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二里头遗址与夏都.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二里头遗址与夏都.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二里头遗址与夏都.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二里头遗址与夏都.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二里头遗址与夏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y5 7 1 5 5 3 本文依据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结合最新考古发掘资料,综合 论述了二里头遗址的范围与布局、地理环境、宫殿建筑及夏代都城 等问题。文章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论述了伊洛平原二里头一带最适宜 建都,并认为当时气候的变化是夏都由颍河流域迁移至伊洛平原二 里头一带的原因。在对大量有关夏王所居的文献材料及考古材料梳 理辨析的基础上,考证了阳翟、斟寻、商丘、原、老丘、西河等夏 都之地望,并着重述证地望在二里头一带的斟寻从太康至桀一直作 为夏代都城存在,斟寻为夏代主都,而商丘、原、老丘、西河等为 辅都。此外,笔者通过对宫殿基址深入分析,提出了夏代遵循宫庙 一体化和多重建筑一体化布局的建筑思想等看法。 a b s t r a c t s t a r t e dt h er e s e a r c hw i t ha n i m p o r t a n ts i t e ( e r l i t o us i t e ) a n d c o m b i n e di tw i t hr e c e n te x c a v a t i o n si ne r l i t o us i t e ,t h i sa c a d e m i ct h e s i s 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ds u c ha s p e c t sa ss c o p ea n dl a y o u to ft h es i t e ,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r o u n de r l i t o ua r e a ,f o u n d a t i o no fp a l a c ei n t h es i t e ,c a p i t a l si nt h ex i a d y n a s t y a n ds oo n b a s e d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e o l o g yi nr e c e n ty e a r s , 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a r t i c l ea p p r o v eo ft h ei d e af r o mp o i n t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g e o - 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h a te r l i t o ua r e ai nt h ey il u oa l l u v i a l p l a i n w a st h eb e s tl o c a t i o nt os e l e c t b u i l d i n gc a p i t a l m o r e o v e r , t h e a u t h o rh o l d st h a tac h a n g ei nt h ec l i m a t ew a st h er e a s o nt h a tt h ex i a c a p i t a l sm o v e du p p e rv a l l e yo f t h ey i n gr i v e rt oe r l i t o ua r e ai nt h ey i l u op l a i n t h et h e s i s l a r g e l yc o m b e d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a n dr e l a t e d 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d a t e a b o u tt h ei n h a b i t e db yk i n g so fx i a ,a n dt e x t u a l l y r e s e a r c h e dc a p i t a l so ft h ex i a d y n a s t y , n a m e l yy a n g d i ( t o d a y sy u z h o u i nh e n a n ) ,z h e n x u n ( t o d a y sy a n s h ii nh e n a n ) ,s h a n g q i u ( t o d a y sp u y a n g i n h e n a n ) ,y u a n ( t o d a y sj i y u a n i n h e n a n ) ,l a o q i u ( w i t h i nt o d a y s k a i f e n g i nh e n a n ) ,x i h e ( t h e p l a c ef r o mt o d a y sw e s t m i a n c h it ot o d a y s 2 e a s ts a n m e n x i ai n h e n a n ) a n ds oo n e m p h a t i c a l l yp r o v i n g ,t h e x i a d y n a s t yt o o kz h e n x u n a st h ec h i e f c a p t i c a lf r o mk i n gt a i k a n g t ok i n g j i ea n ds e tu p s h a n g q i u ,y u a n ,l a o q i u ,x i h e e t