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由于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多渠道格局已经形成, 成本分担 主体主要是政府学生和家庭以及社会企业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只是 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身份参与了高等教育投入, 学界对于把企业单独作为高等教育 成本的一方也是意见不一因此在观念和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分歧人们普遍 认为企业已经通过上缴税收承担了义务除此之外的任何付费行为都必须出于企 业自愿基于这种理念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对高等教育领域殖民近乎掠夺性 的公共资源使用危及到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同时也危及到企业自身水平向纵深发 展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突出毋庸置疑企 业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利益和其承担的责任是不对称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 社会和谐的根基从理论上探讨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依据寻求一种合理的 分担制度既是保障高等教育稳定资金来源的要求也是保障高等教育更好为企 业服务的有力措施在国家财政投入重点转向基础教育的时候这个问题的提出 更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分六个部分阐述了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 研究意义 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确定了研究目标方法和思路并对企业高等教育和成本分担主体等概念作了 界定 第二章是对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探讨这部分从教育与经济的基本 关系出发演绎出高等教育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并在生态经济理念下重构了大学 与企业的新型经济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基石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 论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成本分担理论的解析具体陈述了企业分担高教成本的理由社会公平理 论也是企业分担高教成本的依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由于所处地域等原因从 高等教育中受益是不同的根据受益原则分担高教成本可以保证弱势企业对人才 使用的公平 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分担高教成本的现实基础阐述现实可能性的存在该部 分首先分析了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内生机制在遵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 本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分担高教成本的动机紧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的赋税水 平与付费能力旨在说明企业付费能力逐渐增强有分担高教成本的承受力最 后回顾了国内外分担高教成本的实践 第四章是对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实证分析通过一系列图表和数据的分 析旨在证明企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受益者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在此 基础上得出结论企业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受益与承担责任的非对称性并对问题 成因作出了分析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ii 第五章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本章首 先提出了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四个原则分类原则发展性投入原则分担 形式多样化原则以及法律制度保障原则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分 担高教成本的制度体系确保利益获得与投入的对称 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展望部分除了对研究结论进行提炼外本章还对创 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这一问题未来还需要继续研究的方面 整个文章从问题的提出到理论的探索和具体方案的提出旨在回答为什么 要分担分担的可能性有多大分担现状如何以及如何分担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企业分担理论依据现状分析制度构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china has established multiple channel on the inve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wing to the policy on cost-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ain part of cost-sharing are government,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society. as a more profited group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by paying general taxes. the academe also hold different views in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as one side, so people often disagree with this issue in notion and practice, public generally think that enterprises have taken on its obligation by tax, so any other cost paying should not be imposed. based on this kind of thought, enterprises are colonizing in higher education field by its own advantage, using resourc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datorily is endang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enterprise itself, such condition is more distinctive in the age of knowledgeable economy. undoubtedly, there is asymmetry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profit gain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own responsibilit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y is the groundwork of harmonious society, studying basis for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ly and seeking a reasonable cost-sharing system, all these acts are not only requirements of guarantee in the stabile source of financing, but also the powerful measures of ensuring higher educations serving for enterprises. when the state finance has been emphasizing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the issue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is putting forward possesses a special signification. this thesis includes six parts which study the correlative issues about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firstly expatiat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n the issue advancing, then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correlative researches and confirmed the objective, means and thoughts of this research. finally, the exordium defined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 such as enterpris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in body of cost-sharing.