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构建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构建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构建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构建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构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郭素敏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2 年 06 月 06 日 签字日期:2012 年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引 言 . 1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6 一、 “互动生成”教学概述 . 7 (一) 、 “互动生成”的相关概念 . 7 (二) 、动态生成性 . 8 (三) 、生成性教学 . 8 (四) 、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 9 (五) 、互动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 10 1、开放性、情境性 . 12 2、互动性、趣味性 . 13 二、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剖析 . 14 (一) 、 “互动生成”教学缺失的表现 . 14 1、教学理念上的专制 . 14 2、陈旧的教学方法 . 15 3、教学手段的造作化 . 15 (二) 、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教学缺失原因剖析 . 16 1、意识根源 . 16 2、教师素质根源 . 16 三、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遵循的原则以及价值意蕴 . 17 (一) 、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遵循的原则 . 17 1、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统一原则 . 17 2、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原则 . 19 3、坚持德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原则 . 21 (二) 、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的价值意蕴 . 22 1、 “互动生成”教学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 22 2、 “互动生成”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形式 . 23 3、 “互动生成”教学是提高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教学方法 . 25 四、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教学的具体构建研究 . 26 (一) 、中学德育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 . 26 1、解读教材 . 27 2、预设学生 . 27 (二) 、创设适宜情境,引发“互动生成” . 28 1、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挑战性和深入性 . 29 2、活动情境的设计要兼具文本内容契合性和思想内涵性 . 29 (三) 、设计“矛盾冲突” ,在对话中提炼生成 . 30 1、师生对话的内容要有探究性,有其自身意义所在 . 31 2、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有效促进师生对话 . 32 (四) 、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33 1、中学德育课“教师角色”定位 . 33 2、教师要激发学生发挥主体性精神、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 34 3、教师要具备灵活多变、巧妙生成、适时评价的技巧 . 34 注释 . 37 参考文献 . 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师生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往过程。它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 生成是对师生互动过程中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师生互动中强调的计划性、 控制性的扩展。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推进的结果。生成并不是没有规律、章程的生成,而是有方 向、有目标的自主性构建。只有正确引导下的“互动生成”才是真实有效的,才 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 灵的共振与彼此的默契。总之,中学德育“互动生成”课堂并不是毫无计划性和 预设性的,在此前提下,还要着重强调中学德育课堂过程中的生命性、动态性, 使中学德育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本文中强调的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是任课教 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的过程,是教学中生活与生命的联系的过程,是一个由静 态到动态、不断开发的过程。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对生成以及互动生成性教学的解读,并提出了它的开放性、情境性、 互动性、趣味性的特征;其次对“互动生成”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逐一分析,并 剖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再次突出强调了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遵 循的原则以及其价值意蕴;最后从中学德育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的具体构建上 着重进行研究,此部分强调教师不仅要课前进行精心预设,而且在课堂上要注意 创设情境,设计“冲突矛盾” ,在对话中促进互动生成。同时“互动生成”教学也 对教师在自身角色定位、课堂控制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学德育课“互动生成”课堂是师生通过彼此间的对话, 形成意想不到的生长点,将互动不断深化,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向 教学目标动态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教师与学生真诚进行对话,围绕学生切 实的需求展开教学,在彼此真诚沟通的过程中,分享各自的快乐,这对教师的教 学能力、教学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互动生成”教学的教学 意识,训练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与策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淡定自 如的姿态来面对课堂中的各种生成。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对学生潜在的个性与创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造力的释放,能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如果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能真正做到有效 的生成,互动的形式则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热情将被 极大化地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互动生成”教学的具体构建,能够增强中学德育课的魅力,提 高中学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打造一个真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深受学生喜爱的 中学德育课堂。 关键词: 中学德育课; 互动生成教学 ; 课堂策略应用 分类号分类号: g41g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moral teaching about interactive generation”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dynamic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cludes a variety of forms and is meaningful.。 generation is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vari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one which focused on plan and control. real and effective interaction should be 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and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generation goes on by itself with directions and goals, rather than without law and order. only through the real and effective interactive generation under correct guidance, students leading roles can be reflected, students respects to their teachers can be shown, and the resonance and understanding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can be displayed. all in all, the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teractive generation” classroom can not be interpreted as without planning and without presetting. in this premise, emphasizing moral life and dynamic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rough which vitality and vigor can be achieved. so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links life and lives. it is an explorative process from static to dynamic.