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_第1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_第2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_第3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_第4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 学位论文 摘要 密云水库是目 前北京市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 其水质直接影响首都人民的 生活和健康。 水体的营养程度处于中 营养型向富 营养型转变阶段 , 磷为该 水库 藻类种群密度和数量的限制性元素, 因此对水体中的磷在沉积物一水一藻之间循 环状况的研究尤为重要。 因此, 围绕初级生产力分别对沉积物吸附、 释放磷和藻类吸收磷做了模拟实 验。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 0 . 9 1 9 m g / g , 在沉积物一水界面 ( p h = 7 . 5 , d o 8 7 9 ,栅藻7 . 5 8 9 7 . 关键词:溶解性磷,总磷,藻,富营养化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十学位论文 ab s t r a c t miy u n r e s e r v o i r i s t h e o n l y h e a d s t r e a m o f s u r f a c e d r i n k i n g w a t e r i n b e ij i n g n o w a d a y s , a n d i t s w a t e r q u a l it y i n fl u e n c e s l i f e and h e a lt h o f t h e c 即i t a l p e o p l e d i r e c t l y . i t i s a t t h e s t a g e o f t r a n s f e r r i n g f r o m m i d t r o p h i c a t i o n t o e u t r o p h i c a t i o n . p h o s p h o r u s ( p ) i s t h e k e y e l e m e n t t h a t r e s t r i c t s t h e d e n s it y a n d q u an t i t y o f a l g a e . s o i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 s t u d y t h e c i r c u l a t i o n o f p h o s p h o r u s i n t h e s y s t e m o f s e d i m e n t s , w a t e r and a l g a e . a c c o r d i n g l y ,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e x p e r i m e n t s t h a t s e d i m e n t s a b s o r b p h o s p h o r u s , s e d i m e n t s r e l e as e p h o s p h o r u s , and a l g a e a b s o r b p h o s p h o r u s w e r e d o n e , w h i c h w a s s u r r o u n d i n g p r i m a r y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mi y u n r e s e rv o i r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v a lu e o f t h e m a x i m u m p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w as 0 .9 1 9 m g / g i n s e d i m e n t s , and t h e b a l anc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 t p ) w as 0 . 0 3 1 m g 几a n d t h a t o f t h e d i s s o l v e d p h o s p h o r u s ( d p ) w a s 0 . 0 1 8 m g / l i n t h e s e d i m e n t s - w a t e r i n t e r f a c e ( p h = 7 . 5 , 0 0 2 , t = 5 0c ) .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l e as i n g v e l o c i t y o f t p a n d d p f r o m s e d i m e n t s t o w a t e r w as 0 . 3 3 g g / l a n d 0 .4 2 p 叭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v e ry d a y . w h e n t h e c u lt u r e m e d i u m w a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l a k e w a t e r and s e d i m e n t s , t h e a v e r a g e a b s o r p t i o n v e l o c i t y o f d p w as 2 n g f o r p e r 1 0 0 0 0 m i c r o c y s r i s a e r u g i l n o s a and 7 . 