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 (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 写而成,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统而详尽的总结。东汉末年, 高诱注( ( 淮南子,高注是现存最早的( ( 淮南子注本,是研究淮 南子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分析高注的训诂思想,总结归纳了高 注的训诂方法及手段,肯定其巨大的训诂成就;同时,也就高注中 存在的一些失误进行分类辨析,在参考王念孙、俞樾、杨树达,吴 承仕等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淮南子书及注的研究历史和 现状。第二部分从音、形、义、语法、修辞等方面总结归纳了高注 的训诂方法和手段。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从不通文例,不符合 史实,不辨通假,不明句读,不察语境,不明词义等方面对高注的 失误进行分类辨析。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 关键词:淮南子;高注;训诂 a b s t r a c t h u a i n a n z i ( 淮南子) w a sc o m p i l e db y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 s p e o p l ew h op r e s i d e db yl i ua ni n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 b o o kh a dc o n c l u d e d c o m p l e t e l ya n ds y s t e m l y t h ei d e a so f “ r a 0 “i n 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b y t h el a s ty e a r so f t h e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h u a i n a n z i ( 淮南子) w a s a n n o t a t e db y g a oy o u t h e 九o t a t i o no fg a oy o u sw h i c hi st h ef i i 杖o n eo n h u a 加a d z “淮南子) w ec a ns e en o w ,h a sb e e na ni m p o f l a n t t o o o f s t u d y i n go nh u a i n a n z i ( ( ( 淮南子) t h e t h e s i sg e n e r a l i z e sg a o y o u + s e x e g e c t i c a w a y s a n dm e a s u r e s b ya n a # y s i n g t h e e x e g e t i c a li d e a sl ng a o y o u sn o t a t i o n ,o no n eh a n d 。t h ea u t h o r a c k n o w l e d g e st h eh u g e s u c c e s s e so fg a oy o u sn o t a t o n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a n dd i s t i n g u i s h e st h ed e m e r i t si n g a oy o u sn o t a t i o n0 1 1h u a i n a n z i ( 淮南子) a n dc l a r i f i e dh i so w n v i e w so nt h eb a s eo fs t u d y i n go t h e rp e o p l e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f o l l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p a r tb f i e f l y j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o o k i t sn o t a t i o n sa n dt h eh i s t o r ya n dp r o g r e s si n t h es t u d y i n go ng a oy o u 。sn o t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s u m m a r i z e sg a o y o u se x e g e c t i c a lw a y sa n dm e a s u r e si nh i sn o t a t i o ni nt h es o u n d 。 f 。r mo fs o m e w o r d s m e a n i n g ,g r a m m a fr h e t o r i c ,a n ds o o n ,t h e t h i r di st h ef o c u so ft h et h e s i s t h r o u g h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a n d a n a l y s i n g i tc l a s s i f i e st h ed e m e r i t sj ng a o y o u sn o t a t i o ni n t ot h e f o l l o w i n gc a t e g o r i e s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a n a l o g y , p h o n e t i c s l o a nc h a r a c t e r s ,c o n t e x t ,t h em e a n i n go fw o r d s ,d i s t o r t i n g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a n ds o0 n f i n a l l y 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t h en o t a t i o no f g a oy o u 。