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is paper interprets generation,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penness, circumstance, interaction and interesting.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s of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step by step and their reasons. thirdl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rinciples of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which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inally, in terms of the building of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this paper not only concentrates on that the teachers need to prepare well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before classes, but also to set specific situation in classrooms to guide students to form unique experience. while respecting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amiable classroom circumstance through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an form unexpected outstanding points throug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deepens the communication to mak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velop silently to dynamic teaching. as for teachers, it requires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around their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y share their happiness. all of these require more on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kills. teachers must have interactive generation of teaching consciousness, training their mastery of certain skills and strategies and struggling to improve your quality on all aspects to face all kinds of generation in classrooms calmly. as for the students, this is the emission of the students potential characters and creativity and can reflect their subjectivity. i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effective performed and interactive forms is liber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creative passion hidden und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greatly stimulated.。 in general, through the specific teaching building of interactive generated teaching, the charm of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an be enhance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can be improved and real and effective classrooms full of vigor and liked by students can be built.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lass; interactive-generated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category: g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互动生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生命与生活的联系的活动。教 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中学德育课作为一种人文和社会科学,实施以德 育为主要目标。由于德育课本身有多种形式,有生动的特点,因此其在学科教学 中占有独特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中学教学只注意重知识传授的极端,现实课 堂中往往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的原因、影响、作用以及意义讲授的滔滔不绝。 而在此过程中过分压缩学生经验,代替学生消化,理解的过程,学生往往头晕脑 胀,不知教师所云。中学德育课本身是很具有感情色彩的一门课,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传统教学把中学德育课看成应付考试的无奈。事实上,政治教学目标除了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应该让学生领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善自身的观念、 信仰。中学德育课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应用知识,让他们面对复 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去改 变。因此,在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强调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只有实现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有效的互动,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自身成长需要的信息,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才能达到德育的应有之意。中学德育课堂的“互动生 成”教学是什么样的?究竟怎样才能达到真实有效的“互动生成”课堂?这是本 文试图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尽管目前创新教育在许多方面也提 出了具体的行动,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课堂 教学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一些有缺陷的传统教育仍是一个挥之不 去的阴影,即使课堂教学有很多新的组织形式,但大多数仍还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他们的 能力,忽视了终身学习。许多教师还只是从教学角度出发,简单强调培训知识、 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唯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习惯和提供更具体的操作程序, 无视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无限种类。这样就很容易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全 面发展不足,知识不全面,无法提高整体素质,影响学生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 全面实施,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状况,就要“把教 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 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1因 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主动性,能够主动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学习 过程的自我控制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 生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促进优质教育继续深化。 “互动生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 育理念应运而生。它弥补了传统教育理念那种封闭、单向、静态传送知识的缺陷, 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互动、充满活力与意外惊喜的课堂。而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毫 无预设、一味地“互动生成”的过程。