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研究.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研究.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研究.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研究.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摘 要 北宋国子监画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美术教学机构,建立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 繁荣,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的北宋中期。它依照北宋国子监的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一 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如其招生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奖罚 制度等等,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鉴古可以知今,深入研究北宋国子监画学,尤其是其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可以给 予我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以启示,对繁荣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艺术,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绪论部分包括本选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存在背景进行全面分析,为下文 对其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分析做铺垫。第二、三章分析了北宋国子监画学的管理制度 与教学制度,及其各项具体制度之所以存在的背景及原因。第四章归纳了其教育制度的 当代价值,将凡是有益于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过来,以期能为民族优秀绘 画传统在当代教学与管理等环节上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更好地推动中国画教育的 发展,为构建独具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当代价值 v abstract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painting college, is the worlds oldes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art education, it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dynasty with relative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unprecedent active city cultural life. i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northern song imperial college, and explored a set of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uch as its enrollment system, curriculu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examination system,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etc., there are many places we can learn from. kam-old knows this, in-depth stud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painting college, especially i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educational system, can give inspiration to our contemporary higher art education, and have far-reaching meaning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paint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ncludes research value of the topic,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the papers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body par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backgroun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painting college and lay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in the chapter ii and iii ,th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systems a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the existing of those specific systems. chapter iv summariz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what will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art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were thoroughly