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 要 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因此汉语中的虚词很多,很多虚词的意义很复杂,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虚词多是从实词演变而来的,都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由于每个实词都有自己的意义,由它们演变出的虚词的用法也各不相同,而且发生语法化的原因、路径和时间也不会相同,因此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用法各异,值得大家研究。 本文以虚词“还”为研究重点,它有很多用法,而现在对它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我们选取程度副词“还”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站在历时平面与共时平面结合的角度, 把研究对象分为古汉语中的历时演变和现代汉语中的继续发展。然后选取和“还”意义相似的虚词,即“更” ,与它进行对比,从而更好的揭示“还”程度义在历时和共时平面上的特点。 一、在历时层面上,我们运动语法化理论,认为“还”的程度深义是从重复义演变出来的,而另一个程度副词“更”的程度义的演变,也遵从了相似的演变路线。本文认为从动词演变而来的虚词可以演变出相似的意义及用法, 其演变过程可以是独立而相似的,并不一定存在一个影响另一个的情况。 “还”在演变出程度深义之后,由于发生了主观化,又演变出语气副词的用法,即学界所说的“程度浅”义,主要表示主观与客观、一种主观性和另一种主观性的偏离。 二、在共时层面上,我们考察了程度深义的“还”和语气副词“还”的不同用法,以及它们和其他成分共现的情况。同样和“更”进行共时层面上的对比,以便更好的描写“还”程度义的用法。 关键词:还,程度深义,语气副词,更,主观化 iii abstract the chinese grammar forms are mainly word order and function words, so there are a lot of function words in chinese. every function words have many different meanings and are frequently used in our lives. most function words come from substantive words, that is they all have undergone grammaticalization. because the meanings of substantive words are different, the reason, the rout and the time of grammaticalization are different as well, so chinese function words have many kinds and usage, it is worth to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emphasised function word “hai”. this word has lots of usage, bu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unsolv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on this word still not deeply enough. our object of study is the degree meaning of “hai”. at first, we combine the diachronic level with the synchronic plane analyses on this meaning of “hai”, and the study on this word is classified into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ese. then, we choose function words “geng” which has the similar meaning with “hai” to be compared. in this way, we hope we could find the features of the degree meaning of “hai” better.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o us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we hold the notion that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hai”s degree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 from our point of view, this meaning developed from the meaning of repeating. meanwhile, another degree adverb “geng” had the same rout of development. we hold the notion that function words which come from verbs could develop similar meaning and usage, and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could be independent and similar, not always evolved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subjectification, the degree meaning of “hai”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usage of mood adverb, that is the usage of degree shallow. this meaning mainly expresses the devi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ne