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颅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 解读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万皴 指导教师蓝露怡副教授 摘要 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对丁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其接受效应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国内外对丁哈代的研究,还集中于还原一个维多利时代的哈代,或是将哈代作为各种批 评理论的试验田,在重新编码过程中大打意识形态之战。本文试图运用现代阐释学理论从整 体上概观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凸显与其对话的境遇性。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是一个为美德 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机会的宇宙,但美德在大多时候非但未能使人的生活趋向美好,反而 堕入苦难的深渊,从而使人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依据、理想社会形态及人类社会的命运去作 更深入、更沉重的思考。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有独特的意义寻求之道,即非宗教地信仰上帝。 无处不在的十字架并非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表明人类现时的存在困境,同时也表 征着自救意识、抗争精神、牺牲精神、爱的精神,还意味着一种否定。在威塞克斯世界中, 上帝是人性最完满的象征,基督性由人性涵盖,因此,人之为人、人之成人的问题就成为急 待思考的问题。1 f 宗教地信仰上帝是威塞克斯世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阐释威塞克斯世界基督教思想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o nh a r d y sw e s s e xw o r l d i nt h es i g h to ft h e t h e o r y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d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m a s t e rp o s t g r a d u a t e :w a ny i t u t o r :p r o f l a n l uy i a b s t r a c t w h a th a r d y sw e s s e xw o r l dm e a n st o d a ys h o u l db eo n ep a r to fd a r d y sh i s t o r yo fe f f e c ta n d u t t e r a n c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s t u d yo nh a r d y sw e s s e xw o r l do fd o m e s t i ca n da b r o a dc o n c e n t r a t e do f f r e v i v i n gah a r d yo fv i c t o r i a so rd e c o d i n gb y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w h i c h s h o w st h et a c i t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m p l e x i t i e s a n d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h a r d y sw e s s e xw o r l da f f o r d s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f o r v i r t u e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v i r t u et a k e sp e o p l et ow o r s el i f ei n s t e a dw h i c hm o t i v a t e su st ot h i n km o r e a b o u tt h ee x i s to fs o c i e t ya n dt h ef a t eo ft h eh u m a nb e i n g s i nt h ew e s s e xw o r l d ,t h eg o di sb o t h p r e s e n ta n da b s e n t t h ec r o s se v e r y w h e r em e a n sp e o p l e sp l i g h t ,m e a n w h i l e ,i tm e a n st h es p i r i to f f i g h ta n ds a c r i f i c ea n dl o v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tm e a n sn o t h eg o ds y m b o l i z e st h em o s tc o m p l e t e d h u m a n i t y , a n dh u m a n i t yt a k e sc h r i s t i a ni n s t e a d i nt h i sc a s e ,h o wt ob eah u m a nb e i n gi sag r e a t p r o b l e mt ou s t ob e l i e v ei nt h eg o ds p i r i t u a l l yi st h er i g h ta n s w e rw h i c hh a r d y w e s s e xw o r l d i e l l su s k e yw o r d s :t h o m a sh a r d y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w e s s e xw o r l d ; t h et h e o r yo fc h r i s t i a