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芬伯格的技术整体观 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 芬伯格的技术整体观 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是各种技术哲学理 论展开的基石,也对我们的技术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芬伯格作为新一 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对以 往技术本质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建构论,提出了他独具特色 的整体论的技术本质观。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 同建构的,技术是一种文化情境中的技术。在技术的形成过程中,既沉淀 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又融合了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 为了详细阐释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技术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芬伯格引入 了“技术编码”概念,用以解释技术形成过程中利益的现实化的过程,该 理论是对技术本质理论的深化与运用。本分将力求对其整体论进行较为完 整、准确的介绍,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 评论,指出其成败得失。 关键词:技术的本质 建构 文化 利益 价值 ii feenbergs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 a kind of technology in cultural context abstract: we live in an era of technology.technology has penetrated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is the cornerstone of all kinds of technical theories where they have started and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our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feenberg analysized it in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way. he criticized the nature theory of technology of the past and on the basis of that ,he put forward his unique overall view of technology about the technical nature with the theory of socical constructivism. in his view,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was constructed by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social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technology in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course of forming technology,it has precipitated both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ertain region and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needs and social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technology in more detail, feenberg introduced “technical code”concept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ests in the course of forming technology and this theory deepened and utilized the nature theory of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introduce it in a more complete and accurate way and comment it on the basis of the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and point out its success and failure . key words: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constructivism culture interest valu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 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1 引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是现代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已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发 展。对技术现象和本质的研究已成为哲人沉思的主题之一。对技术的批判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芬伯格自然地 对技术给与了极大的关注。他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脱离了经典的技术 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埃吕尔)从总体上看待技术的传统,不再从人文主 义的视角对技术进行消极地批判,而是从经验主义入手,解析技术的本质, 阐明他的整体论的技术本质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 试图为技术时代的人类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安德鲁芬伯格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技术批判理论家、新一代法兰克福 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马尔库塞的学生。