subjective and another subjective. from synchronic perspective, we have research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egree meaning of “hai” and its subjective usage. then we have also researched the usage of it combined with another composition. to compare with “geng” in synchronic plane, we could describe “hai” better. key words:hai, the meaning of degree, mood adverb, geng, subjectification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章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 “还” 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 意义很多。 它有两个读音, 一个是 “hai” ,另一个是“huan” 。当它念“还”时,是副词,意思如下: (1)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多年不见,他还那么年轻。 (2)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以外有所补充:今天比昨天还冷。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 :这里虽然是郊区,可交通还方便。 (4)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多用反问的语气;尚且: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5)表示对某件事物,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他还真有办法。 (6)表示早已如此:还在几年前,我们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当它念“huan”时,意思如此: (1)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还家。 (2)归还:用完了就还你。 (3)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还”的意思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一研究,只选择“还”表示程度的用法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当“还”音为“hai”时(2) 、 (3)两个意思。 迄今为止,对“还”程度义的研究还不够完全彻底,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论文仅十余篇,并且对“还”的程度义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研究,而且其结论也有待商榷。事实上, “还”程度义的演变是清楚明晰的,只是需要把这个过程正确的描写出来。更重要的是,当“还”演变出程度义之后,它的变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随着时间继续发展,进而发生了主观化,产生了表示主观性的用法,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基于此,本文欲从“还”程度义的历时演变,共时层面上的不同用法,和意义相似的“更”进行历时、共时层面上的对比,对“还”的程度义做一个比较细致的研究。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2二 研究现状 (一) 历时方面 关于“还”程度义的历时演变的问题,时贤们已经作了一些研究。武果(2009)认为“还”的程度义是在 16 世纪的时候固定下来的,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只是此文的重点在于阐述“还”的反预期义,程度义的演变只涉及了一点,并没有详细描写其演变过程。童小娥(2004)认为“还”的程度深义来源于其对举成分“更” ,是相关成分影响的结果。张平(2003)分析了“还”各个语义的演变路径,其中提到了“还”程度深义的演变问题, 她认为语境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 其对举成分 “更” 也是影响 “还”发展出程度深义的一个原因。 (二) 共时方面 在共时平面上,陆俭明和马真两位先生认为“还”的程度义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示程度深,而另一种则表示程度浅。陆俭明、马真(1999)把表示程度深的“还”记作“还1” ,把表示程度浅的“还”记作“还2” ,对“还”表示程度的用法描写得细致入微,讨论了“更”和“还1”的异同,采用的是句式分析的方法,另外也简单介绍了一下“还2” 。 马真(2007)把“还1”归入“更”系之中, “更”系的其他成员为“更、更加、更为”等,以“更”系为单位,和其他表示程度的词语,如“很”系、 “极”系、 “太”系、“过于”系、 “最”系、 “越”系、 “大力”系、 “尤其”系、 “有点儿”系、 “比较”系、“稍微”系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探讨了表示程度浅的副词“还”的用法,他把“还2”归入“比较”系,认为“还2”总是伴有比较的意思,分别用四种句式来研究“还2”的用法。 以上就是对“还”程度义的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对“还”程度义的演变情况的研究还未能尽如人意, “还”演变出表示程度深的用法并不是受到了“更”的影响,而是自身语义发展的结果,而且对“还”程度深义和程度浅义之间的关系未能揭示出来。本文以这些问题为重点,详细阐述“还”程度义的演变情况,我们认为“还”演变出程度深义,并不是受到其对举成分“更”的影响,而是语义独立发展的结果。 “还”发展出程度深义之后,演变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发展,发生了主观化,产生了表示主观性的意义,即程度浅义。为了更好的描写这个过程,我们选择了同样表示程度深的“更”来第一章 前言 3作对比研究。