ca sa u x i l i a r y c a p i t a l s i na d d i t i o nt h ea u t h o ro ft h i sa r t i c l e p u tf o r w a r dv i e w st h a t t h e b u i d i n g s o fa n c e s t r a ls h r i n ea n d p a l a c e w e r e p r e t t y c l o s e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i d e o l o g yw a sm u l t i p l e s t r u c t u r ea saw h o l eb yp l a n n i n g l a y o u t ,w h i c hw a s o b t a i n e d b ya n a l y z i n gf o u n d a t i o no fp a l a c e 3 绪言 自1 9 5 9 年徐旭生先生对豫西“夏墟”调查并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 址以来,夏文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之一。参加探讨的学 者之众,发表论文数量之多,都是其它考古学研究课题所不及的。但通过 分析可知,学界多是就夏史、夏文化性质、二里头文化、夷夏关系等问题 给予探索研究,而专论夏都者较少。勿庸置疑,对夏代都城及其相关问题 给予阐释与探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国家的产生与古代 都城制度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立足于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资料和 二里头遗址所处伊洛平原地理环境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拟对二里 头遗址的范围与布局、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及 夏代都城等问题作一综合论述与探讨。 二里头遗址的范围与布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部,北临洛河,南距伊河约4 公里, 东距偃师商城为6 公里( 见图一) 。现存遗址范围主要包括二里头、圪墙 头和四角楼三个村,呈现西北一东南走向,北至洛河滩,东缘大致在圪墙 头村东,南到四角楼村南,西抵北许村。东西最长约2 4 0 0 米,南北最宽 约1 9 0 0 米,面积约3 平方公里“1 ,并非原认为的9 平方公里曙1 或4 平方公 里”3 。鉴于遗址的东西跨度较长,因此原认为位于遗址中部的宫殿基址实 际上应位于遗址的东部,此处为二里头重要遗址的集中分布区( 见图二) 。 现存二里头遗址原始边缘及成因基本廓清。北部及东北部边缘以外, 堆积以黄沙土或沙土夹黄褐、红褐粘土为主,系改道后的洛河泛滥冲刷区, 遗址在这一带遭严重破坏,其北部边缘已无法廓清。东南边缘以外堆积, 以红褐或黄褐粘土淤积层为主,且此处今仍有高差2 米左右的断崖。南部 至西南部边缘以外以红粘土及灰褐淤泥堆积为主,这一带系洛河故道河床 内及近旁的低洼沼泽区。西部和西北部一线边缘外,堆积为生土,局部为 晚期遗存所扰。 二里头遗址未发现有城垣和沟壕,只在遗址东部边缘发现有约5 0 0 米 左右的沟状堆积,由一连串的大型灰坑组成,中间有间断,我们认为作为 防御性的沟壕存在的可能较小,应为取土沟所致,理由有三:一是沟本身 是大灰坑,不同于壕沟。二是沟间有间断,其中一处中断约2 0 余米,中 断处的南北两端均向西略为拐折,以便取土运输。三是这些灰坑是从二里 头文化二期开始存在的,而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开始,二里头遗址开始出现 较多的大型夯土基址h 1 。考虑到沟内土容积非一般聚落建房用土所能消化, 因此很有可能沟内之土被取出用于夯筑大型宫殿建筑。二里头遗址虽未见 沟壕,但遗址本身位于地势较高的广原之上,北、东、南三面低下3 4 米,西面与西来高地相连,居高临下,易于防守陋1 。 二里头遗址东部为宫殿分布区,已探出数十座宫殿基址1 。最大的长、 宽各约i 0 0 米,最小的长、宽各2 0 3 0 米。南部是青铜冶铸作坊区,主 要位于二里头遗址区,发现有四处较完整的二里头二期铸铜遗迹h 3 。其 形状皆为长方形,最长者有1 6 米左右,宽者6 米左右。它是由许多层路 土叠压堆积而成,每层路土内有原铸铜时所遗留的若干片红烧土面、成片 的铜绿锈。在路土层中还有些分布不太规则的柱洞,并夹有少量铜渣、铜 片、铜器坩埚残片。在铸铜遗址周围的灰坑中,则有更多的块状铜渣、小 件铜器、铜坩埚残片,大量的木炭和一些陶范。多系当时从铸铜遗址中清 理出来,倒在灰坑中的。铸铜遗址的年代,就现发掘的几处遗迹看,属于 二里头遗址二期。值得注意的是,铸铜遗址周围灰坑中出土的陶范时代较 全,从二里头遗址二期至四期都有哺3 ,且四期偏早的陶范数量较多,并出 现一些有花纹的陶范,故推测铸铜遗址使用年代应至四期,且铸铜工艺在 不断发展。 北部与南部均发现有陶窑,主要位于区与区旧。其平面多为圆形 与椭圆形,由火门、火膛、烟道、窑箅等部分组成。制骨作坊主要分布于 东部与北部,北部的制骨作坊主要位于区内。1 9 8 3 年在区清理了一座 骨料坑,坑中堆积着大量骨料、下脚料、骨器的半成品、一些砺石、石器 等“0 1 。同样是在区,1 9 8 7 年发现一属于四期的巨形坑h s ,东西约1 2 米, 北9 - 1 0 米,深3 米余。坑内堆积着大量制作骨器的骨料、骨器半成品、 废品、边角料、砺石等“,证明这一地区显然存在制骨作坊遗址。另外, 在遗址内部还发现有大、中、小型墓葬多座及灰坑、中小型房基、祭祀遗 迹。从规模及遗迹现象看,二里头遗址己具备都邑性质。 二、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物、动物以及矿产能 源等自然因素,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客观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由 于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较 大,因而在选建都邑时,对都邑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自然十分重视。