他的“技术哲学三部曲”即技 术批判理论 、 可选择的现代性 、 追问技术三本书一起提供了一种关 于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共同的立场。他从对马克思的技术的“设 计批判”入手,借助马尔库塞、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通过对技术案例的 具体分析,阐明了技术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可以沿着不 同的方向发展。他认为,通过一种技术政治学,可以创造出一种替代的技 术体系。芬伯格的技术批判是一种文化批判,他认为在技术中既沉淀着不 同阶层的利益,又融合了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所以技术问题 不单是效率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他的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 注和讨论,对我们国家的技术政策的制定也有很多的启示。由于篇幅的关 系,本文只对其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根基即技术整体论做一个全面的介 绍。因为无论是对技术的追问、批判还是改造,所遇到的首要问题都是技 术的本质问题。芬伯格也是以此为基点,阐明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只有 对他技术整体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们也才可能对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的 轮廓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2 二、相关研究二、相关研究 国外对芬伯格的技术哲学思想给与了广泛关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 究规模。主要是从分析芬伯格的几个方面的思想入手,包括其技术本质观、 技术理性观以及技术民主化等等,对其强调对技术的民主控制、在技术的 设计与使用中要考虑到各种参与者利益的观点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目前,国内对其研究侧重于理论的介绍。如牟焕森的马克思技术哲 学思想的国际反响谈到了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的社会批判的看法;安维 复的走向建构主义: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哲学理念 ,认为 尽管芬伯格对前二者的技术哲学思想作了激烈的批判,但他们的思想都表 现出强烈的社会建构主义的特点,因而构成社会建构主义发展的三个环 节;曹观法的技术批判理论介绍了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主要思想 如技术领域的民主化、技术准则、可选择的技术理性等理论,肯定了这一 理论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朱 春艳的芬伯格技术本质评析 芬伯格“技术编码”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等文章也表现出国内逐渐展开对其思想的研究。 对芬伯格著述的翻译工作正在逐渐展开,目前译成中文的主要有: 可 选择的现代性 (陆俊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技术批判理 论 (韩联庆、曹观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等等。 国内唯一对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是朱春 艳。在其专著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中,系统地介绍了芬伯格技术 批判理论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理论内涵、理论根据、理论核心以及理 论归宿等内容,形成了一个内在的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这一研究领域 的空白。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三、研究意义及创新 (一)意义 1、在理论层面上,由于国内对芬伯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不多,希望此论 文能作一个初步的探索,进而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发展状况的 研究有所启发。 2、在实践层面上,由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间肯定会 遇到技术的高度发达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我们可以从芬伯格 3 技术整体论中受到启发,把握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 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技术社会,使技术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的先 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可能的创新点 1、本文对芬伯格的技术整体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从芬伯格技术 整体理论的思想背景、理论渊源到理论内涵,本文较为完整地构建了技术 整体论的理论体系。 2、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芬伯格的技术 整体论,指出其积极意义以及不足之处,深化了对技术整体论的把握。 四、理论背景四、理论背景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它的出现与先行的科 学知识社会学密不可分。 1982年, 在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 平奇、比克等人倡导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建构主义方法研究技术。本次 会议的论文集技术的社会建构就标志着社会建构论技术研究的开端。 正如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对科学主义的否定一样,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可以看 作是在批判技术决定论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形成的。