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衅日期:趁主血7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童塑圣竺& 日期:2 2 :2 :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 居民储蓄存款也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得 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居民储蓄的高企,满足了居民各种预防性需求的同时, 切实增加了银行银行信用,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 持,贡献是毋庸置疑;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居民储蓄大幅度的增长导致了 消费需求不足,加剧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大量资金不能有效分流 而滞留在银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隐患本文 正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借鉴相关经济理论和国内外既 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与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居民储 蓄存款高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的理论性原因、宏观原因及微观原 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储蓄的使用效率,逐步缓解居 民储蓄的持续高增长给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和消费领域转 化,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其内在稳定性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对西方主要的储 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第二,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状况从总量、地区分布和城 乡分布上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表象进行了概括;第三,通过分 析我国居民储蓄的宏观和微观成因,构建了我国居民储蓄函数模型,并进行实证 检验;第四,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影响进行深入 剖析;第五,根据居民高储蓄成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高储蓄高储蓄成因高储蓄影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园及其影响研究 a b s t r a e t o u rc o t r y se co n o m yh a sa c h i e v e dm a n t c l o t t sa e h i c - v e m c n t sw i t hm a n yy e a r s r a p i dd e v c l o p m 蚀t 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 , t h es a v i n g so f t l a ei n l m b i t a n t sa p p e a ra h i g h i n c r e a s e , w h i c hi saf o c u so ft h er c f o r m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 se c o n o m y t h ei n c “撇o ft h es a v i n g sp r o v i d e sa d e q u a t cc a p i t a lf o rt h es t e a d yd 钾c l o p m c n to f o t l l rc o l l n l l 矿$ m y , b u ti t sn e g a t i v ei n f l t t c n c cs l a o u l d n tb e , ”g c a c d t h e s u b s t a n t i a lr i s eo ft l a es a v i n g sl e a d st oi l l a d e q u a t cc o m u m p t i o n 伽_ l a r 酾t l a ci m b a l a n c e o fi n d i r e c tf i n a n c i n ga n dd i r e c tf i n a n c i n ga n dm a k e ss e r i o t l sw a s t co ft l a cs o c i a l r 篙o u r 懈f o rt h es t a g n a t i n go fl a r g ec a p i t a li nb a 抵a l lo fw h i c hb r i n ga b o u tt h r e a t f o rt l a cs t e a d yd 删c l o p m c n to fo u rc o l l n l l t y $ e c o n o m y 他a r t i e l ca l l a l y z e st h e a m o u n ta n dd i s m b u t i o no fo u l i n l a a b i t n n t s s a v i n g sa n di t si o t l u c n c co l lt l a cb a s i so f 也i sl , r a c a c a lp f o b i e ma c c o r d i n gt or c l c , v i n te c o n o m i cu i c o l j c sa n dc u r r e n t a i c h r e s t t l l s a n dt h ea r t i c i ca d v a n e c st l a c u n t c r m c a s u r c st ot l a e 硼u 如供o lt l a cs a v i n g s t h r o , ,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t l a c o r c t i e a km a c r o s e o p i e a la n dm i c a o s c o p i e a ll p , a l n l so fh i 【g h i l l h a b i t a n l l i s l l v i n 琴t h c r e f r o mt h ea p p l y i n ge f f i c i e n c y 伽b ei m p r o v c c t , t h en c g a t i v c i n f l 嗽b r o u g h t a b o u tb yt h eh i g hi n h a b i t a u t s s a v i n g s 锄b er c l i v 既la n di t si n n e r s l r 埘i l l c s s 啪b er e i n f o r c e d 撇a r t i c l cm a i n l y 托戳棚懒a n da n a l y - z c st l a cf o l l o w i n ga s i x ;吐s ;6 i s t i tb r i e f l y c o m m e n l ss a v i n g st l a c o r i e s ;s e c o n d l y , i ta n a l y z e st h et o t a la m o u n t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l a c i n h a b i l a n t s s a v i n ga n ds u m i n a t i z e st h es t a l u sq u oo fo u