本文进一步在共时平面上描写“还”的主观性变化,认为“还”从程度深义演变出主观化用法,其词性也发生了变化,从程度副词变成了语气副词,这完全符合语法化的一般规律。本文比较了“还”作为程度副词和作为语气副词所带修饰成分的异同,以及语气副词“还”和其他词的连用情况,力图使共时平面上的描写更加完善。 (三) 语料的来源 一是定向搜索历代作家作品的电子文本所得的语料为主, 以及浏览北大语料库时所得的语料。语料来源随文注明。 本文搜索的范围涉及先秦诸子散文、历代散文、宋元古白话小说、现当代散文、小说,涉及的作家有王朔、陈建功、赵大年、梁晓声等。 (四) 研究理论和方法 本文采取历时平面和共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对“还”程度义进行历时演变分析,对其程度深义和主观用法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选取程度副词“更”作为对比,进行研究。利用语法化理论,把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对“还”的程度义和主观用法作综合、详尽的描写,力求探究语言事实。 第二章 历时层面“还”程度义的演变 5 第二章 历时层面“还”程度义的演变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还”可以用于两项的对比,表示某种事物的程度比另一种事物的程度深,如: (1)小明比小王还高。 (2)这间屋子比那间还干净。 马真(2007)认为“还”还可以表示程度浅,表示某种事物的程度不如另一种事物,如: (3)这间屋子还干净。 (4)这篇文章还可以。 当“还”表示某种事物的程度比另一种事物的程度深时, “还”可以用“更”替换,基本意思保持不变,如: (5)小明比小王更高。 (6)这间屋子比那间屋子更干净。 当“还”表示某种事物的程度不如另一种事物时,不可以用“更”替换,替换后要么句子不成立,要么已经不是原句所表达的意思了,如: (7)这间屋子更干净。 (8)*这篇文章更可以。 要揭示“还”这两种不同的用法,以及和“更”的异同,我们必须首先从梳理它的来龙去脉开始,也就是站在历时角度上,对它进行历时演变的分析。 一 “还”程度深义的演变 (一) 先秦和汉代时期的“还” 1、 语义特点语义特点 在先秦和汉代的文献中, “还”主要是表示“回”义,如: (9)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 ( 诗经 ) (10)画使好,令人爱之。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 ( 太平经 ) 说文解字中“还”字字条下是这样写的: “还,复也。 ”而在“复”字字条下又是这样写的: “复,往来也。 ”也就是说, “还”包括了“往”和“来” ,是同一动作的重“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6复,只是方向相反。 2、 句法形式特点句法形式特点 (11)舜禹还至,王业还起。 ( 荀子 ) 第一个“还”可以解释为“回” ,但第二个“还”用“回”就难以解释得通了,解释为“再一次”比较好。 某一个词从一个意义到另一个意义, 有时必须在一定的语法位置上才有演变的可能(李宗江 1996) 。 在结构形式方面, 动词 “还” 逐渐和别的动词开始连用, 即进入 “v1+v2(+n) ”格式并充当 v1: (12)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 诗经 ) (13)夫雨一一相随而下流不止,为百种,积成四海,水多不可。本去故当绳之以真道,反其本末还就本,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夫未穷折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 ( 太平经 ) 在我们的调查中, “还”与其他动词结合时通常作为第一个动词,而表义重点经常落在后一个动词上, “还”的这种句法位置逐渐固定下来,且词义也发生了泛化,这使得“还”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一般不再是主要动词,而偏向于修饰性成分,即趋向于作状语,这为它演变成副词奠定了结构基础。 (二) 六朝时期的“还” 1、 语义特点语义特点 “还”在六朝时主要是作动词,表“回、返回” ,如: (14)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 世说新语 ) (15)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 世说新语 ) 2、 句法形式特点句法形式特点 此时“还”已经可以用于主要动词前起修饰作用,如: (16)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不如故也。 ( 抱朴子 ) (17)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欲乞闲地自养。 ( 世说新语 ) (16)是“还”表持续的例子, (17)是“还”表递进的例子。此时也出现了“还” 、第二章 历时层面“还”程度义的演变 7“有”连用的情况,表明“还”的递进义的进一步成熟: (18)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 ( 世说新语 ) (三) 唐朝时期的“还” 1、 语义特点语义特点 唐代“还”的持续义和递进义发展得很成熟了,如: (19)盲龙曰: “我昔於毗婆尸佛时,为恶生比丘,毁骂王宝,遂垄龙中,兼盲其目。过去三佛出世,我眼则开,灭后还闭。今见汝身,令我眼开,故知汝是菩萨。 ” ( 祖堂集 ) (20)禅客曰: “一切众生,毕竟还得闻无情说法不?”师曰: “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禅客曰:“无情说法,还有典据也无?” ( 祖堂集 ) 此时“还”仍然可以作主要动词,表“回、返回”义,但比例已经大大低于六朝时代。 2、 句法形式特点句法形式特点 在句法形式方面, “还”作动词已经不是其主要用法,其主要用法变成用在其他动词前起修饰作用。六朝时被“还”修饰的成分只有“有” ,其他动词虽然可以出现在“还”的后面,但还是处理为连动式更为妥当。如: (21)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 “是桓郎。 ”( 世说新语 ) “还答”的意思是“ (婢)回来后回答” ,为连动式。 