n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查理岱蠼登鲎垫垫至龌逮佥岱鲍毖塞直堑世昼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万墩 签字日期:k 年中月心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晰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万联导师签名: 垫健1 x 签字日期:占击年午月心日签字日期:妒# 年t , 月伽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电话:( 0 8 13 ) 2 1 l3 1 6 5 通讯地址:四川自贡四川理工学院中文系邮编:6 43 0 0 0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论 导论 对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的不断解读,既不是要格义考据式地还原那个维多利 亚时代的哈代,也不是对各种批评理论进行饶有意味的试验,在重新编码过程中 大打意识形态之战,而是立足现代进行对话式的阐释、重构,使其问的“真理” 得以开敞。而何谓“真理”? “真理等同于新的意义的开启,而新的意义的开启 叩为文本与某个不同的具体境遇照面提出新的问题时对文本的解释。”。如何在多 元与含混的后现代处境中,重新确定意义甚至真理,成为几乎所有人文学者的当 务之急,因此作为阐释人类解释活动原理的“阐释学”,成了此处境中进行思考的 最佳途径之一。对哈代的阐释始终朝向如下问题:在今天,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 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是什么样的境遇性促使我们与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相遇? 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对于我们向它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答案的可能性吗? 哈代的威 塞克斯世界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 是对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的文学性改写? 。还 是探讨人与时间、死亡、命运的关系? 。是古希腊悲剧世界的现代演绎? 。还是一 个“分裂的”世界? “抑或是一个将自耕农阶层逐渐毁灭的悲剧命运转化为具有强 烈田园气息的浪漫世界? 。是一个男性话语世界? o 抑或是一个欲超越男性意识形 态的话语世界? 。抑或是一个被撕裂了肌理,暴露出性、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诸问 题的地带? 9 所有这些疑问,至今仍没有已成定论的答案,但以上种种可能性表明, 已经写成的文本看上去似乎是在为文字文化提供稳定性,然而,当思想和道德危 机发生的时候,他们却暴露在巨大的不稳定性中。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今天已经变 得陈旧的新批评对文本自主性和稳定性的确信。但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只 有循着这些问题去与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对话,才使这场对话具备了真实性的基 。特雷西:| 嗣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译)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 9 9 3 年版中译本导言 9 万皴: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现代主义因素叫j i i 理工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伍尔夫:论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 0 9 页 。王立坤:古希腊悲剧与哈代悲剧小说命运观比较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 0 0 1 年3 期 。分裂的威塞克斯论托马斯i 喻代悲剧小说的审美现代性见优秀硕博毕业论文数据库 ”p e t e rw i d d o w s o n h a r d ya n d 凸,f o a lt h e o r y , 见d a l ek r a m e r 编h a r d ya n dc r i t c a t h e o r y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第7 3 页 。p e t e rw i d d o w s o n h a r d ya n d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 , 见d a l ek i a l l l e f 编h a r d ya n d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第7 4 页 。p e t e r _ i d d o w s o n h a r d ya n d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 , 见d a l eg r a m e r 编h a z d ya n dc r i t i c a lt h e o t l y 上海 外语教育m 版社,第7 3 贞 “p e t e rw i d d o w s o n h a r d ya n dc r i t c a 珀e o r v , 见d a l ek f a l f l e r 编h a r d ya n dc r i t i c a 劢e o r v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第7 3 页 】 西南人学碗士学位论文导论 础与前提。对话使我们投入到值得探究的问题所要求和需要的运动中去,对话中 的运动即是询问,必须支配每一次对话的,既不是我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也 不是文本最初对这一问题作出的反应,而是这一问题本身,对话就是自愿追随问 题而任凭他把我们引向那里,当我们允许问题主宰我们时,我们便学会了对话,当 我们容忍问题把他的逻辑与要求,并最终把他的韵律强加给我们时,我们便学会 了对话。对话是对可能性进行探索。 