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pci9054的3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pdf_第1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pci9054的3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pdf_第2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pci9054的3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pdf_第3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pci9054的3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pdf_第4页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论文)基于pci9054的3d显示驱动电路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摘要 目前,3 d 立体显示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与普通2 d 显示相比,3 d 立体显示 由于需要同时显示多幅画面,所以对显示的驱动电路的要求更高。本论文对3 d 显 示驱动电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论文设计了一套基于p c i 总线的3 d 显示驱动电路,它是以a l t r a l 公司生产 的c y c l o n e 系列的f p g a 芯片e p l c 6 q 2 4 0 c 8 为逻辑控制芯片,采用p c i 9 0 5 4 与p c 机进行双向通信,存储芯片采用三星公司的4 s 6 4 0 8 3 2 h ,模数转换采用1 0 位的模 数转换芯片a d v 7 1 2 3 来完成。该电路以f p g a 为核心,产生数据传输、读写、v g a 同步、模数转换控制逻辑,实现3 d 立体显示所需的v g a 信号。本论文详细讨论了 各个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案,包括电源电路、复位电路、时钟电路、存储模块、显示 模块等,并在c a d e n c e 环境下完成了原理图设计和p c b 布线。 论文在w i n d o w s 系统环境下,采用w i n d r i v e r 开发了p c i 设备驱动程序,并详 细讨论了p c i 9 0 5 4 接口芯片的寄存器设置。同时在q u a r t u s i i 环境下,采用v e d l o g 语言f p g a 编制了逻辑控制程序,对v g a 时序和s d r a m 读写程序进行了仿真, 另外还编制了一个电路板自检程序,通过l e d 流水灯检验电路板的正确性。 实验表明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p c i 总线的驱动电路能够满足3 d 显示的基本需 求,但在刷新速率、图像分辨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高清3 d 视频需要。 关键词:3 d 显示;p c i :f p g a ;v g a 显示驱动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a tp r e s e n t , 3 dd i s p l a yt e c h n o l o g yi sr a p i d l yd e v e l o p i n g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r d i n a r y 2 dd i s p l a y ,3 dd i s p l a yn e e d st od i s p l a ym o r et h a no n es c r e e n ,a c c o r d i n g l yh i g h e r 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r en e e d e df o rt h ei m a g e sc i r c u i td i s p l a y i nt h i sp a p e r , 3 dd i s p l a yd r i v e r c i r c u i ta r ep r i m a r i l yd i s c u s s e d t h i sp a p e rc o m p l e t e da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i m a g ed r i v i n gc i r c u i t ;t h i s3 dd i s p l a y d r i v e rc i r c u i tw a sb a s e do np c ib u s t h e l o g i cc o n t r o lm o d u l ec h o s es a m s u n g s 4 s 6 4 0 8 3 2 ha st h em e m o r yc h i p ,c y c l o n ee p l c 6 q 2 4 0 c 8a st h el o g i cc o n t r o lc h i p ,u s e d t h ep c i 9 0 5 4t oc o m m u n i c a t ew i t hp c ,c h o s es a m s u n g 。