6 n g f o r p e r 1 0 0 0 0 s c e n e d e s m u s o b i q u u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v e ry d a y .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i n c r e as in g v e l o c it y w a s 1 . 1 9 x 1 0 5 p e r m l a n d 3 .7 x 1 0 0 p e r m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v e ry d a y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v e e x p e r i m e n t s a b o u t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 o n t h e c i r c u l a t i o n o f p w e r e d o n e . a t t h e s t a g e o f s e d i m e n t s r e l e as i n g p h o s p h o r u s , p h , d o a n d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 w e r e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d o m i n a t i n g f a c t o r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h e r e d u c i n g o f d o an d t h e d e v i a t i o n f r o m n e u t r a l o f p h c o n t r i b u t e d t o t p r e l e as i n g . d o w a s t h e f i r s t f a c t o r o n t p re l e a s i n g , n e x t w as t and p h . p h w as t h e f i r s t f a c t o r o n d p r e l e a s i n g . a t t h e s t a g e o f a l g a e u p t a k i n g p ,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w e r e r e g a r d e d a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 i l l u m i n a t i o n and p h . t h e r e s u l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l a c k o f t o r i l l u m i n a t i o n w as n o t b e n e f i c i a l t o a l g a e f e rt i l i t y , a n d t h e f e r t i l i t y v e lo c i t y w as 1 / 1 0 0 -1 / 1 0 o f t h a t i n t h e n a t u r a l c o n d it i o n . t w a s m o r e i m p o rt a n t t h an i l l u m i n a t i o n f o r a l g a e f e r ti l it y . wh e n p h o f c u l t u r e m e d i u m i s d i ff e r e n t , t h e f e rt i l i t y r a t e o f a l g a e w as d i ff e r e n t . f o r m i c r o c y s t i s a e r u g i l n o s a , t h e b e s t v a l u e o f p h i s 7 . 5 , n e x t i s 8 , 7 and 9 and f o r s c e n e d e s m u s o b i q u u s t h e o r d e r i s 7 . 5 , 8 ,9 and 7 . k e y w o r d s : d i s s o l v e d p h o s p h o r u s , t o t a l p h o s p h o r u s , a l g a e , e u t r o p h i c a t io n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 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的磷 、官营养化简介 在湖泊水环境的各种污染问题, 护 , “ 富营养化”是发生最普遍、 危害最人的 湖泊水环境问题。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卜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 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 、水库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水体洛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 其主要特征 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大多来源于 农川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 活污水及一些工业废水。 