现时精神意向与古典精神文本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在显示意 义的过程中,真理逐渐开敞,历史时间中的对话开启了生命意义的未来向度。凡 意义的显示都必定要指向未来,现时历史中的精神交谈己把过去与未来融合于现 时意向之中。所以,“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 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 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 与哈代所构建的威塞克斯世界对话,寻求真理,寻访经典文本中所蕴涵的现 时意义,是一种精神活动。探寻文化形态中的精神活动,始终与人的现时处境有 关,要求将经典文本中的意义透显出来。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人正 是通过精神的建构活动来超越给定的现实,修正无目的的世界,确立自身在历史 中的生存意义。阐释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原始意义,而是在文本讲述的事与该事对 之提供答案的当前问题之间,因此还要结合具体的境遇所提出的新问题去阐释本 文的意义,由于境遇和问题永不会是同样的,因此意义也会不断改变。意义在阐 释学里已经被抛弃了那种基于确实性、正确性的概念,而发展了意义可能性,体 现了人文学科应有的弹性。即在今天,本文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对此追问的沉 思必然与阐释者所处特定社会的传统、文化、语言及所形成的经验方式、理解方 式、行动方式、解释方式密切相关,传统、文化、语言等语境及相关方式的不同, 导致“结论的多元性及复杂性”,形成一部关于“经典”的效应史。“站在更为明 确的诠释学立场上看,经典即是那些负荷着过剩和持久的意义,然而却总是拒绝 定论性解释的文本。”。文本的某种内在的极端不稳定性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有没有 可能的结论,认识到某种可能性意味着感觉到某种相似,一相似于我们已经经历 。特雷西:阐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译) 汉语桀督教文化石j f 究所,1 9 9 3 年版第6 6 页 。特雷西:削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译) 汉语慕督教文化研究所,1 9 9 3 年版第2 4 页 西南大掌坝十学位论文导论 和理解过的事情。然而这种相似都必须被描述为差异中的相似7 。即每一位读 者的诠释都是独特的,但又是可以通过人类的一些相似情感体验而获致理解的, 进而被承认为合理的。这种“可能性”是在读者与“它性”进行碰撞中产生的独 特结果,这一独特结果显然不同于作者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于文本接受效应史 中任何一种理解,尽管它必然带有接受效应史的所有含混效果。但任何一种独特 理解都不可能宣称自己已达到了充分领悟的程度,即完全控制与驾驭了文本,而 只可能是一种相对足够而已。对话是意义的双向显示过程,既显示出历史文本中 的意义,也显示出现时生命中生命意向的意义。通过对古典文本的解释显示精神 的当前意义。在这场对话中,不能事先假定某一方比另一方更有意义。在这里, 意义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在循环不已的问与答的对话过程中自行显示出来的。 这场对话是一场历史的、跨文化的精神活动。 那么,对任何一个思考威塞克斯世界的当代阐释者,主要的追问必然会转向 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之威塞克斯世界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叙述者、 评论者来说,威塞克斯世界究竟是什么? 是否关涉到对精神信仰、生命本质、生 命意义等重大问题的追问? 是否是一场灵魂的冒险之旅? 它们又是怎样展开的? 与威塞克斯世界中“真理”的遭遇与对话,不可避免一场追问真实价值的精神冲 突。结果如何? 通过精神冲突就可以获得真实的价值? 也许精神冲突也是死路一 条? 这些问题目前无法回答。 本文始终围绕着“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对于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 一问题进行追问与沉思,从而参与到哈代威塞克斯小说“正典”。的历史进程中, 试图突破学界大量对哈代本人思想及其文本形式进行探究的研究模式;在研究方 法上,体现“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思维,将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概观,不再局限于单篇作品;其次,在对中西方哈代研究界近百年来的既有 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阐释学理论对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进行解读,让作为精神个体的阐释者与先在的“作者意图”、接受效应史中的颇具 代表性的种种“可能性”及蕴涵真理的经典文本直接对话,凸显对话的境遇性。 文章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哈代的接受效应史”巾,回顾与梳理中西方哈代 。特雷西:阐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译)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 9 9 3 年版笫3 8 页 。正典( c a n o n ) ,指作品经典化的历史过程。特雷西:阐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译) 汉语基督教文化铆f 究 所,1 9 9 3 年版第2 4 页 3 堕塑查堂! 翌主兰垡堡苎 量堡 研究界近百年来的既有学术成果,并与哈代的自我辩白进行对话。哈代这位“经 验作者”的辩白,尽管不能作为阐释有效性之标准,但提供了“标准读者”与本 文展开对话的契机。哈代故意对“前本文意图”含糊其词,使其也具备意义的充 溢性而值得阐释者与之对话。追问本文所蕴涵的“真理”,即是寻求本文与某个不 同的具体境遇照面提出新的问题时对本文的解释。