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多盘柔性转子支承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的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页 a b s t r a o t r o t o rd y n a m i cd e v i s ei st h ev i t a la c h eo nr o t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d e s i g n a n dp r e f i g u r i n gc r i t i c a ls p e e d ,c a l c u l a t i n gu n b a l a n c er e s p o n s ei s t h ec e n t r a lc o n t e n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n d u s t r y r o t a t i n g m e c h a n i s mi s w o r k i n g u n d e rm o r eh ig i l l y s p e e d a n d e f f i c e n c y 。w h i l et h er o t o ri sm o r es l i g h t a n dt h i sb r i n gf o r w a r d d e s i g n e r sm u c hm o r ef l i n t yr e q u e s t i tn e e dt of i n do p t i m a ls c h e m e u n d e rs o m ec o n d i t i o nt or e d u c et h e w o r k i n gu n b a l a n c e r e s p o n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r i l yp a s s i v ec o n t r o li su s e d t h a ti sv i b r a t i o n i sa n a l y z e da f t e rw o r k i n g a n dt h e nt of i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s t e pt o c o n t r 0 1 b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c o n t r o lt h e o r y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c o m p u t e ra n dm e t e r a g ec h a n g et h ep e o p l e sl o n gn o t i o no fp a s s i v e c o n t r o la n dv i b r a t i o nr e d u c i n go nr o t a t i n gm a c h a n i s m t h a ti su s i n g m o d e r nc o n t r o lt h e o r yt oa c t i v ec o n t r o it h er o t o rb e a r i n gs y s t e m a n d t h e nt oc h a n g et h ed e s i g nt e c h n i q u er a d i c a l i ya st oa b s t a i nt h e v i b r a t i o na e c i d e n t h e r e i nm a k ea nf r i n g ep r o b ei n t ot h ef l e x i b l e m u l t i t r a yr o t o rb e a r i n gs y s t e m f i s t l y u s em a s se q u i v a l e n tm e t h o d t op r e d i g e s tt h eo r i g i n a lr o t o r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u s e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 a r i t h m e t i ct oh a v ef i n i s h e dt h er e l a t i v ep r o g r a mt oc a l c u l a t et h ec r i t i c a l s p e e d o ff l e x i b l em u l t i t r a yr o t o rb e a r i n gs y s t e m b y m a t l a b l a n g u a g e t h i r d l y , f i n i s hp r o g r a m t h eu n b a l a n c e r e s p o n s eu s i n g r i c c a t i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a r i t h m e t i c a n d f i n i t y b u c k a r i t h m e t i c f o u r t h l y ,a n s w e rt o t h eh i g hv i b r a t i o no fu n c o n t r o l e d s y s t e mw h e nc r o s st h ec r i t i c a ls p e e d ,c o m eo u t t oa d o p tc h a n g i n g c 】e a r a n c e d a m p e rb e a r i n g t oc o n t r o lt h ev i b e r a t i o n a n d l a s t l y ,n u m e r i c a lv a l u es t i m u l a t i n gb yr 4 t l a bl a n g u a g ei n d i c a t et h e c o n t r o li se f f e c t i v e s u r l y ,s t u d yo na c t i v ec o n t r o lo fr o t o rb e a r i n g s y s t e mi sap r o g r e s s i n ga p p li c a t i o nb a s et h e o r y 。