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basic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this part deduce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then reconstructed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idea of eco-economy, the new relationship is also the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iv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this article. then by employing the marxist 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 and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 this chapter explained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 cost-sharing theory ,this part gave a reason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social fair theory is also basis for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t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 benefit from higher education due to different region. sharing higher education cost on benefit principle can ensure equity of weak enterprises using talents.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and actual possibility. based the essence of enterprises profit maximization, this chapter firstly analyzed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then analyzed enterprises taxes and ability to pay. these analysis want to tell us that enterprises have ability to share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rt reviewed the practice of cost-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fourth is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rt expected to demonstrate that enterprises are beneficiaries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devotion. at last, this chapter drawed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symmetry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profit gain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own responsibilities. the fifth chapter brought forward some policies about these questions. there are four cost-sharing principles: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developmental investment principle, diversification of input form principle and guarantee of law and policy principle. basis on these principles, the article try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enterprises cost-sharing o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ymmetry between benefits and devotion. the last part includes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after pointing out innovative views and insufficiencies, the part put forward prospects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expec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four questions: why enterprises should share the cost, how heavily it will be possibility, how about the status and how to do. key words: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s sharing; theoretical basis; status analysis;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董世华 日期2008 年 6 月 5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董世华 日期2008 年 6 月 5 日 导师签名孟立军 日期2008 年 6 月 5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教育的经济和科技价值取向日益凸显世界各国义务教育普及层 次的不断提高普及年限不断延长这种趋势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和教育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企业是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战场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二者基于各自 生产所需的元要素而发生经济关系企业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是 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高等教育的产品优质的劳动力和科技成果是企业 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 企业最终将一切人类劳动凝聚在其产品中而形成国民财富 国民收入最终来源于各类企业因而企业所提供的资金又反过来成为高等教育 教育发展的经济后盾 显然二者经济关系的常态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高等教育与企业之间互动 的顺畅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 然而 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二十世纪7 0 年代末开始进 入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个过程延续 至今并未最终完成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型稍显迟缓却也是急风暴雨声势浩大 1 9 9 7 年收费实行并轨成本分担政策最终确立改变了福利和消费式的高等教育 观1 9 9 9 年高校大扩招使高校人数剧增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 2 3 % , 在校人数近 2 3 0 0万人的巨型规模两大领域的转型交织衍生出了特 殊时期二者特殊的经济关系短时期内规模的急剧膨胀拉动了经济增长却也带 来了高校巨大的资金缺口 多渠道筹资体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 但却引起了过高的个人成本分担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公平财政投入方向在关键 时刻的突然转向基础教育曾经靠举债和个人学费而支撑起来的巨型规模运行艰 难国家企业和个人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三大主体经济总量的增长使三者受 益三方皆应是高教成本的分担者国家投入重点的转移到基础教育只是投入责 任的教育内部配置问题个人承担了近 2 5 % 的成本已经达到极限而企业除了通 过上缴税收承担了一部分高等教育责任外并没有对其从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特 殊利益付费 这种利益与责任的不对称性模糊了企业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 这种实践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对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掠夺和浪费而这种浪费最 终又将危及企业自身向纵深层次发展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离不开高等教 育培育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分担更多高等教育成本是企业在转型时期的责任和义 务从理论上对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进行探析有利益于指导当前实践对 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最终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2 1.2 研究意义 1 . 