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ppt_第1页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ppt_第2页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ppt_第3页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ppt_第4页
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乳腺恶性肿瘤超声诊断,.,2,乳腺的解剖,3,在乳腺恶性肿瘤中最为多见的是乳腺癌(mammarycarcinoma),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端导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妇女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仅次于宫颈癌排列第二位。男性也偶见患乳腺癌者。,4,病理,乳腺癌组织学分类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浸润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粘液癌、炎性癌和湿疹样癌等。乳腺恶性肿瘤中除乳腺癌外,还有少数乳腺间叶组织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5,目前常用的乳癌分型,原位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浸润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根据Ca主质(即细胞成分)与间质(血管与纤维结缔组织)的比例不同,分为:硬癌(间质主质)髓样癌(主质间质)单纯癌(主质=间质)特殊类型乳腺癌:炎性乳Ca,湿疹样Ca,粘液Ca等,6,乳腺癌发生部位,乳腺癌发生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外上象限约占50%内上象限约占15%外下象限约占10%内下象限约占5%中央区约占17%弥漫性约占3%,7,乳腺癌浸润形成的皮肤凹陷,乳腺肿块切除术后1月,局部复发。图示肿块浸润皮肤,表面隆起,皮肤青紫。再次行根治术。病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乳腺癌的常见表现,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肿块形态极不规则,9,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乳腺癌浸润皮肤,肿块纵径大于横径,10,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乳腺癌,肿块内少量沙砾状钙化灶,肿块内广泛的沙砾状钙灶,11,乳腺癌的常见表现,良性乳腺钙化,钙化灶粗大伴声影,低回声肿块,后方衰减,伴肿块边缘恶性晕征,表现为肿块边缘不规则增强、增厚回声包绕,12,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乳腺恶性肿瘤内高速高阻型动脉频谱,PSV:37cm/s,EDV:6.85cm/s,RI:0.82,乳腺癌瘤体血流信号丰富,肿瘤滋养动脉不规则增粗,13,乳腺癌的常见表现,癌性肿块浸润乳腺后间隙和胸肌,乳腺癌浸润皮下脂肪层,14,乳腺癌的常见表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长大,髓质强回声消失,整个淋巴结呈低回声图,15,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16,导管原位癌,病理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存在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多数亚型缺乏特异性的肉眼改变而与乳腺腺病类似,仅粉刺型原位癌可在肉眼识别。粉刺型原位癌区域乳腺组织质地略硬,可见多灶性灰黄色点状病灶,挤压时有粉刺样坏死物流出,故得其名。,17,导管原位癌,超声表现肿块多发生在乳腺中央区。对有乳头溢血而乳腺无明显肿块时,一定要反复仔细观察乳头和乳晕周围,多可以发现早期导管内癌。典型的导管内癌表现为肿块位于扩张的导管内或扩张的囊腔内,呈乳头状弱回声凸起物,形态不规则,基底部较宽,其内可见血流信号,频谱可为高速高阻型。声像图上仅发现乳腺肿块,无导管扩张,肿块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导管内癌的肿块较小,低回声,边界规则或不规则,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血流信号稀少或丰富,不具有特征性。导管内癌有时肿块较大,可有沙砾状钙化。导管内癌无论肿块大小均可发生腋窝和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早期导管内癌,声像图表现为导管轻度扩张,内壁不光滑或导管内弱回声,乳腺无明确肿块。或仅发现腺体局部回声减低,结构紊乱,不能肯定判断存在肿块,按压该区域如果出现乳头溢血有助于诊断。对年龄较大,声像图不能否定肿块的可疑患者可行超声导向下穿刺活检或超声定位后手术切除获取病理依据。,18,女性,58岁,乳头溢血。反复查找,双乳未见肿块。因为患者有乳头溢血,检查时仔细观察乳腺中央区,发现乳头内可见约6mm2.5mm2.5mm的暗区,内壁欠光滑。病理:导管内癌,女性,56岁,扪及乳头上方结节。左侧乳头上方导管扩张,呈无回声,内径1.5mm,其近乳头一端见约6mm6mm5mm的等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楚,内有多个点状钙化灶。病理:囊性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灶性癌变,导管原位癌,19,女性,52岁。左乳头外侧可见一导管扩张,内径约2.7mm,长度约10mm,与乳头相连,乳头内陷,不规则,回声极低。病理:左侧乳腺导管内癌为主,部分浸润,肿块内有条状血流信号,高阻动脉频谱,PSV:13cm/s,RI:1,导管原位癌,20,导管原位癌,左侧锁骨上窝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约11mm6mm5mm,21,浸润性导管癌,病理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carcinoma)占乳腺浸润癌的75%80%,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高峰。