sa 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k e yw o r d s :h u a i n a n z i ;g a o y o u j sn o t e s ;e x e g e s i s 2 淮南子高诱注研究 一、淮南子书及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 )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 公 元前17 9 年公元前1 2 2 年)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 两成,于汉武常建元二年( 公元前l3 9 年) 献上。热向,刘歆父子 校订图书,订名淮南内,置于诸子略内,后世遂称淮南子 或淮南鸿烈* 。汉书艺文志杂家载:“淮南内二十一篇, 外三十三篇。”颜师吉注目:“内篇论道,外篇杂说。”钦定四库全 书总目:“今所存者二十一篇,盖内篇也。”( ( 淮南子以其庞大的 体系,丰富的内容,为后人所惊叹。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 在叙中对全书内容作了如下概括:“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 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她;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 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 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日鸿烈,;鸿,大 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刘知几在史通自叙中 说:“昔汉世刘安著书,号曰( ( 淮南子,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 上自太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 胡适淮南王书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两淮南子势又 集道家的大成。”可阻说,淮南子一书是对西汉前期道家思想的 系统而详尽的总结,是研究与“文景之治”相适应的统治思想即黄 老恩想的极其宝贵雨丰寓的资料。然而其内容的驳杂也是众所周 知,范文澜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不成为一家 言。”( ( ( 中国通史) ) ) 侯外庐说:“其书意多杂出,文甚沿复。”( 中 国思想通史) 因此,从其广博、丰富的内容及编写者之众丽言,( ( 淮 南子应归入杂家,从其主旨而言,淮南子) ) 亦可归为道家。 淮南子) ) 汉世有马融“】、延笃n 】、许慎,高诱四家洼。流传 至今的只有题名高诱注并有高诱叙的一种。钦定四库金书总目 载:“( 隋志、( ( 唐志、( ( 宋志皆许氏、高氏二注并列,后慎注 散佚,传刻者误以诱( ( 注题慎名也。”杨树达汉书补注补正 云:“今本注许。高混乱,篇题上注有因以篇题四字者为高注, 为原道、傲真、( ( 天文、地形、时则、览冥) ) 、( ( 精神、 ( ( 本经、( ( 主术、汜论、说山、说林、( ( 修务凡十三篇, 余八篇为( ( 谬称、( ( 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间、 ( 泰族、( ( 要略,则许注也。”杨氏之说不无道理,但人们多沿袭 旧说,只称“高诱注”。 高注是现存最早的( ( 淮南子注本,梁启超在( ( 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淮南子文中说:“淮南鸿烈) ) 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有东汉高诱注,亦注家最善者。”后世学者研究淮南子多自高 注始。研究成果主要有: 王念孙读书杂志8 2 卷,其中淮南子内篇杂志2 2 卷, 主要从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诸方面对淮南子进行考释,其 内容精采纷呈,但王氏很少论及高注之失误,而多据高注订正文之 i 化误。 俞樾诸子平议3 5 卷,其中淮南内篇平议3 卷,俞氏的 训诂,考据,在方法上跟王念孙一样,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 不过不如王氏谨严。 近人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 ) ,该书裒辑王念孙,孙诒让等 二十余家之说,并遍引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 ( 白 帖、意林、( ( 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为佐证,资料丰富,为阅 读和深入研究淮南子提供了方便。 上起乾嘉,下迄当代研究淮南子之学者辈出。除上述几家 外,研究( ( 淮南子者还有洪颐煊、陶方琦,钱大昕,梁履绳,桂 馥,孙志祖,顾炎武,刘绩,郝懿行,胡鸣玉,陈奂,江声,黄丕 烈,惠栋,何焯,王夫之,于鬯,吴承仕,杨树达,向宗鲁,于省 吾,蒋礼鸿等。对( ( 淮南子高注的深入研究应该了解上述前修时 贤的针笼屉i :l 果。 前人勤治本文者多,而措意训说者少。至今尚无入著书专论淮 南子势高注之训诂思想及训诂得失。本文拟从训诂条例,训释手段 及释义失误等方面,对淮南子) ) 高诱注进行讨论。 本文淮南子原文主要依据新编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1 9 8 9 年) 同时参照( ( 四库金书影印本。 = 、淮南子高注的训诂条例及训释手段 训诘条例指的是前人在i j i i 诂实践中沿习使用并不断发展的训诂 方法、方式、用语特点等,训诂手段指具体的释义方法。两汉时期, 封l i 诂学进入兴盛阶段。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他在充分地 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的基础上,使前代所产生的训诂方法、手段日 臻完善。 ( 一) 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往往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高 诱( ( 淮南子注中大量运用了声训这种方法。 