s4 s 6 4 0 8 3 2 ha st h em e m o r y c h i p , a n dt h es y s t e mc h o s ea d v 7 12 3f o ra n a l o gs i g n a l s f p g aa st h ec o r eo ft h ec i r c u i t , i t g e n e r a t e st h ec o n t r o ll o g i cf o r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d a t a sr e a da n dw r i t ea n ds y n cs i g r l a l f o rv g a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s p e c i f i cd e s i g no fe a c hm o d u l eo ft h ep o w e rs u p p l y c i r c u i t , r e s e tc i r c u i lc l o c kc i r c u i t , m e m o r ym o d u l e ,d i s p l a ym o d u l e d e s i g n e ds c h e m a t i c 谢t l lt h ec a d e n c e ,a n da l s of i n i s h e dp c b l a y o u t t h i s p a p e rd e v e l o p e dap c id e v i c ed r i v e r 、析t l lt h ew i n d r i v e ra n dd i s c u s s e d p c i 9 0 5 4i n t e r f a c ec h i pi nd e t a i l t h ed e s i g no fs o f t w a r ew a ss i m u l a t e du n d e r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q u a r t u si i ,s u c ha sv g a t i m i n ga n ds d r a m r e a da n dw r i t ep r o c e d u r e s i ta l s op r e p a r e dab o a r ds e l f - t e s tp r o g r a ma n du s e dt h el e d w a t e rl i g h t st ot e s tt h ec i r c u i t b o a r d e x p e r i m e n t ss h o wt h a tt h ed e s i g no ft h i sp a p ec o u l dm e e tt h eb a s i cn e e d so ft h e3 d d i s p l a y ,b u ti t sr e f r e s hr a t ea n di m a g er e s o l u t i o nn e e dt oi m p r o v et oa c h i e v et l l e l l i 曲一d e f i n i t i o n3 dv i d e od i s p l a y k e y w o r d s :3 dd i s p l a y ;p c i ;f p g a ;v g ad i s p l a yd r i v e r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13 d 显示发展概述 第一章绪论 立体画于1 8 3 3 年诞生,当时,英国科学家w h e a t s t o n e 创造出世界上第一组视 差图像对,该图像对采用了双目视差的原理。1 8 3 8 年w h e a t s t o n e 向英国皇家科学 院提交了一篇名为o ns o m er e m a r k a b l ea n dh it h e r t ou n o b s e r v e dp h e n o m e n ao f b i n o c u l a rv i s i o n 的科学论文,第一次提出了3 d 显示技术【。 在2 0 世纪,3 d 立体显示技术发展比较快速。1 9 3 9 年,在纽约建立了第一家大 型立体电影院,当时没有彩色影片,只能播放黑白影片,并且需要观看者佩戴偏振 光眼镜才能看到立体效果。进入2 0 世纪5 0 年代期间,电影上开始运用基于红青互 补色的分色3 d 显示技术。在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科学家们提出了柱透镜光栅3 d 显示技术,该技术是将复杂的集成照相术中的微透镜阵列简化成柱透镜光栅1 2 1 。之 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厂商均开始研制柱透镜光栅,基于柱透镜光栅的3 d 画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进入2 1 世纪之后,3 d 显示技术逐渐成为了前沿科技。其中,裸视3 d 显示技 术最引人注目,成为了研究的重点1 3 1 。光栅3 d 显示技术运用广泛,不论是小的手机 屏,还是上百英寸的大屏幕,3 d 显示器的立体效果都比较好。在体3 d 显示方面也 有比较显著的成就,基于体3 d 显示的3 d 显示系统能达到9 0 0 0 万体素。该3 d 显示 系统能够从任意角度进行观看,完全能够达到虚拟实境的效果。 