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题库社科院.doc_第1页
国际经济学题库社科院.doc_第2页
国际经济学题库社科院.doc_第3页
国际经济学题库社科院.doc_第4页
国际经济学题库社科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影响。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 1、小国情形 小国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减少+政府财政收入=a-(a+b+c+d)+c=-(b+d)(b+d)时,本国社会福利增加;当e0,若a1,国内吸收的增加大雨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若a=1,不影响贸易收支。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dA减少):一方面,从货币效应来看,一国当局采用贬值政策将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共计随本币贬值而增加,由于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国内投资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的货币余额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也使热门因为物价上涨而减少支出。另一方面,贬值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贬值后物价上涨,而实际工资下降,厂商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由于利润收入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更倾向于存款),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政府同时施行财政政策,从而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18. 论述并证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什么是 “J” 曲线效应。马歇尔-勒纳条件表示,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货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用公式表示即: -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进口需求价格弹性J曲线效应: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可用“J曲线”来描述。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即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几种时滞:1,认识时滞,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2,决策时滞,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3,生产时滞,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4,取代时滞,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5,交货时滞,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19. 什么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对这种汇率决定理论如何评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了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其剧烈波动的原因,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1,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假设:两国市场间的套购活动使得两国同质的商品具有相同价格。是指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EPa / Pb,Pa、Pb 为A、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其它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2,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变化。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相对购买力平价表示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是指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基期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Et=Eo( Pat / Pao ) / ( Pbt / Pbo ),Eo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t时的汇率,Pao、Pbo为基期A、B国的物价指数,Pat、Pbt为A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汇率取决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评价:该理论将物价水平与汇率相联系起来,较为合理的体现了两个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该理论的直接表现形式,多用于理论模型;相对购买力平价阐述了汇率随价格的变化趋势,实践中多用此模型。局限:1,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价值。(购买力-价值)2,假设所有的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3,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4,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物价的影响。(物价-汇率)5,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产生的冲击。6,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具体分析。20. 简述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般而言,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在此意味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得以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衡量标准:要素流动性标准、经济开放性标准、产品多样化标准、国际金融一体化标准以及通货膨胀率相似性标准。欧元区的建立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佳实践。二、论述题 :1.利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论述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行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产品差异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是有差异的。由于消费者偏爱不同,每一厂商的产品不同,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产品存在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差异。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产业贸易产生原因:规模经济导致了各国进行产业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优胜劣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由于产品差异使得各国的企业之间逐渐进行同类型产品的双向贸易,形成产业内贸易。结论: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2.利用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的吸收方法,论述货币贬值对收入和吸收的效应 。吸收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综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假设贸易差额可以表示成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其吸收之间的差额,即:CA=X-M=Y-A (16.19),对等式两边微分,得到:d(CA)=dY-dA(16.20),如果两种效应之和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即:dA=adY+dA (16.21),将(16.21)代入(16.20),可得:dCA=(1-a)dY-dA1)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dY增加的条件):货币贬值,国名收入提高,dY0,若a1,国内吸收的增加大雨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若a=1,不影响贸易收支。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dA减少):一方面,从货币效应来看,一国当局采用贬值政策将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共计随本币贬值而增加,由于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国内投资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的货币余额效应和货币幻觉效应,也使热门因为物价上涨而减少支出。另一方面,贬值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贬值后物价上涨,而实际工资下降,厂商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由于利润收入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更倾向于存款),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政府同时施行财政政策,从而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3.利用蒙代尔-弗列明模型,论述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结论是: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效果显著,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甚微或毫无效果。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将随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发生变化, 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 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固定汇率制下,在短期和中期内,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一国政府如果只追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国际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固定汇率以及对固定汇率的维护措施限制了国家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M-F模型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之所以无效,是由于在这种制度下。当央行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得LM曲线从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时,本国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线之下,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并对外汇汇率产生升值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会被迫向外汇市场卖出外汇,买入本币。