1 、利用声训明通假 “贱之而弗憎,贵之而弗喜,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精神 训 高注:“极,急也。” 按:高训极为急,是将“极”作为“亟”之假借来看的。庄 子盗跖:“亟去走归,无复言之。”陆德明经典释文t 庄子音 义:“亟,急也,本或作极。”尔雅释诂:“亟,速也。”广雅释 诂:“亟,急也。” “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 诠言训) ) 高注:“杂,币也。从子至亥为一币。” 按:段玉裁注( ( 说文“币”字下云:“古多假杂为币”。杨树 达淮南子证闻云:“杂字从集声,集古音在合部,币古音在帖 部,二部音最近。一切经音义卷十一云:口币,古文蝶。此 币集相通之证也。” “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杖说林训 高注:“哀,爱也。” 按:哀,爱声近而义通,古通用。札记乐记:“肆直而慈 爱者宜歌商。”郑玄注:“爱或为哀。”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 可以不务哀士。”说苑,後恩哀作爱。( ( 汉书游侠传:“章叹 墨:吾r 以布衣见哀于石君,石君家破,不能有以安也。王念孙 汉书补注云:“哀者,爱也。言吾以布衣之贱,见爱于石君。” 2 、利用声训说明语源 “越王翳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原道训 高注:“已,止也。” 按:止,已照喻旁纽,叠韵。( ( 淮南子精神训:“其生我也 不强求已,其杀我也不强求止。”高注:“已,止也。”诗郑风风 雨:“鸡鸣不已”。又诗小雅- 南山有台) ) :“德音不已。”传并 日:“已,止也。”史记项羽本纪:“以故事得已。”集解引应劭: “已,止也。” “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天文训 高注:仲,中也。 按:中,仲端定旁纽,叠韵。说文:“仲,中也。”释名释 亲属:“仲,中也。位在中也。”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 春。”史记五帝本纪仲作中。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郑 玄注:“仲,中也。”汉书元帝纪:“中冬雨水,大雾。”又汉 书食货志:“四时中月。”颜师古并注:“中读日仲s ”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蜣之肉,时多疾病 毒伤之害。”修务训 高注:“害,患也”。 按:害,患双声,月元对转。诗鲁颂翮宫洚:“上帝是依, 无灾无害。”(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害, 患义同。礼记- 乐记:“论伦无患。”郑玄注:“患,害也。”吕 氏春秋孟春纪重己:“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又吕氏春秋孟 夏纪诬徒:“此不能学者之患也。”高诱并注:“患,害也。” ( 二) 形训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 义,谓之形训。先秦典籍如左传- 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左 传昭公元年“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 厶谓之公”,周易讼卦释文:“讼,争也,言之于公也。”等等, 都是形训。高注中也用到了形训这一方法。例: “逍遥于广泽之中,仿洋于山峡之旁。”原道训 高注:两山之间为峡。 “说林训”说林训 高注:“木丛生曰林。” ( 三) 义训 义训就是直陈其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朱宗莱( ( 文字形义篇 说:“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 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下面分类说明高注中的义训。 1 、描写形象 “钧旋毂转,周而复匝。”原道训 高注:“钧,陶人作瓦器法,下转旋者。” “天子乌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时则训 商注:“鲔鱼,似鲤而大。” “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鳇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 大体也。”汜论训 高注:“鳢,大鱼,长文余,细鳞,黄首,白身,短头,口在 腹下。” 2 、设立界说 “兽胎不孵,鸟卵不暇。”原道训 。 高注:“胎不成兽曰赡,卵不成鸟曰暇。” “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天文训 高注:“谷不熟为饥也。” “天子命有司,发困仓,助贫穷,振乏绝。”( ( 时则训 高注:“无财日贫,鳏寡孤独日穷。” 3 、比较辨义 “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 原道训 高注:“常事日视,非常日观。” “虽欲翱翔,其势焉得? ”傲真训 高注:“翱翔,乌之高飞,翼上下日翱,直刺不动日翔。” “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菔, 秋畜疏食,冬伐薪蒸。”( ( 主术训 高注:“有核曰果,无核目菔,大者曰薪,小者曰蒸。” 4 、以通语释方言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 ( 览冥洲 高注:“武,士也。江淮间谓士为武。” “知冬日之筵,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精神训) ) 高注:“筵,扇也。楚人谓扇为篷。” “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日:社 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说山训 高注:“江淮谓母为社。” ( 四) 明语法以说义 在马建忠马氏文通以前,我国没有真正的系统的语法学著 作。但我国古代的训诂学者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是作过不少的 分析的。他们在申明句意的时候,往往把词和词或者句和句的关系 确定出来,或者说他们在解释经传时对某些词语所处的特殊语法地 位和语义关系已经有了认识。