成书 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 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二里头遗址位于 豫西的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就有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 见图三) 。 ( 一) 二里头遗址所在洛阳盆地大环境的优越性 洛阳盆地,西依崤涵,东傍嵩岳,南对伊阙,北靠邙山,四周高而中 间低,是一处四面环山、中部低平的狭长型盆地。汉书翼奉传就指 出其“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乡嵩高,后介大河”。盆地西部,地形复 杂高亢多丘陵,冈峦起伏,沟壑纵横;盆地中部和东部海拔比西部普遍降 低。其南北两侧各有一带状高地,由山麓至伊洛河两岸海拔高度逐渐下降。 二高地之间即为狭长的伊洛平原,是盆地内最低区域。盆地内伊、洛、湟、 涧四水环流蜿蜒于其中。洛河发源于今陕西南部洛南县,东流经河南卢氏、 洛宁、宜阳三县而进入洛阳盆地。伊河发源于今河南栾川县,东流经嵩县、 伊川i 县,过伊阙进入洛阳盆地,至今偃师市南汇入洛河。伊洛河( 伊、洛 汇流后称伊洛河) 东流至巩义市境内,流出洛阳盆地而注入黄河。涧河与 渡河属洛河支系,分别于今洛阳中部和东部注入洛河。伊、洛、涧、湟滋 润着洛阳盆地,尤其伊洛平源,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另外,这里交通便 利,东行出黑石、虎牢二关进入华北平原:西逾函谷关可抵关中地区;北 过黄河可达晋陕大地;南出伊阙,面对颍、汝流域。 由上述可知,洛阳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以致于周初武王灭 殷后,就有建都此处的意图。史记周本纪说:“自洛油延于伊、衲,居 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 毋远天室。”按索隐杜预说“三涂”在陆浑县南( 今嵩县东北陆浑镇 ”2 】) 。“岳鄙”即太行之邑。“河”即黄河。“洛伊”指伊、洛二河。“天室” 即太室,即嵩山【嵋j 。“顾”,远望之意。“粤”,正义言:“审慎之辞也。” 武王所注视之处,实际就是今洛阳盆地之所在。尤其伊洛平原,武王对此 十分审慎看重,提出由洛、衲到伊、衲适宜建都的规划。尚书召诰说:“唯 太保先周公阳宅,越若来三日,惟丙午月出,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戊,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讷。越五 日甲寅,位成。”召公从占卜中定下了地址,并“攻位于洛、讷”,修筑临时 王宫。天亡簋铭文说:“乙亥,王有大礼,王殷三方,王礼于天室。”“王 般三方”指武王在太室环视南、北、西三方,即史记周本纪所谓“南 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的南、北、西三方。“王礼于 天室”,是指武王举行祀天的典礼。簋铭又言:“丁丑,王飨大宜”,武王 又举行祭社的大典。天之簋记载了武王东土度邑后的定宅典礼i l4 。尚 书洛诰、尚书召告又载周初营宅的一些情况。另外,成王平管叔、 蔡叔与方熊、盈等叛乱后,“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见史 记周本纪) 。从周初统治者这些相宅、卜宅、定宅、营宅及复营洛邑的 一系列缜细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都邑选址规划的重视,同时也说明 4 了洛阳盆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周的重要性,周武王“自夜不寐”当在 情理中。 周初人对有夏之居十分看重,认为“有夏之居”的伊洛地区十分适宜 规划以建都邑,故可以推测夏人居于此地也绝非偶然之择,必也会同周初 人一样考虑到伊洛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 另外,史记周本纪说“自洛、衲延于伊、衲,居易毋固”,逸周书度 邑说“居阳无固”,其意近同。“、衲”,注疏者或谓“水相入日油”,或谓 “水北日、衲”“。若按后说水北又日阳,故“居阳无固”也恰当。无论哪 种说法,二者都认为伊洛地区平坦无险固,这似与前述此地区地理位置险 要自然屏障众多相舛,于是有学者认为“毋”或“无”在句中训为语助词, 并无实意,“无固”实为固也,“居易毋固”实指“居易且固”“。我们不 以为然,“居易毋固”,从所言内容看,此处仅指洛油至伊、衲小范围而言, 而不是指洛衲至伊、衲所处的较大范围的地理位置而言,故矛盾之处并不存 在。所谓“固”实指城池沟渠,说文解字日:“固,四塞也。”即四面 阻塞,有险可守。周礼夏官更明确指出,“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 之固”,“若造都邑,则治其固”,可见固是城池沟渠。所谓“居阳无固” 或“居易无固”乃是指居平易之地没有城池沟渠的防御设施,这与前面所 述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城墙与壕沟等防御设施是一致的。 此外,洛阳盆地所在,何尊又称之为“中国”,即天下之中。铭文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父民”即是指此。逸周书作洛解又称之为“俾 中天下”或“土中”。史记周本纪周公也认为洛邑一带“为天下之中, 四方之贡道里均”。 洛阳盆地其它地理环境因素也是十分优越的。纬度在3 4 0 至3 5 0 之间,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世界其它三大文明一样处于温带或亚热 带。土壤为第四纪冲积黄土( 褐土) ,表面构造团粒细微,组织均匀疏松, 肥力较高。 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十分有利 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夏王朝建都于此与之关系十分密切。 ( 二) 夏都由颍水上游迁至伊洛平原二里头一带的原因 在探索夏代都城选址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认真考虑:夏代建都于 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伊洛平原二里头一带,为何不在洛阳盆地西部或东部建 部呢? 