2 . 1 理论意义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中国经济战场的主攻手优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 是企业的坚强后盾和致胜法宝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头兵集中了教育的精 华是高素质劳动力和高深知识的生产基地也是高科技的摇篮高等教育系统 与经济系统的最大接口就是企业因此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到教 育与经济系统的协调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研究大学与企业的经济关系 对于构建相关制度协调二者关系意义重大而目前对大学与企业这两个最引 人注目的社会机构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多从产学研结 合的角度从操作层面谈及二者关系而且在论述过程中多把大学与企业放在 一个对等的经济实体的地位以大学是一个纯粹经济实体为假设以大学如何训 练技巧获得企业资金为宗旨 这种态势扭曲了二者关系 大学正一步步迎合企业 自身特质受到严重挑战一方面大学产品积压只顾产出而不计后果另一方 面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二者的不协调关系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 向纵深层次的发展浪费了本来就极为有限的社会资源但是在大学与企业之 间在中国经济由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的转型的夹缝中企业却大获其利农 村剩余劳动力和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让企业成就伟业 从而也养成了企业惰性 企业破坏性地使用大学这块生态资源探求大学与企业合作规律促进双方良性 互动意义重大 1 . 2 . 2 现实意义 第一为大学经费筹措提供了新思路把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企 业作为经济系统的载体研究二者的经济关系以生态经济理论作为基点阐述 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理论依据对国家制定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相关政策提供了 参考 第二研究成果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企业间人才使用的不公平市场经济给中 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公企业本身及其中高层 管理人员是富裕阶层的主流从宏观上保证收入分配的大体平衡是政府的职能 税收手段是国家干预利益分配的工具在不公平现象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用税收 手段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保证基础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直接征收人才使用税 专项用于高等教育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协调大学之间的不平衡和企业间的不平 衡有利于大学与企业协调发展稳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有利于协调企业之间 因地域差异而引起的人才使用不公的现象控制企业人才高消费从而提供给高 等教育系统正确的就业信息力避盲目追求高学历浪费社会资源国家掌握更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多资金有利于奖励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各地工作保证人才合理流动 第三科研互动有利于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国际竞争力的形成2 0 0 6 年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目前我国企业目前现状 的警示大会提出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的决 定性因素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人才来源还得依靠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 上说大学和企业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承担着同样的义务与重任不存在谁是 主体的问题关键是寻找二者利益均衡点促使企业与高校科研的良性互动取 长补短方可扭转大局企业对大学科研成本分担有利于其真正承担创新主体的 重任, 对人才培养成本的分担有利于企业持续获得优质人力资源 第四有利于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该研究对于兼顾企业本质属性打通 企业对高校投入的科研主渠道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明确企业对高等教育 投入方向构建大学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依 据企业对高校科研的投入既可保证企业本身竞争力又有力地维护了大学这块 生态资源是一种开发式扶贫 1.3 相关概念界定 1 关于企业的界定 按国防经济大辞典中的定义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 以谋 取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 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 是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 是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企业按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性质, 可分为工 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和服务性企 业等本文中所指的企业主要是工业和商业企业简称工商企业这主要是 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这些企业关系最直接 2 关于高等教育的界定 简明教育辞典中将高等教育定义为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 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的和业 余的, 面授的和非面授的, 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 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本文所指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全日 制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在办学体制上包括民办高校 3 高等教育成本的界定 本文高等教育成本是指政府企业个人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所有资源的总 投入即为培养学生而投入到高等教育中以货币为表现形态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 和物化劳动的总和这种成本应该包括学生的求职成本因为学生求职的过程发 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求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教学的延伸其意义在于尝试着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4 将学校所学与实践结合随着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的加大这种成本越来越大 把求职成本计入高等教育成本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4 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本文所指企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既包括货币 形式的直接投入也包括以物资等形式的资源投入还包括企业对高校的制度投 入等 这种分担不是简单的以货币形式的投入 而是一种扶持性与合作性的分担 