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仁和哲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仁和哲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仁和哲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仁和哲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孟子仁和哲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发扬者,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以仁政为中 心的仁和思想。具体来说,表现为家庭、政治和社会三个层面,其中,以五伦为 中心的家庭仁和是基础,以王者发扬仁心以行仁政的政治仁和为中心,以教化和 爱物为主题的社会仁和是最终归宿。从根本上看,孟子的仁和思想是以性善论为 基础的。 人天生的禀性是善的,即其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 ( 孟子告 子章句上 )这也是性善论的理论取向和出发点。而性善论的核心就是由“四心” 至“四端”之说,这里的“四端”又是“四德”的萌芽。由“四端”达到“四德” 需要扩充和培育。 另外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还需要保持和修养, 否则容易失掉本性, 并提出了持养的方法:寡欲、诚意和培养浩然之气。 五伦来源于个体本然的血脉亲情,作为先验的善心或者是仁心,可以用来处 理家族、宗法内部的人际关系,进而直至社会秩序的构建。这是因为在宗法社会 里, 家庭、 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即家国同构, 家庭是缩小的国家, 国家是扩大的家庭,家庭、家族、国家三位一体,血缘是把三者联系起来的天然 纽带,等级尊卑次序是其核心内容。国家的稳定依赖家庭的安宁,有了家庭的稳 定,才有国家的安宁。因此,孝悌在家庭稳定中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孟子说: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即如果人人在家里都能 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者,那么宗法社会就稳固了,天下也就稳定太平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孟子公孙丑 )人人包括统治者 都有一个区别禽兽的天生就有的“不忍人之心” ,仁政只不过是君主涵养扩充自 己的仁心并将其扩充到政治领域。另外,仁政能否实行主要取决于国君能否“推 恩” ,而仁政的主要内容是保民、养民和教民。 孟子的社会仁和是以个体的性善为起点, 分为教化与爱物两个层次, 通过 “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的途径,促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仁 爱万物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孟子仁和思想就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注重以孝悌为根基的人伦道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ii 德(即五常)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呈现出养心修身仁政教化 人和的逻辑结构,反映出儒家内圣外王、家国天下一气打通的理论特点。 孟子仁和哲学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其局限性,要辩证地看待。我们既要看到 家庭仁和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政治仁和注重对民本的关注, 社会仁和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看到家庭仁和对个性的束缚,政治仁和的 空想性,社会仁和的朴素性。 关键词关键词:仁和;性善;仁政;教化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as the successor and developer of the sophistication of custom and sacrifice and spirit of zhou dynasty,mencius,liv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advocated a filial p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hrough rule by morality and education,he wanted to build this benevolent society with priority in rank,prote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sperous morality.the benevolence philosophy of menciu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family harmony,political harmony and the core,social harmony.all of them are based on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mencius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good.he said:when i say human beings are inherently good,i am talking about their most fundamental emotional qualities.if someone does evil,it is not the fault of their natural endowment.”thats also where his theory came from.the core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process fromfour heartsto“four senses.herefour basic sensesrefers to the origins offour virtues.only by fostering and expanding self-cultivation can people reach this goal.as mencius said that human beings need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ir nature goodness,or they will lose their goodness easily.he also mentioned the ways to preserve peoples goodness:the first one is to lessen ones desires,as mencius said“for cultivating the mind,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to lessen desire.secondly,always be truthful.being itself is the way of nature;seeking the way of nature is what man is set for.mencius said,if i reflect on myself and find that i am sincere,shouldnt i be overjoyed?the last one is nourishing ones vast chi.according to mencius,the vast chi is something that is produced by accumulating rightness. with it one can ecome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is countries,foundation of country is families,and foundation of family is oneself. in