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类中 国 古 代 史.ppt_第1页
课件类中 国 古 代 史.ppt_第2页
课件类中 国 古 代 史.ppt_第3页
课件类中 国 古 代 史.ppt_第4页
课件类中 国 古 代 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BC170万年1840年),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BC170万年1840年)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第2单元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秦汉(BC221年公元220年)第3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第4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年907年)第5单元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第6单元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加强明清(1368年1840年),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1)社会形态不断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中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是瓦解阶段;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郡县制。政权更迭的不断进步(奴隶制政权到封建制政权),(3)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第一单元先秦史,一、知识范围:,(约170万年前BC221),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时期,(一)政治方面:,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准,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二)经济方面:,1、原始农业出现,农业在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了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2、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三)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四)文化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表现:,成熟的独特的甲骨文出现,对后代有重大影响的思想都已基本出现,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代表人物和理论,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1)为什么说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原因:(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夏朝已经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和氏族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3)夏朝已经有了种种压迫人民的机关国家机器。,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2)夏朝是一个部落还是一个国家呢?为什么?,原因:1氏族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这是国家和部落的根本区别。,思考:,具体表现: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夏朝是一个国家。,21958年河南二里头出土了宫殿建筑群,达一万平方米,并有一支军队,还有监狱文物,这些证明夏的国家机构已初具规模,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这些恰恰是原始社会所不具备的。,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材料一: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阅读材料,3)夏朝为什么会灭亡?,夏朝灭亡的原因:夏桀的暴虐无道;阶级矛盾的尖锐;商部落的强大。,夏朝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也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奴隶的不断反抗也是重要原因。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夏桀的暴虐无道。,阅读材料,材料二: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材料三: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4)为什么商汤能够灭夏?,思考,商汤灭夏的原因:主观方面:施行仁政,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护;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客观方面: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的兴衰奴隶社会的发展,1.商汤建国:,约前1600年,2.盘庚迁殷:,今河南郑州,今河南安阳,3.疆域:,当时世界大国,统治中心地区: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其势力最大时,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都:亳,4.甲骨文:,5.商纣王的暴政,主要表现:第一,奢侈淫乐,荒淫无度;第二,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武王伐纣为何取得胜利?,纣王的暴虐无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军队的阵前倒戈。周文王时期,任用姜尚、周公旦,发展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壮大兵力,作好了灭商的准备,为后来武王伐纣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遗志,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他抓住商纣统治分崩离析的机会,联合众多部落举兵伐纣。,思考:,武王在灭商之后,遂在商朝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奴隶制国家周朝,其都城在镐京,即今天的西安附近,史称西周。,3.周厉王暴政和“国人暴动”,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周王朝开始衰落。周厉王贪财好利,专山林川泽之利,监视和杀戮国人,拒谏孤行。到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国,就是城郭,“国人”就是指居住在城郭以内的人。面对周厉王的残暴统治,统治内部也矛盾重重。国人最终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他赶跑了,周厉王最后死在了他乡。,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的兴衰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的建立和强盛奴隶社会的强盛,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2.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的后果是什么?西周为什么这么快就衰落下去了?,思考,周厉王被赶跑,开始了“共和行政”。王室衰微,西周王权衰落,诸侯霸权开始抬头。,各种矛盾的激化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西周前期的繁荣并不能消除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这其中还交织着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另外还有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对外战争连年不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王室衰落。周幽王的昏庸残暴。,今天陕西西安,4.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进攻西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申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称平王,但这时镐京已被犬戎摧毁,平王在周地区已无立足之地,于是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3.周厉王暴政和“国人暴动”,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的兴衰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的建立和强盛奴隶社会的强盛,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2.西周的强盛,思考,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根本原因:周王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犬戎的进犯。,二、夏、商、西周的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人祭和人殉,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先前已经有了,到了西周时进一步完整了。所谓“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的自然形状,因田地阡陌纵横,近似于一个个方块,如同井字,称为井田。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公田,私田,私田,性质:,奴隶社会国家土地公有制,奴隶主城堡,想一想,西周的井田制是如何规定的?,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产品分配形式,由此可见,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同时也是土地私有制的一种,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而受田者是不能转让和买卖土地的。希望大家不要把“国有”与“公有”相混淆。西周统治者通过井田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那就是天子有所有权,受田的各级贵族有占有权、使用权和应尽的义务,奴隶没有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被剥削的义务。,思考,井田制的实行对西周乃至我国奴隶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我国奴隶社会进入了强盛时期。,二、夏、商、西周的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人祭和人殉,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2、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士,回答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本和形势图,来讲讲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是怎样进行分封的?分封制是西周初期立国的基础。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为了统治已征服的辽阔地区,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拱卫王室。,分封办法:,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分封的作用:,周朝巩固了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思考,夏商周三代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政治禅让制-世袭制-政治分封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奴隶主所有-西周奴隶主的井田制分配制度氏族公社人人平均-贫富分化-经济夏商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西周天子得贡赋,奴隶主榨取奴隶全部劳动成果,一部分交贡,一部分享用。