肿瘤大小、形态、硬度和边界等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癌细胞主质和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和比值。巨检: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实性,质硬灰黄。由于肿瘤周围多为黄色脂肪和灰白有光泽的乳腺实质做对衬,肉眼上肿瘤部分区域与周围组织界面有明确界限,但可见到肿瘤边缘伸出不规则蟹足浸润周围组织中。如果合并有粉刺型导管原位癌,断面尚可见到散在点状灰黄色干酷样物挤出。如果伴有钙化则触之有沙砾感。镜下癌周纤维增生明显的肿瘤质地多较硬,传统上称之为硬癌,如果肿瘤实质成分多则质地较软,可呈圆形分叶状,传统上称之为髓样癌。部分病例断面可见导管弹性纤维增生所致的磁白色条纹,肿瘤囊性变极罕见。,22,内部回声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几乎都表现为低回声,大多不均匀,有些肿瘤回声太低似无回声暗区,但后方回声衰减是癌性肿块的特点,可与囊肿后方回声增强鉴别。形态和边界回声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形态大多不规则,分叶状、蟹足状、海星征或毛刺状等,部分肿块边缘可见强回声晕包绕,肿块边界回声较具有特征性。大小大小不等,小乳腺癌越来越多,晚期乳腺癌的比例明显减少。部分肿块纵径大于横径。肿块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无明显变化、轻度衰减或明显衰减声影。特征性表现是实质性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后方明显衰减,致肿块后结构因衰减显示不清。钙化灶部分肿块内可见沙砾样点状强回声,低回声肿块内有此征象应高度警惕恶性肿块。血供部分肿块的血流信号较丰富,肿块内部或边缘可见滋养动脉,流速加快,色彩明亮,动脉频谱显示呈高速高阻型。淋巴结转移无论肿块大小,均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可以发生于小乳腺癌患者,甚至是原位癌患者。大多数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减弱,髓质强回声消失,血流信号丰富。,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23,女性,54岁。小肿块。右乳头内侧弱回声肿块,大小约7mm4mm5mm,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纵径大于横径,回声欠均匀,肿块边缘血流粗大,乳腺后间隙未见异常。病理:浸润性导管癌,女性,58岁。小乳腺癌伴明显钙化灶。右侧乳腺10点钟距乳头约30mm处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0mm5mm5mm,无包膜,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内见点状强回声伴声影,肿块无明显血流信号,乳腺后间隙未见异常。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4,女性,65岁,乳头溢血。右侧乳腺内上象限乳头旁大小约8mm5mm5mm的极低回声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但极不规则,无包膜,腺体结构中断破坏。病理: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血流信号丰富,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5,女性,58岁。右侧乳腺乳头上方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5mm10mm10m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二维图像酷似良性肿块。病理: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虽小,血流信号极为丰富。,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6,女性,46岁。小乳腺癌伴沙砾样钙化。右侧乳腺外上象限乳晕旁腺体层深面查见弱回声肿块,大小约20mm14mm13m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回声极不均匀,内见多个点状强回声。病理: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窝淋巳结转移,肿块内血流信号稀疏。,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7,女性,63岁。右侧乳腺外上象限乳晕旁低回声肿块,大小约38mm26mm50mm,边界欠清楚,形态极不规则,蟹足样,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多个点状钙化灶,乳腺后间隙消失,侵及肌层。病理: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肿块累及乳头深面,乳头凹陷,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8,低回声肿块,大小约19mm20mm16mm,形态不规则,伴明显恶性晕征,肿块后方明显哀减暗带。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和乳腺后间隙。病理: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弱回声肿块,大小约23mm22mm20mm,后方衰减,肿块形态不规则,蟹足样,周边有恶性晕征。病理: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29,女性,47岁。左侧乳腺外上象限乳头旁腺体层弱回声肿块,大小约35mm34mm29mm,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回声不均匀,肿块内广泛散在沙砾样钙化灶。病理:浸润性导管癌,高频探头显示弱回声肿块内广泛沙砾样钙化灶,肿块血流信号丰富,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30,肿瘤滋养动脉穿入肿块,弱回声肿块,大小约54mm40mm13mm,边界尚清楚,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可见明显穿支动脉血流。