t h e r ei sl o n gw a y t ol i n gn o 一】i n e a rd y n a m i cp b e n o m e n ao nr o t o rb e a r i n gs y s t e m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笫m 页 k e y w o r d s :c r i t i c a l s p e e d v i b r a t i o na c t i v e m a t l a b l a n g u a g e r o t o r b e a r i n gs y s t e m c o n t r o l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页 1 1 引言 第1 章绪论 机器中所装的旋转部件被称为转子。转子连同它的轴承和支座 等统称为转子系统。汽轮机、发电机、电动机、离心机、气体压缩 机等都是典型的旋转机械,转子是其工作的主体n 1 。这些机械的转 速一般都较高,运转时发生的剧烈振动,不但会引起机器本身结构 或部件的破坏,缩短寿命,降低效率等不利影响,而且会影响周围 的精密仪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或降低其灵敏度和精确度,由振动产 生的噪音对人体健康也很有害。因此如何减少转予系统的振动长期 以来都是设计制造旋转机械的主要课题。转子系统的振动是多样 的,它包括转轴的扭转振动和弯曲振动,圆盘( 叶轮) 的振动或盘 上叶片的振动等等。为了提高机械的工作容量和效率,机械转速也 日益提高,转子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甚至许多系统的工作转速在 其临界转速之上。例如,在化工流程中蒸汽轮机一多级离心压气机 组已被广泛利用,为了提高机组的功率密度,运转速度往往设计得 很高,最高的已达到1 5 0 0 0 r p m 左右。可是压气机转子由于受到进 气口尺寸的限制,轴的直径不能设计很大,因此整个转子的刚性较 小,所以现代多级离心压气机转子的工作转速常常位于第二阶临界 转速上下m 。因此,研究转予系统的振动现象,并从根本上预防和 防止转子意外振动是现代化工业技术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对 转子支承系统振动的研究主要是振动发生以后,通过调整结构参 数、静平衡等方法来实现,这是一种事后行为,属于被动控制,很 可能会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而影响控制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现代控 制论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转子系统的振动控制从被 动控制逐步向主动控制的方向发展。主动控制是一种实时的在线控 制,可以使系统的振动逐步减小并进而从根本上防止振动的发生。 就所查到的资料来看,许多学者对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研 究。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现代化工业发展中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 进行主动控制理论探讨。以某转予结构参数为数值模拟基础,并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页 1 1 引言 第1 章绪论 机器中所装的旋转部件被称为转子。转子连同它的轴承和支座 等统称为转子系统。汽轮机、发电机、电动机、离心机、气体压缩 机等都是典型的旋转机械,转子是其工作的主体n 1 。这些机械的转 速一般都较高,运转时发生的剧烈振动,不但会引起机器本身结构 或部件的破坏,缩短寿命,降低效率等不利影响,而且会影响周围 的精密仪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或降低其灵敏度和精确度,由振动产 生的噪音对人体健康也很有害。因此如何减少转予系统的振动长期 以来都是设计制造旋转机械的主要课题。转子系统的振动是多样 的,它包括转轴的扭转振动和弯曲振动,圆盘( 叶轮) 的振动或盘 上叶片的振动等等。为了提高机械的工作容量和效率,机械转速也 日益提高,转子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甚至许多系统的工作转速在 其临界转速之上。例如,在化工流程中蒸汽轮机一多级离心压气机 组已被广泛利用,为了提高机组的功率密度,运转速度往往设计得 很高,最高的已达到1 5 0 0 0 r p m 左右。可是压气机转子由于受到进 气口尺寸的限制,轴的直径不能设计很大,因此整个转子的刚性较 小,所以现代多级离心压气机转子的工作转速常常位于第二阶临界 转速上下m 。因此,研究转予系统的振动现象,并从根本上预防和 防止转子意外振动是现代化工业技术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对 转子支承系统振动的研究主要是振动发生以后,通过调整结构参 数、静平衡等方法来实现,这是一种事后行为,属于被动控制,很 可能会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而影响控制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现代控 制论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转子系统的振动控制从被 动控制逐步向主动控制的方向发展。