r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 t h i r d l y , i t 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f l l l l l c l j o l mm o d e l so fm g h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t h r o u g h a n a l y z i n gt h cm a e r o s e o p i e a la n dm i c r o s c o p i c a l 自c i l d i s ;f o u r t h l y , i t , l c e p l ya n a l y - z c s t h ei n t l u e n c eo fh i g h 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f a - o mt l a c p o s i t i v c 柚dn e g a t i v c a s p e c t s ;f i f t h l y , i ta d a v 锄c e st h ep o l i c ya d v i c eo fh i g h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i ( e o r d l l - h i g hi n l l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t l a ci n t l t t c n c eo fh i g h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2 t h el e , a s o l 皓o fh i g hi n h a b i t a n t s s a v i n g s p o l i c ya d v i c c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已经成为我国 经济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闯题。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对我 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央行公布的2 0 0 6 年1 2 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 6 万亿元1 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 5 猫, 扣除2 溉的利息税,存款利率为2 0 1 6 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 2 月份c p i2 2 2 计算,减去通货膨胀率后,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即便如此,居民储蓄余额还是在 1 2 月份冲破了1 6 万亿元的大关。如此高的居民储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来源,也成为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 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1 6 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表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 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但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无疑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第一, 加剧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 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的发展却出现总体滞后的状 况,从而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据统计,在城镇居民对金融资产的购买中,属 于间接融资的银行存款和属于直接融资的有价证券比例为5 :l ,明显失衡。第 二,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由于居民储蓄持续增长,间接融资比例偏大,结 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该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 险,从而使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第三,给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隐患 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主要源于外贸 和外资的拉动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的7 傩像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 国,经济发展有如此高的对外依赖性,势必增加经济发展的风险当前,由于国 内消费需求不足,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从资源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3 所以研究储蓄存款的现实意义在于,在适度分流储蓄的同时,提高储蓄的使 用效率,逐步缓解居民储蓄的持续高增长给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和消费领域转化,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增强其内在稳定性 第二节文献综述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储蓄是指一个国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也被称作社会总储蓄,包括政 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三个组成部分。广义的储蓄一般与投资是一对经济 学范畴,储蓄转化为投资,并决定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狭义的储蓄是指居民个人 在金融部门的存软,即我们所说的居民储蓄存款。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 下,居民消费增加就意味着居民储蓄的减少,反之亦然。储蓄存款与储蓄之间是 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储蓄存款是储蓄的一种存在形式。存款是在金融部门的全 部存款,它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和财政性存款。而储蓄存款仅指居民部门的 存款,它只是存款的一部分关于居民储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 影响,国内外的学者都有很多的研究本文从不同时期的理论中选取了具有典型 意义的几种理论来讨论。 