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哈代的威 塞克斯世界”中,首先承认学界对威塞克斯世界所蕴涵的“真理”的理解与解释 的“可能性”,意识到“可能性”即承认某种“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差 异中的相似性”,并与之对话,进而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哈代构建的威塞 克斯世界是一个为美德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提供机会的宇宙,但美德在大多时候非 但未能使人的生活趋向美好,反而堕入苦难的深渊,从而促使人们对社会存在的 合理性依据、理想的社会形态及人类社会的命运去作更深入、更沉重的思考。文 章的第三部分“威塞克斯世界的意义寻求之道”,提出在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中, 上帝既缺席又在场,无处不在的十字架并非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标明 人类现时的存在困境,同时也表征着自救意识、抗争精神、牺牲精神、爱的精神, 还意味着一种“否定”。上帝是人性最完满的象征,基督性由人性涵盖,因此,人 之为人、人之成人的问题就成为急待思考的问题,“非宗教地信仰上帝”是威塞克 斯世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语部分强调与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对话的境遇性, 凸显对话的紧迫性。 西南夫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哈代的接受效应史 第一章哈代的接受效应史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依其本人创作意图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罗 曼史和幻想故事”、“精于结构的小说”,它们兼有写实、批判、讽喻、哲理、悲剧、 浪漫、象征、心理、现代等诸多素质,并以其内容和风格的丰富多彩、意蕴深厚 而富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广。和其他经典作品一样,它们 既遭受过严苛的批评,也受到过热烈的褒奖,一代又一代的阐释者对其执著而严 肃的阐释与再阐释奠定了它们作为经典的地位。正如我们所知,“没有哪一部经典 不曾具有令人困惑和费解的接受史,每一部经典都带有我们不可能充分说明的效 应史,都具备持久和过剩的意义,而意义的过剩有时则又导致种种不同接收情况 的极端不稳定性,因而排拒任何定论性的阐释。”。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与这些阐 释过程共存,即使它抵制这种过程,也只会更加丰富这种过程,这正是伟大的艺 术作品之非凡生命力的见证。 国内对于哈代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主要集中在对哈代生平与著 作情况的翻译介绍上,评论较少,只是提纲挈领地评述其“写的尽是人生”。这 一期间,对哈代评论较深入的是徐志摩,他首次采用了“哈代”这如今通用的译 名。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思想性上,徐志摩都给予哈代极高的评价,并中肯地评 价了啥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思想。三四十年代,对哈代的评论与研究逐渐增多。 不过,大多数中国学人对哈代的“宿命论”和“悲观”的看法,与徐志摩不尽相 同。不少人认为哈代是个“定命论者”( 即宿命论者d e t e r m i n i s t ) ,如赵景深、 杜衡、金东雷等。其后,中国对哈代的研究渐趋全面深入。继徐志摩之后,除了 被西方学界誉为“哈代专家”的张谷若先生外,还有相当一批学者如张中载先生、 聂珍钊先生、张世君先生在哈代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8 0 年代, 对哈代的研究曾度侧重于探讨造成小说中悲剧的社会背景,过于强调哈代现实 主义的一面,而忽视了对哈代悲观思想和人生哲学的探讨。进入9 0 年代,中国的 哈代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王守仁、张玲、马弦、许海燕等学者的研究及陈焘宇 。特雷西:闸释学宗教希望( 冯川评)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 9 9 3 年版第2 6 页 o1 9 2 1 年1 1 月1 0 日版的小说月报第1 2 卷第1 1 号“译丛”栏内的娱他的妻一文,译名理自在 文后的译卉附识中评论哈代的著作写的“尽足人生” 。徐志摩:哈代的悲观新月第一卷第一期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覃哈代的接受效应史 编选的哈代创作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 等,从多方面分析、 探讨了哈代的思想、艺术成就,而且还能自觉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如女性主义、结 构主义、原型批评等方法分析文本。总的说来,国内对于哈代的研究,呈现出以 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单个文本的读解,分析文本中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法、人 格索隐、圣经原型、创作风格、美学价值、人物形象、悲剧根源、男性思维与女 权意识等等;二是通过对单个文本的解读,分析哈代的命运观、宗教观、哲学观、 悲剧意识、悲观主义、道德观、人生观、婚姻观、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创作思 想等等;三是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哈代与鲁迅等进行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深受“作品 中心论”或“作者中心论”的影响,几乎未考虑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境遇性, 还集中于对文本形式与作家创作思想、精神世界的探悉。 在西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远离尘嚣的出版,哈代声名鹊起,但褒 贬不一。有批评家认为其是乔治艾略特拙劣的模仿者,一部“货真价实的虚假之 作”。但同时也有批评家认为其为当时的文学界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具有荷兰 画派之风格。哈代也成为某一地区风情的记录者。