,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31,女性,42岁。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内密集沙砾样钙化灶,范围约26mm11mm20mm,肿块不明显。病理: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76岁。肿块大小约24mm17mm21mm,不均匀弱回声,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蟹足样,纵径大于横径,可见沙砾样钙化灶。病理:浸润,性导管,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32,髓样癌,病理1945年,Geschickter首先提出将髓样癌(medullarycarcinoma)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占所有乳腺癌的5%-7%。组织学表现为极高的异型性,而淋巴结转移少见。纤维成分含量较少,而癌细胞较多,肿块的体积一般较大,边界欠清,质地较硬癌软。巨检见肿瘤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楚,平均直径约2.5cm。肿瘤断面呈灰白实性或类似鱼肉状,质地不均匀,可见小灶性坏死和出血,部分体积较大的肿瘤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囊性变。,33,女性,33岁。左侧乳头上方肿块大小约35mm30mm32mm,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无包膜,呈弱回声,不均匀,肿块血流信号较丰富,乳腺后间隙消失。,肿块内可见不规则液性小暗区,髓样癌超声表现,34,髓样癌超声表现,肿块内动脉血流频谱呈高阻型,PSV:13.0cm/s,EDV:3.5cm/s,RI:0.73,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2mm22mm12mm,血流信号极为丰富,35,髓样癌超声表现,女性,37岁。肿块位于左侧乳腺2点钟,大小约24mm20mm25mm,边界清楚,分叶状,内部为弱回声、较均匀,周边回声环状增强,乳腺后间隙消失,可见侧边声影,肿块后方回声轻度增强。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36,粘液癌,病理粘液癌(MucinousCarcinoma)大小不等,直径约2-5cm居多。肿瘤界限多清楚,质地较软。断面根据粘液含量的多少可以呈略带光泽的灰白色到含有纤维间隔的胶冻状,触之有声。,37,粘液癌超声表现,肿块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手术中见肿块有完整包膜,患者为年轻女性,行保乳手术。,女性,33岁,左侧乳腺外上象限12点钟腺体边缘处低回声肿块,大小约40mm40mm26mm,有包膜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声像图酷似纤维腺瘤,病历一,38,粘液癌超声表现,病历一,术后4个月,扪诊局部有硬块。彩超见左乳外上象限手术切口深面呈片状暗区,后方明显衰减形成宽大声影,范围约24mm21mm22mm,该区域无明显血流信号,39,粘液癌超声表现,病历一,手术后8个月复查,扪诊局部硬块仍存在,质地略软。声像图见手术切口深面低回声肿块,大小约20mm15mm7mm,无包膜,界面不清,后方衰减,该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导向下穿刺,病理证实粘液癌复发,行乳腺癌根治术,40,粘液癌超声表现,病历二,女性,33岁。右乳头上方20mm处弱回声肿块,大小约16mm12mm12mm,边界清楚,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无衰减,乳腺后间隙未见异常。病理:右侧乳腺粘液腺癌合并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肿块内见粗点状血流信号,41,粘液癌超声表现,病历三,女性,41岁。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弱回声肿块,大小约41mm38mm22mm,边界较清楚,形态较规则,回声欠均匀,内见细小液性暗区,乳腺后间隙未见异常。,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42,浸润性小叶癌,病理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lobularcarcinoma)的大体改变多种多样,可形成局限界清肿块,也可弥漫性累及全乳腺,或者类似于乳腺腺病。肿瘤形状多不规则,质地中等或偏硬。断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缺乏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常见到的坏死改变。钙化和囊性变亦少见。,43,浸润性小叶癌,镜检浸润性小叶癌被认为主要起源于乳腺腺泡。具有以下特征:a.细胞特征:经典的浸润性小叶癌细胞较浸润性导管癌细胞小,形态多均一,胞浆少,部分肿瘤细胞做粘液卡红或阿辛蓝染色可显示胞浆内粘液。癌细胞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间缺乏粘附而互相离解。b.特殊的间质浸润构象:印第安列兵样排列:癌细胞单排成串或线状浸润性生长于乳腺间质内;靶环浸润:癌细胞围绕正常导管或小叶呈同心圆样排列。目前有数种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学变异被报道,如实体型、腺泡型、多形性型、印戒细胞型等,使得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日趋复杂。同时,浸润性小叶癌是最易累及双侧乳腺的原发性恶性肿瘤。,44,浸润性小叶癌超声表现,病历一,肿块周边粗大血流信号,女性,61岁。右乳头上方极低回声肿块,大小约30mm25mm15mm,形态不规则,后方明显哀减声影,肿块周边伴恶性晕征,45,浸润性小叶癌超声表现,病历一,右侧腋窝淋巴结长大,呈低回声,最大约15mm15mm12mm,肿块内动脉血流,流速不高,但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SV:8.8cm/5,RI:1,46,浸润性小叶癌超声表现,病历二,肿块周边见粗点状血流信号,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女性,43岁。