l 、古典经济学关于储蓄理论的表述 古典学派关于储蓄理论的论述主要指的是威廉配第的储蓄学说、亚当斯密 的储蓄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储蓄学说他们都主张把资本积累放在首位,极力 提倡节俭,节制不必要的消费这种思想在当时各国资本都普遍短缺的情况下,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国家财富的增加起到了重 要作用 2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储蓄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人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 定的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数量也会增加,但是消费 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储蓄增量的比重在增加这就是著名的“边 际消费递减规律”,实际上也就是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这是绝对收入假说的 核心所在此外,凯恩斯还认为,在长期中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化,则有助于 消费倾向的提高:反之,储蓄倾向就会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们的消费支 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别人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二是指人们的消费支 出不仅受目前收入的影响,还要受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此外,杜森贝利对消 费行为进行了短期和长期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消费函数中著名的。棘轮效应” 前瞻性储蓄5 理论主要指的是莫迪里安尼等的生命周期假定和弗里德曼的持 久收入假定莫迪里安尼等的生命周期假定把人生分为青年、壮年、老年三个阶 段,认为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 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储蓄或投资( 当前消费和将来消费) 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 获得一生效用的最大化。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的基本出发点与莫迪里安尼是 相同的,都认为虽然在人的一生中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是平稳的,消费者 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因此,它们也被合称为前瞻性储蓄理论。 4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预防性储蓄理论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 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收入的波动所致可以说, 预防性储蓄理论是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定( l c p i h ) 的一个实用且前景广阔的 扩充,强调储蓄不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更是对不确定性事件, 像收入冲击进行保险。 3 、我国国内关于储蓄问题研究的进展 2 0 0 5 年东北财经大学的贺书平从储蓄利率弹性的角度对我国居民的储蓄状 况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是我国居民的储蓄弹性较小,城镇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弹 性绝对值稍大一些因此,他认为利率的调整,不会对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较大 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也说明,多次降息,同时开征了利息税后,我 国居民储蓄存款仍然稳定增加,并未出现较大的波动。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居 民的储蓄多是为了住房、养老、子女教育这样一些目的2 0 0 5 年白钊、魏中许利 用生命周期假定来分析了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提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工资、住 房制度、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各方面改革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导致我国目 前处于储蓄的高峰期。宋铮0 9 9 9 ) 整理了1 9 8 5 - 一1 9 9 7 年的年度时序资料,选取 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标准差作为衡量我国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程度的指标,以 城市居民的收入标准差和居民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的 年增加值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的 影响不明显,而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标准差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的年增 加值有显著的影响。龙志和周浩明( 2 0 0 0 ) 利用d y n a n ( 1 9 9 3 ) 提出的理论框架, 采用1 9 9 1 1 9 9 8 年分地区消费、收入及物价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 的相对谨慎系数进行了估计,得出我国城镇居民在这一期间的相对系数约为5 2 , 由此得出我国城镇居民在这一期问有着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结论孙凤和王 玉华( 2 0 0 1 ) 利用1 9 9 1 1 9 9 8 年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 蓄动机,得出的结论是不确定性对当期消费有负影响,即我国居民储蓄行为中存 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施建淮和朱海婷( 2 0 0 4 ) 通过对1 9 9 9 - 2 0 0 3 年我国3 5 个大中 城市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3 5 个大中城市居民的储蓄行为中的确存在预防性 动机,但预防性动机并非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强同时,他们还提到我国政策当局 在采用降低储蓄率政策时应该重视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居民储蓄结构 不平衡的问题。 从我国国内关于当前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们都从预防性储蓄的 角度分析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居民的高储蓄问题,部分地解释了我国现阶段的高储 蓄现象,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5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对于储蓄问题的研究除了储蓄理论支持以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研究方 法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将考虑在文中考虑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也是本文的基本分 析手段实证分析就是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其 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不作评价而规范分析 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7 。