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 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 姓名:李劼 导师:宋立军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03 级 摘摘 要要 为适应新世纪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是 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吸取了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与世界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大趋势相吻合,也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一次全新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方 方面面。2001 年,我国颁布了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要求与其配套的学生 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方式发生相应的转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 标。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问题。 学习方式的研究是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学习化社会”为其提供了生长的 空间,将学习方式的变革带入了一个新高潮;而学习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在 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的学习方式改变着传统教学的单一和僵化。过去讨论的是以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从教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下,人们注意到了学, 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深刻内涵,全新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 学习,学习方式的建立和形成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文探讨的是课堂语境下的集 体性学习方式,像经常提到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 具有广泛的共同性,不同于学生的个体学习特征。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使思想政治课的各个方 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从本质上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并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战场、主渠道;从核心价值来看, 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 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它的位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随着普通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如何转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成了广大思想 政治课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但其作为教育 改革者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教与学的方式转变过程之中。长期被动接受、低效 率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 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并参考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的相关文件,在 ii 全面剖析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不足及形成这些不足原因的基础上, 结合新课程的理论、国家对变革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对在实施思想政治 新课程中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理论到实践层面的分析和探讨。对目前存在的思想 政治课教师没有内化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操作上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提 出思想政治课教师观念转变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和注重课程创生与开发过程的教 学观;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转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 以此推进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期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 论,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方式的长处和局限性,根据学习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并培养和 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任务。 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优化研究是文章的重点。即把涉及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问题的主 要因素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条件问题、教学活动 的过程等问题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做综合的、动态的研究。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优化的 标准是从质量和效率上监督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二者有机结合是衡量思想政治课学习效 果大小、好坏的依据。遵循的原则是要注意教与学的整体性和教与学的和谐性的统一。思 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优化的实施是对学习方式的致效要素即教师进行优化并实现整体功能 的优化。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是刚刚起步的工作,受很多条件的影响,还不能对学 生产生很好的效果。但是反思学习的方法、转变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过程 是一件对学生很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政治课 学习方式 优化研究 iii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optimization study in high school in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abstract name: lijie tutor: song lijun maj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 direc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grade: 2003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new centurys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person, our country started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which it is a brand-new reform influencing education entirely in educational field. it is carrying out in the globalization and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 education no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which fit for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world. in 2001, our country promulgated new centuryscompendiu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s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request to chang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and teachers teaching style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practice. it focuse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new curriculum notions in the daily teaching activity and to teach student how to learn.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style is the issue which educational circles discussing at present. “learning society” allow a room for its growth which bring the learning styles reform to a climax;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theories provided academic support which formed the concrete learning styles are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s simplicity and rigidity. in the past, people discussed teaching style which took teacher as a superior; when educational idea has changed “from teach to learn”, people noticed learn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teaching style have a new connotation deeply, brand-new teaching method-learning style, the aim is to fully maneuver and exert students as subject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active and characteristic learning with teachers guidance, estab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learning style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his teaching reform. what i talk in this paper is collective learning style in the classroom context, like we usually speak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which all face to students group, having extensi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ing from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reform made the great changes from all sid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especially its learning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speaking from the essenc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it is an moral education course and it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and main channel in the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work; seeing from the core value, this is a course which carries on marxisms essential points; seeing from the basic contents, this is the course that sharpens students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ctivities; seeing from the goal of training, this is a course that develop students ideological political quality. not any