另外,夏代早期初以阳翟为都,为何此后又营都于伊洛平原? 我们 认为这也与当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变化有关。 从古土壤学的新研究成果和气象物候资料及先秦古文献来看,全新世 大暖期与我国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相对应。夏代基本上属于其中晚期。这一 时期黄河流域整体上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条件优越。1 9 7 2 年竺可桢著文具 体指出“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至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 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更有 学者认为期间今宝鸡至安阳一线南侧的黄土高原东南部是亚热带环境。虽 然间或有百年甚至更长一些的干旱期,但气候基本上温暖湿润。在华北平 原和渭水流域的河谷盆地,湖泊沼泽密布,生活着亚洲象、马来貘、糜鹿、 圣水牛、獐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尧时“草本 畅茂,禽兽繁殖”,“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此时,形成的黑垆土及褐 棕壤正是在温暖湿润的森林景观之下发育的“。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伊洛平 原也当是湿暖气候。然而,从龙山时期始,全新世大暖期气温开始下降。, 至夏代时期辉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变凉变干心“,与之大致处于同一气候带 的伊洛平原地区也应亦然。由二里头遗址4 0 0 0 a b p 一3 6 0 0 a b p 期间文化层 采样的包含的孢粉分析看,先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河南龙山文化末期,气 候温暖湿润,而到了约二里头文化一期时( 尤其后段) ,植被盖度大大降 低,水生植物大量减少,旱生植物明显增加,说明当时气候开始变得温凉 干旱。从二里头文化二期n - 里头文化三期,气候干早程度不断加深心“。 这就导致降雨量减少,河流水位降低,湖泊也逐渐减少,从而使一些原来 由于积水或易受水害的地区此时也变得易于居住,使人们有可能向靠近河 边的河流低阶地和较大河流冲积平原区大批定居。人们占有空间的增长, 必然会促进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自龙山时代至夏代的聚落的演变、发展说 明了这一点。龙山时代的聚落较仰韶时期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单个大 聚落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龙山文化晚期较大型遗址数量更是不断增 加,规格更高的龙山城址大量出现,更至二里头遗址夏代都城兴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通过比较伊洛平原地区与周围登封、禹州、 伊j ij 、洛阳西部、孟津等地区的龙山时代聚落分布情况发现晗,伊洛平原 地区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等级远没有周围其他地区高,分布密度不 大,单个遗址规模也不大,基本未见有高等级的聚落遗址( 见图四) :然而 进入紧接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之后的二里头文化一期之时,却发现大规模 的遗址,甚至二里头遗址夏都的兴起( 见图五) 。据此,说明伊洛平原地 区在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人口数量较少且零星分布,而至夏初期空前发 展。相比之下,伊洛平原以外的近地登封、禹卅i 等地区聚居人口却没有这 么大的变化。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这一地区的聚落遗址却出现了文化的 衰落,成为一般的村落遗址。登封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从第五期呈 现衰退之势“,而且此地二里头文化遗存虽存在于此,但文化内涵显然平 淡无奇。相邻的禹州瓦店等遗址也有类似情形嘶1 。登封、禹州一带处在嵩 山南麓山前地带,接近颍河,属山麓冲刷倾斜平原,浅山、丘陵、平原、 河谷相间分布,不失为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的理想景观,以致在此兴建了登 封王城岗、禹州瓦店等闪烁着文明时代曙光的城堡和大型聚落。然而,从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却开始变冷变干,人们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扩大,原 聚居地因地貌格局局促狭小且支离破碎,尤其缺乏大平原以适应其扩大的 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发展,显然不适宜营建较大城郭,因而不是建都之地。 而伊、洛二河并行冲积大平原地域因如前已述地势低平开阔,水源充足, 位置优越等特点,是古代适于建都之地( 见图六) 。所以,至夏代初期, 中原夏族的政治中心由嵩山以南的颍河流域转移到离其不远的嵩山以北 的伊洛河流域,并在空阔、平坦的伊洛平原营建了偃师二里头夏都邑。这 一事实并非孤例,周原一带居民的选址取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周原新 石器时代的先民选居于西沟上游汇流处黄土塬上。但因此地被沟切割得过 于破碎,不宜发展,所以至周原文化时期,迁至崛山沟与美阳河冲积扇平 原间。 同是洛阳盆地,伊、洛汇流处以东,因两侧山地逼近伊洛河河岸,空 间狭小局促,沿河低平地段甚少,且支离破碎,显然也不宣营建较大城郭。 盆地西部,山势高亢,丘陵众多,河谷相间,水源缺乏,也不宜营都。