本 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储蓄存 款的总量、分布状况及其成因等,深入分析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并为制定储蓄政 策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也对如何采取一些合理的政策措施分流我国的居民储 蓄进行了规范研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概括或描述不能用数理分析法得出精确的结论 时,只是对其做叙述性的描述而定量分析则是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引入数理方法 以及计量分析方法以求得出精确结论的分析方法本文在分析由于文化习俗、启 发式认知偏向和理财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时,难以采用数据 进行数理分析,因此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对于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其他一些因素, 则大量采用了图表和统计数据加以论证的定量分析法 3 、比较分析与中国特点相结合 通过对比分析来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 研究广泛采用了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分析方法如在分析储蓄存款总量、地区分布 和城乡分布状况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表象和趋 势其次,在简单介绍西方储蓄理论时,对其各种理论的适应性、时代应用价值 进行了比较,有利于我们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再次,在分析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 时,同日本和韩国实现工业化阶段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当前我国居民高储蓄是 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需要同时,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理论对我 国居民储蓄的适用性,以指导我国的储蓄实践和储蓄事业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各种方法之外,本文还广泛采用了归纳与演绎,理论联系实际, 建立经济模型等方法。 6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二、文章结构 全文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总量和分布上分析了我国居民 储蓄的状况,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表象作了归纳和总结:第三章从传统储蓄 理论、前瞻性储蓄理论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储蓄理论视角对我 国居民高储蓄的社会背景进行了理论分析;第四章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居民高储蓄 的成因,构建了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第五章对我国居民 高储蓄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六章根据对我国居民高储蓄 成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第一,对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西方的学者根据自己所 处时代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先后提出了许多储蓄理论尽管每个理论所提 出的时代背景不同,分析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各个 理论在当时对储蓄实践都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储蓄理论同时, 这些理论对于解释我国现阶段居民的高储蓄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较好地 说明当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问题 第二,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总量和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居民储蓄 的总体表象进行了概括。运用实际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总量、地区分布和城乡 分布状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我国居民储蓄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二元性和被动性 的总体表象。 第三,通过分析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宏观和微观成因,构建了我国居民储蓄 函数模型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成因,并找出影 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变量,构建了我国居民储蓄函数模型,并进 行实证检验 第四,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从居民高储蓄的事实出发, 分析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满足了居民的各种预防性需求,有利于社会稳定,对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居民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 很多消极效应,存在一定的隐患。 第五,根据居民高储蓄成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充分 发挥居民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轻对国民经 济运行的消极效应,增强其内在稳定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以前,对于我国居民储蓄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原因和对 7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策。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预防性储蓄理论和行为经济学原理来继续深入 分析我国居民储蓄行为,通过分析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应 的政策措施。