other courses can take its place and also no other nations course can make an analogy to it. as curriculum standar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 school was enacted, iv how to chang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has become the subject which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teachers paid attention to together. since teachers are the curriculas implementer and curriculas explorer, its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er further embodies in teaching procedure and the change of teach and learn. for a long time, passive, acceptance and inefficiency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s politics discipline cant meet the reques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so carry on a thorough research to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seem to be very important. the paper use modern education theories and learning theories as its basis and make reference to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 commission, analyzing the shortages and the reasons for formation of these shortages i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at present completely, combining new curriculum theories and the request of the nation about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analyzing and studying how to optimiz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in the new curriculum. it concluding and analyz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teachers arent internalize education idea of new curriculum and the operational problem of learning style currently, putting forward to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bout student view of taking students as centre definitel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view of creative and exploitative procedur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teachers should alter their roles to become facilitator of students learning, teaching researcher and curricular explorer, so as to realize optimization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expect to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which has meaningful instruction towa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teaching, making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trongpoint and limitations of their learning style, adjusting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learning command and cultivating and enhancing their learning styles to fulfill their study tasks. optimization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paper. which is to say to do a general and dynamic research in a whole system about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main factors of learning style -learners principal status, contents, and qualifications and procedure in teaching activity.etc. optimization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standard supervi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learning procedure from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ir combination is the accordance to weigh learnings effec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the principles that follow are notice the unity of integrity and tunabi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optimization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s implementation is optimize the key factorteacher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overall function. optimization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 is a new work, it havent a good effect on student for the reasons of many influential conditions. but its a meaningful thing to reflex learning method and change the learning ideas and optimize learning styles and improve learning procedures, thus can improve accomplishments and acquire allround developments of student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cipline;learning style;optimization stud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 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 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 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 一、引言一、引言 21 世纪的社会在和平与发展(peace and development)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 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与因特网的建立和发展使不同国家、民族、文 化的人们的交流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原来分立的人文世界逐渐向一个“地球村” (global village)转变,社会学者把这个一体化现象称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 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 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 国际事务等,交往与合作、对话与互动、求同与存异、多元与共生等也成为新世纪特别强 调的品质。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 艾,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培 养需要通过优质、高效的教育来实现,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本质之一是“创新经济”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教育改革,意在让学生获得新素质,注重在学习中 与新素质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与合作性也是各国特 别提倡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讨论已持续多年,而且在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实践基础上发展 起了多种成型的理论。许多国家将“学会学习”定为 21 世纪教育的核心,未来的工作需 要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对此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伊指出新教育必须教会个体怎样进行 信息的分类,怎样估价信息的确切性,必要时怎样改变信息的范畴,怎样从具体上升到抽 象,再由抽象返回具体,怎样从新角度看待问题怎样进行自我教育。未来的文盲将不 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国在经历了七次课程改革后再次提出课程改革,就是为了努力在国际视野中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增进国际理解的教育,培养能 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 心环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 ,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已经郑重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ll-round well-off society)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 定的,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理念,目的是使学生发展 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whole person)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 量的宏大工程。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次课程改革 2 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 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 发展。” 1研究学习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 依赖性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方式就已经适应不了这种要求,需要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改变学生 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 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深层的学习价值观的变革,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独 特性,找回失落的学习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实现“目中有人” 、 “以 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我国目前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的方式进行研究,寻求一种 “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不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 内容和对象来选择学习方式是毫无意义的,无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事实上“学无定法” ,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往往是“度”的差异。每一课型 也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无定法。