唐时受“还”修饰的成分的范围有所扩大,不再限于实义动词,也包括动词性较弱的词,如(20)中的“得” 、 “有” ,还有下面例子中的“会” : (22)远公曰: “渺小山僧还会道理?” ( 祖堂集 ) 此时, “还”已经可以用于动词前起修饰作用,表递进,其句法位置和功能已经和现代汉语的副词没什么区别,且由于形容词和动词同属一个大类谓词,所以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受“还”修饰的成分扩大到了形容词。如: (23)聊书孤寂事还深,钟期能听伯牙琴。 ( 祖堂集 ) (24)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太宗皇帝初晴落景 ) 由于“还”能表重复,用在动词前就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而可以表示递进,而形容词是表示属性的,属性的重复就是程度的加深,也就是说“还”的程度深义是直接从重复义演变出来的。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8(四) 明朝时期的“还” 明代时“还”衍生出用于比字句的用法,使得“还”的程度义进一步成熟,如: (25)且说沈洪之妻皮氏也有几分颜色,虽然三十余岁,比二八少年也还风骚。 ( 玉堂春落难逢夫 ) (26)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 ( 西游记 ) 二 “还”程度义的进一步演变 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示“还”演变出程度深义之后,演变仍然没有停止, 其语义、 修饰成分以及可以进入的句式上都有新变化。 经过仔细考察,我们对“还”程度深义的进一步演变进行大致概括:首先,它的进一步演变大约开始于明朝,使用频率比较低。第二,在现代汉语阶段,表示程度深的副词“还”演变出了主观用法,并且已经日益成熟。 “还”的主观用法在马真(2007)中被称为“还”的程度浅义,我们认为这种说话不是很准确,下文会有详细说明。 (一) “还”主观化的开始 “还”发展出了程度深义以后,并未就此停止,而是继续演变,发展出了语气副词的用法。 上文说过“还”在明朝时可用于比字句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还”演变出语气副词的用法。 (27)我五十上发迹,比甘罗虽迟,比那两个还早。 (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 (28)虽则厕屋,喜得不是个露坑,倒还干净。 ( 苏知县罗衫再合 )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 “还”都不是句子的命题意义的一部分,而是体现说话人对命题,即对客观事实的态度, (27)表达的是说话人觉得自己发迹的时间勉强称得上不晚,(28)是说话人觉得厕屋勉强称得上干净,都是在表达句子的客观意义的同时,体现出主观性。所谓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作为主体说话时留下的自我印记。 “还”这种用法形成的过程就是主观化。 (二) “还”的主观性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还”表示主观性,用于言者主观上认为某物的程度比较低,或是比另一种事物的程度低,这种用法已经很成熟了,如: 第二章 历时层面“还”程度义的演变 9(29)这间屋子还干净。 (30)在这几个人,这个人还老实。 (31)这块肉还瘦些,那两块太肥了。 (32)这只鸡还肥些,就买这只吧。 (29)(32)这几个例子中, “还”不是表示某种事物的程度强于另一种事物,而是恰恰相反, 说话人觉得事物的程度并不是很高, 这种用法就是学界所说的 “程度浅” 。 (三) 对“程度浅”一说的质疑 马真(2007)认为,上文(29)(32)中的“还”表示程度浅,在这里我们放弃用这个说法,而是改用语气副词的用法,原因如下。 这种用法是从程度深义演变出来的,因为在明代以前,也就是“还”可以明确用于比字句中表程度深义以前,是没有这种用法的,如果不是由此发展出来,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以前的文献中都无迹可寻。既然是这样,那么“还”在程度深义的基础上又演变出程度浅义就显得很奇怪,所以还是放弃这个说法较为妥当。 另外,采用这个说法会令人产生误解,以为和“还”程度深的用法一样,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当“还”作程度深用时,体现的还是命题意义,主观印记很少,而当“还”作语气副词使用时,主观性很强,如(27) 、 (28)和(29)(32)的对比。 第二,当“还”用作程度深义时,可重读,也可不重读,但当其作语气副词时,一定不能重读。这证明其语义进一步虚化了,不能担负焦点的角色,发生了重音旁落的现象,这也符合认知语法中的像似性原则,语义虚化的成分往往在语音上也不能重读1。 在现代汉语的副词系统中,所有具有量特征的单音副词在修饰动词时,都有重读和轻读两个意义,重读凸显量特征,轻读时没有量特征。如“都、再、又、也、就、才、倒、可”等都有重读和轻读两种用法,轻读时都失去了原来意义的量特征。 (33)他们都来了。 (如果“都”重读,则表总括,轻读就是甚至的意思) (34)他又来了。 ( “又”重读时表示再一次,轻读就表示说话人嫌次数多) (35)明天再去。 ( “再”重读时表重复,轻读表延后义) 这些词作语气副词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定不能重读。 张宝胜老师在副词“还”的主观性一文中指出:时间副词“还”出现在含有时 1 还有更多区别,下文会再次论述。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10间状语的句子里,当它不负载句重音,句重音落在时间状语上的时候, “还”具有元语性质,表明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看法,认为命题是不该发生的事情。 这里虽然讲的是 “还” 作时间副词的主观性, 但和其作程度副词的主观性是相同的,都是不负载句重音, 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性看法。 比如有人送了份很贵重的礼物给说话人,但说话人并不喜欢,如果对方问喜不喜欢,说话人就可以说: “还好。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客观存在的标准,而是一种完全主观的看法, “还”在这里不可重读,突出的是一种主观性的用法。 三 “更”程度义的演变 “更”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程度副词,意义和程度副词“还”很是相似,本章描写了“更”的程度义的演变情况,目的在于和“还”程度义的演变进行对比。