6 k a b p 以前6 ;3 、5 2 4 9 k a b p 为最高海面,比现在约高2 m ,因海面上升涌水影响, 这一时期在太湖沿岸、镇江地区、苏北平原西部及沿海高地形成沼泽相堆积;4 、 4 5 4 。o k a b p ,为低海面期,在4 3 k a b p 左右有一次海面上升,在此时期 1 靳桂云,刘东生2 0 0 1 华北北部中全新世降温气候事件与古文化变迁【j 】科学通报,4 6 ( 2 0 ) :1 7 2 5 1 7 3 0 2 毛龙江等2 0 0 6 南京江北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四中国沙漠,2 6 ( 2 ) :2 6 4 - - 2 6 7 3 童国榜等1 9 9 9 中国更新世环境巨变的孢粉植物群记录 j 】地质力学学报,( 4 ) :i 8 2 5 申洪源等2 0 0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 8 ( 4 ) :5 6 弘- 5 7 5 5 朱诚等1 9 9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及苏北沿海7 0 0 0 年来沿海岸演变规律分析【刁地球科学,1 6 ( 3 ) :2 0 7 2 1 3 6 王富葆1 9 8 2 海州湾西岸埋藏贝壳堤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a 】f f 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编委会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海洋出版社,1 4 6 一1 5 1 自然环境 长江三角洲上许多文化遗址都位于海面以下,一般湮没在地表以下l - - - 3 m ,最深 达5 m ,有的遗址上面往往有淤泥或沼泽覆盖,这一层淤泥沼泽反映了后期( 3 8 3 5 k a b p ) 海面上升、地下水位抬高所致,此外还有许多遗址淹没在湖泊中; 5 、3 8 3 5 k a b p ,为高海面,此后3 0 - 2 4 k a b p 为低海面,1 3 - i o k a b p 有一高海面。 9 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 第3 章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 3 1 马鞍山市概况与调查的缘起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长江三角洲的西缘。地理位置 为东经儿8 。2 4 7 3 0 一1 1 8 。4 1 7 2 3 ,北纬3 1 。3 6 3 8 一3 l o 4 6 5 4 。 北、东两面与江苏省江宁县接壤,南与芜湖市相邻,西临长江与和县相望。1 9 5 7 年建市,始用今名。现全市辖3 区l 县,人口1 2 7 3 2 万人,总面积1 6 8 6 平方 公里1 。 马鞍山市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丘陵区地表起伏,为市内河流的发源地。西 部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期间分布着一些山丘。马鞍山市地形在大区域内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在省内属沿江平原区。地形基本上划分为三部分: 东部丘陵区,西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一系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低丘,在低丘与长 江间是狭长的阶地与河漫滩,中部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l o 米左右,平原上河塘纵横、湖塘密布,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平原上。西部的沿江 孤小丘自南向北有翠螺山、九华山、西山、人头矶、马鞍山、慈姥山等,最高 为马鞍山,海拔1 5 4 7 米。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等,均 属长江水系,自东向西流入长江。马鞍山市地处亚热带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季 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冬、夏两季长, 春、秋两季短2 马鞍山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 淀。虽然该区尚未发现明确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但与其紧邻的繁昌县、和县、 宣城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 遗存,马鞍山地区也应该是远古人类活动生息的重要场所之一。进入新石器时 代,原始文化开始发展,凇泽、良诸文化的先民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产和生活。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g :黄山书社,7 0 _ _ 7 3 2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8 _ 8 5 1 0 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 进入青铜时代,在继承本区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北方的考古学 文化,最终形成了繁荣一时的湖熟文化,马鞍山历史上迎来了第一个人类文化 的繁荣期。青铜时代遗址广布全境,在慈湖河、采石河等主要河川及其支流沿 岸,湖熟文化的遗址分布最为密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吴、越、楚势力角 逐的地区。秦汉以来,特别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 马鞍山地区迈入第二个文化繁荣期。 今天,保存在马鞍山地区的古代遗址数量较多,经过发掘的有烟墩山遗址、 五担岗遗址,烟墩山遗址文化上限可至凇泽,该时期一批墓葬也为皖东南地区 的首次发现。先秦以后以三国文物古迹最为显著,特别是一些形制和规格较高 的墓葬,如宋山东吴墓、朱然墓,久负盛名。马鞍山地区文物的重要性在于, 这里地处宁镇文化圈,这一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 古代文化东西和南北交汇的区域,一方面接受中原文化、太湖地区文化、长江 中下游文化、赣江流域文化等周围地区诸文化的因素,一方面又为上述诸文化 的相互交流发挥了中继和传递的作用。 笔者于2 0 0 5 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在做硕士论文选题时,张居中教 授当时想尝试在皖南地区做一个小流域拉网式调查工作,由于笔者在马鞍山地 区工作过,对该地区考古较为熟悉,于是遂把采石河流域聚落考古研究作为笔 者的硕士论文题目。