在水体的生物群落中,生产者 ( 指绿色植物,尤指藻类)远远超过消费者 ( 如鱼类) 和分解者 ( 如细菌) , 这就造成生态系统明显的不平衡。 所以在富营 养化水体中,植物群落占优势地位,而使消费者处于极不重要的地位,进而使 水体富营养化进入恶劣的循环过程中。此外,以固体径流形式进入水体的营养 物质可以机械的沉积在水底,并进行分解,使原本沉积的营养物质慢慢的又一 次释放出来,以溶质形式再一次进入水体。这种由营养物质吸附作用与 水体中 的悬浮物一同沉积在水底的过程,加速了水体进一步恶化并向沼泽化趋势迈进 的过程。12 1 2 ,富营养化的影响 在富营养化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 味异臭,并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有些藻 类 ( 如蓝藻、绿藻等)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 “ 绿色浮渣” ,使水体透明度明 显降低,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 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限制而减弱,使溶解氧减少:加之藻类 死亡后不断向 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 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 这样使得需氧生物因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 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的磷 、官营养化简介 在湖泊水环境的各种污染问题, 护 , “ 富营养化”是发生最普遍、 危害最人的 湖泊水环境问题。富营养化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 卜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 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 、水库等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水体洛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 其主要特征 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大多来源于 农川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 活污水及一些工业废水。 在水体的生物群落中,生产者 ( 指绿色植物,尤指藻类)远远超过消费者 ( 如鱼类) 和分解者 ( 如细菌) , 这就造成生态系统明显的不平衡。 所以在富营 养化水体中,植物群落占优势地位,而使消费者处于极不重要的地位,进而使 水体富营养化进入恶劣的循环过程中。此外,以固体径流形式进入水体的营养 物质可以机械的沉积在水底,并进行分解,使原本沉积的营养物质慢慢的又一 次释放出来,以溶质形式再一次进入水体。这种由营养物质吸附作用与 水体中 的悬浮物一同沉积在水底的过程,加速了水体进一步恶化并向沼泽化趋势迈进 的过程。12 1 2 ,富营养化的影响 在富营养化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发出腥 味异臭,并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有些藻 类 ( 如蓝藻、绿藻等)浮在湖水表面,形成一层 “ 绿色浮渣” ,使水体透明度明 显降低,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阳光在穿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 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限制而减弱,使溶解氧减少:加之藻类 死亡后不断向 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 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 这样使得需氧生物因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学位论文 室息而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沉积物积累的 营养物质的释放, 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 形成向富营养水体的恶州循环, 进i (ii 导 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湖泊生态平初。 富价养化对水质的另个影响是某些藻类 如水华微囊藻 )能够分泌、释 放有i 争 h t 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钊畜饮入体内,可引起ti畜肠y 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同时,会给自来水) - 制水带来系列问题,如藻的过滤和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 缺执而产生硫化a . 