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 罗伯特布莱松是法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作为一名作者导演,布莱松坚守自 己的艺术理念,他反对好莱坞电影戏剧化的表演方式,主张发挥电影语言本身的 叙事、表意功能,他的电影因此具有了一种简约的艺术风格。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布莱松的电影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一章分析罗 伯特布莱松电影中两类突出的人物类型:囚困者和逃脱者;第二章分析罗伯 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指出布莱松对战争、宗教、法律、疏离的人际关系等社 会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困境中个体的救赎;第三章分析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影像 语言及它们在叙事、表意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罗伯特布莱松囚困者逃脱者主题影像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r o b e r tb r e s s o nw a saf a m o u sd i r e c t o ri nf r e n c h a sa na u t h o rd i r e c t o r , b r e s s o n s t i c k st oh i so w n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h ew a so p p o s e dt o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i nt h ed r a m a t i c w a yi nh o l l y w o o d sf i l m s ,a n dh em a i n t a i n e dt on a r r a t et h es t o r ya n dc o m m u n i a t et h e t h e m eb yl a n g u a g eo fm o v i e s ob r e s s o n sf i l m sp r e s e n tas t y l eo fs i m p l ea r t i s t i c t h i s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a no v e r a l la n a l y s i so fr o b e r tb r e s s o n sf i l m sf r o m 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1a n a l y s i st h et w op r o m i n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i nr o b e r t b r e s s o n sf i l m s :t r a p p e dp r i s o n e r sa n de s c a p e e s ;c h a p t e r2i n t r o d u c et h et h e m e so f r o b e r tb r e s s o n sf i l m s ,h ec r i t i c a l e ds o m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l i k ew a r , r e l i g i o n ,l a w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n dt r i e dt or e s c u et h et r a p p e dp r i s o n e r sf r o mt h ed i l e m m a ;c h a p t e r3 d i s c u s s e st h es t y l eo fr o b e r tb r e s s o n sf i l m s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e x p r e s s i n gt h e 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s :r o b e r tb r e s s o n p r i s o n e r s e s c a p e e s t h e m e i m a g e i i 前言 1 ! , 刖吾 作为电影的发源地,法国的光影文化相当发达,很多导演都蜚声国际。罗伯 特布莱松是一位闻名世界的法国电影导演,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对电影艺 术的独特理解和不懈探索。 罗伯特布莱松( r o b e r tb r e s s o n ,1 9 0 1 1 9 9 9 ,又译:罗贝尔、罗勃特; 布烈松、不列松、布雷森等,本文统称为罗伯特布莱松) ,1 9 0 1 年出生在法国 多姆山省,他最初是个画家,1 9 3 3 年经雷内克莱尔的推荐转入电影界。除却 早期拍摄的一部喜剧短片公共事务( s h o r t ,1 9 3 4 ) 外,从影四十余年,布莱松 共拍摄了1 3 部电影,他的影片获奖无数,曾两次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 9 9 9 年1 2 月布莱松逝世时,法国总理约斯潘尊称他为“2 0 世纪电影艺术大师”, 指明了布莱松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罗伯特布莱松的影片向来颇有争议。乡村牧师日记( d i a r yo f ac o u n t r y p r i e s t ,1 9 5 1 ) 获1 9 5 1 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片对戏剧化表演的排斥和 对电影语言的倚重奠定了布莱松影片简约的影像风格。少女穆谢特 ( m o u c h e t t e ,1 9 6 7 ) 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凭借死囚越狱( am a n e s c a p e d ,1 9 5 6 ) 和金钱( m o n e y ,1 9 8 3 ) ,布莱松两次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但评论界对他的影片褒贬不一,欣赏者称赞其个性化的影像表达方式,排 斥者则批评其影片晦涩难懂,指责他这种“作者电影”的光影表达是对大众审美 趣味的疏离。 