只 有今偃师城关至洛阳市一带的伊洛平原才宜建都,而后的偃师商城,周初 洛邑尽数集中于此,也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自然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人 类对聚居地甚至都城的选择,距今越是久远,这种影响越大。由于全新世 大暖期中后期的变冷变干的气候变化使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扩大,同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原来的局促空间显然不适宜了这种发 展,这就需要人类寻找更适宜、更优越、更开阔的空间,从而导致夏人的 政治中心由登封、禹州的山前地带转移至地理环境优越的伊洛平原二里头 一带。 三、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 在伊洛平原发现了相当于夏代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二里头遗址乜”。只所 以说是具有都邑性质,是因为发现了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宫殿宗庙 遗存,这是中国早期都邑的最核心内涵。一般认为,构成王朝都城遗址的 考古学遗迹因素大致有大型夯土基址、大规模夯土城垣、代表当时手工业 工艺最高发展水平的各种作坊遗址( 如铸铜、制玉石等) 、居住遗址和墓 地等删。其中居住遗址和墓地亦见于一般村落遗址,仅见的是规模和数量 的差异,不具代表性。大规模夯土城垣,也并非所有都邑遗址都有,不是 构成都邑的必要条件脾。而手工业作坊在史前遗址也常见,只是铸铜作坊 罕见。唯有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宫殿宗庙遗存有其它考古学遗迹因 素所未有的特征,应是判断都城存在与否的决定性标物。另外,左传庄 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曰邑。”墨子明鬼 篇也说:“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 置以为宗庙。”这些文献也认为宫室建筑是都城的核心。 ( 一) 一号基址与二号基址 在二里头遗址中,已探明有数十座夯土基址。1 9 7 4 年以来发掘了其中 最大的两座第一号和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 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部,西南距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约 1 5 0 米,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南北7 2 8 米,东西宽5 7 5 5 8 米,方向 3 5 4 0 ( 见图七) 。主体殿堂处于夯土台基的中部偏北,基址高于整个夯土 台,形状为长方形,东西向,北边长3 2 7 5 米,南边长3 2 6 米,东边宽 1 2 4 米,西边宽1 2 7 5 米,在基址周围发现有一周大柱洞,计2 4 个,应 为回廊柱。主体殿的墙基东西长2 6 5 米,南北宽7 米,墙基内排列密集 柱洞,应为木骨泥墙、面阔三问。主体殿堂基址南面有三块夯土台紧贴基 址,高度略低于基址,而高于庭院的地面,推测为台阶。四周围墙中的东 围墙从北至南发现有四个缺口,围墙内东回廊第一个缺口下面发现有陶质 排水管道通过。第四道缺口下面发现有一条石板砌成的排水沟通过,这些 当是宫殿建筑排水系统的重要部分。在东回廊中部发现一独立屋室建筑为 木骨泥墙,此屋室北墙的东端恰对着东墙的第二缺口,这样一来,第二个 缺口既可通东回廊,又通此屋室。南围墙有内外回廊,南大门位于南围墙 的中部偏东处,四面有墙,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小型屋室,东西向。在小型 屋室的南北两面都有廊,是一种两面附廊式的建筑。小型建筑的左右二室 均略呈正方形,位置相当于考工记的“东塾和西塾”。中间的屋室较 宽,南北墙中间有缺口,应是出入宫殿的主要门道,宽2 9 米。西围墙与 西回廊保存较差,廊柱柱洞、柱基槽情况与东围墙及回廊基本相同。北围 墙及基南侧短廊,也基本同东墙,只是其廊不完整、较短。在北围墙与主 体殿堂之间发现大墓m 。,长方竖穴墓,方向大体同主体殿堂,墓内填土经 夯打,中间有盗洞,内发现有少量殊砂、漆皮、蚌饰,因盗未见其它随葬 品。主体殿堂至南面塾房间的庭院发掘部分,普遍发现有路土。 从层位关系来看,第二号宫殿基址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 上。并且在它的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的路土层及晚于二里头遗址四期的 文化层。而第二号宫殿基址本身所出陶片均属二里头遗址的三期。故第二 号宫殿建筑属于二里头遗址三期,当延续使用至二里头遗址的四期。 从上可知,二号宫殿基址由主体殿堂、南面门道和西塾房、东塾房、 四周围墙和东、西、南三面回廊及庭院所组成,整个建筑布局规整结构严 谨,无疑已完全具备宫殿建筑的规模。关于其性质有学者通过分析宫殿与 大墓的时间、空间关系,认为宫殿建筑和大墓同属于同一时期的同一文化 遗迹,宫殿基址是围绕大墓而修建,殿址应从属于大墓,联系到中国古代 礼制和夏代都邑存在宗庙建筑的文献记载,从而判定这一宏伟的建筑应是 王室宗庙建筑。此说法论证充分,可以信从。 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也是一座大型的夯土台基,形状略呈正方形,方向 3 5 2 0 ,在东北部向内凹进一角。台基西边长9 8 8 米,北边长9 0 米,东边 台长9 6 2 ,南边长1 0 7 米,总面积达9 5 8 5 平方米( 见图八) 。台基高出当 时地面约0 8 米,表面有路土层,有的铺一层料堰石面。主体殿堂位于夯 士台基的北部,下有基座,殿基高出台基o 1 米o 2 米,东西长3 6 米, 南北宽2 5 米,面积9 0 0 平方米,呈长方形。在基座四周围绕着一周大型 柱洞,是主体殿堂的回廊柱。在每个廊柱柱洞外侧o 6 米一o 7 米处有一 些小柱洞,为回廊的挑檐柱。主体殿堂的墙基以及地面以上建筑皆已毁坏 殆尽,据第二号宫殿建筑主体殿堂的形制看,一号宫殿的主体殿堂也应是 由木骨墙所组成的宫室。