3 d 显示技术从发展之初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快速的发展着,许多优 秀的研究团体也在这期间涌现,他们研制出的3 d 显示器性能良好,品种繁多。但 到目前为止,这些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为了实现人类的重现真实世界的梦 想,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3 d 显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头盔3 d 显示、眼镜3 d 显示、集成成像3 d 显示、光栅3 d 显示、全息3 d 显示、体3 d 显示等 4 1 。但目前最 成功、商业化普及最广的还是双目视差立体显示( s t e r e o s c o p y ) ,它通过分光元件例 如偏振光眼镜、分色眼镜、头盔和液晶快门眼镜等,将稍有差异的两幅图片分别送 到观察者的左眼和右眼,使观察者能够产生立体幻觉。光栅3 d 显示不需要佩戴眼 镜,它也是基于双目视差的原理| 5 l ,它利用柱透镜光栅将不同角度的图像分开,使 得观察者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也能够观察到两幅图像,而且左右眼可以分别观察到 一幅图像,这两幅图像不同,由此来产生立体感觉。但由于多幅图像需要同时显示, 使得立体显示图像的分辨率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2 计算机总线的分类 根据上节所述,与传统2 d 显示不同,3 d 显示至少需要显示两幅图像,这样对 显示驱动电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计算机中视频数据通过总线传给显卡,再在显示 屏上显示出来。因此3 d 显示对计算机总线的要求较高,下面对传统计算机总线进 行一个简单介绍回顾。 按传输的信号总线的不同,计算机总线可以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 线三种【6 1 = 数据总线:传送的是数据,在c p u 与其他部件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送,有三态 控制功能。 地址总线:传送的是地址信号,包括c p u 需要访问的输入输出接口或者存储 单元的地址信号。 控制总线:用于连接c p u 的控制部件,便于对外围部件进行控制,同时还连接 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全部工作均由控制总线来控制。 根据总线在微机系统中分布的位置情况的不同,又可以将计算机总线分为两 类:机外总线、机内总线。连接计算机内部各模块的总线叫机内总线,如连接c p u 、 存储器和i o 接口的总线,常用的机内总线有i s a 总线、e i s a 总线、v e s a 总线、 p c i 总线等。 ( 1 ) i s a 总线 i s a 总线是一种总线标准,它是由i b m 公司制定的,专用于p c a t 电脑,其体 系结构为1 6 位,只能够支持1 6 位的输入输出设备,数据传输率能够达到1 6 m b s 。 也称为a t 标准。1 9 8 4 年之前,i s a 总线是8 位总线,1 9 8 4 年数据总线宽度扩充到 1 6 位。地址总线宽度也得到扩充,从原来的2 0 位扩充到了2 4 位,并且能够保持完 整性。目前使用的i s a 总线标准就在8 位基本插槽的基础上加上1 6 位扩充插槽。 ( 2 ) e i s a 总线 e i s a 总线于1 9 8 9 年产生,它是由工业厂商联合设计的,主要用于支持已经存 在的i s a 扩充板,同时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平台。它采用8 m h z 的时钟速率以支 持i s a 卡,但由总线提供的d m a 速度能够达到3 3 m b p s 。e i s a 总线的微处理总线 和输入输出总线是分离的,因此输入输出总线能够以低时钟速率运行,以支持1 s a 卡,而微处理器总线能够以高速率运行。基于e i s a 总线的机器可以同时向不同的 用户提供高速磁盘输出。它同时能够兼容i s a 总线。 ( 3 ) v e s a 总线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v e s a 总线即本地总线( l o c a lb u s ) ,就是c p u 或加以缓冲的c p u 总线。v e s a 数据总线宽度为3 2 位,总线时钟与c p u 主频有关,最大不超过4 0 m h z ,支持b u r s t m o d e 突发传输方式,地址总线宽度3 2 位,总线最高传输率1 3 2 m b s ,总线最大 寻址空间为4 g b 。 ( 4 ) p c i 总线 p c i 是一种局部总线,在1 9 9 1 年时由i n t e l 公司推出。目前,个人电脑中大多数 使用该接口。p c i 总线有3 2 b i t 、6 4 b i t 两种数据宽度;总线速度也有两种,分别为 3 3 m h z 和6 6 m h z 。 1 3p c i 总线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1 3 1p c i 总线的发展趋势 目前应用的计算机内部总线技术为p c i ,1 9 9 1 年由i n t e l 提出。后来,p c i s i g 小组接替了i n t e l 的p c i 规范的发展,在1 9 9 3 年5 月发布了p c i 2 0 。