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类:人教版+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ppt_第1页
课件类:人教版+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ppt_第2页
课件类:人教版+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ppt_第3页
课件类:人教版+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ppt_第4页
课件类:人教版+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及应对,2009年现代文阅读(24篇),散文:13篇,占54.2小说:6篇,占25,2010年现代文阅读(23篇),散文:11篇,占48小说:7篇,占30,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2011年山东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考查的五个基本走势:1、文本的体裁:虽然文学类文本的体裁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种,但从命题的技术角度考虑,主打的体裁是散文和小说两种。自2007年以来,山东高考卷三次考了散文,只有2010年考了小说,而2011年山东省高考考查散文的可能性更大于小说。,2、文本的来源: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3、涵盖的考点: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其中一道必为探究题。4、题量、题型、分值:共四道,18分,题型均为主观题。5、命题原则:涵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层级。,应对考生只有在科学的阅读理念的引领下,才能探寻出科学的阅读方法。考生在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四个基本原则:1、整体性。整体感知的意义在于它与作家创作思维流程的“合拍”,作家的创作总是先萌发一种思想、观点或感情,然后构建其创作的提纲,再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为此,考生的阅读思路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否则,极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误区。整体感知有以下两条思维路径:(1)整体感知文章的观点或作者的情感,它可以通过“跳读”的阅读方法来完成;(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它可以通过“抓大放小,扫视轮廓”的阅读方法来完成。2、形象性。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蕴含在对人、景、物、事的叙写之中。如:情景交融,在写景状物中有条情感的线索;设喻取譬,在形象描述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剪裁构思,在人物刻画中有作者的情感旨趣,所以,要从对形象的揣摩中去感悟形象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情思,揭示文章的主旨。3、具体性。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主旨的分析,一定要披文如里,切忌妄加引申,随意拔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切忌大而化之,架空分析。4、迁移性。考生要在文学欣赏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要有厚实的文体知识储备,对各种表现手法要悉心揣摩,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为由课本向课外、由平时向实战的迁移积蓄“底气”,准确作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鉴赏评价题。,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总结出2011年山东省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考查的四个基本走势:(1)文本的体裁:山东卷的主打体裁是新闻和传记。根据2007年以来的考查实际,2011年山东省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传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新闻和科普也应注意。(2)覆盖的考点:根据文本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其中一道必为探究题。(3)题量、题型、分值:共4道,18分;题型均为主观题。(4)命题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把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努力组成内容由浅人深的系列。,应对,(1)结合社会背景,知人论世解读。实用类文本一般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深入解读文本,必须基于对相关的社会背景的了解。如传记类文本,就要求考生结合人物的生平,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文本。(2)了解文体特征,把握文本结构。实用类文本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和程式化的语言,这就决定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理解实用类文本,要在把握其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结构入手去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如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个方面去把握新闻。(3)发掘文本特色,个性解读意蕴。尽管保持客观、用事实说话、秉持立场中立是实用类文本的共同追求,但是一方面作者可以在陈述事实、展示人物时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背景,对文本呈现的事实作个性化解读。