高诱注淮南子时,对名词作状语, 词性活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被动句式等语法现象有所涉及。 例如: “头会箕赋,输於少府。”汜论训 高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 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云:“汉世所谓口钱是也,今欧洲人有 人头税,与头会语意正同。” “大夫箕会于衢。”人间训 高注:“箕会,以箕于衢会敛。” , “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精神训 高注:“以万物为小事而弗欲,故心不惑物也。” “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 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高注:“不以山为高,不以河为广。” “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 风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 ” 高注:“羽民,南方羽国之民,使之朝者,德以怀远也。” “霸者节六律则辱,君者失准绳则废。”( ( 本经洲 高注:“辱,为邻国所辱。废,为臣所废绌,更立贤君。” “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禽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 氏之后而霸天下。”人间训 高注:“禽于晋阳,为赵襄子所杀。” 。 上述两例明名词作状语。例皆用“以为”的 形式进行训释。例形容词“细”,例形容词“高”、“广”皆活 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例高训“朝”为“使朝”明使动用法。 两例高诱用“为所”的形式进行训释,即用被动句式 释意义上的被动。 ( 五) 明修辞以释义 修辞手段产生很早。“中国入在说话的时候,修了几百万年的 辞,并且在作文的时候,也已经修了几千年的辞。”【4 1 要准确理解 古代文献,必须熟悉古人的修辞表达方式。在传注训诂中,古代训 诂家为了阐明文意往往要说明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段。这种方法 对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及词汇的发展,是很重要的。高诱袋淮 南子注中揭示了比喻,借代,避复等修辞手段。例如: “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 也。”做真训) ) 高注:“肝胆喻近,胡越喻远。” “斩艾百姓,殚尽大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 ( 览冥训 高注:“斩艾百姓,以草木喻也。不养之也。” “介鳞者,夏食而冬蛰。”地形训 高注:“介,甲,龟鳖之属也。鳞,鱼龙之属也。” “襄予击金而退之。”道应训 高注:“军法:鼓以进众,钲以退之。” “象解其牙,不憎人之利之也;死而弃其招箦,不怨人取之。” 说山训 高注:“怨亦憎,变文尔。” “壁瑗成器,磴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 ( 说林训 高注:“力亦功,互文尔。” “隙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说林训 高注:“踱,至也,极亦至,互文耳。” 上述两例明比喻以释义。例以甲代龟鳖,以鳞代鱼龙, 明借代以释义。例以质料金代物品钲。例高氏指出怨与憎同义, 一处用怨,一处用憎,明避复以释义。例亦同。 ( 六) 释典制 典制包括典故,风俗,制度等。 “庶女叫天,雷电下击。”( 览冥训 高注:“庶贱之女,齐之寡妇,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 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益不肯,女杀母以诬寡妇,妇不 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作雷电下击景公之台。” “兕虎在于后,随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 利。”说林训 高注:“随国在汉东,姬姓之侯,出游于野,见大蛇断在地, 随侯令医以续傅,断蛇得愈,去,后衔大珠报之,盖明月之珠,因 号随侯之珠,世以为宝也。” “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 一也。”齐俗训 高注:“胡人之盟约,置酒人头骨中,饮以相诅。” “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 ( 泰族训 高注:“相坐之法,一家有罪,三家坐之。” 上述例诠解典故,例释风俗,例解释秦孝公时,商鞅 为秦所立相坐之法的内容。 三、高注失误分类辨析 ( 淮南子高诱注的训诂成就毋庸置疑。但因注者所处时代及 个人某些学识方面的局限,注中难免不出现一些不尽如作者原意之 处。今不揣浅陋,在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注中存在的 一些失误进行分类辨析。 ( 一) 不通文例而误注 文例,指古人行文使用语言的规律。郭在贻日:“所谓文例, 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连文,对文,俪偶,整部书的 用词等等。” 53 连文,即同义并列复合词,简称同义复词。高邮王 氏父子在其著作中经常讲到“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人自有复 语”,就是指的同义复词。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 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 的。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在相俪偶的 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若不明此,解 者往往误释。高注中亦有此失。 “人不爱侄之手,而爱己之指: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 说山训 商汪:“江汉虽有美珠,不为已用,故不爱也。钩,钓钩也, 可以得鱼,故爱之。” 按:指与手相关联,钩亦当与珠相关联。高训钩为钓钩,与珠 殊不类矣。古人衣有带,带有钩。句中钩字当训为带钩。