最早提出的p c i 总线工作在3 3 m h z 频率之下,传输带宽达到了1 3 3 m b s ( 3 3 m h zx 3 2 位8 ) ,比i s a 总线的传输带宽增加了许多,能够满足当时处理器的需要。由于对性能要求的不断 提高,1 9 9 3 年将p c i 总线的数据宽度提升到6 4 位,后来又将p c i 总线的频率提升 了一倍,达到了6 6 m h z 。但目前采用较广泛的p c i 总线的数据宽度是3 2 位,总线 频率是3 3 舭。 p c i 总线的发展历史如下1 7 l : p c i 在1 9 9 2 年问世,由当时的p c i s i g 提出,自p c i l 0 问世以来,至今已有 十几年的历史,期间也推出过不少改良的版本,包括有: 1 9 9 2 年的p c i l o : 1 9 9 3 年的p c i 2 0 ; 1 9 9 5 年的p c i 2 1 ; 1 9 9 9 年的p c i 2 2 ; 1 9 9 9 年的p c i x1 0 ; 2 0 0 2 年的p c i 2 3 及p c i x2 0 ,其特性已包括较p c i x1 o 具备等完整的向 下兼容性,亦较p c i x1 0 的频宽高出2 - 4 倍。 1 3 2p c i 总线的特点 p c i ( 即外围部件互连) 总线是3 2 6 4 位局部总线,适用于显卡、网卡、多串口 卡等高速外设。p c i 总线的传输速率比i s a 总线的快,最高能够达到3 3 m h z 的工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作频率,在3 2 位时,峰值吞吐率为1 3 2 m b s 。p c i 具有独立的配置地址空间,参 数能够自动配置,若设备能与p c i 兼容,该设备即能够实现即插即用1 8 1 。 p c i 总线为外设以及主c p u 提供性能较高的数据总线。p c i 总线在3 2 位时, 能够提供1 3 2 m b s 数据传输速率;p c i 总线可适用于各种平台,因为它是独立的, 与时钟频率以及c p u 均无关;p c i 总线扩展性较好,可以无限制地扩展。 p c i 总线特点如下1 9 1 : 传输速率较高,当数据宽度为3 2 位时,数据传输率最大可达到1 3 2 m b s , 当数据宽度为6 4 位时,数据传输率最大可达到2 6 4 m b s ; 多总线共存,p c i 总线可使多种总线在一个系统中共存,不同速度的设备 能够一起工作; 独立于c p u ,p c i 总线独立于某一具体处理器; 能够自动识别外设,并对其进行配置,用户使用起来较方便; 并行操作能力。 基于p c i 总线的数据采集卡在3 2 位时,最高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1 3 2 m b s , 而基于i s a 总线的数据采集卡的最大通信速度只有8 m h z ,只能够达到1 6m b s 的 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同时具有以下特点:即插即用使用方便、节省空间、通信速度 快等。 1 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本实验室在教育部重点项目的资助下,正在开展有关3 d 显示技术的研究。本 论文作为其中一个子课题,对基于p c i 总线的3 d 立体显示的驱动电路进行了初步 探索,接口芯片采用p c i 9 0 5 4 ,逻辑控制芯片采用a l t r a l 公司的f p g a 芯片,研究 了3 d 立体显示的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论文具体内容和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简单回顾了3 d 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总线的分类、p c i 总线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二章,3 d 显示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详细讨论了显示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 第三章,p c i 驱动程序设计:详细讨论了w m d o w 环境下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第四章,f p g a 程序设计:介绍了利用q u a r t u s i i 开发f p g a 的流程,采用v e r i l o g 语言对f p g a 芯片编制了逻辑控制程序,对v g a 时序和s d r a m 读写程序进行了 仿真,另外还编制了一个电路板自检程序,通过l e d 流水灯检验电路板的正确性。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3 d 显示驱动电路的硬件设计 2 13 d 显示驱动电路系统设计 本论文设计的3 d 立体显示的驱动电路主要有五大模块,分别是电源、p c i 接口、 f p g a 逻辑控制、数据存储、模数转换模块。系统框图如图2 1 所示,图像视频数据 由p c 机通过p c i 接口电路输入到驱动电路,数据首先存储到存储器s d r a m 中,由 f p g a 产生的r 、g 、b 三路信号经过模数转换芯片a d v t l 2 3 转换后由v g a 输出,f p g a 同时还产生v g a 显示需要的行同步信号以及场同步信号。立体显示需要两路v g a 视 频信号,为了方便,图2 1 只画出了其中一路v g a ,另一路与此相同。