与技术决定论者不 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路线和方法用于技术研 究,考察了社会的、经济的、体制的、文化的力量对技术的形成和塑造发 生作用的方式。在技术社会建构论者看来,任何技术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 外的,它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的价值观、组织、风俗习惯等 都在技术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起着强有力的作用,它们以独特的方式 塑造了我们的技术。如果我们要理解技术的命运,就必须认识技术所根植 的社会环境,理解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权力格局对技术所 起的决定性作用。总之,在社会建构论者看来,技术并不是按照其自身的 内在逻辑发展出的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群体在多种可能性 中进行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技术是社会的产物,因而由创造和使用它 的诸因素所决定。 “技术决定论”作为概念并不具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对技术内涵的理解不同,在不同的学者那 里,技术决定论往往指的是技术自主论、技术统治论等概念中的某种形式,或者还有其他的形式。 它的基本观点是技术是一种自主的力量,它依靠其内部的力量自行发展,不受外力的干预,而技术 的变化则会引起社会的变化。可见,技术决定论在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片面强调了技术对社会 的决定作用。 4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分为三种:以平奇和比克 为代表的技术社会建构方法,以休斯为代表的技术系统分析方法和以拉图 尔为代表的操作子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建构方法认为技术的设计是“待确定”的。技术由不同的社会 群体赋予其意义,每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技术观都影响着人造物的意 义。由此,不同的意义可以规定不同的技术发展路线。因此,在技术的设 计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行车发 展中所遇到的争端及最终的技术稳定状态被平奇和比克看作是社会建构论 中的一个著名案例。19 世纪 70 年代,自行车的轮子很大,是所谓的高轮 自行车,它有利于提高速度,也是令人关注的运输工具。但这种自行车的 安全性不令人满意,无法作为大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于是,在自行车 作为运输工具和交通工具之间以及对其有不同要求的群体之间就出现了争 端。经过近 20 年的改进发展,自形车最终变成了今天这样一种基本模式, 双轮变小,安全性提高,主要行使交通工具的职能。这一过程说明,仅从 人工物的内在性质说明事件的过程和设计是不可能的,必须看到不同社会 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技术正是在持续的社会反馈和不同利益 群体的参与中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技术的系统分析方法则认为,那些制造人工物的人们不能仅仅关心 自己和技术的关系,还必须考虑到技术同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学 的因素相关联的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互作用和潜在可变的。休斯以 爱迪生发明活动中的的社会关联性作为其案例分析:爱迪生的发明问题同 时是经济的(在价格上如何电如何与气竞争) 、政治的(如何说服政客们 同意发展供电系统) 、技术的(通过缩短导线、减小电流和增加电压使电 力运输的成本最低) 、也是科学的(怎样发现高阻抗的白炽灯丝) ,爱迪生 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由此表明一位成功的工程师或发明家不单 单是一位技术英才,而且也是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英才,是一个成功 的系统建造者。他们深知,如果自己的发明成本太高,如果不能吸引业主 和顾客,如果没有政治上的支持,即使它在技术上是完全合理的和切实可 行的,也会遭到失败。面对技术与社会诸因素间这种密切融合的相关性, 许良: 技术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9 页。 5 他们用“无缝之网”来形容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操作子网络方法甚至主张彻底打破系统与环境、人与非人因素的区 分。它主要研究作为操作子网络(由人,自然和工艺等操作子构成)构筑 之产物的科学和技术目标的稳定化过程。这种方法强调“对称性”原则, 即网络中参与技术过程的各要素都有相似的解释作用。它们协同作用,相 互影响,在结合为网络的同时也塑造了网络。在他们看来,不应当有技术 的因素和社会的、经济的、背景间的区分。也就是说,不应当把作为人的 操作子与物的操作子区别对待,技术因素与整个网络中的其他因素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卡隆在对 19601975 年期间法国电动汽车的开发案例进行 分析时指出:法国电力公司的工程师们在电动汽车的开发中利用了来自各 方的资源,它们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如蓄电池、电解质、政府 官员、汽车公司、关注环境的消费者等等。这些资源都是技术系统的组分, 它们构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过程中,这些组分 同等重要,如果有一个缺席,整个技术项目将归于失败。 芬伯格高度评价了社会建构论的研究方法对技术研究的不同寻常的意 义,认为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所倡导的在微观层面上分析技术变迁的理 论和方法,已对技术哲学研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技 术哲学研究中的经验转向趋势。 “经验转向”的技术哲学促使人们从微观 方面研究技术,研究技术中包含的经验因素、主体因素、社会因素,表现 出与传统技术哲学的两点不同: (1)使对技术的研究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 研究。传统技术哲学对技术的研究侧重从技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等各个方面关系分别阐述,但这往往容易导致泛泛的空谈,而抓不住问题 的根本。