针对好莱坞电影席卷全球电影市场的现状,布莱松在其著作电影书写札记 中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他指责好莱坞电影过于倚重演员的表演而忽略了电影 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在影片创作中,布莱松排斥演员戏剧化的表演方式,充分发 挥电影语言的叙事、表意作用。因其对电影艺术的坚持,罗伯特布莱松被法国 新浪潮主将推崇为精神导师,在法国影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法国“新浪 潮”旗手让一吕克戈达尔所言:“布莱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 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罾 罗伯特布莱松的电影内涵深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中, 有针对他单部作品的研究,也有针对其电影的全面探讨和分析。 在相关资料中,对布莱松的艺术观念和影片进行全面探讨的文章主要有6 篇。在这6 篇文章中,有4 篇相对简单,主要是根据布莱松的著作电影书写札 记对其艺术理念进行的梳理。捍卫电影艺术的纯粹性初识布莱松电影艺 术观念、风、马腿、模特及浑身是脸再谈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合适即 。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逝世,世界电影,2 0 0 0 年第1 期,第9 0 页。 o 崔君衍:法国导演罗贝尔布莱松,当代电影,2 0 0 1 年第1 期,第6 7 页。 l 前言 为美,简约乃智慧三谈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眼睛的喷射力量( 候克明、 杜庆春编: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 0 0 4 年 版) 这四篇文章通过梳理电影书写札记的内容,总结出布莱松的主要艺术理 念对戏剧风格电影的排斥及对电影语言的重视。另外两篇文章相对比较全 面,囚困布烈松( 布莱松) ( 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 旅,东方出版社0 0 7 年版) ,主要围绕“区l 困与自由 这一主题对布莱松的影片 进行了解读;用画面和声音写作( 邱云:创作评谭,2 0 0 7 年第6 期) 指出 布莱松电影简约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影片对特写的重视,对音乐及专业演员的 排斥,文章还指出布莱松影片的主题,即“一些边缘人物在与社会对抗,同时他 们还要同自己内心的邪恶做斗争。 对罗伯特布莱松单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牧师日记和金钱 两部作品的分析和探讨上,主要是对影片风格的分析。关于乡村牧师日记的 分析主要有2 篇,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 罗伯特布莱松) ( 法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及布莱松:超验的艺术风格( 侯军: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 2 0 0 6 年版) ,文章均论述了布莱松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其表现声画关系的对 立、特写镜头的运用及非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在针对影片金钱的评论中,金 钱、假币、伪息券评布莱松影片 ( 任友谅:当代电影,2 0 0 1 年第 1 期) 主要就影片的创作背景及简约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论述。 还有一些对他访谈的译介,导演不是艺术( 罗贝尔布莱松:当代电影, 黄荭译,2 0 0 1 年第1 期) ,在该访谈中罗伯特布莱松对自己艺术理念进行了阐 释,他指出:“电影不是拍照下来的戏剧”;描述与视像罗贝尔布莱松 谈 ( 罗伯特布莱松) ( 法 米歇尔西蒙:当代电影,任友谅译,2 0 0 1 年第1 期) ,该文章介绍了金钱的创作过程。 电影书写札记( 法 罗贝尔布莱松著,谭家雄、徐昌明译,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 的译入为笔者提供了了解布莱松艺术理念的途径, 施拉德论施拉德( 英 凯文杰克逊著,黄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世界电影史( 美 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陈旭光、 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关于电影( 法 让科克托著,周小 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反对阐释( 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论与布列松的“电影书 写”论之比较( 杜萌若:学术交流,2 0 0 6 年第7 期) 、大师谈布莱松的影片 ( 法 罗兰巴特,顾凌远译,当代电影,2 0 0 1 年第l 期) 、罗贝尔布莱 邱云:用画面和声音写作,创作评谭,2 0 0 7 年第6 期,第3 3 页。 【法】罗贝尔布莱松:导演不是艺术,黄荭译,当代电影,2 0 0 1 年第1 期,第7 7 页。 2 前言 松生平与创作年表( 徐峰,当代电影,2 0 0 1 年第1 期)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 布莱松逝世( 世界电影,2 0 0 0 年第1 期) 等著作和文章,某些是对布莱松创 作历程的介绍,还有一些是关于布莱松的散论,它们为本文的写作拓宽了思路。 