主动控制是一种实时的在线控 制,可以使系统的振动逐步减小并进而从根本上防止振动的发生。 就所查到的资料来看,许多学者对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研 究。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现代化工业发展中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 进行主动控制理论探讨。以某转予结构参数为数值模拟基础,并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立多圆盘转子系统模型,计算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用主动控制 方法对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 1 2 转子动力学发展的历史 早期的旋转机械速度较低,振动的起因主要是圆盘的偏心( 即 重心不在转动轴线上) 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用静平衡的方法减小偏 心距,即可基本消除转子的振动。后来,随着机器的工作转速提高 及圆盘厚度增加成为圆柱形或锥形,用静平衡方法已不能消除转子 的振动,而要用动平衡的方法才能解决此问题。平衡的理论依据是 转轴的弯曲振动与圆盘质量及偏心距的大小有定量关系。由于轴系 的变形,即使经过平衡的转子也仍会发生振动,甚至是剧烈的振动。 发生剧烈振动时的转速称为i 临界转速。1 8 6 9 年r a l l k i n e 发表了题为 “论旋转轴的离心力”n ,这是第一篇有记载的研究转予动力学的 文献。他得到如下结论:转速在阶临界转速以下运转是稳定的, 在临界转速状态运转是随遇平衡的,而在超临界状态工作时是不稳 定的。常见的旋转机器( 如发动机) 的工作转速都小于转轴最低的 临界转速。转速低于最低临界转速的转子通常称为刚性转子。对于 这种转子,计算不平衡质量动力响应的理论和动平衡技术都比较简 单。而转速高于最低临界转速的转子称为挠性转子。对于挠性转子 的动平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比冈4 性转子的动平衡更为深 入和复杂。研究挠性转予系统的不平衡质量的动力响应和动平衡技 术是近来转子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转子动力学还研究更复杂的 振动情况。仅由转子的不平衡质量引起的振动属于强迫振动,其角 频率和转动角速度相等。而对于高速转子,还可能存在一种角频率 和转动角速度不等的振动,称为涡动。如转轴与匮盘配合面的摩擦、 转轴的材料内阻、轴承的油膜力和叶轮的汽动力等都是产生涡动的 因素。在理论上涡动属于“自激振动”,或称“失稳运动”。涡动会 使转轴发生疲劳破坏或使轴承内的润滑油不能形成油膜而导致轴 承烧坏。1 9 2 4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通过实验研究该公 司的一种高炉用鼓风机的振动破坏事故,实验表明:当这些装置在 一阶临晃转速以上工作时,只要达到某一转速,转子就会产生剧烈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立多圆盘转子系统模型,计算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用主动控制 方法对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 1 2 转子动力学发展的历史 早期的旋转机械速度较低,振动的起因主要是圆盘的偏心( 即 重心不在转动轴线上) 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用静平衡的方法减小偏 心距,即可基本消除转子的振动。后来,随着机器的工作转速提高 及圆盘厚度增加成为圆柱形或锥形,用静平衡方法已不能消除转子 的振动,而要用动平衡的方法才能解决此问题。平衡的理论依据是 转轴的弯曲振动与圆盘质量及偏心距的大小有定量关系。由于轴系 的变形,即使经过平衡的转子也仍会发生振动,甚至是剧烈的振动。 发生剧烈振动时的转速称为i 临界转速。1 8 6 9 年r a l l k i n e 发表了题为 “论旋转轴的离心力”n ,这是第一篇有记载的研究转予动力学的 文献。他得到如下结论:转速在阶临界转速以下运转是稳定的, 在临界转速状态运转是随遇平衡的,而在超临界状态工作时是不稳 定的。常见的旋转机器( 如发动机) 的工作转速都小于转轴最低的 临界转速。转速低于最低临界转速的转子通常称为刚性转子。对于 这种转子,计算不平衡质量动力响应的理论和动平衡技术都比较简 单。而转速高于最低临界转速的转子称为挠性转子。对于挠性转子 的动平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比冈4 性转子的动平衡更为深 入和复杂。研究挠性转予系统的不平衡质量的动力响应和动平衡技 术是近来转子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转子动力学还研究更复杂的 振动情况。仅由转子的不平衡质量引起的振动属于强迫振动,其角 频率和转动角速度相等。而对于高速转子,还可能存在一种角频率 和转动角速度不等的振动,称为涡动。如转轴与匮盘配合面的摩擦、 转轴的材料内阻、轴承的油膜力和叶轮的汽动力等都是产生涡动的 因素。在理论上涡动属于“自激振动”,或称“失稳运动”。涡动会 使转轴发生疲劳破坏或使轴承内的润滑油不能形成油膜而导致轴 承烧坏。1 9 2 4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实验室通过实验研究该公 司的一种高炉用鼓风机的振动破坏事故,实验表明:当这些装置在 一阶临晃转速以上工作时,只要达到某一转速,转子就会产生剧烈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3 页 的非协调进动,进动角速度近似等于一阶临界转速。