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左传》比喻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研究左传句子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语用句类一一比喻句。文章采用 穷尽式描写的方法,对左传一书包含有比喻结构的句子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 面的考察分析,研究的途径及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左传比 喻句的结构类型进行全面描写,由此探讨比喻旬语用结构与句法、语义之间的错 综联系。 二、运用话语结构和广义语用学的有关理论,考察左传比喻旬的构造特 点及其与话语语境和篇章结构的关系,由此探讨比喻句作为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运用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从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考 察左传比喻句的形成机制和时代特色,由此探讨比喻旬作为语言现象和文化 现象二者之间的联系。 本论文在研究中力求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比较 相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语法与修辞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考察分析,对左传的比喻旬及其使用特点得到了比较全面 的认识。本文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补充了目前左传语言研究的不足,从而为全 面认识左传的语言面貌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素材:与此同时,本论文还为语法 和修辞的结合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研究作出些尝试。 关键词:左传比喻句 语法修辞 中图分类号:h 1 4 1 语用结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 喻体取象文化意蕴 4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so i lo n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n t s e n t e l l c t j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t s o c h u a n - 一一m e t a p h o r a l lo ft h es e n t e n c e sc o n t a i n i n gm e t a p h o r si nt s o - c h u a na r e a n a l y z e dt h o r o u g h l y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c o v e rt h es t u d ym e t h o da n dc o n t e n t s f i r s t ,a l lo ft h e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a r ec l a s s i f i e db y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s y n t a x , s e m a n t i c sa n dp r a g m a t i c s ,w h e r e b y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p r a g m a t i cm e a n i n g s 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 sa n ds e m a n t i c si n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i sa n a l y z e d t h e n ,t h et i eo f t h e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e a t u r e so f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i nt s o c h u a nw i t ht h ec o n t e x ta n d s t r u c t u r ei sd i s c u s s e d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e o r yo fd i s c o u r s e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g e n e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 m e t a p h o ra sg r a m m a ra n do n ef i g u r eo fs p e e c ha n d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a r es t u d i e d l a s t ,b yt h et h e o r i e so f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s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i nt s o - c h u a na n dt h eu n i q u et i m e s f e a t u r ei ss u r v e y e d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w i t hl a n g u a g ea n d c u l t u r ei ss e a r c h e d t h es t u d yi nt h i sp a p e ri sc o n d u c t e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 l y , d e s c r i p t i v e l y 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 s y n t a c t i c a l l ya