( ( 庄子胜 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成玄荚疏:“钩,腰带钩也。” 若钩为钓钩,则不会有窃者,即便有窃者,亦不当被诛。国语晋 语:“申孙之矢,集于桓钩。”韦昭注:“钩,带钩也。”( ( 吕氏春秋贵 卒篇:“管子扦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高诱注:“钩,带钩也。” 皆可证“钩”可训为“带钩”,本文高训“钩”为“钓钩”,误矣。 “岁时孰而不凶。”( ( 览冥训 高注:“不凶,无灾害也。” 按:( ( 墨子七患:“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 谷不收谓之凶。”“岁时孰而不凶。”句中“凶”也当指年成欠收, 与“孰”义相反。下文云“百官正而无私,法令明而不暗。”正与 私,明与暗,义正相反。因此,孰而不凶,凶作欠收解,正合文例。 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郑玄注:“凶, 谓凶年,饥荒也。”古典文献中凶作“凶年、饥荒”解的例子比比 皆是。如:( ( 札记:“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 周易:“三岁不 得凶。”( (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又孟 子告子上:“凶岁子弟多暴。”庄子:“凶德有五。”墨子七 患:“凶则损五分之三。”皆其证也。直到宋代,王安石墩郊行: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诗中“凶”也当作“饥荒” 解。高注凶为灾害,误矣。 “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明于禁舍开闭 之道,乘时因势以服役人心也。”( ( 本经训 高注:“拨,任也。扶,治也。” 按:荀子正论篇:“羿,蜂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 以拨弓曲矢中。”杨惊注:“拨弓,不正之弓。”说文:“拨,治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公羊传:拨乱世,反诸正。何注 日:拨,犹治也。何言犹者,何意拨之本义非治。拨之所以为治 也。许则直云治。”清徐灏( ( 说文解字注笺:“拨有反正之义, 故谓不正为拨。”扶拨以为正,坏险以为平,矫枉以为直三句文正 相对,险与平义相反,枉与直义相反,则拨与正义亦应相反。故拨 当训为不正。高训拨为任,误矣。 “执狱牢者无病,罪当死者肥泽,刑者多寿,心无累也。” 说山训 高注:“执,主也。厉鬼畏之,故不病。” 按:文中“执狱牢者,罪当死者,刑者”三者并称,皆心无累 者。若执训为主则“执狱牢者”与“罪当死者”,“刑者”不类矣。 高训执为主,恐误。愚以为执当训为拘。周礼- 夏官校人:“春 祭马祖,执驹。”郑玄注:“执,犹拘也。”“执狱牢者”谓拘于狱牢 者也。 “是故生无号,死无谥,实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 者不让,德交归焉而莫之充忍也。”本经训 高注:“忍,不忍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曰:“高盖误读忍也二字为句。训忍 为不忍,于正文无当也。充忍二字当连读。忍读为韧。大雅灵 台篇:於胡鱼跃。毛传曰:韧,满也。德交归焉,而莫之充 满。所谓大盈若虚也。” 按:王说是也。( ( 说文:“轫,满也。”( ( 文选司马相如 :“珍怪鸟兽,万端鳞蟀,充轫其中,不可胜记。”李善注引广 雅) ) :“充,制,满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垦草忍邑,辟地 生粟,臣不如宁武,请以为大田。”郭在贻日:“句中忍当读为韧, 别有充刎义,忍( 轫) 邑就是使城邑人口充实。”充忍( 轫) 连用, 于古亦多见。例:三国志魏志- 曹爽传) ) :“尚方珍玩,充韧其 家。”南朝齐王融(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盈衍储邸,充忍郊 虞。”高训忍为不忍,乃不明同义复词而误注。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 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 左右若鞭,周旋若环。”( ( 览冥训 高注:“左右,谓嗣 骖也。步趋之力,若被鞭矣。” 按:高注左右为瓣骖,恐误。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 皆言马的动作。故“左右”当训为动词,马或左或右跑。 ( 二) 不明史实而误注 “夫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夭 死,季路菹于卫,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 精神训 高注:“颜渊十八而卒,孔子日:回不幸短命死矣! ” 按:( ( 列子力命篇:“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 家语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二十九岁而发白,三十一岁早 死。”(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 三 国志孙登传:“权立登为太子,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日:周 晋,颜回有上智之才,而尚夭折,况臣愚陋,年过其寿。”由此可 知,颜回卒年未至三十三岁。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颜回的寿命当 在二十九至三十三岁之间。高注“颜渊十八丽卒”,误矣。 “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人间训 高注:“赵政,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 按:( (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云:“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 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又史记秦 本纪云:“太史公日:嗪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 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 赵氏。”