对系统中各 个模块的具体设计见后面各节。 二丑 p c i 9 0 5 4 d m a f i f o ,内部寄存3 3 v 电源 1 5 v 电源 n 一一1 u u o , i 嚣su气夕 s d r a m i5 一系统时 g s d r a m ru也u 数据锁存 数据锁存 数据锁存 r uug0b a d 、刀1 2 3 图2 1立体显示驱动电路结构框图 s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i e r st h e s l s 2 2p c i 接口模块设计 2 2 1p c i 接口方案选择 在设计p c i 总线接口电路时,电气特性和时序都要符合p c i 总线规范。目前, p c i 总线接口的开发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 1 0 1 一是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 p g a 或 c p l d 来实现,这种设计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接口电路, 不需要实现p c i 总线的全部功能,只实现满足自己需要的特定功能即可。但p c i 总 线协议比较复杂,p c i 控制接口设计起来比较困难,若小产品而且时间较短的项目 采用该方法,则耗时较长,成本也较高。二是采用专用的p c i 接口芯片,p c i 总线 接口相对复杂,通过接口芯可以将其转换为用户接口,转换后的用户接口较简单, 只需要设计用户接口即可,这样既降低了开发的难度。而且,接口芯片成本低、通 用性好、开发时间缩短、数据传输性能好,所以一般采用专用接口芯片来进行设计 开发。 目前,市面上专用的p c i 接口芯片种类较多,如由a m c c 公司生产的$ 5 9 2 0 、 $ 5 9 3 3 系列;p l x 公司生产的p c i 9 0 5 0 、p c i 9 0 5 2 、p c i 9 0 5 4 等。p c i 9 0 5 2 不支持d m a 传输,9 0 5 4 支持d m a 传输,假如应用对带宽要求较高的话,采用9 0 5 4 ,这样比较 有把握。本论文对带宽的要求不高,但是考虑到p c i 传输的效率,最终选择了 p c i 9 0 5 4 作为开发所用的接口芯片。 2 2 2p c i9 0 5 4 总线接口介绍 p c i 9 0 5 4 有主模式、从模式和d m a 方式三种数据传输方式f l l l 。其内部的d m a 数据通道有两个,每个数据通路上均有六个f i f o ,用来对数据进行缓冲,能够同 时进行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p c i 9 0 5 4 内部框图如图2 2 所示: 1 , l - r 工总线 - l - _ _ i _ _ 图2 2p c i 9 0 5 4 内部框图 6 本地总线 _ _ _ _ - _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e s i s p c i 9 0 5 4 的本地总线有c 、m 、j 三种工作模式,m o d e 1 :o 】为模式选择引脚, 可以利用其进行工作模式的选择。在c 模式下,由于操作时序简单,逻辑控制容 易,所以开发难度较低。在c 模式下,p c i 9 0 5 4 中的数据线和地址线是分开的,能 够为本地工作时序提供各种工作方式,在系统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因此,本论文 采用c 模式。 p c i 9 0 5 4 提供了p c i 、e e p r o m 、l o c a l 总线三个接口【1 2 】。p c i 9 0 5 4 在p c i 总 线和本地总线之间传递消息,既可以作为主设备,起到控制总线的作用,也可以作 为目标设备,以响应总线。p c i 9 0 5 4 中的6 个可编程f i f o 的作用分别是p c i 的发 起读、写操作,目标读、写操作以及d m a 读、写操作。f i f o 能够完成大量的数 据的突发传输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不丢失,以满足实时性。 2 2 3p c i 9 0 5 4 与p c i 总线接口 p c i 9 0 5 4 与p c i 总线接口连接,能实现c p u 与p c i 的数据传输的功能。p c i 总 线接口信号包括接口控制信号线、数据地址复用信号线、中断信号线等【1 3 】。 ( 1 ) 系统信号 c l k :系统时钟信号。该信号对所有的p c i 设备而言都是输入信号,为所有p c i 设备上的信号和数据传送提供时序,除i r q a # - - - m q d # 以及r s t # 信号外,其他的 p c i 信号,都在c l k 的上升沿到来时采样。 r s t # :复位信号。使p c i 的寄存器及其相关信号恢复到初始值。若撤消其边沿 没有反弹,则c l k 和r s 胖可以不同步。 ( 2 ) 地址和数据信号 a d 3 i a d 0 :数据和地址在相同引脚上的可以复用。f r a m e # 为低电平时有效, 表示地址期;t r d y # 和i r d y # 同时为低电平时表示数据期。 c b e 3 一c b e 0 :p c i 总线复用命令与字节选通引脚。在地址周期时,进行p c i 总线命令的传输;在数据周期时,进行字节选通信号的传输。 p a r :a d 3 1 a d o 和c b e 3 - - c b e 0 的奇偶校验信号。不论是主设备还是从 设备都必须实现此信号。 ( 3 ) 接口控制信号 f r a m e # :帧周期信号,指示p c i 总线事务的开始与结束。 