researche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fine national tradition of painting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cause of art education with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setting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inting imperial college, teaching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contemporary values iii 绪 论 1 绪 论 一、选题的研究价值 北宋国子监画学(公元 11041110 年)建立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盛、文化艺 术空前繁荣的北宋,是中国最早的高等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存世仅六年,但却有着一套 系统、健全的美术教育机制,如其招生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奖罚制度等等,有 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也正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高 等院校纷纷组建了美术专业,在校美术生成倍增长。但当前大多院校采用西方的美术教 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和人文精神,有些作品甚至抛弃了使我 们能够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民族特质。在此形势下,如何构建当代独具民族特色的高 等美术教育体系?如何将民族优秀绘画传统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等 各个环节上实施开来?如何应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与当代美术教育时局的冲突?中国 画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下去?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通过对北宋国子监画学的产生背景、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重新认 识和发掘传统美术教育模式。以此为参照,将凡是有益于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经验 借鉴过来,以期能为民族优秀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等各个环节 上的具体实施提供历史参照,更好的推动中国画教育的发展,为构建独具民族特色的高 等美术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虽然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 “国子 监画学”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它独立存世的时间较短,仅有短短六年,因 此留下的史料也就相对较少。有关北宋国子监画学的专著极少,尤其是对国子监画学的 教学与管理的专门研究更是薄弱。 有关北宋国子监画院的兴起背景的文献有: 董峰宋代画学新探(美术及设计2003 年第 3 期),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宋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2 代画学的缘起条件和衰落根源进行了探求。 周博北宋画学的“自然”观念及其官方思想背景(美术研究2004 年第 2 期)及李淑辉宋代画学中的“天机”及其儒学渊源(宜春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分别从道家和儒家哲学角度探讨了画学教育的思想背景。刘金山“画学”考 (艺术百家2010 年第 2 期),简略而明晰的分析了画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薄松年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美术活动(美术研究1982 年第 2 期)简略提到画 学兴办的原因,以及画学的一些试题。 有关北宋国子监画学教学与管理的文献有: 蔡罕北宋翰林图画院若干问题考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 年第 5 期)简略提到画学生的学成出路问题,指出“补入”画院极有可能是“画学”中 的一部分优等“上舍生”在学成时“升补”任职翰林图画院的制度。 彭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机能考论(美苑2009 年第 1 期),简略而 明晰的论述了北宋国子监画学的体制及教育机能, 并对画学最终停办的原因进行了比较 合理的推理与论证。 张同标宋徽宗画学考论(中国书画2008 年第 4 期)简略清晰地论述了北宋 国子监画学一系列教育机制。 有关北宋国子监画学性质的文献有: 阮璞“画院”与“画学”不容混为一谈是其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 年版)中百篇短文之一,蔡罕北宋“画学”与“翰林图画院”(浙江学刊 1999 年第 2 期),两篇均指明北宋画学和画院不同的性质,指出人们常将画学与画院混 为一谈的状况。 还有一些有关国子监画学内容的文献,如:令狐彪关于宋代“画学”(美术 研究1981 年第 1 期),简略而明晰地勾出了北宋画学的轮廓。李永林五代两宋以画 院、画学为主的官方美术教育(艺术探索2002 年第 2 期)从经典教育角度论述了 宋代画学。张同标简论北宋画学教育得失(艺术教育2007 年第 2 期),台湾陈 葆真宋徽宗绘画美学的特质兼论其渊源和影响(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 绪 论 3 第 40 期,1993 年)也都有宋画学研究内容。南京艺术学院马媛媛硕士论文北宋“画 学” 教育中的文人画观念及其成因研究 论述了宋画学与宋代文人画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已出版有关本课题的专著只有叶青的宋代画学精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该书从艺术哲学角度考察了宋代画学的民族精神。 