本文在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作品的解读,并 结合其创作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分析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人物类型、电影的 主题和视听风格,试图挖掘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深刻的主题内涵及丰富的视听 表达方式。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人 物形象,指出囚困者与逃脱者是布莱松电影中十分鲜明的两类人物类型。第二章 结合欧洲的历史及现实深入分析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内涵,指出他对各种 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囚困者的拯救。第三章结合布莱松的艺术理念分析他电影的 风格特征,阐明他对电影空间、特写镜头、对切镜头、光和色的独到运用。 第一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肯与逃脱者 第一章罗伯特布菜松电影的人物类型一囚困者与逃脱者 “每一种艺术都是以人为描写对象的,艺术是一种人的表现,它表现的是 人。” 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电影叙事的主体。罗伯特布莱松善于将人放入真 实的环境中,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从修女到牧师,从囚犯到扒手, 从民族英雄到乡村女孩,从古代武士到都市青年,布莱松电影中的人物跨度范围 极广。纵观布莱松的影片,可将这些人物概括为两大类型:囚困者和逃脱者,布 莱松影片的主角都处于某种困境中,只有少数人得以逃脱。 第一节囚困者 2 0 世纪上半叶整个西方陷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中,“两次世界大战摧毁 了人类对于理性的片面而幼稚的乐观,传统宗教信仰的衰退,使人们经历着空前 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沉沦”。固战后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唤醒沉沦的道德,科学技术取 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的道德感却急剧衰退,人们变得愈加冷漠。面对欧洲的 文明危机,布莱松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整个世界在走向无法挽回的堕落, 人们变得更加拜物,更加冷酷,残忍,懒惰,自大,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从不 关心自己的周围发生了什么,这种冷漠让这个世界的一切变得丑陋和愚蠢。 在 他眼中,冰冷的世界日渐成为囚困人类的巨大牢笼。罪恶天使( t h e a n g e l so f s i n ,1 9 4 3 ) 、死囚越狱、扒手( p i c k p o c k e t ,1 9 5 9 ) 、圣女贞德的审判( t r i a l o f j o a no f a r c ,1 9 6 2 ) 、金钱五部影片中直接出现了监狱的影像,冰冷的铁栏, 成为人们遭遇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对 布莱松影片的主题进行了概括:“布勒松( 布莱松) 的所有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 主题:紧闭与自由的意义。 侯军在其著作不准掉头一书中,首次使用“囚 困”一词定义布莱松,他在文中写道,“布烈松( 布莱松) 二战时曾被德军抓进 战俘营,在铁窗中度过了长达一年半的牢狱生涯,这段残酷、难忘的经历,直接 生发出贯穿他所有电影的一个主题:囚困与自由。 布莱松影片中的主角都处于生存困境或精神困境中,笔者借用侯军的“囚困” 一词,将布莱松影片中的第一类人物概括为“囚困者”。根据囚困者身处困境的 原因不同,又可将囚困者分为两种类型。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荚学,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 0 0 3 年第2 版,第5 0 页。 侯军:桀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7 页。 转引自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东方出版中心2 0 0 7 年版,第6 5 页。 【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i :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1 5 贞。 曾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人师的救赎之旅,东方出版中心2 0 0 7 年版,第6 3 页。 4 第一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者与逃脱者 囚困者的第一种类型是指缺乏逃脱困境的能力的人。布菜松影片中的囚困者 大都是孩子,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缺乏冲破困境的能力,孤立无援的他们只能 默默忍受。 影片穆谢特中,生活带给穆谢特的只有苦痛。在个体空间家中,她 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酒鬼,经常对她施以暴力,母亲是个苟延残喘的病人, 自顾不及,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穆谢特照顾,一贫如洗的家庭带给她的 只有重负与痛苦,她无处诉说,渴望逃离,然而公共空间给予她的只是更大的凌 辱。在街道上,她遭到同龄伙伴的嘲笑与侮辱,在学校里,遭到老师的责骂与同 学的讥笑。音乐课上,穆谢特唱歌走音被老师发现,女老师当众羞辱她,凶狠地 把她的头按到钢琴上,一边弹琴一边逼她重唱,同班的女生冷眼旁观,发出阵阵 讥笑声,穆谢特回到合唱队伍中,满脸泪水,她的沉默与周围同学欢快的歌声形 成鲜明的对比,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她的心里怎会有充满快乐的歌声呢? 这首歌颂希望的歌在她的口中必然是走音的。穆谢特继续逃离,逃到远离家庭、 远离学校的森林中,希望在孤独中远离凌辱,但事与愿违,在森林中她被偷猎者 强暴。