是基于生态经济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双赢式的分担更深层次讲这种分担 体现着企业与高校的战略联盟 1.4 国内相关研究 企业分担高教成本问题是多渠道筹集高教经费关注的话题一直以来普遍 的观点认为企业已经通过税收分担了高教成本因此单独研究这方面的相关文 章不多从理论上探讨高等教育系统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更是凤毛麟角关于企业 分担高教成本的观点大多在高等教育投资中体现本文将从企业与高教经济关系 的研究高教成本分担主体的研究以及企业分担高教成本的具体形式的研究进行 相关综述 ( 1 ) 大学与企业经济关系的研究 王卓君2 0 0 4 等认为大学与企业间的经济关系是大学外部经济关系中十 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大学与企业是两个地位对等的经济主体各自提供对方需要 的元要素而发生经济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 能, 在与外部利益关联主体进行元要素交换时, 它所能提供的是原创性的知识和技 术各专业毕业生大学文化声誉和品牌等元要素, 可概括为知识产品学生产 品和精神产品; 而企业则提供资金和设备( 物质资)研究场所和检验科研成果的场 所( 渠道资源)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 人力资源) 以及市场和技术需求信息( 信息资 源) 等元要素与之交换 元要素的交换途径多种多样,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 大学与 企业的元要素交换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科研合作联合办学技术成果转让毕 业生就业 赞助捐赠等途径实现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大学与企业经济关系最最为 深入的文章对大学与企业如何发生经济关系作了微观的描述和分析为企业与 大学互动而得到相互提升的事实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该理论把高校看成和企业是 对等的经济实体从而淡化了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社会责任强化了企业投入 的投资功能过多地考虑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属性忽略了大学的本质 属性和公益性的特征 王卓君中国大学与企业间经济关系的理论探讨载南京社会科学2 0 0 0 第 1 1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范明2 0 0 5 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一书中对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 可能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具备投资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企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决定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的比较或者说是劳动的边 际收益产品和工资的比较当劳动力给予企业的边际收入大于劳动力需要企业支 付的边际成本时企业应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来源于职工培训与直接利 用高校人才对二者投入的选择取决于谁更合算在分析了目前职工培训具体现 状后范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的职工培训由于受到人才市场法制化不健全的 影响大部分实力强的企业在选择用高校人才和自己培训时多倾向于直接使用受 过较高教育的人这种观点肯定了企业是大学发展的受益者应当加大投入更 重要地是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可能性劳动力的边际收 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有使用高校人才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解除了因征收人 才使用税而影响企业对高级人才使用减少的疑虑通过对企业职工培训存在问题 的分析认为大部分企业倾向于使用高校人才而不会花更多资金进行培训 孟丽菊2 0 0 6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 她认为 大学正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双重结构化, 处于追求真理和追逐利益的张力之 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学术研究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有着 潜在经济价值的知识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 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 内隐知识和知识产权 随着大学与企业不断密切的合作, 大学开始强调市场交易和 成本收益, 不再单纯追求传统知识的文化价值和象征价值, 开始注重知识的交换价 值并且将其放在显要的位置, 知识不但商品化了, 而且出现了学术资本主义大学 为企业输送了知识, 与企业一起赢得了利润, 这是现代大学追逐的目标, 更是大学 知识创新的需要大学本体的多元角色和自主运行机制被剥夺了可以说大学被 企业殖民了大学日益受到来自金钱世界的干扰和左右自身特质在遭受蚕 食这种观点表明在大学与企业的经济互动中由于地位的不对等大学逐渐在 牺牲本质属性迎合企业 ( 2 ) 关于企业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中地位的相关研究 有关这个问题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应包括 国家企业和个人第二种观点把分担主体界定为国家企业高校和个人第 三种观点认为分担主体包括纳税人政府社会含企业社会团体等和学生 个人及家庭 范先佐教授1 9 9 9 认为教育投资的负担结构可划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 家庭三大主体对教育的投资因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 收入教育虽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不能直接创造国民收入教育投资只能来自 范明著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6 版 p2 3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6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了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企业收 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根据这种观点由国民收入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其分担主体也脱离不了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王善迈教授( 2 0 0 4 ) 把教育投资 的来源概括为政府的教育投资企业或厂商的教育投资受教育者个人投资 和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以布鲁斯. 约翰斯通为代表的学者把成本分担主 体概括为纳税人政府慈善机构社会学生和家庭 ( 3 ) 关于企业分担高等教育的具体形式探讨 孟明义教授认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虽然代表全民利益但是存在 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过多占有专门人才会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应该收取专门 人才使用费进行调节王善迈教授认为企业应负担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费一般可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专门人才的有偿使用二是对国有企业征收人才 占用税或费即对企业占用的超过平均水平以上的专门人才征收三是企业 委托培养专门人才而支付的部分教育费用范先佐教授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投入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投资如 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支持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的高等教育专业二是能为企业带来非经济收益的投入如捐赠三是企业对教 育机构的研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这是发达国家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 主要方式在我国这方面还有待完善 以上各种观点对企业应该对高等教育投入基本是统一的所依据的理由就是 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对于分担 方式大多强调要对专门人才付费但具体如何支付却没有更多具体方案特别是 对科研互动投入方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这种兼顾企业与高校属性的有效 投入方式向更深层次探究在理论方面把大学与企业作为同等经济实体置于市 场经济体制下 使大学处于一种地位的劣势 从而危及大学本质 容易被企业 殖 民正是基于此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从新的视 角探求大学与企业经济关系深入研究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具体形式对解决 高等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 . 