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发展规划研究院2011年4月III目 录一、充分认识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一)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1(二)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三)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四)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3二、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3(一)发展现状3(二)存在问题6三、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定位8(三)发展目标9(四)发展重点10四、十大产业的发展举措12(一)着力打造发展平台12(二)大力提升创新水平13(三)突出重点项目带动13(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14(五)强化发展要素保障15(六)加快集聚高端人才15五、加快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16(一)形成发展合力16(二)强化规划引导16(三)完善扶持政策16(四)加强监测考核17(五)健全协调机制17附子报告:子报告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9子报告二: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30子报告三: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40子报告四: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52子报告五:杭州市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65子报告六:杭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76子报告七: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89子报告八: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01子报告九: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11子报告十: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121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为加快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的发展,本报告围绕“认识四大意义、找准四大定位、明确五大目标、落实六大举措”,对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开展基础性研究。一、充分认识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把杭州定位为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杭州在长三角“一核九带”总体布局框架和重点产业布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动接轨、积极融入、错位竞争、共赢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杭州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扶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发展,正是响应国务院对杭州市的发展定位、顺应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杭州在“十二五”时期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二)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标准、服务、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现代服务业作为杭州的“首位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杭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在十大产业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是杭州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是杭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有利于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十大产业发展越快,我市产业转型速度就越快。大力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三)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唯有取得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足。目前,国内主要城市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杭州提出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全国前三、一批全国前六和一批全国前十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资源,抢占产业制高点,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建立在某些资源领域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竞争优势。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未来五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四)大力发展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节能减排指标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我们在节能减排减碳上将面临更大压力。我市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缺少港口和矿产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先天条件制约。“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迈入后人均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新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和资本等优势,突破对环境资源要素的依赖。十大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领域渗透强等特征,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将成为杭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二、十大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1、增长势头强劲,总体规模较大。“十一五”以来,我市十大产业发展迅猛,产业总量不断扩大,逐步迈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据初步统计,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共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旅游休闲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信息软件业和物联网产业共实现收入212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共实现销售产值4440亿元。近三年来,十大产业各自产值(增加值、收入)的年均增幅基本保持在15%以上,其中电子商务产业、物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的三年产业产值(增加值、收入)年均增幅更是高达40%以上,多数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2、龙头企业引领,品牌效应显现。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掌握了一批行业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市发展十大产业的“领头羊”。全市现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361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3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85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十大产业范畴,拥有阿里巴巴、华数、海康威视、中控技术、中南卡通、华东医药、西子集团、杭氧、富春江水电、运达风电、万向电动汽车等一大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我市现有各级名牌产品794个,其中中国名牌52个,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3、比较优势明显,特色领域突出。我市已基本形成门类较全、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部分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金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产品不断形成。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在网站数量、B2B、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位居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信息软件在全国亦具有重要影响,生物技术药物、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新领域异军突起。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空分设备、余热锅炉、水电设备等一批重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我市还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4、平台有序建设,产业加快集聚。围绕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我市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大批企业加快向各级开发区、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功能区集聚。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省级开发区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持续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有序建设,滨江物联网经济示范区、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杭州汽车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大学科技园、杭州新加坡科技园、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形成,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市域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体系。5、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围绕十大产业发展,我市企业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进标准研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累计培育认定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50多家,主导制定10项国际标准、50多项国家标准。