当可怜的穆谢特回到家中欲对母亲倾诉遭遇,寻求安慰时,面对的却是母 亲的死亡。面对不堪忍受的生存困境,穆谢特也曾进行反抗,她小声漫骂父亲是 畜生,用泥块砸故意孤立她的同学,当杂货店老板娘说她是婊子时,穆谢特当面 扔掉她施舍给自己的面包。但是,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穆谢特这些小小的反抗 并不能使她从困境中逃离出来。在影片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b y c h a n c e ,b a l t h a z a r ,1 9 6 6 ) 中,布莱松以一只驴子作为影片的主角,通过它被贩卖、 遭奴役的悲惨遭遇,对人类的冷酷进行了批判。面对种种鞭笞与奴役,驴子也曾 趁机逃跑,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在它默默忍受折磨的成长史中,我们见证的是 人类的贪婪给弱小者造成的生存困境。 沉默是囚困者的典型特征,穆谢特中1 4 岁的女孩穆谢特、巴尔塔扎尔 的遭遇中少女玛丽及可怜的驴子巴尔塔扎尔,都是布莱松影片中典型的沉默者。 面对无处不在的凌辱与折磨,他们没有说“不 的能力,没有躲避苦难的个人空 间,只能任凭苦难地折磨,默默地忍受。 囚困者的第二种类型是指缺乏反抗困境意识的人。在布莱松的影片中,囚困 者不仅没有突破困境的能力,甚至连反抗困境的意识都被苦难吞噬了。巴尔塔 扎尔的遭遇中,与驴子一起长大的女孩玛丽,作为影片的副线,与驴子共同控 诉着困境的强大与尘世的冷漠。玛丽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和青梅竹马的爱人亚 克,但是父亲沉浸在个人的痛楚中无法自拔,对女儿缺少应有的关爱,亚克则因 与玛丽父亲的冲突不辞而别,家人的冷漠与男友的离去使她陷入绝望之中,所以, 当被地痞青年杰勒德凌辱时,玛丽不仅没有反抗,而且展现出依顺的姿态。或许, 第一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者与逃脱者 玛丽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正如她没有能力拯救被奴役的驴子一 样,她同样没有能力拯救自己,如果无力摆脱凌辱,她只能委身于放纵,在肉体 的沉沦中忘却现实的苦痛。 可能是魔鬼( t h ed e v i lp r o b a b l y ,1 9 7 7 ) 中的吉姆生活在一个令他恐怖 的社会中大气、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动物被捕杀,核爆炸,人类因食 物污染而中毒。面对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吉姆感到迷茫、绝望,他试图以拒绝 参与任何事情的姿态来割断与这个罪恶世界的联系。他不断地向后退缩,放弃对 政治运动的热忱,放弃学业,放弃未来,并模仿美国“垮掉的一代 ,期望在性 的沉迷中逃避现实。影片中的吉姆是一个逃避者,面对他深感恐怖的社会现实, 他选择的不是反抗,而是逃避,他以自己的逃避来远离现实,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第二节逃脱者 布莱松对囚困者这类人物的关注源于他的宗教信仰与人道主义精神,如果 说,影片中人物普遍的囚困状态展现了布莱松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谴责,那么, 从其影片中少有的困境“逃脱者”身上,我们则能看出布莱松对这个世界存有的 希望。 扒手被布莱松视为他一生最值得回味和自豪的影片。片中的扒手米歇尔 深知行窃是卑劣的,违法的,但他依然疯狂地沉迷于此,因为他的犯罪,并非单 纯地出于生计,而是他人生观的体现,是他对抗这个“颠倒的社会”的利器。米 歇尔用非法行窃得来的钱救助贫困的人,虽然从律法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犯罪者, 但是从某种道德的角度讲,他以身犯险帮助贫困者的行为又颇有劫富济贫的侠士 风范。“米歇尔的原型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杀人犯拉斯柯尼科夫。 拉斯柯尼科夫认为,世界上的人可以被分为两类:平凡的与不平凡的,平凡的人 只能是碌碌无为地过日子,而不平凡的人则有权利犯罪,只要目的是美好的,他 们甚至可以跨过尸体,涉过血泊。 扒手中的米歇尔继承了拉斯柯尼科夫的 犯罪理论,在他与警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寻觅到此种思想的踪迹,米歇尔认为 扒手是一群“有技术的人,很聪明,有天赋,甚至是天才,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而非社会渣子,他们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违背法律而不被制裁,社会能 够由此获益。 警察诧异道:“一个有社会价值的小偷? 一个善人? 这样整个世界 就颠倒过来了? 米歇尔解释道:“世界本来就颠倒过来了,这样反而会将其纠 正。”面对有钱人为富不仁,贫困者遭受凌辱的现实,拉斯柯尼科夫和米歇尔都 在以自己的方式做着反抗。事实上,不管是拉斯柯尼科夫的杀人,还是米歇尔的 偷窃,他们的这种故意为之,都是以触犯法律的方式对抗着宣扬平等的律法,反 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大师的救赎之旅,东方 版中心2 0 0 7 年版,第8 l 页。 6 第一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者与逃脱者 抗着社会的不公。在影片中,布莱松使用精准的特写镜头的剪辑,使米歇尔的行 窃过程得到了诗意、优雅的展现,以影像的流畅暗示了扒窃给米歇尔带来的快感。 金钱中,照相器材店的店员吕西安也是在对此种犯罪理论的认同中,私自篡 改物品标签的价格,从中谋取高额差价,被店主开除后,他又转而行窃,不仅用 偷配的钥匙盗取店主的保险箱,而且在取款机上做手脚窃取富人的钱财。凭借违 法手段致富后,吕西安不仅将非法得来的钱散发给穷人,而且将自己曾经偷窃的 钱原数返还给店主。吕西安被捕后,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法官质问他是否承认自 己的罪行,吕西安回答:“鉴于我的所谓盗窃行为异常特殊,而且是出于先进的 思想,我所做的一切,超越了所有的法律法规,所以我希望我能够被宣告无罪释 放 。 “人的身体始终带有某种革命性。 布莱松的革命性,在于将身体在世俗意 义上的犯罪,逆向地转为反抗罪恶和逃离囚困的一个出口,米歇尔的行窃,吕西 安的犯罪,都是以身体的放纵表达着对现存社会的不满。