menciuss view,filial piety originates from ones very natural blood bond.kindness or benevolence,as a human nature,can be made use of to hand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patriarchal family,and then to direct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this is because in the patriarchal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iv society,family,clan and country have much in common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hat is,a family is a small community,a country is a large one,and they two are combined with clan by the natural bond-blood relationship to form a united whole,in which the core content is hierarchal order.a countrys stability depends on the peace of its families,therefore,filial pie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national stability.as mencius said in his article li lou,“a country can enjoy peace as long as every person loves his parents and respects his elders.” mencius said:“all people have a heart which cannot stand to see the suffering of others.the ancient kings had this heart which could not stand to see the suffering of others,and,with this,operated a government which could not stand to se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if,in this state of mind,you ran a government which could not endure peoples suffering,you could govern the realm as if you were turning it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menciusgongsun chou”)everyone,including the ruler,has a heart which cannot stand to see the suffering of others.it is this kind of heart that distinguishes human beings from animals.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is simply the expansion of the rulers mercy from life to politics.it is mainly about how to protect,preserve and educate people.besides,whether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can come into force depends on the extending affection from the ruler. mencius based his idea of social benevolence and harmony on individuals good nature.the idea has two levels,enlightenment and love to nature,which helps to build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people,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rough the means of“being close to enlighten the people,then love the nature”(chin hsin(part one).therefore,menciuss thought of benevolence and harmon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paying attention on the effect of filial piety,which is the essence of morality.among all the traits of morality,filial p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t reflects the logic pattern of mood, morality,benevolence, enlightenment,harmony,which reveals the character of confucian theory that collect the family and state. key word:benevolence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educat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 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实际上也是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构建和谐社 会需要和谐思维,而和谐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基础的支撑。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切实推进以收入分配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公平,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准则,在道德层面 上要着眼于民众公共精神的培养、公共情怀的培育、公共责任意识的养成, 以及民众普遍的公共人格的建立” 。 1据此,我们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 找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和为贵”是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亚圣” ,孟子 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认为国家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 “人 和” 。在他看来,实现“人和”要靠包括国君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充分涵养扩充他 与生俱来的仁心,因而孟子的“人和”理想可以概括为“仁和” ,即“以仁求和” 。 实际上是以“不忍人之心”作为起点,通过推恩的原则,实现家庭和谐、政治和 谐和社会和谐。 “仁和”的思想特征首先是同源性,孟子所构建的家庭和谐、政 治和谐和社会和谐都是以其性善论为源泉。其次是发散性,孟子的仁和思想包括 家庭和谐、政治和谐和社会和谐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由小到大,呈发散性。 孟子的“仁和”思想是一个多层次的丰富体系,这对于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根据来分析和阐发他的“仁和”思想,力图揭示出孟 1徐静: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载贵州日报2006 年 12 月 7 日。