那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如何在互动中巧妙地生成这些问题如果得到研究,不仅大大丰富了“互动生 成”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性 地位”的体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体现。尤 其是中学德育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 体性地位” 。鉴于此,采取何种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 成为中学德育课研究的重点。 “互动生成”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及利益,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种理念恰恰突出了学生的“主 体性地位” 。 “互动生成”生成教学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而是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认同、吸收新的知识。同时在 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互相探讨反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形 之中就发挥的酣畅淋漓。 2、现实意义 中学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主要阵地。传统的德育课给学生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说教的印象,在学生中并不受欢迎。究其不受欢迎的原因,落后的教学形态是最 主要的因素。在传统的中学德育课堂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完成预先设计好 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得到最完美的贯彻作为教学优化的体现。教师在上面讲的热火 朝天,学生在底下不知所云的现象比比皆是。此种情况之下,互动环节少之甚少。 即使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但为了追求流程的规范、 时间的精准,只是让互动流于形式。设计的问题虽预先精心设计,却往往忽略了 现实课堂与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案的预设指导下,亦步亦趋。如此枯燥无味的 互动怎能有意外的“生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互动生成”教学做深 层次的研究,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互动生成”教学。 “互动生成”性课堂追求的 是充满活力与开放的课堂。它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它敢 于面对课堂的意外情况,将其巧妙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养料。它符合中学德育课的 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体现原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的 实际情况自然精彩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教育或教学的角度来看,生成性教学思想较早地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 卢梭(1712-1778)从他的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 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在教学中,他强调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强调要让儿童从 个人活动中自然地获得知识。因此,在他的理想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生成 性教学思想。 20 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他们的教育理 论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渗透着一些生成性教学思想,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杜 威、斯腾豪斯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杜威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成性因素, 可谓生成性教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 组或改造”。通过经验的改组,使个体知识得到不断建构与生成,学习者得到持续不 断地发展;否则,一定会发生反作用,即趋向从外部强加的生硬的方法这一点 也是杜威对他最反感的基于灌输的传统教育最具建设性的改造,也即强调知识的主 动建构与自主生成。另一方面,杜威坚决反对强加于个体生长的任何外在目的,“在 教育上,由于这些外面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 师和学生的工作成为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由上可知,在知识学习方面:与被动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受相比,杜威更强调自主建构;与静态预设相比,杜威更强调动态生成。所以,尽管杜 威没有明确提出“生成”这一概念和术语,但事实上,在他的理论中处处包含和体现 了生成性教学思想。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倡导一种过程模式 的课程开发思想。他认为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不恰 当的,他认为目的不应是预先规定的和外在于过程的,而是在过程中内在地被决定 的。课程不应以外部事先规定好了的目标为中心,而是要以过程为中心,强调教师根 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提出相应的目标。课程应当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学生进行 个性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用某种不科学的目标束缚学习活动。从教学 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关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多尔为 代表的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中(尽管多尔在阐述其思想时较少使用“生成”一词)。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传统教学中“有计划性”、“有意图性”的限定,认为教学过程 是一种教学内容与资源不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 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对此,多尔曾多次明确表示,后现代 教学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从教学实践探索的角度来看,目前对生成性教学思 想贯彻得较为彻底的,主要是在幼教领域和学前教育领域,其中了解到的具有一定 影响力的,主要有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英国 的“开放教学”等。尽管这些教学改革的项目名称各异,但究其实质,都是生成性教 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即认为教学过程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和程序 为中心,而是要以过程为中心,且这一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 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促 进儿童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显然这些思想是继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改 革理念,并直接奠基于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之上。从以上的概述中不难看出,“教 学意义”上所谓的“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性”是对“预设 性”的一种重要补充与修正(当然在一些“极端主义者”看来,可能不仅仅是“补充 与修正”的问题)。然而,如果从心理的角度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我们认为,“生成” 是相对于“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从这一 意义上来看,“生成”与“建构”似应是同义语。如果暂且作这样的理解,那么有关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就应看作是生成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尽管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建构主义者在阐述其思想时一般不用“生成”这一概念和术语(“生成”的英译是 “generate”,“建构”的英译是“construct”)。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较为“庞杂”,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且多数研究者对其比较了解, 但这里必须提及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 维 特罗克于 1974 年发表的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最早提出“生成学习”的 概念。他的生成学习理论不拘于一家之说,博采各学习理论的优点,集中了传统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了具有浓厚认知建 构特征的现代学习理论。生成学习理论强调,大脑不是简单的消费器,大脑是知识的 加工厂;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 经验、解释和假设。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其中“生成过程” 他介绍的最为详尽,因为在他看来,正是这一部分将生成学习理论和其他的学习理 论区分开来。 