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层弱回声肿块,大小约31mm20mm19mm,边界欠清楚,形态不规则,肿块内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轻度哀减,浸润乳腺后间隙。病理:浸润性小叶癌,47,湿疹样乳腺癌,湿疹样乳腺癌(Pagetsdisease),由于湿疹样病变发生在乳头乳晕区皮肤,故又称为乳头Paget病。本病临床上少见,一般认为开始是发生于乳腺导管,继而累及乳头及周围皮肤,向下累及导管甚至乳腺发展成浸润性导管癌。临床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只见乳头糜烂,二是乳头糜烂和乳房肿块同时存在,三是只有乳房肿块,乳头下肿块几乎均为导管癌。,48,病理巨检湿疹样癌虽然表现在乳头,但几乎所有病例都伴有导管原位癌。因此,湿疹样癌可以认为是继发性表现。乳头出现糜烂、溃殇或结痂,晚期可有乳晕及周围皮肤小范围受累。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乳头内陷,部分患者缺乏肉眼可见的改变。其下乳腺实质内的肿块表现为导管癌的改变,有时需仔细搜寻。,湿疹样乳腺癌,49,湿疹样乳腺癌,超声检查时应该注意:a.患者通常有较长的乳头瘙痒、麋烂病史,数月至数年,检查时除全面检查乳腺各个象限有无肿块,重点应检查乳头乳晕区,即使乳腺和中央区未查见肿块,也应常规检查患侧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怀疑有癌转移性淋巴结时,可以穿刺或手术取活检获得病理学依据。b.如果本病伴有乳腺肿块,肿块多位于乳头和乳晕深面,通常体积较小,在检查时应仔细观察中央区结构。,50,女性,39岁,左侧乳头麋烂,大部分乳头已经烂掉。病理:Pagets病伴浸润性导管癌,51,湿疹样乳腺癌超声表现,病历一,反复检查左侧乳腺未见确切肿块,仅见乳头外侧的腺体稍显杂乱,该区域血流信号粗大,较丰富,左侧腋窝淋巴结轻度肿大,最大约12mm8mm7mm,血流信号较丰富,52,湿疹样乳腺癌超声表现,病历二,左侧腋窝淋巴结成串显著肿大,最大淋巴结约53mm34mm37mm,呈低回声。病理:左乳头Pagets病,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窝淋巴结癌转移。右乳纤维腺瘤,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广泛肿大,最大约24mm11mm20mm,呈低回声。,53,湿疹样乳腺癌超声表现,病历二,左侧乳头边缘不规则,反复检查左侧乳腺未见占位,右侧乳腺肿块,位于9点钟距乳头约30mm处,大小约20mm7mm17mm,低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内无明显血流信号,54,炎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carcinoma)多见于青年妇女,特别是在哺乳期。出现患侧乳房肿大,皮肤水肿发红,腋窝淋巴结肿大,类似急性乳腺炎的表现。病理巨检炎性乳腺癌的命名来自临床,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乳腺炎,出现皮肤水肿,皮色变红且色质不均,皮温可升高。受累皮肤范围可以很广泛、形态不规则。,55,皮肤增厚,皮下层增厚且出现线状液性暗区,腺体层一般无明显的肿块图像,表现为结构明显紊乱,回声减弱,边界不清解剖层次不清,血流信号增多,出现高速高阻型的动脉频谱,大多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化疗后某些炎性乳腺癌声像图上可出现局限性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后方衰减。,炎性乳腺癌的超声表现,56,炎性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病历一,女性,43岁,左侧乳腺炎性乳腺癌。皮肤及皮下层水肿,增厚,乳房解剖层次不清,结构紊乱,血流信号增多,57,病历二,炎性乳腺癌的超声表现,女性,56岁,炎性乳腺癌。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层次不清,结构紊乱,未见确切肿块,远场衰减,乳腺后间隙显示不清楚,化疗后复查,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层增厚,最大厚度约17mm(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层最大厚度约3mm,其内可见弱回声肿块,大小约25mm14mm23mm,形态不规则。,58,多中心癌,多中心癌(multiplecentriccarcinoma)指在同侧乳腺组织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互不相连的、间距超过2cm的癌灶。主副癌约70%位于两个不同的象限内,位于同一象限或三个及以上象限者少见。主癌改变同前述各种类型乳腺癌,副癌往往不形成明显的肿块而不易被发现,而是通过系统取材发现。,59,超声表现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多中心癌。检查时发现同侧乳腺有两个或多个乳腺肿块,通常为实性低回声,其声像图表现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有所不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大多有恶性肿瘤的共同特性,如不均匀低回声,后方声衰减,边界不清楚,无包膜,部分伴沙砾样钙化灶,伴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超声检查结果促进临床医师关注多中心癌块,获得多中心癌的组织学依据。因为目前乳腺病理通常只针对送检组织,对全乳腺大标本切片观察只在某些研究者进行,所以术前发现多个癌灶无疑会增加多中心癌的发现。,多中心癌的超声表现,60,多中心癌的超声表现,女性,54岁。两个肿块均位于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腺体层深面,弱回声,内侧肿块大小约13mm9mm13mm,边界清楚,分叶状;外侧肿块大小约17mm14mm17mm,边界清楚,毛刺状,周边有恶性晕征,肿块内回声不均匀,乳腺后间隙消失。