其中,有20多家涉及生物技术研发的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达风电“风力发电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中控科技集团已主持制定8项实时以太网技术系列国际标准,打破了国外在自动化领域对国际标准的长期垄断。同时,我市还有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20多个国家级试点以及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20多个国家级基地,科技创新基础良好。6、服务体系形成,发展环境良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组织领导、发展引导、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重点在财政税收、创新平台、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十大产业给予支持,各类支持和引导资金累计达20亿元以上。有力的政策支持、较为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激情等企业生存环境,基本协调配套的产业链条、较完善的金融服务与科技中介服务等服务配套体系,以及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共同营造了我市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存在问题我市在发展十大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尤其与建设长三角“四中心一基地”的目标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力度有待加大。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仍然偏少,整体技术创新力量不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与标准化、产业化应用衔接不够顺畅,通过产学研协作、合作共赢,推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合力机制尚不完备。尤其在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创新能力还需不断加强。二是政府引导仍需强化。与苏州、无锡、深圳等地相比,我市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具备优势,在对十大产业政府扶持资金的整合优化和统筹管理、鼓励和引导十大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操作执行、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三是重大能级项目偏少。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以前,超大型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还缺少与上海迪斯尼、唐山曹妃甸、天津大飞机、广州南沙造船基地等能级相当的重大项目,国家级层面的大型项目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迅速壮大和产业链完善。四是支撑体系尚待优化。发展十大产业亟需的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一批初创型科技企业缺乏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的支持,影响持续发展。三、十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工业兴市”、 “软实力提升”战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遵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兼顾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十大产业,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服务平台、加快产业集聚、推进重大项目、夯实人才基础,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十大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着力提升我市在全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二)发展定位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是检验杭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准,需要杭州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十大产业将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领跑产业、龙头产业、核心产业和示范产业。十大产业是杭州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和省委对杭州发展的总体要求,杭州要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十大产业的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有的在全国、全省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十大产业是杭州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杭州经济已连续20年保持了两位数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要在高位继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的目标,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大产业具有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良好、能迅速扩大投资、吸引就业等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快速增长,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十大产业是杭州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杭州特别要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加大力度。十大产业涵盖了能大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十大产业是杭州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杭州是16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第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原则和任务。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科技十大专项有九个和十大产业相关,十大产业是杭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的生力军,是我市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十大产业的整体规模更加壮大、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五个一批”,即:建设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龙头企业,研制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创建一批中国知名品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举办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十大产业分别跻身全国所有城市的前三位、前六位或前十位,形成以十大产业为主、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我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见下表。表1:十大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表单位:亿元序号产业类别指标现状(2010年)规划目标(2015年)年均增幅1文化创意增加值702130013.1%2旅游休闲总收入1025200014.3%3金融服务增加值605100010.6%4电子商务服务收入85100063.7%5信息软件主营业务收入710150016.1%6先进装备制造销售产值3484600011.5%7物联网主营业务收入300100027.2%8生物医药销售产值280100029.0%9节能环保销售产值480140023.9%10新能源销售产值200100038.0%说明:1、2010年各产业现状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目标的指标,统计口径依据统计局制定的十大产业统计调查制度;2、到2015年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增加值指标要到5月底才能出统计数据;3、因产业融合发展,十大产业中部分产业存在交叉重复。(四)发展重点文化创意。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旅游休闲。创新发展“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健康养生、会议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杭州从“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的转变。金融服务。积极打造多元化金融集聚区,吸引中小银行专营总部、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总部和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壮大杭州地方金融板块,做大做强现有本土金融机构,争取设立新的本土金融机构;参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努力拓展多渠道农村金融供给。电子商务。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实施网商培育,集聚服务平台,拓展移动服务;拓宽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政府采购;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主要有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物流体系、标准体系、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等。信息软件。壮大发展软件产业,重点为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提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点为BPO(业务流程外包)、ITO(信息技术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突破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为数字电视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运营业。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天航空装备等;先进技术装备制造,包括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包括现代通信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电气机械制造,包括发电机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等。物联网。围绕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积极攻关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造和拓展更广阔的应用市场,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抢先占据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生物医药。