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 i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完善课 程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及实践自主编制问卷, 以参与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和校长为调查对象, 以期了解苏州市小学校本 课程开发的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本文通过参阅已有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进展。通过问卷调查 法, 较为完整地考察了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的现状,并对课程设 计、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等环节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小学;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法 作作 者者:孙丽丽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王海燕 副教授 abstract 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primary school in suzhou city ii 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primary school in suzhou city abstract with th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n reflect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meet the need of students, and help teachers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o, how to develop a high-qualit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ystem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schools. i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china.this paper took the teachers and headmasters at primary school in suzhou city as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this survey research, i want to figure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t primary school in suzhou city, and then we may get some experience,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then provide some solution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actical progres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 outl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very component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analyze the proceedings and problems of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ne after one, and at last i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suzhou. key words: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imary school, empirical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ritten by sun lili supervised by wang haiyan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1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意义 . 1 (一)理论意义 . 1 (二)现实意义 . 2 三、研究方法 . 2 四、研究问题与框架 . 3 (一)研究问题 . 3 (一)研究框架 . 3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4 一、理论思考 . 4 (一)关于“课程”概念的界定 . 4 (二)关于“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 5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问题. 8 (四)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9 二、实践探索 .11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11 (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4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16 (一)现有研究的成果 . 16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16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7 一、研究方法 . 17 (一)教育文献法 . 17 (二)问卷调查法 . 17 二、问卷设计 . 18 (一)标题 . 18 (二)指导语 . 18 (三)个人基本情况 . 18 (四)问题 . 18 (五)结束语 . 20 三、问卷的回收和整理 . 20 第四章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分析 . 21 一、对教师问卷的分析 . 21 二、对校长问卷的分析 . 44 第五章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结 . 64 一、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 . 64 (一)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 64 (二)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师观念中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 64 (三)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 64 二、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 64 (一)关于教师 . 65 (二)关于校长 . 70 三、对完善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 67 小 结 . 69 参考文献 . 71 附录 1 . 73 附录 2 . 85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94 后 记 . 95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政策基础。与国外校本 课程开发的悠久历史相比,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持 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的课程管理制度才有了较 大改变。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 布实施,我国正式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2001 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进一步明确 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更加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在 我国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学校被赋予了较大的课程自主权。自此,以学校为本、以教 师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不断引起重视。本文以苏州 市小学为研究对象, 以期了解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总结经验, 分析问题, 为今后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一)理论意义 自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确立以来,校本课程正式进入我国 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关系到我国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关系到学校的特色 发展。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首先,与校本课程注重学生个 性和多样化的需要相比,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共同性,容易忽视各地各级教育发展 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 其次, 国家课程的开发周期较长, 灵活性较差, 不利于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开发则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具 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国家课程的开发中校外开发者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则被排除 在课程开发之外。由于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 第一章 绪 论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2 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教育效率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则有助于充分 尊重并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个性发展。 为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从中发现问题,为校本课程 的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文就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调查研究 正是为此所做的努力。 (二)现实意义(二)现实意义 我国推行校本课程已经多年,但是就某一行政单位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尚需充实。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外来人口较多,截至 2011 年,外来 人口已经超过本地人口,占全市人口的 50%以上。苏州市各个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 在一定差异,人口构成不相同,从而造成各个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步,发展的 起点也不一样。尽管如此,苏州市的教育发展仍然令人瞩目。 本文通过对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 了解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 状, 以期引起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关注,提高教师的参与意 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为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若干可行的建议。 为此,通过本文的努力,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既有助于苏州市更好 的推进课程改革,也有助于以此为鉴,思考我国其他地区如何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学校书刊和网络资源,搜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了校 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背景,理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进程,为本文探讨苏州市小学校 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奠定了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本文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 选取苏州市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若干,通过对问卷的回收、整理、分析,从不同角度了 解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3 四、研究问题与框架 (一)研究问题(一)研究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调查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的现状,分析其在开发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据 此,本文拟要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如下: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问题。 (1)如何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 制订问卷。笔者主要选择问卷调查法来了解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因此,如何制定一份有效的问卷也就成为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1)如何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来设计调查问卷? (2)如何选取调查对象? (3)如何分析调查结果? 3、研究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现状如何? (2)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二)(二)研究框架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第二部分,正文,共三章。 第一章:研究综述。