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的去除等。 3 、水体中的磷 根 据o e c d ( 经济 合 作 和 发 展 组 织, o r g a n iz a t i o n f o r e c o n o m ic c o o p e r a t io n a n d d e v e lo p m e n t ) 的研究, 8 0 % 的 湖泊富 营养 化受 磷元素的 制 约,1 0 % 的 湖泊富 营 养化与 氮元素和磷元素直接相关, 其余1 0 %的湖泊是氮与其它因素起作用13 1 。山 此可见,了解营养元素 ( 尤其是磷)在湖泊系统 ( 水一沉积物一水生生物)中的 含量、 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对湖泊富营养化演化进程中 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是 十 分必要的。 富营养化的重要控制因素磷, 在地壳中为常量元素, 含量丰富, 克拉克 值为 0 . 1 1 8 % 14 4 1 0 爆发富 营 养 化时 水中 磷的 浓度 介于。 0 1 - 0 .0 2 m g / 1 之间 14 1 , 仅为 地壳 中磷含量的千万分之一到二。 地壳中大量存在的磷并没有给湖泊水体带来普遍性 的灾难, 一方面是因为藻类只能摄取水中溶解磷, 另一方面说明地壳中原始存在 的磷是稳定的, 难以以溶解形式进入水体。自然界中,富营养化通常出现在湖泊 发育的晚期一 老年沼泽化时期, p h值降低, 处于还原环境, 底积物中 稳定的 磷酸 盐解体,释放出磷酸根离子,供给藻类足够的营养物质,才出现 “ 水华” 现象。 现今湖泊、 水库爆发富营养化, 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人们为了 有效的利用磷 资源, 需将自然界中稳定的磷激活, 伴随着激活磷的散失和流入到湖泊、 水库中, 也就带来了灾害。 湖泊水体中的磷一般可分为颗粒态和溶解态磷两大类。 颗粒态的磷有很多种 不同的存在形式:( 1 )生物体中的磷;( 2 ) 矿物颗粒相的磷和未定形的磷;( 3 ) 风化残屑晶体矿物磷:( 4 ) 吸附在颗粒有机物表面的磷。溶解态磷可分为:( 1 )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学位论文 室息而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沉积物积累的 营养物质的释放, 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 形成向富营养水体的恶州循环, 进i (ii 导 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湖泊生态平初。 富价养化对水质的另个影响是某些藻类 如水华微囊藻 )能够分泌、释 放有i 争 h t 的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钊畜饮入体内,可引起ti畜肠y 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同时,会给自来水) - 制水带来系列问题,如藻的过滤和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 缺执而产生硫化a . 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以及水藻产生的某些有毒的物质的去除等。 3 、水体中的磷 根 据o e c d ( 经济 合 作 和 发 展 组 织, o r g a n iz a t i o n f o r e c o n o m ic c o o p e r a t io n a n d d e v e lo p m e n t ) 的研究, 8 0 % 的 湖泊富 营养 化受 磷元素的 制 约,1 0 % 的 湖泊富 营 养化与 氮元素和磷元素直接相关, 其余1 0 %的湖泊是氮与其它因素起作用13 1 。山 此可见,了解营养元素 ( 尤其是磷)在湖泊系统 ( 水一沉积物一水生生物)中的 含量、 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对湖泊富营养化演化进程中 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是 十 分必要的。 富营养化的重要控制因素磷, 在地壳中为常量元素, 含量丰富, 克拉克 值为 0 . 1 1 8 % 14 4 1 0 爆发富 营 养 化时 水中 磷的 浓度 介于。 0 1 - 0 .0 2 m g / 1 之间 14 1 , 仅为 地壳 中磷含量的千万分之一到二。 地壳中大量存在的磷并没有给湖泊水体带来普遍性 的灾难, 一方面是因为藻类只能摄取水中溶解磷, 另一方面说明地壳中原始存在 的磷是稳定的, 难以以溶解形式进入水体。自然界中,富营养化通常出现在湖泊 发育的晚期一 老年沼泽化时期, p h值降低, 处于还原环境, 底积物中 稳定的 磷酸 盐解体,释放出磷酸根离子,供给藻类足够的营养物质,才出现 “ 水华” 现象。 现今湖泊、 水库爆发富营养化, 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人们为了 有效的利用磷 资源, 需将自然界中稳定的磷激活, 伴随着激活磷的散失和流入到湖泊、 水库中, 也就带来了灾害。 湖泊水体中的磷一般可分为颗粒态和溶解态磷两大类。 颗粒态的磷有很多种 不同的存在形式:( 1 )生物体中的磷;( 2 ) 矿物颗粒相的磷和未定形的磷;( 3 ) 风化残屑晶体矿物磷:( 4 ) 吸附在颗粒有机物表面的磷。溶解态磷可分为:( 1 ) 中国 地瓜科学院硕土 学位论文 i i-_ 磷酸欲: ( 2 ) 聚合磷酸盐和偏磷酸盐, 它们主要是来源厂 人为污染排放的生. 生活废水,聚合磷酸盐主要源 f = 人 i . 