这就为作者的个性化创作和读者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1、不分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把答案堆在一起,让阅卷老师挑。2、不专业答题时不会用“专业术语”。如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题。有的同学除了答“外貌描写”外,还答出“形象描写”。3、不全面找出一点两点就满足了。如对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题:传记中季羡林的形象非常鲜明,让人有如见其人之感,请结合文章分析传记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人物。,4、不分析答出基本点,不结合具体语言分析,如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题,光答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不结合文章具体分析。5、不完整曲解了“语文”作为语言学科的模糊性,平时做题时随便写几个字就算完事。养成这种习惯的结果是,考试时只能勉强凑字。6、不看语境孤立地看问题致使理解问题发生偏差。如对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中“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一句话的理解,不少同学出现错误,就是因为不看语境。,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不满足于出题人设计的现成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利用文本,想法设法挖掘有价值东西。如: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牛溜索时的狼狈,为什么没具体写马如何过索?答案提示:“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这几句话其实是一种暗示,暗示马过索时的从容。如果再具体写的话,纯属画蛇添足,没有必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答案提示:语言简洁,叙事从容,不多说一个字,也不少说一个字,语言有些“冷”,特别有张力,读这样的文字,让人禁不住有些紧张。这正符合“我”的心理特征。如“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2、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便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画家黄永厚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1)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2)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3)涉猎广泛的阅读。(4)独特的生活态度。(5)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3、利用手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成为“出题人”零距离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如:请不要对我说欢迎张晓风我走上我自己的土地,我来依傍这母亲般的后土。你,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对我说:“欢迎!”虽然,说这话的时候,常伴随着你的笑容,你的掌声然而我还是想告诉你,不要说欢迎,真的不要。一说欢迎,就有了主客之别,但是,像我这样的人,我怎能承认自己是客。去年9月,曾蒙钱伟长先生设宴款待,一巡酒罢,有位教授掏出台胞证采给钱先生看,一面就诉起苦来:钱先生,你看,我在台湾,他们叫我外省人,来到大陆,你们又叫我,台胞,我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他说得十分愤慨。我瞪大眼睛看他,不懂他为什么要这么想?我是不是台湾人,只能由我自己来决定,这分明不需要靠别人说才算数的。既然吃浊水溪的米长大,谁能否决你的合籍身份?但是,如果飞机一落在咸阳机场,李白的(忆秦娥)就会立刻蹦出来:“咸阳古道奋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时候,我又是百分之百的大陆人,我回到魂牵梦系钩地方。你相信吗?西安街上人潮涌动但做我十样爱这方土地的人却并不多。从咸阳机场赴长安墟(现名西安)途经渭水,天啊渭水!这是杜甫的渭河啊!“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黑夜中我顾不得违法不违法,赶紧把头探向车窗外,要看一看属于唐代诗人笔下的河。对我而言,这条河既不属于汉唐的刘家李家,也不属于后采宋明的赵家朱家。成吉思汗或皇太极也许各有勋业,但还没有一个英雄可以伟大到拥有一条河。一条河,只属于她自己。,这是(诗经)里的河,这是吕尚父垂钓的渭水,这是杜甫吟咏的千里烟波,而我,我是三千年前那蹲在江边呆看吕街尚鱼的小女孩,看他如何被西伯发现。我又是那眼在杜甫身边的小讨厌,一路看他如何捻须苦吟我既在这条河边神游了一个又一个的世代,而你,亲爱的,你不过才30,或者40、50、60,你怎能来欢迎我呢?我是先你而至的人,我在此地处处逢故旧,该说欢迎的其实是我啊!是啊!真的是处处逢故旧!桥山那里,丛山古柏之中有小小的黄帝陵,这个地点,从小学就背得烂熟。于是,有一天,我来到这桥山。一切都顺理成章,我深躬古柏森森,有若神呵鬼护。忽然开来一辆黑色轿车,是高干吧?那人虽有些权责状,倒还懂得收敛,但他身旁那儿子却十分“走赞,穿件花色鲜艳的恤衫,满脸不耐烦:“这就是黄帝陵啊卜就这么个小土堆!五千年前嘛!”父亲胡乱搪塞,“那时候人有多穷啊!”“这啥也没看的!”他掉头而去。这时候,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灰发老头,他凑近我,说:“其实,这里不是黄帝的坟,这里葬的是他的衣冠。”“唔”,“黄帝其实是升天了,但他临升天还回来桥山这里看看老百姓,老百姓舍不得他升天,就想扯住他,结果扯下了靴子和一角龙袍,后来,就埋在这里。这野老倒有点意思。能碰到这样一个肯相信神话的人真令人感动否则,那狂妄少年口中的“小土堆”也真的可以成为一种定义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史记)上记载“黄帝,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