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_第1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_第2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_第3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_第4页
(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植物学专业论文)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类方法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t ud yte chniquet o iden tlflc a tiona ndcl a s sific a t ion oft heec ol og ic a la d a p t a bil it y f o rp o l y ge n o t y p ec o l o n y b r e e d in go fr i c e l ih u a - j u n s p e c i a l t y : c o i l e g e : s u p e r v i s o t : s u b m i t t e dd a t e : b o t a n y c o il e g eo fl i f es c i e n c e p r o f e s s o rl ix i a o f a n g 2 0 0 8 0 5 2 8 j 1 摘要 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生态适应性鉴别与分 摘要 类方法的研究 专业:植物学姓名:李华军导师:李晓方 农作物多基因型育种或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是指用人工 技术创造并培育多基因型种群品种的育种技术。简称为多基因 型育种或多样性育种,育成的品种也简称为多样性品种或多基 因型品种或集成品种。 水稻是集中收获作物,品种的推广要满足表型一致的要求。 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选育的推广品种是由多个纯合基因型组 合而成的集成品种,在生产实践中可能会出现集成品种内部表 型的差异化。这是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体系目前有待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本文研究了137 个单基因型水稻纯合品系在广州双季稻区和 荆州中稻区两个生态区出穗期和株高( 含始穗株高、成熟株高 和茎增长量) 的差异;出穗期与当地生态区叶绿素衰减率的关 系、两地成熟株高差和当地的熟始株高差、茎增量等性状指标 间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简单有效、低成本的基因型 生态适应性鉴别、分级技术。 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在齐穗后第10 15 天( 数据含测定当日的) , 其剑叶叶绿素衰减率与出穗促进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基 摘要 因型水稻在齐穗后的第10 15 天叶绿素的衰减率与其出穗促进 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r = o 17 2 r 0 0 5 = o 16 5 ) 。出穗促进 率的大小反映了水稻光温敏感性的强弱,也最口这一时期剑叶的 叶绿素衰减率可以作为筛选不同生态区光温敏感性一致的基因 型水稻的参考性指标。即在一个生态区测量一个基因型水稻在 齐穗后第10 15 天的叶绿素衰减率就可以判断该基因型对光温 生态条件的敏感程度,为筛选钝感材料或者敏感程度相同的基 因型组成集成品种,保持多基因型集成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 的表型一致性提供参考。 广州、荆州的熟始株高差分别与当地的成熟株高呈极 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89 0 和0 83l 。两地的成 熟株高差与广州、荆州的熟始株高差及其相对量具有极显著的 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都在0 47 左右;两地的成熟株高差与广 州、荆州抽穗后茎增长量也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广州 的相关系数比荆州的大些。这些结果说明,任何一个生态区的 熟始株高差都可以预测不同生态区下的成熟株高变化幅度,进 而判断该基因型水稻对异地光温生态条件的反应敏感程度。在 多基因型集成品种的选种过程中,只要保证始穗株高尽量一致、 成熟株高尽量一致、而且其熟始株高差最小,就可以使集成品 种内的多个纯合基因型的光温生态反应达到基本的一致性。 本研究的结果能有效帮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对光温生 态适应性一致的基因型水稻进行分级和分类,同时,也可以为 传统广适应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简易的判断方法。这将有利 于加快广适应性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节约育种成本。 