n ds e m a n t i c a l l y , g r a m m a t i c a l l ya n dr h e t o r i c a l l y , l i n g u i s t i c a l l y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 l y a sar e s u l t ,t h i sp a p e rg i v e st h em e t a p h o rs e n t e n c e s i nt s o - c h u a na n d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t h r o u g h o u td i s c u s s i o n ,b ys o m e v a l u e ,t h i ss t u d yf i l l sl i n g u i s t i c a l l yt h er e s e a r c hg a po nt s o c h u a na n dp r o v i d e sa v a l u a b l el i n g u i s t i cr e f e r e n c eo nt s o - c h u a n t h i si sa l s oa na t t e m p tt ot h ej o i n tr e s e a r c h o fs y n t a xa n dr h e t o r i c ,l i n g u i s t i ca n d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t s o c h u a n , m e t a p h o r , p r a g m a t i c ,s t r o c t u r e , s y n t a x , s e m a n t i c s r h e t o r i c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关于比喻和比喻句 一、比喻和比喻句 l 、关于比喻 比喻是人们最早使用同时又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关于比喻的定义,古代学者多有讨论。如: 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汉千符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宋朱熹诗集传术戮木:“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现代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给比喻下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这一定义得到当代 学者的普遍认同。 比喻的语用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汉代刘向说苑善说: “客谓粱王日: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日:诺。明日见, 谓惠子日: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日: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 状何若? 应日:弹之状如弹弓,则谕乎? _ :e e l :朱也。于是更应日:弹之状如弓, 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e e l :可知矣。惠子日: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 入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日:善。” 此例可以说明,比喻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观点、说明哲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肓表达 格式。它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陌生的事物熟悉化,缥缈 纳情思深沉化,爱憎感情强烈化情境描绘生动化。它的表达之妙,还妙在能情理两胜、 神形兼俱上,是对白描素写的语言原形,进行艺术加工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的情理兼具、神 “翳:一首惶群学莨几,2 0 0 1 年7 肛:,f 冉教矗? 1 :胍 i ,7 :j 可 6 形毕现的四维表达,有丰富的美学功能。”。 2 、关于比喻旬 比喻句是包含有比喻结构的句:j 二,它是比喻修辞手法在话语中体现出来的句法形式。 本文讨论的“比喻旬”,与一般情况下所说的“比喻”并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的“比 喻”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说的,指的是一种修辞的方式;本文的“比喻句”更多的是从句子类 型来着眼的,指的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方式的类句子。对“比喻句”的讨论自然与修辞不 无关系,但更多地是与语法相关,这种讨论所要着重揭示的,是此类句子韵句法形式及其与 语义内容、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词义衍生的方式。某些词语的意义是通过比喻 的途径产生的,这就是词的“比喻义”。本文的研究,一般不包括此类情况。 二、比喻及比喻句的研究状况 比喻既然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观点、说明哲理的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因此,在汉语凡 千年来的文献资料中,比喻的材料自然无比丰富。汉语比喻的丰富实践为比喻的研究提供了 充足的实例与依据,使比喻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提高。可以说,在修辞学的研究中,比喻的 研究是一朵长开不败的奇葩,耀眼夺目。 传统的比喻研究从无意而为到有意而为,从比喻实践的一般描述到比喻理论的初步探 讨,研究范畴不断扩大。从比喻的重要性、定义和分类,到比喻的“取譬”原则,比喻与诗 活、词话、文论的结合,古代学者都作了细致的分析与总结。粱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 南宋陈鹱的文则等著作,皆认为文章不可无喻,并对比喻手法作了专章系统论述。这些 著作成为传统比喻研究史的重要里程碑。今人以“源远流长,渐趋科学”。八个字概括_ , 传统比喻研究的成果。 