两者虽然演变方式比较相似,演变的结果也有很多共同点,但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个影响另一个的情况。 (一) 先秦和汉代时期的“更” 说文解字中说道: “更,改也。 ”如: (36)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 ( 国语 ) (37)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 论语 ) 在此基础上, “更”演变出了表示同一动作或行为第二次发生的意思(王阳阳,马贝加 2007) ,表“再一次” ,如: (38)宫之奇以其族行,曰: “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 左传 ) (39)公曰: “善。请易衣革冠,更受命。 ” ( 晏子春秋 ) 然后进一步演变出动作或行为反复发生的意思,即“重复义” ,如: (40)及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更熨两胁下。 ( 史记 ) 在“更”意义发生演变的同时,其句法位置也发生了变化,由充当句中主要动词变成充当次要动词,即进入了“v1+v2(+n) ”的格式,表义重点经常落在后一个动词上,所以当“更”的这种句法位置逐渐固定下来,且词义也发生了泛化后,它的功能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作主要动词,而是偏向于修饰性成分,即趋向于作状语,这为它演变成副词奠定了结构基础。 (38)(40)这几个例子中的“更”无论是句法位置还是句法功能都和现代汉语中副词的位置一样。 第二章 历时层面“还”程度义的演变 11动作的重复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动作时间的延续,二是动作次数的增加,而动作次数的增加就会产生递进的意思,所以“更”就在“重复”义的基础上演变表示递进的意义,汉时就已经有这样的例子: (41)及李夫人卒,则有尹婕妤之属,更有宠。 ( 史记 ) (42)愚哉,然天下人本生受命之时,与天地分身,抱元气于自然,不饮不食,嘘吸阴阳气而活,不知饥渴,久久离神道远,小小失其指意,后生者不得复知,真道空虚,日流就伪,更生饥渴,不饮不食便死,是一大急也。 ( 太平经 ) (二) 六朝时期的“更” 上文已经指出, “更”可以用在主要动词前,起修饰作用,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中,动词和形容词由于有众多的共同点而被划入一个大类,统称谓词。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 “更” 的修饰成分扩展到形容词也是很自然的。 在六朝时期, “更”就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 (43) 邓竟陵免官后赴山陵, 过见大司马桓公, 公问之曰: “卿何以更瘦?” ( 世说新语 ) (44)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世所以更远。 ” ( 世说新语 ) 上文说“更”可以表重复,动作的重复在语义上就可以表示为递进,而形容词是表属性的,属性的重复就是程度的加深,即“更”可以用于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这一意义是从重复义演变出来的。也就是说, “更”在六朝时就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2。 (三) 唐朝时期的“更” 到唐时“更”的这一用法也不在少数: (45)直似长空搜鸟迹,始得玄中又更玄。 ( 祖堂集 ) (46)师云: “更密於密。 ” ( 祖堂集 ) (45)中的“更”可以理解为重复,也可以理解为程度深,这足以看出重复义和程度深义之间的相似之处。 元时出现了“更”用于比字句的例子,已经明确无误的表示程度深: (47)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 元散曲 ) (48)人比青山更远。 ( 元散曲 ) 2 汉朝文献太平经中有“更”用于形容词前的例子,即:然,天地生凡物,无德而伤之,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可是此例中的“更”并不起修饰作用,而是动词表“变更”的意思。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12(四) 历时层面上“还”和“更”的对比小结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 “还”和“更”的程度深义的演变过程虽然相似,但各自独立完成,并非一定是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当“还” 、 “更”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重复时,被修饰的动词都是可重复的、无界的动词,后来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能受两者修饰的词扩展到了性质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 自然也是无界的,这种演变的动因是语义的相宜性。这是一种语用的规约,在演变过程中有清晰的时间上的分界, “还”是唐时发展出程度深义的用法,而“更”则是在六朝时代。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表示重复义的副词 “又” 。 “又” 虽然没有程度副词的固定用法,但有时也可用于形容词前,这时表面是表示重复,实质上也是表示程度的。如: (49)万泉河水清又清。 在这个例子中, “又”连接的是一个相同的形容词“清” ,表示的是一种重复,而上文说过,形容词的重复其实就是程度的加深,这和“万泉河水清”比较一下就可以感觉出来,所以“又”在这里表示程度深,这是一种临时性用法,但这种临时用法给我们透露了重复义和程度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三章 共时平面上程度副词“还”及主观性用法 13 第三章第三章 共时平面上的程度副词“还”及其主观性用法共时平面上的程度副词“还”及其主观性用法3 一 比字句中的“还”及与“更”的比较 上文是从历时的角度,描写了“更”和“还”程度义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可以用于比字句中表示比较。