现在对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般意义上 的学习方式研究,其中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而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研究, 一部分是有关中学思想政治课某一学习方式的研究或者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个别环 节上的研究,而系统性地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在中学思 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因素探讨和改进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技 术、技能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本文从分析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维度入手,指出在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优化时要按 一定的标准, 遵循基本的原则, 提出学习方式优化是通过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中的教师、 学生、内容及环境等几个要素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实现功 能的整体优化。因此,本文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角度进行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 究,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在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实践 中如何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讨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指出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实现教 育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上的样本与建议。从目 前查询的资料来看,从 1999 年到 2006 年,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 项的题名键入“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只有一篇论文即转变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方 式问题的探讨 ,键入“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尚未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在中 国期刊网上搜寻 1979 年至 2006 年的文章,以篇名“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优化”键入也无 文章。可以说是目前关于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是一个空白点,因此本文的研究 是希望通过系列调查, 获取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第一手资料; 在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方式的对策,为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开辟一个新视野。 3 二、概述:学习方式的演进二、概述:学习方式的演进 在“学习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以主体态势对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审视是教育领域的基 本要求。受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以及国际范围内个别教学趋势的 影响,同时鉴于以往教育理论中关于学生学习差异问题研究的缺陷,关于学习方式的探讨 成为近二十年来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 快,纷纷出台各种举措,许多国家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在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关于学习方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往被动接受的 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全面发展,愈益成为影响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大障碍。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然而理论 界对如何实现这一变革众说纷纭,相关的实践尚处于尝试阶段。 (一)旧有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过去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如何 “教” (how to teach) , 是 “传者” 即教师占主导地位。 主要关注教师的 “教” , 忽视学生的 “学” ; 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沿袭前苏联的教学五环节: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 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 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是典型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被动接受教学方式,是“知识课堂” , 也是传统教学论的课堂教学形态与特征表述,它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凯洛 夫,其理论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 的“三中心论” 。从教育 政治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壶杯”教育理论(a“jug and mug” theory of education) , 教师(壶)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学生(杯)是消极的容器,知识可以灌入其内。 教师单纯的教,学生被动的听,教学是信息单向“输出”的过程,由教师(主体) 教科书(中介)学生(客体)。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 “知识服务” ,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须服从教师,即无条件地服从“教” 。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 的 “舞台” , 课程教学成了教师的 “个人秀” ,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成了 “专制关系” , 变成了“我讲你听”的“单边”关系,是某种物品的“我”“它” (i and it)关系, 不是师生双方主体间的“我”“你” (i and you)关系。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 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体现了“独断”与 “专制” ,忘却了“民主”与“平等” ,教师“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把学生置于 “失语”的境地。学生毫无个性,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 ,教师是学生“心智的窒息机” , 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在课堂上,也有的教师几乎都在一问一 4 答,表面上看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大多数学生只是“陪 客” ,特别是理科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预设的认知过程,没顾及到情感、态度、 价值观,课程不是按照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展开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 想象、智慧、需要和兴趣尚未被充分地激活,这其中“人”不见了,教学实践是“无人” 的程序性劳动。20. 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 不闻、不理不睬。许多课堂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侮辱、歧视学生 的严重现象。 即使有一些教师已意识到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但大多是从教材教法实际上又是教 科书教法、渗透思想教育等方面谈一些体会,这种教学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 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教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即教学大纲-教科书教 学过程考试, “纲”与“本”成了教学改革的“镣铐” ,这样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打 一些外围战, “戴着镣铐跳舞” ,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 大纲、教科书、分数的“奴隶” ,学生是教师、教科书、分数的“奴隶” 。教学大纲对知识 点的叙述几乎面面俱到,对“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方面规定得抽象笼统,缺乏可操 作性。教科书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师生生活经验的内容比比皆是,但考试要考。统 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统一的考试为评价标准,于是教师只好灌输知识给学生,学 生只能被动接受。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很多学生“吃”不了,造成课业负担、心理 负担重,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想“吃” ,混日子,这样即使记住了教学内容,也往往是今 天记、明天忘,更谈不上对其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属于“知识传授型”,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课程“国家法 定”的课程观,课程开发的体制是集权化的(centralized) ,是“霸权课程” (hegemony curriculum) 。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权威”(authority)的角色,力图使学生获取尽可能 多的知识,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灌输者,实际上这种课程是规定性的“制度课程” ,强制执 行的内容体系及其理性逻辑作为教学控制的系统才是真正的“权威” ,教师“权威”只具 有工具意义,是教学外在价值实现的“代理人” ,没有内在的主体价值,是没有创造性的 “自我” , “权威”也就成为空虚的外壳,自身被压迫却又利用角色优势压迫学生,意味着 学生个人的经验和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使 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 ,把教参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 ,把预先 设计好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 。课堂中生成的许多有价值的“意外”资源被“漠 视”了,教师不仅“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也把自己的发展附着在“凝固”的知识上,有 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现成方案与硬性标准,教师就是“按部就班” , “踏踏实实” 开展每一节课的教学。 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 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 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 5 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苦于死记硬背,教师乐于 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过分追求将 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整而系统的接受,只重灌输、疏于引导,只重接受、忽视探索,只重理 论、忽视实践,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及盲目崇拜性,作为潜 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学生“奴性心理”严重,很少有批判 和置疑精神。另外,传统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即学生学习仅 局限于课堂及课后完成作业、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教学内容必修,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 选择的余地,学生对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也十分有限。 