关键词:多基因型种群育种出穗期株高叶绿素 表观遗传学 i i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t e c h niq u et 0id e n tific a t10 na n dc l a s slflc a t10 no f t h ee c o l o gic a la d a p t a bilit yf o rp o l y - g e n o t y p ec o l o n y b r e e din go fric e m a j o r :b o t a n y n a m e :l ih u a - j u n s u p e r v i s o r :l ix i a o 一份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g e n e t i cd i v e r s i t yb r e e d i n gi sb r i e f l yt h eb r e e d i n gt oc r e a t ea r t i f i c i a lc o l o n y v a r i e t i e sw i t hp o l y - g e n o t y p e s t h ed e t a i l sd e f i n i t i o no fg e n e t i cd i v e r s i t yb r e e d i n gi st h eb r e e d i n g s y s t e mi n c l u d i n gm a n yp a r e n t s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 c r e a t i n gl a r g ea m o u n to fr e c o m b i n a n t so rn e w g e n o t y p e st of o r mf u n d a m e n t a lp o p u l a t i o n , e v a l u a t i n gg e n o t y p e si n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s e l e c t i n gp o l y - g e n o t y p e sw i t hu n i f o r mp h e n o t y p eo rs i m i l a rc o m m o d i t ya t t r i b u t et of o r mt h e a r t i f i c i a lc o l o n yv a r i e t i e s t h ep h e n o t y p e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sc o m p a t i b l et h a t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f o rr i c e ,w h i c hi sa c r o p h a r v e s t e d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v a r i e t i e so fm u l t i g e n o t y p ea g g r e g a t e dw o u l db et a k e nv a r i a t i o n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p h e n o t y p ew h e nc u l t i v a t e d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t h i si st h ek e y t e c h n i q u es u b j e c tt h a th a st os o l v eo f “g e n e t i cd i v e r s i t yo rp o l y - g e n o t y p eb r e e d i n gi nc r o p 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h e a d i n gd a t ea n d # a mh e i g h t ( i n c l u d i n gh e a d i n gp l a n th e i g h t , m a t u r a t i n g h e i g h ta n dp a n i c l el e n g t h ) w e 陀s t u d i e db yu s i n g13 7 d i f f e r e n tg e n o t y p ed e e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e r ea n a l y s i sb e t w e e nh e a d i n gd a t ea n dc h l o r o p h y l lc o n t e n ta tn a t i v e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 t h e s u b t r a c t i o n so fm a t u r a t i n ga n dh e a d i n gp l a n th e i g h t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s ,a sw e l lf o rt h e a i mt oe s t a b l i s ht h et e c h n i q u et h a tc a nc l a s s i f yt h ee c o l o g i c a la d a p t a b i l i t yo fd i f f e r e n tg e n o t y p e r i c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w e r es h o w e da sf a l l o w s : ( 1 )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r e s u l t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v a r i e t yo fc h l o r o p h y l lc o n t e n tw a sd i f f e r e n t i i i a b s t r a c t i nd i f f e r e n tg e n o t y p e ,a n df u r t h e r m o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 ( r = o 18 3 ,p 茎增长量, 互作遗传力:穗长 茎增长量 始穗株高。