1 9 3 2 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被视为修辞学史上的一块丰碑。伴随着现代修辞 学的发展,汉语比喻研究在继承传统比喻研究的基础卜,吸收了西方学术的研究成果,并借 - 、 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2 0 0 1 年1 月版,河北教育出版社,1 5 5 良。 j 1 玛广岂 更语比喻研究虫湖北敦茸j “版卒十,2 1 1 1 3 2 年4 月皈,1 9 4 负。 f 鉴了其它牛h 戈学科的理论和方法;5 写了新的篇章。现代比喻研究在注意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f e r n 注重理论的探索,在注意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宏观体系的建立。现代比喻研究逐 渐成为一fj 科学性强、组织构架完善的号f 学问。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裳晖比喻、 张明酬比喻常识、李济中比喻论析、划犬为比喻、近喻与自喻、冯广艺汉语比 喻研究史等一批比喻专著的出版,对汉语比喻研究系统的架构作了有益的尝试:比喻寻 根一神话和神话思维( 阎庆生) 、浅淡比喻的心理基础( 王光武) 、女性之喻的文化阐 释( 钟玖英) 、汉语比喻和汉文化( 孟宪爱) 等文章,则使比喻研究的触角进入到心理学、 文化学、社会学的领域,为比喻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地,使比喻研究成果e t 益繁盛。 “现代修辞学产牛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转向语言本位的研究,对比喻的探讨亦是如 此。从原先注意外部功能论述比喻转向将外部功能和内存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是 现代比喻理论的鲜明特色。”。从这个角度说,比喻研究进入到语法研究的视野,或者说, 庄比喻研究中注重修辞与语法的结合,应该是现代比喻研究的特色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t 、语法著作中对比喻旬句法的研究 最早对“比喻句”进行语法角度的探讨的,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文通第四章“静字一f 设论“比”一节,说:“象静为比有三:日平比,曰差 比,同极比” ( 4 5 ) 比喻被列为“平比”之一,“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无轩轾 _ 而适相等者也。等之字,为如若犹由诸字,参诸所比两端以准其平。”。 文通分析了比喻句中比喻要素一“喻值”在旬中的隐现。其论有“喻值”者: 庄山术:h 君子之交淡菪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淡”,“甘”两象静也,附诸名后,所以比岜。其所比之两端,一则“君子之交” 与“水”,一l | ! j “小人之交”与“醴”出。今以“淡若”_ 二字参诸“君子之交”与“水”之 间,犹云“君f 相交之淡与水之淡无轩轾”也。义以“甘菪”二字参于“小人之交”与“醴” “7 i : j 1 。zg 汉语l t 喻研究史,湖北教育;f 1 版丰 ,2 0 0 2 年4 敞,4 口t 。f j 麒 相、! 辫蒙马氏文通 请丰,i 海教奇f i j 扳卒 ,2 ( 1 0 1 年7i 8 之间犹石“小人相交之甘与醴之甘适相等”也,此所谓平比,两端无轩轾而适相等者也。 ( 4 51 ) ( 3 7 2 ) o 傍j 句对比喻的“喻值”在旬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比喻句的语义采用旬式变换方式 进行阐释。 其论无“喻值”者 有“若如犹”诸字以等两端,而无象静以比者,则所比之情,必隐寓于两端矣。 庄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肌肤冰雪”“淖约”“处子”各为两端,等以“若”字,犹云“肌肤之白若冰 雪,淖约之态若处子”也。不言“自”与“态”者,盖“肌肤”尚“自”,而“冰雪”为最; “淖约”言“态”,而“处子”独多。放“白”与“态”隐寓于所比之端,不待显言而自明 矣。( 4 5 2 ) ( 3 8 2 ) o 文通首次揭示了比喻旬的两种句法形式:两端为名物中有静字相连;无象静而“所 比之情隐寓于两端”。o 对比喻句中的喻词,文通有时认为是“动字”,有时认为是“状字”,有时认为是 “同动字”有时还认为是“断词”:如: 夫其他同动字为“似”、“类”等字。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 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 ( 5 7 3 ) 。 “如”字为用不一,而作“同若”之解者,其后皆有名、代婷字以为止词,或为表 词亦可,与动字无异,故列入同动字。( 7 1 4 2 ) 。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犹“”若“诸字用若断词。 对比喻中的句末语气词“也”文通也有论及:“更有比拟之句,率以也字为煞, 。吕叔湘、壬海菜t 马氏文通) 读本 4 吕叔湘、王海菜 马氏文通读本 3 同卜2 3 3 页。 同t 。3 0 9 页。 3 1 0 顶 6 l2 1 顷 l 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7 月版,2 3 2 萸。 。每教育h j 版杜,2 0 0 1 年7 月版,2 3 4 页 9 以决所比之诚然者。”所谓犹告犹草芥犹火犹是者,皆比拟之字,率煞【f 王 字,以决其所比之不谬。”( 9 1 1 5 ) 。 文通之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中也从语法的角度讨论了比喻句。此书“主 从复句”下的“比较句”中的“平比”一符,对今天学者讨论的比喻复句作了分析:“从句 或以深刻的比喻,衬出主句意义的真切”,“从句常在后一但在修辞手法上,主从的前后, 连词的有无都不一定。如从前县官的职务是肮脏事业中一种,恰如工程队清暗沟一 样。o 此外的一些语法专著,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史、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刘景农的 汉语文言语法、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等,在语法研究中对比喻句的句法表现形式都进 行了或多或少的研究分析。王希杰的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李胜梅的比喻的结 构系统、寿永明等的比喻的基本语义格式及其特点探析、陈焕良的古汉语的比喻句式 孳论文,都是从语法角度切入对比喻句进行研究的。 