两个肿块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肿块边缘可见动脉血流信号,61,多中心癌的超声表现,62,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同时发生的双侧乳腺癌(bilateralmammarycarcinoma)不到1%,继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约为5%8%。多见于50岁以下的女性,且常发生在原发肿瘤是小叶癌时,继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率随原发性乳腺癌后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每年约0.5%。病理双乳癌包括a.双侧乳腺均为原发性癌,其又可分为同时发生和先后发生两类;b.一侧乳腺癌转移至对侧乳腺。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其大体改变按具体类型而定。,63,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根据组织学来源不同可将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大致分为恶性叶状肿瘤、间叶组织肉瘤、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几类。乳腺肉瘤仅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5%3%,临床上最常见的依次为叶状囊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等。,64,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phyllodestumour)是由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所构成的肿瘤,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呈不同的组织形态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分化度,部分肿瘤的组织学形态改变与生物学行为不一致。其发病率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3%0.9%,发病平均年龄约45岁,可发生早期血行转移。临床检查可扪及单侧孤立的无痛性肿块,质硬,较大者有囊性感,后期固定不易推动,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静脉曲张或溃烂。断面为灰白色,鱼肉状,常有囊肿、出血和坏死灶。,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65,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是乳腺纤维腺瘤中纤维组织恶变而形成的一种上皮成分和结缔组织混合的恶性肿瘤。自1938年Muller首次报道以来,对其命名和性质见解不一。1981年WHO依据组织学分类将该肿瘤命名为乳腺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恶性叶状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中年女性为多,平均年龄约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乳房无痛性肿块,少数伴有轻度刺痛或胀痛。肿瘤生长多缓慢,常有近期生长迅速的病史。查体可见乳房内孤立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表面不平,质地坚韧,界限清楚,活动度好,多数巨大,少数可有囊性感。肿块巨大时,皮肤菲薄,略呈紫蓝色,静脉怒张,皮温稍高,甚至形成溃殇。乳头可推移,但无回缩、内陷。部分患者可扪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但多质软,活动,很少转移。,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66,巨检肿瘤体积大小不等,呈圆形或类圆形,界限清楚,可有或无包膜,质地较硬。断面呈灰白实性,鱼肉样,可见裂隙形成而呈分叶状或乳头状构象,出血、坏死、囊性变亦可见到。镜检恶性叶状肿瘤具有肉瘤性间质成分和良性上皮成分。间质成分可表现为单一的不同分化程度的成纤维细胞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多形性的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还可见骨、软骨化生等。上皮成分由于间质的挤压而形成裂隙状,同时上皮成分也可有不同程度增生。部分肿瘤一个低倍视野下仅见间质成分。恶性叶状肿瘤可根据间质细胞的数量、异形性、核分裂象和坏死与否分为低度恶性、中等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恶性叶状肿瘤的病理表现,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67,肿块体积一般较大,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或分叶状,内部多为弱回声,容易出现液化,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恶性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乳腺间叶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68,恶性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病历一,女性,34岁。右侧乳腺“肿块”术后3个月,手术疤痕下腺体层查见弱回声肿块,大小约23mm21mm16mm,边界较清楚,形态较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乳腺后间隙未见异常。肿块内查见明显条状血流信号。,右侧乳腺“肿块”术后7个月复查,右侧乳腺疤痕下肿块明显长大,大小约l20mm100mm56mm,内部回声较均匀,其内可见多处小暗区,69,恶性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病历一,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有包膜,肿块边缘有液化,肿块血流信号较丰富,70,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