主体殿堂四周回廊相围,且廊外侧有挑檐柱,推 测宫殿的顶部应是四面坡建筑,这与考工记载商代宫室“四阿重屋” 相符。南面大门下面有基座,南北两边各有8 个大柱洞,形成回廊,在柱 洞之间有三条通路,在三条通路之间和两端有四个隔断,形成四个屋室, 上面保留有一些柱洞柱础石和残墙基,形制已不甚完整,结合第二号宫殿 的南大门的建筑形制估计,西、中、东门道间和两端亦各有一间屋室之类 的建筑,或称之为门塾。一号宫殿基址四周是围墙,西围墙内侧有一排南 北的柱洞,与围墙相距约6 米,而北、东、南三面围墙内外侧各有一排与 之相平行的大柱洞,各距墙基3 米,组成宫殿四周的围墙回廊。在东围墙 北段中部内侧有4 个大洞柱,较东围墙内侧4 3 、3 4 号大柱洞向内延伸4 米余,并在4 3 号柱洞南面发现一段南面发现一段东西向的木骨墙,这应 是处独立的屋室建筑。在北围墙东部和东围墙北部各有一道缺口,缺口 两边各是一段横墙,形成长1 5 米、宽2 9 米的门道。在夯土台基北侧h 袖 西北侧h 9 3 ,西侧h 。:、h 。中均发现有陶水管。一号宫殿建筑也应有地下排 水管道设施。在主体殿建筑周围发现有5 座葬式特殊的墓葬( v m 6 :、v 地。、 v m 。v m 。,、:,) ,其中,m 斛、m 。m 。围一圆坑,圆坑内填大量陶片、红烧 土块、料堰石和草木灰等,而这5 座墓墓主或下肢折跪,或上肢骨贴紧身 躯似被捆绑,或手足均被砍掉,皆非正常死亡,无随葬品,可能为宫殿的 祭祀坑。 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灰坑,下面叠压着二里 头文化二期的灰坑;宫殿基址包含有二、三期之间的陶片,宫殿基址属于 二里头文化三期。 从上可知,一号宫殿包括有主体殿堂,四周围墙及回廊、南大门、庭 院以及排水设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伟,显然是座 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关于其性质,杨鸿勋先生通过对其的复原研究,并结 合考工记有关“夏后氏世室”的记载,认为一号宫殿基址很有可能是 夏后氏宫廷建筑之一组口“,即富室之类建筑,此说基本可信。 我们比较一号与二号宫殿建筑基址会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号宫殿建筑 基址与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整体规模、布局、结构近同。二者均为一万平 方米左右,包括有主体殿堂、四周围墙及回廓、南大门及侧门、庭院、排 水设施等遗存,主体殿堂均居中靠北,面积相差不大。整个布局主体分明, 突出主体殿堂,在此封闭式的近万平方米宫殿建筑基址内,少见其它屋室 建筑,庭院面积较大,显示出单一性与简单性。此外二者夯土台基、木骨 墙、柱洞等建筑方法也十分相似。 然而,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与二号宫殿建筑基址在具体遗存上是有些区 别的。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东北角内凹,没有二号宫殿建筑基址规整,面积 相对较小些;一号宫殿基址南大门有三个大门道,北、东、南围墙内外均 有回廊,这就显得宽敞,而不严密;二号宫殿基址南大门仅门道,只南 围墙有内外回廊,其它三面均仅有内侧回廊,无外侧回廊,而显得严密。 另外,二号建筑的主体殿堂没有挑檐柱,二号宫殿北围墙与主体殿堂之间 有大墓m 。 通过二者比较分析可见,二号宫殿基址较一号宫殿基址更规整、严密 些,封闭性更强,加之m 的出现,应该是宗庙之类建筑,而一号应是宫室 之类建筑。但整体而言,二者差别较小,仅具体遗存稍有差别,可见此时 期( 夏代) 的都城建筑中的宫庙差别不大,宫室建筑基本上是宫庙一体的。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於大宫。”杨伯 峻注:“大宫,郑国祖庙。”晋襄公之庙国语称为“襄公之富”。这些 文献材料所反映的宫、庙不分应是比之更早的宫、庙一体制的遗痕。只是 到春秋时期,庙与富逐渐分离,“寝( 宫) 以安身,庙以事祖”,不相混 淆”“。即便此时分离后的宗庙也是可以住人的。国语周语云:“襄王 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晋侯馆诸宗庙,馈九牢,设庭 燎。”然而,一号宫殿建筑与二号宫殿建筑是稍有差别的。如上所述,二 号宫殿建筑更规整,封闭性更强,似乎比一号宫殿更重要,故我们又认为 在宫庙不分的一体制下,庙的地位稍高。礼记曲礼下所载“君将营 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与荀子大略所云“寝不逾 庙”的制度,很可能是从夏代时期初露端倪。 ( - - ) 三号至六号基址 2 0 0 1 年秋开始探寻早在1 9 7 8 年发现的二号基址下叠压的二里头文化 二期的夯土遗存。发掘结果表明,这一大面积夯土遗存系一座( 或一组) 大型建筑,编号为三号基址口。另外,在探寻三号基址的时候,发现了另 一与其同时的大型夯土基址,编为五号基址。“。2 0 0 2 年秋,也是在探寻三 号基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址。剐( 六号基址) 。同时,发掘了 编号为四的大型宫殿基址。“1 ,现各自概述如下。 三号基址南北窄长,与二号基址方向基本一致,主体部分至少由3 重 庭院组成( 见图九) 。已揭露的三重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已探明基址 的长度达1 5 0 余米,超出二号基址,宽度略窄于二号基址,在5 0 米左右。 现发现的主殿夯土台基位于三号基址的中院,宽6 米余,其上发现有连间 房屋遗迹,仅存部分房间,为木骨泥墙,室外有前廊而无后廊。前廊柱坑 较大,因为后期遗存破坏严重,仅发现了3 个,无柱础石,为夯土磉墩。 台基前发现有踏步遗迹。中院院内南北宽约2 0 米,中院和南院内发现有 墓葬m ,与m :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三号基址因晚期基址和其它遗迹叠压打 破,保存很差,今仅发掘其西部的部分。另外,三号基址一般平地起建, 不设基槽;夯层厚薄不匀,土色较杂,建筑技术具有定原始性。 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的灰坑h 。、h 。及h 、h 。打破三号基址西庑 使用时期路土。而三号基址下又叠压着属于二里头一期文化的灰沟。故三 号基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阶段。 