2 、修辞著作中对比喻旬句法的研究 随着修辞学研究视野的扩展,比喻在句法层面的表现形式也被修辞学者纳入研究的视 野。如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结台语法、句法组织来分析比喻的现象,有的喻体充当定 语,有的喻体充当状语有的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处于不同的地位,执行不同的任务。” “喻体充当复句中的分句,有的带比喻词,有的不带。”。袁辉的比喻则明确提出,比 喻研究“必须与词汇学、语法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该书第七节命名为“比喻与语法”,在比 喻分类中采用语法结构分析的方法,把明喻分为“谓语型”和“修饰型”,作者从词法和句 法的角度分析比喻现象,如词语活用中的比喻手段,单句与复句类中的比喻现象等等a 。唐 韵“比喻复句”初探提出在复旬种类中应该给予“比喻复句”位置的观点。“如果一个复 句的两个部分是比喻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而喻体前义有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像、如同、 犹如z 类,那么这种复句就是比喻复句。如他和那些风尘仆仆的,在黑暗中看不清面容 。同上5 3 8 顶。 。黎锦熙新著国语立法,商务印书馆1 9 9 2 年舨,2 2 4 页。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洋人髓出版社,1 9 6 3 年版,9 1 9 2 页 “袁辑比喻,t 安徽 民出版社,蚴年版,i 1 9 页。 的旅客们挤在一起,就像沙j 鱼挤在罐头盒子里( 王蒙春之声) ”。等等。 3 、在探讨修辞与语法关系上涉及比喻句句法研究 修辞与语法的关系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对此的讨论和争议大量出现在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的文章中,但有一个观点是形成共识的,即不论什么样的修辞手法都要通过语言格 式表现出来。比喻作为典型的修辞手法,成为人们探讨修辞和语法的关系时引以为例的一个 重点,如: “语法学事实出现在修辞反映中,指语法内涵着修辞因素。比如有一种构词法( 可举 t 瓜分粉碎。瓦解为例) ,就内涵着比喻的修辞因素。”。 f 1 彦辞和语法在具体的句子里又是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修辞离不开语法,语法也 离不开修辞。如 ( 1 )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 2 ) 有一对青年结婚那天,新郎没有落实好接新娘的轿子,丈人的脸色顿时晴转 多云。 这是两个使用积极修辞的例子,用的都是比喻格。但从语法上看,又都是按照一定 的语法规律构成的句子,比喻的喻体在旬中都是某种句子的成分:例( 1 ) 中的喻体明 星作句子的宾语,例( 2 ) 中的喻体晴转多云在句中作谓语。 语法向修辞转化,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某些积极修辞的辞格要利用一定的语法格式 锻造为手段。例如: ( 1 ) ( 刘姥姥) 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上脸来,竟不知如何气味,身子就象在云端 里一般。( 红楼梦第六回) ( 2 ) 至于幼稚,其实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丝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 鲁 迅无户的中国) 例( 1 ) 、例( 2 ) 是修辞上的比喻格,是利用了语法上的像一般,似 一样等固定格式,所以有的语法著作称这种格式为比况结构,所有这些,都是利 。唐韵比喻复旬”初探,程家枢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百南教育出版社,1 9 8 9 ,6 3 负- 。张炼强试谈语法申的修辞反映兼谈语法修辞结台问题r 修辞学习,1 9 8 8 年2 期,3 2 页。 1 i 用语法格式作为构成某种辞格的手段的。”4 “在古代汉语中,存在这种情况,即某种语法现象更能适合修辞表达,或者它本身就是 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某种修辞手法具有较多的语法特点,或者它本 身就是一种语法现象。” “名词活用。特别是将名词用如副词来进行比喻是词类活用的另一个重要修辞特征。古 书中比较常见的,是运用名同所代表的事物来比喻动作进行的方式。如:上下交让,道路 雁行。( 盐铁论世务) 其后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 雁行比喻行 路的秩序井然。蚕食比喻一点一点地侵占。”。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句子的表现形式,注重句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讨,是 现代比喻研究的一大特色。正是这种“语言本位”的研究特色,使纯修辞角度的比喻研究逐 渐进入到语法学家的视野,使比喻句这句子类型的考察逐渐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多方关注。 不过与纯修辞角度的比喻研究相比,语法角度( 或者语法兼修辞角度) 的比喻句研究 无论从人们关注的程度还是从取得的成果上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 ) 研究角度的被动性 目前的比喻旬研究尚缺乏主动性。不少对比喻句的讨论是沿袭传统的路子从修辞方法的 研究涉入的,或者是在语法与修辞关系的探讨中作为例证呈现;真正从语法的层面切入,把 比喻句作为一种重要的句子类型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可以说。虽然比喻句已经进入到 语法学家的视野,但与其他句类的研究相比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比喻句这种句类的研 究尚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展开。 ( 2 ) 研究材料的狭窄性 从目前比喻旬研究的成果而言,研究的材料多局限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句,陈焕良 的古汉语的比喻句式虽然对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比喻句式作了概貌式的描写,但也局限 】:列举古代比喻句中的典型例旬,这种泛时性的举例说明不足以体现汉语史中比喻旬的历时 ”范晓略论语法和修辞的关系,中喊蚌: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 9 8 7 ,8 3 9 1 页。 