本章主要梳理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包括校本课 程开发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进展,并 对以上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第二章: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本章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三章: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结。本章对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进 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第三部分, 小结。 本章总结了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并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4 第二章 研究综述 本章主要就国内外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研究和实践进行概述。 一、理论思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涉及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开发的机 制问题。 (一)关于“课程”概念的界定(一)关于“课程”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领域,课程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的概念之一,从其产生开始,人们就从不 同的方面对其进行界定。 然而至今为止, 人们对于课程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课程仍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尚待理清的关键概念。 在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孔颖达的诗经小雅小弁 中: “维 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据考,这是“课程”一词最早在语文文献中出现。 但此处的课程指殿堂、庙宇,比喻伟大的事业,与今天我们所用的课程概念具有较大 差距。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朱熹没有对“课程”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可以看 出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受班级 授课制及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与设计,于 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到 80 年代中期,由于凯洛夫教育 学的影响, “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 (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1985) 一文中,意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 道” (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 课程被定义为 “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 这也是最常见的课程定义。 但是, 这种解释由于片面强调课程作为静态的、 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层面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65-66.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5 进入 20 世纪,人们对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许多学者提出课程的概念应突破学 科课程、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限制, 还应关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学手段及教学情境的设计等。 纵观课程概念的发展进程, 可以发现古代的课程是学程, 近代的课程近似于教程, 而将来课程将走向学程。但是,不管人们给课程下的定义是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心中 的课程仍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某一门学科。这是由中国的课程实践决定的。 要 想改变人们的课程理念,就要从课程实践的改变开始,既要重视学科课程在学生发展中 的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既要注意课程的计划性,又要注意课程的生成性。 (二)关于“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二)关于“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1、对“校本课程”概念的思考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对“校本课程” 的概念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总体来说,对“校本课 程”的概念认识,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 (1)徐玉珍学者认为: “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个规范的书面用语,在西方文献中 极少出现“校本课程”一词, “校本课程”只能说是一个口头用语。 (2)从课程的分类来看,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管理方面的 一个范畴,较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是中小学课程 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在全国第 2 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有代表提 出: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 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 选择的课程。这种界定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也是“校本课程”的最普遍定义。 (4)吴刚平通过“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对比得出,校本课程是校 本课程开发的产品或结果,一般表现为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计划或方案。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09-114.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释义j.中小学管理,2001(4):2-3. 陈桂生.何谓“校本课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0):57-58.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 教材 教法.2004(8):11-1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参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编:课程发 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5-22.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6 (5)还有的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进行改编、整合或拓展,使之更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的现实需要,即经过“校 本化”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二是学校根据本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条件,自主开发 的课程。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 “校本课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大多数学者 倾向于狭义的“校本课程” ,即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本文 中的“校本课程”仅指学校自主决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共同构成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 2、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我国研究者从外国文献中引进的。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菲 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cmullen,i.)两位研究者于 1973 年在爱 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它的英文名是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或 “ 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词为“sbcd” 。这个概念一提出,便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不同的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界定: (1) 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short,e.c.1983) 构建了一个三维模型来识别课程开 发策略。其中第一个纬度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外部机构,或是特定现场;第二个纬度 是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开发人员: 学科专家占主导, 或课程专家占主导, 或学校教育的 直接相关者(如教师、学生、校长、家长等) 占主导, 或各方面人员的平等合作;第 三个纬度是课程实施的方式: 直接的实施,有限的改编,完全改编。 根据肖特的这个模型, 有些人把“ 校本课程开发” 界定为: “ 在实际的教育场 所中发生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 (2) 在全国第 2 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上, 有代表提出: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 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开发主体,通过与课程 专家、校外机构等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课程选择、课程改编和课程新编等活动方式 开发学校课程,并在学校内部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张燕.论校本课程文化构建d.河南:河南大学,2010.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 概念解读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4):12-13.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参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编:课程发 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5-22.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7 (3)马什(marsh,c.)等学者指出,与传统上自上而下、中心外围式的课 程开发模式不同,校本课程开发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外围中心式的“草根” 模式。因此,他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 “一种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 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管理模式和开发技术的变革, 强调参与 、 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开发口号” 。 (4)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 主开放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 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5)徐玉珍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它是 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在学校现场发生的,跟据学校自 身的性质、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以及课程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教师、学 生、 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系列课程 开发活动。 尽管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有 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有的强调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需求,有的则 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是, 从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表述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相同点。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以学校的现有 条件和资源为前提;其次,强调本校师生的民主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人员的主体 作用;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促进学生有差异的 发展;最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决策分享的过程,强调学校内部人员与家长、课程 专家、社区人士等的广泛合作。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分析,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了解学 校及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需要, 以教师为开发主体而进行的一系列课程开发 活动。 左开群.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3(11):99-100.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2-13.