社会建构论侧重于某项具体的技术,如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具体 技术发展的研究,在研究具体技术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中分析社会因素对技 术形成的影响,表明技术的社会建构性,从而使对技术的研究从宏观研究 转向微观研究。 (2)使对技术的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传统技术 哲学在研究技术时, 多数把技术人工物视为先天给定的, 或者称作一个 “黑 箱” ,从外面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技术的研究表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状况。而对技术内涵认识的不统一又导致了对技术的 本质、作用以及技术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认识的差异,陷入了各种抽象的 6 争论。经验转向的技术哲学试图打开技术黑箱,解剖技术内部的各种构成 因素,分析它的具体发展模式,了解影响技术设计和变迁的各种因素,从 视技术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到认为它可以分成多个部分的存在,这对分析 技术的构成,了解技术的本性是很有必要的。 芬伯格将很多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运用到他对技术的认识中,并对其理 论成果给予了理论提升,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 (1)技术设计不是由通常 的标准如效率决定的,而是根据众多特定案例的标准,由一个与技术替代 物有别的社会过程决定的; (2)社会过程不是关于实现人的自然需要的, 而是关于需要的文化界定,所以是关于技术提出的问题的; (3)有竞争力 的界定反映了对在不同的技术选择中实现的现代社会的冲突的解释。如 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与建构中,他就借用了社会建构方法中的“待确定” 原则和操作子网络方法中的“对称性”原则把技术的本质分为两个相对独 立而又不可分的层次。不过,芬伯格并未完全依赖社会建构论,在批判社 会建构论的极端经验论时,他借鉴的海德格尔的技术本质理论,从超验的 角度思考技术的本质问题。 芬伯格提出其“技术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是马尔库塞和 哈贝马斯关于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一场论争。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 中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技术与统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在发达 的工业社会中,技术的进步创造出一个富裕的社会,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 和一个起一体化作用的政治统治制度,它可以调和或同化各种与这种制度 相对立的力量。结果是,物质匮乏的解除,在以前是各种自由的前提,现 在却成了统治和奴役的力量。一旦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也就似乎 失去了反抗的理由,从而也就变成了现存制度的驯服的工具。技术发展造 成了单面社会,单面社会造成了具有单面思想的单面人。技术的合理性已 经变成了一种政治合理性,技术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与此相反,哈贝马斯则认为,技术并不与任何特定阶级有关,而是与 人类共同的兴趣有关。哈贝马斯把人类的活动划分为“劳动”和“相互作 用” 。他认为“劳动”是成功指向的目的理性的活动,只涉及人与自然之 an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 routledge,1999,p.83-84. 7 间的“技术理性关系” ,不能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而以符号为媒介的“相 互作用”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 ,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才涉及人与人的“道德实践关系” ,才是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社 会交往行为” 。技术是作为“人种”的一个“规划” ,表现出整个种族的兴 趣,而不考虑所有集团成员的特定的价值观,因而技术是中性的。当今社 会的技术问题是由于技术活动超过了它的活动界限。 在芬伯格看来,哈贝马斯在这场争论中取得了胜利。一方面是因为马 尔库塞虽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技术,但却没有看到技术的潜能和提出一种 具体的新技术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革命风潮的退却, 人们更加倾向于实用价值。然而芬伯格认为这场论争的结果却对技术哲学 具有灾难性的后果,因为这使得对技术的观点从海德格尔和埃吕尔的实体 论又退回到技术的工具论。因此,对技术工具论和实体论的分析就成了他 分析技术的起点。 8 第一章第一章 对传统技术理论的批判对传统技术理论的批判 在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曾涌现过各种各样的技术理论,如技术工 具论、技术价值论、技术统治论、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等等。 这些理论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受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伯格曼的启发, 芬伯格把以往的技术理论归纳为两类: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前者是 现代政府和政策科学中所依赖的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后者是雅克埃吕尔、 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他以对这两类技术理论的批判为切入点,在分析 这两种技术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技术整体论。 第一节第一节 技术工具论技术工具论 技术的工具理论认为,技术是用来服务于使用者目的工具。技术被认 为是中性的,没有自身的价值内涵,没有好坏、善恶以及对错之分。 技术工具论有着悠远的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 技术是非自然之物,自身不具有目的性,因而技术只能作为目的的手段, 其自身并无善恶之分。此后,这种观点广为流行,在当代也有不少哲学家 持这种观点,如雅斯贝尔斯,卡西尔等。雅斯贝尔斯就曾经提出“技术在 本质上既非善的又非恶的,而是既可以用于为善也可以用于为恶。