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遗传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推测同一基因型水 稻两地成熟株高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穗长、茎增长量两者的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引起的。 3 3 不同基因型水稻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衰减率的关系 3 3 1 不同基因型水稻群体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衰减率的 分析 图3 3a 是l37 个参试基因型材料( 含亲本) 三个测量时间 段叶绿素衰减率与出穗促进率的相关系数;图3 3b 为l2 6 个基 因型材料( 不含亲本) 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在齐穗后的第 l0 - 15 天叶绿素的衰减率与其出穗促进率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 0 05 显著水平。出穗促进率和叶绿素衰减率都是主要受遗传作 用影响的性状,而前文对齐穗后的第10 15 天叶绿素衰减率的 方差分析表明,其与环境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 0 2 5 0 2 o 1 5 裁 1 谣 斗i t o 0 i ,f b = o 413 天的叶绿素衰减 5 67 叶绿素衰减率( s p a d 单位) 图3 4 水稻齐穗后第l0 15 天叶绿素衰减率与出穗促进率的关系 f i g 3 - 4 r e l a t i o no f h e a d i n g a c c e l e r a t o r s p e e d a n d c h l o r o p h y i l a t t e n u a t i o ns p e e do fl0 t h l5 t ht h ed a ya f t e rh e a d i n gs t a g eo f r i c e 3 3 2 不同光温敏感性级别水稻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衰减 率的相关分析 本文参试材料的出穗促进率变化在3 1 2 3 7 之间,参 考中国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 19 78 年) 的分级标准,对本实 验参试水稻光温敏感性进行分级分类如表3 7 。依据这一分级 标准,本文的参试材料中只有30 份材料的光温敏感性属于中感 型基因型,其余10 7 份材料对光温条件的反应都属于弱感型基 因型,本文所用水稻材料没有强感型基因型。 分别对中、弱级别光温敏感性水稻的出穗促进率与各测量 时段叶绿素衰减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 7 ) 。表3 7 结果显 龉 加 坫 加 5 o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示,光温敏感性强的水稻,在齐穗后第5 lo 天、第10 l5 天其剑叶叶绿素含量衰减与出穗促进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 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 05 显著水平;但第5 lo 天两者呈负 相关,相关系数达到o 0l 显著水平。而弱感型基因型水稻剑叶 叶绿素含量衰减与出穗促进率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光温 敏感性强的基因型水稻,其剑叶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第1o 15 天的衰减也快。 表3 7 不同光温敏感性级别水稻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衰减率的相 关分析 t a b l e3 - 7c o r r e i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o fr i c et h a td i f f e r e n ts e n s i t i v i t yo f 1 i g h ta n dt e m p e r a t u r e 分级标准出材料数 穗促进率( )量( 份) 材料光温 出穗促进率与各测量时段叶绿素 敏感性级 衰减的相关系数 别 i i ii i i l li 图3 5 是以出穗促进率每变化1 为梯度,分别分析了参试 材料中出穗促进率为【10 0 ,23 7 1 、r11 ,23 7 1 、12 0 , 2 3 7 】、【13 o ,2 3 7 】、【14 o ,23 7 】、【l5 o ,2 3 7 】、 【l6 0 ,2 3 7 】等7 个包含敏感性程度不同和数量不同的材料群 体其叶绿素衰减与出穗促进率的相关性。图中曲线走势显示, 在齐穗后第lo l5 天光温敏感性越强的材料组成的群体其叶 绿素衰减也越快;而在齐穗后第5 l0 天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该分析结果与表3 7 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这一结果也提示我 们,水稻多基 该尽量选择叶 易实现集成品 综合上述 可以用齐穗后 也即是,如果 绿素含量衰减的越快,说明该基因型水稻的光温敏感性越强, 则其广适应性越弱,反之则具有较广的适应性。多基因型育种 需要筛选光温敏感性基本一致的不同基因型组合成集成品种, 所以可以根据这一阶段水稻剑叶叶绿素衰减率大小,把衰减率 相当或者处于合理变异范围内的不同基因型水稻材料进行分 级、分类,然后按照育种目标进行集成品种的组合和生产。 o 5 0 4 o 3 0 2 o 1 饕0 :h 穗长 茎增长量;而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是则是穗长 茎增长量 始穗株高。这表明抽穗后植株株高的 增加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是比较大的,而且这种影响 3 0 主要发生在穗长,其次是抽穗后茎杆的生长。因而可以认为, 由于不同基因型的光温生态反应敏感性差异,不同基因型水稻 从营养生长阶段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不同。