然而,布莱松对这种行 为的看法是辨证的,他既看到了以身犯法这种身体的革命性带来的快感与自由, 又深刻地意识到这种自由是短暂的,以身试法只能使人逃离一时,却不是终生解 救之道。正如赖因哈德劳特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物时说: “摆脱绝望状况的唯一出路是到信仰和罪恶中去寻求,但犯罪只能使人逃避一 时。须知,对生活的崇高意义失去信仰的罪人,只能利用他完全清楚地意识到他 已陷入可怜的毫无出路的境地之前的时刻”。固米歇尔不断地行窃之举,既挥散不 去他内心的孤独,也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母亲因他的疏离倍感孤独,爱 他的女孩珍妮因他的逃避生活悲苦。同样,以身犯法并没有把吕西安造就成一个 救世的英雄,相反,最后的落网与越狱失败使他成为一个不堪一击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失败者:他既逃脱不了外在监狱的囚禁,也躲不开内心对伊万 的亏欠,究其原因,皆是因为二人缺乏爱的能力对自己及他人正确的关爱。 米歇尔和吕西安都缺乏爱的能力,他们不会爱自己,也无力爱他人,正因如此, 他们才会以自己的放纵甚至毁灭来对抗苦难,才会不断地逃离亲人的爱,正如米 歇对母亲及好友亚克关爱的躲避,而布莱松以死囚越狱中方丹的最终逃脱为 囚困者指明了正确、永久的逃脱之路。 在死囚越狱中,关押抵抗运动战士方丹的纳粹监狱,是一个精准的现代 社会的寓言。纳粹的残暴、冷酷及囚犯间的冷漠,象征着现代社会同益疏离的人 际关系,被禁于此的囚犯问严禁相互交谈与帮助。死囚越狱的主体是沉默、 动作迟缓的囚犯与狭小的囚室,与此对照,方丹的“动 成为这个死亡之地唯一 的活力,他的“动 和对狱友的主动关怀便被赋予了对抗现代社会之冷漠的深刻 。张秋:不准掉头世界电影火师的救赎之旅,东方出版中心2 0 0 7 年版,第4 1 0 页。 。【德】赖因哈德劳特:陀恩妥耶失斯基哲学,沈真译,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6 8 页 7 第一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者与逃脱者 内涵。在影片的叙境中,方丹的“动 首先呈现为对自己的拯救,从被押解途中 的逃脱尝试到囚禁过程中的种种准备,从对纳粹长官绝不越狱的虚假承诺到最后 的成功越狱,均可视为拯救自己的努力。其次,对比其他狱友的沉默与认命,方 丹的“动”也是对他人的拯救,他用自己的爱关心着陷入恐惧与绝望的狱友,以 自己的勇气与行动带给他们求生的希望,恰如方丹隔壁的狱友布莱切特,从最初 的试图自杀到后来的重拾生念,并在方丹丧失勇气的时候给予鼓励,都是在方丹 的关怀与影响下发生的改变。我们确信,方丹最后的越狱成功不仅仅是使自己逃 脱囚困,重获自由,也不单是带离同屋年轻的狱友一起出逃,以同屋狱友年轻的 身份预示着未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监狱中疏离的人际关系,使这一 囚禁之地的人们重拾拯救自己、关爱他人的能力。 以关爱取代冷漠,才能让困境中的人重拾信念,这不仅是罗伯特布莱松对 影片中人物获得自由设定的条件,也是对观影的我们提出的要求。 第三节囚困者与逃脱者的来源 一、囚困者的来源 囚困者的形象几乎贯穿了布莱松所有的影片:罪恶天使中的修女,乡村 牧师日记中的年轻牧师,圣女贞德的审判中的贞德,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中的玛丽,穆谢特中的穆谢特,温柔女人( ag e n t l ec r e a t u r e ,1 9 6 9 ) 中的 女人, n - - i 能是魔鬼中的吉姆,金钱中的伊万,他们都是处于困境中的人。 笔者认为,这些囚困者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与布莱松的人生经历及欧洲的社会 现实密切相关,囚困者不仅是布莱松个人经历的指涉,也是现代欧洲人集体无意 识的反映。同时,布莱松以囚困者父辈的缺失指称着欧洲文明失落的现状。 作为独立的个体,布莱松的创作中有着自己的影子,他的个人经历与电影中 的囚困者有相似之处。二战期间,布莱松曾有过短暂的军旅生活,但不久就被德 军俘虏,在监狱中度过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孤独的囚禁岁月成为布莱松艺术创 作的源泉。他的影片中,每一个人物都处于肉体或灵魂的囚困状态,在他的1 4 部作品中,有5 部影片直接展现了监狱,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投射着布莱松曾经的 经历。 “荣格认为文艺作品是一个自主情结,其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 意识的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 可以说,囚困者的形象是包括布莱松在内的欧洲人在= 战后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二战后,欧洲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于上帝 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 母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6 8 页。 8 第一章罗们特布莱松电影的人物类型囚困者弓逃脱者 探索。 残酷的战争、五月风暴后实用主义的盛行、腐败丑闻的曝光等一系列事 件,不仅使欧洲的物质文明遭到破坏,精神文明也遭遇重创,信仰的失落造成了 文明与道德的危机。在此意义上,布莱松影片的囚困者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内 涵,他们不仅是布莱松个人经历的产物,更是欧洲人无意识深处集体心理经验的 投射,象征着欧洲人在文明失落的现实中,内心遭遇的孤独与绝望。 在影片中,布莱松以囚困者“父辈缺失的身份定位 进一步指称着欧洲文明 失落的现状。“父亲作为原型,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在远古神 话中,父亲原型往往是力量、权威和秩序的象征。而在布莱松的影片中,父亲 或者软弱无力,对子女的痛苦置若罔闻,或者暴躁无能,成为子女困境的制造者, 或者直接以缺失的状态宣称着父辈所代表的文明秩序的陷落。巴尔塔扎尔的遭 遇中,父亲沉陷在自身的苦痛中不能自拔,他看不到玛丽的痛苦,自然也就丧 失了拯救女儿的能力;穆谢特中,少女穆谢特的父亲是个酒鬼,懒惰并且暴 躁,经常无故打骂女儿,没有一丝父亲应有的责任感;乡村牧师日记中的年 轻牧师,扒手中的米歇尔,可能是魔鬼中的吉姆,都没有父亲,面对种种 困境,他们得不到父辈的援助,只能独自忍受。