合成的洗涤剂,水体i i , 的聚磷酸盐和偏磷酸 盆 - (h 不稳定,聚合磷酸盐会逐渐水解成正磷酸盐;( 3 ) j 有机胶体结合的磷; ( 4 )低分j 几 策ilh 济解性磷酸脂la l 关i 几 水, 的 磷,旱在1 9 5 3 年,a .n e .n n 11 ,y 根抓电离常数计算1 小同p h 值卜 ,各 磷酸根所eli 的比 例 ( 表1 - 1 )密z ; 水库的p h位在7 - 9 之问, 一卜 蛰 应为 磷酸 一 氢根 ( h p ( ), - ) 。 表 1 一 i磷酸在水中的派生形态5 ja i 的关系 t a b l e 一 i t h e r c l a l i o n o f p h o s p h a t e f o rni s a n d p 1 1 y ph11j 567 88 . 591 01 1 h 2 p 0 4 9 7 . 9 98 3 . 6 73 3 . 9 04 . 8 8 1 . 6 00 . 5 10 . 0 5 h p 0 4 2 - 1 . 91i 6 _ : 3 26 6 . 1 09 5 . 1 2 9 8 . 3 89 9 . 4 59 9 . 5 99 6 . 5 3 p 0 4 3 - 0 . 0 10 . 0 40 . 3 63 . 4 7 沉积物中的磷主要是原生成因的和外生成因的含磷颗粒物的沉积, 以及溶解 态的磷 ( 包括有机态和无机态) 被沉积物颗粒表层的吸附和累积在沉积物孔隙水 中。沉积物的外生来源是指湖岸以及通过径流从流域带来的物质输入。 原生来源 包括:浮游生物体、 水生生物的分泌排泄物、 有机质降解产物、 沉积的 腐殖质物 质以 及自 生碳酸钙沉积过程中结合的磷等等。 阎 在生物方面,磷 ( p )是生物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元 素,是原生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能磷酸键是能量的载体17 1 。 构成生命遗传物质 d n a 和r n a 的 基 本 材 料 就 包 括 磷 脂( p h o s p h o lip o d e ) 14 1 。 磷 是 藻 细 胞 中 既 不 能 缺少又不可取代的元素2 6 1藻类培养实验证实,即便各 种条件处在最佳状态, 唯缺乏营养物质磷,藻细胞既不能分裂繁殖,也无法生存【2 7 1 。 通过离子 通道和 跨膜渗透方式进入藻体内的无机磷酸根, 在生物酶的催化下, 合成为有机磷酸盐 一 一 磷脂、核昔酸、 磷酸葡萄糖和一些磷酸糖酶类物质。 成为藻体细胞膜、 细胞质 和细胞核组成部分。 有机磷酸盐在藻细胞代谢和能量转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因此,引发水华的先决条件并非取决于水体中磷的总量,而取决于能被藻 类直接吸收的溶解磷含量。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初级生产力磷的循环 磷在水体, , 的 几 物地球化学作用都是在 一 定水深和氧环境、 有机质、 微 i 物 印 菌和水生 1 几 物等的直 按或f ill 接作rl l r 进行的,包括气化和还凉、溶解f l i y l : 淀、 吸附和解吸、扩敞和理藏、迁移和富集、吸收同化和/ 1 : 物扰动等 “ t a ft j .l曾 指出,在天然水中,磷的抛环至少有种: 一 是年循环;是完个在京营养层发 1 : 的循环;讨是浮游植物和细菌中的磷同溶解性的磷在稳定条件 卜 的循环 7 1 ,沉积物一 水界而磷的固定与释放 1 . 1研究状况 磷的沉积物一 水界面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沉积物中磷的固定及沉积物中 磷的释放。 沉积物对磷固定, 除了通过微生物作用变为有机态外, 还包含以下于种机制: ( i ) 物理吸附: 这种吸附一般是可逆的,自由 能降低较少,比较容易 释放。 ( 2 ) 化 学沉淀:水中存在的钙、 镁、 铁、 铝等阳离子可以和磷酸根阴离子生成溶度积小 的化合物,因化学沉淀而被固定。 ( 3 ) 物理化学吸附:由 于固相表面 所带的阴离 子, 使溶液中的磷酸根阴离子能够通过离子交换而被吸附在固相表面。 这种吸附 的能量变化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 被吸附的磷酸离子可为其它阴离子所 代出。 沉积物对磷的固定根据阳离子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铁、 铝化合物对磷的固定 和钙化合物对磷的固定。 磷酸根与铁、铝离子结合生成的磷铝石( a i p 0 4 . 2 h 2 0 ) 或粉红磷铁矿 ( f e p 0 4 . 2 h 2 0 ) , 它 们的 溶 度 积 都 很 小 。 水 中 的f e 或a l 十 浓 度主 要 受f e ( o h ) 3 或a l( o h ) 3 控制, 而沉积物中与磷产生化学沉淀的铁、 铝 离子的来源, 主 要是各 种含 水的铁、 铝氧化物, 如针铁矿( f e o o h ) 、 水铝石( a i 2 0 s h 2 0 ) , 以 及胶态的氢 氧化铁 f e ( o h ) 3 和氢 氧化铝 a i( o h ) 3 . 还包括胶体上 的 代 换性 铁和 铝15 5 1 。 在碱 性 情况 下, 磷 酸 根离 子 的 形态 主 要 是p042-, h p 0 4 2 . o h , fe 或 a l 的乘积达到一氢磷酸盐化合物的溶度积时, 就会产生沉淀。 化学沉淀物首先是非 晶质的铁、 铝磷酸盐 f e ( o h ) h p o 4 n h 2 0或a l ( o h ) 2 h p o 4 n h 2 0 , 也就是以 凝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初级生产力磷的循环 磷在水体, , 的 几 物地球化学作用都是在 一 定水深和氧环境、 有机质、 微 i 物 印 菌和水生 1 几 物等的直 按或f ill 接作rl l r 进行的,包括气化和还凉、溶解f l i y l : 淀、 吸附和解吸、扩敞和理藏、迁移和富集、吸收同化和/ 1 : 物扰动等 “ t a ft j .l曾 指出,在天然水中,磷的抛环至少有种: 一 是年循环;是完个在京营养层发 1 : 的循环;讨是浮游植物和细菌中的磷同溶解性的磷在稳定条件 卜 的循环 7 1 ,沉积物一 水界而磷的固定与释放 1 . 