由此可知,始皇虽生于赵,但并非因此而名赵政,而是因 为秦之先王造父封赵城后改赢姓为赵氏。高注与史实不符。 ( 三) 不辨通假而误注 “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协众。”傲真训 高注:“博学杨墨之道,以疑孔子之术。” 王引之读书杂志云:“疑读日拟。博学以拟圣谓博学多闻 以自比于圣人也。高说失之。” 按:王说是也。庄子天地篇:“为圃者日:子非夫博学以 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盖淮南 子所本也。( 礼记燕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 疑也,明嫌之义也。”孔颖达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于上。”贾 谊论积贮疏:“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颜师古注:“疑,读日拟,谓与天子相比拟。”又汉书杨雄传: “嫒铱拟而不敢下。”颜师古注:“拟,疑也。”可见,古典文献中, 疑与拟可互通。高注不辨通假,误矣。 “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 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览冥训 高注:“燕雀自以为能佼健于凤凰也。” 按:诗陈风月出:“佼人僚兮。”陆德明经典释文:“佼, 字又作姣。”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佼,与姣同宇。”句中 佼当读为姣。广雅释言:“姣,侮也。”王念孙( ( 广雅疏证云: “姣通作佼,凤凰之翔至德也,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 之间,佼者,侮也,言燕雀轻侮凤凰也。”上文云:“赤螭青虬之游 冀州也,蛇鳝轻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江海之中。”“燕雀佼之”与 “蛇鳝轻之”对文,可知高训佼为佼健于义未安。高注不辨通假, 其说置之本句可通、联系上文则不类矣。 “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 原道训 高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 按:抚当读为慨。清朱骏声( ( 说文通训定声:“抚,假借为 憔。”说文:“慨,覆也。以抚四方”即以覆四方。上文云:“夫 道者,覆天载地”,“舒之螟于六合”,皆言道之广大无穷,涵盖天 地,与“以抚四方”义同。荀子宥坐篇) ) :“勇力抚世,守之以 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杨惊注:“抚,掩也,犹言盖世矣。” 杨氏所训,明抚通憔也。卢文诏荀子校勘补遗日:“据注, 则抚乃憔“字之误。”卢氏根据杨注断言“抚”为“绦”字 之误,亦未视“抚”为“憔”之通假。高诱训“抚”为“安”,不 辨通假而误矣。 “故晏子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殖、华可止以义,而 不可县以利。”精神训 高注:“县,视也。言不为利动也。” 吴承仕淮南子旧注校理云:“县,视之训,于古无征,疑 当作“县,眩也。” 按:吴说是也。淮南子主术训:“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 睹于要者不惑于详。”吕氏春秋本生:“世之富贵者,其于声色 滋味也多感者。”高诱并注:“惑,眩。”又淮南予精神训:“出 见富贵之乐而欲之,入见先王之道又说之,两者心战,故腥。先王 之道胜,故肥。”高注:“道胜,不惑县于富贵,精神内守无思虑, 故肥也。”注中惑县同义连文,惑亦眩。可证县当训眩,惑也。释 名:“眩,县也。”县,眩音同,此古人声训之例也。高训县为视, 恐为传写之讹也。 “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 阳文也。”( ( 修务训 高注:“夸,弱也。” 按:高注恐失其义。夸与佳义应同。( ( 论衡- 逢遇篇:“籍孺 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 皮媚色称。”句中佳与娴对文,娴亦佳也。杨树达淮南子证闻) ) 云:“( ( 类聚引作娉,盖读夸为娉。楚辞礼魂:娉女倡兮容 舆。王逸注云:娉,好貌。”杨说是也。楚辞东君:“思灵 保兮贤嫡。”王逸注:“娉,好貌。”亦可证也。 ( 四) 不明句读而误注 - 句读即断句,就是标明句子的起讫和必要的停顿。前人读古籍 文献皆要自己断句。断句正确,是准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基本前提。 高注中亦或有因误读而误注处。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 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 ”( ( 傲真训 高注:“儡身,身不见用,儡儡然也。” 王念孙( ( 读书杂志云:“高说非也,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 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也。身字下属为句。” 按:王说是也。若依高注“身”字上属,下句“犹不能行也, 又况所教乎? ”“所教”则找不到比况的对象,句意难明。下文“夫 以末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 ”,“有其人不遇其时, 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句法正同,是其证也。吕氏春秋有 度篇:“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 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亦同一旨趣。 “相天下之马者,若灭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马者,绝尘 弭辙。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 ( 道 应训 高注:“若灭,其相不可见也。若失,乍入乍出也。若亡,仿 佛不及也。” 