5 . 1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 中国教育年鉴中国经济年鉴 等有关文献 搜集教育和经济领域的相关信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高等 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9 版 p2 0 4 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4 版 p8 2 - 8 9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教育的投入进行文献分析对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进行借 鉴和参考 2 历史分析法回顾国内外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历史并系统客观的 分析企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从定性的角度揭示二者变化规律 为研究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 3 统计分析法 用统计工具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和企业总产值增长之间的相 关关系以此证明高等教育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用统计图分析企业总产值的增长 和所承担税收的关系以此证明企业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上缴税收比例在减少 的趋势通过分析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中企业所占比例说明高校对企业人才 的贡献 分析近年来企业与高校科技互动的情况 证明两者主互动渠道的不畅通 1 . 5 . 2 研究思路 就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 本文试图系统地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 即理论 层面 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问题, 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分担 现状怎样和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制度前一个层面涉及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 理论基础历史和现实的根据等问题, 因此可以称这一层面上的问题为基本问题 接下来对现实基础的考察和分担现状的实证分析可以称其为技术操作问题或核心 问题, 最后的层面是关于制度生成和完善的问题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中, 可以分别得到某些启示, 最后形成几点结论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8 第 2 章 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 . 1 . 1 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对经济 的作用以及二者联系的中介或途径 第一经济对的决定作用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教育的规 模结构与速度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提高劳动生 产率教育是科技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是科学转化为技 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高等教育还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教育能 培养出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教育通过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而推动经济发 展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管理和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教育通过提高管理队伍的 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科学水平对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还 通过控制人口素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通过教 育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换 能力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学校具有规模大效率高和高质量等 优点 2 . 1 . 2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服从教育与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通过政治文化道德和人口等方面 与社会经济发生联系高等教育对人有全面的影响作用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对经济发生作用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 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而对经济发生间接作用高等教育还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 和道德情操提高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增强纪律性对经济发生作 用 第二直接关系直接关系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培养训练各种合格劳动力 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和技术水平对经济发生作用通过科学技术的生产和在生 产以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服务于经济 通过培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人员 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素质等对经济发生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的首先高等教育和经济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经济既向高等教育提出要求 或需求即提出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专门人才的需要又为高等教育提 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 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较高级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 社会服务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二者又表现出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通过为 高等教育提供的经济资源条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受到经济 发展程度经济资源的限制同时高等教育对经济也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 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 合符标准就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高校与企业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高校与企业 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基于互相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良性互动是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也是重新思考高校与企业经济关系影遵循的准则 2 . 1 . 