1研究状况 磷的沉积物一 水界面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沉积物中磷的固定及沉积物中 磷的释放。 沉积物对磷固定, 除了通过微生物作用变为有机态外, 还包含以下于种机制: ( i ) 物理吸附: 这种吸附一般是可逆的,自由 能降低较少,比较容易 释放。 ( 2 ) 化 学沉淀:水中存在的钙、 镁、 铁、 铝等阳离子可以和磷酸根阴离子生成溶度积小 的化合物,因化学沉淀而被固定。 ( 3 ) 物理化学吸附:由 于固相表面 所带的阴离 子, 使溶液中的磷酸根阴离子能够通过离子交换而被吸附在固相表面。 这种吸附 的能量变化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 被吸附的磷酸离子可为其它阴离子所 代出。 沉积物对磷的固定根据阳离子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铁、 铝化合物对磷的固定 和钙化合物对磷的固定。 磷酸根与铁、铝离子结合生成的磷铝石( a i p 0 4 . 2 h 2 0 ) 或粉红磷铁矿 ( f e p 0 4 . 2 h 2 0 ) , 它 们的 溶 度 积 都 很 小 。 水 中 的f e 或a l 十 浓 度主 要 受f e ( o h ) 3 或a l( o h ) 3 控制, 而沉积物中与磷产生化学沉淀的铁、 铝 离子的来源, 主 要是各 种含 水的铁、 铝氧化物, 如针铁矿( f e o o h ) 、 水铝石( a i 2 0 s h 2 0 ) , 以 及胶态的氢 氧化铁 f e ( o h ) 3 和氢 氧化铝 a i( o h ) 3 . 还包括胶体上 的 代 换性 铁和 铝15 5 1 。 在碱 性 情况 下, 磷 酸 根离 子 的 形态 主 要 是p042-, h p 0 4 2 . o h , fe 或 a l 的乘积达到一氢磷酸盐化合物的溶度积时, 就会产生沉淀。 化学沉淀物首先是非 晶质的铁、 铝磷酸盐 f e ( o h ) h p o 4 n h 2 0或a l ( o h ) 2 h p o 4 n h 2 0 , 也就是以 凝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 学位论文 胶体存在的粉红磷铁矿和磷铝石的原始形态。 在酸性条件 卜 , 磷酸根离r 的形态 h . v 是h 2 p o 4 , f e p 0 4 f 11 a i p 0 4 q m 会水解, 弱酸性生成f e ( o h ) ( h 2 p o 4 ) 2 n h 2 0 和a i ( o h ) ( h 2 p o 4 ) 2 n h 2 0 ; j m , 酸性生成f e ( h 2 p o a ) 2 f i l a i( h 2 p o 4 ) 2 ., ia 此i i i 磷 酸盐和铁、 铝化合物所形成的化学沉淀) : 要是- 1 1- 晶质磷w ,铁和磷酸i i i 凝胶, 之后 逐渐转化为粉红磷铁矿和磷f l i 石品体了 城化铁、 i l i 矿物也! 引 川代换吸附和专 属性 吸附而吸附磷, 代换吸附相当 飞 阴离i 代换作用, 专 属性吸附是配位离自i 1j 置换, 被专属性吸附的磷酸离子不能为非配位离子 代换r, 进行这种吸附作少 u 的铁、 tl i, q 物 要有针铁矿、 水铝石,以及胶态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 o 氧化铁、 铝矿物除 了通过化学沉淀和代换吸附与磷作用以外, 还可以在表面 i - 吸附磷酸根。 此研 究表明, 即使在为磷酸根离子饱和的磷酸铁、 铝表曲, 也有通过物理作用而吸附 磷的可能, 这种吸附以能量变化较小为其特征, 闭蓄作用是指氢氧化铁或氢氧化 铝胶体凝聚时, 把溶液中的磷酸根关闭在凝胶体内, 或包裹在磷酸盐沉淀或其他 含磷固体的表面,降低其溶解度。 钙化合物对磷的吸附和固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化学沉淀、 碳酸钙表面吸附 和粘土矿物对磷的吸附和固定。 各种磷酸盐的溶度积相差很大: 其中磷酸一钙化 合物物的溶解度相当大, 不易沉淀。 非极端条件下, 磷酸十钙化合物物极难溶解。 北方地区, 无论是湖库沉积物还是上覆水体大多为弱碱性环境, 沉积物中磷酸根 离子和钙离子沉淀的方式分三种, 一种是初步产物以磷酸二钙化合物为主, 然后 进一步转化为磷酸八钙五水化合物, 再转为更稳定的磷酸十钙化合物, 即经磷灰 石或碳氟磷灰石。 另一种是沉积物中原存在固体磷酸十钙化合物, 也可在其表面 吸附磷酸离子, 直接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使其固定, 磷酸十钙化合物的颗粒愈细, 表面积愈大则吸附量愈多。再一种是当磷酸根离子以单分子层沉淀在 c a c o , 的 表面, 还可与碳酸钙结合, 碳酸钙固相吸附磷酸根离子的机制可用钙的配位理论 解释, 在结晶的方解石矿物内部c a t 十 是由 六个氧原子配位的, 而 在固相表面, 配 位不完全。因此,空余的配位位置须由 其他离子充填, 如o h. h c 0 3 等,而磷 酸根离子则是其中之一。 沉积物中的次生粘土矿物对磷的吸附 和固定,也是磷固 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沉积物中几种常见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 蒙脱石和伊利石, 对磷都有 一 定的吸附 能力。 粘土矿物对磷的吸附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吸附的可逆性较小, 因此 中rw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不是单纯的物理吸附, 也不是单纯的阴离子代换吸附。 