围绕解决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问题,突出发展创新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生活保健品五大领域,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积极进入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前沿技术领域。节能环保。围绕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重点发展节能关键技术装备、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产业为重点,打造光伏产业链和风电产业链;加快实现新型电池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核电装备、水能和潮汐能设备、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等领域。四、十大产业的发展举措(一)着力打造发展平台1、重点建设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来抓,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功能。加快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杭州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平台。充分发挥十大产业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引领示范作用,加大拓展力度,真正做到“以点带面”发展。鼓励老城区工业功能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园、电子商务园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十大产业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2、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产业活动,充分利用杭州西湖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动漫节、网商大会、对外招商推介会等各行业多种形式的论坛、展览会、研讨会,加大宣传力度,为十大产业在项目招商、人才引进、社会宣传等方面搭建服务平台。(二)大力提升创新水平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动十大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动力,围绕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十大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推进公共科技资源基础平台、产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金融合作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境内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作用,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平台建设。2、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优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等,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增强“研发、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能力。加快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三)突出重点项目带动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围绕十大产业发展目标,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创新招商选资方式,引进一批对杭州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深化与东风汽车、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北车等一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大对国际先进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2、紧抓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等科技专项,突出十大产业相关重点领域。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成果行业共享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建立科技信用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指引和专利风险分析。(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1、提升企业竞争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规模,争取上市发展。以“瞪羚计划”、“雏鹰计划”为抓手,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脱颖而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围绕增强产品竞争力,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抢占市场制高点。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应用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推进质量强市建设。2、引导企业走出去。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通过跨国收购、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速建立境外工贸联盟,搭建境外产、供、销集群中心,形成海外优势产业链。制定境外投资扶持政策,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维护“走出去”企业权益。(五)强化发展要素保障1、加大金融支持。对政府性投资项目,各级政府应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按时、足额落实资金。对企业投资项目,要协助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银行专项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通过推进企业上市、企业资产证券化等途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2、做好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向大平台、重大工业项目倾斜。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对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证供地。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开展挖潜节地行动,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拓展十大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对采用拆建、翻建、厂房加层等措施利用原工业用地的“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的扶持力度。(六)加快集聚高端人才1、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全面落实六大政策,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办好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和留学生、大学生创业园,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鼓励教授带团队创业。创造条件吸引国际、国内“明星级”领军人物、拔尖人才落户杭州,丰富杭州文化内涵。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十大产业的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申购人才限价房、人才专项经济适用房等人才房时适当放宽申请条件,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才公寓的建设规模;营造有利于产业人才之间交流、讨论的环境,引导创立俱乐部、联谊会、论坛等形式的沟通平台。五、加快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形成发展合力成立杭州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构,直接对市委、市政府和推进市十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十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考核、指导工作。统一认识,齐抓共管,进一步明确市各部门、区(县、市)的职责分工,形成全市上下发展十大产业的合力。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十大产业发展的思路、规划、政策和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十大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二)强化规划引导由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牵头,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相关产业的战略部署,编制杭州市十大产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关于推进杭州十大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抓紧细化完善十大产业的“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各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同时,以规划为指导,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和落实。(三)完善扶持政策对我市现有的产业方面的扶持政策、资金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优化整合,突出重点,集中政策资金向十大产业发展倾斜。设立十大产业发展基金,市本级及区、县(市)五年投入200亿元,加强对十大产业的政策扶持。在资金使用上,突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创新优化对十大产业的扶持方式,在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间接扶持的资金比例。努力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高效的政策服务体系,指导企业和基层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四)加强监测考核强化十大产业的统计工作,制定杭州市十大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数据分析,开展日常预测工作,建立十大产业300家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建立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制度,根据十大产业发展年度实施计划,将十大产业发展纳入相关部门和区、县(市)职能目标考核,在市考评办年度综合考评中确定一定分值,强化检查督办,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按计划推进。(五)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全市十大产业协调例会工作制度,并形成领导小组例会和专题协调例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例会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例会、各区、县(市)政府工作例会三级协调机制。