这也是文章创新点的主要体现 8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第二章我国居民高储蓄的现状 第一节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总量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 储蓄总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 表2 1 全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年份存款余额增长率( )年份存款余额增长率( _ ) 1 9 6 2 4 1 _ 11 9 “1 2 1 4 73 6 1 1 9 6 34 5 71 1 1 91 9 8 51 6 2 2 63 3 弱 1 9 6 45 5 52 1 “1 9 8 62 2 3 8 53 7 1 9 6 521 7 柏1 9 8 73 0 8 1 43 7 6 5 1 9 6 6 7 2 3 1 0 1 9 嬲3 8 2 2 22 4 毗 1 9 6 77 3 92 2 11 9 明5 1 9 6 43 5 9 5 1 9 6 87 8 35 9 51 9 7 1 1 9 83 7 0 l 1 9 6 9 7 5 9 - 3 0 71 9 9 19 2 4 1 62 9 8 1 9 7 07 9 54 7 41 9 9 21 1 7 5 9 42 7 2 4 1 9 7 131 3 5 81 9 9 31 5 2 0 3 52 9 2 9 1 9 7 2 1 0 5 2 4 8 7 31 9 9 42 1 5 1 8 84 1 5 4 1 9 7 31 2 1 21 5 2 l1 9 9 52 9 6 6 2 33 7 烈 1 9 7 41 51 2 6 21 9 9 63 8 5 2 0 82 8 8 6 1 9 7 5 1 4 9 6 9 61 9 9 74 6 2 7 9 82 0 1 4 1 9 7 61 5 9 16 3 51 9 9 85 3 4 0 7 51 5 4 1 9 7 71 8 1 61 4 1 41 9 5 9 6 2 1 81 1 6 4 1 9 7 82 1 0 61 1 62 0 0 0斛3 3 2 47 9 1 9 7 9 2 8 1 03 3 4 32 0 0 17 3 7 6 2 41 4 6 6 1 9 8 03 9 9 54 2 1 72 0 0 28 6 9 1 0 6 51 7 8 3 1 9 8 1 5 2 3 73 1 0 92 0 0 31 0 3 6 1 7 3 11 9 2 2 1 9 8 26 7 5 42 8 9 72 0 0 41 1 9 5 5 5 3 91 5 3 8 1 9 8 3 8 9 2 5 3 2 1 4 2 0 0 51 4 1 0 5 11 7 9 8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呈现明显的阶 段性。在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储蓄余额相对较小,增长也比较缓慢,只有 个别年份增长率超过两位数。这主要是因为居民总体收入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几 9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乎全部用于消费在这一阶段,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生产、消费、投 资等经济变量,都由中央计划者安排、控制。在福利方面,国家几乎向城镇居民 提供了全面的福利性补偿:从低价补贴到免费供应,从就业保障到生老病死的保 险和补助等。社会变革和结构调整缓慢,预期性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微乎其微 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都很低,而且 相对稳定,所得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 从1 9 7 9 年到1 9 9 1 年,是我国居民储蓄余额持续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超过 3 鹏1 9 7 8 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开放划时代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提出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构想,并采取了各种措旋促进我国经 济的改革和开放。随着各项改革的进行,消费者面临的外部约束环境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首先,在这一时期内,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1 9 7 8 到1 9 9 1 年,如果 不考虑价格变化的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 9 5 倍,年均增长速度 为3 0 秭同期,农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 3 3 6 增长到了7 0 8 3 元,增长了4 3 倍, 年均增长速度为3 3 1 妒同时,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城镇居民的收入已不 再局限于工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奖金和第二职业收入;农村居民则由于全面 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等形式而获得了较高的 收入其次,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动,使居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加大居民开始 对未来形成风险预期正是由于改革的推进,居民所面临的外部消费环境的改变, 导致居民的消费行为从短视型过渡到新古典型;其效用目标也不再是一时效用的 最大化,而是追求跨时效用的最大化所以,这一时期,居民平均储蓄倾向相对 较大,储蓄余额增长迅速 第三阶段是1 9 9 2 年至今的居民储蓄总量高速增长阶段。从1 9 9 2 年春邓小平南 巡讲话开始,中国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些改革对居 民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房改政策出台和房改进程加快,扩大了居民对未 来住房支出的预期:第二,医疗保险和其他福利制度的改革,迫使居民把一部分 收入留做储蓄用于防范疾病和灾害:三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大部分家庭为子 女未来的教育增加储蓄:四是就业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要求职工个人为未来的生 活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变化直接触及了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层次的制度因素, 使居民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人们追求的目标已经是一生效用的最 大化,约束人们消费和储蓄的已经不再仅是当期收入,而是包含预期在内的一生 总收入。同时,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其资产已经有了相当规模 正是由于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居民储蓄 快速增长,居民的储蓄行为已经过渡到前瞻性储蓄行为,长期储蓄逐渐形成。