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 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这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二)从教到学的转变 如上所述,我国的教育工作历来重视如何“教”的问题,令人惊喜的是在教育改革中 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how to learn)的问题,这是教育学领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 重大转变,由“传者”即教师转向了“受者” 即学生占主导的转变。 在新世纪中,学习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个人、机构、国家、社会进步的 重要机制,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 的革命” 。这场革命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 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 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从 教到学的转变”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共通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被动 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加工改造的对象,这在客观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素 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内 化过程,突出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实践求得自身素质的发展。 “从教到学的转变”与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相统一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充 分凸现、自主意识的充分张扬和人格的充分平等为前提,这在以教为本的传承式、告诉式 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为本”的主体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凸现、 自主意识才能真正张扬,人格才能真正平等。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反复强调 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有全身心(gut level)投入的学习,才会对学生 发生深刻的影响。而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 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成长很重要, 6 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突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尽快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现代的“智能 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 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从教到学的转变”这个命题,国内外教育家曾多次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学会学习” 这一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口号标志着教学方式的转移,由注重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它不仅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种努力目标,更是未来“学习化社会”必需的一种 理念,要为生存而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1972 年发表的重要文件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 “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 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 2 “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 代替教学过程” , 3 “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 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便 让位于学习活动。 ” 4 “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 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也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 ” 5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的受教育, 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学习者是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的,成 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育已不再是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 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的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现在是,而 且将来也是每一个人的需要。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人是一个末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 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如果确实是如此。那教育就要终身进行,要在所有现存的 情况和环境中进行。这样教育就会体现它的真正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而超越千 百年来硬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6 “mathetic”这一术语正在被用来说明从教到学的转变。美国的科研人员吉尔伯特和 苏联的研究人员列夫兰达都在使用这个词。同时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的欧洲教育中心也 建立了第一个小规模的“学习实验室” 。这个术语来自希腊文的“mathesis” (学习)和 “mathet” (学习者) 。因此,mathetic 乃是关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科学,而过去的教育 学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这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对它的研究正在日益引起人们 的注意。它强调连续性原理,强调需要与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内容的选择、学习的层次、教 育的内容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7舒伊尔说: “通过教学的学习与以往光谈学 习和光谈教学是不同的。 ” 8通过教学的学习包含了学习者与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教与学 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较好的学。越来越多 的研究者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平时学习的地方,考察学习过程情况才有所改 变。他们承认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应该把他们放在一起研究。差异性、多样性和灵 活性应该取代教学上的单调和僵化。” 9赞可夫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 转向研究如何学。可见, “从教到学的转变”是现代世界教学的共同的一种思潮。 7 (三)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在从教到学的转变中,人们注意到了“学”并引起了重视。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 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 (learning theories)。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 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 略等。然而这个“学”更多的还是在个体的方式“学” ,是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是由学 习者的生理结构、家庭与学习环境等因素综合的作用,并通过个体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 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习首先是每个个体的事情,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真正有效的 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然而个体又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 ,组成的是每一个“具 体的人” ,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学习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体的学习,还包括团体的学习, 整个社会的学习,因此每个人的学习又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学习,学习是学生在教学环境中 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往对学习的研究着重于个体,这方面还需深入研究。对团体、 社会的学习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 上升到一个集体的方式, 随着教育自身和社会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变革,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提出了用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模式来取 代原来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学校课堂教学语义下,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集体 的学习方式, 旨在克服 “教学方式” 在标准程序与操作体系上的僵化与封闭倾向, 实现 “学 习方式”是学生活动天性和学习生命本质的创造性发挥。课堂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 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像新课程改革中经常提到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 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具有广泛的共同性,不同于学生的个体学习特征。集体的学习方式 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形成学生具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1.个体的学习方式 这种观点把学习当作一种个体的心理活动阐明其特殊性。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 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认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 的学习策略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 心灵力量,认为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正申请书日期则本写
- 合规承诺协议
- 国家电投巴基斯坦公司招聘面试经典题及答案
- 销售合同审核及风险防范标准流程表
- 2025年小车科目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池塘大世界试题及答案
- 消毒学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小学集合试题及答案
- 消毒供应科实习生课件
- 合同主要条款
- 2025年燃气电厂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试考核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学法减分试题及答案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5年教育综合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 GB/T 30807-2025建筑用绝热制品浸泡法测定长期吸水性
- 超声科进修学习汇报
- 2024年甘肃省舟曲县邮政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小学英语(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高清版)DB34∕T 5193-2025 河流水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 2025年德语DSH考试试卷德语语法练习与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