i r d y # :该信号为低电平时有效,表示p c i 的主设备数据准备完毕。 t r d y # :目标准备好信号。 s t o p :该信号高电平时有效,表示目标设备发出请求,使主设备停止当前p c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丁e r st h e s i s 总线上的一切事务。 i d s e l :选择p c i 目标设备。在p c i 总线的配置读写传输期间起片选作用。 d e v s e l # - 设备选择信号。作为输入信号,d e v s e l # 说明总线上是否选中了 设备。 ( 4 ) 中断信号 在p c i 规范中,只能使用i n t a # 一条中断申请线来进行中断申请,并且是采用 漏极开路的方式来驱动这条中断线。 ( 5 ) s e r r # 信号 在p c i 规范中,该系统错误信号线是必备信号;但是,该信号对整个计算机系 统影响较大,该信号有效时可能会导致系统死机,并且产生该信号的机制也较复杂, 需要占用较多的资源,所以在本论文中,没有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处于空置状态。 p c i 9 0 5 4 与p c i 总线接口具体原理图如图2 3 所示: 图2 3p c i 9 0 5 4 与p c i 总线接口具体原理图 p c i 连接器的p r s n t l # 和p r s n t 2 群引脚的用途有两个,一是表明是否有板卡 存在与p c i 插槽上;二是提供电源的相关要求1 1 4 j 。p c 机主板即通过对这两个信号 的检测来判断插槽上是否存在板卡,同时在连接时还要注意p c i 板卡的使用功率。 表2 1 给出了p c i 板卡上p r s n t 引脚的设置情况1 1 5 】。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表2 1p c i 板卡上p r s n t 引脚的设置情况 p r s n t i #p i l s n t 撵 表达的含义 开路开路插槽上不存在p c i 板卡 地开路存在p c i 板卡,最大功耗2 砰 开路地存在p c i 板卡,最大功耗1 5 弭 地 地存在p c i 板卡,最大功耗7 5 w 对于p c i 板卡,无论系统是工作在5 v 或是3 3 v ,都需要说明板上电源功耗的 最大值,电源必须满足该功耗。在本接口卡中,采用的电源最大功耗是7 5 w ,将 引脚p r s n t i # 和p r s n t 2 # 均与1 0 k 的电阻相连并接地,以此方式来实现要求。 在p c i 规范中,信号具有反射波的作用,所以需求电压的一半由驱动信号产生, 另一半由反射来实现。因此对信号线的长度就有一定的要求。从p c i 9 0 5 4 的引脚到 p c i 边缘连接器,其走线长度需满足如下条件【1 6 j : ( 1 ) 3 2 位接口信号的走线长度不能超过3 8 1 m m ( 1 5 0 0 m i l ) ; ( 2 ) 时钟信号的走线长度为6 3 5r n l n 2 5l n i n ( 2 4 0 0m i l - - 2 6 0 0r a i l ) ,而且只 能连到一个负载上。时钟信号只能在p c b 的同一面走线,在转角处要采用弧形,为 了达到长度要求和布线要求,本论文中采用“蛇形”走线。 系统板中p c i 控制信号需要接上上拉电阻,使得设备在未驱动该引脚时,该引 脚处于无效状态并且能够保持稳定,p c i 9 0 5 4 在该引脚没有上拉时不会发出p c i 总 线申请。上拉电阻阻值范围一般在1 k 1 0 k 内,阻值越小,该信号驱动为有效所需 要的时间越短,但太小会使得流过芯片的电流过大,将芯片烧毁,权衡考虑之后, 本论文采用的是4 7 k 的上拉电阻。 2 2 4p c i 9 0 5 4 与本地总线接口 本论文以c y c l o n e 系列f p g a 芯片e p lc 6 q 2 4 0 c 8 为逻辑控制芯片,p c i 9 0 5 4 工作在c 模式时,利用片内逻辑控制将p c i 的数据和地址线分开,连接f p g a 相应 的引脚,为本地工作提供各种工作方式以满足时序要求。 p c i 9 0 5 4 有c 、m 、j 3 种工作模式。m 模式主要应用在电信领域,在j 模式下 工作时接口的设计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通常使p c i 9 0 5 4 工作在c 模式下。c 模式下 的数据传输有直接数据传输方式( d i r e c td a t at r a n s f e rm o d e s ) 与d m a 方式两种。 直接数据传输方式又分为i n i t i a t o r 与t a r g e t 两种方式,在c 模式下,t a r g e t 、i n i t i a t o r 以及d m a 三种数据传输方式分别与p c i 的三种数据通信相对应1 r 丌。 ( 1 ) t a r g e t 方式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t a r g e t 方式实现c p u 与p c i 设备通信。在这种方式下,c p u 调用a p i , 访问 p c i 设备。 ( 2 ) i n i t i a t o r 方式 i n i t i a t o r 方式实现p c i 设备与p c i 设备直接通信,在这种方式下,9 0 5 4 作为 m a s t e r 访问p c i 总线上的其它设备。 ( 3 ) d m a 方式 在d m a 方式下,数据在p c i 设备与主存之间进行传输。该方式下p c i 设备与 主存之间数据传输的效率较高。此时,总线主设备是p c i 9 0 5 4 ,从设备是h o s t 桥。 