以上研究成果,对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背景、入学选拔、办学理念、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学制、学籍管理、教学成果以及停办原因等等方面有着或深或浅的研究,对 于我撰写此论文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北宋国子监画学在许多美术理论方面的著述中多有出现,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 到了北宋国子监画学各项体制的优点与合理性,以及可供当代美术教育体制的借鉴之 处, 但系统的对其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及其存在背景、 当代价值进行探讨的论文还不多。 本文以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起及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当时文化 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围绕国子监画学的兴起原因和教学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以大量历史 文献为依据,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国子监画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以及其存在的背 景与原因进行分析与大胆推理, 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实际 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构建独具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模式这一事业添 砖加瓦。 本研究的具体成果有: 一、全面分析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背景。 二、系统地分析北宋国子监画学的管理制度与教育教学, 并归纳了其教育制度的当 代价值。 众所周知,教育是种社会现象,北宋国子监画学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其各种教育制 度的制定与存在也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 与各社会因素相联系的基础上,对其教学管理、招生管理、考试制度、奖罚制度、课程 设置等制度进行了分析。 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实际进行实证研究,提出 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而不照搬的改革方式去变革我国现行的高等美术教育制 度,以期在美术教育的研究上抛砖引玉,对推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4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收集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对北宋国子监画 学的教学与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出其共性与规律性,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 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以及国子监画学的教学与管理对当代的影响及价值。 2、实例比较分析法:根据北宋国子监画学教育与古今国内外某些教育案例的相似 性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共性与差别,找出其规律,大胆假设与推理。 在分析当时文化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围绕国子监画学师资和学生选拔、教学与管理 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以大量历史文献为依据,浅探国子监画学的教育体系,并在理论研 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实际进行实证研究,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以期为 我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之用。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5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建立于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专 门的高等美术学院宋代国子监画学的出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当时社会环境的 产物。北宋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相当进步,文化也很兴盛,无论在画院还是在 民间,都完全有条件进行较自由地艺术创作,一些画院画家与社会上的民间画家之间保 持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上技艺高超的画师源源地进入画院,民间艺术作品,如杜孩儿的 娃娃,杨威的村田乐,都给宫廷美术输入了新鲜血液。 宋代邓椿画继卷六人物传写记载: 杜孩儿,京师人。在政和间其笔盛行,而不遭遇,流落辇下。画院众工,必转求之, 以应宫禁之须。 这些恰是滋生早期新式教育机构的有利外部条件, 使宋代国子监画学的产生具备了 有利的社会环境。作为北宋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其兴起原因错综复杂,分析北宋国子 监画学兴起的背景有助于对其教学与管理的深入认识与分析, 因此在此先简略分析一下 其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一、皇室对绘画艺术的支持 众所周知, 历代宫廷艺术包括宫廷画院的兴盛与否, 与帝王的喜好颇有联系。 虽然, 宋代之前的帝王,爱好绘画的人也有很多,但他们对于绘画的爱好,大多是出于政治的 目的,而不是纯粹地喜欢艺术,因此,他们领导下的宫廷艺术包括绘画,其基本格调大 多都浓于教化的色彩。然而,北宋时期,帝王对绘画的爱好基本上都是出于对艺术的由 衷喜爱,而且其中不乏本身就是优秀的画家。