可以说,二战之后的欧洲是是一 个父权失落的时代,布莱松以“父辈的缺失”进一步传达着现实中欧洲文明的失 落。 二、逃脱者的来源 除却囚困者,布莱松影片中还有少数的逃脱者,如扒手中的偷窃者米歇 尔,死囚越狱中的越狱者方丹。如果说,囚困者传达出布莱松对这个如牢笼 般的世界的失望,那么,逃脱者则传达出布莱松对未来世界寄予的希望。同时, 逃脱者都是青少年,逃脱者年少的定位暗示着布莱松回望童年、对失落的欧洲文 明的追寻。 扒手中的米歇尔和死囚越狱中的方丹都在自身的努力及身边人的关 爱中逃离了人生的困境,重获自由。他们的逃离不仅在影片的叙事层面上指称着 二人对困境的逃脱,更在影片的内涵层面上传达出布菜松对未来世界寄予的希 望。布莱松坚信,在自救与他人的关爱中,人们一定能够逃离自身面临的强大困 境,重获自由。 “东西方文化中早有复归章年的传统。中国的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 了复归于婴儿的观念,明代思想家李贽极力倡导的童心说与老子复归 于婴儿的思想如出一辙。在西方,1 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其诗 作中明确宣称孩子乃成人之父。及至现代,陷入现代性危机中的人们也开始 宗白华:宗白华伞集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页。 圆张宗伟:论希腊当代电影的童年母题,电影艺术,2 0 0 8 年第4 期,第1 2 8 页。 9 第一章罗侗特布菜松电影的人物类型闪困者与逃脱者 把复归于婴儿、追忆童年作为摆脱现实困境的出路,这其中蕴含的复归意 识更具有近代危机感与自觉拯救色彩。 影视作品中借“儿童视野反思现实, 寻求拯救的意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文德斯借儿童的纯真来缝合人们内心孤 独的裂隙,金基德借少女的献身来清洗嫖妓者的罪恶,马吉德马吉迪借儿童的 天真净化了世人蒙尘的心灵。布莱松对逃脱者的青少年定位则体现出他在文明失 落的困境中“归根反始”的文化诉求,希望借他们的孤独、困惑和痛苦唤醒我们 冷漠的灵魂,借年少者的纯真、希望与执着赋予我们冲破精神困境,重拾道德文 明的能力。 在布莱松的影片中,囚困者的形象可谓异常鲜明,除却偶尔的逃脱者,大部 分囚困者都陷入无法摆脱的悲剧宿命。无论是囚困者,还是逃脱者,他们都在各 自的层面上指称着社会的残酷、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迷失及未来的希望。囚困者 身上既有布莱松的影子,也有二战后欧洲人集体的影子,影片中逃脱者青少年的 定位又体现出布莱松“归根反始 ,试图重新找回失落的欧洲文明的努力。 。张宗伟:论希腊当代电影的童年母题,电影艺术,2 0 0 8 年第4 期,第1 2 9 页。 第二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第二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布莱松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对于种种社会问题的批 判和对困境中个体的救赎。布莱松的镜头,始终聚焦于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他 们恶劣的生存环境,关注他们内心的孤独与苦痛。对于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主题 的分析,笔者试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囚困者的救赎两方面来论述。 第一节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二战后,欧洲又遭遇了空前 的文明危机,遇到了宗教、体制等问题;“五月风暴 后实用主义的盛行导致了 人际关系的疏离,人性的自私、冷漠暴露无疑,这些问题在布莱松的影片中均有 所反映。从第一部长篇电影罪恶天使起,布莱松就将他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批 判融入到影片中。在他的电影里,残酷的战争、传统宗教信仰的失落、物质主义 潮流的肆虐及疏离的人际关系成为导致个体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战争中纳粹的 杀戮使人们丧失了生存的勇气,宗教信仰的失落使人们的精神无所傍依,法律的 “公正”把善良的公民变为嗜血的杀人犯,人际关系的疏离把困境中的个体逼入 自杀的绝境。罗伯特布莱松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传达出他对这个世界的 失望。 一、对战争的控诉 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莫过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不仅给人类的物质文明造 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二战的真实经历 使布莱松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于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很多影片中都有涉及,如经典的美 国影片西线无战事、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中国的电影集结号; 韩国的影片太极旗飘扬等。布莱松对战争的表现并未采取类型片的样式,直 接展示正面战场上敌我双方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侧面展示一个人与监狱的抗 争,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了反思,控诉战争给人们精神世界造成的创伤,正如韩 国的影片共同警备区和欢迎来到冬莫村,均是以小见大,反思战争的佳 作。 影片死囚越狱取材于二战时法国地下抵抗分子a n d r ed e v i g n y 的真实经 历,同时融入了布莱松个人的经验及心理感受。在影片的开始,布莱松便用字幕 告诉观者:“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努力把它照原样搬上银幕,不做任何修饰。 第二章罗f 自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随后镜头溶为纳粹监狱石碑的铭文:“这里曾经在德国人的统治之下,有i 0 0 0 0 人被关押,7 0 0 0 人死亡。 