社会伦理关系氏族公社人人平等夏商奴隶贫民奴隶主西周宗法制的产生,随堂练习,1、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D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2、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A.王位和权力B.土地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D,B,3、构成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局面的最基本原因是()A,人们共同劳动与共同享用B,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C,按血缘关系组成固定团体D,没有贵贱贫富之分、和睦相处4、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被古人称之为“汤武革命”。对此“革命”最恰当的解释是()A,奴隶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斗争B,推翻残暴统治的正义斗争C,奴隶主政权之间的争霸斗争D,奴隶主改变社会经济形态的斗争5、牧野之战与“国人暴动”()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都是自下而上的国人革命C,都是推翻暴政的奴隶起义D,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B,B,D,6、“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A禅让制的结束B夏朝的建立C商王朝的发展D西周的强盛,B,7(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D,8(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A,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丰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c,9(2008北京文综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D,4、生产方式-集体耕种5、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农具木、石、骨、青铜(少量),2、耕作技术的提高-商周时期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发展状况,3、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水道.沟渠,6.农作物产量增加,有剩余-酿酒业发达,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作物品种增多-“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甲骨文、诗经),一.农业,思考:1、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因此,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产业部门-商代已出现了蚕丝、酿酒的副业,畜牧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牲畜除食用外,还开始用于拉车和祭祀,二.畜牧业,2、夏、商、周三代畜牧业发展的原因: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成了肉食品的主要来源,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战争、运输需要大批牲畜出力。名目繁多的各种祭祀,每每要杀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牲畜作为牺牲,需求很大。田猎工具改进,能捕获象、虎等大兽饲养。商代的田猎集休闲娱乐、训练军队和经济型豢养动物于一体,格外受到重视。,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地位-主要部门、规模大、数量多1、青铜制造概况-夏少量,商周繁盛特点(1)(2)(3)(4)(5)(6),(司母戊大方鼎),3、纺织业:西周的平织.斜纹提花.刺绣,4、陶瓷业:原始瓷器(商和西周),5、制漆业红漆碗(河姆渡)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装饰(商周),漆器制造业(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2、玉器:商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1、交通,(1)交通发展的表现:夏交通工具种类多。商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西周交通发达,而且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四、商业、交通和城市,周朝交通的发展对于其统治有何重要作用?,1、便于周王巡视各诸侯国及诸侯朝见天子。2、便于向各诸侯国征收贡赋。3、军事上利于军队调动,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抵抗周边各族的进扰。,(2)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人”一词的由来源于商民善于经商有了货币商都的繁荣。,(3)夏、商、西周的都城,三代都城都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面积大,人口多,有较完备的市政设施。,夏:阳城,商:亳、殷等,西周:镐京(西安),均在今河南,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基础)(独立部门)(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归纳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是夏、商、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品种较丰富,农具以石器为主,农业水平和耕作技术有较大发展。(2)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那个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玉器加工和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3)商业、城市和交通较发达。交通工具种类多,商朝以贝为货币,商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原因,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城市的出现-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农作物品种多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改善,“五谷”开始种植,集体耕种使用农具懂得施肥,数量多、用途广,青铜业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制漆业,夏朝发现尚少商朝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商人”,以贝作为货币,思考归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巩固练习:1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B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C商朝青铜器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D商朝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2下列哪些经济状况已出现在商周时期()习称的“五谷”已种植牲畜还用于拉车和祭祀出现原始瓷器玉器加工、漆器制造、丝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ABCD3下列哪些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出现刺绣品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以贝作为货币用漆工艺装饰车A.BCD,A,B,C,4“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且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寂麦”,这段材料表明西周时期()A西周奴隶和农民终年劳作B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多C农民承担的租赋很重D西周统治者重视农业,B,5、传说夏时“仪狄作酒”“少康秫酒”,反映了:A夏朝时人们就酗酒B夏朝农业生产有了发展C夏朝人不爱惜粮食D夏朝人不注意节约,B,6、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这是因为:A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广泛使用青铜器B青铜产品制造比较精美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D青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C,7、商朝时,商人出门经商,他可能会:乘坐畜力车以贝作为货币在沿途可以住旅舍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给家人捎信ABCD,A,第四节夏、商、西周文化,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770,476,475,221,周王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桓公,城濮,楚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魏,桂陵,长平,平王迁都洛邑,“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攻战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处在大变革时期1)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2)诸侯争霸,民族融合,争霸过程,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卧薪尝胆”,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四、采取有效的争霸策略。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三、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二、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成东方强国,一、较好的自然条件。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是基础,善于用人,改革是根本原因,正确的策略,葵丘会盟(前7世纪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管鲍之交一技之长老马识途,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退避三舍,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城濮之战,退避三舍tubsnsh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前6世纪)楚庄王打败晋军,饮马黄河,做了中原霸主。,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江苏苏州,浙江绍兴,卧薪尝胆,春秋后期问鼎中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伍子胥,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七雄地理位置记忆法: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形成,2.兼并特色,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其政治格局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1、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期2、魏齐争霸时期3、秦齐互帝时期4、齐赵削弱时期5、秦国向东方大发展时期(或秦国独霸时期)。