但随着一系列“性格与环境” 小说的发表,哈代的形象就更为多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种批评理论风起云 涌之前,尽管批评家们所属阶层、阶级不同,所持的意识形态与文学理念也有差 异,但按照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里所指定的标准,哈代形象总体上称得 上是“正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这一期间的哈代形象有“作为心理学家、 人性的观察家和理论家在支配着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威塞克斯地区的道德风尚 史家,是细致入微地描写当地的典型人物的大师”。、是“希腊吟咏诗人、法兰西 吟咏诗人和可爱的英格兰民谣歌手和戏剧诗人的后裔”。、是“一位描述各国屡次 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是“一个悲戚而刚毅的 艺术家,是资产阶级世界末日的人物之一”。但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当各 种批评理论如文化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解构 义都把哈代当作一片肥沃的试验 田之后,一个正统的哈代形象被颠覆了,“善良的小哈代”成了一个“隐藏着的哈 。亭利詹姆( 美) :远离尘嚣呛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f 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9 5 页 。w 硝托( 英)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 8 4 页 。a n i n t r o d u c l i o n b ya a l l i v e r 见t h o m a sh a r d y t e s so f t h e d 啪m ,以外文m 版社,1 9 9 6 年版英文版( 序 言) 。a 卢那察尔斯基【苏】:托马斯哈代 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丰十,1 9 9 2 年版第4 1 贞 。a 卢那察尔斯基【苏l :托马斯哈代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礼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4 1 页 6 塑堕查兰堡主堂垡堡塞 塑二兰堕垡塑堡墨墼堕皇 代”,一个被撕裂了肌理的地带,其主要标志是暴露了文化政治、阶级、性与性 别等问题的瑕疵,且被哈代那不稳定的语言打上了印记。“当代”的哈代击败了“传 统”的哈代,而且他还继续活跃在大众文化领域。这个以其“主要”小说体现出 来的有“瑕疵”的但又“伟大”的人文现实主义者,当其“次要”小说被重新插 入经典行列后,则完全被颠覆了,且被重构为一个后现代化了的反现实主义者, 其小说的肌理也是自我解构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代形象遭受了一次文化意 义上的政治运动。他又变成了一个“自我颠覆者”、一个“持续不断的欺骗活动” 的制造者,一个“具有内在冲突与困扰的分裂者”,一个对“新女性”极为反感的 家长式人物,一个“试图逾越男权意识形态的觉醒者”,一个“把女性当作消费目 标与证明男性的客体”的沙文主义者,一个“拒绝人文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叛逆 者”等等。,这些由西方批评家们消解式阅读所塑造出的哈代形象显然具有极端的 “他性”,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充分性与足够性,因此就具有相对的可能性。当前, 西方对于哈代的研究,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哈代生平资料的真实性提出 质疑:二是从文化角度探讨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体系中的意义; 三是探讨哈代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四是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 面揭示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五是阐述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 处理方式;六是论述哈代对于各种文学体裁的灵活运用;七是探讨哈代作为诗人 的成就以及他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等等。哈代研究还将深入到下列三个方面:一 是可视媒体中的哈代作品形象;二是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解读哈代:三是运 用同性恋政治文化批评阅读哈代。 哈代的接受效应史如此含混而多元,远远超出了哈代的“先在创作意图”。他 曾在德伯家的苔丝第一版弁言中强调其写作的目的“简单质朴”,“他只想把 一连串真正互相联贯的事情,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而发表问世”。,他将苔丝 作为自己表现某物的一种媒介和载体,“事情”的具像化与客观化。从语言的角度 看,他持的是“实在论”,即语言是对“现实”的模仿,因此永远是“现实”可 以任意支使的奴仆,随意使用的工具。但这已被证明是浪漫的幻想,语言并非是 可轻易驯服的对象,语言具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终极意义的不可触摸性,使其 。p e t e r w i d d o w s o n , h a r d y a n d c r i t i c a l t h e o r y0 艾版) 见d a l e k a a m e tt h o m a s h a r d yl 一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7 3 页 9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五版序言( 张答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版 7 西南大学倾十学位论文第一苹吖;代的接受效应史 难以驾御。因此,当苔丝一问世,就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生命与命运。