按:( ( 庄子徐无鬼:“徐无鬼日: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 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 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 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卸若失,若 丧其一,若是者,超鞅绝尘,不知其所。”陆德明经典释文曰: “言丧其耦也。一,身也;谓精神不动,若无其身也。”又庄子齐 物:“嗒焉似丧其耦。”司马彪曰:“耦,身也。”身与神为耦,若 亡其一,言若亡其身也。高读“若灭若失若亡”为句。误矣。 “文公弃荏席,后霉黑,咎犯辞归。”说山训 高注:“晋文公弃其卧席之下霉黑者,咎犯感其捐旧物,因曰: 臣从君周旋,臣之罪多矣。臣犹自知之,况君乎? 请从此亡。 故日辞归。” 按:韩非子外储说左篇:“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 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据此 可知,“弃荏席”为句,“后霉黑”为句。此言于荏席则弃之,于人 之霉黑者,则后之也。高读弃荏席后霉黑为句,故训为“弃其卧席 之下霉黑者。”误矣。句中“霉黑”以特征代人。( ( 淮南子修务训) ) : “盖闻传书日:神农憔悴,尧瘦腥,舜霉黑,禹胼胝。”是其证 也。 ( 五) 不察语境而误注 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必须结合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考察,方 可得到正确的理解,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片面释义,难免误释。 高注中也出现了这类失误。 “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 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 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修务训 高注:“施,设。续,犹传也。” 杨树达( ( 淮南子证闻- 2 :“顺读为训高训施为设, 设续义不相承,其说非也。今案施者延也。” 按:杨说是也。“施”当作延解。延传与流通,义正相类。淮 南子本经训:“德泽施于方外,名声传于后世。”句中施传对文, 高注:“施,延。”是其证矣。诗周南葛覃:“葛之罩兮,施 于中谷。”郑笺:“施,廷也。”( ( 书君爽:“非克有正,迪帷前人 光,施于我冲子。”孙星衍疏:“施者,( ( 诗笺云,延也。”( ( 左传: “施及庄公。”礼记乐记:“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郑玄注:“施,延也。”列子天瑞:“自此以往,施及州间。”晋张 湛注曰:“施,延也。”皆其证。 a “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 在于小也。”汜论训 高注云:“得道之君,虽小为善而耐王天下,故日不在于大 也。无道之君,以为小恶无伤而弗革,积必亡,故日不在于小 也”。 按:上文云,“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禽;滑 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 也,虽小不可轻。”句中大小很明显是指国之大小。囱此推论:“存 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其中“大小”也 当指国之大小。高注作善恶之大小,误矣。淮南子主术训:“国 无仁义,虽大必亡。”又( ( 淮南子兵略训:“为存政者,虽小必 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所说之义与此正同。 “狗彘不择甑瓯而食,偷肥其体而顾近其死。“说林训 高注:“偷,取也。顾,反也。肥则烹之,故近其死也。” 按:高训偷为取于义未安。偷当作“苟且”解。狗彘不择而食, 不择与苟且之义相符。荀子荣辱篇:“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杨 惊注:“偷者,苟且也。”( ( 国语晋语:“民孰偷生。”韦昭注:“偷, 苟也。”( (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王亦偷欲休。”集解引徐广: “偷,苟且也。”皆其证。 ( 六) 不明词义而误注 “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搴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 禀,其可得邪! ”( ( 做真训 高注:“禀,犹动用也。” 按:高训禀为动用,于辞意未合。禀当训为受。此言万物之来, 擢拔吾性,搴取吾情,吾虽欲勿受之而不可得也。淮南子精神 训:“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禀,受 对文,二者义同。书说命:“臣下罔攸禀令。”孔传:“禀,受。” 左传昭二六年:“先王所禀于天地,以其为民也。”国语楚 语:“是无所禀命也。”韦注:“禀,受也。”论衡实知:“猩猩 知往,璃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皆禀训为受之证。 “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飞鸟铩翼,走兽废脚。”览冥训 高注:“铩翼,纵翼也。废脚,跛蹇也。言桀无道,田猎烦数, 鸟兽悉被创夷也。” 按:高训铩为纵,恐传写之误。既言鸟兽悉被创夷,铩翼当言 鸟翼被创,与走兽废脚对应。淮南子傲真训:“当此之时,蛲 山崩,- ) 1 l 涸,飞鸟铩翼,走兽挤脚。”高注:“纣田猎禽荒,无休 止时,故飞鸟折翼,走兽毁脚,无不被害也。”文选蜀都赋:“鸟 铩翮,兽废足。”李善注引许慎注云:“铩,残也。” “民知诛赏之来,皆在于身也,故务功修业,不受赣于君。” ( ( 主术训 高注:“赣,物也。” 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云:“物当为赐。” 按:吴说是也。四库全书本高训赣为物,( ( 诸子集成本已 订正为:“赣,赐也。”淮南子精神训:“今赣人敖仓,予人河 水,饥而餐之,渴而饮之。”句中赣、予对文,赣即赐予之义。又 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钟赣。”高注:“赣,赐也。”尔雅释 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贡 一作赣。”