例如: 一个基因型水稻在广州的光温生态条件下生长时,在抽穗后水 稻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生长中心转向生殖生长所用的 时间长些,所以植株株高增加幅度大。当放到荆州种植时,受 光温生态条件的影响,水稻抽穗后生长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即 转向生殖生长,因而水稻株高增加的幅度减少。光温生态敏感 性强的基因型在不同生态环境下,表现为生长中心转向生殖生 长所需时间较长,出穗期相应地延长,株高( 始穗株高和成熟 株高) 相应的也会较高;光温生态敏感性弱的基因型在不同生 态条件中,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经历的时间基本一致,所以 植株的株高差异也较小,表现更为整齐。 综上所述,在育种实践中,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生态区水 稻的熟始株高差判断该基因型水稻在不同生态区其成熟株高的 变化幅度,由其熟始株高差的大小还可以判断该基因型材料对 异地生态区光温条件的敏感性。同时,由于不同基因型水稻在 不同光温生态条件下的株高( 包括始穗株高和成熟株高) 的变 化是正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基因型选种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始 穗株高和成熟株高一致或在一定的变化幅度内的基因型,而且 要使其熟始株高差尽可能小。这样的集成品种才能保证在各种 生态条件下,基因型组合的生态反应一致。 3 4 3 两地水稻成熟株高差相对量与熟始株高差相对量的回归 分析 以两地成熟株高差的相对量为y ,广州或荆州的出穗后茎 增长率及两地平均值为x ,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作图( 图3 6 ) , 结果为: y = 18 75 4 + 0 38 4 x 广州: y = 19 139 + 0 297x莉州;(参 3 l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1 1 c 7 = 论文 方程及其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广州和荆州的茎增 长率与两地成熟株高差的回归方程及其a 、b 值均达到极显著水 平,说明两地的成熟株高的变化与出穗后茎的增长量具有极显 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3 11水稻成熟株高差相对量与熟始株高差相对量的回归方程及 其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t a b i e3 11 s i g n i f i c a n tt e s tr e s u l t so ft h er e g r e s s i o ne q u a t i o na n di t s c o e f f i c i e n t 图3 6 a 是广州成熟株高减去荆州成熟株高所得两地成熟 株高差与广州熟始株高差相对量的线性回归图;图3 6 b 是荆州 的成熟株高减去广州的成熟株高所得两地成熟株高差与荆州熟 始株高差相对量的线性回归图。 3 4 4 出穗后茎增长率与两地成熟株高差的相对量的回归分析 以两地成熟株高差的相对量为y ,广州或荆州的出穗后茎 增长率及两地平均值为x ,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作图( 图3 7 ) , 结果为: y 一6 6 3 7 + 0 6 6 8 x 广州; y = 8 5 7 9 + 0 3 0 9 x 荆州; 由表3 12 可知,广州和荆州抽穗后茎增长率与两地成熟株 高差的回归方程及其a 、b 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两地的成 熟株高的变化与抽穗后茎的增长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图3 7 a 是广州成熟株高减去荆州成熟株高所得两地成熟 3 2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株高差与广州茎增长率的线性回归图;图3 7 b 是荆州的成熟株 高减去广州的成熟株高所得两地成熟株高差与荆州茎增长率的 线性回归图。 表3 12水稻成熟株高差相对量与茎增长率的回归方程及其系数的 显著性检验 t a b l e3 - 12 s i g n i f i c a n tt e s tr e s u l t so ft h er e g r e s s i o ne q u a t i o na n di t s c o e f f i c i e n t 广州和荆州各地熟始株高差的相对量、茎增长率与两地成 熟株高差相对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当要把一个基因型水稻 从广州这个生态区拿到荆州生态区种植时,我们可以在广州测 量获得的x ,根据式估算出该基因型在荆州的株高的变化幅 度,预测其对当地光温生态条件的敏感程度。同样,也可以根 据荆州的表型数据而估算出某个基因型水稻在广州的株高变化 幅度。因此,只要建立起基因型、表型、生态条件相互间的关 系以及各个生态区之间表型关系之后,育种实践中就完全可以 依据任何一个生态区内的育种观测筛选到适合其他生态区种植 的基因型水稻,这就避免了大规模的生态适应性实验。这无论 对多基因型种群育种还是传统的广适应性水稻育种都具有重要 的应用价值。 