领导小组例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其它例会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通过召开协调例会,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以点带面、务实解决十大产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实施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市)政府和各市直部门要根据十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酝酿十大产业发展中重大事项,对需要提交领导小组解决的问题,须首先提交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讨论、确认。对例会议定的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组织“回头看”等形式,加强督办检查,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18子报告一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列为杭州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为杭州加快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空间和外部环境。目前,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02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行业优势明显,园区集聚效应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强大。“十二五”期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拓展园区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人才队伍等手段,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产业,积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一、发展现状(一)国内发展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GDP的2.5%左右。全国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均依托各自的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设立各种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2010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24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2.8,形成了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动漫网游、演艺、电影、古玩与艺术品交易等产业;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2009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3900亿元,增加值为1149亿元,占全市GDP的7.7,拥有80家市级挂牌创意产业园区,200多家非挂牌园区,是全世界创意产业园区最多的城市之一;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十一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被国际创意城市联盟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尽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据统计,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我国仅仅在3%左右。(二)杭州发展现状1、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2亿元,比2006年增加350亿元,年均增长17.9%,占全市GDP比重达11.8%,比2006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市GDP增幅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3.8个百分点;2010年末,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限额以上企业资产总计1915亿元,增长24.9%。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市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10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为28.06万人,增长13.9%。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杭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部分行业优势凸显。杭州已基本形成门类较齐全、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部分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在龙头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引领带动下,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2008年9月我市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动漫游戏业2010年完成原创动画片42部,同比增长27.7%,年产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各城市第一;文化会展业在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等会展成功举办的示范带动下,发展迅速;西泠印社2010春拍总成交额达6.52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江南第一拍”的地位,进而带动全市艺术品业的异军突起;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等行业也注重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实力。3、园区集聚效应提升。杭州现已创建了LOFT49、白马湖农居SOHO、中山北路创意街区等一批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楼宇),拥有5家国家动画生产基地,3家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总数位居全国第1位,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全市十大文创园区建成面积为124.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7.16万平方米,增幅达85.01%,全市市级文创园总数达16家。园区企业数量为1437家,就业人数为23074人,实现营业收入为42亿元,同比增加8.44亿元,增幅达25.15%。4、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继续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着力打造“文化人天堂”。目前,余秋雨、陈祖芬、韩美林已成为了“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成为了杭州的专职作家;潘公凯、约翰霍金斯、赖声川、朱德庸、余华、蔡志忠、邹静之等国内外文化名人也以不同方式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园区。培育认定3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6家实训基地,实训人数达3000人以上;各类创意设计类赛事、会展及培训层出不穷,创意人才储备不断加强。(三)存在问题1、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投资强度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产品竞争力也相对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不多,缺乏一批“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文化创意原创精品,产业链整合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也未得到有效挖掘。2、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特别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需加强。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从行业人才来看,杭州较注重文艺家、服装设计和动漫设计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但文创产业范畴较广,因此各行业内部的人才建设内容较为缺失;从区域来看,现有的人才政策大多是市级层面,各区县(市)的人才政策较少;从人才类型来看,目前创意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缺乏将创意产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擅长创意产品开发又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4、融资约束依然存在。尽管我市通过专项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和创新融资产品等手段缓解了部分文创企业的资金困难,但由于文创企业数量多,资金扶持不能面面俱到,加上大部分企业是3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缺少货款抵押物、没有成熟的市场评估体系、投资风险较大,因而融资仍较困难。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加快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形成产业规模巨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大、文化品位较高、创业环境一流、专业人才集聚、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保护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把杭州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打响“创意杭州”品牌。到2015年,实现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占文创产业增加值比值达65%左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300亿,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左右,年均增长13.1%;文创类上市企业达到10家;就业人数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国家级园区(基地)数量力争达到15家,全市市级文创园区达到20个,市级文创楼宇达到50个。三、发展重点立足杭州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业和数字电视业。依托全国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和全国网商的高度集聚,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经济强市。依托杭州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技术、内容服务业的覆盖面。到2015年,培育一个数字电视业上市平台,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动漫游戏业:依托杭州的IT产业基础和高校人才资源,重点扶持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作品质量好、市场运作灵的动漫游戏企业,形成“以大带小、母子相连”的集团发展态势。加大对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打造品牌作品。到2015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实现35家动漫游戏企业上市,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动漫之都”。