通过模式选择控制引脚m o d e 1 :0 】来对p c i 9 0 5 4 的工作方式进行控制,本系统 采用的是1 7 6 p i n p q f p 封装的p c i 9 0 5 4 芯片,模式选择引脚为p i n l 5 7 ( m o d e l ) 和p i n l 5 6 ( m o d e 0 ) ,本系统采用的是c 模式( m o d e 1 :0 】:0 0 ) ,只需要将p i n l 5 7 和p i n l 5 6 这两个引脚都接地就可以了。模式选择对照表如表2 2 所示【1 3 】: 表2 2 模式选择对照表 1 1 0 d f 0舶0 d e lb u s1 1 0 d e 1 1h l0 j 01 保留 00 c 本地总线工作模式电路图如图2 4 所示: 图2 4 本地总线工作模式电路图 2 2 5p c i 9 0 5 4 与e e p r o m 接口 p c i 9 0 5 4 芯片上有与串行e e p r o m 相连接的引脚,分别是e e c s 、e e d o 、e e d i 、 e e s k :实现的功能分别是串行e e p r o m 片选,串行e e p r o m 读数据,串行e e p r o m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丁e r st h e s i s 写数据,串行e e p r o m 数据时钟。这四个引脚与串行e e p r o m 芯片9 3 c 5 6 a 的引 脚c s 、d o 、d i 、s k 分别对应相连。其中e e d o 引脚加有上拉电阻,使得在未安 装e e p r o m 时,e e d o 始终保持高电平状态,p c i 9 0 5 4 仍然能够以缺省设置运行。 9 3 c 5 6 a 的v c c 引脚即电源引脚,接+ 3 3 v 电源,g n d 接地。串行e e p r o m 要处 于非保护并且可编程状态,方便对串行e e p r o m 进行写操作,所有的p e 引脚连接 3 3 v 的高电平,需要连接1 0 kq 的电阻,起到上拉的作用,p r e 引脚接地,需要连 接1 0 k q 的电阻,起到下拉的作用0 9 。e e p r o m 的原理图如图2 5 所示: 图2 5e e p r o m 的原理图 2 3 其他各模块的具体实现 2 3 1 电源电路的设计 前面介绍过,p c i 总线的电气规范提供了5 v 和3 3 v 两种电源跚。不同的元 器件有不同的工作电压,要使不同的器件能够在同一种信号环境中混合使用,就需 要电源转换芯片将电压进行转换。但是p c i 板卡的信号环境不能混用,p c i 总线上 的所有器件必须使用相同的信号协定,这是由p c i 的电气规范所决定的。本系统所 需要的5 v 电源可以通过p c i 连接器从c p u 上取得,而f p g a 内核需要的是1 5 v 的工作电压,端口电压需要3 3 v 的工作电压,所以本论文中采用了两种电源转换 芯片:一种是将5 v 电压转换成3 3 v 的电源芯片a m e l 0 8 5 ,它可以提供3 a 的电流, 是固定电平输出的芯片。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 6 所示: l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图2 63 3 v 电源转换原理图 另一种是将5 v 电压转换成f p g a 内核所需的1 5 v 电压,采用的电源转换芯片 是l d l 0 8 4 v 1 5 ,它可以提供5 a 的电流。其原理图如图2 7 所示: 图2 71 s v 电源转换原理图 在设计p c i 电路时,电源层到地层之间要连接电容,为连接器上的v c c 引脚 提供去耦作用,从连接器到电源层或者地层的引线最长不能超过6 3 5 衄,线宽最小 不能低于0 5 1 衄。需要在通用板上的地线层与输入输出缓冲电源线之间加去耦电 容,以保证它们发挥交流参考作用。去耦电容的选用不是很严格,可按c = i f ,即 对于1 0 m h z 的噪声选用0 1 | lf 的去耦电容1 2 。 2 3 2 时钟电路的设计 本论文的时钟电路如图2 8 所示。f p g a 的时钟电路只能利用晶振来实现,有 源晶振来给f p g a 提供电源,串联两个2 2 欧姆的电容是为了达到阻抗匹配的效果。 该时钟电路能够提供5 0 m h z 的电路给f p g a 芯片,再由f p g a 提供时钟信号给p c i 。 图2 8 时钟电路 1 2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3 3f p g a 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a l t e r a 公司的c p l d 和f p g a 都是由输入输出单元、逻辑单元和互连三部分组 成。其中i o 单元的功能基本一致,二者的逻辑单元和互连法则各不相同。c p l d 中的逻辑单元是大单元,其输入变量数可以多达2 0 个,由于c p l d 的逻辑单元功 能强大,一般的逻辑均可以在单元内实现,因而这种逻辑单元内部互连关系比较简 单,即可以通过总线来实现。c p l d 比较适合控制器,它属于逻辑型系统,这种系 统的逻辑关系相对较复杂,输入变量也比较多,但是需要的触发器的数量比较少。 f p g a 逻辑单元均是小单元,每个单元包含有1 至2 个触发器,其通常只有几个输 入变量,这样的结构使得芯片的占用面积较小,速度较快,每块芯片上能够集成较 多的单元,但是每个单元的功能相对比较弱。f p g a 较适合信号处理等数据型系统, 这种系统的逻辑关系简单,输入变量少,对触发器的需要量多。f p g a 的速度比c p l d 慢,并且f p g a 的时间可预测性较弱,但是f p g a 在编程上比c p l d 具有更大的灵活 性。