3 3 4 0 0 0 3 0 0 0 - 3 0 0 0 - 4 0 0 0 5 0 0 0广 冰 4 0 0 0f 粤3 0 0 0 f x 2 0 0 0 1 0 0 0 0 0 0 一1 0 0 0 5 一2 0 o o 一3 0 0 0 4 0 0 0 一5 0 o o 华南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两地成熟株高差相对量 拟合曲线 a 两地成熟株高相对量 拟合曲线 b 图3 - 6两地水稻成熟株高差相对量与熟始株高差相对量的拟 合曲线( a :广州:b 荆州) f i g 3 _ 6 l i n ef i tp l o tb e t w e e nt h er a t eo fs u b t r a c t i o no fp l a n th e i g h t u n d e rt w od i f f e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n dr a t eo fs u b t r a c t i o no fm a t u r a t i n g h e i g h tt oh e a d i n gh e i g h to fr i c e ( a :g u a n g z h o u ;b :j i n g z h o u ) o o o 2 0 o o o o o o 加 加 o m 加 96咖茁娶制恒蜷穰镁簧陵 罂榭恒嚣雅镁霉窿 - 5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 0 0 0 o 0 0 一1 0 0 0 0 - 2 0 0 0 - 3 0 0 0 - 4 0 0 0 - 5 0 0 0 两地成熟株高差相对量 拟合曲线 三;。? 袤墨茹酶喜嗉瑟詈5 i b 图3 7两地水稻成熟株高差相对量与茎增长率的拟合曲线 ( a :广州;b 荆州) o f i g 3 7 l i n ef i tp l o tb e t w e e nt h er a t eo fs u b t r a c t i o no fp l a n th e i g h t u n d e rt w od i f f e r e n t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n dr a t eo ft h ec u l m si n c r e a s ea f t e r h e a d i n gd a t eo fr i c e ( a :g u a n g z h o u ;b :j i n g z h o u ) 3 5 乎咧靛罂榭框卷壤餐舞膝 嘲莨罂喇恒攀霏餐暮腔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6 第四章讨论与结论 第4 章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多亲本通过叠加式杂交方式获得的多基因型种群育 种基础群体中的12 6 个高代、稳定的单基因型水稻和1 1 个亲本 为研究材料,在广州双季稻生态区和荆州中稻生态区进行生态 适应性研究。以水稻的出穗期、始穗株高、成熟株高、穗长等 重要性状为研究对象。齐穗后5 15 天,用s p a d 50 2 叶绿素仪 测量各基因型水稻剑叶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每5 天一次。比较 分析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出穗期与叶绿素衰减绿、始穗株高、穗 长和茎增长幅度与成熟株高在两个生态区的差异及其相互关 系,探索不同基因型水稻生态适应性的规律。以期找到鉴别什 么样的基因型水稻适应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的方法。 4 1讨论 4 1 1水稻主要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遗传特性 本文多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出穗期、成熟株高、穗长等 性状都与环境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各性状遗传力的 分析发现,出穗期、始穗株高和成熟株高的普通遗传力分别为 56 9 、36 8 和4 9 7 ,是所考察的性状最大的3 个,另一方 面,出穗期互作遗传力只有2 5 ,抽穗后茎增长量的互作遗传 力为1 4 ,始穗株高的互作遗传力只有7 6 ,是所有性状中 最小的。成熟株高的互作遗传力最大,为1 1 8 。方差分析和 遗传力分析结果说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出穗期、株高受主效基 因的控制表现稳定,对环境生态条件的反应相对稳定。这些性 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而分蘖数、有效穗 数、穗长等性状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分蘖 3 7 华南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数、有效穗数、穗长属于产量构成性状,有效穗数对水稻产量 的贡献率高达7 4 ( sh o u i c h iy os h i d a 和f r a n ci s c o t p a r a o , 19 81 ) 。这些性状的波动变化有可能造成集成品种在不同生态区 下的经济收成差异较大。因而在集成稻品种的选育实践中,在 保证生育期、株高等重要性状表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要注意 选择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等产量性状在育种目标生态区内 具有良好表现的基因型材料。 虽然不同基因型水稻在不同环境下的主要性状存在一定的 差异,但是同一基因型水稻的同一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趋 势是相同的。即在广州双季稻生态区种植如出穗期较长的基因 型,在荆州中稻生态区种植时它也是出穗期相对较长的基因型。 水稻是集中收获作物,推广品种要满足表现一致性的需要。不 同基因型主要性状的这种遗传特性将有利于多基因型种群育种 选择性状表现一致或相似的基因型材料。 4 1 2 叶绿素衰减速率衡量水稻的光温生态敏感性 水稻属于短日喜温性作物,表现出短日照、高温促进幼穗 分化。水稻的生长发育必须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也即基因型的 选用要与生态条件相统一。光照和温度是生态条件中影响水稻 生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研究的早稻和中稻表现较弱的感光性而主要受温度的 影响表现生长发育等性状差异。光温敏感性越强的水稻,越容 易产生光抑制和光氧化,进而表现为早衰( 焦德成等,2 0 0 2 ) 。 