技术本 身不包括观念,既无完善观念,又无恶魔似的毁灭观念。完善观念和毁灭 观念有别的起源,即源于人,只有人赋予技术以意义。 ” 技术工具论者认为,技术的“中立性”的内涵有四点: (1)技术作为 一种纯粹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技术的中立性是指技术作为工具 手段的中立性,它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只具有或然相关性。 (2)技术与 政治无涉,机床、机车、计算机这些工具对任何社会都是有用的,它们与 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 (3)技术对于社会价值的中立性根源于技术的理性 特征及其所体现的真理普遍性。技术所依据的原理对任何社会都能发挥作 albert borgmann: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y lif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9. 刘文海: 技术的政治价值 ,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5 页。 9 用。 (4)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社会背 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技术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技术的评价 与选择的标准(如效率等)也是相同的。 技术的工具理论曾经一度被广泛接受,直到 20 世纪中叶以后技术带来 的负面效应促使人们对技术进行深入思考,技术中性论便开始受到质疑。 比如,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我们把技术当作某种中性的东西来考察,我们 便最恶劣地被交付给了技术。的确,技术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具有普遍的有 效性,适用于不同世界的不同地方。但是,当我们去考察围绕技术的设计 与发明的人类活动时,就会发现,貌似中立的技术背后隐含着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系,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芬伯格也认为技术手段并非是中性的,因为一种手段只有在它被设计 出来用于服务于各种目标视域之间时才能是中性的,而当这个目标视域可 以改变时,技术“即生成为获取一个不是由现存手段支撑的目标的一个框 架的可能性”。 第二节第二节 技术实体论技术实体论 技术的实体理论认为,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它将整个世界 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的对象。它是一种自主的文化力量,凌驾于所有的传 统和现存的价值之上,是一种人所无法控制的“天命” 。在技术面前,人 只有两种选择,或者回归到传统,或者接受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埃吕尔和 海德格尔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前者认为: (1)现代社会已变成了一个 “技术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一切都出自技术,为技术而存在, 任何东西也都是技术。 (2)现代技术已经形成了复杂的技术系统,一个完 全依赖自身的有机体,它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向着自身特定目标演化与 发展,而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后者认为,技术正在无情地统治着我 们,我们正在把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社会改造成“持存物” ,即在技术过 程中被动员的原材料。技术的“座架”是命定的,是人所无法控制的力量。 f拉普: 技术哲学导论 ,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02 页。 andrew feenberg:transforming technolog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53. 10 芬伯格认为,实体理论把技术看作是一种能预示未来灾难的类似魔法 的力量的观点是荒谬的。技术的威力被认为是强大到了可以脱离社会而独 立自存的地步,它给人带来技术服从其自身的规律而人无法介入的印象,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芬伯格认为,尽管工具论和实体论有许多不同点,但这种区别只是表 面上的。在两种理论中,技术都成了一种天明,超出了人类的干预和修正。 二者都对技术采取或接受或放弃的态度,都认为不能转化技术。因此,他 提出了他的技术整体论。技术整体论赞成实体论所认为的技术不是单纯的 物的聚集,技术形成了文化体系,塑造了世界;技术整体论赞成工具论的 非决定论色彩,人不会在技术的胜利面前绝望。 11 第二章第二章 技术整体论技术整体论 第一节第一节 来自海德格尔的启示来自海德格尔的启示 作为一代存在主义的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深刻影响人类生存状况和 未来发展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技术的本质问题进行了透彻的 剖析。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之中, “座架(ge-stell) ”是海德格尔最核 心的概念,是理解技术的关键。 在他看来,技术是一种“解蔽”的方式。 “解蔽贯通并统治着现代技术。 但这里,解蔽并不把自身展开于制作意义上的产生,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 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或逼索),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 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 ”然而,现代技术的促逼不仅针对自然,还 针对人本身,而且人首先受到了促逼, 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促逼着解蔽 自然,促逼把人聚集到对自然的订造中。由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他对现 代技术本质的认识,即“座架” 。 “现在,我们以座架一词来命名那种促逼着 的要求,这种要求把人聚集起来,使人去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的东 西。 ” 在这种促逼下,技术时代的一切东西都打上了现代技术统治的烙印。 