布莱松以影片的纪实性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到了 影片的主体部分,战争对人们肉体的残害得到进一步体现。囚犯方丹在被押往纳 粹监狱的途中逃脱失败,被押回囚车,纳粹分子用枪把猛击他的头部,把他打得 鲜血直流,同时,影片借方丹身边另一囚犯的无动于衷,表明了此种暴行的普遍 性。到达纳粹监狱后,纳粹分子手拿木棒的特写镜头则预示着对方丹更加残酷的 惩罚。影片中被纳粹枪决的无辜青年,在监狱中匆匆出现又消失了的新婚男子等 人,都在控诉着纳粹的暴行与战争的残酷。“一切战争都沾满了血污,犯下了罪 行,是十足的疯狂。”死囚越狱中,这些被杀害者大都是无辜的百姓,布莱 松借他们的死亡控诉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布莱松对战争的思考是立体的,他不仅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的肉体和生命带来 的危害,更强调战争对人们的精神造成的创伤。死囚越狱中,面对纳粹分子 的暴行,囚犯布莱切特丧失了生存的信念,他悲观地对方丹坦言:“如果我有勇 气,我会自杀”。面对方丹的抗争,他感到困惑与恐惧,既不理解方丹为何抗争, 又担心他的越狱行为会殃及自己。德国著名哲学家赖因哈德劳特在他的陀思 妥耶夫斯基哲学一书中说:“假如存在恐惧,那么它就会促使我们和我们的意 志屈从于它;假如不存在恐惧,那么我们的意志也就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就是自 由的。”固纳粹暴行带来的恐惧使布莱切特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失去了自由的意 志,他不仅身体被困,精神也处于枷锁状态。 残酷的战争不仅使很多人丧失了生存的信念,也使他们失去了原本的友善, 变得冷漠、自私。纳粹监狱明文规定,囚犯之间不能交谈,否则会被处以重罚。 这种规定使一道冷漠的城墙在囚犯之间高高筑起,囚犯只关心自己,对他人的痛 苦无动于衷。影片中方丹能够成功越狱,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为重要的是他打 破了囚犯之间冷漠的城墙,得到了狱友的支持与帮助。方丹对狱友的关怀不仅使 丧失生存信念的布莱切特放弃自杀的念头,重获生念,而且冒险将自己的毯子送 给方丹,使他得到了足够的材料来制作逃脱所需的绳索。狱友奥西尼越狱失败后, 方丹丧失逃脱的勇气,此时布莱切特鼓励方丹:“奥西尼失败了,你要成功。纳 粹的残酷一度使布莱切特变得冷漠,丧失了与人交流,帮助他人的能力,正是方 丹的爱与勇气拯救了他,使他重获新生。 布莱松不仅在影片内容上控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把自己对战争的 反感凸显在影片的视听语言上。二战中最为残酷的莫过于纳粹的暴行,在死囚 越狱中,布莱松把对纳粹的反感情绪展现在影像语言上,通过影像语言的表意 。【美】桑塔砭那:人性与价值桑塔亚那随笔精选,乐爱国、陈海明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3 1 页。 。【德】赖因哈德劳特:陀思妥耶大斯基哲学,沈真译,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2 5 8 页 1 2 第二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功能,传达出自己的反战立场。在影片中,纳粹分子基本上都是以侧面或背面示 人。我们知道,在电影语言的叙事惯例中,正面拍摄的镜头“构成某种j 下面、积 极、强势的陈述”,侧面及反面拍摄的镜头则“构成某种负面或弱势的呈现, 片中方丹的正面镜头与纳粹分子侧面及反面镜头的对比不仅暗示着方丹最终战 胜纳粹,成功越狱的必然性,同时也显示出布莱松内心对纳粹的厌恶。同时,布 莱松将纳粹分子的声音进行特殊的处理,“当德国看守命令方丹时,与法国囚犯 的声音相比,他们的声音刺耳而且有回声,固影片借“异化”的声音批判了纳粹 的“非人化,表达了他对纳粹暴行的强烈批判。 二、对宗教、法律的反思 布莱松除了在影片中对战争进行控诉外,也对宗教信仰的丧失和律法的“公 正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宗教信仰与律法 问题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罪恶天使起,布莱松就开始对宗教信仰失落的现状进行思索。“乡村 牧师日记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孱弱光景( 以年轻教士虚弱 无助的形象为象征) ,另一方面也无情地展示了良知的蒙昧堕落( 其他所有的次 要角色都处于被罪恶捆绑、拒绝圣宠的状态) 。”乡村牧师日记中,年轻教 士不仅身受胃癌的折磨,而且遭到村民的排斥,身陷孤独之中。“牧师的虔诚、 正直与忠贞,恰恰成为村民虚伪、自私与恶毒的反衬。人们并非痛恨教士的纯洁, 而是由于教士的纯洁,使得那些有恶行的人不得不把自己保护起来,伪装起来, 这才是招致怨恨的根源。大家本来都习惯了行恶而互相心照不宣,教士的到来仿 佛点亮了良心的灯火,擦亮了道德的镜子,找出了大家的丑行,令人感到羞耻。” 罪恶天使中的修女和圣女贞德的审判中的贞德同样因世人信仰的丧失 而备受折磨。修女对上帝有着坚定的信仰,她善良、乐观,全心全意帮助他人, 却遭到周围人的嘲讽。贞德被关在监狱中,最后被质疑上帝的人处以死刑。 在这三部影片中,布莱松以三位教徒孤独无助的处境嘲讽了欧洲当下宗教信 仰孱弱的现状。尽管这三部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但布莱松此时对 上帝的信仰还比较坚定,面对宗教信仰的失落与传统道德的堕落,他悲观但不绝 望,因为在修女的感召下,女杀人犯最终选择了自首,在年轻牧师的关爱中,伯 爵夫人重拾对上帝的信仰。 到了2 0 世纪下半叶,布莱松对这个宗教信仰失落的社会的念度由失望转变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1 页。 o 同j :,第1 1 页。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曾伟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3 4 _ 贞。 侯军:基督教与西方电影,文化艺术h 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8 页。 同上,第1 9 页。 第二章罗伯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为绝望,这与法国的社会现状是密不可分的。