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礼乐记作子赣。赣与贡 通,皆赐义。 ( 七) 增字解经 所谓增字解经,即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没有包含的词语从而增加 了原文中未有之义。王引之( ( 经义述闻通说:“经典之文,自有 本训。得其本训,则文义适相符合,不烦言而已解。失其本训而强 为之说,则阢陧不安。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 得申其说。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也。”增字解经的毛病 在于所增的词语是原文文意所没有的。如果所加之词虽不见于原 文,而它的意思却暗含其中,则是原文的省略成分或言外之意,就 不属于增字解经。检高注,增字解经的现象偶亦有之。 “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原道训 高注:“言蝉蜩不知寒雪也。” 按:高注增一“雪”字。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 人间训 高注:“掘藏,谓发冢得伏藏,无功受财。” 按:说文:“葬,藏也。”葬藏音近相通,此文即假藏为葬。 掘藏即高注所谓发冢。高注又云得伏藏,增字解经矣。 ( 八) 高注未确切者 “若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凫浴嫒跃,鸱视虎 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 精神训 高注:“经,动摇也。” 按:庄子刻意篇:“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申,为 寿而已矣。”成玄英疏:“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陆 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云:“熊经,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后 汉书华陀传:“熊经鸱顾。”李贤注:“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 又淮南子缪称训:“诚中之人,乐而不饭,如鹗之好声,熊之 好经,夫有谁为矜! ”高注:“经,动,导引。”高注虽可通,但训 经为攀枝自悬更为确切。 “晋公子重耳出亡,过曹,无礼焉。”道应训 高注:“曹共公闻重耳骈胁,使袒而捕鱼,设薄以观之。” 按:史记晋世家:“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胼胁。” 联系上文“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 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等句推知,不礼当指不以“国 礼”或“客礼”礼重耳。高注无礼为曹共公观重耳骈胁的行为,虽 可通,但未确切。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闻其 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与高注“使袒而捕鱼”异。 “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说山训 高注:“介子,介推也。从晋文公重耳出奔翟,遭难绝粮,介 子推割肌略之。公子复国,赏从亡者,子推独不及,故歌日:有 龙矫矫,而失其所。有蛇从之,而啖其口。龙既升云,蛇独泥处。 龙以喻文公,蛇以自喻也。于是文公觉悟,求介子推,不得而号泣 之。” 按:高注中“介子推割肌昭之”,“肌”当为“股”。( ( 庄子盗 跖篇:“介子推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 韩诗外传:“介子推割股, 天下莫不闻。”说苑复恩篇:“一蛇割股。”皆“肌”当作“股” 之证。 。 “将军不敢骑白马,亡者不敢夜揭炬,保者不敢畜噬狗。” 说山训) ) 高注:“保,城郭居也。” 按:将军,亡者,保者三者对文。将军,亡者皆指人,则保者 亦宜指人。且云“不敢”,保者指人已明矣。高训保为城郭居也, 言住在城郭里的人,可通。俞樾( ( 诸子平议云:“此保字乃 阿保之保。札记内则篇:其次为保母是也。保者不敢畜噬 狗,恐其惊孺子也。”俞说较高注为长。保本有保母之义,札记内 则篇:“保受乃负之。”郑玄注:“保,保母。”( ( 北史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There are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Lesson 11说课稿 人教精通版(三起)
- Unit 7 Days and months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苯的结构与性质”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新能源汽车前杠导流板一体化成型工艺的环境友好性提升路径
- 新型非晶合金材料在感应加热中的界面热阻特性与工艺适配性探索
- 气割焊工证考试题及答案
- 瘢痕灸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卫相关知识题库及答案
- 数据隐私保护与办公终端开放接口的兼容性悖论
- 客运礼仪试卷答案及答案
- 2025年版简易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txt下载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培训
- 2025-2030中国相机支架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4月自考00908网络营销与策划试题及答案
-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课件
- 《当代少先队教育导论》课件-【第9章】 红领巾奖章教育
- 医疗背景下的园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2025年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
- 《多物理场耦合效应》课件
- 《戏剧影视表演剧目创作》课件-1.任务1 了解时代背景与规定情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