人周围的一切,包括人本身都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对象性而沉沦为技术的“持 存物” 。自然界是现代技术和工业惟一巨大的加油站和能源,事物的物性在 现代技术的贯彻着的生产中被融化为可供谋算的市场价值。不仅如此,人本 身也变成了人力物质,被用于预先规定的目的。人被其背后宏大、深刻的技 术座架所框定,以技术性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专一于单一技术性的展现活动, 在技术的受命下无止境地开发、发掘、剥削、掠夺自然。 针对现代技术的这种本质特点,海德格尔用物质化、其一化、功能化、 主客两极化、谋算、贯彻和统治、生产和加工、耗尽和替代八个环节作了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932-933 页。 同上书,第 937 页。 12 透彻的剖析和阐述。 1、物质化 在现代技术的促逼之下,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自身的质、 自身的独立性、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被展现为单纯可加工的,遭受着技术 的暴政的千篇一律的物质。事物的价值唯一地由技术关系去衡量,只有能 进入这一关系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和存在的,否则便是无价值和不存在的。 2、齐一化 世界的物质化同时也意味着万物的齐一化。人和自然都受到了无差别 的物质化的展现,并在统一的最大经济效益原则下被评价,市场价格是衡 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事物的存在由一种特殊的符号金钱这种等价物而 齐一化了,其实在性则渐渐隐退了。 3、功能化 在现代技术时代,万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被从特定的需求,特定的 功能上去衡量。大地只是矿床,如此而已,它被缩减为这一单纯的提供原 料的功能;而在现代技术时代之前,尽管矿石的开采早已存在了,但土地 自身的构造总是多于单纯的矿石提供者。如,它非功能化地展现为“大地 母亲” ,展现为有灵性的活的机体或由神创造的东西。 4、主客两极化 由于技术的促逼,技术时代人的整个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因为人成了 第一的和实际的主体,而与之相对的其他存在者都成了客体,于是人就有 了相对于其他存在者的优越性。海德格尔认为,唯有经过了主客两极化的 过程,现代技术的展现才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当事物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并从单纯的物质对象被定位后,它才有可能被展现为单纯的能量提供者、 物质和能量。 5、谋算 谋算并不仅仅意味着与数目打交道,它意味着人在“座架”的促逼下 对待外物的一种谋利动机的展示环节。在技术时代,人已成为计算性思维 的动物,一切都以功利标准去衡量和思考。 6、贯彻和统治 贯彻实际是一种意志,一种统治意志。技术时代的人就是在这种意志 13 的驱使下,把自己看作是外物的统治者,而外物不过是听任摆布和有待加 工的原材料和可预测的东西。这时,人在与外物打交道时不再有任何顾忌 和顾虑,不再尊重它们的独立性,把世界贯彻和确定为单纯的命令接受者、 被动的统治对象。 7、生产和加工 这里的生产具有“把放到这儿来”的意义,即使事物朝向占统治 地位的主体。这种生产被完全归结为主体的能力和制造,归结为纯粹的人 的劳动,而事物则处于丧失自身地位的、被动的位置。在与现代技术相适 应的以人为中心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仅自然对象丧失了自身的本性, 产品丧失了自身的意义和激增至,除了给产品制造者带来更多的利润内, 产品没有更多的内容,而且劳动者也没有创造的激情。 8、耗尽和替代 出于现代技术的本质,大量使用和快速消耗资源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与技术时代相应的工业社会的大批量生产,是以经济利益、利润为最高目 标的经济系统,它并不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真正需要为宗旨的。与其大规 模生产相对应,必然要求有大规模的消费,造成特有的大众消费文化。一 次性用品受到鼓励和提倡,商品寿命短成了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这样, 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必然就加速了资源的耗竭。资源的快速消耗 是技术时代根本的特征之一,自然资源不仅被利用,而且系统地被耗尽。 用冈特绍伊博尔德的话来说,“唯一地从技术交往中得到自己的规定 性的事物,被降格为单纯的物质和材料(a) ,这只有通过消灭它们的天然 的自主的本质,即通过齐一化才能被达到(b) 。这样就有可能为一定的目 的而把事物功能化(c) ,这仅由于人的绝对性的要求,即通过世界的对象 化才是可能的(d) 。这对象化是与事物和世界的纯计算的交往的前提条件 (e) ,纯计算的交往确保了人的有意识的贯彻和统治(f) 。以这种方式, 事物在纯粹的可生产性中构造自己,并成为劳动的单纯的物质(g) ,这样 就听任耗尽和替代。 ” 海德格尔对技术现象的这种形而上学的追问对芬伯格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在其对本质问题的理解上极大地借鉴、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思想。芬伯 冈特绍伊博尔德: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6 页。 14 格的技术整体论的初级工具化就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是一种揭示方 式。但是,他并不赞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认为他对技术的理解有 实体化、静态化的倾向,他把技术理解为与社会相分离的一种自主的力量, 这种力量从一个外在的理性王国作用于我们的社会乃至影响历史的进程, 好像是一个完全脱离人类控制的超然的力量。他把技术的本质从存在于 一定社会中的具体技术中抽象出来,把“本质”和“历史”视为只取其一 的对立物,形成一种对技术本质的非历史的理解,这种理解令人难以置信, 应代之以芬伯格自己对技术本质的历史性理解。 第二节第二节 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技术整体论芬伯格的技术本质观技术整体论 芬伯格指出, “阻碍解决技术本质的主要障碍是大多数哲学家对本质 所做的非历史的理解。因此我认为,为了解决技术的本质问题,应该把哲 学的和社会学的维度统一起来,沿着这个思路,我认为,应该建构这样一 个系统化的技术本质概念,使其包含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在历史的 实现过程中是多样的。基于这种考虑,技术的本质不仅仅是各种技术实践 所共有的少数几种共性特点。