,3、兼并战争的史实,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4、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与春秋争霸战争性质不同,1、如何认识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诸侯兼并战争?,1)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直接(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实力大增)、根源(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控制权;性质: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霸战争;国家:(中原、南方)实质:分封制的崩溃(政治领域);作用:消极(给人民带来灾难)积极(政治:战争数目减少局部统一全部统一(秦);削弱、瓦解了奴隶主集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经济:争霸发展生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接触频繁;,(把握其背景、目的、性质、国家、实质、作用),1、如何认识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诸侯兼并战争?,2)战国兼并战争;,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控制权;国家:七雄性质:地主阶级之间的争霸统一战争;过程:(三个阶段),(把握其根源、目的、国家、性质、过程),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拓展,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促进了民族融合。,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评价,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二)融合的途径:1、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传入匈奴;2、战争将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三)意义: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一)主要民族,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井田制瓦解B,诸侯争霸C,奴隶反抗D,戎狄进攻,B,A,2: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D,商业兴盛,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C,4、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城濮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ABCD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B,A,一、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冶铁业:,制铜业:,煮盐和酿酒业:,制漆业:,市场:,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灌溉工具:桔槔春秋楚国芍陂战国魏国西门豹渠战国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夹纻技术,考工记,各地盐业的开发,用酒曲,手工业专著,金属钱币,商品:,城市:,货币:,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大商人同时又是地主,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纺织业:,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工具:,铁农具的使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进步,工具铁农具的使用-,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铁农具开始使用,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生产工具的发展:木器石器骨器铜器青铜器铁器,生产力的提高,(3)水利灌溉业的发展,1.灌溉技术:中原桔槔,2.水利工程:,芍陂灌溉工程,楚孙叔敖,淮水,都江堰,秦蜀守李冰,四川岷江流域,郑国渠,秦水工郑国(韩),关中,生产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二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铸造业-,铸造工艺更新,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代表作品,莲鹤方壶,比欧洲早两千年,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春秋,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漆器业,夹纻zhu技术,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战国以麻布为原料纤维相当细密,各地盐业的开发,用曲造酒-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时间战国,内容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价值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三商业和城市,1商业的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多为奢侈品),3城市的繁荣,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2.中原市场形成(政治中心的附庸),4.城市人口增长,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5.出现了一些特权大商人(占有大片土地),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一)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从公田到私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3.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表现,私田增加,公田减少(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剥削方式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生产关系变化),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把握其过程),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确立,(二)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1、特点: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春秋开始:,(把握其代表、原因、目的、实质、性质五个方面),A、代表: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B、原因:(根本和直接)C、目的: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D、实质: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在实际上废除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E、性质: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2、各国改革和变法,(二)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战国时的变法运动:,(原因、目的、性质、结果、典型代表),A、原因:经济(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政治(新兴地主势力壮大)、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出现)、社会条件(各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B、目的:要求废除奴隶制阶级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C、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D、结果:建立起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新的封建制度确立;E、代表:商鞅变法(最彻底明显)(时间、内容、影响),魏国李悝变法(最早),楚国吴起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商鞅变法,阅读课本17页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成功的原因,(1)背景,A.新兴地主力量进一步壮大,B.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和奴隶剥削方式瓦解,C.秦在各大诸侯国中较为落后,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国家变法,(2)开始前356年,(3)内容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内容,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耕织,按军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严刑酷法,文化高压;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战斗力、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以法律确认了土地私有制,加强了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改革。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建立,秦国成为六国实力最强,这秦统一中国奠定的基础。,文化高压和严刑峻法对秦朝产生消极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4)历史作用,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3)秦孝公的重用,成功的根本原因,2)商鞅思想不守旧,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的改革措施,执行果断而坚决,(取信于民,有正确的指导思想),(5)实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4)变法比较彻底、全面,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在当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在明清以后,什么是重农抑商?产生?实质?目的?根源?评价?,、战国时期,对商品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有诸侯国割据混战;井田制崩溃;重农抑商政策;各国拥有自己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A、B、C、D、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B,增强了统一战争的物质力量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C,、(04全国一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4、(05全国二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B河北平原C渭河平原D淮河流域5、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含义是A,取消一切商业经济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C,限制私人商业经济活动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6(2007江苏历史)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C,D,C,C,8(2007上海历史)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9(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D,A,7(2007广东文基、理基)“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A,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简介,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一项集纪念先哲、文化旅游、学术交流、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从1984年开始,迄今已举办了25届。