苔丝、 读者与哈代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既存在着先在的作者意图,还存在着本文 意图与读者意图。本文意图乃意义之源,既不受制于本文产生前的作 者意图,也不对读者意图的自由发挥形成阻碍。”j 尽管“读者意图”常常 与“作者意图”相悖,如哈代就曾经引用席勒写给歌德信中的一段话来表明此种 对立:“他们( 指批评者们) 那一班人,只在以表现为事的文章里,寻找他们自己 的意思;他们把应该怎样的东西,看得高于事实怎样的东西,因此,这种争论的 原因,完全是基本原则的问题,要和他们取得谅解,是完全不可能的。”。与此相 应地,也有“经验读者”、“隐含读者”、“标准读者”的区分,文学本身的目的在 于产生出它的“标准读者”,即按本文要求,以本文应该被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本文 的读者。“经验作者”不享有任何特权。“经验作者”的“前本文的意图”即导 致某一作品产生的意图不能作为阐释有效性之标准,但可以提供“标准读者”与 本文展开对话的契机。 哈代言其创作意图“简单质朴”,却故弄玄虚,令人费解。何谓“互相连贯”? 为何特意标举“真正”? 又在何处发生? 是社会生活中的,亦或灵魂深处的? 既 是“联贯”的,为何文本中出现大量巧合? 哈代似乎有意设谜,而是否有谜底及 谜底是什么就留待敏锐而热情的读者去得出自己的结论。为提高读者的破解兴致, 表明该谜底并非无踪可觅,哈代又在他处意味深长地加以暗示。在苔丝第五 版序言中申明“这部书的本意,既不想教训人,也不想攻击人,而只想在描 叙的部分简单朴素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在思考的部分,多写进去一些印象,少写 进去一些主见。”。哈代还多次强调:“一部小说,只是一种印象,不是一篇辩论。 未经整理的印象有它们的价值,通往真正的人生哲学之路,似乎在于老老实实地 记录下机遇和变化强加给我们对生活现象的种种解释。”“一个仅仅以说故事为 事的人,只记叙世上的事物给他的印象,完全没有别的用心。”。在哈代的反复暗 示中,“印象”一词似乎等同于那“一连串真正联贯的事情”。那么,又何谓“印 象”呢? 。参见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王宇根译) 兰联书店,2 0 0 5 年11 月第2 版第6 7 6 8 页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五版序言(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版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五版序言(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版社,2 0 0 3 年3 月版 。m i c h a e lm j l l g a t e t h o m a s h o z 咖? ab o g ? a p h v o x f o r dm e l b o r n e ,o x f o r du n iv e r s i t yp r e s s1 9 8 2 p5 3 9 ( 托马斯哈代传记1 8 西雨大学坝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哈代的接受效应史 “印象”是个专业术语,它在绘画、文学、哲学领域都有特定的内涵。在绘 画领域,“印象主义”流派提出:艺术家们应该走出画室,来到大自然中,面对真 实的自然物象写生,紧紧把握住一瞬间所获得的体验和感觉,从而使画面显得生 动和新鲜;在文学领域,印象派认为,作家应尽力去捕捉并且再现由外界撞击出 感觉时所产生的那种移动的且瞬问即逝的东西,由于具有偶发性和短暂性,所以 反映在作品中时,作家们就摒弃了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只强调那一瞬间感觉的 真实性,所选择的题材多为酗酒、战争、妄想、白日梦、幻觉等;在哲学领域, 休谟的人性论论述道:“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当二者刺激 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进入心灵 中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被称之为印象。在印象这个名词里,包括了所有出现于 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此番论述表明:“印象”是深层体验的累 积。“最强最猛”则显示出心灵所受到的震荡之剧烈程度。它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进入了人的深层意识或日潜意识里。 无论哈代是在何种层面上使用“印象”,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印象”是深 层体验的累积,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进入了人的深层意识或日潜意识里。本雅明 在论波德莱尔一文中也提及此种深层体验,但他将其称为“震惊体验”,且明 确指出该种体验的缘由是“由于经验( 一种传统的东西) 的断裂( 这已经被证明 是一种历史的断裂) 在人们的内在体验或潜意识中所造成的一种巨大的焦虑或震 惊。”。同时,本雅明还提出疏解这种“震惊体验”的途径,而且认为该途径具有 “拯救”意义,即将这种“震惊体验”转化为“本文”从而能捕捉自我形象。哈 代的“印象”是否就是本雅明所言及的“震惊体验”? 在哈代的接受效应史中可否 寻踪觅迹? 中国唯一与哈代进行过面对面的对话,且对哈代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作出了重 大贡献的徐志摩,曾评价过哈代的“印象”一说,他认为那只是哈代谦抑的说法,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这些“不经整理的印象”放在一起时,哈代的成绩简直是,按 他独有的节奏,特另创设了一个宇宙,一部人生。再没有人除了哈代能把他这时 代的脉搏按得这样切实,在他的手指下,最细微的跳动都得吐露它内涵的消息。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版,第6 贞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救程北京大学小版社,1 9 8 9 年版第5 0 9 页 徐志摩:哈提晨报副刊诗镑1 9 2 6 年5 月2 7 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苹哈代的接受效应史 徐志摩把哈代的“印象”理解为“时代的脉搏最细微的跳动中的内涵”,时代脉搏 中最细微的变化无非是那个时代中的人的灵魂深处的悸动了,这也是被陀斯妥耶 夫斯基称为的“最高意义上的真实”。,即“人类灵魂的全部深度”。