宋代除宋徽宗喜欢绘画外,宋仁宗也很喜 爱,并且擅长画佛、马。在亲王宗室中也有很多擅长绘画的,如周王元俨擅长画佛像、 鹤、竹,景王宗汉擅长画鹰,益王頵擅长画花、竹、蔬果、墨竹、蝦鱼,郓王楷擅长画 花鸟,汉王士遵擅长画人物、山水,等等。像这样大批帝王及宗室画家的出现,是历史 上不曾有过的,可见宋朝皇室对绘画方面所具有的热情,这种状况对于推动绘画艺术, 画继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3.12,第 79 页.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6 尤其是宫廷美术的繁荣发展,无疑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徽宗赵佶对国子监画学的创建起到了直接性的推动作用,他即位后大力扩充画院, 提高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对宫廷画院的建设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可谓空前绝后,此时期 的画院成就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邓椿画继卷十杂说论近记载: 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 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阮、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画 院听诸生习学,凡系籍者,每有过犯,止许罚值,其罪重者,亦听奏裁。又他局工匠, 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谓之奉直,勘旁支给,不以众工代也。睿思殿日命待诏一人能 杂画者宿直,以备不测宣唤,他局皆无之也。 由此可知,徽宗之前,虽然也出台一些提高画院画家地位的措施,但画院画家上朝 时能穿绯紫,却不能佩鱼。所谓“佩鱼”,又称鱼袋,用金银装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 带而垂于后,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五代西蜀的宫廷画家佩鱼的十分普遍,宋初只有黄 居寀一人享此殊荣,但级别不及五代画院画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明确 规定,凡伎术官未升朝赐绯紫者不得佩鱼,这就是“本朝旧制”的来历,徽宗时允许画 院画家佩鱼,其实已经使画院画家与进士科出身的职官地位相差无几,不再看作低贱的 工役。从徽宗朝待诏的立班情况也可以看出画院画家的地位明显提升,待诏立班时,画 院站在最前排,书院次之,其它如琴阮、棋玉百工都要拍到书院的后面。其它百工每天 所领取的钱被称为“食钱”,也就是饭钱,只有书画两局所领取的钱被称为“奉值”, 类似于科举进士科出身的职官待遇,和众工有别,而且发放渠道不同于众工。另外,睿 思殿每天命一名能杂画者(技艺全面者)值夜班,以备急用,可见皇室对画院画家的重 视程度。以上制度提高了画院画家的地位及其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表明了徽宗时 期皇室对绘画艺术的重视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画学的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对国子监画学的影响 宋徽宗深受王安石思想的影响。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五十六政事九褒崇先圣有 记载,崇宁三年六月九日,徽宗在故晋国公王安石飨享孔子庙廷诏中指出,王安石 的学术思想为“阐性命之忧,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统其力一殊,会于一 画继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3.12,第 125 页.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7 理。” 其地位是“孟柯以来,一人而己”。接着便说“联方王承先志,崇建胶痒,命 教四方,遍于郡邑” 。由此可见,徽宗对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很是推崇,在他看来,王 安石的贡献除了 “相我神考” 以外, 就是体现在学术思想和学校制度上了。 崇宁元年 (公 元 1102 年)徽宗即位后,便在徽宗最重要的大臣蔡京的主持下,开始了对学校制 度、选官制度的全面改革,而蔡京就是王安石的门人。 国子监画学的教材很多都是由王安石及其弟子所编。 国子监画学学生要学的 诗 、 书、周礼等等,都是王安石亲自或与其门人共同编译过的,里面必定浸透着其 思想,这些都是当时官方考试标准答案的出处。以此可推断,王安石的思想在当时的重 要性非同一般,对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对美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熙宁时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制度中有青苗法、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各项变法制度,而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就有对画院体制进行的改革。1077 年王安石罢相之后,政治 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停止, 而是在宋神宗的亲自主持下进行变法运动, 并取得一定的成功。 王安石对画院体制进行的改革始于熙宁二年 (1069) 年, 主要是采用了杜用德等的进言, 打破了画院之内只以资次挨排,无以激劝的陈陈相因的陋习,建立了根据艺业的高低编 类等第作为晋升依据的 “激劝” 制度, 明显提高了画家修习画艺的积极性。 熙宁六年 (1073 年) , 变更了翰林图画院的管辖权, 目的是为了便于进一步改革的顺利进行, 元丰 (1078 1085 年)时期,又一次对画院体制进行改革,史称元丰改制,翰林图画院的改制如 下:旧置前后行九人,今置前行一名,后行四人,帖书两人。这种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 实际的工作效率。 国子监画学的创建实为王安石变法的余波所及, 是神宗朝对画院体制改革的进一步 发展,崇宁的改元就表明了这一点: 崇宁者,崇熙宁也 “崇宁”也就是崇奉宋神宗熙宁时的改革制度。 宋会要辑稿崇儒三明确记载: 崇宁三年(1104)六月十一日,都省言:窃以书用于世,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10,第 584 页. 