这一开始出现 非协调进动的转速。也就是这一转子支承系统开始失稳的门坎转 速。如果工作转速继续增大,非协调迸动的幅值也将增大,正是这 种剧烈的自激进动,导致了鼓风机的破坏。这是现代转予动力学关 于稳定性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五十年代以来,航空工业、电力工业、 船舶工业、石油化工等部门的迅速发展,又从根本上推动了转子动 力学的发展。研究高速转子的“稳定性”,防止产生失稳运动在现 代转子动力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或航空发动机在 运转时,它们的基础也可能发生振动,基础的弹性变形和内阻对转 轴的临界转速、稳定性等都有不能忽视的影响。把基础和转子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振动特性越来越受重视,因而在现代转予动 力学中日益将基础轴承转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振动问题。现 代化工业的发展,给转子支承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转子动力学的发展,促使有关方面的科技人 员去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转子支承系统的临界转速计算 转子不平衡的稳态响应预计;转子- 支承系统的稳定性:残余不平 衡量与柔性转子平衡技术;瞬态响应分析以及研究有裂纹的转子动 力学特性等。 1 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各种旋转机械( 如 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压缩机、机床、电机、印刷及纺织机械、化 工设备等) 飞速发展,它们的转速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轻巧, 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却要求机器的噪声及振动更小,寿命更长, 工作更可靠。这就给设计者们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要求,就是要 在给定条件下找到最佳方案,不断改进转子支承系统的设计水 平,防止机械在投产后产生严重的振动事故,尽可能提高旋转机 械转子的制造精度和平衡精度,减少工作时的不平衡响应。但是 由于实际旋转机械结构复杂、模态密集、结构参数不尽可靠,振 动事故层出不穷。传统的方法是振动事故一旦发生,排故方法不 外乎信号分析,结构的振动分析与工作原理分析,事故现象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3 页 的非协调进动,进动角速度近似等于一阶临界转速。这一开始出现 非协调进动的转速。也就是这一转子支承系统开始失稳的门坎转 速。如果工作转速继续增大,非协调迸动的幅值也将增大,正是这 种剧烈的自激进动,导致了鼓风机的破坏。这是现代转予动力学关 于稳定性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五十年代以来,航空工业、电力工业、 船舶工业、石油化工等部门的迅速发展,又从根本上推动了转子动 力学的发展。研究高速转子的“稳定性”,防止产生失稳运动在现 代转子动力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或航空发动机在 运转时,它们的基础也可能发生振动,基础的弹性变形和内阻对转 轴的临界转速、稳定性等都有不能忽视的影响。把基础和转子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振动特性越来越受重视,因而在现代转予动 力学中日益将基础轴承转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振动问题。现 代化工业的发展,给转子支承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转子动力学的发展,促使有关方面的科技人 员去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转子支承系统的临界转速计算 转子不平衡的稳态响应预计;转子- 支承系统的稳定性:残余不平 衡量与柔性转子平衡技术;瞬态响应分析以及研究有裂纹的转子动 力学特性等。 1 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各种旋转机械( 如 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压缩机、机床、电机、印刷及纺织机械、化 工设备等) 飞速发展,它们的转速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轻巧, 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却要求机器的噪声及振动更小,寿命更长, 工作更可靠。这就给设计者们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要求,就是要 在给定条件下找到最佳方案,不断改进转子支承系统的设计水 平,防止机械在投产后产生严重的振动事故,尽可能提高旋转机 械转子的制造精度和平衡精度,减少工作时的不平衡响应。但是 由于实际旋转机械结构复杂、模态密集、结构参数不尽可靠,振 动事故层出不穷。传统的方法是振动事故一旦发生,排故方法不 外乎信号分析,结构的振动分析与工作原理分析,事故现象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4 页 等等,以判明故障发生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治疗,予以排除。 