五号基址仅露出一小部分,位于三号基址以西,基本与之东西并列。 现发掘部分已发现有大型柱础和墙槽遗迹。三号基址与五号基址之间以宽 约3 米的通道相隔。通道路土下发现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五号 基址年代基本与三号基址同时。 四号基址位于已发掘的二号基址的正南方,北距后者的南庑和南大门 约1 0 余米,系一座大型单体夯土台基。台基东西长近4 0 米,南北宽逾1 2 米,大于已发掘的1 号、2 号宫殿基址主殿的面积。夯土台基保存较好, 基槽现存深度在1 米以上,局部达2 3 米,已在台基南北两侧边缘发现 有成排的大柱础。其中南缘一排1 3 个,为单柱;北缘一排因为晚期遗迹 破坏,仅见7 个,为双柱,柱洞下均有柱础石,而且双柱两柱础石一高一 低不在同一面上;西缘因被晚期不规则大坑破坏,未见有柱坑;东缘发现 有两排柱坑,可能为东庑建筑。 由于叠压四号基址台基边缘的垫土和路土的时代属二里头文化三期, 夯土内也见有三期的陶片,台基基槽又打破三号基址的夯土和路土,因此, 四号基址的始建年代应属二里头文化三期,与二号基址大体同时。从已有 迹象推测,该台基应与二号基址有较密切关系,二者或属同一建筑组群。 六号基址位于二号基址北墙外,仅发掘了两个探方。因后世破坏严重, 目前在发掘区内发现的遗迹仅为若干柱础。柱础由柱坑、柱洞和柱础石组 成。南北排列的柱础与二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六号基址柱 础直接挖建于基址使用时期的路土上:柱坑及被其打破的路土中都出有二 里头文化四期的陶片。因此,六号基址的始建年代晚于二号基址,且应该 为后者使用一段时期后增建的建筑,时代应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始建于 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在二里头遗址属首次发现。其具体状况 有待进一步发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号基址中院和南院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 墓葬,现己清理了5 座。2 0 0 1 年秋发掘的m 。、m :在中院东西排列;2 0 0 2 年秋发掘的m ,、m 3 、m 。在南院。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铺朱砂、有棺痕, 出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 或原始青瓷) 、嵌绿松石 工艺品、蚌制工艺品、海贝等随葬品。器物制作精美,若干器类如斗笠状 的陶器、鸟首玉饰、大型嵌绿松石器、齿轮状有孔蚌片饰品等均属首次发 现。这些墓葬时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多开口于3 号基址南院的路土之 间,可确认为三号基址使用时期的遗迹。成组中型墓与三号基址同时,它 们之间肯定有一定内在的联系。 由以上概述可知,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阶段至二里头文化四期均有大 型建筑基址。三号基址为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二号基址与四号基址则 是相对封闭的单体建筑,显然早晚之间的建筑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始建 于三期的二号基址和四号基址又叠压在三号基址之上,但是三者在方向上 又基本一致,二号基址与四号基址分开而言是单体的,从整体上看,二者 同属一组,也是一体化的,只不过是一体化的多重单体建筑组合。即使二 号基址使用一段时间后增建的六号基址,也与二号基址与四号基址方向一 致,给人一体化的感觉。可见,尽管早晚格局由一体化多重院落布局发展 到一体化多重单体建筑组合布局,但其一体化多重建筑体规划布局的内在 建筑思想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14 四、夏代都城 夏代都城的研究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夏史的研究有着重 要意义。古代文献记载的夏代都城主要有阳翟、斟寻、原、老丘、西河、 帝丘等。若将夏禹包括在内,还有阳城、平阳、晋阳、安邑等,对于这些 都城,我们将依据考古与文献材料以太康为界分两个阶段进行具体甄别、 梳理、辨析。 ( 一) 太康前的夏都 据文献,太康前的夏都仅有阳翟,然而启父禹是夏王朝的奠基者,而 且探讨夏都的年代、地域时涉及到禹都,故我们也将与禹相关的阳城、阳 翟、平阳、安阳、晋阳等包括在讨论范围内。 1 阳城与阳翟 关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云:“禹都阳城。”孟子万章上云: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也提到“禹都阳城”。关 于阳城地望,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其一,世本居篇:“夏后居阳城, 本在大梁之南,于战国大梁魏都,今陈留浚仪是也。”( 太平御览卷一 百五十五引之) 依此,则阳城在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其二,路史后 纪卷十二注云“乃泽之阳城”,今山西阳城县;其三,丁山在由三代 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认为“阳城故名当日唐城。值今翼城县西”【3 7 1 。 王玉哲先生从之p8 1 。其四,史记夏本纪正义云“今颍川阳城是也。” 水经注颍水注与汉书地理志以及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主 此说,即今河南登封市境。以上四种当以最后一说为是。陈留说今学者多 不认同;泽之阳城,据路史注,“泽之阳城”是唐代改名的阳城,决 不是先秦的阳城所在地【3 9 】:唐城之阳城,以字声相通为据,论证不充分。 唯有登封之阳城不仅文献依据比较充实,而且有考古发掘资料佐证,是其 它三地望所未能比及的。 据文献记载和传说,夏禹阳城遗址和东周阳城遗址,都在现今河南省 登封市告成镇一带。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览三十九 嵩山条又引韦昭注:“崇、嵩自古通用,夏都阳城,嵩山在焉。”