陆俭明先生在 “还”和“更” 这篇文章里围绕了五种句式来分析这两个副词,第一种句式是“x 比 y【 】w4” ,他认为当“x 比 y 还 w”表示比较而非比拟时,可以转换为“x 比 y 更 w” ,而意义不发生变化。 我们赞同这一观点,这两种句式的意义确实是相同的,但两个意义相同的句式一定会产生竞争, 然后一个打败另一个, 最终只会留下一个, 这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而现在这两个句式能“和平相处” ,而且使用频率都很高,那就说明它们并非在各个方面都相同,总会在某方面有些差异。我们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1)张三比李四更高。 (2)张三比李四还高。 这两个句子都能成立,而且意义相同。 由于“还”可以表示比拟,而“更”不能,所以(2)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重音落在“还”或者“高”上,即:(3)张三比李四还高,或(4)张三比李四还高。这两个句子是表示比较的,和(1)意思相同。 另外一种读法是重音落在“李四”上,即(5)张三比李四还高。这个句子可以表示比较, 也可以表示比拟, 关键在于说话人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话人重在说明客观事实,那么这句话就表示比较,而如果说话人并非要比较张三和李四谁高,而是把李四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比拟、衬托张三很高,这时它就是表示比拟的,它的意思也就和(1)不同了。由此可以看出,孤零零的看(2)这个句子,很难断定它是表示比较,还是比拟,必须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分化。 (6)张三比姚明还高。 这个句子可以表示比较,也可以表示比拟,但倾向于表示比拟。这是因为姚明非常高,他已经成了“高”的代名词,公众心目中的一个普遍的标准,所以当人们拿张三去 3 由于例子较多,而且下文和上文相对独立,所以从这一部分开始例子重新编号。 4 x、y 代表进行比较的项,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或者形容词性成分; 【】表示“更”或“还”在句中中所占的位置:w 代表谓词性成分。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14和姚明比的时候,并不是要真的去比较他们谁高谁低,而是用姚明来衬托张三的高。 只是把比较对象从“李四”换成“姚明” ,句子就从中性的变成了倾向于表示比拟,可见比较和比拟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界限,比较对象的不同,就可能造成句子意思的不同,比较对象是最重要的,重音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陆俭明先生认为当“x 比 y 还 w”表示比拟时,都带有描写性,所以常常用来表示比喻和夸张,也就是说此时这个句子带有主观性,因为它要表示一种夸张的语气,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带上说话人的主观印记。那么当“x 比 y 还 w”表示比拟时,它就不仅仅表示客观的陈述,而是带有主观性的表达。 上文说过句式“x 比 y 还 w”是表示比较还是比拟往往是不确定的,那么它究竟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还是表示主观上的夸张,往往也是难以分得清楚的。重音的位置也并非是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如(6)即使说成“张三比姚明还高”或者“张三比姚明还高” ,听话人也会觉得这是表示比拟,而不是比较。也就是说,由于“x 比 y 还 w”可以表示比拟,表达一种主观性,它就已经发生了主观化,这个句式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性的色彩,即使是陈述客观事实,也会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儿主观性的印记。而“x 比y 更 w”则仅仅表示客观事实,这就是这两个句式在语用上的差别。 二 共时平面上“还”从客观义到主观义的变化 (一) 比字句中受程度副词“还“修饰的成分 在句式“x 比 y 还 w”中,w 一般由具有程度差别的形容词,即性质形容词来充当,少数可以由心理动词和“有”字短语来充当,这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程度上的差别,前面可以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如: (7)你比如好莱坞的电影,说教比我们还厉害,但有一条,说得高明,叫你不反感。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8)不是都说士可杀不可辱么?我们偏辱不杀,让他们站着比死还难受,让他们一点点将自己杀死。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9) “别看不是人,比人还有礼貌。 ”陈主编也叹。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5 (7)中的 w 是性质形容词“厉害” , (8)中的 w 是心理动词“难受” , (9)中的w 是“有”字短语“有礼貌” ,三者前面都可以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如“很厉害” , “很 5 注意:这里的“还有礼貌”是“有”先和“礼貌”组合起来成为第一层次,然后才作为一个整体再和“还”组合成为第二层次,而不是“还”先和“有”组合成“还有” ,再和“礼貌”组合。 第三章 共时平面上程度副词“还”及主观性用法 15难受” , “很有礼貌” 。 (二) 脱离比字句的“还” 当“还”表示程度时,用于比字句中表示比较式其基本用法,而这一句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主观化,当“还”脱离比字句后,主观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即使“还”脱离了比字句,也可以用于比较,在下面两种情况中, “还”可以表示比较。第一种是在客观上隐含了比较意义,如: (10) “四九年。 ” “还早。 ” “那就是三七年了。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在这个例子中, “还早”其实是个省略形式,完整的应该是“比四九年还早” 。