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 之上。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 们长期对旋转机械被动隔振和减振的观念,即用现代控制论的思 想,对转子支承系统的振动主动的进行控制,从而在根本上改 变设计方法,有效地避免振动事故。 对旋转机械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的研究,是一个应用前景很广 的应用基础研究。这项研究,需要从系统建模入手,选择控制对 象、性能指标、最佳控制点和测点位置,确定适合各类旋转机械 振动控制的最佳目标函数,寻求最佳控制方案,利用方便实用的 控制器进行实时控制,以期从根本上预防和排除旋转机械的意外 振动事故。 近年来国内外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很多:上海机械学 院的滕鸿、朱继梅从一般原理上初步分析和讨论用振动主动控制方 法抑制柔性转子系统的自激振动“,即设法合理改变转予系统的结 构参数,从而改变系统的特征值,达到稳定的目的;清华大学精密 仪器系的冯冠平、辛暖第一次从理论及实验上证明采用液压式可变 刚度支承结构对柔性转子的振动进行计算机控制,可使得转子与支 承系统达到最佳匹配关系,实验证明采用计算机一液压控制系统通 过改变油压来改变支承刚度,达到自动控制转子振幅的目的是行之 有效的,采用这种支承,刚度可连续变化,操作也很方便“1 ;浙江 大学的祝长生等人从理论及实验上研究了新型动静压挤压油膜阻 尼器( h s f d ) 对柔性转予系统振动的控制能力,说明这种阻尼器 是一种具有良好动力特性的弹性阻尼元件,并提出了一种计算 h s f d 油膜力的近似方法m :复旦大学的章永强提出了在转予主动 减振系统中采用静压挤压油膜阻尼器作为控制执行机构的新方案, 并对阻尼器的结构形式及适应主动控制研究需要的动力特性分析 方法作了介绍m :东北大学的闻邦椿等人采用变支承刚度方法控制 转子系统的振动,并用渐近法分析了在启动和控制过程中转子系统 变剐度的非线性特性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宝江等人将时不变 最优控制应用到抑制变结构主动控振瞬态响应中,大幅度减少了瞬 态响应的振幅和影响时间,提高了控制器对使用环境的适应能力”1 : 西北工业大学顾家柳通过对国外宇航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的综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合分析,综述了国际上对旋转机械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的历史、现状、 趋势,通过分析高速转子振动的特点,明确提出了转子振动主动控 制的目的及对策“p a a z z o l oa b 等人研究利用压电调节器传递 电压信号来控制作用力,改变轴承特性的结构参数以调整和完善轴 承的性能m ,;c h o n g w o nl e e 等人应用假设模态法,研究了柔性转 子系统振动模态的多柔盘效应“”。本文将用主动控制的方法对转子 支承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 1 4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一般工厂中转子在某特定转速运行时,会出现剧烈振 动的现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 1 )对具有弹性支承的多圆盘柔性转子系统振动过程的研究进 行探索,以某离心式压缩机转予结构为模拟基础,用质量离散化方 法建立多圆盘转子系统模型,探索把实际结构简化为合理的力学模 型的理论分析思路和步骤; ( 2 ) 分析转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提供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的 计算方法及编制了传递矩阵法计算程序,对离心压缩机转子多圆盘 系统的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进行计算,且以悬臂梁和简支梁为算例 验证该程序; ( 3 )应用m a t l a b 语言编制程序对高等转子动力学上的模型转 子系统的控制效应进行仿真。 ( 4 )应用有关振动主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对图1 1 所示的某 转子系统,从模型的简化着手,用r c c a t i 传递矩阵法计算其临界转 蹿 穹 :i ;穹 q 一 ? 一i l u u i n 、 ilr l r _ l , ”。f l 1 r l- 1 r 山 t , ii 一 1 5 5jj o il 如卯1 柚 蚓 i 嬲 7 l - i 7 r f - 图卜1 转子系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合分析,综述了国际上对旋转机械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的历史、现状、 趋势,通过分析高速转子振动的特点,明确提出了转子振动主动控 制的目的及对策“p a a z z o l oa b 等人研究利用压电调节器传递 电压信号来控制作用力,改变轴承特性的结构参数以调整和完善轴 承的性能m ,;c h o n g w o nl e e 等人应用假设模态法,研究了柔性转 子系统振动模态的多柔盘效应“”。本文将用主动控制的方法对转子 支承系统的振动进行控制。 