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2 子“仁和”思想的内容、层次、特点与局限,阐明孟子“仁和”思想的历史地位 与理论贡献,以深化孟子哲学的研究。同时,还将结合和谐社会理论来深入剖析 孟子“仁和”思想的意义与限制,以扩大孟子哲学研究的视野,阐发孟子哲学的 当代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靠民主法治,也要靠仁爱道德;不仅要讲社会和谐, 还要保障民生,促进家庭和睦,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因此,深入发掘孟子“仁和” 思想中的合理价值,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文献综述 本文文献检索范围主要是:中国知网,维普电子期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 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输入主题词 “孟子” , 共检索 1848 篇文章,输入主题词“孟子孝悌”共检索 87 篇文献,输入主题词“孟子仁政” 共检索 64 篇文章。输入主题词“孟子天人”共有 67 篇文章。 对于孟子的思想研究,一直以来是先秦思想研究的重点,论著论文可谓浩于 烟海,学界就其思想争论也从未停止。随着考古资料不断发掘和专家学者研究的 深入,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孟子思想研究进入了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引 入了现代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并且注意与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接, 孟子 思想研究呈现系统化,多元化、本体化,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纷纷出 炉。下面就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基石, 很多学者很重视对孟子思想架构的 源头进行研究。对其人性论研究不外乎从“性”与“心”和“性”与“情”等方 面进行。 从人区别于动物于“心”出发,进而揭示“心”内化仁、义、礼、智“四端” , 从四端之心再引出“性”的概念。因而孟子强调“存心养性”的内圣的功夫。关 于“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就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第 2-3 简)。郭卫华以“情”论“性” ,确定了“情”在孟 子人性论中的本体地位。祁斌斌从逻辑的角度对孟子人性论进行阐发。我在本论 中,结合“性”与“心”和“性”与“情” ,引出孟子仁和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逻辑。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研究,部分学者从仁政实现的机制与模式来研究,出现了 霍艳霞的机制说:经济实施机制,政治实施机制和教育实施机制;张时龙的模式 说,即等级模式,仁爱模式,监督模式,无敌模式。有些学者从仁政与革命的角 度来阐发,蔡方鹿指出,蒙文通明确提出过革命学说来源于孟子,万光军还从孟 子的“独夫与民贼、贼仁与贼义”中分析,指出孟子对革命的发生作出贡献。还 有的从仁政和道德人格的关系中来研究,如张之锋就仁政与道统作了深入分析。 还有的把近现代政治学的原理引入到孟子仁政思想研究,增进读者对其深入理 解。 (三)孟子“民主”与“民本”思想 关于孟子尊重、重视民意,重视民众的力量的思想,一部分学者从孟子的阶 级出身来分析,认为只能是民本思想,不是民主思想,因为孟子的出发点是维护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如陈德述在论孟子民本主义思想中指出,孟子民本思想 主要体现为为民置产,轻徭薄赋,富而教之。他在结论中说,民主是近代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另外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它只不过是维护封建 统治的御民之策,因而不是民主思想。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孟子重视民众力量 属于民主思想的的范畴。 如杜建民在 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与仁政学说的本质 和兰华在民本主义与现代民主中都认为孟子思想属于民主范畴。 (四)孟子德治与法治思想 孟子治国思想是法治还是德治,学界存在着一系列的争论。大部分学者都认 为,孟子重“人治”但不否认法治的作用,主张减轻刑罚,君臣君民各守其礼,靠 人性善的内在约束力和外在的感召力而维持行为的规矩。一部分学者认为,孟子 的国家治理思想是德治,如张平的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与大部分学者不同, 王德裕在 再论孟子 一文中认为, 孟子是主张法治的。 孟子认为法治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即使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只要实行法治,就可 以兴盛起来。另外孟子有王法不曲、不阿私亲的倾向。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孟子 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治理好国家,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4 二者都不可偏废。 综上所述:学界对孟子人性论思想、民主与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德治与法 治思想等方面都进行的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但对孟子和谐思想的深层理论分析和 挖掘还不够充分,对孟子和谐思想的研究还有许多补充与挖掘之必要,本文就是 以此作为突破口,从哲学和学理的角度,以“仁心求仁和” ,来揭示孟子“仁和” 哲学的内容、层次、特点,意义及局限。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即立足于先秦儒学的发展历程与根本精神来理解和评析孟子的仁和哲学, 指明孟子的贡献与地位;2.矛盾分析方法。和谐不是否认矛盾,而是缓和与调节 矛盾,将之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以此来分析孟子的仁和思想;3.阶级分析法。 指出孟子“仁和”哲学的最大缺陷在于试图通过统治者的仁爱道德来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较大的空想性;4.历史分析法,本文认为孟子的仁和哲学 虽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历史上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民生、缓和专 制毒素的作用。 (二)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力图在研究角度和内容上有所创新:1.角度上创新。本文不仅从哲 学的角度来评述孟子仁和思想的同源性(性善论)和层次的发散性(个体的性善 家庭仁和政治仁和社会仁和) ,而且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评价孟子仁 和哲学的意义与局限;2.内容上的创新。结合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建设实 践,对孟子仁和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评价,认为孟子的仁和哲学代表了儒家在 君主专制时代的社会理想,具有朴素性和理想性的特征;与此同时,论文还有意 突出了孟子人与自然相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五伦:家庭仁和 孔孟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 孔子面对当时社会无礼无度的现 实,他提出仁的思想,并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毕生的历史使命,希望人人都能各 安其位、各履其责,实际上就是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周代的社会的核心价值 就是尊尊和亲亲,正是以此为历史渊源,孔子把孝悌理解为整个家庭-社会秩序 的伦理基础。