这会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使LM曲线反过来向左上方位移,并返回其初始位置,从而使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产出的努力发生逆转,并最终失败。因此,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不能自主决定货币供应量和LM曲线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响利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1,固定汇率1)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假设Y0为未充分就业状态,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加-LM右移至LM-新的均衡点E在BP线之下-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为维持固定利率,收缩货币,直到LM回到LM,此为“非消毒干预”。政策无效的。“消毒干预”为,央行在外币市场抛售外币,购进本币,同时增加基础货币中国内信贷部分,以抵消外汇市场对国内本币供应量的冲击。“消毒干预”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使LM不移回LM处,但国际收支将出现逆差,进而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降低国内货币供应。所以,“消毒干预”只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政策仍然是无效的。2),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b)图中BP线表示资本流动对国内利率变化更加敏感。(a)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到IS-均衡点E转到F,利率上涨i1,收入上涨到Y1-F在BP下方,逆差-为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是“非消毒干预”,货币供应减少-LM左移至LM-利率进一步提高到i2(b) 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到IS-均衡点E转到F,利率上涨i1,收入上涨到Y1-F在BP上方,顺差-为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是“非消毒干预”,货币供应增加-LM右移至LM-利率降低到i2可见,在固定汇率制下,若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话,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刺激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比较有效;反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限制。当BP水平,即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扩张或者紧缩都会被资本的流动所抵消。而财政政策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到IS-均衡点利率高于之前国际利率-资本流入套利-巨额顺差-央行维持汇率,货币供应增加-LM右移至LM2,浮动汇率1),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加-LM右移至LM-新的均衡点在BP线之下-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IS线右移-汇率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平衡,BP右移与IS和LM交于新的均衡点,Y增加,货币政策有效的。2) ,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a),资本对利率不敏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新的均衡点在BP线之下-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本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IS线右移到IS-汇率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平衡,BP右移与IS和LM交于新的均衡点,Y增加,货币政策有效的。(b),资本对利率敏感。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新的均衡点在BP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态-本币升值-出口减少-IS线左移到IS-汇率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平衡,BP左移与IS和LM交于新的均衡点,Y2较Y1左移,货币政策受限。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越大,财政政策越受限。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BP水平,财政政策失效,货币政策有效。4.论述出口补贴和贸易配额的福利效应 。1、配额配额(即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小国情形下的配额效应图示分析: 配额的效应因实施配额国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大小而不同。配额规定的进口量通常小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后进口会减少,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要上涨。如果实施配额是一个小国,那么配额只能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对世界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如果实施配额的是一个大国,那么配额不仅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而且还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下跌。其净福利效益如上图,为生产者剩余的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即a-(a+b+c+d)=-(b+c+d)。b和d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c为配额收益。2、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直接补助是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间接补助是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是贸易条件效应,即出口补贴可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不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出口扩大效应,即出口产品下跌有刺激出口的增加。福利效应:由于本国产品出口价格下降,国外消费者购买本国产品的代价就会降低,因此出口补贴不仅有利于本国出口产品生产者,而且有利于国外的消费者。但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要支付比国外消费者更高的价格,并且国内消费者作为纳税人,还要承担一部分政府该国内生产这的补贴。因此出口补贴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出口补贴的净福利效益为负,导致本国福利水平的下降。5.论述国际货币制度,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制定的规则和惯例的统称。基本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历史演变: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国际金块本位制。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流通金币,支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在需要进行国际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兑换成黄金。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国内不流通黄金,只流通银行券,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要将本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本位制方面,美元与黄金挂钩;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实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汇率制度-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 储备制度-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 资金融通问题-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6.论述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绝对优势理论 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对比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论,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7.论述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的货币方法的基本思想 、假设条件 、政策含义和评价。货币分析方法。货币分析方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性,即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1)MS=MD其中,MS 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 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2)MD=pf(yi)其中,P 为本国价格水平,f 为函数关系,y 为国民收入,i 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3)MS=m(D+R)其中,D 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 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碾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若将m 忽略,可得:(4)MS=D+R(5)MD=D+R(6)R=MD-D上述第6 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希望的水平;对整个国家来说,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 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 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另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对它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在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时,贬值能改善贸易收支,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吸收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对经济具有扩张性影响。尽管弹性论和吸收论都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它们都认为成功的贬值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但货币论不同,货币论认为贬值仅有紧缩性影响,贬值能暂时性地改善国际收支,是因为它减少了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和增加了对名义货币的需求。这是货币论与弹性论和吸收论的一个明显区别。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