1 4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一般工厂中转子在某特定转速运行时,会出现剧烈振 动的现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 1 )对具有弹性支承的多圆盘柔性转子系统振动过程的研究进 行探索,以某离心式压缩机转予结构为模拟基础,用质量离散化方 法建立多圆盘转子系统模型,探索把实际结构简化为合理的力学模 型的理论分析思路和步骤; ( 2 ) 分析转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提供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的 计算方法及编制了传递矩阵法计算程序,对离心压缩机转子多圆盘 系统的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进行计算,且以悬臂梁和简支梁为算例 验证该程序; ( 3 )应用m a t l a b 语言编制程序对高等转子动力学上的模型转 子系统的控制效应进行仿真。 ( 4 )应用有关振动主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对图1 1 所示的某 转子系统,从模型的简化着手,用r c c a t i 传递矩阵法计算其临界转 蹿 穹 :i ;穹 q 一 ? 一i l u u i n 、 ilr l r _ l , ”。f l 1 r l- 1 r 山 t , ii 一 1 5 5jj o il 如卯1 柚 蚓 i 嬲 7 l - i 7 r f - 图卜1 转子系统 西南交堕查堂塑主堕塞兰堂焦笙壅 塑! 一墨 _ _ 一 速和不平衡响应。为了减小转予在越过临晃转速时的振动,采用最 优极点( 临界转速) 配置设计控制器,使转子系统在整个工作转速范 围内不平衡响应为最小。对数字仿真受控系统的不平衡响应与无控 制时的情况相比较。最后,论文对该模型采用被动控制的方法与主 动控制的方法进行比较。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7 页 第2 章( 多自由度) 轴承一转子系统模型 旋转机器的结构往往是很复杂的,转子通过轴瓦支于轴承座; 而轴承座本身的结构也是比较复杂的。要研究实际转子系统的振 动。需把实际结构简化为合理的模型才能进行理论分析,找出振动 特性和主要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无论是计算转子的临界转 速、不平衡质量的动力响应,还是各种因素引起的涡动,都以一定 的简化模型为依据。早期的研究者只能对用简单力学模型模拟转子 系统的支承,作定性的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振动测试设备 及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采用更符合现代工程结构实际的力学 模型,对转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计算。应用传递矩阵方法计 算像转子系统类型的链式结构的振动固有频率和振型,是比较方便 的。应用传递矩阵法时,假设转子系统作微幅振动“”,这一条件为 广泛的工程实际( 如压缩机) 所满足,因为转子系统通常是在远离 其低阶固有频率的范围上工作的,而我们关心的,正是与转子前几 阶的固有频率相对应的临界转速值。 在实际振动系统中,惯性和弹性等性质都应视为连续分布的。 该系统中各质点的运动描述实为无穷多个自由度的问题。其运动微 分方程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因此,一般都求它的近似解。一种是数 学上的近似,即用差分方程代替偏微分方程;另一种是将连续体的 理想模型离散化,即把无限多自由度的连续体,简化为有限多个离 散的物体。常用的离散化方法大致为鼯类:一类是广义坐标法( 如 有限元法、假设模态法等等) 。另一类方法是集中质量法。 对于柔性转予系统可用若干离散的二端元件串联起来模拟。这 些元件是惯性质量元件、轴段元件、轴承元件和轴承座元件等。工 程实际中很大一类转子系统( 如离心式压缩机) 可以采用由惯性质 量元件、轴段元件和轴承元件串联形成的力学模型。 西南交通查堂塑主堡塞生堂竺堡窒 蔓! 堕 _ _ 一 2 1 转子质量的离散化 实际转子是一个质量连续分布的弹性系统,具有无穷多个自 由度。 在转子动力学中,经常是把转子简化为具有若干个集总质量的 多自由度系统。即沿轴线把转子质量及转动惯量集总到若干个结点 上,这些结点一般选在叶轮、轴颈中心、联轴器、轴的截面有突变 处以及轴的端部等位置,并按顺序编号。当结点间的轴段为等截面 轴时,质量及转动惯量的集总比较简单,如图2 - 1 所示,由文献【l 】 知: = t 。+ 吉( ) h + ( ) , 厶= 以却+ ( ,) “+ ( ,f ) , j d t = j 1 + 睦j d l 一毛h 1 3 ) 。+ 蛙j d l 一告球3 1 酋园i 耸口 图2 - 1 等截面轴段 ( 2 1 ) 其中m ,、j p i 和,确分别为简化到结点f 处的质量、极转动惯量和 直径转动惯量。m t ( a ) 、( 们和如( 由分别为原位于结点f 处叶轮的 质量、极转动惯量和直径转动惯量。、,p 、办和,分别为对应 轴段单位长的质量、极转动惯量、直径转动惯量和长度。( ) f 即 雎,f ,其余类推。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在一般情况下,结点间 的第i 个轴段由j 个截面尺 寸不同的轴段组成( 图2 2 ) , 如各轴段单位长的质量、极 转动惯量、直径转动惯量和 长度分别为肌、础、,出和 l k ( k = 1 , 2 ,s ) ,相应质心到 左端截面的距离为 a t ( k = 1 , 2 ,s ) ,全长为厶。 对于这种阶梯轴段,可 简化为图2 3 的模型,即质 量及转动惯量集总到左右两 端构成刚性薄圆盘,而轴段 图2 - 2 变截面阶梯轴段 砖j j 图2 - 3 集总圆盘轴段 芩身则简化为尢质重朋等藏皿捍佳硼,强质一d 位置小变肋原则,粟 总到两端的质量是 川,r = 壹学 m i l :壹掣:囊( ) 。一m ,r 同样按转动惯性不变的原则,设简化到两端的薄圆盘厚度相周,则: j p i r = 毫禹抽,t j p i l = 主黟以 8 = 杰衰涛【,d l + 击啦 - 口) 】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o 页 屹= 主煮等讥古肛肚( 岛叫i 因此对于结点,其集总质量及转动惯量分别为: m = m y + 小f + m o = ,p f ,l + j p ,f l r j 搬= j d + j d + j d 0 2 2 轴段元件 ( 2 2 ) 和叶轮的转动惯量相比,有一些转子中,轴段的转动惯量往往 可以忽略不计。