“2 0 世纪后期,法国经济实力在西 方名列前茅,大众生活显著改善,但超越政治、漠视政治的社会风气逐渐成为时 尚,金钱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怎样挣钱成为人们最关切的问题之一,腐败的 丑闻此起彼伏。叫1 9 6 8 年的“五月风暴”又冲击了法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人们 对上帝的信仰和传统的道德被实用主义思想所取代。面对现实,布莱松深刻地反 思了宗教信仰的失落及道德堕落的严重性。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穆谢特的 父亲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不仅将挣来的钱全供给自己喝酒消费,而且把幼小的女 儿送到酒馆打工,把女儿挣来的钱据为己有。责任感的消逝与自我享乐的本我思 想使他丧失了对女儿基本的关爱,最终成为导致女儿死亡的刽子手;到了湖上 的朗斯洛特( l a n c e l o to f t h el a k e ,1 9 7 4 ) ,布莱松进一步反思了宗教信仰失落问 题的严重性。圣杯是上帝的象征,在影片中,对圣杯的寻找也就是对宗教信仰的 找寻,圆桌武士找寻圣杯的失败结局象征着信仰的丧失,这使亚瑟王的武士重燃 内心的嫉妒与贪欲的火焰,相互争权厮杀。影片初始便以冷调的色彩语言展示了 搜寻圣杯失败所造成的灾难教堂被破坏,圣烛被利剑砍落在地,到处都是流 血、烧焦的尸体,宗教信仰的失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果说乡村牧师日记、巴尔塔扎尔的遭遇、湖上的朗斯洛特等影片 表达了布莱松对宗教信仰失落这一问题的反思,那么影片扒手和金钱则 反映了他对律法“公正性”的质疑。透过这两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布莱松对律 法的态度从肯定到质疑的变化过程。影片扒手中,扒手米歇尔是一个无父、 孤独的青年,而片中的警察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父亲的责任。盯着米歇尔的警 察在掌握确凿证据时不仅没有逮捕他,反而一直对他进行劝诫,希望他能不再行 窃。影片结尾,便衣警察的逮捕拯救了想要停止偷窃却无法自控的米歇尔,入狱 使他得以在强制性的囚禁空间中拒绝偷窃的诱惑,开始新的生活。正如让科克 托在注释本片人物的心理时说:“警察的陷阱拯救了还未成熟的扒手,让我们想 起了一个杀人凶手令人心醉的故事,他每天晚上回到犯罪现场,等着人们来抓他, 他碰到手铐的时候高兴地昏了过去。如果说,在扒手中,律法的公正与制 裁拯救了一个罪犯,那么,金钱中,律法的“公正”则把一个善良的人逼入 绝境,变成了冷血的杀人凶手。影片金钱中,伊万本是个善良、老实的运油 工人,为照相器材店运油时,照相馆老板为减轻自己的损失,将营业时收来的假 钞付给伊万,又教唆店员在法庭上作伪证,不仅使伊万背上散播伪钞的罪名,还 为此丢了工作。伊万迫于生计,答应与朋友一起抢劫银行,但是抢劫失败,伊万 被捕入狱。入狱期间,女几不幸病故,妻子不堪痛苦,离他而去,伊万自杀未遂 并得知事件的真相,出狱后,他陷入了疯狂的杀戮。从电影表层的叙事看,伊万 。左芳:法国电影经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9 7 页。 【法】让科克托:关于电影,周小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4 7 页。 1 4 第二章罗们特布莱松电影的主题批判与救赎 手持伪钞及参与抢劫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所谓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法 律似乎并无偏颇之处。但是,法律却无法给予伊万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如果当初 它能还无辜的伊万以清白,使他保住工作,抢劫及杀人的事件便不会发生。布莱 松在影片片尾说:“法律是个蛛网,强者总能挣脱,他只能网住那些弱小的人。 强者凭他们的自私与不仁得以逃脱,而如伊万这般老实、善良的小人物,便只 能沦为法律的牺牲品。“当社会本身表现出普遍的不仁,那么法律往往也就相应 地成为不仁的帮凶,成为那些只能网住那些弱小的人的蛛网,这个时候还能再说 法律是公正的吗? 对于那些出于生存在最底层的人来说,所谓社会和法律的公 正,也许只意味着一条,那就是维护和加重对他们的压迫,令他们的苦难合法化。 固影片结尾,伊万杀人后,镇定地走向警察,投案自首,他的自首不带任何悔罪 的成份,而是一种失去生存信念后的自我毁灭。严酷的现实使布莱松意识到,法 律不再是人类的救星,它无法令罪恶的灵魂获得拯救,通过影片的结局,布莱松 对法律的质疑与批判显而易见。 三、对物质主义的质疑 在他的后期作品温柔女人和可能是魔鬼中,罗伯特布莱松将批判 的矛头直接指向物质主义,金钱崇拜与物质至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混合饲料项目投资计划书
- 忻州市中医院脊髓电刺激植入术考核
- 临汾市中医院肾脏病理切片读片能力分级考核
- 鄂尔多斯市中医院自身抗体临床解读考核
- 中国脱氢乙酸钠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稀土微肥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脱硫脱硝工程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中国核反应堆反射层材料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中国新癸酰氯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柔性太阳能电池项目创业投资方案
- 光伏场区围栏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挖掘机吊装方案及应急措施
- T-UNP 299-2024 餐厨废弃物再生产品生物油
- 皮肤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 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三年级数学小学数学答题卡模板
- JJF(陕) 065-2021 弯折试验机校准规范
-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 画家徐悲鸿简介
- 《巴托克钢琴作品《小宇宙》的作曲技法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