当初选择采石河流域主要有如下考虑:一是这一地区为古 代文化东西和南北交汇的区域,在该地区开展建立在区域系统调查基础上的聚 落考古研究,对揭示该地区文明发展的过程以及探讨古代各文化区域的交流都 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采石河流域文化遗址较多,考古基础比较好;三是江南地 区还未见建立在区域系统调查之上的聚落考古综合研究工作的报道,选题具有 创新性;五是随着马鞍山经济建设的发展,位于城区南缘的采石河流域文物保 护工作迫在眉睫。有鉴于此,张居中教授组织了采石河流域考古调查队,调查 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和马鞍 山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张居中教授任队长,队员1 5 人。 调查队于2 0 0 6 年1 1 月到1 2 月,2 0 0 7 年7 月到8 月,进行了两次田野调查 工作,其间,对采石河流域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调查面积7 4 平方公里,还重点 清理了船头墩遗址和卞家山遗址各一个地层剖面。 3 2 调查区域位置 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 图3 1 调查区域位置图 采石河,又名外桥河,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侧,全长约1 8 1 3 公里,河面 宽约3 0 - 1 0 0 米不等,流域面积7 4 平方公里。其上游有两条支流,北支流发源 于苏皖交界的徐山,南支流发源于当涂百峰,两支流于和尚桥汇入采石河,自 东向西流经薛津镇、向山镇、佳山乡、银塘镇,在采石锁溪河注入长江。整个 采石河流域年降水量约1 0 2 3 毫米,年平均温度1 5 8 ,年平均无霜期为2 3 4 天, 1 2 采石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工作 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生产1 。 在采石河流经的区域,古代遗址分布情况大致是:上游山高谷深,可利用土 地资源较少,遗址分布稀疏。中游多沿河平川,可利用资源较多,可以发展多种 经营,是先秦遗址最为集中的区域。下游海拔较低,为长江圩区,鲜有先秦时 期遗迹,秦汉以后的遗存较多。 在采石河流域,以往较为重要的考古工作主要有烟墩山遗址、佳山石磨塘 六朝墓群的发掘和采石河流域关于湖熟文化、六朝墓群的专题性文物调查,这 些工作为确立该地区新石器到六朝的文化序列和编年提供了基础,并初步揭示 了新石器晚期到湖熟文化时期该地区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和文化发展的水平2 3 。 调查的区域( 图3 1 ) 东至苏皖交界的丘陵地区,西至长江,北至九华路, 南至横山。上游地区,多为河谷,河道较窄,可用土地不多,调查的区域多为 山前的坡地和岗地,中游地区,遗址分布较为密集,也是调查中最主要的区域, 而下游地区,多为长江圩区,我们调查中多注意收集长江改道的信息。调查区 域在行政区划上( 图3 2 ) 大部分为雨山区,包括向山镇、佳山乡、银塘镇和采 石街道,只有上游南支流属于当涂县薛津镇。此区域地势大抵是东高西低,最 高为1 8 3 米,采石河河床为2 到5 米。在这个区域内,丘陵的面积约占4 0 ,其 余都为河川平地。此区域在历史上,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东晋属当涂县, 南朝属南丹阳郡,隋属姑孰县,北宋属太平州,元属太平路,明清属太平府, 解放后,此地属马鞍山市。1 3 3 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与以文物保护为目地的调查不同,也和通常进行的了解一区域内 的文化面貌的调查不同,我们从聚落形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遗址群,分析聚落分 布和演变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查的总体目标是研究采石 河流域各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探讨下列具体问题:采石河流 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区域内聚落分布和演变规律,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变迁与 人类活动的关系。围绕着这个学术目的,我们采用区域系统调查法,或称全覆 。马鞍山地方志编篆委员会1 9 9 2 马鞍山市志【m 】合肥:黄山书社,7 旷- 7 8 2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2 0 0 2 佳山石磨塘六朝墓发掘汇报内部资料 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1 9 8 2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招聘工作人员(4)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6届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六校联考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网络安全服务及保障技术合同
- 2025年舟曲县机关事务管理局招聘工作人员(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真题汇编)
- 2025年中共喀喇沁旗委员会党校“绿色通道”引进专职教师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招聘东兴产业园区员额制人员 (第一批非编制人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6届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 2025年中共合浦县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和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笔试备考试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美美三次光临饼干店700字(14篇)
- 2025年度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广西2025年广西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酒业茶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珊瑚礁生态修复施工方案
- 我的家乡泉州
-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终稿)
- 体外冲击波碎石
- AEO贸易安全培训
- 科研办公楼建筑设计与规划方案
- 2024年代养宠物繁殖合同范本
- 《乙肝指南》课件
- GB/T 23444-2024金属及金属复合材料吊顶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