o 越党勤。汉语修辞麓论,商务印 s 馆1 9 8 3 ,9 8 盈1 0 3 贞。 ? 匾貌。对古代汉语比喻句进行的断代或专书研究,在目前来说儿乎还是空白。 ( 3 )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在现今的语言学研究中修辞研究引入_ 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语法研究也开始重视区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但就有关比喻句的已有研究成 果看,人们对比i 喻句的研究大多仍然是采取传统的方法,或者只注重说明它的表达效果,或 者只满足于对它的语言形式作表层的描写。研究方法的陈旧,势必束缚了比喻句研究的深入 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喻句作为特殊的句类的专题研究不仅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而 且应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取得更加引人注目的成果。 三、比喻句的性质及界定 袁本良师指出,关于句子类型,人们常常提到的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名词谓语 句,主动句和被动旬,肯定句和否定旬,叙述句、描写旬和判断句,陈述句、疑问旬和感叹 句等,“这些句子类型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句子而区分出来的不同 类型。”“在不混同结构层面的情况下,对句子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准确深入地认识 古汉语句子的特点。”。 本文认为,比喻句是从语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句子类型。 比喻句是比喻修辞手法在话语中体现出来的句法形式,它的本质性特征是包含有比喻结 构。因此,要界定比喻句,必须明确什么是比喻结构。 比喻结构是一种语用结构。汉语句子的语用结构在大多情况下可以表述为“主题+ 述题” 结构。而比喻句除了可以是“主题+ 述题”结构之外,它还是一种“奉体+ 喻体”结构。“本 体+ 喻体”结构就是比喻句中包含的比喻结构。前代学者关于比喻的说明( 如墨子“辟 也者,举他物而咀明之也”、宋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等) ,已经从话语 结构 :明确了比喻是由两个不同的事物“彼物”和“此物”构成的。陈望道先生剥比喻所下 的定义“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 。袁奉a 先秦汉语的动性句和静怍旬,g 古汉语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i3 思想的对琢”,也明确蜕明了比喻的两个基奉结构成分:本体“思想的对象”和喻体“另外 的事物”。 足西包含“本体+ 喻体”结构这是比喻句与1 e 比喻旬的主要区别。本文研究中对于材 料的签别和分析,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里涉及到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本体+ 喻体”是比喻句必须包含的语用结构,但这种语用结构却需要借助定的 句法结构形式来表现。比如“君之卿佐,足谓股肱”这个比喻句,其以“般舷”比“卿佐” 的语用结构内容,表现庄句法层面上是“卿佐”充当主语、“般肱”充当“谓”字宾语的主 渭结构旬。包含“本体+ 喻体”结构的比喻旬,从句法层面上看可能有多种形式。因此,对 于比i 喻句的界定只能从语用上来甄别,而不能从句法形式上界定。 、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构成比喻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 须有点极其相类似,_ _ 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这两个条件一 直被视为认定比喻的标准,但学术界在“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的认识上存在分 歧。廖衍勋关于比喻的论争对“两个事物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作了四种解释:一是认为 两个事物“不同类”,二是认为“属性不同”,三是认为“不同本质”,四是认为“本质属性 不同”。廖文认为第三、四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我们认为,以上四种都可以界定为 比喻“不同事物”的特征。由r 汉语词虻在反映某些抽象概念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们无 需在此作无意义的争论,硝i 论“,吓同类”、“属性不同”、“本质属性不同”,我们皆可以认为 是“不同事物”,只要其有相似性作基础,就可认为是比喻。 - :、传统的比喻研究把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我们认为,明喻、暗喻和借 喻是比喻结构体现在句法形式上的| ;i t 别,是比喻旬的不同句法形式。明喻和暗喻都要出现本 体和喻体。借喻不出现本体,商接出现喻体,喻体可以是整个句子,也可以是句子中的某个 词语。借喻中的本体虽然不在句法层面出现,但并不等于它在语用层面不存在,因此,我们 1 ;能否认这样的句予是包含有“本体+ 喻体”结构的比喻句。我仃j 对左传比喻句的研究, 自然电包括这种“借喻”句的研究。 以支。孚。j 1 9 9 2 车她6 朋度,蠢,一,矗立审;i t j j 比喻段类 e 的问题,摩文即萁中2 1 4 第二节关于左传的比喻句 一、左传及其语言研究 左传是我国一部以春秋经为纲、记载从鲁隐公元年( 前7 2 2 年) 到鲁悼公四年 ( 前4 6 4 ) 共2 5 9 年历史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共1 9 6 8 4 5 字,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清人皮锡瑞认为“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 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圣经,可以独有千古。”这部书给予后世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历史范畴,其中关于语言运用的成就尤为突出。