水稻叶绿素含量在齐穗时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 陆定志等, 1988 ) ,并且存在着品种( 基因型) 间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性( 梁 镇林,l98 2 ) 。李奕松等( 2 0 0 2 ) 比较研究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 群体齐穗后剑叶衰老特性的结果表明,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 在组合间差异达到0 01 极显著水平。许卫锋等( 20 0 3 ) 报道不 同基因型水稻在抽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而且变化明 显不同。本文采用sp a d 50 2 测量、研究了l37 个基因型水稻 3 8 结果还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出穗促进率与其齐穗后第lo 一 15 天的剑叶叶绿素衰减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我们可 以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水稻齐穗后第 l0 15 天剑叶叶绿素 sp a d 值的衰减速率而获知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光温敏感性的强 弱。这样,在多基因型种群育种实践中,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预 测、筛选得到能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基因型水稻。 鉴于本文只做了两个生态区的两个生长季节的水稻比较实 验,结果可能略显粗糙。为了能够得到更为精准的实验数据, 建议增加生态区和做早晚造水稻光温敏感性与叶绿素变化的关 系研究,这样可以建立更完善、更可靠的鉴别基因型光温敏感 性的技术方法。 4 1 3 用一个生态区水稻的熟始株高差判断异地生态区的 水稻成熟株高 两地的成熟株高差及其相对量与当地熟始株高差及其相对 量、茎增长量及茎增长率都极显著相关,而且具有明显的线性 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基因型水稻,其广州与荆州 的成熟株高差越大,那么它在广州和荆州当地的熟始株高差也 越大。同样,茎的增长量也越大。表明生态适应能力越强的基 因型,在不同生态区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就越小。根据实验结果, 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株高差异,主要是抽穗后植株 株高的增长幅度不同决定的,又主要表现在茎杆增长与环境的 互作效应上。这也是不同基因型水稻对光温生态条件反应不同 的结果。一个基因型水稻的成熟株高的变矮或变高的幅度,其 大小就可以表明该基因型水稻光温生态敏感性的强弱。 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在育种实践中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生 态区的熟始株高差和茎的增长量判断不同生态区的成熟株高的 变化幅度。结合叶绿素衰减率与光温敏感性关系的分析结果, 就可以根据一个生态区的适应性实验判断某个基因型对不同生 3 9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态条件适应能力的强弱。据此,还可以对相关指标变化基本一 致的不同基因型进行分级和分类,帮助快速筛选得到符合集成 品种要求的基因型。 本研究由于时间有限和工作量太大的原因,对株高的差异 未做更细致的剖析。株高变化主要是穗长、穗颈节、茎长变化, 哪个更重要等,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找出其相互间的关系和 变化规律,以期找到能够为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筛选株高表现一 致或相似的基因型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4 1 4多基因型种群育种与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指出,在基因的d n a 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基因组包含的表观遗传信息,它提供了何时、何地、以何 种方式去应用遗传信息的指令。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使基因 在内外环境条件下选择性地表达信息,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最 终形成遗传性状( 薛京伦等,20 0 6 ) 。表观遗传在植物生长发育 及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一套简易的技术方法,以鉴别什么 样的基因型水稻对生态环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以便为水稻多 基因型种群育种选择生态反应一致的基因型水稻提供实验依 据,解决集成稻品种生态适应性一致的问题。通过分析137 个 单基因型水稻材料在广州早造和荆州中造的表型差异,我们了 解到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下的表型是有差异的,即相同的基 因型水稻的基因表达在不同时空模式中其表型存在明显的差 异。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快速鉴别单个基因型植株的遗传构成, 从而在育种群体中选择期望的基因型。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对水稻分子生态学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表观遗传学规律 与生态环境一一特别是光温生态一一之间的关系,深入对水稻 适应性分子机制的理解。