当轴段弯曲时,其等效抗弯刚度( 肼) f 可按纯弯时 两端截面的相对转角不变来求得,即: s ( 古) ,( 击) 女( 2 - 3 ) 七= l 其中( 口) 女( 女= 1 , 2 ,j ) 为各变截面轴段的抗弯刚度由于温度、截 面突变或叶轮与轴间有过盈等因素的影响,对瓯和厶( k = 1 ,2 ,0 往往还需进行修正。经过这样的简化,整个转予就可以简化为具有 若干个集总质量及集总转动惯量的模型( 圆盘厚度通常忽略不计) , 而且各结点间是用不同的等截面弹性轴段来连接的。 2 3 轴承元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轴承对转子的动力特性有很明显的影响,轴 承往往是阻尼的主要来源,因而控制着转子的响应;轴承的刚度和 阻尼又影响着转子的临界转速和稳定性,因而必须考虑轴承的作 用。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o 页 屹= 主煮等讥古肛肚( 岛叫i 因此对于结点,其集总质量及转动惯量分别为: m = m y + 小f + m o = ,p f ,l + j p ,f l r j 搬= j d + j d + j d 0 2 2 轴段元件 ( 2 2 ) 和叶轮的转动惯量相比,有一些转子中,轴段的转动惯量往往 可以忽略不计。当轴段弯曲时,其等效抗弯刚度( 肼) f 可按纯弯时 两端截面的相对转角不变来求得,即: s ( 古) ,( 击) 女( 2 - 3 ) 七= l 其中( 口) 女( 女= 1 , 2 ,j ) 为各变截面轴段的抗弯刚度由于温度、截 面突变或叶轮与轴间有过盈等因素的影响,对瓯和厶( k = 1 ,2 ,0 往往还需进行修正。经过这样的简化,整个转予就可以简化为具有 若干个集总质量及集总转动惯量的模型( 圆盘厚度通常忽略不计) , 而且各结点间是用不同的等截面弹性轴段来连接的。 2 3 轴承元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轴承对转子的动力特性有很明显的影响,轴 承往往是阻尼的主要来源,因而控制着转子的响应;轴承的刚度和 阻尼又影响着转子的临界转速和稳定性,因而必须考虑轴承的作 用。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o 页 屹= 主煮等讥古肛肚( 岛叫i 因此对于结点,其集总质量及转动惯量分别为: m = m y + 小f + m o = ,p f ,l + j p ,f l r j 搬= j d + j d + j d 0 2 2 轴段元件 ( 2 2 ) 和叶轮的转动惯量相比,有一些转子中,轴段的转动惯量往往 可以忽略不计。当轴段弯曲时,其等效抗弯刚度( 肼) f 可按纯弯时 两端截面的相对转角不变来求得,即: s ( 古) ,( 击) 女( 2 - 3 ) 七= l 其中( 口) 女( 女= 1 , 2 ,j ) 为各变截面轴段的抗弯刚度由于温度、截 面突变或叶轮与轴间有过盈等因素的影响,对瓯和厶( k = 1 ,2 ,0 往往还需进行修正。经过这样的简化,整个转予就可以简化为具有 若干个集总质量及集总转动惯量的模型( 圆盘厚度通常忽略不计) , 而且各结点间是用不同的等截面弹性轴段来连接的。 2 3 轴承元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轴承对转子的动力特性有很明显的影响,轴 承往往是阻尼的主要来源,因而控制着转子的响应;轴承的刚度和 阻尼又影响着转子的临界转速和稳定性,因而必须考虑轴承的作 用。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1 页 r e y n o l d s 方程是进行轴承油膜分析的基本方程,即 占旦f 旦鱼】+ 旦f 旦呈) = 三。盟+ 丝( 2 - 4 ) r 2a f l l 2 r 茁j 沈l 1 2 _ 如j 2 a f a f r 一轴颈半径( m ) 矗一油膜厚度 p 一油膜压力( n m 2 )f 一从y 轴顺转向量起的角度( 。) 口一润滑油粘度( n s m s )q 轴颈的转速( r m i n ) z 轴瓦的轴向坐标,原点取在中面上( m ) t 时间 ( s ) 轴承分析的基本途径是针对不同的轴承解此r e y n o l d s 方程, 求得油膜压力分布,然后进一步求得该轴承的静特性参数和动力特 性系数。 当轴颈在静态平衡位置上受到位移或速度扰动时,油膜作用在 轴颈上的反力将发生变化,力的变化与扰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非线 性的。当扰动是微小量时,可简化分析,通常把这种非线性关系简 化为线性关系。将油膜对轴颈的反作用力( 简称油膜力) 对扰动参 数作t a y l o r 展开,保留阶微量,可得到: 只。如+ 豢j 。缸+ 等j 。缈+ 鲁i 。出+ 等i 。缈+ :+ 誓+ 等+ 等协+ 等+ ”q 。5 也即把油膜力近似地作为轴颈微小位移和速度的线性函数。式中 r 、日一油膜力在x 、y 方向的分量 r 、凡静态平衡位置时,油膜力在hy 方向的分量。 现将式( 2 5 ) 中j ,缈之前的系数定义为油膜刚度系数,即 为单位位移所引起的油膜力分量 。= i o f , l 。,。一0 删f , i 。 铲瓤,b = 瓢 越,埘之前的系数定义为油膜阻尼系数,即为单位速度所引 起的油膜力分量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 页 c 。= - 识- g - l 。, o f , i 2 i f o , 铲等i 。 铲乳 ( 2 7 ) 式中各系数的第一个下标代表力的方向;第二个下标代表位移 或速度的方向。 由式( 2 5 ) 得油膜力的增量,即油膜力为: 断l = f 。一f l o = k 。x + k w , x y + c 。i + c q 多 1 嵋= o o 。= 七,a x + k a y + c 芦缸+ 缈( 2 - 8 ) 或写成矩阵形式 傺 = 皿槲+ p 橱 式中,i kl 称为刚度矩阵,它的四个元素 称为刚度系数;l c l 称为阻尼矩阵,它的 四个元素称为阻尼系数,这八个系数统 称为油膜动力特性系数。