其简洁得体,流畅谐调的文笔, 使此书不仅成了汉语词语的重要出处之一,也成为历代文章所宗的光辉典范。清人吴楚材、 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共收散文2 2 0 篇,从左传所选就有3 4 篇,近1 ,6 。 在语言风格上,左传既不同于官方文的尚书,也有别于圣贤语录的论语、孟 子,具有先秦时期文献中独有的语言特色,因而在语言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的 语言生动规范,语法现象丰富完备,较之其它古籍,文字讹误少,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也多, 因此,选择左传作为先秦时期语法的断代研究对象是适宜的。”o 这正是我们选取本书 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左传语言的研究成果,在古汉语专书语言的研究中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就语法研 究方面说,左传的词法、句法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出版的有何乐士的左 传虚词研究、管燮初的左传句法研究、夏先培的左传交际称谓研究、毛远明的左 传词汇研究、中小龙的左传句型研究、张猛的左传谓语动词研究等。其中何乐士先 生的左传虚词研究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穷尽地研究了左传虚词,并采用语法、语 义、语用三结合的动态分析手段,详尽地分析了左传虚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探 索了虚词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原则问题,对左传的语法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尽管如此, 我们看到在左传语法研究中尚存不足。一是研究范围上,对词法的研究较多,对句法的 研究还比较薄弱;二是在研究角度上,句法( 针对词法而言) 的研究只从句法( 针对语义和 海甜一部0 拈语法州究的蕈蔑裳髓:r 垃传q 法研究读藤, 爵1 研究! q q 6 年筇i 期 语 = | 而言) 壤诵描写的多,语义和舟 日层面的研究少;三是对些特剐语用类型的句子的研 究还很不够,比如比喻句的研究而吉迄今还是空白。 二、左传比喻旬的总体面貌 根据我们的梳理,左传一书中共有比喻句2 6 7 句。 左传一。| ;比喻甸在t 二公中分布不均,大致情况如f 表 【表一1 _ 一 年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履 份 公 公公公 公 公 公公公公 公公 数 0 7 0 1 0 80 43 51 91 61 56 06 30 52 9 量 百 2 7o 331 51 3 37 | 36 25 72 32 4j 91 1 分 比 左传比喻旬的句法形式变化丰富,四要素在语用结构上的表现也有不同。这些句子 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丰富多样性是构成左传语言= 三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也 为左传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三节关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本文尝试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从语言、文化两个空 间,立足于语法与修辞相结合对左传比喻旬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我们认为,左传比喻旬的研究将在前人的基础土丰富左传的语言研究成果,并 给左传的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另外,因为比喻句是从语用角度划分出来的句型,因 而左传比喻句的研究也将为多年来语法与修辞关系的热点讨论提供更多的素材,帮助人 们从中了解修辞与语法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以概述为以下4 个方面; 1 、运用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从语用、句法、语义的不同角度考察比喻旬的结构, 并注重分析比喻旬的语用结构与句法、语义之间的错综联系。 2 、运用话语结构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从广义语用的角度考察比喻旬与话语语境和篇 章结构的关系,注重分析比喻句作为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二者之间的联系。 3 、运用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的角度考察比喻旬的形成 机制和时代特色,注重分析比喻旬作为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二者之间的联系。 4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意义可以概述为以下3 点: 1 、有助于全面认识左传的语言面貌: 2 、为比喻旬的断代和历时研究提供素材: 3 、为语法和修辞的结合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研究作出尝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中的一些问题 1 、关于版本 本文使用的左传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杨本) 为底本,以阮元校勘的十三经 注疏本( 阮本) 、北京卓群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出版的电子文本为主要参照本,凡电子 文本用字、断句、标点与杨本有出入者,皆从杨本:句意的理解参考了沈玉成左传译文。 i 了 2 、关于比喻旬句子单位的界定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电是语法分析的单位。关丁= “句”的认定,可以从句法、 语义和语用上来进行判定。句法上,句子往往有结构核和结构层。根据“点号标旬”的从众 性原则,o 标句的点号,最有代表性的是句号,其次是问号和感叹号。语义上,凡是“句”, 都具有表述性,都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从语用上说,能够单独表达一定意思的一 句话,不论艮短,都是一个句子,且可以用句号、感叹号、问号表示语气的终结,或终止性 的停顿。 