这些要素所决定的并不是先于历史的技术本 质,而只是从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同历史的具体阶段中概括出来的。 ” 具体来说,就是把“实体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对技术本质问题的解答 放在一个具有两个层次的统一的框架中,第一个层次或多或少相当于技术 本质的哲学定义,第二个层次相当于社会科学对技术本质的思考。 ” “从这 个角度来看,描述技术本质的工作不仅仅有一个方面,而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解释技术客体和主体的构成,我称之为初级的工具化 ,另 一方面是次级的工具化 ,强调技术的主客体在具体技术框架中的实现” 。 芬伯格把这种技术本质观称之为“工具化理论” 。 一、初级工具化:功能化 初级工具化概括了日常社会中各种技术的共性,它包括四个环节:消 an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routledge,1999,p.7. an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routledge,1999,p.17. andrew feenberg:from essentialism to constructivism: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t the crossroads /faulty/feenberg/talk4./html. 同上。 15 除背景化、还原、自动化、定位化。 1、消除背景化:是指要把自然对象构造成技术客体,必须人为地将 其从产生它的世界中脱离出来,整合到一个技术系统中。这样,它们就能 够被根据各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将它们包含的技术模式应用于各领 域,比如小刀和车轮的发明就截取了“锋利”和“圆形”这些自然属性, 而一个火箭或者一个树桩,也从它们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转而具有了 技术特性。技术就是这样从自然的各部分建构起来,从各种具体背景中抽 象出来并表现出技术上的有用形式。 2、还原:是指那些从世界中脱离出来的事物被简单化,除去在技术 方面无用的特性,还原成可以借以在一个技术网络中注册的那些方面的过 程。芬伯格在此借用了洛克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概念来表 征物体中技术的方面和审美的、伦理的等的方面。对关注测量和计算的技 术专家而言,后者是不重要的。 3、自动化:技术行为主体将自身尽可能地从它作用于其上的客体中 隔离开来。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在机械作用中,活动者和对象属于同一个 系统,因而每一个结果同时也都是一个原因,每一个客体同时也是一个主 体。但技术行为通过延缓从行为客体到主体的反馈而使主体自动化。主体 很大程度上不受他活动其上的客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牛顿定律的 特例。管理行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技术联系,也假设主体是自主的。 4、定位化:在这个环节,芬伯格把培根的名言“要命令自然必须服 从自然”扩展到人类的本性的高度,认为技术本体并不修正客体本身的规 律,而是使用它以获取利益。一个人如果知晓“人力资源”的“第一性的 质” ,就能够有效地管理人类行为并决定其方向。简言之,人类只是简单 的被看作一个劳动力或受控制的消费者。 二、次级工具化:现实化 “初级工具化”只是展开基本的技术关系而未穷尽技术的意义,这要 求技术进一步与那些支撑其发挥功能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相融合,以补 偿前一层次的一些物化的结果。前者指技术的功能化过程,后者则描述了 技术的现实化过程。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技术形成和发展的“情境” , 技术只有具体化入到自己赖以存在的“情境”中去,才能成为现实的技术。 16 因而技术在取得功能属性的同时,也表征着一定的文化背景。 “技术发展 的不确定性把空间留给了参与这个过程的社会利益观和价值观”,从而 使技术的本质中包含与现实的维度相一致的又一个层次,表现出技术的辩 证性和综合性。 “次级工具化”也包含四个环节:系统化、调解、职业和 原创性。 1、系统化:指消除了背景的技术对象未能作为一个实际的装置发挥 作用而与其它技术对象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和联系的过程。系统化的过程具 有克服消除背景化的破坏效应的潜能,技术设计在这种潜能中就能应付范 围足够大的环境。这一过程是现代技术社会中技术设计的核心,但在技术 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而更多地强调与自然环境一致的传统社会中的作用 则不那么明显。在芬伯格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地扩展技术设备使用的 系统化,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 2、调解:伦理的和审美的调解在任何社会中都为简单化了技术对象 提供新的第二性质,使之紧密地嵌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在所有的传统文 化中对人工物的加工都包含了伦理的意义,但只有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因 不考虑社会对对象及其包装的审美需要而使产品和审美分开,技术与伦理 的关系也是这样。这种人为地分离导致了现代社会人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 全球性环境危机,因而技术本质中也应包括伦理和审美的成分。 3、职业:重新认识人的职业的意义,从中发现人的才能,将有助于 克服技术主体的自动化。在职业中,主体不再与客体相分离,而是通过它 与他们的技术联系发生转变。这种联系超越了消极的沉思和外在的控制, 把工人既看作一个物质性主体,又看作在他自己对象的生命中的一个共同 体的成员而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4、原创性:这一环节描述了使用者如何以数不清的创造性的方式使 用技术装置和系统。使用者在初级工具化时期是消极的,在这个层次上能 够改变技术甚至以与原初设想的相反的方式去使用它们。这个时期的使用 者在技术发展中使个人的原创力得以最大的发挥。 “次级工具化”通过以重视技术对象和技术联系本身为技术行为的更 复杂的实践形式提供了使对象与环境、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主体和 an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routledge,1999,p.205. 17 客体进一步整合的条件,逐渐由工具化成为现实化。 “工具化理论”所包含的这两个层次,表现的是一项具体技术的形成 过程中,从技术构思到技术设计、技术发明再到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实施的 整个过程,技术是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任何单 一因素都不能独立发挥作用。