通过数量表观遗传学研究,对多基因 型育种基础群体的每个基因型构建“图解 ,这样可以方便我们 快速地掌握基因型与生态适应性的信息,再借助生物信息学 ( b i o i n f o r m a t i e s ) 分析手段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利用微机筛 选符合目标环境的表现优良的基因型。这样,微观的分子筛选 与本文研究结果的宏观表型筛选相结合,将更能快速、精确地 筛选到期望的基因型,减少大规模的多生态区适应性试验,加 快多基因型种群育种进程,节约育种成本。 4 2 结论 4 2 1 以叶绿素衰减率和熟始株高差判断不同基因型水稻 的光温敏感性和生态适应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敏感性强的基因型水稻,在水稻齐 穗后的第1o 15 天,其剑叶叶绿素衰减与水稻光温敏感性的度 量指标一一出穗促进率一一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对光温生态 条件弱感的基因型水稻两者间则没有显著的关系。出穗促进率 的大小反映了水稻光温敏感性的强弱,剑叶叶绿素衰减与出穗 促进率的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水稻齐穗后第10 15 天,水稻剑 叶叶绿素含量衰减得越慢,则其广适应性越强;反之则其广适 应性较弱。在实践中,这一时期剑叶的叶绿素衰减率可以作为 筛选不同生态区光温敏感性一致的基因型水稻的参考性指标。 选种实践中,只要掌握了某一个基因型水稻齐穗后第10 15 天 的剑叶叶绿素衰减率,就可以初步判断该材料的光温生态适应 能力。 在株高的筛选上,本文结果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区的熟始株 高差都可以预测不同生态区下的成熟株高变化幅度。根据一个 基因型水稻在某个生态条件下的始穗株高、熟始株高差、以及 出穗后茎的增长量的相对变化量,就可以判断该基因型水稻对 异地光温生态条件的反应敏感程度。在多基因型集成品种的选 种过程中,只要保证各基因型材料的始穗株高尽量一致、成熟 株高尽量一致、而且其熟始株高差最小,就可以筛选到生态反 应一致的不同基因型材料,组合成集成品种推广。 4 1 熟始株高差大小,可以将各基因型对光温敏感性、生态适应能 力分级分类为强、中、弱三个等级。在各等级内,还可以根据 叶绿素含量衰减率的大小、熟始株高差大小将属内的基因型分 成若干个级别。 4 ) 选育集成品种,品种内的组合基因型应该包含:叶绿 素含量衰减率处于同一等级;始穗株高、成熟株高相对一致, 且两者之差尽可能小。这样的基因型水稻集成到一个集成品种 中,才能保证在各种生态条件下,基因型组合的生态反应一致。 集成品种的生产,只能将光温敏感性、生态适应能力强的基因 型集成到一个品种内;中或若的基因型集成到一个品种内。光 温敏感性、生态适应能力等级不同的基因型材料不能混合,否 则集成品种的光温生态反应将可能出现过分的差异化,造成水 稻性状表型差异较大,不能达到水稻表型一致的要求。但同一 光温敏感性等级内的不同级别的基因型可以根据育种目标,按 照合适的比例,适当混合。 4 2 第四章讨论与结论 4 2 3 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137 个纯合单基因型水稻单株株系,获得了 “水稻齐穗后第lo 15 天其剑叶叶绿素衰减率、熟始株高差可 以鉴别不同基因型的生态适应能力”的初步结果。这一结果为 水稻多基因型种群育种选育生态反应一致性的基因型形成集成 品种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建立的基因型光温生态敏感性 鉴别、分级分类方法将能够有效地帮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 体系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生态适应能力强弱进行初步的判断,并 快速筛选得到生态适应性能力一致的基因型,组合生产符合育 种目标的集成品种。同时,本文结果也可以为传统广适应性水 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简易判断方法。这无论对于多基因型种群育 种还是传统广适应性品种选育,都可以避免做大规模的生态适 应性实验,从而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节约育种成本。 4 3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陈南凯光温条件对水稻生育及结实率的影响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l983 ( 1 ) :l5 l8 陈小强,王春国,李秀兰等植物d n a 甲基化及其表观遗传作用【j 】 细胞生物学杂志,2 0 0 7 ,2 9 :519 5 2 4 邓晓建,周开达,李仁端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遗传和基因定位【j 】四川 农业大学学报,2 0 0l ,19 ( 2 ) :l7 2 178 丁四兵,朱碧岩,吴冬云温光对水稻抽穗后剑叶衰老和籽粒灌浆的影 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4 ,1 :l l7 12 1 丁颖水稻品种与日长等环境条件的生态关系【j 】作物学报,l9 6 2 ,l : 3 2 5 - 3 3 0 丁颖中国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及其与生产发展的关系【j 】19 6 4 ,1 0 : 5 2 6 丁元树,王海全水稻幼穗形成期不同生态条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 3 ,9 ( 1 ) :l7 - 2 8 樊叶杨,庄杰云,李强等水稻株高、产量相关q t l 的分析【j 】作物 学报,2 0 0l ,2 7 ( 6 ) :915 9 2 2 范淑秀,陈温福超高产水稻品种叶绿素变化规律研究初报【j 】沈阳农 业大学学报,2 0 0 5 ,36 ( 1 ) :l4 17 高奋明,姜勇,孔德伟等水稻株高的遗传控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 】 分子植物育种,2 0 0 5 ,3 :8 7 9 3 盖均镒实验统计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1 