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第二节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地区和城乡分布 以上是从总量方面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 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很有必要从结构上对我国居民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对于我 国居民储蓄的结构问题,主要是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来进行分析 表2 2 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年底余额)单位:亿元 城乡储蓄 城镇储蓄 农户储蓄 地区 加0 1 2 2嬲2 12 0 0 2舢 加0 1 2 0 0 2嬲 全目钉7 证柳l ,1 7 3洲l i刀,mi ,1 3 蛐i a“皓jl 村册 北京墅衢3舶圆,7s 2 9 3 53 2 5 3 94 0 7 3 14 9 2 u2 b 幻3 1 丘63 6 7 1 天津1 2 晒ol 棚 6 1 8 2 5 31 1 1 ”1 3 31 5 9 3 j1 6 7 _ 61 7 8 12 3 1 6 河北 4 3 6 4 54 8 35 5 7 且2 卯3 33 3 1 7 j鬟叭1l ,9 1 21 4 9 0 j1 6 5 2 9 山西1 9 7 吼7z 研32 7 8 1 51 5 筮a1 7 醴72 l 4 5 让5 弼6铘2 内蕈古鲥1 6 71 1 3 7 91 3 5 5 j阳好9 o1 1 3 3 11 5 加1 7 b _ 92 : 辽宁 4 1 3 1 64 醴巧丑5 4 3 4 73 5 8 4 _ 44 0 7 0 j4 m l 卫m 15 9 u6 9 2 9 吉林 1 6 7 6 11 8 7 8 j2 1 6 1 1 4 6 s 工 1 6 4 3 31 9 0 4 9 2 l o 9搦1 2 5 6 j 景龙江2 5 镌52 9 1 5 73 ,1 2 一2 3 4 1 ,2 6 5 4 j3 0 强17 22 6 1 13 0 9 3 上海 3 伽1 9瑚1 55 1 工挪1 卫3 6 3 鼬4 7 8 9 12 2 n l笛z 63 1 4 - 0 征苏5 1 7 2 j6 撬2 7 6 3 & 24 2 1 7 9 5 3 3 3 j6 3 3 5 1 9 5 4 99 “ 1 3 1 浙扛或脚5 2 1 6 舒2 工3 1 7 8 且粥b 5 4 8 7 8 _ 6l 哪41 2 7 7 31 5 7 3 1 6 安t1 7 0 0 5 2 0 4 7 52 4 7 5 81 3 2 2 m1 锕11 9 6 l 3 7 8 j4 掘45 1 4 4 福建铷92 4 j 2 9 2 4 71 弭 2 1 5 7 1挪1瑚1 2 7 3 4 ,4 6 j 江西1 4 2 9 j1 7 0 6 6加1 5 5l l s 7 31 3 9 7 工1 6 4 7 工2 7 3 0 9 5 ,5 8 3 山东鬟硒j5 8 0 3 j6 7 鹋43 7 h 74 3 s 5 工5 1 2 1 91 2 9 8 71 4 4 8 31 6 4 6 j 河南a 脚 4 1 9 6 o4 9 1 9 12 7 撕73 2 1 1 _ 73 7 9 6 3明汀99 啪1 l 笠卫 湖北z 强7 z 搠53 2 9 6 5 1 蛳7 2 3 6 4 7 2 8 4 7 石3 ,9 73 i 阻r 94 4 8 9 湖南 2 1 7 2 5 7 6 4 3 帕6 - 51 6 加卫1 9 4 7 52 3 2 2 工5 6 2 _ 9馏- 97 1 4 3 广东鲫咖u1 1 8 1 ” 1 4 0 6 1 87 嫩6负i 主3 51 1 5 5 5 8】9 1 3 52 1 7 9 9型i d 6 d 广西 1 5 柏61 7 3 3 51 9 7 1 71 2 8 9 91 4 5 3 m1 6 4 1 1枷72 s n 5m 6 海南 4 2 7 3 4 8 3 5 5 4 6 9”8 14 2 7 44 8 2 94 9 35 6 2昭9 重庆 1 3 1 7 21 锄31 8 9 6 _ 6 1 0 j 1 2 6 0 - 61 5 1 5 j 02 7 6 73 2 1 83 8 1 6 四川 3 1 2 3 4 ,晒5 2 4 3 3 3 卫2 4 0 3 52 8 晰23 4 5 3 上7 1 9 97 7 9 o8 8 0 0 贵,l l6 4 1 77 5 & 7 9 1 2 卫5 5 1 46 4 6 6 7 7 3 7 9 0 31 1 z l1 3 9 2 云南1 2 9 8 s1 4 9 9 81 7 6 6 j 1 0 7 4 _ 8 1 2 4 3 5 1 4 6 5 1 2 2 3 7 2 5 6 - 3 3 0 1 4 1 1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城乡储蓄 城镇储蓄农户储蓄 地区 2 1 2 0 0 22 0 0 32 1舢2 0 0 32 0 0 12 0 0 22 0 0 3 西曩5 0 2硎9 1 9 5 啦7 0 陕西 1 7 船j2 1 憾12 5 1 9 91 4 3 6 j 1 7 3 7 9 2 1 们m3 3 2 03 7 0 24 1 8 9 甘肃9 2 0 1 71 0 1 2 1 2 1 7 1 47 9 帖帆l1 惦l b1 2 l 工1 4 4 - 31 6 5 石 青鼻】明巧2 :酗2 6 略 1 7 4 工2 0 6 3捌1 4 3 1 6 1 1 8 3 宁夏 2 5 8 o3 嘶j3 7 7 72 2 7 j2 6 9 3加2 03 0 13 7 - 55 5 7 新一钾吣l l ”石 1 3 7 1 j伽6 1 0 2 4 工1 2 1 鲫1 1 3 j1 5 2 5 资科来源:2 0 0 5 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我国居民储蓄的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储蓄明显高于经 济相对落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储蓄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储蓄。究其原因,主 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经济变迁程度不同而引发消费环境差异所导致的首先, 收入差距从绝对数额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由1 9 7 8 年的2 1 0 元到2 0 0 4 年的6 4 8 6 元,差距扩大了近3 1 倍如此大的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城 乡居民的消费行和储蓄行为的差异其次,制度变迁对城乡的影响不同。从农 村来说,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其他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捧没有发生 过根本的变化因此,这些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没有发生太大的 变化与此不同,诸如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一系 列重大的制度变迁,都在城镇实施,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城镇居民 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生了显著影响,导致城镇居民储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农村 居民储蓄增长幅度。最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同。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相 当大一部分是实物性收入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物在农民收入中的比 重有所降低,但仍然占据很大比重,而货币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一直较 低正是由于较大比重的实物性收入的存在,降低了农民的储蓄倾向相比较 而言,城镇居民的收入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实物性收入,但比重较低,主要由货 币性收入构成因此,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从收入结构的差异,也可以 解释为什么城镇居民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储蓄率。 