2、国内研究状况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 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 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 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她 在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也强调: “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 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 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 “课堂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 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 ”李玮在全球教育展望 的“教 学的生成性”中指出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主动建构与生成的过程。通过对国内相 关研究的分析与概括,不难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泛化”现象比如,在 对“生成”的认识和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 心理层面上来认识“生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论人的“生成” 。2、 “浅化”现象理论层面直接的正面研究,大多是着眼于教学中的不同方面(或教学 目的,或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或它们的“综合”),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泛力” 倡导;实践层面的探索,多是案例介绍和经验总结,往往是理念的简短陈述,接着便 是教学事例的大量枚举。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内在机制、基本特征等,缺少 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理论基础不实、认识浅层泛化等,必将导致实践中的盲 动盲从或无所适从。3、 “窄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内容较为狭窄,对“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尚存在许多研究空白点(如对生成的“本质” “机制”的研究),对“外”缺乏交叉 性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互动成”教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探索影响互动生成内 容的因素、不同课堂教学类型中的生成特点、“互动生成”教学策略、不同学习 方式的生成内容、“互动生成”的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互动生成”学习方 法指导,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互动生成”教学理论。 1、构建“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与实施策略。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研 究,重点从实践基础上探索一些成功做法,以改革传统应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建 立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本论文研究希望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形 成人人参与“互动生成”教学研究的良好局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来促进教师在观 念更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与人格完善四大方面有明显的改变。 3、通过“互动生成”教学的研究在建立新型的中学德育课师生观,创建学习 共同体。新型的师生观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在多维的交流中,充分激 活每一位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优发展,互教互学,共同成长。 如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以学生的现实生 活为基点,用问题引路,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感受,与文本、同学、老师互动,生成新的观点,并又能将其所学运用于 生活,成为新的经验。这一切,如何能通过研究真正使全体学生的在中学德育课 中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将是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 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态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 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互动生成?这是本篇论文的创新所在之 一。 “互动生成”同样呼唤学生具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 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高互动生成的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效性。这是本篇论文的另一创新点。 一、“互动生成”教学概述 (一) 、 “互动生成”的相关概念 生成概念本身是一种思维模式即生成性思维模式。提到生成性思维,我们应 该首先了解与其相对的本质主义思维的概念,本质性思维“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 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 ” 1生成性思维与 本质主义思维完全不同。其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有过类似论述,他说:“整个所 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 程” 。 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生成性思维,从 本质上是反对二元对立的,主张人与世界的相互统一。世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 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生成立足于人的现实的生活,与人的 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认为世界和人都是在生成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生成的眼光 去看待生活中的人。 生成性思维的具体特点:一是关注过程胜于结果。对生成性思维意义而言,事 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产生和变化的无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事 物过程的考量胜于结果。生成注重创造,不满足现状,注重对现状的不断超越, 突显永恒的流动和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二是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世界上的任 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与世界上其他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 的联系。伴随着过程的发展,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不能将复杂的事物 与其周围的事物分割出来,而是要关注其周围的生活世界,要把他放在其周围生 活的环境中,结合现实情境来具体的把握。三是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生成性思维 重点是关注现实中的人。其视角下的人是不断生成的。与抽象的人的概念相比, 生成的人: (1)具体情境中的人。人是在具体情境中的人。人是历史中的人,而 不是超越历史具有普遍、恒定、固定形象的人;(2)具有创造性潜质的人。人不是 墨守成规, 而是在过程中的改变事物的创造者, 是追求自我不断完善的存在者;(3) 交往互动中的人。生成的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生成,人与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之间是平等的,是友好的。总而言之,在生长性思维中,人的形象是丰富而且生 动的。人不仅以理性的思维去发掘事物,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具体形式表达出 来。与此同时,也充满灵感、无意识、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思维的 火花的迸射,更能突显人的丰富性,强调其是不断发展、生成的鲜活生命体。 (二) 、动态生成性 动态生成性是由生成性思维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是讲生成的动态发展观。许 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景或观点为契机,善 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 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4叶澜教授对其也做了 深入研究,她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 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 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 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 以展开和实现的。 ” 5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动态生成的思维模式去推 进教学,其实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去推进具体的教学 过程。 (三) 、生成性教学 塔巴认为, “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 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 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管他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 武断地把他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 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某些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 或者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他们的挑战性, 而不在于他们的终极状态” 。 6对于生成性教学,国内需多位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 究,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对于教学来说,所要建立的不是实体的世界,而是活 动的世界、关系的世界,尤其是文化的世界。活动、关系、文化,由于建构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中主体的能动参与,因而都是动态生成的。更何况,各实体要素及条件本身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主体本身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不断变化的,不论是作为教学 过程条件输入的主体自身的历史变革,还是作为教学过程结果的教学主体自身的 生成与发展,都会因其自身的动态生成性而影响到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没有生成, 就谈不上存在” 。 7 国内最早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将生成教学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加以研 究的。她指出优秀的教师要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本身的发展,就相关课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同时注意观 察学生在具体课堂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感受、兴趣与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 断,根据具体情况机智调整教学行为与思路,以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深入、持 久、有意义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并不完全排除预设,它也需要预设。但是大多数时候不能完全依 靠预设。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自觉“预设”师生、生 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做出相应的 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不要过于具体和详 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 8生成性教学不是教师单方独奏就能完成的活动, 它是教师和所有学生一起努力完 成的“交响乐” 。因而,生成性教学虽然是在预设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但是 它根据具体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是教师和学生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课堂教 学。在这其中,教师和学生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生成性教学在具体课堂教 学中会呈现多样的变化性,从任课教师方面来说,它包括教师在具体课堂中根据 教学情境的发挥。从学生角度而言,不仅包括其在学习中获得的思维的发展,也 包括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多角度发掘。 (四) 、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从辞海上的解释来看, “互”是相互、交替;“动”是起变化或作用。 “互动”概念最早出现在 gh米德对“符号互动”的阐述中,他认为“互 动是一种基于符号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 , “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 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 9人类社会的互动就是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交往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活动。 “互动”一词在各个学科中均有出现。每个学科对“互动”这一概念的界定 均不相同。互动一般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交互运动的过程中,通常指一种变化引起 另一种变化,一方面的影响引起另一方面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只要事物之 间出现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就难免不会出现“互动”局面的发生。同样不 难看出的是,各个互动主体在彼此之间发生时,他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 而此种依赖性是在双方心理以及行为积极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参与互动的双方 在地位上也是平等的。双方行为上的互动与心灵互动是相通的,就像连锁反应一 样,行为上的互动会相继引起心灵上的互动。因此,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 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 ” 10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围绕预设的特定 目的而展开的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师生之间发生的所有交互作用的 影响均在其中。它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在课堂情境中具有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或影 响,还表现为具有抑制性的相互作用、影响,这要求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是 关注积极 ,更要把握住有效(相对于形式的动 、不产生实际效果和交互推进 教学作用的动)” 。 11而在具体实践中,有的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回答老 师提出的问题,按要求做老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类似的这种师生共同活动就是 师生互动。显然,这种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本质意义上揭示出互动的深层次涵 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研究者主要是从是否具有教育性意义来把握师生之间的 关系和互动的。师生互动形式是多方的互动形式,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 不仅包括具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他们自身间 的互动。他们在彼此相互发现、了解的过程中,加强对另外一方的深刻认识。互 动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学生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自身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思维。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 变成学会主动思考。从更广的层面上去理解,只要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 性来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的教学活动和各种措施都可以看成为师生互动。 (五) 、互动生成性教学的特点 “生成”相对于“预设” ,其在辞海中解释的意思是自然形成,相对于结 果,它更强调事物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互动生成性是生成性思维在教学互动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程中的具体呈现。与生成性思维方式不同的是,本质性思维呈现出另外一种方式, 它揭示的是最基本、最本质的思维。因此,在本质主义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式是 “规律性教学” ,是一种强调客观规律的教学,在它的视角下发生的所有教学行为 都是被教学本质、教学规律预先规定好了的。教学发生过程仅仅是教学规律支配 的具体体现或教学方案的按部就班的呈现。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成功的教学必定 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结果,违背规律的必定是失败的教学。由此可知本质主义所认 为的教学过程就只有“规律” ,而没有“变化” ,即无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样所谓 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将教学规律的实现看的过重,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具体事务 意义以及价值的、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生成性的单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