在孔子看来,个人如果能在家庭里讲孝悌,那么在政治上就不会犯 上作乱。孟子家庭仁和思想是以孝悌为根本,是在继承孔子家庭伦理思想的基础 之上发展而来。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五伦” ,并提出了相应的准则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 然后通过推恩的原则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 惠王上 ) ,由五伦推及整个社会,实现社会仁和。这就是孟子信奉的由个体的性 善或仁心达到家庭的仁和,再到政治仁和,从而实现王道的轨迹,也是中国古代 圣贤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 中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孟子认为,只有家庭 成员之间恪守各自相应的规范,做到“父慈子孝” 、 “兄友弟恭” 、 “夫妇有别” , 才能实现家庭的仁和。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孟子家庭仁和思想。 一、父慈子孝 (一)孟子的“父慈”观 礼记大学曰: “为人父,止于慈。 ”那么何为“慈”呢?说文曰: “慈,爱也,从心。兹声。 ” 汉语大词典谓“上爱下,父母爱子女” 。所以, “慈”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孟子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的内容:一是养育,主要是从物质生活方面供养子女,让他们在生理方面得到健 康成长;二是教育,主要是从道德、智能方面培养子女,让他们懂得和掌握为人 处世之道。 在中国传统大家庭中, 不同的身份纳入不同的等级尊卑之中。 针对父子关系,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6 强调的是父为子纲,大多是子对父无条件的绝对的服从。因此孔子对“父慈”提 及不多,但是孟子对“父慈”却有明确的阐述: 1.养育。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明确提 出, 作为为人之父, 除了负担父母及妻子的生活以外, 还要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 这就是父对子的“慈”即养育。 2.教育。虽然孔子在教育上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经典之言,但大多是针对学生 如何习礼,提高道德修行,很少针对子女教育问题。孟子不仅注意在生活上养育 子女,而且更加关注对子女的教育,并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提出了“君子不亲教 子”和“易子而教”的教育法则。如孟子离娄上云:公孙丑曰: “君子不 教子,何也?”孟子曰: “势不行也。教者必意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 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 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 孟子认为,父亲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原因是情势使然。父子之间容易因互求 其“正” ,彼此求全责备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相反容易产生隔阂,伤害父子 感情, 影响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 因此孟子主张 “君子不亲教子” 和 “易 子而教” 。 (二)孟子的孝道观 1孔子的孝道观 1孔子的孝道观 孔孟都属于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作为“亚圣”在孝道思想上承袭 于孔子。孔子讲孝悌,而“孝悌”是为人之本,也是他仁学的基础。孝悌生长于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之中,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在以男权为轴心的 传统大家庭中, “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甚至成为封建统治的工 具,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孔子对“孝” 道思想已有较详细的阐述: (1)要“能养和敬”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 ”赡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孔子还进一 步指出,如果只是把能养父母当作孝,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这就与养犬马没 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要给 予精神慰藉,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2)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 “色难。 ” (论语为政第 ) “色难” 就是指子女侍养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恭敬从命、心悦诚服很难,尤其是父母年事 已高,尚失劳动力以至于生活难以自理时候,有些子女往往表现冷漠、疏远、嫌 弃,甚至有的对父母出言不逊,表现得极不尊重。 (3)要“几谏” 。孔子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 (论语里仁 ) “几”是轻微、委婉之意。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 对地服从,假如父母有过错,他坚持劝谏,但是不能违逆,照常恭敬,不能伤感 情。更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 (4)要无违于礼。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樊迟: “何谓也?”孔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为政 )他所强调的是, 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 2孟子的孝道观 2孟子的孝道观 孟子认为,为人尽孝的“孝道”思想是先天植根于人脑的自然善性。孟子有 一段精辟的论断来证明人具有先天的善性。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长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大下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孝” 的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 葬祭祀,三延续烟火。 (1)对父母生时的奉养 孟子 “孝” 思想的首要内涵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 这里奉养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物质上的“养口体”即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另一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养 志”即怀有崇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使父母能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 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 娄上孟子认为,曾子和曾元养父虽然同样都有酒肉即都能做到在生活上赡养父 母,但二者的差别就是在曾元养父仅仅做到了“养口体” ,而曾子在“养口体” 的基础上还能做到“养志” 。 孟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在精神上“养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尊亲” , “顺亲, “得亲” 。 “尊亲” 就是尊敬父母, 他说: “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 ” ( 孟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8 子万章上)孟子把尊敬父母作为行孝的极点。 “顺亲”就是顺从亲意,就是孔 子所说的“无违” 。 “得亲”就是得到父母信任和肯定。他又说:“不得乎亲,不 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孟子把顺从父母的心 愿与得到父母的肯定作为做人或为人子的一个重要标准。 要做到 “尊亲” 、 “得亲” 和“顺亲” ,除了本然的血脉亲情即本然的性善以外,还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为此孟子进一步提出了道德修养的两种方法即“诚身以事亲” 、 “守身以事亲。诚 身以事亲”就是指侍奉父母过程要心意真诚, “守身以事亲”就是要守住自己的 道德情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2)对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 丧葬和祭祀是儒家的传统,是为人子行孝的重要体现,也是孟子孝道思想的 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孔孟在思想主张不尽相同。 第一,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加注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他认为死后的丧葬和 祭祀比生时的奉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孝心。如他所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 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了离娄上) 第二,在父母死后的丧期上,孔子坚持三年之丧不允许变更,而孟子在丧期 上就显得很灵活。孔子从少时对父母身体上依赖和心理情感上需求出发,把三年 之丧作为对父母生与养的一种回馈而不容变更。孟子也坚持三年之丧, “不过, 如果受到礼制的限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实不能守完三年之孝的,迫不得已, 可以变通缩短守孝时间,但是绝对不能私自无故缩短孝期。 ” 2 第三,在父母死后的丧葬祭祀上,孔子与孟子一样都遵循周礼,认为按照周 代的礼仪要求安葬和祭祀父母才叫孝。 但是孟子在与墨家争辩中阐述了自己的厚 葬思想。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 食之,蝇纳故嚎之,其颗有毗,院而不视。夫毗也,非为人毗,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蕾埋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 (孟子 膝文公上 ) (3)延续烟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 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 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孟子注疏赵岐注)。在宗法制度 2杨振华: 孟子对孔子“孝”的发展 ,载陇东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2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上,孟子认为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不能延续香火和祭祀祖宗,他把传宗接代 作为成年男子应尽的职责和必要的义务,这既是对父母生和养的回馈,也是尽孝 的一种重要方式。另外,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人口大量的减少,兵役和 徭役繁重对人口需求增大, 因此孟子延续香火的思想反映了孝所具有的生命繁衍 的本质含义,同时也适应了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和宗法制度在道德上的需要。 二、兄友弟恭 在家庭中,横向平辈之间最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兄弟姊妹。我国古代很早就非 常注重兄弟之间友好与和睦关系。 “兄友弟恭”说的是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 对哥哥要恭敬,形容兄弟之间互爱互敬。作为先生之兄对待后生之弟要“爱”和 “友” ,同时,作为后生之弟也要对年长之兄也要“顺”和“恭” 。 孟子在兄弟之间要求弟对兄要“顺” ,极力主张存“义”去“利” 。如“仁之 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了离娄上 ) 。孟子认为“义” 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另外他也极力反对“怀利”以事其兄。如“为人臣者怀利 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 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知有也” 孟子告子下 。同时,孟子 也主张兄对弟也要“爱”和“友” 。为此孟子大力推崇舜爱弟的优秀品质。据孟 子万章上记载:“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 象曰: 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 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 郁陶思君尔! 忸怩。舜曰: 惟兹臣 庶,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 “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 象喜亦喜。 ”曰: “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 “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 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 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 孟子认为,虽然作为弟弟象每天琢磨要陷害哥哥舜,但舜仍然以诚相待,做 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最后终于同归如好,而舜也被称为友爱弟弟之楷模。 孟子还认为,对待自己的兄弟与对待他人的兄弟应有所区别。 “有人于此,越人 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10 道之,无他,戚之也。 ” (孟子告子下 )看到越人拿箭射人,可以谈笑地加 以开导,而看到自己的兄长拿箭射人,却哭泣尽情地劝导。虽然都是劝导,但是 情感不同,也因亲疏不同罢了。 三、夫妇有别 (一)先秦夫妻关系思想的基本观点 从发生学角度看,夫妇关系是最为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没有夫妇 就没有父子、兄弟姐妹以及其他社会关系。 “天地氤氲(烟气盛) ,万物化醇。男 女媾精,万物化生。 ” (系辞下 )其过程是: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 (周 易序卦 ) 。孔子把夫妇关系看作是“男女双方”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的 终身大事。孟子也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有了夫妇关系,然后才有父 子、 兄弟、 君臣、 师友等诸多关系的相继产生, 才创造人类社会的文明。 因此 周 易才将男女、夫妇置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开端地位。 