传统的句子分析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比喻是从语用上界定的,我们依据语用标准, 把包含有比喻结构的句子界定为比喻句;在此基础上,再把比喻旬分为小旬、单旬、复句。 “小句”是包含有比喻结构,但是只作为复句中的分句的比喻旬;“单句”是包含有比喻结 构,完整表达一层意思的句子;“复句”是包含有比喻结构,表达多层意思的句子。如: 士稽首而对曰:“诗云: “陌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 何城如之?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退而赋日:“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僖五二,3 0 4 这段话中包含比喻结构的有两个句子:“怀德惟宁,宗子惟城。狐裘龙茸,一国三 公,吾谁适从? ”前句是一层复旬,含有一个比喻小旬“宗子惟城”;后句是二层比喻复旬, 本体、喻体、喻值分别为小句形式。 酆舒问于贾季日:“赵衰、赵盾孰贤? ”对日:“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 日之日也。”【文七五,5 6 2 此例中的答复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别由两个并列的比喻小句构成,即“赵衰,冬日之日 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3 、关于例句 本文引用左传例句的一般格式是: 恻句序号+ 例旬本文+ 【例句出处】 例如: 。腓福史y 、! 浯复句研究,商务印拈馆,2 0 0 1 年1 月版3 页。 i h 侧2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隐四二二,3 6 方括号里的例句出处,格式是“鲁公谥号鲁公年份左传正文分节序号,杨本 页码”。 9 第二章左传比喻句的结构类型 第节结构总说 一、语法结构的三个层面 胡裕树先生指出:“研究句子的类型,要采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同的理诒和方法 构建出的句子类型系统也会不一样。”。 汉语语法学界8 0 年代提出了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这种语法理论突破了传统语法仅仅 从句法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法的局限,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汉语语法作多层次多方位 的研究,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r 重大的影响。一些语法学家认为,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来对 汉语的句子进行类型分析,解释更全面、更透彻、更有说服力。“既然句子有三个平面,也 就应该而且可能从三个平面来替句子区分句子的类型:根据句法平面的句法结构的格局分出 来的是句型,根据语义平面的语义结构的模式分出来的是句模7 ,根据语用平面的语用 价值或表达作用分出来的是句类7 。这样的区分是比较合理的、科学的。”o 句子的语用涉及到语用价值和表达作用,它包含多个方面的构成因素。所以语闻结构的 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语用类型。比喻句从语用方 面说既然是以比喻手法的运用为其本质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比喻句语用结构的核心是 它的比喻关系。汉语句子的语用结构大多可以表述为“主题+ 述题”结构。比喻旬除了是“主 题+ 述题”结构之外,它还是“本体+ 喻体”结构。这是比喻句与菲比喻句的主要区别。 “句型、句模和句类三者之间,句型是基础。这是因为三个平面里句法是基础,语义结 构要句法结构才能显示,语甩也要落实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上。”。 出于这一认识,人们分析 句子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句法层面的分析出发,向内探寻语义结构,向外探寻语用特点 比喻句的研究当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过,因为比喻句是从语用角度划分出来的句子 。州裕榭汉语的句子类型序, 内 【j 版社,1 9 9 b ;,2 页。 “峒协树汉语的句子类型序,堪海出舨n ,1 9 9 8 ,3 页。 7 4 蜉 搦树汉语的甸子娄型序阵如出新f t 。j 兮罐,3 页。 2 0 类型,要认识这种句子类型,有必要先就其语用层面的成分、关系等结构因素进行探讨。所 j 以,奉章对于左传比喻句结构的描写,采取的是先语用,后句法和语义的次序。 从另一个角度说,话语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因此,尽管我们 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不同角度来观察一个话语结构,对它进行不同层面的描写分析, 但是,这种分析不可能是截然划分,互不干涉的。在本章韵研究中,尽管我们将对左传 比喻句的语用结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进行分节描写,但并不排除在某一节的分析中涉及 到其他方面的相关因素。比如,对于语用结构的说明,可能会涉及橹关的句法、语义因素等。 二、左传比喻旬的结构类型 l 、语用结构 从语用的角度看,比喻关系的构成包含凡个要素:本体喻体喻值,喻词或准喻词。 本体是被比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喻值是体现本体和喻体相似点的方面,喻词或 准喻词是话语结构中用来凸显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根据比喻要素在比喻旬中是否表现得完全充足,左传比喻旬可以分为完足句和隐略 句两类。完足旬即四元句,隐略旬分为三元句、二元句和一元句。 1 1 四元旬 本体+ 喻词或准喻词+ 喻体+ 喻值( a 式比喻旬) 喻词句如: 夫兵,犹火也;- 弗戢将自焚也。 隐四三,3 6 准喻词如: 女为君目,将司明也。 昭九五,1 3 1 1 1 2 三元句 1 2 1 本体+ 喻词或准喻词+ 喻体( b 式比喻句) 喻词句如: 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隐四三,3 6 准喻词句如: 君之卿佐,是谓股肱。 昭九五,1 3 1 1 1 2 2 喻词+ 喻体+ 喻值( c 式比喻旬) 2 1 然狁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襄三一一一,1 1 9 2 1 2 3 本体+ 喻体+ 喻值( d 式比喻旬)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隐元四,1 2 】 1 3 二元句( 6 7 句) 1 3 1 奉体+ 眢禽体( e 式比喻旬) 公祭之地,地坟。 