古 本竹书纪年载:“夏后氏,禹居阳城。”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 翟条臣瓒注引世本载:“禹都阳城。”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 之子于阳城。”史记夏本纪载:“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集解 引刘熙日:“今颍川阳城是也。”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条郦道元注:“颍 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东南流迳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 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括地志还载:“阳城在箕山北十三里。” 这些有关古代阳城地望的记载,与今登封市告成镇一带地理环境相吻合。 1 9 7 5 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此地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一座龙山 时期的城堡。城堡分东西并列相连的两城,并在西城发现有宗庙性质的1 3 座经夯打的祭祀坑,刻划文字陶器及青铜残片均有出土,放射性碳素断代 测定年代距今4 0 0 0 + 6 5 ( 未经树轮校正) 【4 0 1 ,多数学者认为此城堡即禹 都阳城 4 。此外,1 9 7 1 年春,又在王城岗城堡东北近半公理处发现了春 秋战国的阳城遗址,出土的战国陶器上有“阳城”、“阳城仓器”等陶文戳 记。这说明至少东周以来人们多认为禹都阳城即指此地。 关于阳翟,古文献及传说多认为是启都,也有禹居的记载。汉书地 理志颍川郡阳翟条下班固自注为“夏禹国”,后汉书郡国志颍 川郡:“阳翟,禹所都。”帝王世纪、水经颍水注、元和郡县志, 均从此说。然而臣瓒辨之谓“世本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 不居阳翟也。”有学者认为阳翟很可能是阳城之误,未必为禹都”“。而 且以上关于禹都阳翟记载多是汉代以后文献,少见先秦文献所载,故禹是 否都阳翟,今存疑。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日:“夏居河南,初在 阳城,后居阳翟。”由此看来,阳翟作为夏都所在,当在夏都阳城以后, 很有可能即指禹都为阳城,后至启时,启都阳翟。左传昭公四年说: “夏启有均台之享。”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均台陂,盖肩享诸侯于 此。”史记夏本纪索隐司马贞云:“夏日钧台,皇甫谧云地在 阳翟是也。”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里,盖夏 后启所封也。”郏城县东北正当古阳翟境内( 郏城即今郏县,在禹州西南) , 夏亭故城亦在古阳翟境内h 。阳翟地望,今学者争议较少,大都认为是今 河南禹州市“,可以信从。现在河南禹州市吴湾发现有大范围的二里头文 化遗址n “,或许与启居阳翟之都邑有关。 2 山西夏( 禹) 都、夏墟及大夏 关于禹都,世本谓:“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 邑,或在晋阳。”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之,帝王世纪也说:“禹都 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日:“都 平阳,或在安邑,或在平阳。”水经注和括地志均有相似记载。以 上文献的行文十分相似,如出一辙,故很可能出于同一文献世本。徐 旭生先生怀疑世本的“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晋阳”是宋衷注文【4 6 。, 曲英杰先生则认为这几句话是张守节对所引世本的释文【4 7 1 。李先登先 生认为“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本身是互相矛盾的,是靠不住 的 4 8 1 。张立东认为禹是治水英雄,又是夏都的奠基者,因此很多地方都有 关于禹的传说。禹都平阳的传说,当由其它关于夏都的传说孳乳而出【4 9 l 。 然而张文未具体指出由哪些关于夏都的传说孳乳。据世本语可知,平 阳、安邑、晋阳为三地,世本著者本身对平阳所在认识就比较模糊。“晋 阳”,一说在今太原,( 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 ,一说在今临汾。今太 原不在夏文化分布区,故不可能为禹都。临汾,多数学者认为即“平阳” 地望所在,与为“晋阳”地望相矛盾。孙华先生认为平阳与晋阳实指一地, 论据较坚实,可以信从。然而,孙华先生却认为平阳地望为今山西翼城县 5 0 1 。安邑,其地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5 。在夏县发现有东下冯遗址,总面 积约2 5 万平方米,是一种二里头文化遗址,然而其年代晚于二里头文化 一期【5 2 1 ,与禹所处时代显然不相吻合,为禹都可能性比较小。总之,山西 禹都平阳或安邑文献与考古材料依据都是比较薄弱的。 l7 关于大夏与夏墟,左传昭公元年云:“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 人是因,以服事夏商。乃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大夏之 名还见于国语齐语、管子小匡、管子封禅等。古代地名中 的大小之称,徐中舒先生认为“故地称小,新迁称大”,论述相当精辟, 故此,大夏实为后起之名。杜金鹏先生据此推断认为山西之大夏,或系夏 之后迁往山西的夏遗民之称号【5 3 1 。张立东先生更进一步认为晋西南之大夏 就是以夏桀为首的夏人主体亡时奔逃于此而得名,论证较为可信。另外, 左传定公四年云:“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於夏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联系左传昭公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