第三节我国居民储蓄的总体表象概述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长期高于g d p 增长率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从1 9 7 9 年到2 0 0 5 年以来, 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 嘣,这远远超出了同期我国g d p 的增长率和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很高,用标准的前瞻性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消费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低 利率变化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收益,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 响程度要用利率弹性来分析。从理论上来说,利率,尤其是实际利率的降低,储 蓄存款一般会减少但是,在我国,通货膨胀率很高的1 9 8 0 年和1 9 9 4 年,实际 利率已经为负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依然保持了4 2 1 7 橱f l4 1 5 4 的高速增长此 外,从1 9 9 6 年以后,我国利率先后下调了8 次,但居民的储蓄仍然增长迅速。 分析数据表明,从1 9 9 0 年以后,我国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一直为负,在o _ o 0 瞩 之间波动,变化不大( 贺书平,2 0 0 5 )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居民储蓄 不是为了保值、增值,更多的是为了预防。 三、我国居民储蓄结构呈现二元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也导致了我国居民储蓄结构的二元性,使我国 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地区分布极不平均从表2 2 可以看出,就2 0 0 0 年而言,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为1 8 1 7 7 7 亿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8 5 4 3 9 6 亿元,差距 近五倍另外,从地区去上来看,2 0 0 3 年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和广东七个存款最多的省市占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5 4 2 蹦,表明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四、居民储蓄中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居民平均储蓄倾向高的事实说明, 我国居民收入除了用于必要的消费以外,基本上都用于储蓄储蓄毫无疑问是各 项金融资产品种中相对安全的一个,但收益率低,尤其在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期, 有可能为负收入那为什么我国居民一直对储蓄情有独钟呢? 原因是由于我国金 融市场不完善,可选择的金融产品缺乏,加上传统观念和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 导致人们只能把剩余资金投向储蓄,从而造成居民储蓄具有一定被动性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第三章我国居民高储蓄社会背景的理论分析 许多有代表性的储蓄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储蓄的影响因素,这些理 论虽然不是很全面和完善,但是对我国当前居民的高储蓄现象也具有一定的说服 力。 第一节传统储蓄理论视角 传统储蓄理论以凯恩斯的储蓄理论为代表。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 由人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用于消费和储蓄 的数量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储蓄增量的比重 在增加。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实际上也就是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规律,这是绝对收入假说的核心所在由于他认为决定居民消费和储蓄最主要的 因素是当期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又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同其它理论相比较,凯 恩斯的储蓄理论不是从静态,而是从动态,即从影响储蓄的各种现实因素出发论 述储蓄的,并且把储蓄与消费,储蓄与收入等相关问题联系在一起,有些理论己 经具有规律性和借鉴意义但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函数理论也有致命的缺点, 这是由两次外来冲击而显现出来的。对凯恩斯绝对收入函数理论的冲击首先来自 西蒙库兹列茨按交叠的十年发表的1 8 6 9 - 1 9 3 8 年美国国民收入和产品估计西 蒙库兹列茨发现平均消费倾向并没有随收入的上升而稳定下降,而是一直保持 相对稳定这同凯恩斯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说法是对立的为此,阿瑟斯密 瑟斯提出了长短期消费函数。对凯恩斯绝对消费函数的第二次冲击来自于二战后 经济生活中消费呈现出的不规律性通过研究,经济学家们发现,仅用收入来说 明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现实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凯恩斯的绝对收入 假定消费函数只能对储蓄行为做出部分解释,缺乏经验研究,从而一些结论难与 事实相符。 从凯恩斯的储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居民的储蓄和收入水平是息息 相关的。这对我国居民储蓄水平的状况也能够作出一定的解释 从下表3 1 的统计数据计算可得,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从1 9 7 8 年到2 0 0 4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 3 3 6 元增长到2 9 3 6 4 元,增长了近2 2 倍,城 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 4 3 4 增加到9 4 2 1 6 ,增长了2 7 倍多正是由于我 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刺激了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 1 4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 表3 1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 元)指数( 1 9 7 8 = 1 0 0 )绝对数( 元)指数( 1 9 7 8 = 1 0 0 ) 1 9 7 81 3 3 61 0 0 0 3 4 3 41 0 0 0 1 蛆o1 9 1 31 3 9 04 7 7 61 2 7 0 1 9 8 5 3 9 7 62 6 8 97 3 9 1l 4 1 9 8 96 0 1 5 3 0 5 71 3 7 3 9 1 8 2 5 1 9 伽33 1 1 21 5 1 0 21 9 8 1 1 9 9 l7 0 8 63 1 7 41 7 62 1 2 4 1 9 9 27 叭0 3 3 6 22 0 2 6 62 3 2 9 1 9 9 39 2 1 63 4 6 92 5 7 7 42 5 5 1 1 9 9 41 2 2 1 03 矾43 4 9 6 22 7 6 8 l 5 1 5 7 7 7鹞3 74 2 8 3 02 3 1 9 9 6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