僖四六,2 9 7 1 3 2 喻词或准喻词+ 喻体( f 式比喻旬) 文之锴后至,日:“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 哀四一,1 6 2 6 1 3 3 喻体+ 喻值( g 式比喻句)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襄二四二,1 0 9 0 1 4 一元旬 喻体( g 式比喻句) 知本之不枝,弗强。 庄六一,1 6 8 2 、句法结构 从句法层面看,左传的比喻结构所在的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单句如: 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襄- 一九三,1 0 4 7 复句如: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隐十一一,7 2 2 1 单旬 根据谓词成分,分为动谓句、名谓句。 2 1 1 动谓句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襄二八一一,1 1 5 0 2 1 2 名谓句 晋人,虎狼也。 文一三二,5 9 6 2 2 复旬 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整个比喻句由复句构成;二、比喻旬是复句中所包含的一个 分旬: 2 2 1 复句式比喻旬 2 2 复句式的比喻句,分句与分句之间可以是单纯的比喻关系,如: 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 襄二二五一四,1 1 0 8 也可以在比喻的同时表达其他关系,如; 并列复旬: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e t 之日也。 文七五,5 6 2 顺承复旬: 譬如火焉,火中,寒暑乃退。 昭三一,1 2 3 3 递进复旬: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e 宣一二五,7 4 8 因果复句: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僖c o 四,3 8 7 转折复旬: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宣一五二,7 5 9 假设复旬: 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昭二五七,1 4 6 6 2 2 2 复旬中的比喻旬 比喻句是复旬中的一个分句,如: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僖二六三,4 3 9 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宣一二六,7 4 9 2 2 3 多重复旬 左传的比喻结构还有一些体现为多重复句,如: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昭二 0 九,1 4 2 1 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术水之有本原,民入之有谋主也。 昭九三,1 3 0 9 3 、语义结构 左传比喻句的语义结构根据语义核心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联系类、行为类、存现 类、性状类。四类中第一类最多,是比喻句语义结构的主体;其他三类较少。 3 1 联系类 2 3 以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 类同,相关) 为语义核心。 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哥谁适从? ” 僖- 五二,3 0 4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僖五八,3 0 7 3 2 行为类 以人物的行为动作为语义核心。 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鹊之逐鸟雀也。” 襄二五一四,1 1 0 8 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 襄二八八 1 1 4 5 3 3 性状类 以事物的性质状态为语义核心。 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闵二四,2 6 4 余一人无日忘z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 昭三二三,1 5 1 7 3 4 存现类 以事物的存现变化为语义核心。 有酒如淮,有内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 昭一二四,1 3 3 3 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袁六四,1 6 3 5 】 以上是对左传一书比喻旬结构类型的一个总体说明,具体的描写分析详见下文第一 至四节。 第二节语用结构分析 一、比喻元:必有元和可有元 分析构成比喻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学者们氏期以来热衷探讨的问题。最早论述比喻的基 本要素的是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说:“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 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词等三个成分。”。陈望道 先生把比喻分为思想韵对象、比喻语词和另外的事物三部分,并且以思想的对象和比喻语词 的隐现和差别分析比喻的次类。这个观点在比喻研究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期很多学者 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也相继提出了一些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观点。如汉语语法修辞 辞典:“被比喻物、比喻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这是有代表性的“三要素” 说。也即比喻在形式上的表现是本体与喻体通过喻词相联系。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