在作动力分析 时,一般把坐标x o y 的原点0 设在轴颈中 心的静平衡位置,令工、y 为轴颈的动位 移,、矗为油膜力。这样,油膜轴承就 模化为一个具有四个刚度系数和四个阻 尼系数的弹性阻尼支承,则轴承的力学 模型就如图2 4 所示。于是式( 2 9 ) 通 常写成: = 叫小p 】f :;) ( 2 9 ) 图2 4 轴承的力学模型 r 2 - l o ) 若考虑轴颈在轴瓦中的歪斜及由此引起的油膜弹性力矩和阻 尼力矩,则油膜与轴颈之间作用的力与力矩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 页 。 p m 。 m p= 吨 + c ( 2 - 1 1 ) 式中豳、吲分别具有1 6 个刚度系数和1 6 个阻尼系数,此种元件 称为p i l k e y 模型。虽然式( 2 】1 ) 所表达的力学模型比式( 2 1 0 ) 更为准确,但是要确定3 2 个动力系数比起8 个动力系数来说要困 难得多,所以在大多实际问题中,一般还是采用式( 2 1 0 ) 所表达 的力学模型。下面就将本文所涉及到的径向滑动轴承和挤压油膜阻 尼轴承的动力特性介绍一下。 图2 - 5 径向滑动轴承简图 古嘉( 罟蓦) + 瓦af 、h f 3a 出p ,, = 6 籍+ 1 2 ( 3 , c 。s 中+ i s i n ) ( 2 - 1 2 ) 当瓦面为圆弧形时,可用d 、e 毋表示扰动,此时式( 2 1 2 ) 变为 古南( 等器) + 立”r 芷p 塑8 a 、 = 妇嚣+ 1 2 ( 6 c o s + e a s i n )( 2 - 1 3 ) 式中,h 为油膜厚度,p 为油膜压力( 表压) ,为润滑油动力 粘度,= 为横向坐标,其它符号见图2 - 5 。 取h = c h ,卢= 芦。面,p = ! 尝。:= 吉 。j = c “,夕= c o j y , a :。一扫= 棚( 其中c 为轴承半径间隙,三为轴承有效长度,m 为 轴颈转动角速度,o 为对应于进油温度和压力的动力粘度) 。则上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 页 。 p m 。 m p= 吨 + c ( 2 - 1 1 ) 式中豳、吲分别具有1 6 个刚度系数和1 6 个阻尼系数,此种元件 称为p i l k e y 模型。虽然式( 2 】1 ) 所表达的力学模型比式( 2 1 0 ) 更为准确,但是要确定3 2 个动力系数比起8 个动力系数来说要困 难得多,所以在大多实际问题中,一般还是采用式( 2 1 0 ) 所表达 的力学模型。下面就将本文所涉及到的径向滑动轴承和挤压油膜阻 尼轴承的动力特性介绍一下。 图2 - 5 径向滑动轴承简图 古嘉( 罟蓦) + 瓦af 、h f 3a 出p ,, = 6 籍+ 1 2 ( 3 , c 。s 中+ i s i n ) ( 2 - 1 2 ) 当瓦面为圆弧形时,可用d 、e 毋表示扰动,此时式( 2 1 2 ) 变为 古南( 等器) + 立”r 芷p 塑8 a 、 = 妇嚣+ 1 2 ( 6 c o s + e a s i n )( 2 - 1 3 ) 式中,h 为油膜厚度,p 为油膜压力( 表压) ,为润滑油动力 粘度,= 为横向坐标,其它符号见图2 - 5 。 取h = c h ,卢= 芦。面,p = ! 尝。:= 吉 。j = c “,夕= c o j y , a :。一扫= 棚( 其中c 为轴承半径间隙,三为轴承有效长度,m 为 轴颈转动角速度,o 为对应于进油温度和压力的动力粘度) 。则上 两式的无量纲形式为 嘉( 警嘉) + ( d l ) 2 击( 警蔷) = 3 器+ 6 0 + ,s i i l 中) ( 2 - 1 4 ) 刍( 等需) + ( d 上) 2 击( 警嘉) = 一3 s s i n ( 1 2 8 ) + 6 f c 。s ( 2 d 5 ) 式中,d 为轴承直径。 对于短轴承,式( 2 1 5 ) 变为 ( d l ) 2 击( 等蔷) = 一3 6 s i n 卅2 8 ) + 6 c o s ( 2 1 6 ) 2 油膜刚度和阻尼系数的表达式 由式( 2 1 2 ) 或式( 2 1 3 ) 解得油膜压力分布,再进行积分,然后对 扰动参数求导即可求得油膜刚度和阻尼系数 小鲁= 昙了f 叫耐蚴- l 12 k = 等= 万l i2 :e 叫r d 。d z 铲鲁= 丢了卜州n 。坩毗- l 2 咿等= 专点f 叫m 。r d o d z 铲鲁= 言i rf 叫m 帕出 。“5 苜2 瓦一,1 2 l 叩”“一“ 铲等= 专篡e j 叫t n mr d o d r , 铲鲁= 言z f 叫m 巾r d o d z 铲等= 专点f m 。r d o d z ( 2 一1 7 ) 式中,中。中6 分别为轴承中油膜的起始角和终止角。 如取b = k j 等,c f = c 笋,其中l f ,为轴承间隙比= 曲 亘塑奎塑查堂堡主堑塞竺兰堡堡壅蔓! ! 蔓 i , j 2 x , y ,f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疫情减免申请书
- 老婆迁移户口申请书
- 车辆违章申请书
- 中职人员补助申请书
- 安全案例培训意义课件
- 企业公司进驻申请书
- 旅游立项申请书
- 学生赞助申请书
- 不服面试结果申请书
- 安全校园培训心得课件
- 2025网约车租赁合同范本
- 大学计算机(WPS Office)课件 刘卫国 第1-6章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WPS电子表格
- 油漆粉刷协议书
- 剧本杀门店运营项目方案
- 诉讼费承担合同协议
- 中国LTCC用玻璃陶瓷粉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福海县集中供热基础设施节能升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PCS-9613L线路光纤纵差保护装置说明书
- 护理职业礼仪与沟通技巧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2025年公路路面修复劳务承包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