在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文献里, “男女有别” 是很常见的一个词, 它处于 “男 女接受相应性别角色培养、引导和安排阶段” , 3而“夫妇有别”指的是“将这种 教育和维护的成果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予以深入的确认和实践” 。 4如在国语 鲁语中, “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 。这里的“士”指的是丈夫。可见在 周代男女分工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到了孟子生活的时代, “夫妇有别”已经成 为五伦中重要的一伦。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 ” ( 孟子滕文公上 ) (二)孟子“夫妻有别”的基本内涵 孟子不仅说明了人在社会中要面对的五种人际关系, 而且还告诉我们处理这 五种人际关系的方法。从伦理规范上,孟子“夫妇有别”有以下几种的含义: 第一,儒家认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或“食、色,性也。 ”男女 之事,不可废弃或断绝,因而就需要有规范。在孟子书中,孟子是反对男女 3 赵东玉: 周代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的方方面面 ,载孔子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4 赵东玉: 周代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的方方面面 ,载孔子研究 ,2002 年第 2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私相授受这类的自由结合的,所以说: “男女授受不亲” 。因此“夫妇有别”的中 “别”是指夫妻之间不同于一般的“男女有别” 。 “夫妇有别”是从伦理道德角度 来强调夫妻之间应有的准则,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合于礼。 第二,封建社会里,在社会地位上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丈夫在家庭中始终处 于主导地位,妻子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丈夫,由此衍生的夫尊妻卑。更有甚者妻子 对丈夫存在着人身依附,从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孟子在讲大丈夫人格时曾提 出: “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 (孟子滕文公下 )这表明:孟子在讲夫妇有 别的同时,还主张作为妾妇理应顺从丈夫。这虽不是后来的“以夫为纲” ,但却 包含了夫权至上的思想萌芽。 第三,“夫妇有别”指的是夫妇在家庭分工上也是不同的。丈夫主外, “主要 负责家庭的生存与发展,维持家庭生计,处理家庭内部和外部的重大事务。 妻子主 要负责家庭内部琐细事务,操持日常生活,相夫教子。夫妻皆不得越权,特别是妻 子,不能干预丈夫的事” 。 5 第四,从儒家的伦理思想来讲,夫妇关系固然很重要,但却没有父子兄弟关 系重要,因为后者是骨肉血脉的联系,夫妇则不是。所以,后世才有“兄弟如手 足,妻子如衣服”之说。 5 刘文刚: 孟子夫妇有别小议 ,载历史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孟子仁和哲学研究 12 第三章 仁政:政治仁和 儒家认为,政治统治有高低层次之分,最低级的是依靠刑罚和愚教建立起来 的一种社会秩序,老百姓因为畏惧而顺从,这样的社会,虽然有秩序和表面的稳 定,但不和谐,也是无道德的。自孔子起,儒家积极致力于阐发德治、仁政、礼 治的价值和意义,试图建立一个既有秩序又有道德而且和谐的理想社会。 孟子生活在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正如他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 孟子 离娄上 ) , “民之憔悴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 (孟子公孙丑上 ) 。面对民生凋敝,社 会无德的局面,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之上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成 为较为系统的“仁政”学说,不仅找到了德治、仁政的人性论的理论根据,而且 提出了具体的施政措施,以实现在政治上的和谐之境即“政治仁和” 。他认为, 通向政治仁和的重要途径就是国君涵养扩充自己的仁心并通过“推恩”把这种仁 心推己及民。其中重要的是实行“仁政” ,正确处理好君民关系、君臣关系。 一、性善论:孟子政治仁和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是春秋晚期提出来的哲学问题。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论语 阳货 ) 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但还未提出人性善恶的问题。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 、 “良能” 。他说“人之不学而能 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孟子尽心上 )说的是人先天 就具有一种不学便会的“良知” 、 “良能” 。他还举例说: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 (论语尽心上 ) 孟子的性善论说的就是人性中具有先验的善良的道德品质, 但并不是说人性 中完全具有至纯的善,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的萌芽。他认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有 四种即仁、义、礼、智,这四种规范都是先天具备的为人所固有。所以他说“仁 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 ) 。这四种道德规范的萌芽 叫“四端”即“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 。而“四端” 之心如果能够扩充和涵养起来,就会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 。如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子曰: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 。这说明,在个人修养方 面, “四端”能否发展成为“四德” ,关键看个体能否扩充和涵养。 人皆有善心,能否扩充善心,关系非常大。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于掌上。 ” (孟子梁惠王 )在孟子看来,涵养、扩充善心,乃是国君实 行“仁政”的前提和基础。金耀基也说“ 仁政是孟子悬以为政治之最高境界, 则性善论为是由致之的唯一凭借” 。 6可见,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基 础。 仁政的根源是国君的“仁心”或者“善心” ,而仁的重要内容是“不忍人之 心” 。在孟子看来,涵养、扩充“不忍人之心”是国君推行仁政的基础和前提。 尧舜的之所以成为明君,就是因为“由仁义而行” ,也就是把人性的“几希”扩 充出来。但是仁政能否施行,还要取决于国君能否“推恩” 。 “老吾老以及人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 ( 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推恩” ,就是要求国君把对待父母的孝心和对待子 女的爱心推及于底层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说的“亲亲而仁民” 。他认为仁政就是 统治者根据自己的“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在政治统治方面,苟能扩充 此“四端” ,则“外王”之境遇可“足以保四海”了。因此只要统治者把这四端 之心扩充并应用到政治统治中就能 “保四海” 、 “王天下” 。 “治者不是站在权力上 面,运用权力限制什么,而主要的是站在自己的性分上作内圣的工夫。由内圣以 致外王,只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推的作用,亦即扩而充之的作用” 。 7 二、孟子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