同上. 同上. 铁围山丛谈卷一宋蔡絛撰,冯惠民 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9.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8 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法守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 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未有校试劝尚之法,欲仿先王置 学设官之制,考选简牧,使人自奋所身于图画工技。朝廷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令附书 学,为之校试约束,仅修成书画学赦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从之。 以上可知,当时的画学全称为“崇宁国子监画学”,个中含义不言自明,崇宁即崇 奉熙宁,国子监画学的创建与王安石熙宁变法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而崇宁画学和书学 的建立目的,是为了改变“人自为学,习尚非一”的现象,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明显 是本源于王安石向宋神宗进言关于兴办学校的思想。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四也有记载: 崇宁三年六月壬子,都省言:今将元丰算学条制重加删润,修成赦令,冠以崇 宁国子监算学赦令格式为名。又言:窃以书用于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 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 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四方承平,未能如古,盖未有校试 劝赏之法焉。今欲仿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牧,使人人自奋,有在今日,所有图画 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今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成书画学赦令格式一 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并乞赐施行。从之。(原注:都省上崇宁国子监算学书画学 赦令格式诏颁行之,只如此书目可也。)始置书画算学。 以上可知,崇宁国子监算学的赦令(规章制度)源于元丰时期算学的赦令(规章制 度),只是加以删改润色而已;“仿先王置学设官之制”一句表明徽宗朝国子监画学的 建制以神宗朝的学官建制为蓝本, 而 “都省上崇宁国子监算学书画学赦令格式诏颁行之, 只如此书目可也。”一句表明书画学的赦令(规章制度)与算学大体相同。其实问题已 经十分清楚了, 崇宁书画学的规章制度也是元丰时期算学规章制度的删修与润色, 那么, 国子监画学的创建当然也是王安石变法在画院体制改革中的延续。 从画学的废兴与新旧两党的沉浮之间的联系中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新政对国子监画 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宋史本纪第二十徽宗二中记载: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4 页.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5 页.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9 崇宁五年正月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毁元佑党人碑。复谪者仕籍,自今言 者无复弹纠。丁末,太白书见,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禁。丁巳,罢书、画、算、 医四学。壬戌,复书、画、算学。 宋会要辑稿崇儒三记载: 五年(1106 年)四月十二日,诏书画算医四学并罢,更不修盖。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七记载了大观元年复兴书画学的具体情况: 大观元年正月甲午,大司成兼侍读学士,制局编修官薛昂言:修整书画学毕工,额 各三十人,分为两斋。从之。 大观元年三月甲辰,诏书画学依崇宁四年十二月以前敇令式人额等,其后来裁损指 挥勿行。 国子监画学的兴废与新旧两党的浮沉联系非常紧密,崇宁三年(1104 年)以蔡京为 首的新党执政,树元祐党人碑,并兴建书、画、算三学(医学兴建于崇宁二年),崇宁 五年(公元 1106 年)正月丁巳因星变,天下震恐,遂毁元祐党人碑,解除党人一切之 禁,叙复元祐党籍苏轼、曾布等一百五十二人,恢复被罢免官员的官职,反对新法的言 论不再被弹劾,反对革新变法的旧党中人重新得势,代表变法革新成果的“书、画、算、 医”四学被废弃;壬戌,新党得势,书、画、算学也随之恢复,大观元年(公元 1107 年),王安石的门人新党代表蔡京任左相,又有复兴书画算医四学的举动,由此可 见,国子监画学的创建是王安石变法余波所及的产物,书、画、算、医四学是新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新旧两党的沉浮而被废兴。 三、国子监画学的兴建是北宋画院体制渐趋成熟与完善的结果 追溯画院萌芽、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宋代国子监画学脱胎于画院。从 汉代武帝建立的“秘阁”,雅好绘画的明帝的“别开画室”开始,己是较为完备的宫廷 书画机构。到了唐代,唐明皇创置了翰林院,设“术艺”待诏一职,招揽天下艺术人才, 相比之前更专业,规模也大了些,为后世画院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五代后蜀孟昶于 公元 935 年创立翰林图画院,设官分职,广揽画师画工,著名画家黄荃就曾经为“翰林 宋史本纪第二十徽宗二,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11,第 375376 页.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5 页.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5 页.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5 页.