哈代的艺术 既是时代的产物,就无法不打上十九世纪的印记。 在哈代所生活的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重在揭露社 会的黑暗,法制的不公,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陋习与偏见,关注下层百姓的悲惨命 运,同情他们的疾苦,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但哈代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 文明特定情势下摆脱了对社会经济政治的过分依附和狭隘功利化创作,自觉强化 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思考探索功能,从而更为贴近并真实而充分 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期那个变幻莫测、混乱动荡的时代的情绪,深化拓展对人、 对近代资本主义乃至整个西方传统文明的认识,显得很有深度与力度。哈代还曾 谈及他的这种艺术思维“艺术就是要加强对事物的联系,就如科瑞维里和贝 里尼做的,让心灵与事物内涵更加清晰明了。”。 然而,究竟基于何种缘由,使得哈代对他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的主题保持缄默 呢? 是因为哈代出身底层而后跃入上层这种人生命运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生存尴 尬,使其即便有批判的意愿及其行动,但也不敢直言道出,借助语言的模糊性与 多义性予以巧妙地暗示吗? 但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不 就非常大胆地昭示了他的批判立场吗? 但f 如有的学者所说,哈代虽来自下层, 但早己脱离了那个阶层,威塞克斯世界只不过是将自耕农阶层被毁灭的悲剧命运 转化为了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凄婉的爱情故事。“一个纯洁的女人”刚好是其吸引 读者兴趣的一种手段。更有学者提出,j 下如“一个纯洁的女人”所表明的,“哈代 构建成塞克斯世界的唯一目的只是让苔丝被暴露在所有男性读者面前,包括哈代 本人也在尽情地享受与欣赏苔丝的美丽与纯洁,文本语言的粗糙间接地也是对女 性的一种审美暴力表现,哈代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者。”。但在十九世纪后期女 权主义运动热火朝天的情势下对此主题、目的保持沉默显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然而与此针锋相对的是,又有学者指出“一个纯洁的女人刚好是一个男性作家欲 。李姒宁等主编:欧洲文学史( 第2 卷) ,商务日j 书馆,2 0 0 1 年4 月版第6 0 9 页 。t h o m a sh a r d y hb i o g z a p l v o x o t dm e i b o r n e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1 9 8 2 p 3 2 5 ( 托马 斯哈代传记) 。p e t e rw i d d o w s o n h a r d ya n dc r i t i c a lt h e o l :vr 英文版) 见d a l ek l ,a m e r t h o m a sh a r d y 卜海外语教 育版社第7 3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荦晗代的接受做麻史 超越自己的男性身份及其意识形态而作的巨大努力”“。但令哈代始料不及的是, 尽管他一再辩白自己的用意,“苔丝这部书里所表示的意见和感情,实在不过是现 时大家都想到、都感到的东西,而作者只是把它说出来了就是了,如果有任何过 于高雅的读者,忍受不了这些东西,那我只有请他别忘了圣捷露姆那句人所共知 的老话如果为了真理而开罪于人,那么,宁可开罪于人,也强似埋没真理。” 。但仍然遭致社会狂飙巨澜的批斗与围攻。原因就在于哈代的辩白过于含糊,他始 终都没有明确地道出他的威塞克斯世界究竟言说了什么“真理”,现时人们究竟想 到的与感到的是什么也确乎过于空泛,因此他的辩白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力量, 与其说是辩白,还不如说是他文本的一部分,同样参与了“正典”的接受历史进 程,同样值得阐释者与之进行对话。 wp e t e rw i d d o w s o n 1 t a r d va n dc r i t i c a t h e o r y 使文版) 见b a l ek f a l i e l t h o m a s 脂,矗n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第7 3 页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五版序言( 张谷蔚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版 1 1 西南大学顾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 第二章哈代的威塞克斯世界 哈代拼着全部思想力量所构建的威塞克斯世界对于今天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 么? 它传达出十九世纪末叶的人们对传统、历史断裂的巨大的焦虑或震惊体验? 抑或是那段蒙难的历史中承受着命运诅咒的灵魂的吁求、渴望与追寻? 还是那段 历史中孤苦无告的灵魂祈求的安慰与盼望? 它与距离威塞克斯世界创建已有一个 多世纪的今天的处境关联在何处? 威塞克斯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究竟是怎样一副图 景? 它创建之时的特定历史图景又如何?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英国迅速地从世界博览会时的盲目自信走向了 世纪末的烦恼之中,这时存在着社会紧张、帝国主义者的精神失常和民族不 安全感”。,这段期间,英国正在失去它独占鳌头的世界霸主地位,经济逐渐走向 衰败和萧条,整个社会被动荡和骚乱撕成碎块。在此期间,英国社会不断城市化 与世俗化,物质因素在人们的价值理念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位置,工具理性在整 个社会中的主导地位f 1 趋明显,虚无主义的泛滥、崇高价值的丧失、道德的松弛、 信仰的失落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又尤其是英国社会阵发性的经济混乱造成的经 济大萧条严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等级差异与贫富悬殊与下层人民的痛苦、 无奈、压抑相伴,促使着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人们对理想社会的 探索,对个体生命存在于宇宙间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对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生命出 路的寻求。