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 概念解读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4):12-13.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8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问题(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问题, 最重要的思考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 发的比较研究。 国家课程开发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 根据我国的发展需要和中小学生 发展的普遍需求,统一组织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研究和编制,依 靠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在全国自上而下的推行,并制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 简言 之, 国家课程开发就是自上而下由国家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这种 “研 究开发推广” 、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能够保证我国的整体质量,也有利 于教育系统进行全国性的统一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条件,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 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学生、家长、课程专家、社区人士等所 有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课程开发活动。这种“实践评价开发” 、自下 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强调发挥教师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调学生作为课程的主动 接受者, 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教育经验。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各有利 弊,不能单纯以好坏来评价。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课程改革,他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 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和教育传统,在这两种课程开发模式之间寻找更适合的立足点。 表一:两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 因素 国家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 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课程标准,编制全国统 一的教科书。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现实条 件,开发适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的学校课程。 参与人员 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 等所有的教育利益相关者。 课程观 课程即目标或计划,课程教学的预先计划。 课程是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 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观 学生是没有个别差异的个体,是课程的被动 接受者。 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都是不 同的,而且具有主动建构知识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73-274.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3-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16-17.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9 (续上表) 学生观 的能力,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 际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 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只需按照国 家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 和评价者,教师有能力根据学 生的需要开发课程。 知识观 知识是专家头脑中的、需要学生学习的东西, 知识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学生只是知识的 “消费者” 。 知识具有情境性和建构性,并 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要求,学生 能够在实际活动中建构知识。 虽然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 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四四)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尽管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莫衷一是,但就其理论基础来说,都可以从 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与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中找到来源。 1、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和生物学家, 他曾是泰勒的学生, 参加过美国 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但是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失败以后,施瓦布开始反思传 统的课程理论思想,针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弊端,建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实践的课程 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研究具体的课程实践,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 念不谋而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理论有以下几个方 面值得关注: 第一,课程研究应从实践出发,立足于具体的课程实践。施瓦布认为没有哪一种 理论是普遍适用的,只有从各种具体的课程事实出发,课程研究才是有价值的。这种 观点打破了专家话语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奠定了基础。教师作为 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他们是最直面教育现象和问题的人,应有权利对各种理论进行选 择、评价和修正,以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第二,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10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中,教师和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并且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他坚持整体的课程价值取向,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 果、 目标与手段是连续统一的。 因此, 课程开发应注意课程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将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置于研究的中心。 第三,施瓦布认为,以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将教师和学 生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不利于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实践的课程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教师承担着课程开发者、 实施者和评价者等的多重角色, 教师有权利也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学校课 程。学生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学习或体验。 第四,施瓦布提出用集体审议的方法来进行课程开发。审议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 通过课程集体的反复讨论对具体的课程问题做出决策。 课程审议的前提是要形成一个 由教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学校共同体,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初步 确定备选方案,最后选择最佳方案在学校实施,并进行评价与反思。课程审议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实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适时 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教育经验。 施瓦布实践的课程模式对课程实践的追求, 对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重视, 必然要求 将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结合起来, 并且要从具体的课程实践 出发。 因此, 课程开发就不仅只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的特权了, 校长、 教师、 学生、 家长、 社区人士等与教育利益相关的人都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其中, 教师和学生是 课程开发的主体, 因为他们不仅直接参与课程开发, 而且本身就是课程的构成要素。 因此, 施瓦布理想的课程开发基地是每一所具体的学校。 “在施瓦布看来, 课程实践 探究最终是要导致课程决策体制的变革。具体说来他主张变革那种自上而下的课 程决策模式, 确立自下而上的模式。决策的基础在地方, 而不是在中央。 ”事实 上, 这种课程开发的思想就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包含的基本理念。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英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思想基础。 过程模式是在对目 谭辉旭.施瓦布实践课程评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71-72.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8-9.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7-9. 苏州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11 标模式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僵化的追求特定目标的达 成,适用于行为技能的训练,而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应从课程实践出 发,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斯腾豪斯对实践的重视和追求,与施瓦布的理论 不谋而合。 首先, 斯腾豪斯重视教育过程。他认为,传统的目标模式强调具体目标的实现, 片面追求教育的外在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斯腾豪斯强调教育过 程,强调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其次, 斯腾豪斯首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他主张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 结合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直接负责人,最了解课堂的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 因 此,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不断根据课程实践的变化,调整或改变教学计划,更好的 满足学生的需要。既然教师即研究者, 那么学校就是课程研究和开发的中心, “校本 课程开发”就成为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三, 斯腾豪斯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彼 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情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思考,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施瓦布的“实践的课程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为校本课程 开发的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他们将教师从课程的被动实施者中解放出 来,强调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倡导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权利,促进了 自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 二、实践探索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在外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悠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复杂的变 化。从宏观上把握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演变、开发过程和实施经验,对我国校本 课程的开发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婷.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43-44. 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出版者不祥,200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7-9.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15-116. 第二章 研究综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