考虑到上述内容,本论文中选用的a l t e r ac y c l o n e 系列的f p g a 芯片 e p l c 6 q 2 4 0 c 8 。 在f p g a 主芯片电路的设计中,要注意管脚兼容性。在进行p c b 设计之前不 能估算将来的代码需要多大的f p g a ,这时就需要在电路设计时有尽可能大的兼容 性,可以保证电路板出来后可以选择不同规模的芯片进行焊接。比如q 2 4 0 的封装, a l t e r a 的c y c l o n e 系列有两个型号,e p l c 6 和e p l c l 2 ,它们的封装相同,但可以用 的i o 数量不同,为保证p c b 设计之后能兼容这两款芯片,管脚设计的时候要照顾 可用i o 管脚较少的e p l c l 2 ,即按照e p l c l 2 设计的板卡将来可以焊接e p l c 6 。 不同于a r m 、d s p ,f p g a 芯片的管脚可以自由指定,但除了专用的i o 之外。 比如时钟、配置管脚,这些管脚是固定的。e p l c 6 有1 8 5 个i o 管脚,可以自由指 定它们的功能、连接关系。管脚的自由指定的原则在p c b 设计时可以大大简化后期 电路设计的工作。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原理图中f p g a 管脚的功能,使p c b 布局布线更为合理。时钟管脚是f p g a 中比较敏感的管脚,涉及到一些高速时钟信 号,必须通过f p g a 的专用管脚来送入f p g a 中。每个锁相环都有自己专用的时钟 输入管脚,要用到锁相环就必须把时钟送到专用的时钟管脚中去。p l l 经常用来作 频率的合成。p l l 电路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分频或倍频后信号的质量,因此在设计 中,锁相环的电源要加入滤波的处理。滤波电容在布局布线时尽量靠近f p g a 芯片 对应的管脚,即锁相环的电源管脚,尽量减少过孔,这样可以保证更好的滤波效果。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f p g a 芯片部分引脚原理图如图2 9 所示: 图2 9f p g a 芯片部分引脚原理图 2 3 4 下载配置与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c y c l o n e 系列的f p g a 器件配置方案主要有三种,包括a s 配置、p s 配置、j t a g 配置【2 2 1 。 a s 是一种配置接口,j t a g 是把程序烧写到f p g a 内部,a s 是一种主动的配 置接口,它是把p u f 文件或将来的二进制的固化文件烧写到f p g a 外部的配置芯片 里面去。通过a s 口实际上是通过主机的下载电缆把配置程序烧写到配置芯片里去, 以后上电之后都由配置芯片重新加载给f p g a 。开发阶段调试软件功能时使用 j t a g ,因为j t a g 方式下载进入f p g a 后掉电内容消失,每次f p g a 上电时都会从 外部的配置芯片提取新的程序。整个研发过程结束之后,认为程序可以固化了,就 采用a s 方式烧写进去,即a s 下载方式可以永久性地改变f p g a 的内容,或者改 变了配置芯片的内容,再次上电之后,f p g a 就会以新下载的程序开始运行。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 1 e rst h e s i s j t a g 下载与调试接口原理图如图2 1 0 所示: 3 3 v 图2 1 0j t a g 下载与调试接口原理图 a s 下载与调试接口原理图如图2 1 1 所示: r c 8 1 0 k 图2 1 1a s 下载与调试接口原理图 j t a g 的l o p i i l 的连接器跟下载线相连的接头与芯片的距离不要太远,即j t a g 的信号线不要太长,否则会由于驱动能力的限制影响正常的下载。该有的上拉、下 拉电阻不能少,否则会导致下载的失败。 2 3 5a d v 7 1 2 3 外围电路设计 a d v 7 1 2 3 是视频信号数模转换芯片,它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为模拟信号, 最后通过v g a 显示。a d v 7 1 2 3 有三路的d a 转换器,即有三个通道,每一个通道 都存在一个1 0 的寄存器,即每个通道可以输入1 0 位的数据进行转换。每一个通道 分别代表r 0 一r 9 ,g o g 9 ,b 0 一b 9 。这些数据在时钟的上升沿被锁存,被送入三路 1 0 位的d a c 当中,最后被转换成三个模拟信号通过v g a 显示。a d v 7 1 2 3 的电路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原理图如图2 1 2 所示: 图2 1 2a d v 7 1 2 3 的电路原理图 a d v 7 1 2 3 的引脚r 0 r 9 ,g o g 9 ,b 0 b 9 是不同颜色的像素数据输入端,分别 代表红色、绿色、蓝色。a d v 7 1 2 3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控制信号,即b l a n k ( 灰电 平控制端) ,该引脚低电平有效,此时模拟输出i o b 、i o g 、i o r 是灰电平。另一个 是s y n c ( 同步信号控制端) ,这两个信号在时钟的上升沿被锁存,以保证数据流 同步。 对a d v 7 1 2 3 外围电路的p c b 设计时要使电源信号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