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10 待诏”,并“权院事” ,西蜀之后的画院活动较多,画家有“按月议疑”的规则,讨 论研究绘画上的相关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画院的正式诞生。公元 943 年南唐李璟 也在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并置“翰林待诏、翰林司艺、内供奉”等职。 宋代立国后便设置“翰林图画院”,招揽各地的画家,使之一开始便具备了相当雄 厚的实力,北宋画院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从体制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五代的画院体 制,比之唐代虽然更完善,但依然不够严密,北宋前期翰林图画院的制度比之五代并没 有太大的变化,那时画院的建制不甚明确,编制没有定员,院址也屡次变更,据宋会 要辑稿“职官三十六”记载: 翰林图画院在宣 门内东侧,掌供奉图画奕棋琴阮之事,常以翰林司兼领。待诏、 学艺无定员,有书、画、琴、阮、棋、合香、装画、捏塑等名。 依引文可知,当时翰林图画院在宣祐门内东侧,隶属于翰林司,待诏、学艺没有定 员。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六”记载: 翰林图画院,雍熙年(984年)置在内中宛东门里,咸平元年(998年)移在右掖 门外,以内侍二人勾当。待诏等旧无定员,今待诏三人,艺学六人, 侯四人,学生四 十人为额。 和上文相比,雍熙年(984 年)翰林图画院变更了院址,由原来的宣祐门内东侧变 更为内中宛东门里,到了咸平元年(998 年),又从内中宛东门里挪到了右掖门外,从 此时起,待诏、艺学、袛侯、学生的人数开始固定下来,改变了过去“待诏、学艺无定 员”的状况。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六”记载: 至和元年(10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勾当翰林图画院李从政等言:当院额管待诏 三人,艺示六人,学生四十人。近来诸处造作去处使臣下院抽差待诏、学生、等五七人 至十人以上,占留动经岁月,未遣归院,深虑有误诸外造作及御前生活。欲自今后应有 诸处使臣赴院抽取待诏、学生等往外出 应,乞从本院相度,量差一二人往彼计料,外 有合要画造人数,令下三司抽差画行百姓同共画造了当。若或内有制造神御去处,即许 益州名画录宋黄休复著,秦嶺云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第 22 页.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58 页。 同上.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11 依和要人数差拨应付诏直送入内侍省,令告报入内,供奉官以内各遵守执行。 这是翰林图画院的勾当官李从政等人的一道奏折,当时画院有待诏三人,艺示六 人,学生四十人,问题是其它造处的使臣总是到画院抽调待诏、学生,抽调的人数比较 多,有的达到十人以上,时间比较长,动不动就是几个月,有时超过一年,这就影响了 画院的正常秩序,李从政等人奏折是要求其它造处使臣再从画院抽取人手,要和画院协 商,而且人数不能太多,如果(宫廷之)外需要抽调,让下三司再抽调一些画行的百姓 和画院人士协作,如果(宫廷之)内需要抽调,需依照所要人数报到内侍省并登记注册。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六”记载: 嘉 五年(1060年)正月,诏省御书院并翰林图画院待诏以下额外所增员。二月六 日,诏宣徽院勘会御书院,图画院见今额外人内,有合系请受者,即且令依旧,侯额内 有阙,拨填其额外,未有请受人,即以三司祥定所奏并减罢,依今后不得增人。 从嘉祐五年(1060 年)的画院制度中可以看出画院的编制进一步固定下来,画院 人员的增减须经过三司的审核裁决。 综上所述,北宋前期的画院建制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画院人员由不固定变为 固定下来,院址也由不断变更而最终固定不变,画院人员的抽调工作由随意变为有章可 循,画院的隶属关系由北宋前期的翰林司变为专门的内侍充任勾当官,对画家的创作进 行统一的调度,这对于画院的管理无疑是有力的,同时也表明了北宋画院体制的渐趋完 善。 以上只是北宋前期画院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北宋中期,伴随着王安石变法的逐 步推进,对画院体制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首先是熙宁初(1068 年)对画院体制 的革新,然后是元丰(公元 10771085 年)改制(由于中期画院的改革制度王安石 变法思想的影响一节已经谈过,在此略过不谈,)画院体制在变法新政的推动下进一步 成熟完善,而徽宗时期国子监画学的兴建是在北宋前期、中期画院体制渐趋成熟与完善 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是宋代画院制度的高度成熟与完善的表现,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国子 监画学与画院建制渐趋完善之间的紧密联系。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58 页. 同上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12 四、宗教的影响 除了皇室的支持、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影响、画院发展的自律性影响之外,宗教特别 是道教绘制壁画的需要对国子监画学的创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配合政治、 宗教的宣传活动组织绘画创作或复制活动是北宋画院画家的主要工作之 一,而北宋后期的画院画家,主要是通过寺观或宫殿的壁画创作工程,招募民间画工参 与,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吸收进入宫廷画院的。比如,熙宁初年(1068 年)“昭画相国 寺壁”,郭熙与崔白便是在这次招募活动中脱颖而出,被诏入宫的。徽宗赵佶开始时也 用这种方法选拔绘画人才,邓椿画继卷一圣艺中记载: 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之后,益 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 这段话交待了宗教美术的需要是“画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徽宗赵佶(1082 一 1135 年)对道教的崇信程度远远超过宋代其他皇帝,他自封为教 主道君皇帝,称自己是长生大帝君转世。