关f 粘粒 卜 矿物吸附和固 定磷酸根离f 的机制有以f 几种: 阴离子 代换吸附、 同晶置换、 t il! _ i i i i 物表a阳 离j 对磷的吸附. 传统描述硝释放的化学枝式是还原 环境卜 有利1 几 磷的释放, ifu y 几 化环坡卜 有 利 磷的沉积 在沉积物旱期成宕过程 , , 沉积物 i 有机质 -k 化降解, 使得沉积 州 境处于 相对还原条件, 此时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或氢软化物济解,i j 之结合的 磷酸盐也 可溶解释放 1 5 6,1沉积物中 的磷可 能以四种形式向水中释放, ( 1 ) 寄生在 水中悬浮颗粒 卜 物理吸附的磷酸根和磷酸盐, 随着固体颗粒沉降到水底, f l t j = l . 覆水体处在相对软化的环境, 从表1 中获知涪度积低的一氢磷酸根和磷酸盐所i i 比例较大, 沉积物处于相对还原的环境, 溶解度大的 几 h 磷酸根和磷酸盐所占比 例增大,伴随着这种变化,吸附磷将转化为溶解磷,进入到沉积物的空隙水中, 这就是上面所述的空隙水中 磷浓度比l 覆水体中 磷浓度高的原因。 ( 2 ) 有机磷的 降解, 释放出溶解性的无机磷酸盐, 其中一部分通过空隙水向上扩散, 另一部分 被沉积物矿物颗粒吸附。 被吸附的 磷酸盐, 在空隙水中的 磷释放以 后, 可解吸补 充到空隙水中去。 ( 3 ) 铁氧化物解吸作用也是一个可能的释磷途径, 在沉积物中, 尤其是表层沉积物, 绝大多数的磷酸盐可能是与非晶质或短序络合物呈共价键形 式结合, 这些络合物在成份上与水合铁氧化矿物有关。 与铁氧化物结合的磷和有 机磷一样, 相对其它形式的磷较为不稳定, 当环境氧化条件变化时, 很容易释放 出来。而强还原作用能使阳离子f e 十 还原为f e e ,而使被氧化铁束 缚的 磷释放。 ( 4 ) 扰动可能会使沉积物分层氧化带之下的孔隙 水中的 溶解磷直接向上 覆水体 释 放1 1 2 1 。 还有的研究认为,由于 有机质的分 解不 完全,会产生许多有机络合 物。 又因磷酸盐矿物中所含的阳离子, 如铁、 铝、 钙、 镁等, 都有形成络合物的倾向, 容易和具有络合和鳌合能力的阴离子结合, 如与f e , a 1 4 等产生络合 物和赘合 物,不仅能减少磷的固定,而且还可使被固定的磷溶解析出。 国外一些学者也对磷释放进行了 研究, 一般认为当 湖泊处于缺氧状态时, 沉 积物内的矿化作用极度减弱, 这样厌氧菌的呼吸作用导致沉积物处于较强的还原 状态 ( j o n e s , 1 9 8 5 ) ,其结果是与高价铁或锰结合的磷会还原、溶解而释放。但 是后来的研究表明, 较强还原条件下磷的 释放可能与铁、 锰的还原关系不大, 释 放的磷可能主要来自 有机磷,因为铁结合态磷在铁全部转为亚铁 ( 用h 2 s 还原) 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时,观测不到磷的释放 ( g o lt e r m a n , 1 9 9 5 ) ;止 i: 次,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形成的酸 性户物会降低问隙水的p h值,使与 碳酸盐 ( 一 1 = v是钙、 镁) 结合的磷a ov d u 释放, 这 一 过程对 l 质硬度较高的 湖泊j 已 为c . 要 ( g o lt e r m a n . 1 9 8 2 ) :i 11 ir i , i 菌x i1 沉积物释放磷也有六 接 s 献,如g a c h t e r 的实验农明在f i t t 条件 t 水化,,t 化铁能强烈吸附磷, 与 体系转向还原环境时,11 ( il ic j 便导致体系磷释放 1 9 8 7 ) ., 而4l: 覆 水中 济解氧浓 度高于2 g / m , 时, )轨 沉积物1 = 便会出 现 层儿 皂米 俘的 毓化层 ( f i l lo s , 1 9 7 7 ) ,该氧化层通常被认为是阻正间隙水中的磷向? i l 积物一水 界面扩散的屏障;向 i_ 迁移的溶解态f e( 1 1 )抵达该执化层t 被氧化为小溶的 f e ( i l l ) ,进而形成一个吸附磷能力很强的薄层但是这个保护层受温度影响较 大,因为温度升高,微生物活性增强,可使氧化层厚度减小,而且会升高间隙水 中磷的浓度。 h o l d r e n 和a m s t r o n g ( 1 9 8 6 ) 进一步指出,该氧化层i吸附磷的能力 取决于间隙水中的铁磷分子比 ( f e f p ) ;仅当f e / p 大于1 . 8 时, 磷的吸附才会发 生;小于这 一 阂值,沉积物释放的磷便可通过氧化层。因此,影响问隙水中铁离 子浓度的因子可间接控制磷的释放。 万 般情况下自 沉积物中释放出的磷首先进入沉积物的间隙水中, 这一步骤通 常被认为是营养物质释放速率的决定步骤; 释放的物质再逐步扩散到沉积物的表 面, 进而向 湖泊的上覆水混合扩散, 成为湖泊t p , t n的一部分iy 1i m 。 这一过程 主要由浓度差支配。 实际情况中上覆水与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梯度处于建立与 被破坏的动态变化中。 1 .2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定量获得湖泊内源负荷的方法主要有5 种,即:质量衡算法 ( 1 4 1 ( 黄绍基,1 9 9 2 ) 、空隙水扩散模型法f i ( t o h r u e t a l , 1 9 8 9 ) 、 表层沉积物模 拟法d e i ( a u s t in e t a l , 1 9 7 3 ) 、 柱 状芯 样 模 拟法 1 1 7 1 ( b o e r s e t a l, 1 9 8 8 ) 和 水 下原 位模拟法i i ( m a r k e rt e t a l , 1 9 8 3 ) 。 质量衡算法是 通过对所有出入 湖量 进行收支 平衡,从而估算来自 湖泊内源负荷, 该法在没有沉积物释放数据时可以参考, 但 对于外源复杂的湖泊计算误差较大, 且不能确认湖区内源分布;空隙水扩散模型 法需有形态离子的 物化参数1 1 9 1 ( m c d u ff e t a l , 1 9 7 9 ) , 还要掌握沉积物和界面上 物质在固液中的量及垂直分布 ( 范成新等,1 9 9 9 ) ;表层沉积物模拟法是分别采 泥和水,回实验室后, 分别测定沉积物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后再严格按照一定比 例进行混合。