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业、建筑景观设计业和广告业。到2015年,使杭州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中心之一,实现“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建筑景观设计业实现由“杭州建设”向“杭州设计”转变,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广告业力争2-4家企业上市,打响“杭州设计”品牌。现代传媒业:实施数字出版战略,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杭州现代传媒业的整体水平。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全媒体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5强。艺术品业:依托浙江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充足的民间资金,推动艺术品生产和流通,鼓励艺术品拍卖、收藏等行业壮大。重点发展艺术品拍卖业、艺术品交易业、艺术品会展业、工艺美术业。到2015年,力争行业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使杭州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品创作和交易中心。教育培训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品牌培训学校”、社区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城乡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和谐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教育培育体系,使教育培训业成为“一城、七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重点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文化休闲旅游业:依托文化品位度、亲身体验度、商品创意度和服务创意度的提升,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国际休闲旅游中心”,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旅游品牌。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修学度假旅游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会展业:依托杭州和浙江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丝绸女装、动漫游戏、工艺美术、金石书画、雕塑邀请展等文化会展活动。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文化会展业的国际化与产业化水平,把杭州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生活品质”鲜明品牌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城市和国际会议目的地。四、发展举措(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文化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国有文化集团进行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战略合作与重组,提高国有资本主导力。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造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多元化经营。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集约化、一体化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积极引导文化消费。(二)积极拓展园区建设贯彻落实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关于加快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加快推动十大产业园区及新兴园区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创楼宇、综合体建设,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农居房、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拓展文创产业发展空间。结合县域块状经济发展,形成“10+X”的园区发展新格局。(三)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继续抓好中国国际动漫节、创博会、西湖创意市集等重点产业会展活动,加快推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国家设计中心”、“国家大学创意园”等品牌创建工作,扩大杭州文创产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输出品牌、管理和服务。加强文创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总部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出一批文化创意精品。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国际驰名的文化商标与文化品牌,打响“创意杭州”品牌。(四)强化资金政策扶持落实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扶持政策,完善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市级文创产业专项资金。积极推进文创产业投融资工作,鼓励各类创投机构、国有集团、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文创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我市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规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抓好版权“五进”工作(版权服务进园区、软件正版化进企业、版权监管进市场、版权宣传进学校、版权顾问进单位),建立维权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版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创建,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市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队伍建设和执法条件建设。(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自主培养为主,继续大力推进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特别是新一轮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一轮“356”培训工程。加强文创人才的国际交流,用足用好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名人引进和业内领军人才的培育力度。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特殊关注。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实训基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五、空间布局积极拓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两圈、两带、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1、两圈:构筑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和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充分发挥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重点建设西湖创意谷、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和创意良渚基地,打造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区。2、两带:构筑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重点建设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江南、城西、钱江新城和下沙四大文化创意集聚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度,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3、多点:根据各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结合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与城市综合体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10+X”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大格局。六、重点项目(略)29子报告二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现状、目标、重点和举措旅游休闲产业是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行业。目前,杭州旅游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杭州将围绕“建设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这一目标,积极推进旅游国际化,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创新旅游营销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管理,大力发展 “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健康养生、会议会展、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农业”等产业,打响杭州城市旅游品牌。一、发展现状(一)国内发展情况“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为1.4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700多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15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200多亿元。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为21.5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预计为5200万人次,出境入境旅游增长速度在全球居于前列;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渐趋成熟,无障碍旅游区和跨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模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长江沿线、丝绸之路等旅游区域依托中心城市展开了联合宣传推广、旅游线路对接、促进要素流动、规范市场管理等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合作。“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产品转型初步实现,逐渐从观光旅游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向观光、度假休闲和专项旅游协调发展。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培育了中国港中旅集团、中国国旅集团、中青旅集团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和旅游知名企业。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