他在位期间兴建很多道观,其中五岳观、上清 神云霄宫等规模都很宏伟,其壁画塑像规模要比真宗时的玉清昭应宫还要壮观。如此以 来便需要大量的绘画人才,于是徽宗接着就“大集天下名手”,但结果却未能尽如人意, 于是便有了“益兴画学,教育众工”。“画学”这样一个专门的皇家绘画教育机构就此 应运而生,一套学生甄选及培养的“画学”制度也同时建立。 由此可见,宗教美术的需要确实是国子监画学兴起的直接原因,甚至画学考试也曾 用宗教题材命题。 如: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一书列子御风图条记: 列子御风,世有图其说者。崇宁五年,官试画学生,监试学士疏出本文为目,俾试 者图之。 北宋方勺泊宅編卷一中有: 徽宗兴画学,尝自试诸生,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无中程者。或密扣中贵, 答曰:“万年枝,冬青木也;太平雀,频伽鸟也。” 以上可知,宗教特别是道教是北宋国子监画学产生的直接诱因,没有徽宗时期“始 画继宋邓椿撰,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3.12,第 4 页. 广川画跋宋董逌著.南海黄氏出版,1916,卷一书列子御风图. 泊宅編宋方勺撰,许沛藻 杨立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7,第 4 页.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13 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这件事作为诱因,可 能就不会有国子监画学的创建,而画学考试以宗教题材作为命题,更说明了宗教对国子 监画学的创建所产生的影响。 五、绘画分科的影响 在五代前后,各种绘画题材的分类已趋向明显,有的画科己经分类成熟, 宋史选举制中提到: 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 分此六门,宋代绘画的类别大体己定,也就为国子监画学规定了分门别类的学习科 目,也就是说此一举动可促使宋代美术教育走向规范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录取的学生进入画学之后,除学习绘画外,还“以说文、 尔 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 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宋代国子监画学的这种学科分科,使画家的素质得以提高, 就不能仅仅再以“画工”而论了,这正是我国古代美术学校教育最初的规范。 虽然在这里所分析的因素是国子监画学自身的情况,但它所蕴涵的前提是:绘画的 分科使以人文教育方式培养的画家逐步与以工匠式训练的画家区别开来, 促使宋代美术 教育走向规范化,为北宋国子监画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学术前提。 六、理学精神的催化作用 宋代儒学复兴,新儒学以一种时代哲学的面目出现,给盛唐以来急剧发展的中国画 提供了新的养分。从太宗朝始,到了哲宗朝演绎成排斥佛老、独尊儒术的风气。元祐二 年,“吕公著当国,始请主司不以庄、老书命题,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 。 这种风气直接影响到画界,当时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大都有“习儒”的学养,他们大多 尝试过科举之路以期步入仕途。重视绘画的神宗、徽宗等等也都提倡儒学。在新儒学的 陶冶下, 格物致知的方法以及重视格法等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宋代绘画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着北宋画学教育的演进。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宋代名画藻鉴徐建融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1,第 67 页.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李永林著.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第 44 页. 宋史记事本末明陈邦瞻著.卷三十八.学校科举之制.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14 治国、平天下。” 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二程予以了“格 物、致知”以新的含义,将它发展为宋代理学中的一个新命题。二程认为: “格犹穷也, 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即格物就是穷 理。程颐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 物。” 即借物而达到知性。因此,北宋“格物致知”就是到万事万物中去“察理”、 “知性”。 苏轼与他的表兄弟文同在一起“格竹子”的故事在画史上广为流传。据汤垕画鉴 载: 其谪黄州时,与路途民家鸡栖豕牢间,有丛竹木石,因图其状。 文同为画竹子,住所旁边种上很多竹子,并在筼筜谷筑亭赏之。苏辙说他: 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 苏轼常常与文同一起“格竹子”。他重视寓意于物,不求形似,就像他的传世之作 枯木竹石图那样。但并非完全忽视事物之性,他在书黄荃画雀的跋语中说: 黄荃画飞雀,颈足皆展,后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层者。”验 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乎者?君子以是务学而好文也。 由此可看出,苏轼并不赞同“观物而不审者”,他对飞鸟的细致观察,就是他细研 外物的表现。 再如图画见闻志卷六斗牛图中记载了一农夫对名家厉归真的纠错言辞: 马正惠尝得斗水牛一轴,云厉归真画,甚爱之。一日,展曝于书室,双扉之外。 有输租庄宾适立于砌下,凝玩久之,既而窃哂。公于青琐间见之,呼问曰:“吾藏画, 农夫安得观而笑之?有说则可,无说则罪之。”庄宾曰:“某非知画者,但识真牛:其 斗也,尾夹于髀间,虽壮夫旅力,不可少开;此画牛尾举起,所以笑其失真。” 对此郭若虚不禁感叹道:“愚谓虽画者能之妙,不及农夫见之专也,擅艺者所宜博 四书五经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9,第 7 页. 同上.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7,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第 1197 页.