监测水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其优点是能够准确的模拟出单位沉积物 中国 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或严格的水上比情况下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 缺点是难以保证不破坏原沉积物的 表层物理性状, 因此实验结果可能, 事实不符: 幸 f 状芯样模拟法足进行柱状采样, 即用长 i 米或p-长的有机玻璃管插入 ( 约2 5 c m ) 沉积物中,然后将泥和 i 位水 起采出,尽快进行实验,监测水 , 营养物质的变化, 这种方 法对表层沉积物性 状破坏较小,但体系体积通常小可能过大,i i 易户生橄效应, 址人的缺点是小能 事先确定水和沉积物的绝对量及各自 营养物质含量, 这就不能准确定 ,f 单位沉积 物的释放最: 水下原位模拟法司在不移动沉积物情况卜 实时模拟,结果最接近实 际情况 ( t o h r u e t a l , 1 9 8 9 ) ,但不能改变环境条件,费用也 较大 国内 应用较多的是表层沉积物模拟法和柱状芯样模拟法。 王家权i1 ( 2 0 0 2 ) , 隋少峰12 1 ( 2 0 0 1 ) 、 刘培斌12 2 1 ( 2 0 0 2 ) 用沉积物模拟法分别对巢湖、 武汉东 湖底、 官厅水库沉积物释放磷情况进行了 研究: 范成新12 3 1 ( 2 0 0 2 ) 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对 骆马湖沉积物释放磷进行了研究。 考虑到实际情况, 本文用沉积物模拟法进行研 究。 2 、生物对磷的吸收和吸附 磷在湖泊环境中的赋存、迁移和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 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初 级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 1 研究状况 东野脉兴认为, 湖水中的磷, 尤其是可溶性的正磷酸盐很快地被植物和其他 水生生物吸收,生成颗粒态有机磷,生物死亡后, 可溶性的有机磷又溶解返回水 中,这些化合物再次被吸收形成颗粒态有机磷, 或者被降解为无机正磷酸盐:而 惰性的 有机磷不 能被生物生长 利用就 沉积f 来【 2 7 1 有关生物可利用磷的分类方面, a n d r iu e x 等1 2 6 认为生物可获 得磷为可交换 磷和有机磷之和。 s t o n e 等 1 9 9 3 年在研究伊利湖两条支流细颗粒沉积物地球化学 组成、p的形态和质量转移中,提出弱结合态p 、还原剂溶解活性p 和金属氧化 物吸附p 三者之和为生物可获得磷或非磷灰石无机磷 ( n a i p ) a o l i l a 等研究佛罗 里达两个富营养化湖泊无机p 的形态和分布时提出生物可获得磷为间隙水p 和 n h 4 c i 提取 磷 之和。 杨 逸萍13 0 1 认为 水 环 境中 的生 物 可 利 用 磷 ( b a p ) 包 括 水中 溶解 活性 磷 ( d r p ) 和 颗 粒物中 潜在生 物可 利 用 磷( p b a p ) o 裴 洪 平【3 ” 在 研究 西 湖 时 把 中国 地质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或严格的水上比情况下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 缺点是难以保证不破坏原沉积物的 表层物理性状, 因此实验结果可能, 事实不符: 幸 f 状芯样模拟法足进行柱状采样, 即用长 i 米或p-长的有机玻璃管插入 ( 约2 5 c m ) 沉积物中,然后将泥和 i 位水 起采出,尽快进行实验,监测水 , 营养物质的变化, 这种方 法对表层沉积物性 状破坏较小,但体系体积通常小可能过大,i i 易户生橄效应, 址人的缺点是小能 事先确定水和沉积物的绝对量及各自 营养物质含量, 这就不能准确定 ,f 单位沉积 物的释放最: 水下原位模拟法司在不移动沉积物情况卜 实时模拟,结果最接近实 际情况 ( t o h r u e t a l , 1 9 8 9 ) ,但不能改变环境条件,费用也 较大 国内 应用较多的是表层沉积物模拟法和柱状芯样模拟法。 王家权i1 ( 2 0 0 2 ) , 隋少峰12 1 ( 2 0 0 1 ) 、 刘培斌12 2 1 ( 2 0 0 2 ) 用沉积物模拟法分别对巢湖、 武汉东 湖底、 官厅水库沉积物释放磷情况进行了 研究: 范成新12 3 1 ( 2 0 0 2 ) 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对 骆马湖沉积物释放磷进行了研究。 考虑到实际情况, 本文用沉积物模拟法进行研 究。 2 、生物对磷的吸收和吸附 磷在湖泊环境中的赋存、迁移和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 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初 级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 1 研究状况 东野脉兴认为, 湖水中的磷, 尤其是可溶性的正磷酸盐很快地被植物和其他 水生生物吸收,生成颗粒态有机磷,生物死亡后, 可溶性的有机磷又溶解返回水 中,这些化合物再次被吸收形成颗粒态有机磷, 或者被降解为无机正磷酸盐:而 惰性的 有机磷不 能被生物生长 利用就 沉积f 来【 2 7 1 有关生物可利用磷的分类方面, a n d r iu e x 等1 2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