3 生态经济理念下高校与企业新型经济关系的理论构建 生态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 身发展模式的产物所谓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 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 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 综合考察与实施, 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在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运作中, 生态与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运行方向与要求是矛盾统 一的, 这表现在经济系统对最大利用的自发要求与生态系统对最大保护的 自觉要求的矛盾, 而在长远意义上, 人们对目前利用与长远利用的双重追求又使得 协调和统一成为可能 生态经济要求经济系统与其赖以发展的生态系统保持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导 致两个系统有机的结合最终形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中包括原来经 济系统中的主体企业也包括企业生产所需各种资源这种资源既有矿藏 石油森林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还包括各种人造资源人力资源和人类累积 的知识技能以及不断增加的新知识都应该看作是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是以企业为 主体的经济系统和以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态 经济系统中经过再加工的人力资源和新生产的知识与其他资源一样需要人们 秉承生态经济理念在利用与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培植二者的可持续发展是 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全国商情生态理论研究,2007 版 p117-118. 我国企业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问题的研究 10 相辅相成的按照这种理念大学的产品优质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都是企业 生产的必需原料以此类推应该把大学作为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这种要 素是人造资源这是一种扩大了的资源系统也是一种扩展了的生态经济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工商企业各种经济实体矿藏资源水空气森林大学资 源 企业是生态经济系统的核心 利润最大化本质使其具有对各种资源利用的 最 大化趋势大学由于其固有的学术本质天然具有需要最大保护的特点生 态经济系统内部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提升而这对矛盾在不 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要求矛盾双方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从 大学与企业经济关系形成的路径中可以看出不同阶段二者之间的缓和与最终和 谐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当工业发展对人才和科学技术产生极大需求的时候大学 及时作出反应以适应这种需求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当大学出现资金紧张时 企业就需要反哺大学中国大学与企业关系的现状的特点是大学正处在一种艰难 时期由于跨越式发展而带来了短时期内的结构混乱和质量下滑需要企业在利 用大学资源时秉承生态经济理念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 2 . 2 .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明了社会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再生产劳 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 成为劳动力再生 产的最经典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手段高等教育是教育活动 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产品的终端也是劳动力进 入生产领域的出口企业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 其生产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是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提高人的劳 动能力主要指开发人的智力提高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显然高等教育在 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还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而复 杂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高等教育人的劳动能力是企业生产效率的决定因 素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生产环节的初始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 企业的职工培训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因此教育投入也是生产 性投资企业是高等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主要连接点各种投入要素主要通 过这个通道产生经济效益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既是解决目前高等教育系统 面临困难的需要也是企业持续获得优质人才的保证 董世华. 税制创新促进企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有效途径 复旦教育论坛2 0 0 7 年第 4 期 孟明义 :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简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8 7 版p8 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 的作用更加明显高等教育适应和实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途径传递积累 发展和再生产科学充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高校的良性发展是企 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2 . 2 . 2 劳动者报酬应该按贡献大小分配 高等教育投资通过教育形成了潜在的生产能力同物质投资一样加入生产过 程 并得到偿还和相应的收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计算得出 美国 1 9 2 9 1 9 5 7 年间 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的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 3 3 % 马克思 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 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的 即劳动创造价值 因此 按劳动投入量来分配社会财富才能保证公平教育费用就是劳动力价值的 构成部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劳动力总价值中构成因素比 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费用占了较大比例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 就要看教育和训练费用的大小 第一高校的贡献与报酬不对称高等学校作为准生产部门付出了更高 水平的复杂劳动 其本身和系统成员理应在创造的财富中享受更多的果实 但是 中国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价值分配出现了扭曲企业利用高校 人才培养结构的短期失衡和就业压力而发国难财压低大学毕业生工资推卸 对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其实质是在劳动力成本增加时而不负担成本的增长部分 从而获得一种超额利润 第二大学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为企业分担了培训成本为了适应经 济的发展大学目标逐渐转向从经济的边缘向经济的中心靠近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逐渐向实用性技术教育转化科 研逐渐从纯科学向实用科学转化而与此相反企业却在逐渐减少职工的培训投 入 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特殊培训 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大学无形之中承担了企业职业培训的部分内容不管这种趋势合理与否但却实 实在在地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企业不用为此额外付费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 人力素质提高过程中投资人和受益人出现了分离企业因降低成本而获得了更大 的利益这部分利润并没有通过工资或税收的形式返还给个人或国家而高等教 育投入却是政府代表全体纳税人承担了近 5 0 % 个人为此也付出了近 2 5 % 的学费 因此企业为高等教育额外付费是合乎情理的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