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第 316 页. 墨竹赋.栾城集.卷十八. 墨竹赋.栾城集.卷十八. 苏轼.书黄荃画雀.苏诗补注.卷四十七.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第 146 页.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15 究。” 其中“擅艺者所宜博究”是郭若虚绘画理论中的重要纲领之一,在他的绘画思想中 认为,博究细研是成为一个画家的基本条件。 除此还有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中国画透视规律的总结与概括: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 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 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 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 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 也? 吴正肃通过细心观察,对正午牡丹花和猫眼的科学解释: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粗精。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 线耳。” 宣和画谱卷十二对刘梦松画竹不遵法度的严厉批评: 今梦松乃作纡曲之竹, 不得其所矣。 或造物赋形不与之完, 或有所拘阂而不遂其性, 又或以所托非其地而致此,皆物之不幸者,将以著戒焉。 在此,不能真实地写物,被认为是外物的不幸。 再有像画家赵昌、 易元吉等通过种花养鸟, 进入深山观察鸟兽自然情态等艺术实践, 还有北宋宫廷画院的花鸟画以黄荃父子花鸟画的体制格法为代表影响广泛, 院体山水画 的样式隐约可见科学透视的端倪,宋代人物画对于人体解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等等,都 表明宋代宫廷绘画己经注入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反映了这个时期以“重观察”、“重精 微”、“重意境”的创作思想。 有关于宋徽宗本人格物写实的事例,在第三章教学内容部分有所论述,在此不再赘 述。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虚著,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第 146 页. 梦溪笔谈选注,梦溪笔谈选注注释组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1,第 275276 页. 梦溪笔谈选注,梦溪笔谈选注注释组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77.1,第 273274 页. 宣和画谱岳仁译注.长沙市: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 406 页. 北宋国子监画学的兴办与教学管理 16 由此可见,宋代绘画严格的审物精神,其影响范围之广泛,无论是强调写实的院内 专业画家,还是像苏轼这样的文人画家;无论是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皇家画家,还是身份 平凡的老百姓,都看重格法,重观察,以刻意精工相激赏。这就使得无论是大众还是政 府都需要更专业、职业化的画家出现,以维持和进一步发展这种绘画中的格物精神,因 此说理学精神对北宋国子监画学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七、文化传播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出现,促使了印刷业迅猛发展。宋代印刷业有着规范 的印刷、管理、校勘、发行等制度,设立有国子监刻书机构,画史、画论、画谱、画诀 类著述得以全面刊行,为学校教育提供教材,这使得画学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又得以丰 富了一层。 宋时图书收藏很是盛行,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有收藏书画作品的嗜好。 太宗曾诏令天下郡县搜访名贤书画, 真宗、 仁宗也都热衷鉴藏, 至徽宗宣和间, 已是 “秘 府之藏,充初填溢,百倍先朝。” 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记载可以说明收藏之丰: 吾以宣和岁癸卯,尝得见其目,若唐人用硬黄临二王贴至三千八百余幅,颜鲁公墨 迹至八百余幅,大凡欧、虞、褚、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乐天等书字,不可胜会,独两 晋人则有数矣。至二王破羌、洛神诸贴,真奇殆绝,盖亦为多焉。又御府所秘古来丹青, 其最高远者,以曹不兴元女授黄帝兵符图为第一,曹髦卞庄子刺虎图第二,谢雉烈女贞 节图第三,自余始数顾、陆、僧繇而下。又如顾长康则古贤图,戴逵破琴图、黄龙 负舟图,皆神绝不可一二纪。次则郑法士、展子虔,有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文,书法从 图之属,大率奇特甚至。唐人图牒已不足数,然唐则度人经者,乃褚河南书字,而阎博 陵绘其相。类多有此。 可见皇家收藏之丰。这些收藏为化学师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范本。 收藏之风的盛行,使得一时之间,名家手笔不仅是皇宫的装饰,士大夫的爱好,还 在社会上流动,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这便促使了艺术品市场的出现。北宋汴梁,每到 相国寺庙会,就有字画买卖。画院前,也有绘画作品的买卖。画继载: 画继宋邓椿撰/元庄肃撰,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03.12,第 1 页. 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冯惠民 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9,第 7879 页. 第一章 北宋国子监画学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17 杨威,绛州人,工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 “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