那么,哈代( 1 8 4 0 1 9 2 8 ) ,这一位“站在往昔与未来的交叉点上” 。的跨世纪小说家、诗人,其创作又刚好集中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社会历 史批评方法去认识威塞克斯世界的历史图景,不难得出,哈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 文学创作所构建起来的威塞克斯世界,则为哈代对特定历史时期下英国社会发展 过程中所处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婚姻道德、文化教育困境的暴露。 在政治经济方面,德伯家的苔丝对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农民阶层的毁灭这 一真实事件进行了文学性改写。随着资本主义农业的扩张,小私有者或自耕农阶 层,连着他们古老的传统,纯朴的文化,自然的生活方式,美丽的田园风光,都 遭到前所未有的毁灭;在宗教信仰方面,主人公追求的不是来世的幸福,而是现 。旨尼思摩根( 英) 主编:牛律英国通史商务日j 书馆,1 9 9 3 年1 月版第3 7 6 页 。李赋宁等主编:欧洲文学尘( 第2 卷) 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4 月版第5 4 0 贞 1 2 堕堕点堂堡主兰堡堡苎笙三垩堕垡竺壁窒塞芝! 堂墨 世的欢乐;他们渴求的不是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禁欲主义,而是感情生活的充实。 他们抵御着来自宗教的种种压力,追求生活之美。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 说:“要是近代文明里宗教这一项,是从希腊发源的,而不是从巴勒斯坦发源的, 那对于我们人类,结果一定要好得多。”。在婚姻道德方面,在无名的裘德罩, 裘德与淑认为“上帝缔结的婚姻”毫无神圣可言,它给予人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关系,而是束缚人的枷锁。他们不顾社会的世俗偏见结合在一起,正是对传 统婚姻的大胆挑战;在文化教育方面,裘德聪明勤奋,且有远大抱负,却因没有 社会地位和财富作其后盾而被排斥在大学之外,使其壮志来酬,理想破灭,揭露 了所谓自由教育的虚伪本质和欺骗性。在穷人与贵妇里,对绅士贵族,伦敦 社会,近代基督徒,教堂复兴事业,特权阶级的卑鄙,政治道德的没落,都讽刺 得体无完肤。威塞克斯世界存着种种弊端与陋习,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在 寻求出路。是一个对理想社会形态进行探索的世界,有历史的厚重感。 但如果说威塞克斯世界记述了英国自耕农阶层如何走向毁灭、现代文明如何 无视被其践踏的小草,凶猛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的那段历史,记录了正在消逝的 古老生活方式,记录了一种被哈代称之为“水被机器压着往高处流”的违背自然 的社会现象,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的文学性改写,是对乌托邦视角意识形态的, 反抗,那么,威塞克斯世界岂不是一段历史现实的折射? 但令人困惑的是,对特 定一段历史的记载应当忠实、准确地再现,符合因果逻辑的理性,而在威塞克斯 世界里出现的那么多的巧合现象又如何理解? 威塞克斯世界里的人物身上的神话 向度又是为何呢? 尽管这些人物身一l 鲜明地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氛围 的时代的特征,但为何都显得高大,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属阶层本应拥有的气质呢? 苔丝如安提戈涅,面临可怕的道德选择,但最终起作用的是世袭的命运。安吉称 她是阿耳忒弥斯( 月神) ,又称她为德墨忒耳( 农神、丰收神) ,她既有飘逸脱俗 之美,又与自然、大地合为一体,是繁殖力的象征,是自然本能与真实情感的化 身,也是引起人的欲望之物。苔丝的气质远远超出了普通乡姑,而被称为“自然 的女儿”。游苔莎自由自在,彳i 愿受管束,是女神的胍子,稍经打磨就能置身于奥 林匹斯山的众神之中。亨察尔升得快,落得惨,有俄底浦斯式的悲壮。那么,威 塞克斯世界又是否是一个展示人与时间、死亡、命运的关系的世界呢? s船阶乩盯胁d 舌 睢 k皓 甜叫 鲫 mn , g l n j 瞻 l f盯由曲口订鼯融 心页 他 s 第 a 伽蚪m 坶 o 堕堕查堂堡主兰竺笙苎墨三兰堕垡塑堕墨塞堑苎墨 在威塞克斯世界上空笼罩着浓厚的宿命气氛,有一股神秘的支配这个世界的 被人称为“命运”的驱动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人显得渺小、脆弱,被自己的激 情摆布,受着命运的搓揉和作弄而无还手之力。这种力量可以视为神意或自然力 与人自身的矛盾性的合力;它对有所追求的人来说,几乎总意味着“厄运”的降 临。在这个世界里,简直不能让人相信社会中的人还能成功地生活。这个世界中 存在着大量的偶然与巧合现象,偶然与巧合制造着矛盾冲突,在关键时刻决定主 人公们的命运,推动他们一步步滑向悲剧的深渊。这种阴差阳错似乎表明人算不 如天算,人在与命运的角力中几乎是处于绝对劣势。 如在还乡中,游苔莎偶然听见工人们议论:她和即将从巴黎回乡探亲的 克林是天生的一对。这个“偶然”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她开始把心从韦狄身上 收回来,开始构画她还不认识的克林形象,开始设想她可以通过克林实现去大都 市生活的梦想,这才有后来的女扮男装会克林,才有与克林的恋爱结婚的结果。 又如:当克林的母亲冒着烈日去与儿子和儿媳和好时,克林与尤苔莎两人却因相 互误会而无一人去给母亲开门,由此引起母亲的误解,并在强烈悲痛中离开,进 而导致她在回程路上被毒蛇咬伤,原本可能消除隔阂重归于好的家庭由此滑入破 碎的深渊。当克林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决定与尤苔莎破镜重圆时,他表达这一意愿 的信却未能及时送到尤苔莎手中,尤苔莎刚好与韦狄私奔,而在私奔途中,又不 幸失足落水、命丧湖底。 又如:在林地居民中,即将失去地产的基尔在不知情中与决定自己前途 的查曼德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