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听话人只听省略形式就知道了隐含其中的比较意义,所以作出了相应的回答。 第二种是在主观上隐含了比较意义,如: (11) “主啊,既然时间还早,您干脆给看看看病吧?”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时间的早晚由客观事实决定,但也会受到主观性的影响,只是影响大小的不同。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主观性色彩淡一些,而下面这个例子中的主观色彩就非常浓厚了: (12)妈妈: “已经很晚了,怎么还在看电视?快去睡觉! ” 孩子: “时间还早呢。 ” 妈妈: “早什么呀,都凌晨两点了! ” 凌晨两点怎么也不算早了,可是孩子主观上认为还不算晚,客观事实让位于主观态度,不再起决定作用。这种情况是把比较意义隐含在主观性之中,妈妈把凌晨两点这个时间跟她认为要睡觉的时间相比,觉得已经很晚了,孩子被电视所吸引,觉得多晚都不算晚,所以跟他心里这个标准相比,凌晨两点根本就不算晚,所以(12)中虽然没有出现比较对象,但它是隐藏在主观性之中的。 (12)跟(11)相比,除了主观性色彩浓重与否的区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偏离问题, (11)中主观和客观基本吻合,而(12)则是主观严重偏离客观。我们认为,这种用法的“还”已经不算是程度副词,而是语气副词了。6 6 我们把(11)中“还”表示主观与客观基本吻合的这种用法也算作语气副词,因为语气副词的特点就是可以表达主观性, (11)中说话人强调时间早就是用“还”来表现的。另外, “还”作为语气副词,具有多种用法,本文只针对学界所说的“程度浅”这一意义和用法来进行描述,如非特别强调,下面说的“还”作为语气副词的功能和用法都是针对它的偏离义说的。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16当“还”表示主观与客观的偏离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的表达与其主观想法一致,如: (13) “他这声音不行。 ”录音双手揣兜里说: “还得另找人配。 ” “我觉得还行。 ”元豹说: “是急了地感觉嘛。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录音师是专业人士,他的意见基本上体现了客观事实,元豹是门外汉,他觉得自己的声音挺好,反映的是一种主观上的偏离,他的表达与这种主观想法相一致,这时主观与客观的偏离说话人无意识造成的。 另一种是说话人的表达和主观想法不一致。如(12)这个例子,如果孩子也觉得凌晨两点很晚了,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的表达就不仅违背了客观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主观想法,但他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要求与希望,而这种要求和希望无疑是偏离客观事实的,这种偏离时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这种用法通常出现在有意识的降低他人和自谦这两种语境中。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语境,a 和 b 诗同一批进公司的,a 提升得快,工资比 b 多得多,a 向 b 炫耀自己的薪水,b 出于嫉妒心理说“还行。 ”他是在有意识的造成主客观的偏离,故意贬低他人,以缩小自己和 a 之间心理上的差距。 如果 b 恭维 a 升职快、工资高,a 出于自谦的心理说: “还行。 ”a 就是在有意识的贬低自己,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也是在缩小自己和 b 之间心理上的差距。 ,些在具体的语境中都可以体会到。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还”有降低被修饰成分所表达的程度的作用。 (三) 程度副词“还”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过程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描写出“还”从程度副词虚化为语气副词的轨迹:当“还”用于比字句时,就已经可以表示一定的主观性,但主要还是表示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后来“还”脱离了比字句,表示一种隐含的比较意义,一种在客观上隐含了比较意义,基本相当于比字句,可以改写为比字句;另一种是在主观上隐含了比较意义,其主观性较之比字句大大增强,比较对象存在于说话者的主观想法中,一般难以将其补充出来改写成比字句,这时“还”已经是语气副词的用法了。 以上我们在共时层面上描写了“还”主观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与此同时, “还”也从程度副词变成了语气副词。 第三章 共时平面上程度副词“还”及主观性用法 17(四) 程度副词“还”演变出语气副词的原因 既然当“还”用作程度副词时,是表示程度深,具有加深被修饰成分的程度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还”演变出语气副词用法时,反而具有了降低被修饰成分的程度的作用? 我们认为,由于“还”可以表示比拟,经常用来表示比喻和夸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主观和客观的偏离,如:房上嘿嘿一阵怪笑,元豹他爸,一个秃头光膀子的精壮老头子正大壁虎似地四肢摊开倒贴在李大妈家带廊子的大屋檐上,比那壁虎还从容。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从容”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壁虎,就算是可以形容壁虎,人也不可能跟壁虎相比,所以这句话不是用来表示比较的,而是用行走于墙壁上的壁虎作为衡量标准,来显示“元豹他爸”趴在墙壁上的平稳,这明显是偏离客观事实的,因为人再厉害,趴在墙壁上也不可能比壁虎更平稳。 当“还”发展出语气副词的用法后,它就不仅仅可以表示主观与客观的偏离,更多的是表示不同的人之间主观看法及态度的差别。 人总是要努力地拉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距离, 而非加大这种差距, 这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就是所谓的交互主观性。 