正如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所揭示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 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 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 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 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然而 从这一事实中绝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 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 其构成要素对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作用。最终,技术就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 用中产生出来。 “工具化理论”揭示了技术构成成分的多样性。对技术本质的理解涉 及到技术的要素和构成问题,技术的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 说明技术活动方式究竟是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是形成一定历史时期 的现实技术的基本要素。对技术要素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对技术本质的理 解。比如,技术决定论往往认为技术的构成是单一的,客观的,而社会建 构论的技术研究则看到了技术构成中的经验成分,认为经验、意义等也属 于技术的要素。在芬伯格看来,工具化理论包含了如下方面:把技术同技 术系统和自然整合起来;把技术同伦理的和美学的符号安排整合起来;把 技术同它与工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等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的工 作和使用的社会组织整合起来。尽管工具理论和实体理论也承认技术生活 中这些方面的存在,但都认为它们属于技术本身之外的偶然的、外在的因 素,是技术的外部影响。芬伯格将之放入技术之中,宣称其“工具化理论” 能很好的克服二者的不足。 “工具化理论”突出了技术本质的不确定性,说明技术是“一种处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97 页。 18 不同可能性之间发展的过程” 。由于不仅技术体系的使用中含有价值,而 且技术体系的设计中也含有社会价值,一旦这些价值内化成现实技术的固 有成分,这些技术就会服务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因此,在技术的设计过程 中使更多的技术活动者能参与其中,就能使技术表达更普遍的价值需求, 朝向更民主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编码技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聚合技术编码技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聚合 在芬伯格那里,对技术本质的探究不只是个理论问题,他也从未希望 只停留于哲学的层面,并且早就已声明对技术的本质研究并不想在本体论 上使用。他的目的在于分析技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发展状况,为技 术理性的民主化进而为其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作理论上的准备。对此,他 自己的理解是“这种整体论的技术本质观分析了技术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参 与者对技术的形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揭示了释放技术的综合潜能的障 碍,从而起到了联结政治话语和技术话语的作用。 ”在这一章我将简要的 介绍一下他的技术理性的内容。 芬伯格认为,技术既非完全中立的工具,也非独立自存的实体,它应 该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仅有效率标准不能形成现实的技 术,技术还受到社会利益、道德和政治等的限制,这些限制在技术的设计 过程中沉淀于具体的技术之中,成为技术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技术是 一个因变量,包含了技术的因素和一定时期社会的因素两个方面。他将技 术的这种技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聚合称为“技术编码(technical code) ” 。 这种技术编码就像一种潜在的规则,暗含在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中,使得占 主导的霸权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设计和实施技术,从而既维护了自己对技术 的操纵,同时也压制了技术的各种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厅节日促销活动方案
- 车展创意活动方案
- 自制故事盒活动方案
- 焊工考试题及答案
- 贵州选调考试题及答案
- 高中电气考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教学教案设计:比高矮比长短测量概念启蒙
- 企业资产追踪及使用记录标准化模板
- 服装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那一次我真感动八年级作文(8篇)
- T-CACM 1560.1-2023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推拿
- 护理美学-第三章 护士审美修养
- 篮球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 (高清版)JTG 5211-2024 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 人教精通版6年级上下册重点单词和句型默写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修改版)
- DB32T4062-20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 (正式版)JBT 14897-2024 起重磁铁安全技术规范
- 三D打印公开课
- 西方节日-英文介绍
- 动车组列车员(长)(职业通用)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