年 高用明,朱军,宋佑胜等利用保持系f 2 群体分析其抽穗期q t l 的 上位性及环境互作效应【j 】作物学报,20 0 4 ,3o ( 9 ) :8 4 9 - 8 5 4 郭龙彪,应存山,罗利军等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剖析【j 】中国水 稻科学,2 0 0 3 ,7 7 ( 3 ) :2 7 7 2 l8 韩龙植,乔永利,张三元等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q t l 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 0 0 5 ,38 ( 6 ) :l08 0 - l0 87 胡健,周娟,杨连新等水稻结实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和组成对f a c e 的 动态响应【j 】农业环境利学学报,2 0 0 7 ,2 6 ( 4 ) 1 32 2 一l32 6 4 5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华春,王仁雷,奠锦城杂交稻及其三系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的变化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 8 ,2l ( 1 ) :71 7 6 李建雄,余四斌,徐才国,谈移芳杂交水稻“明恢6 3 ”产量性状及 其构成的q t l 分析【j 】作物学报,2 0 0 0 ,2 6 ( 6 ) :8 9 2 8 9 8 李绍清,冯玲玲,孔进等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分析杨国 华【j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2 0 0 6 ,52 ( 6 ) :7 5 卜7 5 6 李晓方一种水稻综合性状良好的种群、品种的选育方法 p 】,国家技术 发明专利已授权( 授权号z l 0 2l5 219 7 2 ) 李晓方水稻遗传多样性育种体系创新中国农学会,中国青年农业科 学学术年报【j 】,2 0 0 4 ,4 6 5 2 李晓方等国际专利合作条约( p c t ) 申请国际专利协定p c t1 项:“白 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农作物种群、品种的选育方法”申请国际专 利合作条约( p c t ) 【p 】,申请号:p c t c n 2 0 0 4 0 0 0 6 57 李晓方国际专利合作条约( p ct ) 农作物多基因型种群品种构成与生 产的方法【p 】申请号:p c t c n 2 0 0 5 0 0 0 9 4 4 李奕松,黄王生,黄仲青等两系釉型杂交水稻齐穗后光合作用和衰老 特性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 0 0 2 ,l6 ( 2 ) :l4 卜l4 5 李泽福,周彤,郑天清等水稻抽穗期q t l 与环境互作分析【j 】作物 学报,2 0 0 2 ,2 8 ( 6 ) :7 7 1 7 7 6 梁康迳,林文雄,陈志雄等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fj 】中国农业科学,2 0 0 3 ,36 ( 1o ) :1l l3 1 1l9 梁康迳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j 】 应用生态学报,19 9 9 ,l0 ( 6 ) :6 8 3 688 梁克勤,万邦惠杂交水稻不同基因型混植共生效应的相关分析【j 】耕 作与栽培,2 0 0 0 ,第4 期:6 7 梁镇林水稻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异及遗传表现 j 】贵州农学院 学报,19 8 2 ,第l 期:1 1 25 廖春燕,吴平,易可可等不同遗传背景及环境中水稻( o r y z as a t i v a l )穗长的 q t l s和上位性分析【j 】遗传学 报,2 0 0 0 2 7 ( 7 ) :5 9 9 6 0 7 刘贞琦,刘振业,马达鹏等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研究【j 】贵州农学 院学报,1983 ,第2 期:1 7 陆定志,潘裕才,马跃芳等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间叶片衰老的生理 生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l98 8 ,2l ( 3 ) :2 卜26 参考文献 沈波,庄杰云,张克勤等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 t l 及其与环境互作分 析【j 】中国农业科学2 0 0 5 ,38 ( 1 0 ) :1 9 3 7 一1 9 4 3 沈福成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株型的关系及叶位n l 绿素含量的变化 【j 】贵州农业科学,l98 6 ,第l 期:5 8 沈希宏、杨仕华、谢芙贤等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品种环境互作及其 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2 0 0 0 ,l4 ( 1 ) :3l 3 6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协作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m 】科学出版 社,l9 78 ,第一版:2 0 谭震波,沈利爽,况浩池等水稻上节间长等性状q t l 的定位及其遗 传研究【j 】遗传学报,19 9 6 ,2 3 ( 6 ) :4 39 4 4 6 童汉华,梅捍卫,邢永忠等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形态和生理特的q t l 定位【j 】中国水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