所以当 “还”的主观性增强,发展出语气副词的用法后,它就会降低被修饰成分的程度,拉近主观和客观、不同主体具有的主观想法及态度之间的距离。 三 “还”作为程度副词和作为语气副词所修饰成分的异同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表示程度深的程度副词“还”记作“还1” ,把表示主客观偏离的语气副词“还”记作“还2” 。 (一) 修饰“行” “还1”不可修饰“行” ,而“还2”可以。 “行”没办法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不能说“很行” 、 “最行”等,所以不能出现在“x 比 y 还 w”中 w 的位置,如: (14)*张三比李四还行。 而“还2”可以修饰“行” ,如: (15) “他这声音不行。 ”录音双手揣兜里说: “还得另找人配。 ” “我觉得还行。 ”元豹说: “是急了地感觉嘛。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由于“还行”的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有凝固成词的趋向。 “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18(二) 修饰心理动词 “还1”可以修饰心理动词,而“还2”修饰心理动词时有一定的限制。 “还1”修饰心理动词时相当自由,如: (16)不是都说士可杀不可辱么?我们偏辱不杀,让他们活着比死还难受,让他们一点点将自己亲手杀死。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17) “为什么我说的话她不信?”南希困惑地问别人: “她比我还了解当时的情况吗?”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 (18)他比我还想家。 “还2”不能修饰光杆心理动词,而要在心理动词后面加上“一些、一点儿”等词语。 (19)*在张三的葬礼上,李四和王五都不怎么难过,李四表现得还难受。 (20)在张三的葬礼上,李四和王五都不怎么难过,李四表现得还难受一些/一点儿。 (21)*事情发生的时候,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在现场,但张三多少还了解当时的情况。 (22)事情发生的时候,张三和李四都没有在现场,但张三多少还了解一些/一点儿当时的情况。 (三) 修饰性质形容词 “还1”可以修饰性质形容词,而“还2”修饰性质形容词的时候有一定的限制。 (23) “累,真累,这么一天拿下来比治理一个小国还累。 ”马青大声喊, “谁说捧人不是体力劳动?” (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 (24) “这个大花瓶怎么样?”杨重指着一个比他还高上面彩绘着足有一个营的古代儿童大瓷瓶说, “一万二。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 上面两例是“还1”修饰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下面是“还1”修饰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例子: (25)前两天我听了个报告,老山前线英模团讲他们的英雄事迹。我听了很感动,眼睛瞎了还在顽强战斗,都是比你还年轻的青年人,对比人家你就不惭愧?(王朔顽主 ) (26) “唉”白度叹口气,站起来说, “你们也是想不开,何苦非要找到元豹本人,既然他的录像带已经有了,你们何不干各自拍点素材、找高手重新剪一遍,配上跟你们产品有关的词儿一放,哪个看的出真假?省钱又省力,只怕比把真元豹找来拍得还精彩。你们看不出唐元豹撒欢闹也不过是那几个表情几个动作,虚掉环境,抹去动效声音,说他发癔症也有人信。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还2”只能修饰一小部分光杆性质形容词,其他性质形容词加上“一些/一点儿”后可以受其修饰。 第三章 共时平面上程度副词“还”及主观性用法 19(27) “是呵,过去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点,怕他对我们怀恨在心。现在看来还好,消极是消极了点,只要没发展到反动,也许正好给了我们可乘之机。 ”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 (28)这倒叫林一洲不好回答了,本来兴冲冲想描绘些新改的得意之笔,看李编辑这副嘴脸,也没了倾心面谈的气氛。讪讪地说: “您自个儿看吧,我自己觉得还不错,我爱人看了新改的这遍,仍然哭了。 ” (王朔修改后发表 ) (29)两个姑娘长得都很一般,其中一个还漂亮一些。 (30)这两个孩子都挺笨的,这个还聪明一点儿。7 在我们目前的调查中,还没有发现“还1”修饰形容词+一些/一点儿的例子,这不难理解,因为“一些/一点儿”是表示量小的,这和“还1”的基本意思不相符,在马真的分类中, “一些/一点儿”具有和“还2”相同,而和“还1”相反的性质,即“一些/一点儿”和“还2”一样,都是表示程度浅,量小的。也不是“一些/一点儿”和“还1”完全不相容,但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始终很别扭: (31)?你比如好莱坞的影片,说教比我们还厉害一些/一点儿,但有一条,说得高明,叫你不反感。 上面这个例子如果用“许多”来代替“一些/一点儿” ,可接受程度就高了很多,因为“许多”表示量大,和“还1”的基本意思相符。 (32)你比如好莱坞的影片,说教比我们还厉害许多,但有一条,说得高明,叫你不反感。 7 我们在实际语料中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用法,应该说这种用法并不常见。 第四章 “还”和其他词的连用情况 21 第四章 “还”和其他词的连用 当“还”为程度副词时,它可以直接修饰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和“有”字短语,也可以和“要”结合成为一个词“还要” ,同样表示程度深,程度副词“更”也可以和“要”连用,成为“更要” ,也可以表示程度深。 当“还”作为语气副词时,它经常和其他词共现,一起组成一个类似于词的整体8,来表达一种意思,这个意思和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意思都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有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