20多年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经贸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中国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和会展活动,突出国际性,彰显开放性,切实把孔子文化节办成国际性的文化盛典和经科贸合作盛会。本届孔子文化节主要举办五大重要活动和相关系列活动,五大重要活动是: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春季祭孔大典,已经于4月4日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举行。二、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颁奖典礼,9月27日在曲阜杏坛剧场举行,开幕式上将首演大型原创舞剧孔子颂。三、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9月2729日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四、己丑年祭孔大典,9月28日在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五、孔子世家谱第八次续修庆典活动,9月24日在曲阜孔庙举行。同时,相关系列活动贯穿全程、持续时间长,丰富了文化节的内涵,扩大了文化节的影响力。,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诸侯争霸,战争连年-统一到分裂,分裂到局部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文化异常繁荣,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的特征,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文化特征:,1)社会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哲学兴盛,2)小生产者增多,民本思想形成,3)经济发展导致科技进步,领先世界,4)文学艺术繁荣,百花竞艳,文化异常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诸子百家),(儒家、墨家),(天文、物理、医学),(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2)政治前提:社会大变革(封建制取代奴隶制);(3)阶级基础:“诸子百家”的形成;(4)社会环境:思想自由、学术宽松;,二出现文化繁荣的原因:,(5)教育环境:私学兴盛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6)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7)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8)劳动人民辛勤劳动。,道家,道德经,哲学思想:1)思想核心是“道”,这是一种唯心论;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他的思想精华。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儒家,“五经”,1)核心是“仁”;2)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3)以德治民;4)逐步改良;5)“有教无类”,反对学在官府,墨家,墨经,“兼爱”;“非攻”;“尚贤”;(节约),儒家,孟子,1)“仁政”,“民贵君轻”;2)“政在得民”,反对苛政;3)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劳动时间,宽刑薄赋;4)性本善;5)宣扬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儒家,荀子,1)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是唯物思想;2)“制天命而用之”;3)提出“性恶论”,道家,庄子,1)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2)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法家,韩非子,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2)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3)主张“法治”;4)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在当时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其实质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在当今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意义:打破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亚圣”,三、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一)思想:,阅读材料了解老子思想主张,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万物是道派生出来的)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对立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他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也就是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1、客观唯心论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越时空的永久存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问题:什么叫“百家争鸣”,战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繁荣的局面?,含义:,各学派,不同,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实质:是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社会根源: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3)社会环境:思想自由、环境宽松(4)教育环境: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5)阶级基础:“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1、孔子思想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秦朝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不受重视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要求以暴力推翻奴隶社会,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秦朝统一后,统治者主张用暴力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思考:,2、为什么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时期最为有用,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2)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和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政权的需要,顺应了统一的需要。,1)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改革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3、简述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墨家是小生产者、小私有阶层在政治上的代表儒家孟子是贵族地主在政治上代表;荀子是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道家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代表;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百家争鸣的影响,有力地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由此看来,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具有人本主义精神,4、归纳诸子百家的人本主义精神?,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公平性,提出“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主张,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5、如何认识儒、墨、道、法家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见绿通)p11,(二)文学:,(三)艺术:,1、绘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3、音乐:,2、青铜艺术:,2、楚辞:含义;作者:屈原;代表作:离骚,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诸子散文,妇女鸣凤图、御龙图;(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画面,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编钟,(四)科技,天文:,物理:墨经光学八条,医学:扁鹊“四诊法”,春秋记载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年;,1、表现:,春秋时期,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见绿通),2、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科技能发展?科技发展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发展说明了什么?,被奉为“脉学之宗”。,1诗经,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文学史上的地位,1.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光辉起点2.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风:周朝各诸侯国的民歌最精华(大部分是春秋时的作品),雅: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颂:宗庙祭祀的舞曲,2屈原和楚辞,屈原:楚国贵族,青年得志;遭谗被怀王放逐江北;顷襄王继位,二度放逐江南,晚年投河自尽。,1)楚辞: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2)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屈原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四人是:屈原、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理由: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九章九歌,先秦诸子散文表,妇女凤鸟图,御龙人物帛画,嵌错赏功宴乐铜壶,3、音乐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变化音比较完备,能演奏古今乐曲,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化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